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区小流域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分析
河北平原地下水水化学分布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
Ana y i fGr u dwa e d o he ity Dit i u in a u e nd I sEv l to r e s i He e a n l sso o n t rHy r c m sr sr b to Fe t r sa t o u i na y Tr nd n b iPl i
括石家庄 、 唐山 、 秦皇 岛、 邯郸 、 台、 邢 保定 、 沧州 、 廊坊 、 衡水等 九市 1 9 ( ) 面积 7 2 m2 耕地 约 4 0 0 m2人 1县 市 , 31 9k , 0 ×1 h , 口约 50 0 0 万人 , 是我 国北方重要 的粮棉 产区和工业 基地 , 但
t p n h jrin f h e p a ds alw g o n wa e b i li. y ea dt ema so ed e n h l r u d tri He e P an o o t o n
Ke r s e pa d s alw o n wae ;h dr h m ity e ov ;p stv mp c ywo d :d e n h l o gr u d t r y oc e sr v le o iiei a t
1 研 究背 景
河北平原北靠燕 山、 西依 太行 山 、 东临渤海 、 环绕 京津 , 包
海 冲积海 积平原 。从 其水 流空 间来 看 , 可分 为 补 给 区、 流 径 区、 排泄区三部分 , 地下 水补给 的来源 主要是 降水 、 向补 给 侧 和层 间越 流补 给 , 排泄的途径 以人工开采为主 。 根据 前人 研究 表明l , 2 _ 到 0世纪 7 年代 中期 , 、 1 O 工 农业
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地下水位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地质构造等。
地下水位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有责任加以关注和研究。
地下水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候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和蒸发的变化,进而对地下水位的充沛程度产生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区域和降水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地下水位的变化。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蒸发速率的变化。
如果蒸发速率大于降水量,则地下水位会下降;相反,如果降水量大于蒸发速率,则地下水位会上升。
人类活动也是地下水位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起地下水资源枯竭。
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地下水资源衰竭的情况,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此外,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污染地下水,降低其水质和可利用性。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位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下水位的高低与地下岩石的渗透性和水储层的分布有关。
一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存储,导致地下水位较低。
然而,一些地区的地质构造会形成大型的储水层,使地下水位较高。
地下水位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是维持湿地和河流水位的重要来源,湿地和河流是许多生物栖息地和饮水源。
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导致湿地和河流的干涸,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地下水的变化还会对农业产生影响。
地下水的下降会导致灌溉困难和农作物的死亡,影响农业生产。
此外,地下水位的变化还会导致土壤的沉降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安全和房屋建筑产生威胁。
鉴于地下水位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我们有责任加以关注和研究。
浅析皖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
I【水文水资源浅析皖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胡军1,2!、引言皖北平原包括阜阳市、亳州市、淮 北市、宿州市、蚌埠市及淮南市,总面 积约3.74万km2,占全省面积的28%,其中平原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5%,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60mm,降水年K 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汛期 (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62.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38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21。
二、皖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的年代变化30多年来,皖北地区地下水开采 量增长迅速。
以1978年代表20世纪 70年代开采水平,全区地下水开采总量9.0亿m3;以1990年代表80年代 的开采水平,全区地下水开采总量9.6 亿m3;以1999年代表90年代的开采 水平,全区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7.56 亿m3;以2001~2010年10年平均代 表21世纪初10年的开采水平,全区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20.54亿m3,较20世纪70年代开采总量增长了 1倍还多。
皖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量年代变化见表1。
三、皖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动态与变化规律研究1.潜水水位动态(1)潜水水位动态与降雨量的关系皖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主要为间歇式的农业灌溉开采和分散式农村居民生活开采,潜水水位的变化主要受降水和人工开采影响,水位动态多呈人渗一开采型,年内高水位期多出现于7~9月份,此时期降水量增加,农灌开采量减少,水位埋深0~4.2m。
低水位期多出现于4~6月份,此时期降水量减少,农灌开采量增加,水位埋深0.2~6.4m。
全年平均水位埋深0.1~5.4m,年变幅0.4~4.0m。
潜水水位与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在丰水期地下水可保持较高水位,而遇到特枯水期或连枯水期则维持较低水平。
潜水水位与地形总趋势和微地貌的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上看,西北高、东南低,地下水由西北流向东南。
选择72个典型代表站地下水水位,分析1975 ~2010表1皖北地区各年代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亿m3)地级市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2000年以后蛘埠0.961.0*1.6+1.8*亳 1.69 1.7**.54 4.88皁阳 2.48 2.76 4.4* 5.46淮北 1.86 1.76 1.94 2.28淮南0.200.*80.820.70宿州 1.81 1.94 5.18 5.*8合计9.009.6017.5620.54注:亳^州市现状=和阜阳市由于2000年后行政区划变更,2000年以前开采量已按-政区划进行了折算水观测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采 用 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内插 法,绘制出图5所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线等值线图。
关中平原农田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关中平原农田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关中平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肥沃的土壤而闻名于世。
然而,近年来,关中平原农田地下水位的变化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分析关中平原农田地下水位的变化原因及其对农田产出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关中平原农田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关中平原地区的降雨量和蒸发量均发生了变化,降雨不均衡导致农田地下水位的波动。
二是农业用水增加。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和农田面积的扩大,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农田地下水位下降。
三是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增加。
随着关中平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城市用水量的增加也对农田地下水位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关中平原农田地下水位变化对农田产出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农田的灌溉条件恶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干旱的土壤会限制作物的根系生长,使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其次,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
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地下水的不断提升会将盐分上升到土壤表层,导致土壤盐分浓度升高,进而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地下水位下降还可能引发土壤沉降。
当地下水位下降后,土壤的毛细管吸力增加,导致土壤颗粒间的结合力减小,土壤容易产生沉降现象,影响地表的平整度,阻碍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针对关中平原农田地下水位变化的问题,有几个解决办法可以采取。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合理用水制度。
通过优化农田灌溉方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用水量,减少农田用水消耗,从而缓解地下水位下降的压力。
其次,推动农田节水技术的应用。
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如滴灌、喷灌和微灌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的浪费。
同时,加强土壤保育,增加土壤保水能力,降低农田面积的土壤盐碱化和沉降风险。
此外,加强科研力量,深入探究关中平原农田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
岩溶发育地区的地下水分布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
岩溶发育地区的地下水分布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岩溶发育应具备四个条件: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 具有侵、蚀能力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二、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气候:潮湿、温度高有利 盐岩的成分与结构 : 地形:影响补给区及排泄区 构造:破坏岩石完整性、构造发育的方向控制岩石透水能力的 方向
基座阶地
堆积阶地
侵蚀阶地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
河谷平原的地下水分布
河漫滩二元结构:粗砾、砂砾中埋藏丰富的地下水。
阶地:潜水的埋藏特征受到地形的控制, 一级阶地富水性最好,水质好—地矿化度优质水,水量大,理想的供水水源 地;高阶阶地形成时间早,交接程度高,透水性差,汇水条件差,水量不充 裕,水质变化大(四阶)。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
滨海地带的地下水
滨海平原地区通常是海相和陆相交错沉积的地带,其岩性一般为砂、亚砂、 亚粘土及含有较多有机质的淤泥。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具有大陆淡水和海洋咸水 混合过渡的特征。在滨海平原的近海带,海水在水压作用下进入沿海的含水层, 与陆相沉积层中低矿化淡水混合。 由内陆向海洋方向地下水矿化度逐渐增高,化学类型也有规律的过度。 海水与淡水的界面,剖面上呈起伏的倾斜。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
岩溶发育地区的地下水分布
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溶水具有不同特征, 处于演化初期的 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没有很大的不同。处于演化后期的岩 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 某种程度上带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 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沉积物以砂土为主,混有砾石和粘土,空隙变小渗透性差,含水层变 薄,潜水埋深小,下游受到粘土层的阻挡,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泉或者湖泊, 称为溢出带。溢出带蒸发强烈,矿化度高。
河南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特征及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河南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特征及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河南平原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主要开采浅层地下水资源解决生存发展问题。
在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突出的情况下,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引起的环境变化,倍受社会关注。
通过分析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特征,提出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标签: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对策建议1面临的问题河南平原属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包括河南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和东部黄淮海平原,面积77330km2,总人口约7000万。
西部近山平原城市密集分布,东部平原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
区域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原生劣质地下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因素影响,加剧了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以淮河为界,河南平原南北气候过渡性明显,南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北为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
平原区自北向南分布有海河、黄河、淮河三大水系。
地貌形态以黄河冲积扇为主,地势西高东低,黄河以北略向北东倾斜,以南向南东倾斜。
海拔高程从西、北部边缘的200m、南部边缘的120m 向东逐渐降至50m以下。
历史上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形成古河道高地、洼地、沙丘沙地、决口扇等微型地貌。
3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3.1原生水文地球化学异常3.1.1高矿化地下水高矿化地下水也称之为地下咸水,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与冲积平原的交接洼地、黄河冲积扇前缘、黄河背河洼地、黄河故道及两侧的槽形洼地。
高矿化水的矿化度与其水化学类型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矿化度越高,水化学类型越复杂。
矿化度为1-3g/L的浅层微咸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SO4·CL-Na·Ca·Ma、HCO3·SO4·CL-Na·Ma、HCO3·CL SO4 –Na、CL SO4 -Na·Ma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北的修武-获嘉-延津一带和安阳东部区域和黄河以南的开封-通许—鄢陵以东,分布面积15344km2。
《2024年南水北调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演变特征》范文
《南水北调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演变特征》篇一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演变特征,分析该地区水资源管理、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地面沉降发展趋势,为该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北京平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变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南水北调作为一项重要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对北京平原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地质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南水北调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南水北调工程概况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宏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通过人工渠道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
该工程对北京平原区的水资源供给产生了显著影响,改变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格局。
三、南水北调前后地下水动态变化1. 地下水位变化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北京平原区的地下水位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于调水工程的引入,地下水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一些缺水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上升更为明显。
这有利于缓解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地下水水质变化等问题。
2. 地下水质量变化南水北调工程对地下水质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由于调入的水质与当地地下水成分存在差异,导致地下水质量发生变化。
这既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水源类型,也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问题,如地下水污染等。
四、南水北调前后地面沉降发展趋势1. 地面沉降现状北京平原区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地表荷载增加等因素,地面沉降问题一直较为严重。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虽然地下水位有所上升,但地面沉降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2. 地面沉降原因分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地下水位下降、土体固结、地表荷载增加等。
南水北调工程虽然为该地区提供了新的水源,但若管理不当,仍可能导致地面沉降问题加剧。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针对南水北调前后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演变特征,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埋藏的深度或者高度,是指示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重要指标之一。
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地下水位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
1.气候条件:降水量和蒸发蒸腾是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降水量的增加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蒸发蒸腾的增加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2.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例如,断裂带的存在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渗漏和集中。
3.人类活动: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是地下水位变化的重要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进而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均有重要影响。
1.生态系统影响:地下水位的下降可能导致湿地和河流的干涸,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些湿地和湖泊是重要的鸟类迁徙站点,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会影响鸟类的迁徙和生存。
2.农业影响: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
若地下水位下降过快,灌溉水源可能不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3.地质灾害风险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地层的松散和沉降,增加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4.供水影响:地下水常被用作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来源。
当地下水位下降时,供水量可能会受到限制,甚至引发供水危机。
三、地下水位变化的监测与管理为了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1.地下水位监测:通过设置水位观测井,利用测井工具等手段对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网络。
2.水资源评估:通过对地下水位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3.水资源保护:建立科学的地下水位调控系统,合理安排地下水的利用量和时机,减少过度抽取地下水资源的现象。
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含有自由水、间隙水和吸附水(地下岩石或土壤粒子表面吸附的水分子)的地下水层。
地下水是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地下水资源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是研究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将探讨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一、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是指地下水位高度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趋势。
地下水位高度是指以地面为基准面所测量的地下水面以下的高度差。
地下水位高度受到季节、气候、地质构造、污染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下水位高度的变化有很大的时空差异。
1、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是地下水位高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地区,地下水位高度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在春季和夏季,地下水位高度相对较高;在秋季和冬季,地下水位高度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春季和夏季,气温升高,土壤中的植物开始生长,消耗了大量的地下水;而在秋季和冬季,气温下降,植物处于休眠期,消耗的地下水也较少。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下水位高度时空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表水的路线和地下水的补给变化,从而影响地下水位高度。
当气候变得干燥时,地表水会减少,地下水补给也会减少,地下水位高度降低。
相反,当气候变得潮湿时,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都会增加,地下水位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3、地质变化地质构造是地下水位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地质构造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壳运动等,它们的不同会导致地下水的产生、循环、迁移和孕育。
在地质架构比较复杂的地区,地下水位高度的时空变化较为复杂,变化范围较大。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地下水位高度时空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人类活动中的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占用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高度降低。
此外,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排污和排放等也会导致地下水位高度的降低。
平原地质条件
三、自然条件1)工程地质根据提供钻探资料表明,平原县地层属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形,深积达1000米以上,地层陷露深度岩性特征:垂直方向变化复杂,水平分布尚有规律,地层从上而下共分11层,岩土呈现分质粘土、粉土及粘土,有规律交替出现,层厚约在2—6米不等。
2)水文地质平原县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古黄河变动有关,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以粉细砂、细砂为主,中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粗砂为主,隔水层为粘土及亚粘土。
单机井出水量一般在30~40立方米/小时以上,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1.5克/升左右。
水质类型以重碳酸盐,氯化物为主,地下水埋深年平均2.5米,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降水,其次是地表水渗补和灌溉水回归。
主要消耗为潜水蒸发和人工开采。
根据平原县水务局水文勘测队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钻探揭露的地质岩性分析,埋地12米,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河流相冲积物,区域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地面稳定性良好,场地类型为中软场土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位于地震烈度Ⅷ度区。
平原县地下水埋深较浅,约在2.4—2.6米,相应标高-3.12---3.42米,地下水位稳定,主要靠雨水及河流渗补,动态变化受季节性影响,从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稍呈弱碱性,对混凝稍带弱腐蚀性,但影响不大。
3)土壤植被地表植被多为农作物,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农用林网、四旁树木和经济林木及次生草木植物群落。
全年造林面积0.02万顷,育苗面积0.01万公顷,全县木材采伐量3158立方米。
4)气候气象平原县气候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西南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气温低,雨雪少,空气干燥。
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为2679.9小时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202天,最长为234天,最短为177天。
常年主导风向SSW(南南西冬季主导风向ENE(东北东夏季主导风向SSW(南南西最小风频NNE(北北东)最大风速冬季平均风速夏季平均风速风荷载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2.5℃极端最低气温-19.7℃年平均大气压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度年最大总降水量日最大总降水量时最大降水量最大积雪厚度雪荷载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雷暴日数22.5天5)地震烈度根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平原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地下水文学复习知识点
一、自然界水的循环:1.水文循环2.地质循环1、水文循环:地球浅部层圈中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及地壳浅部地下水相互间的交替转换。
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
水文循环的动力主要为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大循环(外循环):水分从海洋蒸发,以固态或液态的形式降落到陆面,最后又以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形式再回到海洋。
小循环(内循环):水从海洋表面蒸发,又降落到海洋表面或者水从陆地上的湖泊、河流。
植被叶面和地下水蒸发,重新降落回到陆地,这种局部性的水循环)加强小循环是改变当地自然条件和增加地下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2、地质循环:地球浅部层圈水域深部层圈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般属于间接循环。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1、地面沉降;2、地面塌陷;3、海(咸)水入侵;4、土壤次生荒漠化三、根据泉水的出漏原因可将泉水分为:1、侵蚀泉;2、接触泉;3、溢流泉;4、断层泉;5、接触带泉。
三、水文循环的动力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四、岩土的水理性质:1、溶水性;2、给水性;3、持水性;4、透水性六、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1、大气降水的补给;2、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3、凝结水的补给;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5、其他补给来源:侧向补给,人类活动造成的地下水补给,融雪水、融冻水补给。
七、反应地下水环境状态的指标:1、化学需氧量;2、生化需氧量;3、总有机碳;4、氧化还原电位。
八、承压水特征:1、承压性;2、承压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不一致;3、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其资源具有多年调节能力;4、承压水的化学成分一般比较复杂;5、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一般不随补给量的增减而发生变化;6、承压水一般不易受污染。
九、岩土中的空隙:1、孔隙;2、裂隙;3、溶隙十、导水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之积;物理含义:在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上单宽流量,量纲时L²T﹣¹,单位常用m²。
导水系数的概念仅适用于一维、二维的地下水流,对三维水流没有意义。
近10年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及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研究
近10年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及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研究在探索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奥秘时,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无声的地质交响乐中。
这场乐章以水为主旋律,而地面沉降则是那不和谐的伴奏,两者交织出一曲关于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复杂交响曲。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主题,揭示其中的微妙关系。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地下水位的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里,北京平原区的地下水位经历了剧烈的波动,就像一位情绪多变的舞者,时而上升,时而下降。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自然补给的不确定性,更映射出人类对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我们的城市,这座巨大的钢铁森林,正以一种无法忽视的方式影响着地下的水脉。
接下来,我们必须审视地面沉降的问题。
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地面沉降如同一位悄然逼近的阴影,逐渐侵蚀着城市的地基。
这种沉降不仅威胁到建筑物的安全,还可能导致地下基础设施的损坏,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它就像是一场缓慢的灾难,正在逐步蚕食我们脚下的土地。
那么,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我们可以将这两者比作一对跳舞的伙伴,彼此间的动作紧密相连。
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土壤中的水分减少,导致土壤颗粒重新排列,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反之,当水位上升时,土壤吸水膨胀,地面可能会略有回升。
然而,这种回升往往不足以抵消之前的沉降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资源,就像在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中突然加入了一个笨拙的舞者,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愈发明显。
这种无休止的索取,无疑加剧了地面沉降的速度和范围。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必须采取措施来恢复地下水位,减缓甚至阻止地面沉降的进程。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实施更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例如,推广节水技术、优化农业灌溉系统、加强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措施都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场地质交响乐中。
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我们,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天津地区近21年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天津地区近21年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王凯燕1,2,3,王文卓4,李琼芳1,3,2,虞美秀1,2,3,李鹏程1,2,3【摘要】摘要:选用天津地区89个观测井1990—2010年的月地下水埋深,基于Mann-Kendall法研究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趋势、埋深变幅年代际变化特性及其年内分配变化特性,并探讨影响地下水埋深的相关因素。
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天津平原区不同含水组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差距较大,尤其在2000年后,由于受开采量的影响,地下水年际和年内变化更为剧烈。
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开采量;天津市华北平原区域是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安定的最重要的自然灾害问题[1]。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年持续干旱的发生使地下水成了主要水源,而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储量的枯竭使得该区域抗干旱的能力仍在减弱,因此研究不同历时多年连续干旱条件下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对该地区的水资源保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5,远低于世界公认的1 000 m3的缺水警戒线。
地下水由于长期超采严重,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2],为此国内很多学者对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如杨耀栋等[3]对天津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类型地下水动态规律在时空分布上有明显差异;闫学军等[4]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天津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并进行了变化趋势预报,认为地下水水位动态的趋势变化特征以持续下降型为主。
本文主要考虑地下水动态特征的空间分布,即基于天津地区89个观测井1990—2010年的月地下水埋深序列,研究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趋势、埋深变幅年代际变化特性及其年内分配变化特性,并探讨了与地下水埋深相关的影响因素。
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
水利水电2016年09期︱67︱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陈 臣阜阳水文水资源局,安徽 阜阳 236000摘要:我国淮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
同其他平原地区相比,淮北平原的平均年降水量和蒸发量都比较高,汛期持续时间较长。
就淮北平原来看,因为该平原区域内覆盖的浅层地下水属于淮河流域中包含的主要地下水,所以,该地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将会对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对此,本文以淮北平原为切入点,对该平原区域内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展开研究,以期做好汛期的防汛和农作物种植生长期间的灌溉工作。
关键词: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中图分类号:P64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6)09-0067-01引言: 自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淮北平原各地区地下水的埋深幅度在不断的加大,且有继续加深的趋势。
在对这一趋势进行分析后了解,该地区近些年出现的地下水变化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人们来发利用土地、开展水利工程、假设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等活动的影响,而过度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能够促进淮北平原地区农业和经济稳步发展,对其地下水出现的动态变化情况展开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 淮北平原的水文地质条件 1.1 地质基本情况 淮北平原的底层属于淮河流域地层和华北地层的分区,该区内除了缺失三迭系、志留系、泥盆系、以及部分第三系之外,其他类型的地层基本都有出露或者是隐伏在第四系地层下的情况。
平原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相对较为复杂,断裂和褶皱地质发育。
因为淮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层都是被第四系的松散地层覆盖,覆盖厚度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薄的状态。
一般该平原地区西北地区的厚度在一百到二百米之间;中部和沿淮海地区的地层厚度在二十到一百二十米之间;东部地层厚度大约在十五到六十米之间。
从类型上来看,第四系的地层主要可以被划分为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全新统这四种类型。
唐山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趋势预测
唐山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趋势预测
随着唐山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大大增加,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浅层地下水埋深监测资料,对唐山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多年动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灰*系统理论对研究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位总体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降水与农业季节*开采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在现状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将以0.41m/a的速度下降.
李志*,LIZhi-jun(*煤炭地质总局第二水文地质队,河北,邢台,054000)。
平原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演变机制
平原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演变机制平原地区是地球上分布广泛的地貌类型之一,其独特的水文特征和演变机制一直受到地理学家和水文学家的关注。
平原地区的河流系统常常具有复杂的水文循环和演变过程,这与平原地区特有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平原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演变机制。
首先,平原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降水和径流方面。
平原地区通常是雨量较充分的地带,而且降水分布比较均匀。
因此,平原河流的降水量相对较高,往往呈现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
另外,平原地区的河流流域面积较大,河水来自多方面的降水,导致河流径流量较大、波动性较强。
这些特点使得平原河流具有明显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如中国北方的黄河和长江平原。
其次,平原地区河流的水文循环也与水的渗漏和蒸发密切相关。
由于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下水位通常较高,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关系。
当降水较多时,平原地区的土壤容量有限,地表无法迅速吸收和保存大量的水分,导致洪水的发生。
而在旱季,由于缺乏有效的补给水源,河流的水位则会下降,甚至出现干涸的情况。
这种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的水文过程,是平原河流水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原河流的演变机制主要包括河道侵蚀和沉积过程。
由于平原地区的盆地特征,河流的水流速度较慢,沉积物的沉降速度较快,导致河道大量的淤积现象。
河道淤积使得河流容积减小,水流阻力增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水流速度。
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河道淤积不断加剧,进一步加剧了河流的淤积过程。
然而,在洪水期间,河流的水能远远超过其自身的排泄能力,导致河道的侵蚀现象。
河流侵蚀会带走大量的沉积物,使得河道再次变浅变窄,形成演替的过程。
另外,人类活动对平原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演变机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混凝土建设和城市化用地改造导致河流的自然水文循环被破坏。
城市建设使得水文循环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水流的快速排泄和泄洪能力,从而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同时,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和化肥农药的施用也导致了水质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河流的演变过程。
全国地下水埋深分布图丨2021年数据地下水平原穆棱山西辽河平原
全国地下水埋深分布图丨2021年数据地下水平原穆棱山西辽河平原文章数据来源:水利部水文司11月数据一、东北平原1. 三江、穆棱兴凯平原三江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8.2m,较去年同期增1.1m(地下水埋深小于16m的地区占比 85%);穆棱兴凯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5.1m,较去年同期增加0.6m(地下水埋深小于8m的地区占比84%)三江及穆棱兴凯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2.松嫩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6.8m,较去年同期减少0.3m(地下水埋深小于12m的地区占比 85%)松嫩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3.辽河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4.2m,较去年同期减少0.7m(地下水埋深小于8m的地区占比 84%)辽河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二、黄淮海平原1.海河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12.2m,较去年同期减少2.0m(地下水埋深小于30m的地区占比89%)海河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2.黄淮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3.8m,较去年同期减少1.0m(地下水埋深小于8m的地区占比 91%)黄淮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三、山西主要盆地地下水平均埋深20.0m。
较去年同期地下水平均埋深减少 0.1m。
大同盆地地下水平均埋深18.0m,忻定盆地地下水平均埋深17.7m,长治盆地地下水平均埋深9.5m,运城盆地地下水平均埋深22.8m,临汾盆地地下水平均埋深19.9m,太原盆地地下水平均埋深23.2m。
山西主要盆地的地下水埋深四、西北地区1.呼包及河套平原呼包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14.3m,较去年同期增加2.1m(地下水埋深小于30m的地区占比87%)河套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5.4m,较去年同期减少3.0m(地下水埋深小于12m的地区占比91%)呼包平原及河套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2.陕西关中平原平均埋深36.1m,较去年同期减少1.1m(地下水埋深小于50m的地区占比77%)关中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3.甘肃河西走廊平原平均埋深27.8m,去年同期增加0.4m(地下水埋深小于30m的地区占比74%)河西走廊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4.宁夏银川卫宁平原平均埋深6.8m,较去年同期增加0.3m(地下水埋深小于12m的地区占比88%)银川卫宁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图5.青海柴达木盆地平均埋深5.9m,较去年同期减少4.9m(地下水埋深小于20m的地区占比93%)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埋深分布图6.新疆塔里木盆地监控区平均埋深12.5m,较去年同期减少0.2m。
地下水类型运动规律
地下水类型运动规律一、地下水的类型和运动规律1、地下水的类型:按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划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管水、重力水、固态水;按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划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运动规律: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紊流。
地下水在土中或微小裂隙中以不大的速度连续渗透时为层流运动;在岩石的裂隙或空洞内流淌,会产生紊流。
地下水的渗流速度一般符合达西定律。
二、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1,潜水上升,引起盐渍化,增大腐蚀性。
2,河谷阶地、斜坡及岸边,潜水上升,增大浸湿范围,破坏岩土体的结构和强度。
3,粉土、粉、细砂层中,潜水上升,会产生液化。
4,水位上升,可能使基础上浮使建筑物失稳。
5,膨胀土区,水位上升或土体水分增减,使膨胀岩土产生不匀称胀缩变形。
6,寒冷地区,潜水上升,冻结,地面隆起。
解冻降低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
导致建筑物开裂、失稳。
7,地下水位在压缩层范围内突然下降,增加自重应力,使基础产生附加沉降,导致变形破坏。
另外基坑支护中的地下水的影响、地表塌陷、地面沉降都可能与地下水有关。
一、地下水的类型和运动规律1、地下水的类型:按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划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管水、重力水、固态水;按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划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运动规律: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紊流。
地下水在土中或微小裂隙中以不大的速度连续渗透时为层流运动;在岩石的裂隙或空洞内流淌,会产生紊流。
地下水的渗流速度一般符合达西定律。
二、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1,潜水上升,引起盐渍化,增大腐蚀性。
2,河谷阶地、斜坡及岸边,潜水上升,增大浸湿范围,破坏岩土体的结构和强度。
3,粉土、粉、细砂层中,潜水上升,会产生液化。
4,水位上升,可能使基础上浮使建筑物失稳。
5,膨胀土区,水位上升或土体水分增减,使膨胀岩土产生不匀称胀缩变形。
6,寒冷地区,潜水上升,冻结,地面隆起。
解冻降低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
导致建筑物开裂、失稳。
7,地下水位在压缩层范围内突然下降,增加自重应力,使基础产生附加沉降,导致变形破坏。
小流域地下水环境调查报告评审意见
小流域地下水环境调查报告评审意见写在前面本文就小流域地下水环境调查报告进行评审,并给出针对该报告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完善报告的质量和可行性。
一、报告概述1.1 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报告对小流域地下水环境调查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范围和重要性等。
1.2 调查方法报告需要详细描述用于调查的方法和工具。
包括采样点的选择、监测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分析等。
1.3 报告结构报告需要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构,概述报告的主要章节和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在这一部分,报告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2.1 地下水污染状况报告需要详细描述小流域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包括主要的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等。
2.2 地下水质量变化趋势报告需要分析地下水质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探讨可能的原因。
2.3 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因素报告需要列举和分析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因素,包括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因素和地质条件等。
2.4 生态环境影响报告需要讨论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地表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三、评价与建议3.1 评价报告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报告需要评价该调查报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包括采样点的选择、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等。
3.2 建议报告的完善与改进报告需要提出对报告的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包括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结论的准确性和报告的结构等方面。
3.3 关键问题和不足之处报告还需要指出调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数据不完整、监测点覆盖范围不广等。
3.4 深入研究的方向报告需要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填补目前的知识空白和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建议。
四、总结在这一部分,报告对整个调查工作进行总结,并强调重要的发现和结论。
参考文献列出所有在报告中引用的文献和参考资料。
附录报告还可以包括一些附录,用于展示原始数据、调查问卷等其他支持材料。
以上为对小流域地下水环境调查报告评审意见的完整探讨,并提出详细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以期达到更高的质量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 家 河 流域 ; 下水 埋 深 ; 化 规 律 朱 地 变 中图 分 类 号 : 2 3 P 4 . TV 1 ; 6 1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18 (0 2 0 10 6 —3 1 7—6 3 2 1 )0 —0 00
A n l sso h a y i ft e Cha g g l rt fGr un wa e e t n S a lBa i n t e Pl i e s n e Re u a iy o o d t rD p h i m l sn i h a n Ar a
一
为 详 细 了 解 朱 家 河 流域 地 下 水埋 深 的 年 际 变 化 , 流 域 对 内 8个 站 点 地 下 水 埋 深 监 测 资 料 分 3个 时 段 进 行 了 统 计 分 析 , 表 1 见 。 由表 1 以看 出 ,O世 纪 7 年 代 末 和 8 可 2 O O年 代地 下 水 埋
以内。
k , m 耕地总面积 10 . 6万 h _ 为平原 区小 面积 降水径 流 m2 ,
研 究 区域 。该 流 域 大 陆 季 风 气 候 特 点 显 著 , 半 湿 润 、 干 属 半
旱 暖温带大 陆季风气候 区。四季 分 明, 春季 干旱 多风 , 夏季
炎热 多雨 , 季 凉 爽 , 季 寒 冷 少 雪 。 年 平 均 气 温 1 . 秋 冬 2 6℃ ,
ZH ANG mc a xi h o
( n s u I ta b d oo Y a d Wae Reo r e S r e J Hee P o i c , n s u 5 0 0 C ia He g h i ̄ e uy rHy r lg n tr s u c s u vy o b i r v n e He g h i 3 0 , h n ) u 0 Abta t B ss n a t a o s r ain d t f r u d trd p h o h j h ie a i ,h a e n lz d t etmp rla d s ail ait n s c : a i o c u l b e v t aao o n wa e e t fZ ui eR v rB sn t e p p ra ay e h e o a n p t r i r o g a a v ao
( t C (co e ) p itdou b r cpt t n a d a rc l a riain we et em an fco si l n i h h n erg lrt fg o n wae Jl ~ )t b r , on e tt ep e iiai n g iut l rg t r h i a t r ue cngt ec a g e u aiyo r u d tr n o ur i o nf
d p h i ma lb b v rB sn go n wae e t ; h n erg l i e r s Z ui eRie a i ; r u d t r p h c a g e ua t a d ry
l 朱 家河流域概况与监测点布设情况
朱 家河 流 域 位 于 河 北 省 深 州 市 中 南 部 , 制 面 积 10 控 5
2 朱家河流域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分析
2 1 地 下水埋 深 的年 际变化特 征 .
根据 8 站点 多年 的地 下 水 监 测 资 料 可 知 , 家 河 流 域 个 朱 地 下 水 埋 深 范 围 为 O 2 多 年 地 下 水 平 均 埋 深 在 1 ~ 0m, 0m
第 1 O卷
( ) 1期
南 水 北 调 与 水 利 科 技
S uht rhWae ies nadWae cec o t-oNot trDv ri n trSine& Teh oo y o cn lg
Vo l No 0 LO .1
Fe . 0 2 b 2 1
2 l 年 2月 O2
a d t eifu n ef co so r u d t ri heb sn ca ie h e s na h n eof r u wa e e t sdi de n o tr esa s r ltv l n h nl e c a t r fg o n wae n t a i, lrf dt es ao lc a g o nd trd p h wa vi dit h e tge : ea iey i g sa l lg No en r m i b u r ), h r l nce sd a d d c e s d c n e sa e ( d Fe r a y ̄ M a , r q n sih c a g tge tbe sa e( v rhe dFe r a y s a py i ra e n e ra e ha g t g mi— b u r y) fe ue t l t h n e sa g
平 原 区小 流 域 地 下 水 埋 深 变 化 规 律 分 析
张 新 潮
( 河北省衡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 河北 衡水 0 3 0 ) 5 00
摘要 : 利用平原区朱家河小 流域地下水埋 深实际 观测 资料 , 对流域 内地下水 的时空 变化规律 及影 响因素进 行 了分
析 。阐明 了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变化大致 可分为 3 阶段 : 个 相对稳 定 阶段 ( 1月 一翌 年 2 中旬 )骤 减骤增 变化 阶 1 月 、 段 ( 月 中旬 一5月)频 繁轻微变化 阶段 ( 2 、 6月一1 月 ) 0 。指出了降水 和农业灌 溉是 影响小流域地 下水埋深 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