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向研究院的学位论文委员会提交了本书的选题。
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对我说,这个题目还需要慎重考虑。
不过,最终我的选题获得了他们的批准。
我对委员会主席悉尼·阿尔斯托姆以及另外三位享有声誉的学者永远心存感激,尽管当初他们并不看好我的选题。
这本不循陈规的论著,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在以后的四十年中竟然一再印行,既有美国的,也有外国的,其中就有这一新的汉语译本。
在此,我要感谢侯文葱教授,感谢她熟练而精美的译文。
正是她,首先将我的名字和著作,实际上是整个环境史学科,呈现在中国的读者面前。
这本论著是第一部关于生态科学的通史,着重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
与其说它是对生态学逐渐产生过程所做的细致分析,毋宁说它是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索。
这种探索的深层,无疑是关于科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问题,是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诉求的合理性的问题。
几百年来,自克里斯多夫·哥伦布和尼可拉斯·哥白尼的时代起,科学在西方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革新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条上升的途径似乎已到了尽头。
在大学里,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对科学的批评在不断增长。
甚至在美国政治中,左右两派的人都开始攻击科学界,将其看作邪恶、异化,甚至是危害健康的根源。
美国文化战争的所有瞄准器都将科学当成了靶子。
生态学与进化论一起,在保守派的圈内变得声名狼藉;而在其对立的激进派中,科学则被看作一个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有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有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
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
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
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
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无忧考网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语文)
海南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共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共19分)材料一:现代戏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概念,据现有文献,可知其最迟在1955年就已经被使用。
随着现代戏的成熟和观众对其的接受,我们对现代戏进行综合解读,可以发现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
文艺有着歌颂和暴露的书写态度问题,作为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的现代戏,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在抗日战争、阶级矛盾严重时期,显然对敌人的残忍、奸诈、恶行要暴露、鞭挞,对伟大的战士、人民要讴歌赞扬,以激发起群众昂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38年,毛泽东观看秦腔传统戏《升官图》和《武家坡》时,发现群众非常喜欢,热情很高,就对时任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柯仲平说:“你看秦腔这种形式,群众这么喜欢,如果换成抗日的内容,就成为革命的戏了。
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搞?”随后柯仲平组织落实,上演了由马健翎创作的革命现代戏《好男儿》和《一条路》。
看完这两出戏,台下观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八路军救国爱人民!”抗日斗志和爱党之情得到激发。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被要求“反映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同时也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历史”,此外“革命群众迫切需要的,是工农兵成为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而且显示出他们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伟大气魄的现代戏”。
基于这样的现代戏创作原则与方向,显然需要更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歌颂的态度对待过去先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当今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地投身社会建设。
在现代戏中,英勇、智慧的人民群众总能够通过战胜困难心想事成,如以婚姻问题为题材的《李二嫂改嫁》和《倒霉大叔的婚事》,前者成功塑造了通过自身的追求进步和群众的帮助喜结连理的李二嫂和张小六的形象,后者讲述了热爱生活、遇挫不馁的常有福和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的魏淑兰战胜阻碍终成眷属的故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赍赏(jī) 擂鼓(léi) 熟稔(rěn) 怏怏不乐(yàng)B、脖颈(gěng)茶峒(tóng) 田畴(chóu)一蹴而就(cù)C、房檩(lǐn)抱厦(xià)苜蓿(sù)逸兴遄飞(chuán)D、下乘(chéng)石墁(màn)叨光(dāo)涸辙之鲋(hé)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迤逦援例促浃鬼解腕尖刀B、喧阗合拢碧溪岨感恩戴德C、请缨流敝雄黄酒不落言铨D、阈值隼头掉脚楼拨木转石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着同一的风习,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A.浸染千头万绪百折不回痕迹 B.濡染千丝万缕千磨百折烙印C.沾染千变万状克难奋进记忆 D.感染千绪万端小心翼翼刻痕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理。
B、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C、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
D、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罗贯中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三绝”人物: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孔明。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1.(19分)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竞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一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翩跹起舞风声鹤唳B. 一诺千金明查秋毫C. 金榜提名锲而不舍D. 风华正茂明辩是非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很突出,结构也很严谨。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D.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C.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C.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
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最初用来烹煮食物。
最早的铜鼎见于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商、周发展至极盛,两汉至魏晋时期逐渐衰落。
早期的铜鼎,囚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方鼎和分档鼎,且形体也不断变大,鼎足由原来单一的锥足发展为柱足和造型各异的扁足;同时纹饰也逐渐精关繁缤起来,甚至整器都有装饰的纹饰,而且主。
次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
西周是青铜鼎发展的全盛时期,时代的更替变革必然会给青铜器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纹饰和鼎足上,纹饰由繁缤逐渐变得简约,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格已经不是主流。
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鼎足。
西周早期的柱足从中期开始向蹄足的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突变是这一时期的青铜鼎已经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礼制用器,由此也赋予了青铜鼎政治与精神的含义。
列鼎制度就是在这时兴起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长篇铭文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铭文内容涉及革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面。
在类型上,西周青铜鼎较前代也有所发展,既有庙堂重器,也有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的实用型的温鼎等。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跑警报宗璞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
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
“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
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
学生们陆续向外走。
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
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
“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yǒu)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
”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
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
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
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
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
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
”“我有铁皮屋顶呀。
”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
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
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
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
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
我国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
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
例如,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域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
其实,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的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
《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须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供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
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水利工程的兴建给一些都城留下了宛若银链的城市水道和碧波盈盈的园林陂池。
这些水道和陂池互相贯通,可调节供排水量,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
如今,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城市水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城市市民的愿望就是有整洁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秩序,能够享受蓝天、碧水、绿树、花丛,看到更多的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东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推荐文章初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热度: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热度:高三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及答案热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热度:初三月考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热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是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语文期中试卷进行全面检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伦勃朗作为此期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十五六世纪尼德兰民族写实、纯朴的艺术特点,从荷兰画派脱颖而出。
与陈洪绶一样,伦勃朗的艺术不会只为上层社会服务,他的作品更多的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注。
不同的文化境遇和自我内心文化定位,决定了陈洪绶和伦勃朗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内涵,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貌。
从《仕女图轴》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洪绶注意传统法度的精神。
衣纹线条简练、优美,具有明显的装饰性;造型平面、色彩简淡,把物质性表现降到最低,突出精神特征,处处见匠心。
再看画面的形式感,他利用尽量简洁的点线完成画面疏密、黑白、虚实的经营,惜墨如金。
他的画不管在形式意味,还是在局部的刻画上都让人赞叹。
从画面看,陈洪绶的画可算得上高古奇骇,他的慕古情绪是显而易见的,是继承传统与浪漫张扬的个性创造结合的典范。
伦勃朗是一个不肯墨守陈规和为了“生意”而作画的人。
他吸收明暗技法,造型厚实,他的《圣家族》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和出色的构图技巧。
在伦勃朗手里,光和影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
正像中国绘画中常常让黑色的形象突现在大片空白背景上一样,他常让明亮的形象从黑色的背景里突现出来,以求在显著的反衬中让主体突出。
从以上可以看出,陈洪绶的“叛逆”是画家的“叛逆”,即以浪漫的形式、风格和夸张的创作手法所获取的艺术创作自由,而伦勃朗的“叛逆”则表现出更为纯正、直接的审美理想的自由。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 “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甫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
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中段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
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
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 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
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
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
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考试版)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非虚构写作被迅速增容和泛化的当下,为了提升非虚构写作的整体文学水准,让这一文学潮流走得更健康和长远,当务之急是要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尽量确定其边界。
有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学只有两类:一类是虚构文学,另一类是非虚构文学。
这当然是一种泛化的文类概念的区分,不能作为划分文体和界定概念的依据。
但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者要克服的是同样的焦虑——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
“非虚构”既不是一个文体概念,也不是文本概念,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与以虚构为主的文体——小说、戏剧等——争夺“真实”的话语权。
非虚构写作特别强调实践或行动写作,即写作者必须行动起来,把自己融入时代与社会,并将个体的写作置于变迁的社会进程之中。
因此,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写作立场和写作态度,一种叙述方法和介入现实的路径。
非虚构写作强调文学书写必须具有反思和质疑社会的品格,即写作者言说和阐释当下生活的能力。
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能力介入生活,而且要真实呈现出当下中国的现实感与现场感。
广义上,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
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文学类型,非虚构写作既包含“非虚构小说”“非虚构散文”“非虚构诗歌”“非虚构剧本”,也包括游记、报告文学、传记、真实故事等,它是“虚构”之外的一切写作的总和。
但作为一种狭义上的文体,非虚构写作指那些以“非虚构写作”名义创作的,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即能够“文学地呈现真实”的“非虚构”写作。
它是散文文体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概念要小于散文。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精品】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
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
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
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
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
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
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
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征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征明正色:"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征明官。征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②,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
入,对于通过船舶压舱水和养殖新品种的引入而携带的外来赤潮生物要严加防范,采取科学的检测和管理,将它们拒之门外。
赤潮的治理方法目前还只是在探索阶段,大多数应用于养殖海区,以缓解或减少水产养殖的损失,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物理方法,就是采用向赤潮水体充气,将养殖网箱下沉或拖曳他处避开赤潮发生的水域、超声波破坏赤潮藻细胞等;第二,化学方法。就是采用一些对赤潮生物细胞破坏性大,其自身的毒性又比较低、对海洋环境不造成污染或污染非常轻微的化学物质,如硫酸铜、过氧化氢等以及一些凝絮剂,喷洒在赤潮发生海区以杀灭赤潮生物;第三,生物方法。研究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
1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7分)
①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3分)
译文:
②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4分)
译文: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然后问题(8分)
春 尽
郑 獬
②面对来势汹汹的禽流感疫情,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 工作,但谈"鸡"色变的恐惧还是
许多地方。
③他 要准备参加演讲比赛, 要复习准备期中考试,忙得几天没睡好觉。
A.精致/鉴证 防止/波及 既/又
而拒绝,而对于学生门人假借他的名声作赝品,他也不过分追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用"\"为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断句。(3分)
正 德 末 巡 抚 李 充 嗣 荐 之 会 征 明 亦 以 岁 贡 生 诣 吏 部 试 奏 授 翰 林 院 待诏。
我要到泊湖的对岸去。穿过阳光下宽阔的湖面,隐隐约约望见远方的村庄,船经过湖面掀起白花花的水,发出细细的、温暖而又亲切的声音。这是我二十年以后第一次踏进泊湖。
我出生在泊湖的边上,我童年和少年的梦想都与泊湖有关。今天我再次踏进泊湖,并非寻梦,而是要到对岸的那个水产开发公司去,目的是要完成一次新闻采访。这些年,泊湖已经被网屏黄金分割成许多养殖公司。这次和我同行的几个人,他们或者兴致盎然,或者若无其事,我知道我的泊湖跟他们的完全两样,我们同时踏进的不是一个泊湖。
B.为了进一步扩大同学们的阅读视野,我们萌生了编写一本内容广泛、选文新颖、渗透崭新思想意识和能够承载大量阅读信息的辅助教材。
C.作为最有可能为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迎来开门红的便是射击项目,因此中国队备受瞩目。
D.北京奥运能否得高分,不光要看场上我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更要看场下大众良好的言行举止。
说明:本试卷共分Ⅰ、Ⅱ两卷。第Ⅰ卷(36分)涂卡作答,第Ⅱ卷(114分)请答在
答卷纸指定位置上
第Ⅰ卷(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淬(cuì)火 妻孥(nú) 不啻(chì) 氤氲(yūn)
目前对于赤潮的防治,基本上还是以防为主,争取从源头上控制赤潮发生的条件,减少赤潮发生的频率。至于治理,由于海洋面积巨大,加上潮流和风浪的影响,想要在赤潮爆发以后有效地治理赤潮,无异于杯水车薪,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目前探索的一些治理方法也只是针对养殖区
等小范围的海区进行。
赤潮的防治首先就是要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物质向海洋的排放,同时加强科学的海产养殖和管理,建立生态养殖新概念,防止海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其次,对于重要的经济海区,特别是养殖海区,可以进行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比如对已经遭受严重有机污染的底泥进行疏浚,改善底质条件,缓解水体污染;第三,控制有害的赤潮生物外来种的引
(2)有人评价此诗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你是否同意,请就第三或第四联谈谈你的理解(4分)
16.填空。(4分)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 。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明史》
[注]①赙(fù):拿钱财帮助人办丧事。②楮(chǔ):纸的代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吏民醵千金为赙 醵:挥霍
B.岁时颂赐,与诸词臣齿 齿:并列、相等
C.讽征明附之,辞不就 讽:暗示、劝告
D.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 道:路过、经过
10.选出加点字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的一项是( )
A.其为人和而介 其孰能讥之乎
B.讽征明附之,辞不就 连辟公府不就
8、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海水的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过度养殖能有效缓解赤潮的发生。
B、赤潮可以进一步破坏水域生态系统,并通过水产品危害人类的健康。
C、尽管还没有从根本上掌握赤潮的发生机理,但科学家认为攻克这一世界难题已为时不远。
D、赤潮生物的"克星"生物一旦挑选和培养成功,人类就可以利用其自然净化功能消灭赤潮。
⑤富贵人不易得片楮 ⑥ 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文征明的父亲文林为官深得百姓乡绅爱戴,他死后,当地官民资助千金办丧事。当时十六岁的文征明,把这一番好意全都谢绝了。
③杜甫写出的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是 ,扩大了他诗歌创作的领土。
④法国小说家 著有《名人传》,要让世人呼吸到名人的气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21分)
渡 过 泊 湖
刘鹏程
C.征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以不获见为恨 木欣欣以向荣
11.以下各组句子,全部都表现文征明为人和而介的一组是( )
① 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 ②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③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 ④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
B.精致/见证 防治/波及 既/又
C.精制/见证 防治/涉及 不是/就是
D.精制/鉴证 防止/波及 不是/就是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者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爱好漂泊的天性,虽然物质生活困苦,情感却很丰富。
D.现在还有许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开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二.阅读下文,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赤潮是指由于海洋浮游微型藻类和少量原生动物过度繁殖造成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严重地破坏
了海洋生态环境,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7、下列表述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赤潮生物种类繁多,爆发性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不同,形成的原因也复杂。
B、养殖海区是赤潮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可以解决水体污染。
C、赤潮治理的化学方法,就是用一些化学物质和凝絮剂,喷洒杀灭赤潮生物。
D、发生赤潮后,对这一难题的彻底根治和大面积治理是没有有效办法的。
世界难题。
6、对"赤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赤潮是由于海洋中藻类和原生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赤潮是由于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而造成的水色变化现象。
C、赤潮是由于海洋中某些植物和少量原生动物富营养化的结果。
D、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微型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暴发性增殖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
探索"以藻制藻"或"以虫制藻"等方法,挑选和培养出某些赤潮生物的"克星"生物。
对于赤潮的防治,目前依然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原因在于引发赤潮生物种类繁多,爆发机制各异,而人们对于很多赤潮的发生机理还没有从根本上掌握。因此,就难于从发生机理上控制赤潮的发生。目前,我国科学家们正在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加大研究力度,对于赤潮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的了解及其规律的揭示正在不断深入,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彻底解决这一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征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林卒,吏民醵千金为赙①。征明年十六,悉却之。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5.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08春晚"蔡明在小品《梦幻家园》中的台词"为什么呢"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这笑声中人们心中的所有烦恼都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