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技术创新概念分析
1、熊彼特的创新概念
A、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当我们把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即实现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出现的“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

简单说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坚持了发展的观点,强调了实现创新的“新组合”是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

B、要素新组合的五种形式
(1)引进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

制造一种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与过去产品有本质区别的新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

采用一种产业部门从未使用过的方法进行生产和经营。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

开辟有关国家或某一特定产业部门以前尚未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开发新的资源,不管这种资源是已经存在,还是首次创造出来。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

如形成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建立或打破某种垄断。

2、狭义的技术创新与广义的技术创新
查到了两种说法,不知道应该是哪种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继承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等;而广义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还包括产品和工艺创新过程中开展的技术改进及其相关的研究与发展活动等。

从狭义上讲,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应用、进入市场并实现商业利益的整个经济技术活动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不可少。

尤其是实现商业利益是技术创新的目的所在,没有实现商业利益的技术发明或创造不能算作技术创新。

从广义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善于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善于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的能力,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理念。

3、技术创新中的几对关系
A、技术的利用与技术的获取
技术创新是指把技术这种要素引入生产体系,实现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使得技术发明得到商业应用。

其核心在于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重组,直接关心的不是技术的获取而是技术的利用。

技术突破中只有少数不需要其它部门的相应配合而大多数技术突破都要有其他部门的同时改变才能实现。

比如,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机的使用要求电视发射传播方式的全新改变,快速照相机的使用要求对胶卷重新设计等等。

因此,对某项技术的获取不得不考虑到其他技术和技术利用的方方面面。

考虑技术的利用,就是考虑怎样使技术这一要素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好的组合以获取生产效率、利润率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获得最大利润额。

由于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无法自动与其他要素实现重新组合,因而单纯技术无法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必须依靠组织
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来实现。

B、首创创新与改创和仿创创新
从理论上说,如果一项技术创新只有首创创新而没有或很少改创创新和仿创创新,那么这显然是一项效益不大,技术潜力很小的创新。

如果一项效益巨大、很有技术潜力的创新,必然会伴随无数的改创创新和仿创创新。

假如某项潜力很大的技术创新没有后继的改创创新和仿创创新,那么它的潜力和效益便不能实现。

可以说,技术发明的意义要靠技术创新去实现,而首创创新的意义要靠改创创新和仿创创新去实现。

从实践上看,任何一项或一群技术创新中,进行首创创新者只能是少数一两家企业;其余企业或者跟在首创企业之后,瞄准首创技术发展进行技术跟踪,随时准备进行生产组织和市场战略的调整以实现创新;或者与首创者保持相当距离,节省研究开发费用,只投入少量资源于技术服务、培训,把注意力放在一旦新的市场出现后迅速进入市场,占有可能占得的市场份额。

换句话说,大多数企业只能作改创创新和仿制创新。

在技术发展的前范式阶段,由于技术路径不确定,不知何种产品有最大的市场潜力,因而风险极大,成本很高,只有极少数有实力、承受得起风险、经受得住较长期的无收益付出的强大企业才能进入。

一旦技术发展进入技术路径已得到公认的范式阶段,主导设计开始出现,不确定性大大消除,这时的竞争从产品品种竞争转为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竞争。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都力图进入。

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看,开创期的进入厂商可以独占市场,利润率很高,但成本极高、风险极大,多数企业无力进入;成熟期技术臻于成熟并被推广,利润率下降但模仿者、创新者都能盈利,许多企业都能进入;标准化生产期利润率大为下降,这时规模效益起重要作用,创新的重点在市场创新和组织管理的创新。

这就要求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

具有强大实力和企业内部R&D能力的“研究密集型”企业,在其主要发展方向可以采取首创创新战略,以图在产品和工艺方面领先于其他竞争者,争取获得市场领导者地位。

国际上一些特大公司常年R&D费用可以远远高出我国全国R&D 费用总和,这种巨大的前期投资是为了获取产品开创期的高利润率回报。

在国内,象北大方正这样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硕士点等科研教育于一身的企业,有强大的R&D 基础和技术力量,也有能力采取首创创新战略。

总之,适合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不仅要考虑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更要考虑企业的实力、市场优势和劣势、组织结构特点及企业文化等等。

决不是技术档次越高越好、技术开发越超前越好。

无论古今中外,首创者被后继的改创和仿创者挤出市场者不乏其例。

C、重大的根本性创新与渐进的演化性创新
每一个重大创新总是与无数小的渐进创新相伴相随。

最重大的创新,象蒸汽机、电力、电子技术等特大技术革命引起的创新,实际上已成为技术—经济范式的革命性变更。

这样的重大创新不仅创造新的产品而且创造出新的工业门类,甚至影响到每一个经济部门。

但这种创新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

由技术系统变革引起的那种影响个别经济门类,导致新兴产业产生的技术创新,尽管不象前一种创新那般稀少,但也是极少数企业在极少数时期才可望追求的。

这样的创新也必然伴随很多关联的小型创新,形成创新群,才能达到它的影响规模和效果。

即使现有工业中的主要产品的创新也是极少数企业在特定时期作出的。

任何企业,即使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非常强的企业,经常能作的也只是渐进的、连续的改进性小创新。

这种小创新渗透在技术开发、生产过程、市场开拓、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每时每地。

正是这种小创新积累、孕育、培养和支持大的创新的出现,并帮助重大创新的成功发展。

因而是重
大创新的基础,也是重大创新的保证。

D、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组织创新与市场创新
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同组织管理创新之间这种关系的不理解,使人们常常把技术创新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发明或技术进步。

而技术创新理论正是要告诉人们,导致利润和经济增长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技术发明。

换句话说,技术要素本身并不会自然地导致生产效率提高、导致新产品出现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在这里起作用的是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成功组合,而不是任何单独的要素本身。

因此,科技优势还远远不等于经济优势。

战后日本的科技优势远不及美国和欧洲,但产品竞争力却不断上升,成为优胜者;亚洲四小龙的科技优势远不及我国,但产品竞争力明显高于我国;国内四川、陕西等科技大省的科技力量强于许多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沿海省份。

起关键作用的是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能力而不是科技水平本身。

科技与经济的这种关系,要求技术开发不应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

技术发明概念的提出就应该从市场需求的考虑出发;在技术获取阶段,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要考虑如何适应制造工艺的要求和用户要求。

技术开发从一开始到工程化阶段、生产阶段的过程不再是一个线性序列,而是任何环节都同时与市场、组织管理、生产过程、资金运用、技术背景等各方面交互作用。

脱离生产考虑的纯研究行为只在少数基础研究领域适用。

技术创新理论揭示出的科技与经济的这种关系,还应该改变人们对自主开发与购买技术的态度。

采用自主开发或购买技术,应看具体情形,看何者更利于实现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良好组合,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发达国家中大企业不仅是主要技术开发者也是主要的技术购买者。

技术开发能力强而技术创新能力弱就会“为他人作嫁衣”;而象战后日本那种自身技术开发能力较弱却善于引进技术以实现技术创新者则可“免费乘车”。

几对关系的总结
实际上,从产品创新、到工艺创新、再到组织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这个系列中,越是靠前的越可以模仿,越是靠后的越依靠自己每时每地的连续不断的创新:新产品技术多是重大变革,不同企业间可以完全相同;工艺技术多为改进,不同企业基本一致,但依赖于具体人员的具体掌握;组织管理方式可以参考借鉴,但每个企业、每生产一种新产品或采用一种新工艺乃至企业内的其他任何变化都必然有组织管理方面或多或少的变化;只有市场对每个企业都是随时变化着的,完全由每个企业自己去创造。

可见,对渐进的演化性微小创新的轻视、对仿创创新和改创创新的忽略、对组织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低估三者常是互为一体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对技术创新的认识障碍。

二、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
1、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静态模型
(企业创新系统,需求牵引系统,技术供给系统,创新基础设施,各自的地位和各部分的内容)没查到,大家好像都没听这节课,我问了任元彪他说没有讲义只有那个ppt:(我感觉没那么重要吧,要不大家再看看谁去上那节课了。

2、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现结构分析
(1)观念意识中的结构:线性模型
(2)实际结构:创新主体移位
三、中国技术创新政策分析
1、不同创新阶段政策模式
A、实施引进阶段:引进国外技术
B、消化吸收阶段:国家出资建立研究所
C、改进及自主创新阶段:改进和自主研发
2、中国创新政策模式程序反演
与上面的过程相反
3、当前创新政策(这个也没有)
A、创新政策的四种类型
B、各种类型的创新政策的地位
C、政策偏差
D、政策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