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碰撞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

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

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

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

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

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

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

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

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

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父子由于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文化上存在明显冲突。

父辈的这些男人们,“早年间,李恭和华贵两个年轻小伙子一道坐麦迪逊总统号船来到美国,在埃利斯岛的隔离室中共处”。

虽然他们移民到了美国,但他们的故土永远都是中国,对他们而言,对祖国的情感与忠诚是植根于心的,儒教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中美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冲突——以赛珍珠的《群芳亭》为例

中美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冲突——以赛珍珠的《群芳亭》为例

中美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冲突——以赛珍珠的《群芳亭》为例颜小清 贵州大学摘 要:生于美国的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因此创作了不少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下,她的作品既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暗含文化的冲突与对立。

其作品《群芳亭》讲述意大利传教士安修士进入吴宅担任家庭教师,给吴家带来一系列改变的故事。

吴宅和吴家人为中方文化的代表,安修士是西方文化的化身,赛珍珠在描写安修士进入吴宅的同时展示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关键词:《群芳亭》;中美文化;融合;冲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103-02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出生的赛珍珠,父母均为美国传教士,其父笃信基督教,怀揣拯救世界的宗教热情,刚结婚便带着妻子凯丽来到中国传教。

三月大的赛珍珠随父母来到中国,于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教育中成长。

一方面,家里为她请来了老秀才孔先生担任家庭教师,教她学习中国文学经典及孔子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学;后来在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她又请了国学造诣颇深的龙墨香先生辅导她学习中国小说和现代作品等。

而打小其母亲凯丽就按照美国本土的课程设置来教育她,为她介绍了大量的英国小说并鼓励她从事文学创作,她的大学四年和硕士学位也都是回美国读的。

双重的教育使她置身于双重文化的熏陶之中,两种文化的浸入使得赛珍珠的思想观念中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性,具体表现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现象其在小说《群芳亭》中表现尤为明显。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中国,当时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小说中的吴府是江南某地的一个相对封建的名门望族,然而吴府的吴太太在过完自己40岁生日之后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决定要与其丈夫吴老爷分居,并主动张罗为吴老爷纳妾。

这一反传统的举动必然遭到一家老少的反对,正在她苦闷之际,一个名叫安德鲁的传教士走进了吴宅。

他给吴家人,特别是吴太太带来了全新的思想。

论述中美文化差异与碰撞

论述中美文化差异与碰撞

论述中美文化差异与碰撞
中美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价值观和传统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

这些差异可以在沟通、价值观、社交习惯、教育方式和礼仪等方面显现出来,从而在中美之间造成文化碰撞。

1. 沟通方式:中国文化注重间接表达和含蓄,而美国文化更加直接和开放。

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比喻、隐喻和非言语方式来传递信息,而美国人通常更加直接和直截了当。

2. 社交习惯:在社交场合,中国人更注重社会地位、面子和尊重传统礼仪,如给长辈敬酒、使用适当的敬语等。

而美国人注重个人自主权、平等和直接交流,并可能在交往中更加随意和自由。

3. 价值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庭价值和尊重长辈。

个人的幸福往往与家庭和社群的利益息息相关。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个人追求的幸福。

4. 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强调学习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崇尚竞争、努力和纪律。

而美国的教育则注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中美之间发生文化碰撞时,可能会出现误解、挫败感和对差异的不适应。

然而,这也是一个学习、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机会。

通过互相倾听、尊重差异、提问和友好的对话,可以帮助中美两国的人民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彼此的文化差异,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文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文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文“哎呀,妈妈,今天学校来了个美国小朋友呢!”我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和妈妈说道。

今天在学校里,可真是热闹非凡。

我们正在教室里叽叽喳喳地聊天,突然老师带进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原来他是从美国来的交流生,要在我们班待一段时间呢。

大家一下子都好奇极了,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他。

“哈喽,我叫汤姆。

”他有点害羞地用不太标准的中文介绍着自己。

“哇,你好呀,汤姆。

”同学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

我发现汤姆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有些不一样呢。

比如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按照常规的思路去想,可汤姆总能冒出一些新奇的点子。

“嘿,你们为什么总是这样想呀,我觉得可以那样呀。

”汤姆挠挠头说道。

“哎呀,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学的呀。

”有同学回应道。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围在一起聊天。

我好奇地问汤姆:“你们美国小孩都喜欢玩什么呀?”汤姆眼睛放光地说:“我们喜欢玩棒球呀,可有意思啦。

”“棒球?那是什么呀?”我们一脸茫然。

汤姆就开始手舞足蹈地给我们解释,看着他那兴奋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美国孩子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玩棒球的场景。

这一天下来,我感觉中美文化真的有好多不同呀。

就像汤姆喜欢的棒球,我们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而我们喜欢的一些游戏,汤姆也觉得很新奇。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呀,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

我突然觉得,世界好大呀,有那么多不同的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都是这个地球上的小伙伴呀,都可以一起玩耍,一起成长。

我们不应该排斥不同,而应该拥抱不同,让不同的文化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就是我今天小小的感悟啦!。

中美文化交流与冲突

中美文化交流与冲突

中美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美文化交流与冲突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在文化领域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的结果。

以下是这方面的一些观察:文化交流:1. 人员交流:中美之间存在大量的人员交流,包括学生交流、学者互访、旅游和移民等。

这种人员交流有助于加深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友谊。

2. 文化表演与展览:中美两国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表演、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两国的艺术家、文化机构和观众可以分享和欣赏彼此的文化成就。

3. 语言学习与教育:中文在美国的学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也大幅增长。

这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文化冲突:1. 价值观冲突:中美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导致在一些价值观上存在分歧和冲突,如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等方面。

2. 媒体与信息传播:两国的媒体和信息传播机构在报道方式、立场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误解,加剧文化冲突。

3. 艺术与表达自由: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在中美之间可能引发争议和冲突。

比如,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因为涉及敏感话题而引发争议。

4. 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商业化和市场导向在文化领域的作用逐渐增大,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如有关文化产业、版权和知识产权的问题。

5. 历史和记忆:中美的历史背景和对历史的解读差异较大,这可能导致在对待一些历史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产生分歧和冲突。

尽管存在一些冲突,中美的文化交流仍然十分活跃,并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好和深化合作。

通过加强对话、沟通和对彼此文化差异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处理文化冲突,促进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在电影《喜福会》中,导演兰尼·杰尔维斯成功地展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一部通过喜剧的方式,考察了中美两国人民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电影中,杰尔维斯以典型的喜剧手法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中国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激发观众的笑声来传达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信息。

首先,电影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在电影开场的派对中,美国家庭礼貌地询问中国家庭是否有鸡灵魂的胆囊,而中国家庭则以惊讶和恶心的表情回应。

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对食物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动物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被吃掉,而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认为食物应该被尊重并遵循特定的规则。

这个小小的细节揭示了两种文化对待食物和动物的态度的差异。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中美两国家庭对待亲密关系的不同方式。

在美国家庭中,人们通常会以开放和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感。

在电影中,当中国家庭的女儿告诉男友她爱他的时候,她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一系列神秘的行为和象征来表达。

这一差异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中对于表达爱意的理解和方式上的差异。

然而,在电影中也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的融合。

电影通过混合中美元素的角色和情节来体现这种融合。

例如,在中美婚礼的场景中,混合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和西方的婚礼习俗。

这一场景展示了中国家庭在接纳这个美国新成员时如何融入和尊重对方的文化。

同样,电影中还有一些角色是中美混血儿,他们在故事中充当着文化融合的桥梁。

通过喜剧的手法,电影《喜福会》成功地呈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导演兰尼·杰尔维斯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中美两国家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影片中展示的中美文化差异,比如在食物、爱意表达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使观众更加了解和思考不同文化的特点。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和情节的融合展示了中美文化的融合之处。

这种融合使得两个文化能够相互尊重、学习和借鉴,最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美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中美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中美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中美两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在丰富人们的生活、塑造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的社会历史、价值观念、人际交往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必然存在一些文化冲突的问题。

一、价值观念中美两国的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家庭观念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族至上、孝道为重、家人互相扶持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独立自主、联合国家等价值观念。

在职场中,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

这种价值观念差异常常会导致文化冲突和理解的困难。

二、人际交往方式中美两国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更加注重面子和情感,在表达和交往时常常会采用曲折委婉的方式,避免冲突和伤害他人的面子;而美国人则更注重效率和实用性,常常直接、简洁和实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商务谈判中,中方习惯使用礼节、场面和情感元素来交流,而美方则注重逻辑和事实依据。

因此,如果在交流中没有注意到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三、心理素质中美两国的心理素质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在处理压力和困难时,中国人更容易采用调和、适应、承受、磨合的方法,对于冲突和矛盾表现得比较忍让;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于采用积极、果断、行动的方法,尤其在处理问题时较注重效率和结果。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当中,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会继续存在,我们必须增加对文化冲突的理解和认识,积极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新途径。

四、如何缓解文化冲突为了缓解中美文化冲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首先,应该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加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其次,要注意提高自我文化认知水平,对于学习一种外国文化,可以从汲取该文化中的成分,并在其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文化方式。

最后,要采取开放、包容、尊重的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视野,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关于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

关于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

关于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是当今全球化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在企业文化上存在很多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冲突的根源,也是双方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

本文将从价值观、领导风格和组织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

首先,中美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企业,家族观念很重要,关注长期发展和传承;而在美国企业,普遍更加注重股东权益,短期利益导向较强。

在中国企业,员工的忠诚度较高,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团队合作和稳定发展。

而在美国企业,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员工更加愿意追求个人利益和职业发展。

其次,在领导风格上,中美企业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企业通常以权威型领导为主,领导者在组织中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决策权,员工对领导的指示较为听从。

而美国企业更加注重平等和民主,更倾向于采用参与式的领导风格,重视员工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美国企业更加强调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员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追求与员工的合作关系。

最后,在组织结构上,中美企业也有不同。

在中国企业,组织结构相对较为官僚化和垂直化,决策权通常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

而在美国企业,组织结构相对扁平化,决策权更分散,更加注重员工的自主和创新。

美国企业更加强调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更容易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然而,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在中国企业中,一些传统价值观和观念可能与美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产生冲突。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长辈的权威和身份在企业中仍然被尊重和看重,这在美国企业中可能会被视为不公平和不合理。

其次,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和协作上的困难。

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和领导风格,中美企业员工之间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和理解不同,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最后,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也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商业决策和发展战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考虑如何在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平衡利益,从而制定适合各自市场的发展战略。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范文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篇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的影片,以其真实而细腻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如何相互理解、相互调和的过程。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文化元素等方面入手,分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调和。

一、电影情节与文化碰撞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中国父亲在美国因文化差异而陷入困境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诸多碰撞点。

首先是语言和习俗的差异。

中国父亲在与美国社会的交流中,因为语言不通,误用了刮痧这一中国传统疗法,而引起了美国人的误解和质疑。

这反映出中西方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价值观的冲突。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尊老爱幼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

而在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独立自主等价值观更为突出。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在电影中表现为中国父亲与美国社会在处理问题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人物形象与文化调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展现文化调和的重要手段。

中国父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面对美国社会的质疑和挑战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试图融入美国社会。

而美国朋友则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和内涵,逐渐理解和接受刮痧这一传统疗法。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中国父亲在面对困境时,没有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尝试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而美国人则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逐渐接受并尊重刮痧这一传统疗法。

这种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文化调和的基础。

三、文化元素的融合与交流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元素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刮痧作为中国传统疗法,在电影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电影的拍摄手法、故事情节等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审美和叙事方式。

这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与交流,使得电影具有了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此外,电影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一、引言本文试图通过儒家思想的五伦关系与克拉克洪的关系取向价值观的对比,探讨中美文化价值观的交融与碰撞。

二、儒学五伦关系儒家思想认为:“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在这五种关系中,除了第五种朋友之间是平等关系,其他四种都是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

五伦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强调的是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和依存关系。

三、克拉克洪关系取向价值观佛萝伦丝·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Fred Strodtbeck)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1961年他们提出了任何社会都要解决的五个价值取向:①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d)、人性本恶(Evil)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征服(Mastery)、服从(Submissive)或和谐(Harmonious);③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④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⑤关系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群体的(Group)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本文重点探讨其中的第五个价值取向,即关系取向。

克拉克洪提出人类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存在三种取向,即个体主义取向、等级制取向与群体取向。

个体主义取向以个人自治为特征,个人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

在这种取向下,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

等级制取向注重群体,群体的目标优于个人的目标。

在等级制取向的国家中,群体分成不同的层次等级,每个群体的地位保持稳定,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兼人类学家格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
理论,用于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美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霍夫斯
泰德的六个文化维度中,可以看到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方方面面。

信任维度是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加重视“关
系优先”原则,个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长期的相互依赖和互惠关系之上。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加注重“法律优先”原则,个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法律条文和契约约束之下。

当中美两国交流时,由于彼此的信任模式的不同,可能会产生误解和文化冲突。

随着中美
经济、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扩大,双方也在逐渐融合和理解对方的信任模式,从而实
现了文化的融合。

权力维度是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另一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被视为正当的分
配和合理的掌控,具有一定的集权倾向。

而在美国文化中,权力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
权利保护,更加倾向于分权。

当中美两国在商业合作、政治交流和教育合作等方面发生冲
突时,往往是由于权力观念的差异引起的。

通过双方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中美两国也在逐
渐接受和融合对方的权力观念,从而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来分析和理解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

通过
信任维度、权力维度以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文化
方面的差异和冲突。

随着交流的深入和双方的理解,中美文化也在逐渐融合和互相吸纳,
实现了文化的共生和发展。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摘要】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分析了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现象。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详细解释了霍夫斯泰德维度在中美文化中的应用。

接着分析了中美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促进中美文化的融合。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中美文化融合的现状及趋势。

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希望推动中美文化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本文的研究为中美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理论支撑,对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美文化冲突、融合、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文化融合趋势、文化发展建议、案例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由于中美两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冲突也随之而来。

深入研究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机制和现状,探讨如何促进中美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不仅影响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影响着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了解中美文化冲突的原因和特点,探讨霍夫斯泰德维度在中美文化中的应用,分析中美文化融合的现状,并提出促进中美文化融合的策略和建议,将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互信和理解,推动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文对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文化冲突和融合作为两国交流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通过对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互动模式,为促进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霍夫斯泰德维度在中美文化中的应用,探讨其在解决文化冲突和促进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为中美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由于两国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

本文将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由荷兰文化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他将文化差异归纳为六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性别角色、长期与短期导向和文化规范。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能更好地指导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权力距离维度。

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如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权力差距。

在中美两国的文化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维度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视长辈和上级的权威,人们对权威的尊敬和服从是普遍的;而美国则更加强调平等和个人的权利。

当两国在商务合作或政治交流时,可能会因为权力距离的差异而产生摩擦。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中国的代表可能更习惯于听从领导的指示,而美国的代表更注重个人的决策和自由。

在处理中美经济贸易问题时,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共同努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

个人主义指的是个体追求个人目标和利益的倾向,而集体主义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在这一维度上,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中国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团队合作、企业管理等方面,中美两国可能会因为对个人与团队的认识有所不同而产生摩擦。

比如在企业管理中,中国的领导可能更注重团队的整体利益,而美国的领导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就。

双方需要在合作中,认识并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念,找到共同点,促进团队合作的发展。

文化规范维度。

文化规范指的是人们对于社会行为的认可或不认可。

在这一维度上,中国与美国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美文化冲击话题英语作文

中美文化冲击话题英语作文

Cross-Cultural Collision: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Shock between China and theUnited States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intera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bringing about a blend of diverse cultural experiences. One such example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wo countries with vastly different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This cultural collision can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surprises, and even shocks as individuals encounter differences in values, beliefs, customs, and behaviors.In China,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ocial norms. Respect for elders, authority, and hierarchy is paramount, with family tie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society. The concept of "face" is also crucial, referring to one's dignity and social status. On the other hand, American culture is founded on the principles of individualism,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Americans value personal expression,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for instance, Chineseculture tends to be more indirect and polite, with a focus on harmony and avoiding conflict. Conversations often involve a subtle exchange of greetings and courtesies, with less emphasis on directness or frankness. By contrast, American culture prefers directness and frankness, with people often speaking their minds and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openly. Thi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when Chinese individuals, for example, may hesitate to express their不同意or criticisms, fearing they may offend or lose face.An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ies in the approach to social interactions. In China, social relationships are often based on trust and familiarity, with business deals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ten intertwined. Gift-giving, for instance,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Chinese culture, often serving as a way to establish or maintain relationships. In contrast, American culture tends to separate business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a focus on professionalism and efficiency. Gift-giving is less common and is often seen as a gesture of gratitude orfriendship rather than a means of establishing relationships.Education systems also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ese education强调discipline, respect for authority, and a focus on exam result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ten follows a strict curriculum and emphasizes rote learning and memorization.By contrast, American education values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merican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express their opinions, with a focus on hands-on learning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have their unique strengths and values.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can help bridge the gaps and foster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ith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it is crucial to embrac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earn to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doing so, we can create a more inclusive and interconnected world.**中美文化冲击:理解中美之间的文化碰撞**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带来了多种文化体验的融合。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关于中西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论争,并两度掀起全国范围的文化高潮:"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热。

第一次高潮使一部分国人在理论上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糟粕,结识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并使之势不两立。

如陈独秀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1]第二次高潮则使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追赶的方向,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重要的文化问题仍未受到充分的关注或未得到深入的探究,如美国文化这一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碰撞及其焦点,中美文化的碰撞在中国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及其主客观成因等。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还不很明显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今天,则极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一)中华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真正碰撞始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文化的碰撞基本上处于小面积思想意识的冲突和个别文明成果的较量。

基督教思想的登陆、西洋历法的挑战和西方先进科技新产品的初露锋芒只是在中国这个既大又深的水潭中投入了一块巨石,石头虽不谓不大,但撞击的面积毕竟有限,所以真正被惊醒并感到疼痛的只是占庞大人口中一个很小比例的优患型知识分子以及个别比较清醒的帝王将相,其他国人要么鼾声依旧,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食而不管其味。

鸦片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当头棒喝,使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人数千年来第一次认识到不仅自己的国家大难当头,而且自己的文化也危机四伏,面临着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挑战。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中华帝国的没落之日恰恰是美国的崛起之始。

从此,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业产量持续上升,工业化进展十分顺利,至19世纪末,美国在经济诸方面已经超过了其最强大的对手--英国,成为西方最强国之一。

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

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

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也变得愈发明显。

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价值观、管理风格等方面,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沟通方式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围绕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展开讨论,并分析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 价值观和理念的不同中美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和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

传统的中国企业文化注重家族观念、集体主义和尊重权威;而美国企业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追求卓越。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企业中不同的决策、行为和做事方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美企业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注重创新和自由的思维方式。

而美国企业则需要了解和尊重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避免形成文化冲突和误解。

2. 管理风格的差异中美企业的管理风格也存在差异。

中国企业在管理中往往注重组织的层级性、权威性和稳定性,强调集中决策和命令式管理;而美国企业则更加注重员工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倡导分权和团队合作。

这种管理风格的差异在企业合作、协同和决策过程中往往导致摩擦和障碍。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双方需要学习和借鉴彼此的管理经验,逐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管理风格。

3. 企业战略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中美企业在战略和发展方向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长期规划、稳定发展和资源整合;而美国企业则更加注重创新、快速反应和市场占有率的增长。

这种战略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在企业合作和竞争中形成了一定的冲突。

中国企业需要学会更加灵活和快速地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注重创新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而美国企业则需要更加注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和文化,以便更好地与中国企业合作和竞争。

4. 沟通方式和合作机制的不同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也表现在沟通方式和合作机制上。

中国企业往往注重隐晦的表达方式、间接的沟通方式和面子文化;而美国企业则更加注重直接、开放、坦诚的沟通方式。

高低语境文化下中美文化的“内”“外”碰撞——以《别告诉她》为例

高低语境文化下中美文化的“内”“外”碰撞——以《别告诉她》为例

高低语境文化下中美文化的“内”“外”碰撞——以《别告诉她》为例摘要:《别告诉她》以一家华裔移民的家庭故事为依托,将内容聚焦于中西方人在面对亲人即将去世时的不同反应,展现出了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这样的高低语境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而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文化冲突正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该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切入,在分析影片中“外部”语言表达方式中出现的差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美双方在涉及死亡问题的“内部”价值观上的不同,探索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低语境文化;文化差异;中美文化;《别告诉她》1引言《别告诉她》在国外获得较大反响,先后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好莱坞影评人协会奖等多项奖项,而电影主演奥卡菲娜也凭借本影片成为金球奖历史上首个摘得电影类最佳女主角的亚裔演员。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家庭故事,故事聚焦于分别居住在中国、美国、日本的一家三代人,因住在中国的奶奶突然确诊癌症,全家人决定瞒着奶奶并借以大孙子浩浩结婚为由,让所有人回家团聚,见奶奶最后一面。

女主碧莉六岁时就随父母一起搬去了美国纽约,这次回去看奶奶是碧莉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回到中国,而以碧莉为代表,影片展现了中西方文化间的一次碰撞。

许多学者已从文化维度理论、文化适应、文学伦理学等理论视角研究了《别告诉她》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部分学者从影片中的中国形象与功能、身份认同、寻根等主题来分析华裔电影的创作,也有学者从文化冲突视角来分析该影片,但具体到关于差异与冲突理论中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的文章较少。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切入点,在分析影片中语言表达方式上出现的差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西方在涉及死亡问题的价值观上的不同,并深入探索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意义。

《别告诉她》中以一家三代的家庭故事为背景,展现出了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这样的高低语境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以奶奶为家族最大长辈的整个大家庭本已分散到了世界的多个区域生活,如移居日本的大儿子海滨一家,搬到美国定居的二儿子海岩一家,留在中国的奶奶、姨奶奶和姑姑一家,但奶奶突然确诊的癌症将整个家庭再次相聚于老家长春。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碰撞语言碰撞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

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

”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

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

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

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

委婉而不失礼节。

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

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

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

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

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

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

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

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文化是不同民族、国家及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认知形式和行为规范。

而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宗教、饮食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美国和中国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之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出发,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于1970年提出的一种文化差异的研究框架,该理论主要从四个维度来描绘和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别是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冲突和融合。

首先是权利距离维度。

权利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上层与下层之间、领导与成员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在权力分配上的差异程度。

在这一维度上,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较为封建,父权至高在家庭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而在政治领域,权威性的领导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权力。

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相对更加平等的社会,家庭中亲子关系也更加平等,而在工作环境中,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也更倾向于平等。

因此在这一维度上,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在交流中产生一些不适。

其次是不确定性回避维度。

不确定性回避指的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在这一维度上,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稳定与安全,对未知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中国人更倾向于回避未知。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自由与创新,更加愿意接受未来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商业交流中,中美之间可能存在着在风险承受方面的障碍。

再次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

在这一维度上,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样非常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应该为整个家庭或社会做出牺牲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威猛的百兽之王——虎
汉语中“虎”为百兽之王,它威武雄壮,特 别是额头正中的“王”字纹样更显示出它的 英雄本色。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是“勇猛、 强大、威武”的那类人或事物。例如“狐假 虎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象 征“权力”的如:“虎节”、“虎符”等; “虎”亦用来比喻“勇猛威武”,如“虎虎 有生气”、 “五虎上将”、“生龙活虎” 等。今天,在农村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 虎头帽、穿虎头鞋,为的就是趋吉避邪,吉 祥平安。
其三是同乡之吹 实在没有什么可吹的了,就吹自己的故乡出 了什么名人。小到方圆十几里,大到方圆几百里 甚至上千里, 总能找到名人的。现在找不到,历 史上总会有。千古流芳的找不到,遗臭万年的也 可以。从前在火车上遇到一位河北人,他一开口 就说:“我是霸县人,韩复榘就是我们那里人。”
韩复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 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 担黄河防务。日军进攻山东时,蒋介石将韩复榘 队伍中的炮兵全部调走,导致不战而放弃山东。
中美文化差异与碰撞
美国国旗
Kung-10/20/08
美国地图
美国首都:Washington D.C. 美国国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导入:点滴生活中的差异
一、从动物形象说起 二、从吹牛看文化差异 三、从电影看文化碰撞
思考:我们的文化使命和责任
小图片展示点滴生活中的差异
英语中有许多与狗有关的语句,大多含有褒义:
You are a luck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Love me love my dog. top dog He worked like a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凡人皆有得意日 爱屋及乌 优胜者 他干得十分卖力
一个显示文化差异的词---猜一猜 老狗 old dog 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文化含义却不同: 前者是骂人语, 后者指“年事已高且经验丰富的人”
其二是师朋之吹 中国人说“名师出高徒”,因此吹捧自己的 老师多么出名,好像就显出自己的不平凡了;中 国人又说“物以群聚,人以类分”,所以吹捧朋 友多么出色,好像就抬高了自己的身价。有人听 过哪个大师一节课,就终生托庇在大师门下而自 豪;有人与哪个名人说过几句话, 尽管这位名人 早就忘记了他,他还是到处炫耀某某某是我朋友。 与人初次见面,仅仅三句话,就把所谓的名师名 友拉入话题。这样一说,自己的个头都似乎长高 了许多。
Opinion/意见
Way of Life/生活方式
Punctuality/准时
Contacts/人际关系
Anger/对待愤怒
Queue when Waiting/排队
Sundays on the Road/周日的街 景
Party/聚会
In the restaurant/在餐厅
Traveling/旅游
迪士尼版的花木兰故事
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花木 兰。因北方匈奴来犯,木兰年迈的父亲被徵召上战场, 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就代替父亲上了战 场。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 须龙去陪伴她。 从军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 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 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 僚发现,大家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 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 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 与要为花家带来荣耀的信念,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 挡了匈奴的来犯,救了全国。
在这种龙文化的碰撞中还出现过更让我们 大跌眼镜的事情。一位中国的文化官员竟 然建议:由于dragon一次在西方文化里形 像很负面,我们应该改中华民族的图腾为 雄鸡。对此,有人问道:难道为了迎合西 方世界的文化,我们连老祖宗都不要了吗?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加强,中国以及汉文化 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龙的形象在西方人 心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拍 摄的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狗非彼狗
英汉两个民族对狗的传统看法不同。
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狗这种动物,狗在 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在汉民族的文化史上 从来就是卑劣与无耻的代名词,与狗有关的习语 大都含有贬义。例如:汉奸走狗、狗头军师、狗 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狐群狗党、狼心 狗肺、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腿子、 狗眼看人低等。
英语中的“牛”——马
美国的语言文化继承自英国,英民族一向 重视畜牧业,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 了“马”在古代西方作为使役工具的作用。 因此,在英语里,“马”被赋予了“牛” 在汉语中全部的文化伴随意义。如:力大 如牛用“as strong as a horse”、“力气 大”往往说成“horse power”、而“踏实 肯干、任劳任怨”则是“work like a horse”、“能吃”则是“eat like a horse” ,甚至连 “吹牛”都用talk
善良 可爱 勇敢 忠诚
憨态可掬的木须龙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加强,中国以及汉文化 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每逢春节,各大驻 外使领馆都高悬中国龙的标志;中国的民族 汽车品牌奇瑞也于今年开始使用中国龙作为 车标打入欧美市场。
让我们祝奇瑞汽车好运,把龙的形象发扬光大
二、从吹牛看文化差异
他会怎么吹牛呢?
不同吹牛背后的文化根源
美国人直接吹自己,中国人含蓄婉转,绕着弯儿 吹自己。看起来只是民族性格的不同,其实也与 文化的不同颇有关系。 美国社会注重个体生命,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要 靠自己,夸耀自己家人和亲友如何了得没什么用 处,况且美国人也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仰仗着什 么背景什么人物才获得成功的。 中国社会是群体化社会,中国人特别注重血缘 关系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个人与亲朋好友组成 一张网。人活在这张网里,才觉得有安全感
Handling of Problems/处理问题
What's Trendy/时尚
Transportation/交通工具
Elderly in day to day life/老人的 日常生活
The child/孩子
oneself/自我
The Boss/领导
Moods and Weather/心情与天气
一、从动物形象说起
牛和马 虎和狮
此狗非彼狗 神圣的龙和邪恶的龙
中国人心中强壮勤恳向上的牛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 会。 “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 作为主要的农耕工具,因此,在中国人的心 中,牛的形象是体格健壮、埋头苦干、甘愿 奉献的典型代表。宋朝王安石曾在《耕牛》 一诗中写道:“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赞扬牛的辛苦劳作精神。此外,“力大如牛、 牛劲冲天、俯首甘为孺子牛”莫不具有很强 的褒义色彩。
美国人直接吹自己
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很少吹父母兄弟、亲戚朋 友,更很少夸耀他的家乡出过什么人物。要吹就 吹自己,吹得不加掩饰。有个美国人潇潇洒洒地 告诉我他会说汉语, 最后我才知道他只会说“你 好”和“谢谢”,数数只能数到“6”,“7”是什 么就不知道了。还有一个美国人说他乒乓球打得 不错,于是有人约他打了一场,原来他的 “不错” 就相当于中国人刚学乒乓球时的水平。你把球很 柔和很缓慢地送过去,他能接住就是“不错”。
邦德是谁?
他是英国报机构军情六处的特工,代号007,被授权可 以干掉任何妨碍行动的人。他的上司是一位神秘人物 “M”,他还有一位好搭档Q,专门为他提供各种高科技武 器。他的经典开场白是:我的名字是邦德,詹姆士· 邦德。 他既是一个出色的间谍,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他 举止文雅,衣着得体。他的衣服出自最好的裁缝之手, 从不起皱。他充满魅力而且机智勇敢,他杀起人来铁面 无情;他的身边总是香车美女围绕,他擅长英语、法语、 德语,他总是能在最危急的时刻出现,以一敌多,取得 最后的胜利;他是射击、飞刀、滑雪、搏击的好手;他 个人魅力超强,是全世界女影迷的梦中情人!
黑暗龙骑士
基于这种形象,西方世界中的dragon 是 “悍妇”、 “恶魔“ “凶暴的人” “凶神恶煞” 的代名词。 圣经中,The great dragon指“恶魔撒旦”。 由此可见,英语的“dragon”和中国的“龙” 在文化内涵上存在很大差异,英美国家的人 们则听dragon色变,所以,在翻译“亚洲四 小龙”这一短语时,为了符合英美人的表达 习惯,“龙”字被译成了tiger。 文化碰撞
西方文化中的那只狗
西方文化对狗情有独钟,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 将狗视为宠物,倍加爱护。人们喜欢狗的忠实、 可靠、勇敢、聪明的品质。狗是许多人家中的宠 物,在主人家中地位很高,有专门供狗住的“狗 屋”、供狗吃的“狗食”、供狗玩的各种玩具。 有的人把狗当成了“家庭成员”来对待。英语中 的dog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以dog指人,意思 相当于fellow,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lazy dog(懒家伙),这些都表示一种亲昵关系, 没有任何侮辱含义。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 蜴,长着翅 膀,身上有鳞,托着一条长长 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西方人认为 dragon是生性凶残的动物,是十恶不赦的妖 怪,是邪恶的象征。因此,文学作品中龙的 形象也很负面。大家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读 的童话故事里看守着城堡里美丽公主的恶龙 吗?
看守城堡中美丽公主的恶龙
Daniel Craig 2008 Quantum of Solace 大破量子危机
美国电影宣扬的是什么?
超人 蜘蛛侠
007 邦德 个人英雄主义
不同价值观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Individualism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 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 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 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 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性文化特征, 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 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