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
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在知识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在国家竞争中越来越成为关键因素。
中国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
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中国特色
1 引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均不断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
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在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单纯的从创新客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而是从整体上考察创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
2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及构成
2.1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联系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沟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整合科学知识生产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因此决定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使创新体系各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创新的“合力”。
我国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主要体现为,在国家层次上推动持续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组织与制度。
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的概念,主要包含了科学发现和创造、技术发明和商业价值实现的一系列活动,即科学创新、技术创新[2]。
2.2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构成
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其实质上是把构成和影响创新的诸多因素和要素都纳入对创新的理解框架范围内,创新是这些(组织上和制度上)要素互动作用和合力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各要素的互动作用和相互依赖。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和制度,最终目标是通过构成要素间的互动作用推动和促进创新活动。
组织按照Edquist and Johnson 的定义是有意识建立的具有明确目的的正式结构[3]。
国家创新体系内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研究机构(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
政府、各类行业和产业集群及中介机构等,其中企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组织,企业是组织生产和创新以及获取外部知识源的渠道。
各构成要素在一定的市场、法律法规、教育和创新文化等创新环境中,借助于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支撑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知识产生、传播、应用环流。
知识产生传播、应用环流的产生,是创新网络化的核心问题[4]。
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由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知识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区域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构成[5]。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载体的作用和职能如表1所示:
表1.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载体的作用和职能
主体/载体职能具体功能
政府制度创新载体提供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支持创新的政策,参与公共产品及共性技术的创新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载体直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战略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和研究机构知识创新载体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培养创新型人才,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创新载体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和管理咨询等活动,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产业集群创新空间载体发挥集群创新优势,集聚创新要素,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优化科技企业创新的“小环境”
2.3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及趋势[6]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及趋势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 创新型国家建设
3.1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取向,以原始性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不断把国民经济推向从事高新技术经济活动,从而处在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高端的一种国家类型。
创新型国家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包括:(1)科学技术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为不断的原始性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2)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突破自然资源与空间制约的要求,为原始性创新提出客观与现实要求;(3)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能够从事相对专门化的科技创新产品生产;(4)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不断增强,形成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民间互动的创新网络[7]。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包括:(1)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大多在70%以上;(2)知识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R&D/GDP指标大多在2%以上;(3)对外技术依存度低,大多在30%以下;(4)具备完善的鼓励创新的制度框架和创新评估体系,国家学习创新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创新活动建立在广泛的创新网络和产业一体化的基
础上;(5)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优化,表现在产业界的R&D投人占GDP的比重在5%左右,产业集中度和研发效率高。
3.2 演化模式
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创新型国家建设可归纳为四种模式[1]:(一)综合知识创新模式
综合知识创新模式以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是一种以强大的基础研究和综合科技实力为依托,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支撑,强调原始性创新与发挥知识生产中心功能为特征,以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为己任的创新型国家类型。
(二)学习赶超模式
学习赶超模式以日韩为代表,是在落后的背景下,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采取逆向工程等手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在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营造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文化,从模仿创新、渐进创新、自主创新,最终走向重大突破性创新的创新型国家模式。
(三)国家创新体系支撑模式
国家创新体系支撑模式以芬兰为代表,这是一种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科技政策的基本范畴,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的具有历史远见的战略政策和长期目标,并把发展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科技创新与文化和环境互动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模式。
(四)集中优势重点突破模式
以瑞典、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为代表,它们都是发达的福利国家。
它们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依据国力和自身的科技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发展能够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尖端技术领域,如信息科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研究等,形成了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的独特的创新型国家模式。
3.3 我国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原因中国失去了近代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离创新型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历史差距、认知差距、投入差距、创新能力差距、信息化差距、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差距等多个方面[2]。
4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3]。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及科技体制革新的经济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单纯的从创新客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而是从整体上考察创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我国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战略协同机制,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但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
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就是要增强我国创新绩效,依靠创新更好驱动经济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绩效提高依赖于制度保障前提下
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间的互动或联系。
(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完善的创新制度基础设施是构建高绩效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重要的创新制度基础设施。
(二)创新政策导向转变。
政府应该采取创新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强三者的互动联系,形成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位一体”互动合作,通过创新政策激励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增强创新绩效,进而驱动经济持续增长。
(三)激发企业创新潜力。
在自主研发或是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在企业创新机制上寻求突破,重视联合创新、联合建立技术标准。
(四)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
社会创新文化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投入,使更多的人认识创新、理解创新、尊重创新并去实践创新,要保障企业能获得与其承担的创新风险成正比的收益。
5 结语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8]。
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指导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并步入引领世界的“创新经济体”之列的目标。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五是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谢富纪. 创新型国家的演化模式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J]. 上海管理科学, 2009(10): 85-89.
[2] 辜胜阻, 洪群联.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J]. 经济管理, 2008(19-20): 1-6.
[3] 万汝洋. 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创新型国家转变的哲学基础[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7): 6-8.
[4] 刘志春.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5): 5-8.
[5] 张晓波. 国家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6] 苏敬勤, 吴爱华.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1(2): 46-49.
[7] 李鹏程. 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论[J]. 战略与决策研究, 2006(3): 188-194.
[8] 盛四辈, 宋伟, 翁磊. 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2(4):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