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逸事》同步训练.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8课 亡人逸事落实应用板块训练 苏教版必修2
【创新方案】高一语文第四专题第18课亡人逸事落实应用板块训练苏教版必修2(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偶.然(ǒu)机杼.(zhù)撮.合(zuǒ) 伸.懒筋(shēn)B.抛掷.(zhì) 唯.唯(wěi)夫妻情分.(fèn) 相.媳妇(xiānɡ)C.粜.卖(tiào) 场.院(chánɡ)摘.北瓜(zāi) 四壁.生寒(bì)D.挎.筐(kuà) 仓促.(cǔ)瞑.目之时(mínɡ) 冰连地结.(jié)解析:A项,“撮”读cuō;C项,“摘”读zhāi;D项,“促”读cù。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潸然泪下大辨子以逸待劳遗憾B.惹事生非变故人事皆非拇指C.喜联横批轿车倔头倔脑屡次D.痛定思痛竞然前仰后合题材解析:A项,辨—辫;B项,事—是;D项,竞—竟。
答案:C3.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文章一事,除重大________外,也允许记些私事。
②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________了。
③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________也做不到。
A.体裁抛掷解脱B.题材抛掷摆脱C.体裁抛弃解脱D.题材抛弃摆脱解析:“体裁”是一种文学样式,“题材”是取材范围。
这里当然是指取材。
“抛掷”倾向于书面用语,较“抛弃”更好。
“摆脱”是指脱离(牵制、束缚、困难、不良情况等),“解脱”是摆脱苦恼,得到自由,佛教用语。
这里应用“摆脱”。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
B.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C.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
D.外国朋友对粤剧舞台上三两个演员将手中的木头刀枪互碰一下,口中吆喝几句就表示经过一场战争的表演感到不可理喻....。
(苏教版)必修二课堂作业:第4专题《亡人逸事》(含答案)
《亡人逸事》课堂作业一、基础验收1.给加粗字注音。
相( )媳妇机杼( ) 粜( )卖孤处( ) 暝( )目场( )院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偶然淋湿般配竟然 B.婚姻娇惯习惯贯注C.哭诉遗憾抛掷变故 D.仓促感伤断片源泉3.填在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了我一眼,从板凳上下来,到照棚外面,进了一辆轿车。
A.看跳跑钻 B.盯跳走钻C.盯走跳走 D.看走跑走4.下列各项中,虚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尔的。
B.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
C.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D.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
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
5.填空。
《亡人逸事》作者,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
作品有《》《》等。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
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
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
她颇以为苦。
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
她父亲问:“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她比我起得更早。
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那你还哭什么呢?”我母亲知道她没有力气,常对她说:“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伸懒筋。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筐。
母亲问她:“试试,看你背得动吗?”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
她站起来哭了。
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
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
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8课《亡人逸事》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8课《亡人逸事》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高速公路路况单纯,上路行车,视野角度缩小,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跟车距离产生错觉,最终引发交通事故。
B.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思想上。
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
......——老跑调C.瑙鲁共和国与台湾“断交”,台湾当局苦心经营的金钱外交的丧钟又一次敲响,这完全是由于台湾当局咎由自取....。
D.卡尔扎伊不仅要会见中国领导人,他还会与中国的媒体见面,毕竟日程太紧,像故宫等名胜只好忍痛割爱....,而长城是不能不去的。
答案:B解析:A项是语境不合。
“一叶障目”是所见受到障碍,不同于“产生错觉”。
C项是语意重复。
“咎由自取”:指罪过或灾祸都由自己的原因惹来,语义已含了“由于”的意思。
D项是范围失当。
“忍痛割爱”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割舍给别人。
故宫原本不属于自己所有,且参观故宫的打算也不是具体的东西,不能说“忍痛割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D.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答案:A解析:B项,歧义,“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有两种理解。
C项,不合逻辑,“满堂灌”不是角色。
D项,不合逻辑,去掉“不”,或把“避免”改为“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二十年前在此离别的情景,总是___________心头,挥之不去。
(2)学生宁愿唱社会流行歌曲,也不唱校园歌曲,说明了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的___________和音乐课的歌曲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
语文苏版第四专项版块一(亡人逸事)课件
“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疼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 “那你还哭什么呢?” 我母亲知道她没有力气,常对她说: “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抻懒筋。”
婆叫你早起,她也来吗?” “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 筐。母亲问她:“试试,看你背得动吗?”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 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 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 背到家里去了。
对孩子的嘱托,表现作者怎样情感?”我“.2
4.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 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作结,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 情写到了极致,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 厚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们可以 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得妻子 对丈夫不知付出多少爱与体贴。
【答案】 生动表现了妻子学织布付出的努力,她 性格上的倔强、吃苦耐劳。
3.“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 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语言朴实无华,却非常感人,因为是发 自内心的话。要好好品味。 【答案】 对妻子的愧疚以及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弄大可不容易“.3
中显真”美中求美,“ ”真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 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 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 起,夏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 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 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 父亲问:
有哪些帮助?”我.妻子在生前对“ 6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同步教案《亡人轶事》教案教学思路: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分为三个板块:“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亡人逸事》是活动体验板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选教课文。
尽管它是一篇可教可不教的课文,可是我却把《亡人逸事》这一课定为我的公开课内容。
因为它不仅是鉴赏散文细节美的一个载体,更是获取美的体验和享受的途径和渠道。
《亡人逸事》可谓悼亡文学中的一篇精品。
孙犁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关照之后写入诗文,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普遍情感作了一次扩展,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概念”。
这也正是一花一世界的含义所在。
在写作技巧上,孙犁仅仅选取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这都依仗了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
在教学中,我刻意引导学生搜寻细节,从而体会细节之美,感悟爱情之美。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研读书后链接材料,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细节美的方法。
2、学生运用所概括提炼的方法,能进行初步的审美活动体验,感受并能指出作品中的细节及其魅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进行个性化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安排:一、导入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江城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词并谈谈对内容的理解。
(投影:《江城子》并配上背景音乐)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明确]《江城子》这首词是一首悼亡作品,他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无华,却因其情真义切,感动了万千的读者,从而成为千古绝唱,然而不仅我们大词人有这样的一腔深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孙犁的《亡人逸事》也是这样一篇真情之作。
(投影:题目《亡人逸事》)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8课 亡人逸事落实应用板块训练
【创新方案】高一语文第四专题第18课亡人逸事落实应用板块训练苏教版必修2(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偶.然(ǒu)机杼.(zhù)撮.合(zuǒ) 伸.懒筋(shēn)B.抛掷.(zhì) 唯.唯(wěi)夫妻情分.(fèn) 相.媳妇(xiānɡ)C.粜.卖(tiào) 场.院(chánɡ)摘.北瓜(zāi) 四壁.生寒(bì)D.挎.筐(kuà) 仓促.(cǔ)瞑.目之时(mínɡ) 冰连地结.(jié)解析:A项,“撮”读cuō;C项,“摘”读zhāi;D项,“促”读cù。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潸然泪下大辨子以逸待劳遗憾B.惹事生非变故人事皆非拇指C.喜联横批轿车倔头倔脑屡次D.痛定思痛竞然前仰后合题材解析:A项,辨—辫;B项,事—是;D项,竞—竟。
答案:C3.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文章一事,除重大________外,也允许记些私事。
②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________了。
③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________也做不到。
A.体裁抛掷解脱B.题材抛掷摆脱C.体裁抛弃解脱D.题材抛弃摆脱解析:“体裁”是一种文学样式,“题材”是取材范围。
这里当然是指取材。
“抛掷”倾向于书面用语,较“抛弃”更好。
“摆脱”是指脱离(牵制、束缚、困难、不良情况等),“解脱”是摆脱苦恼,得到自由,佛教用语。
这里应用“摆脱”。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
B.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C.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
D.外国朋友对粤剧舞台上三两个演员将手中的木头刀枪互碰一下,口中吆喝几句就表示经过一场战争的表演感到不可理喻....。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同步教案4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轶事》最新同步教案《亡人轶事》教案4《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一体化教学案教学设想:因为课文通俗平实,所以我们用来指导学生自读。
根据课文的特点,两篇文章都是以细节描写人物,认识细节的作用,学会用细节描写人物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欣赏人物的个性特点。
2、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3、学会对比的方法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班级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要点:明确学习要求,自学讨论过程:一、导入学习要求二、资料补充:1、作者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
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
2、文章材料补充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
湖南长沙人。
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
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
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
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
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
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
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高中语文 专题四 亡人逸事同步测试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四亡人逸事同步测试苏教必修2苏教亡人逸事一、语言文字运用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梢.(shāo)门抻.(shēn)懒筋系.(jì)马桩B.机杼.(shū) 纾.(shū)国难拭.(shì)眼泪C.粜.(tiào)卖背.(bēi)东西和.(huò)稀泥D.瞑.(mín)目泫.(xuàn)然胡萝卜.(bǔ)解析A.“抻〞读chēn;B.“杼〞读zhù;D.“瞑〞读mínɡ,“卜〞读bo。
答案 C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遗憾源泉稳健天作之和B.拖延缺撼洪亮花枝招展C.般配机杼精悍四壁生寒D.骄惯拉扯情份攀枝执条解析A.和—合;B.撼—憾;D.骄—娇,份—分。
答案 C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1)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________的。
(2)“怎么不愿意。
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
〞她父亲答复得很________。
(3)她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________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
A.偶尔脆快成心B.偶尔爽快特意C.偶然爽快特意 D.偶然脆快成心解析偶尔:间或;有时候。
表示某种情况发生的次数不是很多。
也指偶然发生的。
偶然:超出一般规律的和常情的;出乎意外地。
脆快:爽快,利落。
爽快:舒服痛快;说话痛快,办事利索。
成心:强调造成不好的结果。
特意:往往有一个好的结果,强调造成结果的原因。
答案 C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B.这里因矿而生、因煤而兴,是一个以煤炭、水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但曾因长期的煤炭开采和环境污染而不能显山露水....,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亡人逸事学案 苏教版必修2
《亡人逸事》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引申拓展,借鉴细节进行写作训练。
3.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晨读积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这是一首悼亡词。
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哀绝凄清,读之使人潸然泪下。
上片悼亡。
首句直接倾诉对亡妻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次一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孤坟远在千里。
无处可诉衷肠。
这里的"凄凉”一词有两种含意:既指作者思念亡妻的凄苦,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凉。
"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
第三句话紧接第二句话的"悲凉",用一假设引出作者当时的境遇。
"纵使相逢应不识"。
是因为“我”如今已是"尘满面,鬃如霜"。
短短六个字便将作者仕途潦倒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下片记梦。
"小轩窗,正梳妆”生动地写出了十年前夫妇问那充满欢乐的爱情生活。
但乍然的相逢竞使他们"相顾无言”。
妻子辞世后十年的宦海沉浮,十年的相思之苦,使他该有多少要讲给自己心爱的妻子的话啊!可"惟有泪千行”,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梦里相逢的惊喜更是反衬出现实中生死相隔的肝肠寸断之苦。
最后一句作者传达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凄凉之意,萦回不绝,令人不觉掩卷拭泪而长叹。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逸事》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逸事》精品教案从容说课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恻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
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
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
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生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生真是比吝啬鬼还要吝啬……生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师看来我们都不会像严监生这样被人笑话了。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逸事》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偶.然(ǒu)机杼.(zhù)撮.合(zuǒ) 伸.懒筋(shēn)B.抛掷.(zhì) 唯.唯(wěi)夫妻情分.(fèn) 相.媳妇(xiānɡ)C.粜.卖(tiào) 场.院(chánɡ)摘.北瓜(zāi) 四壁.生寒(bì)D.挎.筐(kuà) 仓促.(cǔ)瞑.目之时(mínɡ ) 冰连地结.(jié)解析A项,“撮”读“cuō ”;C项,“摘”读“zhāi ”;D项,“促”读“cù”。
答案 B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潸然泪下大辨子以逸待劳遗憾B.惹事生非变故人事皆非拇指C.喜联横批轿车倔头倔脑屡次D.痛定思痛竞然前仰后合题材解析A项,辨一辫;B项,事一是;D项,竞一竟。
答案 C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赛季之初的巨额罚款贯穿了整个赛季,抛开个别队员在比赛中的违纪行为不说,一些赛区出现观众向场内________杂物,最终却让俱乐部老板埋单,惹得一些俱乐部怨声载道。
②他________指责还在使用纸巾的人们。
作为一名环保积极分子,他周游世界,以纪实片来揭露工业制造带来的噩梦。
③日本首相4月24日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电话会谈中以推动重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前提,表示日方不反对美朝进行________对话。
A.抛弃严肃直捷B.抛掷严厉直接C.抛弃严厉直接D.抛掷严肃直捷解析①抛弃:扔掉不要,侧重“不要”。
抛掷:扔,丢弃,侧重“扔”。
而语境是球迷因对队员不满而“扔”,所以选“抛掷”。
②严厉:严肃而厉害,比严肃的语意重,结合语境选“严厉”。
③直捷:直截了当,强调快速、简单。
直接:不经过中间的事物(跟“间接”相对)。
语境中两国的对话是有前提的,所以不能是“直捷”,应选“直接”。
高中 第四专题块一亡人逸事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必修2 试题(共11页)
语文(yǔwén)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亡人逸事?同步测控优化训练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粜.米〔〕机杼.〔〕唯.唯〔〕答案:tiào zhù wéi2.解释以下词语。
天作之合:花枝招展:机杼:唯唯:答案:天作之合:上天撮合的婚姻。
形容极其美满配对的婚姻。
花枝招展:形容妇女打扮得非常艳丽。
机杼:织布机。
比喻诗文的构思与布局。
唯唯:表示听从,相当于说“是是〞一类的答语。
3.文学常识填空。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45年在HY?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___________。
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小说散文集_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_______、?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
孙犁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HY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
孙犁是HY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dàjiā),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___________的创立者。
提示:此题主要考察重要的文学常识。
答案:?荷花淀? ?风云初记? ?白洋淀纪事? ?铁木前传? 荷花淀派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试分析文章的构造特点。
提示:此题主要考察文章的构造。
参考答案:孙犁先生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最重要的横截面——“缘定〞“初识〞“持家〞“临别〞,用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这根彩线将四个场面贯穿起来,形成彩线穿珠式的构造。
“天作之合〞?提示:此题主要考察重点词语所蕴涵的深入意义。
参考答案:就婚姻而言,对于未曾谋面的新婚男女来说,天作之合不过是一句空言。
然而对于孙犁先生来说,天作之合就具有一种HY色彩,确如妻之所言:“假设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看来真的要感谢那天的雨,是它成全了孙犁先生与妻子的百年好合。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7课 亡人逸事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7课亡人逸事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苏教版必修2(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偶.然(ǒu)机杼.(zhù)屡.次(lǔ) 下场.下地(chánɡ)B.避.雨(bì) 逸.事(yì)夫妻情分.(fèn) 摘.北瓜(zhāi)C.粜.卖(tiào) 忌讳.(huì)小闺.女(ɡū) 四壁.生寒(bì)D.挎.筐(kuà) 仓促.(cǔ)死不瞑.目(mínɡ) 冰连地结.(jié)解析:A项,“屡”读lǚ;C项,“闺”读ɡuī;D项,“促”读cù。
答案:B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遗憾仓促四壁生寒天作之合B.娇贯梢门人事皆非再接再厉C.爽快板凳有所不讳自出机杼D.拇指源泉短小精悍唯唯诺诺解析:B项,贯—惯。
答案:B3.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文章一事,除重大________外,也允许记些私事。
②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________了。
③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________也做不到。
A.体裁抛掷解脱B.题材抛掷摆脱C.体裁抛弃解脱D.题材抛弃摆脱解析:“体裁”是一种文学样式,“题材”是取材范围,这里当然是指取材。
“抛掷”倾向于书面用语,较“抛弃”更好。
“摆脱”是指脱离(牵制、束缚、困难、不良情况等),“解脱”是摆脱苦恼,得到自由,佛教用语。
这里应用“摆脱”。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外国朋友对粤剧舞台上三两个演员将手中的木头刀枪互碰一下,口中吆喝几句就表示经过一场战争的表演感到不可理喻....。
B.央视“CCTV歌手大赛”,选手才艺双全:比赛唱歌,曲尽其妙....;考查素质,底蕴丰厚。
C.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一言九鼎....,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苏教版语文高一《亡人逸事》练习苏教版必修2
《亡人逸事》【精品练习】(苏教版必修2)一、语段阅读阅读下列文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
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
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
她颇以为苦。
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
她父亲问:“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她比我起得更早。
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那你还哭什么呢?”我母亲知道她没有力气,常对她说:“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伸懒筋。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筐。
母亲问她:“试试,看你背得动吗?”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
她站起来哭了。
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捡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
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
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后来,因为闹日本,家境越来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
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
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
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
农村少医药,我们十二岁的长子,竟以盲肠炎不治死亡。
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
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1.文中为什么写妻子是家中的“小闺女”“娇惯一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了衬托妻子出嫁后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坚强品质。
高中语文亡人逸事同步练习 苏教版 必修2
亡人逸事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笼lǒng 牢笼.笼.统笼.络烟笼.雾锁B.强qiáng强.制强.迫强.化强.弩之末C.号háo号.叫号.丧号.哭号.啕大哭D.角jiǎo号角.角.落头角.群雄角.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暄善长出奇制胜无功不受禄B.轻佻暴躁各行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C.度假修葺开门揖盗事实胜于雄辨D.和谐荟萃走头无路吃一堑,长一智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一只猴子突然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飞快地摘下了他的帽子。
B.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C.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曾就教学的目的,说过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D.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的引人注目的明星——歌星、舞星、体坛健将、商界名人等。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涉及面广,其原因_____很多,但根本性的原因,还是群众的盲目跟风。
②过去我国军工企业生产的机种——米格型歼击机是_____苏联的,如今我们自己研制的超过音速三倍的歼击机已骄傲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③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些_____的地方不仅需要仔细琢磨,还需要结合当时的环境才能读懂。
A.当然仿造隐讳B.固然仿照隐讳C.固然仿造隐晦D.当然仿照隐晦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盲人阿炳在锡惠山上无可奈何地操弄二胡,以常人眼睛去看自然是黄连树下吹喇叭.......——苦.中作乐...,但对民间艺术家华彦钧来说,全神贯注满腔激情地拉《二泉映月》,则可能正是其人生的一种境界。
B.虽然老师多次安慰他,反复跟他说事情过去了,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他仍然见了老师就提这件事,把老师搞得不厌其烦....。
高中语文亡人逸事同步练习 苏教版 必修2
亡人逸事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尺牍.(dú)付梓.(zǐ)朱拓.(tà)闻名遐迩.(ěr)B.机杼.(zhù)田畴.(choǔ)休憩.(qì)戛.然而止(ɡá)C.粜.米(tiào)疏浚.(jùn)伛偻.(lǚ)游目骋.怀(chěn)D.缫.丝(chāo)瞑.目(mínɡ)蚊蚋.(ruì)摇曳.不定(yè)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豁然开朗浅尝则止娇惯蹩进B.涣发青春磨炼意志悖谬膏腴C.花枝召展殒身不恤攀附端倪D.积毁销骨饱经忧患冠冕词藻答案:D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怎么不愿意。
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
”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B.这次作文特别强调文面整洁、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一律用方格纸誊清)。
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大伙议论纷纷,拿不定主意。
D.参加国庆献礼的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答案:A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九歌》自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2)这个预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______,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羽毛也拔个干净……(3)“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______的,我答不上来。
(4)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误解,______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A.传诵原型深刻以致B.传颂原型深奥以至C.传诵原形深奥以致D.传颂原形深刻以至答案: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偶.然(ǒu)机杼.(zhù)
屡.次(lǔ) 下场.下地(chánɡ)
B.避.雨(bì) 逸.事(yì)
夫妻情分.(fèn) 摘.北瓜(zhāi)
C.粜.卖(tiào) 忌讳.(huì)
小闺.女(ɡū) 四壁.生寒(bì)
D.挎.筐(kuà) 仓促.(cǔ)
死不瞑.目(mínɡ) 冰连地结.(jié)
解析:A项,“屡”读lǚ;C项,“闺”读ɡuī;D项,“促”读cù。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遗憾仓促四壁生寒天作之合
B.娇贯梢门人事皆非再接再厉
C.爽快板凳有所不讳自出机杼
D.拇指源泉短小精悍唯唯诺诺
解析:B项,贯—惯。
答案:B
3.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文章一事,除重大________外,也允许记些私事。
②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________了。
③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________也做不到。
A.体裁抛掷解脱B.题材抛掷摆脱
C.体裁抛弃解脱D.题材抛弃摆脱
解析:“体裁”是一种文学样式,“题材”是取材范围,这里当然是指取材。
“抛掷”倾向于书面用语,较“抛弃”更好。
“摆脱”是指脱离(牵制、束缚、困难、不良情况等),“解脱”是摆脱苦恼,得到自由,佛教用语。
这里应用“摆脱”。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外国朋友对粤剧舞台上三两个演员将手中的木头刀枪互碰一下,口中吆喝几句就表
示经过一场战争的表演感到不可
..。
..理喻
B.央视“CCTV歌手大赛”,选手才艺双全:比赛唱歌,曲尽其妙
....;考查素质,底蕴丰厚。
C.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一言九鼎
....,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D.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
....,留着大辫子。
解析:A项,“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人不讲道理。
可以改为“难以理解”。
B项,“曲尽其妙”委婉细致地把妙处都表达出来。
不能形容唱歌。
C项,“一言九鼎”形容说话有分量,能起极大的作用。
说话有分量并不表示讲诚信。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就像越南战争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一样,虽然美军在伊拉克伤亡远不及越战,但是这场战争可能形成美国单极时代终结的标志。
B.刚刚公布的《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是继去年卫生部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药整治计划后,再次打出的一记重拳——医生乱用抗菌药,其处方权将被取消。
C.记者日前从相关会议上获悉,明年我国食品工作将进一步加大治理整顿力度,
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D.百姓的期盼,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发力点。
这个春天,一条条饱含真知灼见的议案、提案和建言,一条条囊括群众期盼的新闻、电邮与微博,也正随着代表委员一同涌进会场。
解析:A.搭配不当,“形成”改为“成为”。
C.成分残缺,“防止”缺少宾语。
D.不合逻
辑,“议案、提案”和“建言”不能并列。
答案:B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11题。
老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
有时决心启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
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
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
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
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
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
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
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
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
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
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
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
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
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986年8月12日,晨起作。
闷热,小雨。
6.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7.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
答: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
(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
8.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5分)
答: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
一是因为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
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9.本文在描写思乡之情上运用了怎样的方式?有着怎样的效果?(6分)
答:
答案:(1)方式: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回去这种内
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
(2)效果: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三、表达交流(10分)
10.把下列对话去掉引号,变成转述性质的句子。
不得改变句意。
(4分)
她父亲问:“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
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答:
答案:她父亲问她,你婆婆叫你早起,你婆婆也起来吗?她回答,她婆婆比她起得更早,还说心痛她,让她多睡了会儿哩!
11.在画线部分填上几个恰当的语句,使其与上下文组成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排比句。
(6分)
没有生活的艰难,哪有相濡以沫的恩爱;
,;,;
,。
所以,苦不是苦,是情爱的风景。
学会欣赏人生吧,有很多细节总那么晶莹!
答案:没有生命的困境哪有雪中送炭的感动没有困难的横亘哪有战胜困难的快乐没有繁重的劳作哪有收获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