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训练6 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

合集下载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北京文综,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2.(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4.(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5.(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6.(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考纲考情考点一百家争鸣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1.儒家(1)孔子(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时的代表,亚圣)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时的代表)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逍遥”论。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子(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①“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得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肯定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1.(3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3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3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4.(3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5.(3分)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6.(3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7.(3分)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8.(3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专项排查练(十一)1.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没有什么区别,二者完全相同。

(×) 点拨“仁”与“仁政”是不同的。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儒家“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厚薄的无等差的爱。

(√) 3.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就是法家的“法治”。

(×) 点拨法家的“法治”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与个人独裁的基础上的,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宪政民主为基础的。

4.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为善。

(√) 5.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是对儒学的抛弃。

(×) 点拨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6.就其实质而言,黄宗羲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 点拨黄宗羲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前者是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民主思想家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其思想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易错排查矫正练常考易错点对诸子百家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区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不能准确把握明清时期几位思想家的主张。

1.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

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①道家②儒家③墨家④法家B.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C.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D.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答案 C解析本题容易错选的原因是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认识不清。

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015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015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D2.B3.A4.D5.C6.C7.C8.B9.A 10.A 11.A 12.A 13.A 14.B 15.B16.C 17.A 18.D 19.D 20.B 21.C 22.D 23.C 24.A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物种的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7分)(2)特点:荷兰分散占据海上通道的主要商业据点,多沿海和岛屿;英国海外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据有大片陆地。

(2分)特征:荷兰:资本主义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海外扩张以垄断海上贸易,攫取商业利益为主;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4分)英国:处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殖民扩张以拓展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为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分)(3)原因: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或西方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冲击和示范;财政困难;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

(任意两点4分)影响:改变传统的国防观念,海防逐渐成为国防重心;加强海防建设,启动海防(海军)近代化。

(4分)26.(12分)示例一:晚清绅商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2分)说明:绅商以“实业救国”为号召,抵制外资侵入,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绅商凭借政治背景寻求政府支持,拥有资金和廉价设备。

投资主要以纺织、面粉等轻工业为主,有利于民生摆脱对外资的依赖。

受外资、买办影响,所办企业多采取近代工厂制度及管理模式。

(8分)绅商是早期工商资产阶级的原型,官商中介,从学优则仕到兴办实业,他们完成了近代救亡新儒商的角色转变。

(2分)示例二:晚清绅商限制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2分)说明:绅商经营模式保留农业宗法社会色彩,落后腐朽。

延续明清士商传统,抽资置田,导致资本分散,工商业难发展。

2015届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二期)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5届高考历史试题汇编(11月 第二期)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O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目录O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 -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1 -名校解析(历史)分类汇编11月第二期O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25、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影响深远,以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价值观来自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答案】B 解析: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价值观是舍生取义、为国捐躯。

法家思想的主张主要是改革、严刑峻法,道家思想的主张主要是今不如古、小国寡民,墨家思想的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选贤用能,而儒家思想的主张主要是仁、仁政、民贵君轻、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等,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思路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24、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

”即大夫胸怀母爱心情,虽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

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A、兼爱B、以礼入法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答案】B 解析:董仲舒认为大夫私自放走小鹿是受母恩的感化,于是对大夫减轻了处罚。

这体现了他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主、以刑法为辅的断案思想,将仁爱思想体现在法律条文中。

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

山东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资料

山东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13)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思想主张【解析】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故A项正确;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21)中国古代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思想主张【解析】从‚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来看,该思想家具有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礼教德治,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墨子是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且主张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C3.(2015·山东枣庄一模·13)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

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

”子曰:“予之不仁也”。

这体现出孔子强调()A.礼乐制度B.以德治国C.中庸人和D.孝悌之义【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解析】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秩序的文化制度,题干中谈论的是为父母守孝时期长短的问题,与礼乐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题干中并没有谈论治国问题,故B项错误;中庸人和是孔子提出的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宰予认为守孝三年时间过长,对此孔子反问他守孝不满三年心里是否安稳,可见题干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孝悌思想,故D项正确。

2015年陕西省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word版)

2015年陕西省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word版)

2015年陕西省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word版)共7页,18道题,满分100分,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7.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2015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5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5·山东文综·T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解答关键: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当于民监”。

【解析】选C。

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

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这说明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2.(2015·山东文综·T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

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分)(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6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解答关键:从图片和文字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建立起联系。

【解析】第(1)题,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宋代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从商业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等角度,结合理学的内容,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2)题,结合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回答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原因需要补充的材料。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2015山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课范例以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例20张ppt

2015山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课范例以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例20张ppt

一、知识点模糊
时期 政治 政治 经济 经济 文化 文化 1.古代罗马 1.智者学派 建筑成就突 以人和人类 出 社会为探究 2.罗马法精 的主题 神中的自然 2.普洛塔格 法精神、私 拉提出人是 法精神和人 万物的尺度 文精神是古 3.苏格拉底 代罗马重要 知识即美德 思想成就 4、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 进一步发展 了人文主义 思想 三者关系 三者关系 古罗马在扩 古希腊的自然 张、建立罗 环境和工商业 马帝国的过 发展,使小国 程中,形成 寡民的城邦形 了宏伟而缜 成,以公民为 密的罗马法 主体的雅典民 律,罗马法 主政治不断改 中的人人平 革完善,有利 等、公平至 于希腊创造出 上等法律观 灿烂的思想文 念,有利于 化 罗马帝国的 长治久安和 繁荣进步, 对近代西方 法律产生深 远影响 古代罗马 1.十二铜表 1.古代罗马不 1.小国寡民、 1.港湾众多、 古代希腊 (公元前6 法制定,成 断扩张,国际 (公元前 8 文法诞生 各邦长期独 交往扩大,商 航海和海外 世纪-公元 世纪 -公元前 立自治 贸易得天独 6世纪) 品经济和贸易 2. 共和国 4世纪) 厚 2.梭伦改革 发展。 时期,以公 2. 工商业发达 为雅典民主 2. 民法调整罗 古代罗马贸 政治奠定基 易、高利贷等 3.手工业和农 马公民之间 础 业与市场联 的关系 引发众多经济 3.克里斯提 系紧密 和民事纠纷。 3. 帝国时 尼改革确立 期使用万民 雅典民主政 法, 6世纪, 治 汇编民法大 4.伯利克里 全,体系最 改革使雅典 终形成 进入黄金时 代
A.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B.强化了国家最权力机关的职 C.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择题部分: 变化比较大的是在“题型示例”部分有一些新变化, 需要引起考生注意——— 注重了对表格、地图、曲线示意图的考查,对学生的 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江西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东西方古代政治

江西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东西方古代政治

方国联盟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东西方古代政治【高考再现】一、选择题01.(2013年浙江卷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02.(2013年上海卷历史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03.(2013年大纲全国卷文综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04.(2013年山东卷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05.(2013年山东卷基本能力历史55)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是指皇权、相权划分且互相制约的状况被彻底打破,即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

06.(2013年广东卷文综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07.(2013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东西方古代文化

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东西方古代文化

某某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东西方古代文化【高考再现】东方古代文化一、选择题01.(2014年某某卷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02.(2013年某某卷文综16)朱熹在《某某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03.(2013年某某卷历史14)“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

”他是()A.元世祖 B.北魏孝文帝 C.利玛窦 D.马可•波罗【答案】:C【解析】: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为主的西方某某传入中国,才真正开启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互沟通、交流冲突的历史。

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采取了独特的传教策略,在文化上,采“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

”“其传道之际,多取经于教义和儒学的沟通”。

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04.(2013年卷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C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D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05.(2013年某某卷历史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主题六 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主题六 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主题六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主题解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每年一度的曲阜孔子文化节的举办,时下兴起的国学研究热,全球创办孔子学院热,充分证明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魅力;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是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观,其精华被广泛吸取和应用。

儒学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凝结了东西方历代哲人的深邃思考,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考查,考查儒学思想演变历程、人文精神的特点以及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热点之一。

[知识链接]1.古代中国儒学思想的演变(1)战国百家争鸣与儒学思想的形成。

(2)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儒学焕发活力。

(5)近代西学东渐历程与对儒学地位冲击及态度。

2.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1)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社会的进步。

(2)宗教改革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3)启蒙运动与人文精神的成熟。

【经典考题】(2013·江苏单科,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同步练习卷:汉至清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同步练习卷:汉至清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同步练习卷:汉至清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演变1.汉武帝时期采取〝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霸道杂之。

〞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位置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有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2.有学者以为:〝秦朝消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临时被推祟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成功。

〞这里,〝法家的一个成功〞指的是A.儒法合一、外儒内法B.儒家不再强调〝民本〞思想C.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D.法家思想民主原那么的成功3.清康熙帝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

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文雅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A.失掉各个阶级和阶级的分歧认可B.末尾成为居于统治位置的官方哲学C.实际体系日渐完善并走向迷信化D.对维护君主民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4.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全书»卷一中说的话。

这说明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体系B.陆王心学没有突破程朱理学藩篱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D.陆王心学承袭程朱理学中心思念5.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基本上反映了A.社会治安好转招致生灵涂炭B.商品经济不时开展的诉求C.民本思想替代君主民客观念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6.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开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开展演化的重要转机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练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8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4题〕古代中国“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绵长C、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D、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2、《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①小农经济②工官制度③儒家伦理道德④法家法治观念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3、〔2018年1月湛江市一模14题〕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4、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群臣强烈要求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不接受.这说明〔〕.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5、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A.诚敬存之B.发明本心C.端坐澄心D.读圣贤书6、〔2018年11月江苏九校联考高三调研1题〕以下观点,表达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的有A、“天下为主,君为客”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真理”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7、〔2018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一模〕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A、①②B、①C、②D、③8、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社会根源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六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1.(2014·北京西城模拟)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

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孟子·梁惠王上》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材料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概括清代学术思潮为“以复古为解放”。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2)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结合所学分析黄宗羲思想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晚清的“以复古为解放”。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政治大一统和儒学发展的自身因素分析。

第(2)问,解答材料蕴含的思想信息,第一小问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主张以民为本;第二小问则需理解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性,与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第三小问,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归纳。

第(3)问,关键理解“以复古为解放”,即托古改制,列举戊戌变法,阐述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继承了中国周朝的礼教伦常,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董仲舒在汉代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君权神授”适应统治需要;汉武帝时需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继承:都主张以民为本。

发展:孟子从治国的角度提出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3)说明: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先秦儒家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2.(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卷十一材料三1898年,近代中国两大思想巨著先后出版并流传甚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理”的共同涵义及在“穷理”上的不同途径。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3)材料三中的思想巨著作者是谁?它们在宣传维新思想上的不同理论武器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体现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地位的变化。

第(2)问,据所学知识,从内涵及求理途径角度分析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历程。

第(3)问,读图片,据图中两部著作分别说明各自影响。

答案(1)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涵义:天理,忠孝节义等儒家传统思想道德。

途径: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

历程: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理学新的发展。

(3)作者:康有为、严复。

武器:《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儒学)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天演论》用“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

意义: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启蒙作用;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2014·四川广元一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

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材料二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

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

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四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解析第(1)问,共同点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条件思考的角度是思想和政治的史实。

第(2)问,据“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判断史学研究方法是阶级分析法,指出方法的缺陷。

第(3)问,依据教材可知康有为为维新变法的代表归纳其维新思想;原因从经济、政治、社会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等多角度作答。

第(4)问,据材料提取观点,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叙述和概括其主要的革命思想;其不同从二者的主要目的角度思考。

答案(1)共同: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

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

(2)方法:阶级分析法。

(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

(3)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4)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4.(2014·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

体者,即形质也。

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唐)崔憬《周易探元》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自然,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

措之于事,又不然也。

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

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有火器遂能战乎?有警察者遂能理乎?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体”、“用”的含义及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观点的时代价值。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信息“形质”、“妙用”来概括含义;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信息“形质上之妙用”,由此推断二者的关系。

第(2)问,据材料信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可知张之洞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辩证地评价。

第(3)问,据材料信息可知严复对“中体西用”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向西方学习、中华文化演变等方面来概括其观点的时代价值。

答案(1)体:含义:实体(或本体);地位:第一位的,基本的。

用:含义:作用(或功能);地位:第二位的,从属的。

(2)积极: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开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消极:不改变封建政体,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3)价值:从根本上推翻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从器物层次深入到制度层次;推动中华文化的蜕变、新生。

5.(2014·浙江温州测试)阅读材料,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材料一(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直至真善美的概念水落石出,从而为个人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

……结果却是将他自己臵于了城邦及其人民的对立面。

——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材料三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