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 学生 的好 奇心 和学 习兴 趣 ,
提高学生 的课 堂学习注意力 ,从 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
通 过 以上 三 个 方 面 从 心 理 学 的 角 度 分 析 了 影 响 课 堂 教 学 、有
学生 的情绪调 整到适 宜的水平才 能有效提高课 堂效 率。建立 民主 和谐的师生关 系是创建 良好 心理 气氛的首要条件 ,教师要尊重学 生 ,以诚恳 的态度对 待学生 ,善 于用科学的方法 引导学 生 ,能站
课 堂 良好的心理气氛才 能创 建起
来。
[] 《 2 教学理论 研究》 ( 中国人民教 育
出版 社 )
二 、增加情感 投入 ,创建愉
悦 的学 习氛 围
三 、适度掌握学生 的各种心
理情绪 ,打造 良好 的课 堂教学氛
巴荷夏 ,刘 少兵 ,新疆 农业职 业技 术学院教师 。
根据心理 学理 论 ,愉快 足一
虑 、好 奇 、兴趣 等情 绪组 成 的 , 课堂上 只有整合这些 情绪 ,才 能 有好 的教学 效果 。对 教师 而 言 , 在课 堂教学 中的关键 是控 制适度 的愉快情绪 ,还要运 用一定的手 段保持适度 的学 习焦 虑水平 ,才 能有 效提高课堂学 习效率 。根据 心理学原理 ,焦虑程度 和工作效 种正性情绪 ,是人 或事物符合个
生共 同营造一 个愉快而融洽 的人 际氛 围和课 堂教学环境 。从 心理
学 角 度 应 做 到 以下 几 点 :
一
体当前优势需要 时的一种主观体
验 ,也是幸福 的主要因素。在愉 快情绪下学 习效果 明显 比悲伤情 绪下好得 多,因此在课 堂教学 中 应 尽可能体现观 “ 愉快 教育”的 理念 ,但也要 注意控制 愉快 的强 度。教学 中要创建 民主轻松 的气 氛和情境 ,让学生在欢乐 的氛围 中学习 ,在愉快 中求得 发展 。现 代 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 仅是 传授 知识的过程 ,也足师生 在理 性 、情 感方面的互动过程 。学 生 是 否乐 于 接 受 教师 所 传 授 的 信 息 ,关键 在于这信息能 否满 足学 生 的情感 需要。因此 ,在课 堂上 教师 要 激 发 学 生强 烈 的求 知 欲 望 ,必需 增加 情感投入 ,创设愉 悦 的学 习氛围 ,让学生伴随着 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精选教育文档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
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则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呢?从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从纪律约束到民主课堂教师需要有一种新的理念指导,将旧式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的教育模式转化为民主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
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二王秀伟老师教授的是小学语文。
学生们都喜欢上王老师的课,课堂上没有“坐好”“手背好”等严厉的提示声,而是充满了学生的笑声。
他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学得快、忘得也快的情况,不是用纪律去约束学生,而是用“猜字谜”“找朋友”“配对子”“你说我猜”等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生字。
强制性的考试、机械性的抄写等被一个个轻松快乐的游戏代替,并有效地防止了遗忘,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热情,让学生以愉悦轻松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解除学习压力,快乐成长。
2.从教师发问到学生质疑教师只有将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课堂上,有些学生即便心里有很多问题,也不敢提出来,为什么?因为他们有顾虑,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被老师和同学笑话,所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不能讥讽、嘲笑,甚至不理不睬,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出质疑。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时间真快,转眼间半年时间就快过去了,在这半年时间里,我充分运用了我的专业知识,让同学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得到全面的放松,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下面我将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如下总结:首先,心理咨询工作。
可能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式走进课堂的原因,这学期开学以来,接待来访的学生不是很多。
而来咨询的学生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一般学习问题(包括厌学)、考试焦虑、人际交往、神经衰弱(包括失眠)、适应问题、个性发展问题、情感问题等等。
从咨询的内容来看,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适应性、人际关系和家长沟通的问题;高二年级的学生则主要是学习、恋爱的问题,高三年级的学生则以高考焦虑以及和家长沟通交流等问题。
从总的咨询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通过面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案例,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了部分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转学的现象,心理老师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也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咨询者服务的宗旨,热情诚恳地倾听学生的困惑,认真负责地科学疏导,为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服务。
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今年,学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选择了合适的心理教育教材,同时,我们心理老师根据实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每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感情、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再次,开展心理讲座,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高三学生承受着高考的压力,每次模拟考试后,学生的信心受到打击,因此常出现考试焦虑,为了能让高三的学生顺利进行高考并考出好的成绩,心理辅导老师定期的为高三学生做一定的心理讲座,让学生重拾信心迎战高考。
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课堂教学
谐的教育”和6 年代以来国外外语教学法发 充满信心.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处事耐 学生 有可 实现的 目标 ,每堂 曝都学 有 所得。 0
展 的 情 感倾 向 ,都 是 为 了 适 应 安 全 感 的需 心 、 人 公 平 不迁 怒 、 急 躁 从 而给 学 对 不 要 。② 认识 活 动 以积 极 的智 力活 动 为前 提 , 积极 的 智力 活 动来 自 造 性 的思 维 .要 进行 创 境。 l 绪 引 导 。教 师 要善 于 透过 学 生 的言 情 生 以 良好投 射起 点 。
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课堂教学
口江 西省 南 昌市 八 一 中学 刘 雪 花
随着我国应试教育向索质教育 的转轨 .
关 注 重视 、研 究与 探讨 。 就课 堂学 习 来说 .
学 生 出现 的心 理 问题 主要有 :
2人 人参 与 。教 师 要 成为 课 堂 的一 员 . 生 在课 堂里 有归 属感 。 3适 当 改错 。教 师 要 从教 学 实 际出 发 , 可 以根 据不 同 阶段 的 要求 .有重 点 地改 错 , 避 免因 改错 频 繁 ,而使 学 生 有排 斥 感 ,丧 失
、
的情感筛选.即将白己喜爱的东西按照自己 而 产生 成就 感 之后 ,就 会兴 致盎 然 ,干 劲 十
1 因材 施教 根 据教 材 的需 要 和学 生 水平 .教学 目标
安全感 指 保 证学 生 上课 时 不胆 怯 .不感 的 方 法去 加 以认 识 .它 的机 制 在 于把 属于 自 足,情不 自禁地要求更t一层楼。
Hale Waihona Puke (I)由 于认 知水 平 和认 知能 力 欠缺 . 导致 学习 态度 不端 正 (2)和教 师 间的 矛盾 误会 使 之 产生 对抗 心 理 ,从 而不 专心
中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应用
中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应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和个体辅导中的教育心理学应用来说明其重要性。
一、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应用1.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偏好,有的更适应听课,有的则更喜欢参与互动式的学习。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得教学更加有效。
2. 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绪具有重要影响。
中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或者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互动与思考。
3. 个体差异的关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体差异。
中学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对于高才生可以提供适当的拓展和挑战。
二、学生评价中的教育心理学应用1. 综合评价与个体差异传统的学生评价往往仅仅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差异。
中学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评价方法,更全面地评估学生。
例如,利用学习档案、观察记录和学习日志等工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反馈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反馈对于其学习动力和成长非常关键。
中学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同时,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重要的,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三、个体辅导中的教育心理学应用1.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个体辅导是中学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兴趣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育心理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启示。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教师可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激励性反馈、认知激活、情感教育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学生管理方面,教育心理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行为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和学生辅导,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提供了很多行为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奖励和惩罚的运用、自我调控技巧的培养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就,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通过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怎么运用心理学知识
在教学中怎么运用心理学知识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现代教师除了扮演唐朝韩愈《师说》里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同时扮演着各种角色,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还必须是心理医生,要时刻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战胜各种心理障碍,合理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如果在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的沟通,尽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对本学科的教学将会不无裨益。
本人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的做法和思考如下:(一)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
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
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
”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实现以知识为本位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人本主义观念。
强调教育要面对人的全面生活,重在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精神启迪和个性陶冶,提倡创造,反对一味模仿重复,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
一年级语文心理健康渗透教案
一年级语文心理健康渗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体会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不应该互相取外号,而应互相尊重。
2. 能力目标:学习给同学取外号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学会和同学相处,杜绝给同学起外号,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同学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取外号的害处。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外号”是什么意思吗?2. 学生自由回答。
3. 说得很好,字典上说“外号”也叫“绰号”,是假托别人姓名,给予或自己给他人的称号。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学之间》这一课。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 指名读课文。
(老师纠正字音)3.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事?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4. 学生自由回答。
5. 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的同学已经把小刚、小明和小丽的名字记住了。
那么,他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指名读第1自然段。
边听边想:小刚、小明和小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2. 学生自由回答。
3. 再读第1自然段,用笔划出小刚、小明和小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句子。
4. 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理由基本相同)5.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取外号的不好之处。
(指名读、齐读)板书:不团结友爱取外号不尊重同学伤害同学自尊心。
6. 你认为同学之间应该怎么做?大家讨论讨论吧。
小组讨论汇报。
(互相尊重、团结友爱)板书: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7. 过渡:小刚知道自己错了,也想改正自己的缺点,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8. 齐读第1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1. 课件出示词语: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2. 请你结合实际说说同学之间应该怎么做?不要取外号应该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摘要】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顺应心理过程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运用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本身的心理学思考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无论东方西方,直到“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包括工业革命)为止,教育都是以灵魂和品行综合成长为目的,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所谓“君子”,一定是“形、神”兼长的。
东方文化更重灵魂神性,一种无形的“体”与有形的“用”的流注交融,体现在教育上就应是“人性”,使学生能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国当代教育方式不提神性、灵性成长的概念,而近年来——仅就教育教学而言——以人的心理规律、活动为标准将学生的心灵成长“学术化”地笼而统之,叫做“心理素质”,而“人性”的实质提升在教学的概念中却失踪了,如此,在客观上弱化了“学而优”“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孩子是人类的未来,语文课——国文课的目的应该是传承光辉的人文精神与形式,语文教学,应该以全面造就文、质俱佳的传人为目标,不仅以文化人,更以精神化人,注重学生心灵的正向培育,使语文教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在正向意义上获得蓬勃生命。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
”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写照,是以线条来表达作者心、灵状态的。
眼下流行的《弟子规》上也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正,心先病。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利用心理技巧促进小学生的心灵成长,是奠基完善人格的好抓手。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很丰富。
从“心灵”上讲,他们过去在无意中感受事物而现在被有意引导了,是引导和感受之间的反差在实质地牵引心灵发展;从“心理”上讲,小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个性发育都有其特点,发展、变化剧烈,系统性教育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讲,是对教师的一种强烈的心理考验。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将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摘要: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心理学的特点,教师将二者巧妙结合,从而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心理效能。
此外,本文还提出应把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心”施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学;心理疏导作者简介:何志峰,任教于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又多彩的人文学科。
”心理教育专业的笔者,从教语文学科以来,感受到汉字的神奇魅力,语言的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的教学,笔者将心理学与语文结合,从而得出了独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这独特的音响往往在学生心灵最深处,需要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才能发现。
其实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稍作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学生也会和教师心心相吸。
一、拆除学生的心理栅栏,形成对老师的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课堂教学奠定人文基础1.注重首因效应,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中阐述人们在形成印象时,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征即先行的信息有加重的作用,它会影响学生对后来掌握的其他信息的处理方式。
因此上第一节课时应该特别注意,除了你的头发、服饰等外在形象外,更应注重你上课时的言谈举止,语言生动,或者教育方式的独特,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耳目一新,从而对这门功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2.展示良好的品质,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亲和力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让大学生做被试,在纸上写出某个人的特质,来让被试评价这个人的印象。
第一组:聪明、熟练、勤奋、坚决、热情、实干、谨慎;第二组:聪明、熟练、勤奋、坚决、冷酷、实干、谨慎。
发现绝大多数倾向第一组,这说明一个人身上的中心品质决定别人对他的印象。
因此,展现教师对上课的热情,永远精神饱满的站在讲台上;展现教师对学生的热情,永远急切的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展现教师对问题的热情,永远积极探寻学生所问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爱之。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袭来,课程“三开”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在我们学校开展。
面对目前部分学生家长外出,单亲家庭的出现,留守儿童的增多等情况,学生的心理缺陷不断涌现出来;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相对较多。
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为此,我在小学中段确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与假说课题的界定:《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问题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课题的假说1、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使学校初步形成全面渗透、重点突出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科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探索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3、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然会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预防、调节、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调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的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
2、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学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学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心理学健康教育:
1. 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章、故事等,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 写作教学:可以通过情感写作、日记写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有助于学生发泄负面情绪,调整情感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3. 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可以采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例如情绪调节、情感共鸣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促进情感沟通,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4. 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题,例如家庭、友谊、人生道路、情感经历等,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自己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含有情感因素的学科,可以通过对语文阅读、写作、课堂教学等环节的渗透,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这些因素遍布教材中的方方面面,从字词到文章,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以及诗歌,无不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无不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需要与认知发展特点,从其兴趣爱好出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磨炼其意志,焕发其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其具备丰富的情感、愉悦的情绪、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等,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创设正面心理环境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学校教育占据重要地位。
在小学校教育中,课堂教育占主体,课堂中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
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对于小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积极课堂氛围的营造中,需要教师做出努力,例如更新教育观念、正视新型师生关系等。
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代替学生。
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保持足够的尊重,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实现心育目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师道尊严”,更多地侧重于教师的权威,而将学生放在从属的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学生的依赖。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一方面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尊重敬仰教师。
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积极向上、活泼愉悦课堂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因此要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以民主的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以宽容的姿态对待学生的无意过错,以微笑来缓解学生内在的心理压力。
同时,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教师威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做出积极的行为。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现代社会,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的应用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师培训中的心理学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而教师培训中的心理学则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程,更好地教育学生。
在培训过程中,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心理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了解,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记忆律、知识组织等。
通过学习心理学,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所教授的内容。
2. 心理测量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状况,可以利用心理测量工具帮助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
3. 心理咨询:在掌握学习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学习心理咨询技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二、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除了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也同样重要。
在教育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班级管理: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模式,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同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从而有助于班级管理。
2. 学生评估: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不仅需要看学生的绩点,更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成绩。
3. 决策支持:在教育管理中,决策所依据的数据也需要有更多的心理学依据,如学生素质评价、学生个性特征、教学效果评价等。
这样才能制定更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
三、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心理学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个性差异处理: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
适应不同的学生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2. 学习动机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时候是影响学生是否学好的关键。
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教育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是内在动机(如对知识的兴趣、好奇心)还是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占主导。
对于内在动机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而对于外在动机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奖励机制和明确的目标设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对于喜欢科学探索的学生,可以组织科学实验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深入探究科学原理。
对于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学习的学生,可以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奖励措施,如达到一定的成绩给予表扬或小奖品。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学生的认知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是场依存型,依赖外部环境和他人的指导;有的是场独立型,更善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调整教学方法。
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可以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提供明确的指导和示范。
而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教师可以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并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己探索解题方法。
三、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
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游戏活动、引入实际生活案例等,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1. 引言1.1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它通过深入探讨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为教育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在小学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育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升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管理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必不可少,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1.2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
在小学教育中,教育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
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分支领域,这些领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发展心理学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认知心理学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社会心理学则关注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情绪。
教育心理学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情绪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律,从而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管理班级纪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小学教育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将对教育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心理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引言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而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都在不断发展。
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中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从而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认知发展理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对于认知发展较为落后的学生,可以采取具体操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取更抽象的符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符号进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而情感因素和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交流互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
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及时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美好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在班级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游戏、集体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应对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而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杏坛沙龙2013-02我一直在农村中学担任班主任及语文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深感农村孩子在学习中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材料有一定的困难,其表现为:(1)同学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而课本的选文却有相当的内容与农村孩子见识有一定的差距;(2)农村中学的学生囿于经济条件,没有能力拥有配套的资料书,导致自主学习中对有些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3)农村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在班级综合性活动开展中很难有精彩的表现。
我认为,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合理地、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一点尝试。
首先,我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及教学中的定位。
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助理导演,放下过去主导学生一切的工作意识,甘心做学生的助手,协助学习合作小组的班干部完成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中,相对优秀的学生很容易找到小组,他们不愁自己没有合作伙伴,但我发现一些学习能力差,不善言辞的学生往往找不到伙伴,这就需要我去做工作,帮助他们找到小组,以使小组建设顺利进行。
如,今年我新接了一个班,在小组建设时,有一个十分内向的男生,几个小组长都不接受他,我通过做学习委员这组成员的工作,使这位同学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的“小窝”,使他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单的,还有老师在关注他,于是他以最大的热情很快地投入到该小组的学习生活中。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就是一个合格的为班级小组建设服务的统战干部。
其次,虽说小组构建老师只作为协调者,但对全班小组建设还是要有一定的调控,对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在什么样的小组,要有全盘的考虑。
我在任教班级构建小组时,会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作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搭配,便于教学活动及与教学相关的主题活动的开展。
具体做法是:小组建设时注重各种潜质的学生搭配,兴趣爱好搭配、男女生搭配、甚至学生的家庭条件都要考虑进去,这样有利于小组和谐健康发展。
在2013年的元旦晚会节小组合作建设之我见文\沈英华现在的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耐挫折能力差,自我调解能力差等诸多缺点,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心理素质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王立合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8期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课堂教学的策略,特别是将心理学有关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利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来组织。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它虽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一切复杂的认识过程都来源于感知觉,没有感知觉,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学生的感知,以提高感知的效率。
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
根据这个规律,教学中,讲述的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要清晰,直观教具等大小要适宜,讲课要突出重点,使学生容易感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我们所清晰地感知。
如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假使句读清楚,顿挫适当,那么,每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成为知觉的对象,间歇和停顿即成为背景。
比如,有时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板书要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组合,应注意位置、顺序排列,式样等要妥善设计,使重点突出。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就越完善。
按照这个原理,讲解具体的课文时,如果能适当地联系学生已积累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就可更好地帮助他们完善地、迅速地产生知觉。
在直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有意识地唤起和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温故而知新。
有资料表明,视觉的效率要比听觉的效率高百分之十以上,这就说明在教学中如果一节课都是一讲到底,完全把学生当“听众”,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
语文教师必须由“演员”变为“导演”。
教师重在点拨,学生才练得活,学得主动。
教师“举一隅”,学生就能“反出三隅”来。
要多让“演员”通过多种感官活动,不断地变换练习方式,使学生眼、耳、手、脑、嘴一齐开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想象来组织。
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读写能力。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来认识、理解作品的内容,即把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具体地、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歌的特点来进行。
像抒情诗《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就要抓住感情色彩浓,含义深刻、形象鲜明之处进行描绘;如果是借物抒情的,则要通过景物的描绘,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启发他们在想象中确定一个观察景物的恰当的角度,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上阕:“北国风光……分外妖娆”,这是一幅雄伟壮丽的雪景图,要启发学生想象作者当时站在一个很高的地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站得不高就看不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
有些诗,如《孔雀东南飞》等很少描写自然景物,当然用不着确定观察景物的地点和角度,教这类诗主要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具体描写,来想象其中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行为、语言以及环境气氛和情节等等。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教读这首诗,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夜里相思难眠、晨起对着镜子无心梳妆打扮的愁苦女子形象,那月夜之下,衣衫单薄的诗人正在吟着让人断肠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启发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要从单纯传授知识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些特点,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散文教学也是如此。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可以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展开想象的诱导物:一是借以抒发作者感情的景物“月下荷塘”、“荷塘中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景物”;二是能够摹状这些景物的凝练的词语,如“羞涩”、“袅娜”、“泻”、“浮”等;三是巧妙自然的联想,如,“清香”与“歌声”,“光与影”与“名曲”等,抓住这一系列诱导物,步步引发,使学生进入作品的画面和意境,跟着作者到月色中的荷塘周围去漫游,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深邃隽永的意境。
这样通过朗读、分析,诱发学生展开想象,把学生带入作者用妙手绘就的恬静、淡雅、高洁的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学生的注意来组织。
注意是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是从事学习的必要条件,它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
”因此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核心所在。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注意的特点,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学生的注意。
首先,教学内容既要生动活泼,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难易适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语文教材中有巧妙的构思,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又有动人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课堂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些特点,将无声的文字通过教师丰富、激越的感情、绘声绘色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面,再现那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这样,就能把课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古语说“教亦多变”。
一堂课要精心设计,恰当安排,唤起学生对那些旧知识的回忆,激起学生学习那些新知识的兴趣。
比如,我们欣赏一幅画、一支歌曲,如果欣赏的时间过久了,那么审美感官就会发生疲倦,美感也会逐渐消失。
因此,即使一幅最优美的图画,如果朝夕与其相对,看多了,也会发生厌腻,美感最终会消失。
正处于花季的高中生,他们的大脑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兴奋强,抑制弱,常常不能自制,他们
的注意不稳定,往往为教学形式所左右。
无论是讨论法,还是讲读法、讲述法,同一种方法时间一久,就会分散注意了,因此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断变化:时而进行“茶馆式”谈话,时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而进行趣味性提问,时而进行针对性练习等。
教得生动活泼,学得新鲜有趣,师生都会乐在其中。
四、利用学生的记忆来组织。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都离不开记忆。
没有对单个字词的记忆,就不可能进行阅读;没有对旧知识的记忆,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新知识,就不可能有对系统知识的记忆。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给课文理一个思路:散文要理清线索;小说要注意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议论文要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加强记忆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等等。
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要“少而精”。
板书也要“少而精”,“书”在关键处,它不是讲课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画龙点睛”。
要善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使得板书提纲化、条理化。
凡是经过系统化的材料,容易记住,并能牢固地保持。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多运用比较法,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如人物形象对比、性格对比、、环境对比、细节对比、表现手法对比、作品风格对比,古今字音、词义、句式的对比等,都能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此外,还要利用那些能说明对象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直观材料,如网络、模型、图表、画片、幻灯、电影电视片段等都有助于意义识记。
五、调动学生的情感来组织。
充分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的感染力量,借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他们深受感染。
如果离开了具体形象,忽略了作者倾注在形象中的感情而采取客观主义的分析、“阐发”,那么,势必成为空洞的说教,也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散文讲求意境,蕴含着艺术形象,并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描绘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可以借此从情感上感染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仅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股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不幸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放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司马迁、老舍、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
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为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抓住这个感情线索,步步深入分析,就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涛。
诗歌教学更是一种情感教学,必须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唤起学生有关的经历和感受,使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
这里不再赘述。
王立合,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