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生摘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始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且这些理论的都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都体现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生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52-02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内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此,“自由人联合体”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追求、理论创造的始终,成为人类追求的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是为了改变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受压迫、剥削的命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解放提供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即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不能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解放的秘密;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解放的学说。

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并且成为马克思开展理论研究和社会革命活动的动因、动力和价值追求。

所谓“人的自由发展”,即人“不是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异的绝对运动之中”。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不是在某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它的全面性”,是“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从而在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素质等方面所获得普遍提高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指出,自由发展就是“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一一自由的人。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群众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我们迎接挑战、开创未来的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

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统治者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诞生和运用,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支撑。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进取的根本立场。

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勇敢担当起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不断发展壮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成就党的事业,人民群众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成为当代中国面向未来的鲜明旗帜。

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党的执政环境深刻变化。

伴随党领导人民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国也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外部局势复杂多变,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行使民主权利的愿望更加强烈、享受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摘要: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是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的一种理念。

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着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

任何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效,归根结底要看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现实性解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动摇;发展经济,为民生建设提供物质保证;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环保及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生建设;民生观;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01-02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即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体现。

民生的作用价值重大,民生关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传统,也是社会发展的主题。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现实性分析,一方面意在梳理、提炼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得出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思考(一)何为民生所谓民生,是指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的问题,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认识和看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基本保证,还包括精神层面的享受性需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均十分关注民生,都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具体的民生观,但其理论中充满对民生观的思考,例如:关于理想社会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深刻内涵1.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基础——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最重视人。

人们的实际需要是一切活动的根源。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271。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探究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探究
关 键 词 :马 克 思 ; 格 斯 ; 生 思 想 ; 恩 民 以人 为 本 ; 和谐 社 会
中 图 分 类 号 : 6 : 0 4 1 A1 6 F 1 . a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 0 X 2 1 ) 40 0 — 5 0 9 1 5 ( 0 0 0 — 0 70
社会 生 活条件 、 治 生 活 条 件 和精 神 生 活 条件 , 政 下
的 自由和解 放 。马克 思恩格 斯斯 从 实践观 的高 度 ,
科学说 明了人 的生 存 与发 展 中带 有 本 质性 和方 向 性 的 问题 , 为我们 解 决 民生 问 题 和构 建 和 谐 社会 ,
提供 了科学 的思 想原则 与方 法 。
21 0 0年 1 2月
马克 思 恩 格 斯 民生 思 想 探 究
王 贤 斌
( 国政 法 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 学 院 , 京 中 北 108) 0 0 8
摘 要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的 著 作 中蕴 涵 着 丰 富 的 民 生 思 想 。 民生 是 “ 实 的 个 人 ” “ 们 的物 质 生 活条 件 ” 现 、他 和 “ 们 的 活 动” 个 要 素 的 统 一 。 民生 思 想 的 逻 辑 起 点 是 人 的 需 要 , 穿主 线 是 人 的 实 践 , 他 三 贯 目标 旨归 是 人 的 全 面
行物 质生 产 的” 而且 “ , 是在 一 定 的物 质 的 、 不受 他 们任 意支 配 的界 限 、 前提 和条 件下 能动地 表 现 自己
“ 富于 民” “ 以养 民” , 藏 、宽 等 这些 思 想 客 观 地 反 映
了他 们对 民生 的重视 , 成 了当时 治 国理 政 的核心 构 理念 和最 高境 界 。在 孙 中 山民生 主义 的语 境 中, 民 生作 为近 代 中国资 产 阶 级 民 主革 命 的 三 大 纲 领之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有当同他 发 生关系 的另一个 人不是一 个不 同于他 的
2 .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阶段。在{ 1 8 4 4 年经济
学哲 学手稿 》 中, 马克思 以对人 的本 质 的进一 步理解
中 共 成 都 市 委 党 校 学 报2 o 1 3 年 第 3 期 圆

堡 I
中的人 , 而是处在现实 的、 可 以通过经验观察到 的、 在
存在 , 而他本身 , 即使还不是精神 , 也是一 个个别 的人
时, 这个人才不再是 自然 的产物 。但 是要使作为人 的 人成为他 自己的唯一真 实的客体 , 他 就必须在他 自身
中打破他 的相对 的定在 、 欲 望的力量和 纯粹 自然的力
量。 ” [ 1 1 在这里 , 马克思还深 受黑格 尔哲学思想 的影 响, 从 自我意识 的角度 去分析 人 , 但他 已经 开始认 识 到, 要摆脱 自然的存在 , 自我意识 必须 存 在于与他 人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 其现 实意义
摘要 : 马克思 民生思想体现在他 的许 多著作里 面, 贯 穿于其理论发展过程之 中, 马克思民生思想 的形成 , 先
后 经历 了萌芽阶段 、 发展 阶段和 成熟阶段 。马克思 民生 思想的 内涵非常丰 富, 对 于我们 改善 民生 问题和构建社
会 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 大的现 实意义。

为基础 , 阐述 了异化理论并 用来解释 当时其他 哲学 家 无法 解释 的社会 历史现 象。 马克 思通过对 劳动者 同 他 的产品之 间的异化 、 劳动活动本 身 的异化 、 人同自 己类本质 的异化 以及人和 人相 互关系的异化 的分析 , 揭示 了资本 主义制度 下 民生 问题 的严峻性 。 马克 思

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3)

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3)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16]列宁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0.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9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0]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是现实的自然人,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和历史的人的统一。

马克思还指出了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成为自由人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2]马克思所倡导的“自由人联合体”当然也是包括所有社会成员在内的每个人人的自由发展,它是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实现的过程。

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定会实现。

二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核心思想理论在各个建设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可以创新出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从而指导我国各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政府职能中必须实现的重要工作。

本文从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重要论断,以期对我国的民生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生;马克思主义;含义;认识;理解在传统的观念里,民生就是单纯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任何附加的社会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提升,民生这一概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已经扩大到老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

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研究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分析,就是要从思想理论层面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指导。

一、民生的基本内涵民生,简言之就是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

民生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等。

民生是所有生活细节的总和。

民生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全过程的。

只要有人存在,就必然有民生问题存在。

民生一词自古有之,民生是各朝各代、各个国家的核心问题。

国民生活的稳定进步是国家稳步前进的基础保障。

民生既属于社会范畴,也属于历史范畴。

民生代表着国家对人民生活的重视程度,代表着国家的发展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

民生问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

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标准中,民生要素占据重要比重。

正确认识民生概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把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重心位置,也是我国促进民生问题提升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民生思想的认知和理解(一)马克思主义中民生思想的体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民生概念没有明确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关心的就是人的利益。

必须从实际情况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际地关心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生、关注民生。

党的十七大更指出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民生问题,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民生和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关注和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民生思想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关心的就是人的利益。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那种脱离了人的活动和社会历史、与人无关的物或自然,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述略

需要是人的本性 ,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 求,满足 民生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 需要作 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 ,它是 “ 现实 的人”为了满足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外 部存 在的欲求 ,在
民生, 首先要关注 民生的主体——人民群众。 1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 “ 为了
主要是从 马克思的 “ 人的生活” 、 “ 人 的需要” 、 “ 人的全面发展”
致阶级及阶级斗争 的产生,阶级斗争直接推动社会体制变迁 。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要推动者 ” , 整个阶级 社 会的历史可视为 由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决定 的阶级斗 争的历史。 而导致社会体制发生变迁的阶级斗争的主体行为者 就是人 民群众。可见 , 人 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推动 了历史 的发
展 ,他们理应是社会历史的主人。要推动人类社会 向前发展 , 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必须高度关注民生 ,重视 民生 问题
( 袁贵仁 , 1 9 9 6 ; 韩庆祥 , 1 9 9 6 ) ¥ 0 唯物论的角度 ( 黄克亮 , 2 0 0 7 ; 吴苑华 , 2 0 0 8 ) 谈及 马克思的 民生思想 ,但 目前的研 究对马克
思 民生思想在理论建构 上存在逻辑体系上的欠缺 ,没有形成
系统 的理论构架。我们认 为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工作都是和
现实的 “ 人”联系在一起 的,从现代语境来说 ,他们对现实 的人 的关注 ,其实就是 对民生 的关注 ,这 些对现实 的人也就
是对 民生的关注贯穿在他们 的著作 中,已构成 了一个完整 的 逻辑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了满足 自身需要改善生活状况的过程 ,也类丰富的 物质财富。 2 .人 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认为人民群

民生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析

民生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析

确认识现时代的民生问题,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 协调的情况,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继承和发
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 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将民生问题放在了一个
要前提。
显而易见的高度。
2、马克思主义中的民生思想
以人为本的提出不但表明我们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远大目
规律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就是哲学,是社会发展的哲
2.3 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
学,也是建设的哲学。”①、“以人为本,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系。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
哲学的人文基础,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建设和发展的 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
目的是为了人民。”②
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⑧ 但马克思并没有简单的把民生问题的解
民生问题是一个一直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 决归结到生产力的发展上,而是认为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起
题。只要有人类在,民生问题就会存在。经济社会越是发展,民生 发展了,才有可能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
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要素的最佳组合,使企业始终保持 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市场份额。
旺盛的生命力。知识经济以知识资源开发自然资源,以高科技产
【参考文献】
业为支柱,在经济运行中知识占支配地位。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 无形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
3、结语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这些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而且只有一两
民生,不只是老百姓的问题,而更是执政者的首要问题。我国自古 克思认为,人类自己创造这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整个历史,人是一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民生保障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民生保障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民生保障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生保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应当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发展条件。

因此,社会主义民生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体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利益所在,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因此,社会主义民生保障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

社会主义制度应当通过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和整体的共同繁荣。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必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应当通过各种手段保障全体人民享有平等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

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工作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贫困和不公正现象,确保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生保障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制度,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工作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出,应当积极探索各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生保障路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民生保障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工作,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之精神实质

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之精神实质

众 生存 生活 需要 十分 关 注 。马 克思 第一 次 涉 及 “ 人
计 1 1 ( P 9 5 ) 。在现 代 社 会 中 , 民 生 主 要 是 指 民众 的基
本 生存 和生 活状 态 , 以及 民众 的基 本发展 机会 、 基 本
发 展 能力 和基本 权 益 的状 况 。民生 和 民主 、 民权 相
展 研 究。

要 与人 类 自身 的再生 产 , 只有 三者 同时存 在 , 历史 才 能 不断 向前 发展 。可 见 , 需 要作 为 马克 思 主 义 唯 物 史 观 的一 个 基本 范畴 , 它是 “ 现实 的人 ” 为 了满 足 自
身 的生存 和 发展 而对 外部存 在 的欲 求 。马克 思 的需

克思 恩格斯 民生思 想 , 有 助 于 丰富 中 国马克 思 主 义
民生 理论 。
马克 思恩 格斯虽 然没 有 明确地使 用 民生这一 词

马克 思恩格 斯 关 于对 民众 生存 生活 需 要 关
汇, 但在 马克 思恩格 斯 的伟大著 作 中 , 蕴含 着丰 富而 深 刻 的民生思 想 。特别 是马克 思恩 格斯对 民众 生存
的民生思想、 关 于 民众 应 该公 平公 正 享 有基 本权 益 的 民 生 思 想 和 关 于 人 的 自由 而 全 面发 展 的 民 生 思 想 的论 述 构 成 了马 克 思
恩格斯 民生思想的精神 实质 。在 3代 - 中国, ' 马克思恩格 斯民 生思想进 一 步发展 , 产生 了有 中国特 色的马克 思主义 民生观 , 党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2 0
众所 周 知 , 唯物 史 观 的三个 逻 辑起 点 : 生产 、 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民生观社会主义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

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实践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和核心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一、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民生观体现了人民的根本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它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将人民的生活福祉放在首位,关注解决人民的温饱、教育、医疗、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主义民生观承认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合理的,追求物质和精神双重幸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民生观强调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民生观认为贫富差距是社会不公的根源,必须加以解决。

二、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实施路径实施社会主义民生观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和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是保障人民权益的主力军,必须制定并执行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政策措施。

同时,全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的专长和资源,形成共同致富、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服务。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人民享受到全面的公共服务。

其次,要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

社会主义民生观关注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经济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政府应该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再次,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探究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探究


关 键词 : 马克思 民生思想 民生建设 中图分类号 : A1 6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4 ) 0 1 — 0 3 1 — 0 3
2 0 1 1 年 5月 1 3日时任 中央党校校长 的习近平 同志在 出席 中央党校春季 学期第二 批入学学 员开学 典礼 上发表重 要讲话 , 要求领 导干部要 重视学 习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 ,强调系统学 习 并掌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 准确理解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理论 体 系和不断推进社 会主义事 业建设 的前提 。2 0 1 3 年1 1 月 2日 国家主席 习近 平在会见 2 1 世 纪理 事会北京 会议外 方代 表时 的 讲话 明确 指 出 : “ 解 决发 展 问题 、改善 民生仍 是 我们 的第 一要 务 。” 民生建设关系到社会 发展 的方方 面面 , 在改善 民生 的过程 中我们要不 断的学习相关理论 ,尤其要重视研读 马克思 的经典 著作 。因此从 马克思的原著 中去探究 马克思 的民生 思想对我 国 社会 民生事业发展有 一定 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严重两极分化 和社会 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 从根源上说 , 资本 主义 经济制度和异化劳动是劳动人 民经济窘 困的根本原因。因此 , 马 克思对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和异化劳动做 了深刻剖析和批判 , 马克 思说 : “ 劳动为富人产生 了奇迹的东西 ,但是为工人产 生了赤贫 。 劳动生产 了宫殿 , 但是给工人生产 了棚舍 。 劳动生产 了美 , 但是使 工人变成畸形 ” , 资产 阶级把工人当作 为资本家创造利 益的工具 , 满足 了他们的无 限财 富欲望 , 而工人作为这种财富的创造者得到 的却是 肉体的折磨 以及精神 的摧残。一方 面, 表明了马克思对资 本主义制度下 的资 产阶级贪婪与残酷罪行 的深恶痛绝 以及 对工 人生存现状的同情 与感慨 , 铲 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劳动异化的直 接 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 的经济分配结 构 , 最终 目的是提高工人的 经济生活现状 。 另一方面 , 马克思也强调 , 衡量一个社会 的经济民 生进步与否并不是在于它生产了多少 物质财富 , 也就是他所提到 的“ 奇迹 的东西” “ 宫殿 ” 和“ 美” , 而是在于这些物质财富能否归全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分析作者:岳泽楠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33期岳泽楠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河南平顶山 467000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无论在什么样的发展时间阶段,改善民生仍然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也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于改善民生的方法与思想,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并通过在中国进行实践不断完善该理论,促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

1马克思民生思想内涵民生是指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生活所必须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的改善,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提升和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

当前对于马克思民生主义的研究,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

一般而言,可将该思项进行三个层面的阐述。

1.1不同角度下的马克思民生主义宏观角度的马克思民生主义主要是针对全人类的一种思想,是指对于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幸福进行的全面阐述,体现出了该思想的人类特性。

中观角度的马克思民生思想针对的是人民的生活,以及人民的幸福和人民的发展,其所命的面对的对象是各个国家的人民,体现出了其代表人民的特性。

微观角度的马克思民生思想具有特殊意义,其指定的对象主要是无产阶级,所以其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生存发展状况。

该思想在微观角度涉及到了无产阶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于改善无产阶级生存状态的一种希冀。

1.2不同维度下的马克思民生主义马克思民生主义具有现实性、理想性和实践性。

首先,马克思民生主义是对于当时时代下的民生具体状况的真实写照,体现出了当时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的对立性,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对于工人阶级的劳动力剥削与压榨;其次,该思想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结果,描述了一个由资本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发展状态,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绘制了基础蓝图。

2马克思民生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建设2.1道路建设中国的历代领导人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叙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国外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的情相结合之后定制的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计划。

这个计划的执行与国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国内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载体。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下,围绕着民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中国特有的社会特色主义思想。

现如今,在国家的推动下如何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继续融入中国的各方面的发展又是一个重点的话题。

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以后的今天,之前的思想主义是否还能够适应当代的需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在提升话语吸引力、系统阐释核心范畴、聚焦中国实践难题、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在古代开始就已经出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尤其是在百家文化的各自影响之下才会形成中国这样广厚的神韵。

在中国当代的思想建设中,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国家建立之初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一直围绕在我们的发展道路之中,作为重要的精神文明与政治理论在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之中体现甚远。

那么在发展的今天,作为新时代背景之下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还会发生哪些改变?完成好这一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有足够自信。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毫无事实依据的空口乱说,而是要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真正的找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我国哪些领域依旧在悄悄的改变着。

作为一种精神的文化传播出来,带给我们的不只有知识的力量还有精神上的富足。

“当代”应如何断定从实际论当代想要了解当代的马克思都有哪些内容,针对当代的文化知识体系而说,这是一个空泛的大标题。

我们在研究这个内容的时候就应该从简单的方面入手,例如,当代这一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深入研究的时候却会发现,每一个学者对此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演进与实践机制

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演进与实践机制

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演进与实践机制作者:龚向和张颂昀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06期[摘要]中国共产党100年党史就是一部民生权利思想史。

党的百年历史,受中国传统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以及近现代资本主义民生思想影响,历经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生权利思想与理论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主要面临体系性、主体性、法治性三大现实问题,其完善需确立体系的基本原则、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追求以及构建相应法律制度,并配套法治实施机制、财政适调机制及政策与法律互动机制,使得党的民生权利思想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民生权利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史演变;实践机制[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6-0013-07民生从历史上看,是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根本,而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优良传统。

回顾100年来的党史,中国共产党依据每个历史阶段的特性,出台了符合当下需求的民生政策,并实施了相应的民生改善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日益增强,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

党的十六大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到“民生”这一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强调“以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来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生问题发表重要论述,“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面对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基本现实,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体系,是新时代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亟需从理论层面对相关制度建设问题和改革实践问题予以回应。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的理论渊源要正确掌握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的历史演进,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的具体实践,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论群众路线

马克思论群众路线

马克思论群众路线【篇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一、主要内容〔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主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东西〕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工人和农民要结成紧密的同盟〔三〕群众运动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党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四〕要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五〕无产阶级政党既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也要善于教育煽动群众。

二、、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1、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的谬论;2、为后继者的群众观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3联系,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三是要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篇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对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觉悟和行动准则。

党员干部应坚持这种观点和路线,践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会心中装着广阔群众,自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无私奉献。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通过正确的工作方法来完成。

只有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才能更好地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其内涵包括:现实的个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事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实现人的解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者的民生思想,不仅表现于他们有关人民贫困的一般性论述,而且见之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经济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说,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条内在主线。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贫困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提出工人的贫困是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造成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只要这种关系依然存在,即使整个社会财富达到了顶点,对工人来说依然是持续不变的贫困。

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灭这种人剥削人的制度,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资本剥削和贫富差别被消除,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避免私有制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盲目投资、浪费资源等弊端,同时,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伴随着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工作的展开,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制度保障。

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形成的,民生问题的出现有生产力水平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即使是那些在发达国家解决得比较好的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正如马克思当年所述,只是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而已,根本上没有变化。

而且,只要出现经济衰退,民生问题依然会出现。

现实的个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主体。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以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切入点,而研究这一问题的前提则离不开对人的研究。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引起新的需要。

这些新的需要的产生又要求有与生产生活相适应生产关系、思想和政治上层建筑。

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又产生了满足这种新的需要的新的生产生活。

所以,民生不只是一种物质的生活,而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包含了思想文化精神、政治生活的一个统一的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