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设计的界限
美术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研究
美术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研究作者:马敬茹刘利剑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2期【摘要】现今社会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交流的空间场所,其空间定义及职能发展着根本性的转变。
美术馆空间向多元化发展,越来越重视参观者在空间体验性,同时强调空间中参观者的交流互动及美术馆空间氛围的营造。
这些方面促使美术馆的展览方式和空间的建构发生变化。
现今美术馆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的所放大的仪式感,而更多的倾向于大众化。
本文将以叙事的方式介入美术馆空间设计中,使空间流线也更加自由开放,并给予参观者以新的体验感,旨在为美术馆空间设计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叙事;美术馆空间;体验;设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的支持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下,美术馆事业再一次快速发展。
社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日常的物质文化生活,但这也促使人们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因而,美术馆等相关文化建筑地位上升,逐步成为城市名牌,成为城市公共休息交流的场所空间。
美术馆空间在重视呈现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更加重视空间场所及参观者的体验性。
在此背景下尝试以叙事学的角度对美术馆空间设计进探讨,营造美术馆的场所意义找到适合美术馆空间未来发展的设计方向。
1叙事与美术馆空间1.1 叙事理论概述起初叙事学产生于文学领域上,发展到二十世纪90年代才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因而叙事学开始介入到建筑空间设计中,为建筑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法。
将文学上抽象的时间及空间转变成为具象真实的空间,建筑空间中不仅仅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也是一个能够表达场所意义及场所精神的空间。
文学上叙事的人物、时间、事件、情节、场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轉化到空间叙事中即空间的主题、时间、场景、情节,这些作为空间中叙事的言语表达故事使空间中的人产生共鸣。
空间叙事设计是通过空间叙事理论和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叙事性设计并非是一种设计的风格,而是空间设计的方法。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等与空间相关领域[1]。
后现代主义设计
4.4 减少主义风格
设 计 史 | 后现代主义设计
4 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代表人物
减少主义风格是80年代兴盛的一个设 计风格。顾名思义,减少主义的特点就是 一种美学上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风格,一 种加尔文式的简单到无以复加的设计方式。
2、它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单纯地恢复 历史风格,如果是单纯恢复历史风 格,也就没有什么后现代主义了, 充其量不过是历史复古主义而已。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风格采取抽出、 混合、拼接的方法,并且这种折衷 处理基本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 构造基础之上的。
3、它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娱乐特点是后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特征。
谢谢!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大部分后现代主义的作品都有戏谑、调 侃色彩,反映了经过几十年严肃、冷漠的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垄断以后,人们 企图利用新的装饰细节达到设计上的宽松 和舒展。从思想动机来看,这种含糊倾向 是可以理解的。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强调 明确和高度理性化,长期以来作为设计的 基本原则,人们对这种设计形式上过于理 性化的倾向刚到厌倦后,自然希望设计上 有更多的非理性成份,含糊性是一个自然 的结果。
这个风格的设计充满了荒诞不羁的细节处理,表现 了设计师对于高技术、工业化的厌恶和困惑,是庞克文 化、霓虹灯文化的一种体现。
4.3 后现代主义风格
设 计 史 | 后现代主义设计
4 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代表人物
在产品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从建筑 设计上衍生出来的,大部分产品设计的后现代 主义设计家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家。他们 通过产品,特别是家具和家庭用品,表现了与 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相似的倾向,即:
消解手法在迈耶建筑中的使用
消解手法在迈耶建筑中的使用潘玥;徐雷【摘要】随着当今设计师设计手法的丰富,部分设计师在创作中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以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而忽略功能、实用等方面设计,导致当下设计圈呈现浮躁肤浅的倾向.文章通过对消解的阐述、消解手法在建筑中的溯源以及对理查德·迈耶不同时期建筑作品的学习来解析其建筑中的消解手法,分析他是如何一边坚持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一边将建筑消解成简洁的体块,通过大片的玻璃、白色的墙面以及简洁的线条构成他自成一派的建筑形象.【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消解;理查德·迈耶;现代主义;化体为面【作者】潘玥;徐雷【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38老子提出的“有无”之辩在一定意义上也阐释了空间的本质。
与其说“有”或“无”,不如说正是因为“有无”的相互交织挣扎才有了这世间一切的发展。
建筑中的界面是将空间围合起来的一种手段和形式,然而化“有”为“无”也可以说是面的消解更是一种发展的建筑手法。
在建筑中,建筑与界面的消解并不代表着空间的丧失,它更加代表着空间的扩展、延伸、强化与升华。
1 对消解的阐述1.1 消解的定义消解,原本是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之一,指将哲学以及语言学上的复杂定义消解。
[1-2]而在结构主义中,消解主体的概念是人不再处于万物的中心位置,也不再是测量一切的主体,而是整体中的一个因子,是整体与关系两个特征的结果。
结构主义者认为,所谓对人本质的探索,与其说是对人本身的研究人,不如说是对一切与人有关系的整体的研究。
这种整体虽然可以分解构成无数个个体,但个体的意义依然依附于整体存在。
因此,结构主义认为整体是恒定统一的。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整体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同,所以消解的程度也由整体所涵盖的内容决定[3]。
设计美学 后现代主义风格名词解释
设计美学:后现代主义风格名词解释一、设计美学设计美学是指在设计中追求美的理念和原则。
这种理念强调以美的标准创造、评价和鉴赏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涵盖了艺术美学、功能美学和文化美学等多个方面,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和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1. 融合功能和美感设计美学强调设计作品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应该具有美感。
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功能和美感融合在一起,使设计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
2. 体现个性和文化设计美学还强调个性和文化的体现。
设计作品应该反映设计师和使用者的个性特征,同时还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当地传统,以此增加作品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3. 追求创新和实验设计美学鼓励设计师不断追求创新和实验。
通过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开拓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设计空间。
二、后现代主义风格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个艺术和设计流派。
该风格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超越,提倡多元文化、多样性和反规范化,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和挑战。
1. 多元文化和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设计手段,表达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2. 反规范化和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反对传统的规范和结构,提倡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
在视觉上打破常规的形式和结构,寻求新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以此挑战传统的审美标准。
3. 多样性和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多样性和艺术的超现实主义表现。
通过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和情感表达,创造出复杂、深刻的艺术和设计作品,引发观者多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个人观点和理解设计美学与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在设计美学中,强调了美的标准和原则,注重功能、个性和创新的融合。
而后现代主义风格则提倡对传统的反叛和挑战,强调多元文化、反规范化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
在当今社会,设计美学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结合,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范凌:消解建筑学边界的尝试
范凌:消解建筑学边界的尝试建筑师、空间艺术家。
2007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0年起成立范凌工作室(FANStudio)从事空间艺术和设计实践,注重研究、分析和推演城市和社会政治文化问题并勇于挑战预设的边界条件。
目前为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候选人。
建筑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学科,建筑师是一项既传统又时尚的职业,只因人类从不曾停下对“诗意地栖居”愿望的实现。
早在公元前,维特鲁威就完成了阐述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经验的着作《建筑十书》,这一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指导类书籍至今对于那些研究者依然很有吸引力。
而在日新月异的每一天,结合或应用数字技术的建筑物也正成为研究者的当代史修编对象。
但是在以创新扞卫名誉的各色项目中,虽然光怪陆离,纵使花样迭出,这一学科的边界也并未迎来本质的触动,现代主义的地位难被影响。
一直以来,年轻的范凌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上思考如何消解或去除建筑学的边界。
这一立场从未曾改变,但是在不同阶段的求学或工作情境中投射为不同的表现和倾向,而贯穿的思考本身作为成果就是——我们以乐观和创新探索空间边界。
这一探索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化的过程,也意味着对建筑认识和消解的能力的提升。
探索空间边界的尝试2007年起,范凌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授课,在这段时间组织展览、着书或展开设计,在批判和后批判、策略、城市学、材料性等话语系统外为建筑界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思考机会。
现代主义在现实中对客观、理性有强烈的认同和追求,而图像价值被过度放大。
范凌认为,“当图像成为支配性的感觉媒介,它就会阻隔传统的身体与物质空间的关系。
”当对图像的消费逐渐日常化后,图像也逐渐成为人与客观环境之间认知形成的主要途径,假如图像的二维特征吞噬了建筑可能的时间性和空间性,那人的自然性是否需要以叛逃现代性作为历史策略来实现?“大量建筑媒体上的摄影作品和效果图所反映的读解、理解建筑本体的过程,并不是进入这个空间,而是欣赏这个空间的图像的过程,读者并不在了解建筑本身,而是在欣赏摄影师拍摄的空间角度或画面。
关于山本耀司的一切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设计
创作
山本
艺术
深入
日本
一切
山本
服装
生活 通过
充满
一切
作品
自己
书中
不断Leabharlann 了解风格内容摘要
《关于山本耀司的一切》是一部深入探索山本耀司设计理念和人生的著作。通过这本书,读者可 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日本时装设计师的创作过程、思想内涵以及生活态度。
除了对服装和设计的思考,书中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山本耀司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皮娜·鲍什、维姆·文德斯等挚友的采访,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特坚定且富 有创造力的山本耀司。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和女儿之间微妙的 父女之情,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潇洒男人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山本耀司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不仅是一个出色 的设计师,更是一个思考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设计哲学和生活理念让我重新审 视了自己对时尚和生活的理解。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外 界所影响,随波逐流。但山本耀司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不断地挑 战和创新。
作者简介
这是《关于山本耀司的一切》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我认为时尚应该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而不是追求流行的风潮。”
这句话表达了山本耀司对时尚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时尚应该是一种自由的 表现形式,是每个人展示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手段。而不是盲目追求流行的风潮, 被潮流所左右。
阅读感受
时尚,一个令人着迷而又充满神秘感的词汇。而山本耀司,这个名字在时尚 界中如雷贯耳,他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时尚产业。最近, 我有幸阅读了《关于山本耀司的一切》这本书,它让我对山本耀司的设计哲学和 人生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解读设计中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解读设计中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作者:王卓潘柳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4年第08期提到建筑设计或者是规划设计,人们总会时不时地谈论起对于设计中空间属性的认识。
近年来,关于空间性质的不同分类方法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空间品质好坏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因此,正确看待空间的不同属性,合理改善空间品质已成为现代设计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
本文则通过分析空间分类中的积极属性和消极属性,简单地阐述了自己对于空间品质的一些理解。
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1.基本概念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他的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作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建筑空间可以概括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这也就是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最初的解释。
2.拓展认识积极空间可以理解为实体围合而形成的空间,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积极空间的一个很好实例,四面房屋相互串连形成的中央内庭院成为家里人一个很好的户外活动场所,一家人可以在这儿喝茶聊天,其乐融融;消极空间则可以理解为实体占领而形成的空间,如空旷的沙漠环境中矗立着的方尖碑,以其为中心的周围空间呈现出向外扩散的趋势,该空间的尺度感易烘托出恢宏庄严的环境气氛,身临其境的人只可仰望方尖碑的高耸,仰慕崇拜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对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积极空间往往是有导向性,有计划性的,积极的空间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是经过设计师精心设计过的,空间表现出一种秩序性和可持续性。
相反,消极空间多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和盲目性,消极的空间好比是被遗弃的空间碎片,很难聚集人气。
由此可见,消极的空间很难被人再度利用起来。
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在进行空间的组织安排过程中,一方面应尽量避免消极空间的过多出现,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把城市或者是建筑中被人遗忘的消极空间积极化,让其重新焕发出生机从而聚集人气。
这样以来,空间的利用率就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空间发展和优化的可能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解构主义设计(Deconstruction)
美术类图书
书法类图书
摄影类图书
设计类图书
动画类图书
综合其他图书
工业设计技术
环艺设计技术
动画设计技术
游戏设计技术
数码多媒体技术
影视后期技术
三维动画技术
Flash动画技术
其它技术教程
摄影技法
器材相关
其他技术
摄影技术
其他设计技术
视觉设计技术
动作设计技术
听觉设计技术
二维动画技术
美国现代车义大师查尔斯·莫尔1994年完成的加利福利亚的帕萨迪纳“双树旅馆”大楼,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杰出代表作
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现代主义设计正以多元化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给工业革命以前的设计以毁灭性的打击。现代主义之后又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设计风格,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批判,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其中一种最好的诠释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就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国画技法
油画技法
版画技法
书法技法
篆刻技法
雕塑技法
其他技法
国内外游戏动态
传媒艺术资讯
摄影资讯
其他设计动态
新潮电子
动态新闻
传媒研究
传媒评论
传媒人物
其它理论
摄影史论
摄影论文
摄影评论
解构主义设计(Deconstruction)Web设计动态
平面设计动态
工业设计动态
环艺设计动态
动画设计资讯
数码多媒体动态
网络私塾首页
|
设计动态
|
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内容摘要:后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生存的状态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当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逐渐消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并成为艺术化生存的主要选择。
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设计从观念到形式甚至操作方式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还表现在设计家通过艺术的方式去思考。
观念设计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在观念设计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关键词:艺术化生存现代主义艺术观念设计创造性思维一位教士登上一列火车,由于他经常乘坐这辆车,因此列车长认识他。
教士伸手到口袋中掏车票,但没有找到,他开始翻他的行李。
列车长阻止了他:“教士,我知道您肯定有车票,现在别急着找。
等找到后再向我出示。
”但教士仍在找那张车票。
当列车长再次见到他时,教士说:“你不明白。
我知道你相信我有车票,但——我要去哪里呢?”这是一个幽默故事,但是却暗含了我们人类对自己未来命运的追问——我们要到哪里去呢?我们未来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如何获得? 一、艺术化生存的必然选择——艺术与设计人类生存的美、生存的合理性以及人类的未来命运,都与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方式有根本的联系。
设计是我们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当代文明的一种境界,一种诗意的、艺术化的理想,同时也是我们当代人无法回避的事实,无法逃遁的生活环境。
未来社会,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是艺术化生存方式。
艺术化生存方式,是一种全面和整体的生存方式,不仅需要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更成熟的人类情感。
按照这种生存方式,从事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而不是让无情感的技术和机器掌握自己。
人类必须通过这种艺术,在技术发展遭遇的暗礁中踏出一条回归自己的路。
在这条路上,设计和艺术一直相伴相随,共同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视觉时代,每时每刻目睹媒体的各种图像,不断从艺术角度做出抉择。
选购服装、买块地毯,购置家用电器等,我们都要在款式、颜色和图案上做出抉择,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艺术抉择这件事,或者很少留心自己兴趣和标准的起因。
解构主义与服装设计
解构主义与服装设计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理论及解构主义设计有了较大的发展。
解构主义在手法上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在形式上则运用错位、叠合、重组等手法,解构主义最早运用在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反映生成新形式机遇的模式。
形式语言上倾向于抽象,更多地倾向于从表层语汇转向深层结构的探索。
标签:解构主义;反形式;反美学1 解构主义理论与解构主义设计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一词演化而来,它的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由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ida,1930-2004)在1967年提出,二十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格。
解构主义最早在建筑中开始,重要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柏纳德·楚米(Bernard 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en),扎哈·哈迪特(Zaha Hadit),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庫柏·辛门布劳(Coop Himmelblau)等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弗兰克·盖里。
“解构”(Deconstruction)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及解构主义等。
建筑界译作解构主义、解构、散构等。
“解构”一词,根据来自马丁·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具有“分解”、“翻掘”、“揭示”之意。
2 解构主义的形式形象特征解构主义设计的主要特征是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具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及批评。
否定任何假定的、自我相同的文化体,对以往的艺术存有疑问。
消解设计的界限
消解设计的界限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作者:消解设计的界限朱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在产品生产前期自觉引入工业设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特色,使“日本制造”摆脱了长期OEM的困境和廉价快消品的形象。
但日本当时仅仅是承接了西方的设计思路,它仍然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直面多元文化、资源、环境发展的困境,为世界贡献有本土风格的原创性产品?当下的中国设计也正面临同样的问题。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写作了《消解设计的界限》这本书。
我访谈了五位可算是代表了当今日本设计界整体面貌的设计师:三宅一生、隈研吾、深泽直人、原研哉、佐藤可士和。
三宅一生做服装设计,隈研吾从事建筑设计,深泽直人专注产品设计,原研哉致力于信息设计,佐藤可士和以艺术指导的身份介入产品广告和整合营销。
在这本书中,对于设计、设计史到底能告诉我们些什么,不是我关心的主题;我在意的是充满了活力和变化的设计师本身,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时代信息,以及这样的时代中又蕴涵着怎样的文化张力,他们的思考和行动能够给中国企业提供怎样的借鉴。
“对顶群像”这五位设计师在应对上述困境时,他们各自的立场都是对既有风格体系的一种背离。
这种背离正是“对顶”的概念。
他们每人的“对顶”都很有意思,你会发现,他们所要突破的或正在突破的既有风格体系,正是现有经济体系中,设计发挥作用,并一直介入并帮助强化的那部分。
三宅一生算是这五位设计师当中年纪最大、阅历最丰富的,他用“一块布”解构了西方服饰传统的制版工艺,用“褶皱”颠覆了平整才是好衣服标准的固有观念,用“平面剪裁”对顶“立体剪裁”,你想想他发起挑战的对手是谁?是整个西方的服装工业行会和潮流趋势联盟,那些全球面料制造寡头们的传话筒。
隈研吾是这几位设计师当中在中国设计项目最多的一个,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三里屯.瑜舍、三里屯.SO HO……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Rohe,20世纪中期世界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而对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德国建筑师)的建筑崇尚有加,他反讥的是现代主义传统中最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及由此决定的建造工艺,当然还有直冲云霄的玻璃幕墙摩天楼,他用木材、石块、竹子等纯粹的自然材质对顶那些混合的非自然材料。
建筑的消隐性--以贝聿铭的设计为例
三、界面的消隐
但更加几何极简化。没有选用传统的木材,而是用钢和玻璃取代。 庭院景观的灵感来源于他小时候在狮子林生活的记忆,假山、流
水、叠石等传统手法被加以改造后运用到设计中。将墙壁作为纸张, 石头的层层摆放作为绘画,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山水画景观。整个空间 立体画流出了自然的韵味和独特的意境。窗是菱形漏窗,可以增加采 光,也是观看园林景色时借景裁切风景的取景框。八角亭也是采用的 钢结构,用来现代几何的形式。
建筑的消隐性——以贝聿铭的设计为例
THE ELIMINATION OF RECESSIVENESS IN ARCHITECTURE -- TAKING THE DESIGN OF I.M. PEI AS AN EXAMPLE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胡梦璐
摘要:为提炼了解建筑设计中的消隐性设计手法。通过分析贝聿铭先生的建筑 生涯与他的优秀建筑设计案例,从中总结提炼得到建筑消隐性设计的几种主要 方式。得到了建筑界面的地形消隐和拟态形建筑手法,高透性材料与同质材料 的使用手法。总结出的设计方法可为建筑的消隐性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 消隐性 贝聿铭 场地文化 材料材质
(二)拟态形建筑 拟 态 形 建 筑,是模 拟 环境中既 有 形 态,通 过 视 觉 上 的 连 续 和 延 伸,弱 化 建 筑 形 态 。建 筑与 环境 是 相 辅 相 成 的,建 筑 构 成 了 环境, 在其中设计一个新的建筑时也要参 考周围已形成的环境,不可或 缺 。这 里 的 环境不仅仅 指 的 是自然 环境,还包 括 人 文 历史 环境 和 建 筑 环境,设 计 时也 应该 将 整 体 的建 筑 环境 看成 是 一 种 环境 。将 新 建 筑作为一部分融入整体建筑环境之中,参与到建筑的动态循环发展 之中。对 大 环境 的 破 坏达 到 最小 。提 取 建 筑 环境 特 征,提 炼 精 简 运 用到设计中。 新苏州博物馆邀请贝聿铭进行设计。贝聿铭从小在苏州长大,他 居住的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狮子林就在新馆的选址旁边,他对于苏 州的人文历史了解很深,这个设计是他对于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建 筑间的关系和融合的探索,对于中国本土语言的寻找。一个人文、历 史和建筑都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城市的建筑。 新苏州博物馆的位置位于苏州的传统建筑和园林中,周围围绕 着忠王府、拙政园和狮子林,这位置限制了建筑的高度和尺度,不高 大不突出是历史传统里流淌下来的谦虚的性格,这也延续到了建筑 上,因此,建筑采取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的结构,除了某些局部二层 之外,建筑控制在六米以内,在建筑体量上不显得突兀,融入了历史 环境中。在平面 布局上,贝聿 铭 采 用“ 南 宅 北 院 ”的 传 统 方法,南北 轴线贯穿入口和庭院,南侧沿用了忠王府的沿街界面,保持街道的完 整统一,北侧和拙政园隔而不断,延伸空间。 低矮的体量,院落式的布局,粉墙黛瓦的色调是苏州博物馆最明 显的外部特征,这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寻求与苏州城市风貌协 调的结果。通过传统元素的演变获得新旧的联系。贝聿铭保留了屋顶 的颜色和质感,用更加几何式的方法体现,使用不同的材料石材,而 不是瓦片,但是屋顶的坡度和传统名居的坡度是没有差别的,这样视 觉上构成适应与人们的眼睛,就不觉得突兀。墙体造型也还是白墙,
解辉FEU空间设计
20
16 13 10 8 标准
偏暗
明亮
明亮 明亮 标准
偏暗
标准
6
5 4 偏暗
松下电器
Feu值基准
Feu =1.5・Lg0.7
Lg:诱导视线内的几何平均亮度
大多数人所感觉的住宅起居室空间所需 亮度感的Feu值为10
850[lx] Feu 13
(标准亮度:Feu 12~14)
170[lx] Feu 9
松下电器
①用Feu消除对亮度是否达到要求的担心
~采用了间接照明的图书馆入口~
Feu 7 140(lx)
松下电器
采用Feu设计的事例:图书馆入口
不同气氛的设计提案
Feu 7
20
120 lx
Feu 10
160 lx
Feu 5
160 lx
空 间 的 明 10 亮 感 Feu
6
①照度低Feu值高的照明设计。 以间接照明为基础照明, 展现「柔和」的空间印象。 ②照度,Feu值均高的照明设计。 给人以「开放」充满活力的空间印象。
R10 黄
R11 绿 81 85 76 73 69 93 94 90 82 84
R15
日本人 肤色
Ra
91
红
松下 日亚
78
92 95 93 77
94 90
84
81 78
22
83
67
26
23
78
62
4000K
29
63
※因n=1的測定数据、请作为参考值使用。
・特别是R9(红色的再现)高。 ・R15(肤色)也高。 ・白、黒、藏蓝色鲜艳。
9.5
计算出的Feu值
界面的消解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手法初探
RESEARCHES IN DESIGN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系收稿时间:2003年元月界面的消解——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手法初探贺勇提要/随着信息的广泛传播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建筑设计的技术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许多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单纯追求建筑的透明和界面的消解。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几个建筑实例,从基座、墙体、屋顶等方面分析了界面消解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以期对目前的建筑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透明界面消解建筑创作建筑的原型是一个遮风避雨、驱虫避兽的场所,由界面围合而成。
界面,在物理学中是指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物质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在建筑上,它是划分不同空间领域的实体构成或媒介地带。
原始人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材料和最简易的工具:树枝、树叶、石块或泥土等来搭构界面。
建筑的演进过程也是界面不断发展的过程:材料、施工技术、构造措施、外观效果……。
一个人对建筑的第一体验往往始于界面,而非内在空间本身。
所以对于界面的选择,人们向来很是慎重的。
在如今注重包装和追求时尚的年代,建筑外在界面的塑造对于许多人更是头等大事。
“我只关心建筑的样子,里面的东西你们自己定”,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决策者的方案审定标准。
在这里,“样子”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建筑外皮”或这里所说的“界面”。
对界面的塑造方法和手段,不在本文的探讨之列,因为方法和手段不但千变万化,而且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又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但其背后的原则只有一个:功用、美观、打动人心。
老子的“有无”之论从哲理上阐明了空间的本质。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在这种“有无”相生的交织与挣扎中向前发展。
界面本是围合空间的实体和手段,然而,对于界面的消解也的确是长期存在的另类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界面的消解并不意味着空间的丧失,恰恰相反,它往往是空间的强化、外延、扩展、转化与升华……诚然,界面的消解并不是建筑创作的原点,而只是外在的表象和手段,然而,在手段和技术不能穷尽的情况下,对其外在显性的分析,也会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这正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解密建筑概念设计的过程
解密建筑概念设计的过程建筑概念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涉及到创意的发掘、概念的形成和设计方向的确定。
本文将从准备阶段、创意探索、概念形成以及设计方向确定四个方面解密建筑概念设计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在进行建筑概念设计前,设计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项目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
这包括项目的基本信息、功能要求、环境背景、使用人群等。
其次,对相关的建筑法规和规范进行研究,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要求。
最后,对类似项目的案例进行研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创意探索提供参考。
二、创意探索在准备阶段完成后,设计师将开始进行创意探索。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发掘项目的独特之处,寻找创新和突破。
设计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创意探索,如画图、模型、素材收集等。
此外,与团队成员、业主、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可以为创意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三、概念形成在创意探索的基础上,设计师将逐步形成设计概念。
概念是对项目理念和设计方向的初步表达,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核心。
设计师需要将创意和需求相结合,形成符合项目特点的独特概念。
概念形成不仅要考虑美学因素,还要考虑实用性、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对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其与项目的完美契合。
四、设计方向确定概念形成后,设计师将根据设计方向进行具体的方案和风格确定。
这一阶段需要对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具体化。
设计师可以通过平面布局、立面形态、材料选取、色彩运用等方面来确定设计方向。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成本控制,确保设计方案既满足美学要求,又符合实际条件。
综上所述,建筑概念设计是一个创意发现和形成的过程。
通过准备阶段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创意探索的创新和突破,概念形成的核心思想以及设计方向的具体确定,设计师可以逐步解密建筑概念设计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一个符合项目需求的独特设计方案。
建筑概念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也是创新和突破的源泉,对建筑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视觉传达全球化案例
视觉传达全球化案例视觉传达的本质,是用形象化的抽象的或意图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视觉上传达的目的,视觉传播是从最初的图形设计演变而来。
如今,视觉传播已经超出了图形设计的范围,与许多不同的专业和领域进行了深入地融合,并在不断地改进自己所涉足的领域。
但实质上,视觉传播就是用视觉作为传播的媒介,用来表达审美和想法。
有了新的媒介,视觉传播更具表现力,新媒介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赋予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和创作空间,推动了视觉传播技术的发展与革新。
所谓的“视觉传播”,这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方法。
高效地组织文字、图像和色彩等多种视觉材料,完成对讯息和情绪的传送。
这种视觉传递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它的诞生之初,主要是通过平面设计来传达创意所要传达的讯息和情绪。
但在新媒介的年代里,视觉传达设计更多地体现了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以这个为依据,与现代媒介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人与人的互动,最后达到设计师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新媒体对视觉传达行业的影响,增强了视觉传达的交互性。
增强了视觉传达的时代性。
可视化传播的目标是观众,不是产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在目前的时代,视觉传播已经超越了三维、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觉传播时代。
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对日益多样化的视觉传播要求,受众的需要早已从功能上,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心理和文化需要上,因此,视觉传达应侧重于对产品的设计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实现设计和功能的并行发展,更加符合当时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种对艺术探索的追求。
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多感官体验。
视觉传播设计是一种观念和思想的体现,从而使大众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进入了新的媒介时代,特别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下,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发展需要,同时,它还可以为视觉传播设计提供更多的发展途径,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有更多的感官刺激方式,受众对设计的了解也与日俱增,在新媒介时代。
消解设计的界限
《消解设计的界限》的内容是朱锷与五位涉及五位不同领域设计师的对谈,这五位设计师,首先是具有普遍人格的人。
人,活生生的人,远比任何已经确立的风格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的多,这是《消解设计的界限》这所以选择用“对谈”这形式来呈现的原因。
目录1消解设计的界限-…2消解设计的界限-…3消解设计的界限-…4消解设计的界限-…5消解设计的界限-…目录1消解设计的界限-…2消解设计的界限-…3消解设计的界限-…4消解设计的界限-…5消解设计的界限-…收起编辑本段消解设计的界限-内容简介《消解设计的界限》本书是朱锷与三宅一生、隈研吾、深泽直人、原研哉、佐藤可士和这五位日本著名设计师的对谈集成。
在不同领域翘楚的这五位设计师,他们的设计观念与作品被众多的设计爱好者与业内人士推崇并喜爱。
本书通过日常化的交谈和循循善诱的提问,在极轻松的阅读氛围下,向读者呈现了这五位设计师作品背后的构想、生活中灵感的来源,以及提炼创意和建立自身观点、态度的有效法则,而这些即作为一个广义的创意人所秉持的生活观念。
它终将通过阅读影响读者看待设计的视角和态度,从而去思考和探寻生活本质。
编辑本段消解设计的界限-作者简介朱锷平面设计师,策展人,1968年出生于杭州,1990年赴日。
1998年在东京,2001年在北京分别成立朱锷设计事务所至今。
作为设计师,主持了“日中国民交流年”、“纽约中国中心”、“杭州形象”、“坐观山”等多项中国及日本重要项目的平面设计。
作为策展人,1998年在杭州为中国美术学院策划了“日本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展”,2000年在北京为日本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策划了“日本海报设计的流变展”,2006年在北京为中国美术馆策划了迎奥运主题的“中国美术馆国际设计邀请展”,2008年四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为中国对外人民友好协会策划了“建筑建筑——隈研吾2008中国展”,2008年十月在北京798 为日本无印良品株式会社策划了“MUJI 无印良品二○○八中国首展”。
打破界限,追溯设计本源
打破界限,追溯设计本源设计的本源:一切都要遵循人性的需要,以人为本,之中围绕人的真实需求展开,想办法满足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人类的大脑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
· 本能层次是人的底层需求,如衣食住行、性、等。
· 行为层次则要关注更深层的需求,关注空间产品的实际功能。
· 反思层次重塑内涵、观念、意识、超意识及自我价值的需求。
几个层次会因不同种族的进化所沉寂下来的历史和文化而创造出来高于底层的精神产物。
无论是从建筑还是室内空间我们都在不断设立或打破边界、迭代进化。
01.未来艺术未来艺术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是一个很有距离感的词汇。
从纯粹的消费意识形态到将“人”的自身体验融入到现代设计中,艺术从一个抽象的符号逐渐的演变为一个实体化的形式。
不以风格为界限,打造人文精神的“平行线”,让“人”的生活方式主导艺术,形成独特的内在气质。
接待前区的地面拼花手法层次与规则,深浅对比的石材,有若江波面在光线下闪光面与背光面。
接待台不规则的大理石才结合自然中的蓝色与绿色,置身其中,宛如遨游海底世界。
在空间整体和细节处的设计上,以高质量的水准还原自然人文,来凸显客户群对生活的追求,提取“树”、“水”为关键词加以诠释。
天花引用江之形态,零散不规则灯槽,犹如阳光洒下江面,韵律而动感,具有引导性,又不失营销中心作为高端楼盘成交场所的商业氛围,当然,这一切与平面布局有着必然的关系,流动的动线,很好地结合了高端楼盘销售分流的单动线要求,平面规划在一收一放一转之间,灵感来自江湾之曲转。
恰如层层树林带来无限自然气息;“水”则以流线型的图形配合灯光的变化来演绎,碧波如成匹的软缎舒展荡漾开来。
随着流水般的动线徐徐进入洽谈空间“每一本书、每一件艺术品,都意味着一次历史和趣味的探索之旅,也是时代与人文的印记,重要的是,我们回归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拥有最开始的那份初心,听雨落,看花开,悟出浅浅的东方雅韵”。
公理化设计理论
公理化设计理论公理化设计方法是指存在着能够指导设计过程的基本公理,以及由公理指导的设计方法。
它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Nam P Suh教授于1990在《The Principles of Design》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公理化设计理论是设计领域内的科学准则,通过指导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创新设计或改善已有的设计提供良好的思维方法。
一、公理化设计的四个“域”域是不同设计活动的界限线。
公理化设计将设计过程分为四个域,即用户域(Customer domain)、功能域(Functional domain)、结构域(Physical domain)、工艺域(Process domain)。
域的结构及域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相邻的两个域中,左边的域是“要达到的什么目标(what)”,而右边的域是“选择什么方法来实现左边域的要求(how)”。
四个域中的元素分别为:顾客需求项(customer needs),表示顾客使用产品的目的;功能需求项(functional requirements),表示在功能层次上对产品设计目标的说明;设计参数(design parameters),表示实现功能的载体;过程变量(process variables)表示制造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因素。
图1域的结构及域间关系在公理化设计中,功能域和结构域之间是直接的“之”字映射关系,如图2所示,即把某个功能与某个(些)结构直接对应起来,这种直接映射只是表明了“载体具有的功能”的关系,而没有说明“功能被载体实现”的原因。
图2功能域向结构域映射原理二、公理化设计理论的基本公理公理化设计是一种结构性设计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建立评估潜在的设计活动的准则,并提供实现这些准则的手段来改进设计行为。
这些准则便是:独立性公理和信息最小公理。
1.独立性公理独立性公理是指保持FRs的独立性,同时指明了FRs与DPs之间应有的关系。
这就是说,设计方案必须满足每一个相互独立的功能需求,而不影响其他的功能需求,即DPs不能与其他的FRs存在牵连关系。
设计师如何提炼概念
设计师如何提炼概念作为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提炼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设计理念能够为作品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设计的意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设计师如何提炼概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理清设计目的在进行任何设计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意图。
设计师需要与委托人或团队充分沟通,了解他们对设计作品的期望和要求,把握好设计的出发点。
只有理清了设计的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的工作。
深入挖掘主题在确定了设计目的之后,就需要开始深入挖掘设计的主题。
这需要对相关领域进行调研和分析,寻找灵感和素材。
同时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激发创意,拓展设计的可能性。
从整体到细节在进行概念提炼的过程中,需要从整体到细节来考虑。
首先要构建一个整体框架,确定设计的基本风格和元素,然后再逐步完善细节部分。
这样可以确保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善用符号与象征符号与象征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设计师可以善用符号与象征来提炼设计概念。
通过对特定符号或象征含义的挖掘和重新组合,可以为设计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并使其更具辨识度。
结合个人风格每位设计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风格,在提炼设计概念时,也需要结合个人特点。
这并不是说要局限于个人偏好,而是要在对目标群体需求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美学、艺术和文化的理解,让每一个作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反复打磨与反思概念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打磨和反思。
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可能需要反复修改和调整设计方案,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中不断优化概念。
通过反复打磨与反思,能够使得设计更加完善。
细节决定成败最后,在提炼概念时要注意细节。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变化可能会改变整个作品的味道。
因此,在提炼概念时一定要注重每一个细节部分,并严格把控好每一个细节。
总之,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概念提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理清设计目的、深入挖掘主题、从整体到细节、善用符号与象征、结合个人风格、反复打磨与反思以及注重细节等方法手段,可以更好地提炼出优秀的设计概念,并将其转化为出色的设计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大于“有”
——《消解设计的界限》读后感
◎消解何界限提到设计的界限,我们通常会联想到跨界设计,因为有了跨界设计,所以才需要讨论设计的界限是什么。
然而,本书中的“设计的界限”并不是前面所指,而是泛指设计中的风格体系。
本书共介绍了五位设计师,他们来自不同的设计领域,但是,在一问一答的记录中,我并没有强烈的感受到不同的领域对设计的诠释有什么约束,我想,朱锷之所以选择不同领域的五位设计师,就是想要从设计的风格和设计的领域两方面来共同消解设计的界限吧。
◎无大于有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无设计”的思想。
“当设计实践者被限定于一种风格体系时,他也就失去了自由表现他自己的机会。
”这是作者在序里写到的,初读时并无感触,在读完整本书后,再读此序,我突然发现,这不正是无设计吗?三宅一生的“无着装”、“裸体”,深泽直人的无风格,原研哉的“白”、“无色”,不都是无设计的表现吗?正如佛家里的空大于无、无大于有的思想,设计也是这样的。
好的设计师是一个空茶杯,不管倒入的是什么茶,他都可以细细品位,做起设计来也就游刃有余。
而不成熟的设计师是一个盛满了茶的杯子,即便盛的是上好的普洱,也不能再容忍其他的香茶了,做起设计来,往往会执着于“普洱”的味道,怎一个棘手了得!作为青年设计师,我们更不能被风格局限,也不应依赖任何风格。
我们要做一个空茶杯,谦虚地学习和品位设计的基本问题,探索设计的本质。
◎设计师的修行设计是一件很实在的工作。
虽然本书中接受访谈的五位设计师已是现在日本的主流设计师,但是,他们那种踏踏实实做设计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学习设计已三年,如今再读大师的心声,我依然觉得受益匪浅。
对于今后的设计之路,我又找到了很多启发。
思考: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会思考,并且是有效地思考。
正如深泽直人说的,只要大脑下达了“思考”的命令,就要立刻进入思考状态。
孔夫子教导我们,不可终日而思,设计师更如此,新鲜的体验是灵感的源泉,我们要活跃地接受各种体验带来的刺激,但是,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深泽直人的立刻进入思考状态的能力让我佩服。
不过,我觉得,这种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
经过下意识地自我训练,思考也是可以控制的。
而且,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思考的效率,还可以改掉懒散、懈怠的坏习惯。
如此,思考的训练确实是非常重要,可以说应当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了。
观察:设计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不做设计的时候,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做设计的时候,要能明察秋毫,发现设计的问题。
正如深泽直人所说,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去活动,他就很善于观察这类行为,成为了他做设计时最好的资料。
我想,也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细节观察的如此细微,所以他的设计总有种说不出理由的完美。
正如他为无印良品设计的CD机,开关采用拉绳的方式,这一小小的动作却给使用者带来了非凡的体验。
深泽直人绝对是一位观察大家,他不仅对生活的细节把握准确,在设计中,他能察觉些许的差别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通过把椅子的腿肚子减少0.8毫米来达到一种舒适的视觉效果,真的让我震惊。
观察虽然是用眼睛来看,但是,深泽直人然我感到,观察其实是用心来完成的,就像画家要用心创作才会画出动人的画,设计师也一样,要用心观察,才会察觉到别人察觉不到的,才会把设计做到极致。
沟通:思考和观察都是自己完成的修炼,设计终究是为他人服务的,所以,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点,三宅一生、深泽直人和佐藤可士和都强调了。
和客户沟通,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让设计更明确,便于抓住本质;和普通大众沟通,能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设计就不会停留在浮夸的表象。
当然,沟通也是设计师的一种修行。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汲取他人的智慧,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三宅一生称此为先锋精神,我非常认同,我觉得,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设计师的想法更应当加速,我们要不断改变想法,每一次改变,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更新,这样,对设计才会激情永存,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保鲜。
动手去做:我有时会思考,为什么很多国外的设计师,他们可能年龄很大了,但是设计依然很前沿。
读了三宅一生的“制作进行时”的理念后,我明白了,其实,原因就在“动手去做”上。
如果一个设计师脱离了动手的环节,只是在思维的话,那么这无异于纸上谈兵。
所以,设计是要动手去做的,就像深泽直人说的,若是给客户看效果图,一定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设计是要做出来的,不是嘴上说的。
思考、观察、沟通和动手,这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是要我们慢慢修炼的,所以说,做一个盛满茶的杯子很简单,但是,要当好一个空茶杯,绝对是一种修行。
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我们的路还很长,要想消解设计的界限,就要先消解内心的界限,放空自己,专注地思考,观察,谦虚地沟通,积极地动手去做。
08122203 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