8八年级物理上册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讨论熔化、凝固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7.总结反馈,巩固提高:课堂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凝固的定义、图像绘制方法和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巩固所学知识。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熔化、凝固的定义,解释它们与物质状态变化的关系。
2.通过动画演示熔化、凝固的微观机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在过程中的变化。
3.讲解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强调不同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不同,举例说明。
4.指导学生如何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题思路,纠正错误。
4.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凝固的定义、图像绘制方法和应用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熔化、凝固知识的学习,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验、讨论中提出新观点,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试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试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头1分钟观看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索: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试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留意事项:(1)留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肯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汲取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汲取热量,温度上升。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肯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连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连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连续熔化?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 教案

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的三种形态。

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图象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熔化的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像与所学到的知识如物质的熔点等联系起来。

2.要逐步养成关心自然现像的态度,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像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四、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烧杯、液态酒精、钟表、冰块、铁块,五、教学步骤学生讨论:(1)石棉网、搅拌棒、水浴法物质受热均匀的关键。

了解书本上3.2-1的装置图。

(2)还要收集状态变化情况。

(3)海波温度升高到40℃左右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直到熔化后再记录4到5次。

组内分工:1人计时,1人观察温度计示数及状态变化,1人记录在图3.2-2和3.2-3中画出图像并选代表在实物投影上打出。

分析、思考、总结:海波在熔化前温度不断升高为固态,熔化时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温度升高为液态:蜡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

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1) 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______态,在39℃时呈______态或________态,也可能呈________态,-38℃时呈_______态.(2)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达到过-52.3℃,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水银的还是酒精。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9篇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八年级物理《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八年级物理《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3.2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④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和方法。

①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②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③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拟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④了解图像法是一种比拟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②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③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图像分析方法。

四、教学教具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试管、水、海波、冰、蜂蜡、松香、多媒体播放设备及相关课件、易拉罐、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播放课件自然界中的水、冰和水蒸气。

由学生介绍水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形式,播放炼钢、冰山、火山爆发等图片,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就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变化就叫做物态变化。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

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化成水,固态的铝、铜、铁变成液态。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冰,铁水浇铸工件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猜测和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内容要非常条理地进行整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

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

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

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精选篇2一、指导思想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4.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绘制方法,并能通过图象分析物质的热性质。
5.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熔化和凝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熔化和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的知识。
2.教学过程: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计算等多种题型,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学生提交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化认识。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过程、特点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讲解、演示、图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过程及特点。
-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和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总结它们的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4.强化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分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己的学习心得和发现,促进同伴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5.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熔化和凝固现象,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物理原理。
2.针对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微观机制的理解困难,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在讲解熔点和凝固点时,教师应结合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理解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特点。
-结合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者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如冰融化、蜡烛燃烧等。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棍的制作、金属焊接等,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设计相关的问题讨论,如“为什么冰块可以冷却饮料?”“为什么金属在冬天更容易断裂?”等,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原理的兴趣。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从家庭生活中找到至少一个熔化和凝固现象,共同分析并记录下来,以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作业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三章 3.2 熔化和凝固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三章 3.2 熔化和凝固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2、导入: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阅读教材,梳理本节知识点,并标注在教材中。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物态变化教师组织实验探究:(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总结: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目标导学二:熔化和凝固教师引导思考:冰和松香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学生大胆猜想:(1)冰熔化一定的温度,松香熔化一定的温度?[有/没有](2)冰熔化时温度,松香熔化时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组织学生设计实验:为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实验步骤:1、如图2-28(b)把松香碾碎后放入烧杯中,在松香中插入温度计,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观察松香状态的变化,直到松香全部熔化5min为止。

2、如图2-28(a)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变化,直到冰熔化后5min为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是由于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所导致的。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和总结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是由于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所导致的。

2.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和总结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2.如何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2.归纳总结法:通过实验结果和分子理论,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如: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内容?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与之相关的一个新知识点,那就是物质的熔化和凝固。

2. 实验观察(15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2.实验材料准备:试管、蜡烛、烧杯、冷凝水、石蜡等。

3.实验步骤:–实验一:用火烧蜡烛,观察蜡烛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实验二:将一些石蜡放入试管中,用火加热试管,观察石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4.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现象和实验步骤。

3. 归纳总结(2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板书上的归纳总结表格中。

–物质 | 加热时的现象 | 冷却时的现象–蜡烛 | 熔化 | 凝固–石蜡 | 熔化 | 凝固3.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物质在加热时会熔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物质在冷却时会凝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

4.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10分钟)1.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一. 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和现象的描述,引导学生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微观机制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3.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利用实验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示熔化和凝固过程;3.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冰、水、温度计、容器等;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如将冰块放入容器中,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凝固的定义,知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2.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了解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物质。
3.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特点。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现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物质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能源和资源问题。
5.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积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但对熔化和凝固的深入理解尚有不足。在学习本章节前,学生可能对熔化、凝固现象仅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此外,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规律方面还需加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熔点等展开讨论。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掌握: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以及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变化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3.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3.2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要求:观察日记不少于300字,内容真实、描述清晰。
3.家庭小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进行一个简单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如冰融化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实验器材可选用日常生活用品。
4.小组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课题,如“城市冬季除雪方法的研究”,进行资料搜集、讨论分析,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熔化和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他们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3.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判断题:判断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否相同。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对比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熔点和凝固点的差异。
-设想活动:进行冰融化、蜡熔化等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2.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设想活动: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例子,并进行课堂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特别是熔点和凝固点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熔化和凝固过程,运用图表和数据表达出来。
4.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对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2《熔化和凝固》教案3.2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对表格和图象的分析找出规律。

教 具:幻灯片、熔化与凝固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问:物质通常以什么状态存在?学生回答:物质通常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

以水为例说说物质的三态是可互变的。

(见幻灯片2)教师叙述:随着温度的变化,各种物质都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它们相互之间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以海波和松香为代表,通过实验来研究它。

二.新课1、直接导出“熔化”和“凝固”概念。

1)出示图片1让学生观察,(见幻灯片3)教师叙述:固态的岩石在高温下变成液态的岩浆。

(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可用冰变成水的现象导出熔化的概念)2)出示图片2让学生观察,(见幻灯片3)教师叙述:冰山是由江水在低温时结成的。

(板书: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可用水变成冰的现象导出凝固的概念)过渡:熔化和凝固有什么规律?水 冰水c 、松香全部变成液态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的读数怎么样?学生观察后回答:(继续上升)d 、在整个熔化过程,是否都在加热?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板书:熔化过程需吸热)(3)探究松香的凝固实验停止加热,观察松香的状态变化,记录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把实验所4、学生活动,根据表中数据,描出图象:(见幻灯片5)5、讨论:根据四个图象(见幻灯片7、10)试找出熔化与凝固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育学生珍惜资源,关注环境保护,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自信。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同时,我会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实验、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熔化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熔化是指固体在加热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液体的现象。
2.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差异。
3.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讲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特点,以及热量变化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五、案例亮点
1.实验互动:本节课通过冰块熔化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熔化现象,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熔化的特点。
2.小组合作: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组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熔化?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熔化过程中热量如何变化?
2.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探讨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3.2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1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2 [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用?[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课本图4.2—4和图4.2—5.思考想想议议[想想议议][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生乙]B时刻为固态,C 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生丁]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生戊]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3 凝固要放热.三、布置作业第二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3.2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1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2 [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 [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课本图4.2—4和图4.2—5.思考想想议议[想想议议][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生乙]B时刻为固态,C 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生丁]CD [生戊]EF[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熔化要吸热,3 凝固要放热.三、布置作业第三篇: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1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液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

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停表、冰块、铁块等。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