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政治措施: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内外朝制)
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作用:扩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是汉朝重要的入仕途径。
(BC202年 ———
———— 220年)
9年 —— 25年
三公九卿
皇帝制度
郡县制度
初入咸阳 “约法三章”“无所变更”
公元前202 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
“与民休息”(休养生息)
措 施
结 果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武帝时有淮南、衡山之谋,设附益之法。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视歧视。
至酎,少府省金,而列候坐酎金失候者百余人。 (《史记·平准书》)
1、王国问题如何消除?
“推恩令”
左官律
附益法
酎金夺爵
一)政治强化
思考: 张骞出使西域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轮台罪几诏》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矣。…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
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勤俭治国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政治制度 1.汉初继承了秦朝哪些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
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与秦朝相比,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损益变化是什么?
四、东汉衰亡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史
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 思考:如何评价刘秀的“柔道治国”? 光武中兴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加强皇权 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缓和阶级矛盾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家
的 巩 固
统 一 多
民
族
——
西汉的建立与 “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汉 初 稳 定 社 会 “文景之治” 秩序的措施
政治强化 经济垄断 思想统一 疆域拓展
汉武盛世
东汉的兴衰
短暂的“新”朝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史学、文学 两汉的文化 科技—数学、医学、造
纸术、天文学、农学
重现大一统 巩固大一统 延续大一统 回望大一统
四、两汉文化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分类
内容
影响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学 ②东汉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①《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4)统一两越,开通灵渠;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 加强了对西南的管理,灵渠修建沟通了湘江水系与珠江水系;道路修建利于与巴蜀人民交流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 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基础梳理
(一)成就代表 1、史学: (1)西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东汉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很多反映当时社会情况 (3)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司马迁
班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目录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 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西汉的强盛
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东汉的兴衰
3.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 繁荣景象。
选贤 任能
四、两汉的文化:
类别
成就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 史学 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科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
最近比较烦,学派太多,思想太杂 乱,唧唧歪歪的,吵得我心神不 宁啊!
思想上不统一
陛下请听我说……
董仲舒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秦朝疆域:
东临大海,西到陇西, 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哪家学说?
经济上:盐铁专卖
展示材料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 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 么问题?
(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 (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材料四: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户,小者不过五六百户。”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及统治者的政策?
一、西汉的建立 刘邦建国和“布衣将相之局面” 刘邦,沛县人,世代务农,任亭长。善于网 罗人才,包括社会下层有才能的人。 称帝后, 论功定封,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
历史再现:“与民休息”
材料一: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材料二: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 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无为》
材料三:文帝曾经想作一露台,召工匠计之,置百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说: “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他常衣绨衣, 还令他的夫人穿衣不得拖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淳朴。
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4课__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2.(2020·全国高考真题)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3.(2020·浙江省高考真题)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B.西汉C.东汉D.元代【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④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
的军政机构。
,作为管理西域
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2)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提示主张大一统,统一思想以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尊崇儒术。 结论要语辨一辨
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解析 画像砖反映东汉豪强地主田庄人丁兴旺、粮仓充实,丰收宴会的场面 宏大,显示出地方豪强地主的实力强大,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故选
D项 。
主题二 汉武帝巩固统一
[情境探究] 视角1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统制” 材料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之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 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 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 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这些经济统 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
(1)思想:黄老之学。---- “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
(2)经济
①措施:采取“
”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
财政支出。
②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
(3)政治:汉承秦制。
①中央: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郡县与
并行制。
影响: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的基础
《九章算术》
造纸术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全国 各地
平准: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中央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汉武帝出台告缗令
算缗令
百姓们你们好!
你
只要举报隐瞒财产的人,
跨
就可以得到他的一半财产
越 远 古
有多少钱就 交多少税
而
来
要钱没有 要命一条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古
而
来
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具
体如何实施呢?
古 (一)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代 中 国
如何实施无为而治?
避免战争、回归田亩、稳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你 跨 越 远 古 而 来
以和亲换取暂时的和平
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古 (一)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代 中 国
无为而治效果如何?(积极+消极)
你 跨
木有钱了怎么 办?好焦虑
越
远
古
我唯一的爱
而
好就是捐钱
来
给朝廷
买卖官爵
30万,买不了吃亏。 30万,买不了上当。
号召富豪向朝廷捐钱
《关于学习卜式同志优良作风的重要通知》
卜式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你
跨
越
远
古
秦半两
而
来
汉五铢
铸币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解决频繁对外征战的军费开支问题
──《汉书·食货志》
思考点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
由此可知郡国并行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A.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C.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中央主导,而分封制却由地方主导,由于分封制度下王侯的权力较大,中央难以进行垂直管理,这为后来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郡国并行制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并不是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A错误;秦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B错误;秦朝统一了六国,汉代的该措施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D错误。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 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与民休息,缓 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 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 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20
(三)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思考1.东汉中后期皇小
皇帝 即位年龄 去世年龄
殇帝 1 2
安帝 13 32
前少帝
? ?
顺帝 11 30
冲帝 2 3
史称“文景之治”。
3
3、郡国并行制产生的王国问题及初步解决:
(1)汉高祖
异姓诸侯王共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 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
因功封王
1 因亲封王
①分封异姓诸侯王: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
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 诸侯王逐渐剪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武帝(前156-前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 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
(1)政治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 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
(1)西汉的衰亡
王莽篡汉(9-23A.D.)
王
东黄
东
莽
汉巾
汉
改
建军
灭
制
立
起 义
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 帝、元帝、成帝、哀帝、 平帝,或为幼主,或为 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 大。西汉后期,政治日 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 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 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王莽(汉元帝 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改国号为“新”,西汉 灭亡。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结果: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秦朝形势图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 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二、西汉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 固(汉武帝)
3.结果:绿林和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 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三)东汉的兴衰 1.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
东汉 “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2.“光武中兴”
政策调整
影响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政治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员,节省开
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文化联系;中国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 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
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③管理:西域公都元护前府6的0年设立,,西标汉志在着乌今垒新疆城地设区置开西始域隶都属于中 央政护府府管,辖作,为成为管我理国西不域可的分军割的政一机部构分;!
【董仲舒新儒学】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 儒家思想(外儒内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 系,其内容包括:“春秋大一统”“尊崇儒术”(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 君权的需要);施“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 盾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③结果:引发严重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给汉 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七国
之乱; (3)七国之乱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课件(51张ppt)
五、东汉的兴亡
1、光武中兴
材料展示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 亡。王莽的施政新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 农民起义。
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6— 57),字文叔,汉景帝后 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 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 武挽狂澜于即倒,王寻等 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 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 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 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 ,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 之意,庙号世祖。
政治上:“推恩令”
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 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 小的侯国。
诸侯 中央
诸侯 中央
诸侯 中央
经汉武帝之世——
180
160
140
120
最初
100
余下
80
60
40
20
0 汉初封侯 因功封侯 推恩封侯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司马迁:德至盛也 班固: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
四、汉武帝大一统 请同学们思考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的困境?
分析西汉初期政治形势的变法
西汉前期形势图
两幅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 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 世纪,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
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具体措施:①卸甲归田;②劝民还乡;③释奴为民; ④十五税一。 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 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 盛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汉高祖刘邦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含义: 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保养民力,
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休养生息的原因:
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3、“休养生息”带来的三大社会问题
(1)王国问题
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 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
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 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
2、盐铁官营
煮盐业:招募民众煮盐,由官府提供煮盐的铁锅—“牢盆”,煮成之盐由官府 收购,进行专卖。
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扩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任免权由中央掌握, 加强中央集权。
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 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政治方面
4、划州部,设刺史
史刺
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
一人,代表朝廷巡视监察地方官吏、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2)商贾膨胀、土地兼并问题 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势力垄断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尤其东部一些封国拥有煮盐、
铸币等生财之道,社会上弃农从商者甚多,粮食生产得不到保证。 (3)思想文化方面 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思想流行,没有形成主流思想;汉初的“黄老之学”
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的现实需要。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 ②相权一分为二。(决策vs执行)
一、西汉建立及发展
政治方面:设立察举制【选官制度】
两汉时期 — 察举制
方式: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品行(主要)、才学 (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 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 命。(先考察而后推举)
一、西汉建立及发展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
阅读材料及图片,归纳汉武帝继位时期国家出现的弊端与忧患。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及发展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主要内容:
①“大一统”“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缓和社会矛盾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地图,说说与秦朝相比,汉初 的地方制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郡国并行制推行原因: 1.(根因)巩固统治 2.楚汉之争中出于组合军事同盟需要分封异姓王。 3.汉初百废俱兴,没有实力对全国实行有效管理。 4.吸取秦朝孤立之败的教训。 5.允许东方分封,因俗而治,强化了地方对汉王朝文化 认同。
推恩令作用: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 中央集权
一、 西汉建立及发展
政治方面:设立中外朝制
中外朝制度有何特点?
强化君主专制
为了削弱相权,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 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 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 朝”的小团体,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 机关则称为“外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同步课时训练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三公九卿制D.实行行省制度2、“诏令劝农薄賦徭,躬行节俭尚廉潮。
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
”诗句歌颂的是()A.西汉的建立B.汉朝以民为本C.文景之治D.汉武帝大一统3、《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4、下列政治举措推行之初,对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未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设置郡县B.创建太学C.创立科举D.设立刺史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7、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8、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9、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B.降低宰相在中央机构中的地位C.确保皇帝诏令按照程序来实施D.完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官制10、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令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酿成新朝 (王莽建立)取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11、《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社会演进趋势相同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1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上表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
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西汉统治者认为秦由于未分封同姓子弟而造成孤立,最终败亡,为此采取郡国并行制。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汉初年政府实行黄老之术,重视农业生产,使汉朝强盛起来,C项正确;西汉的建立与材料中诸多措施不符,A项排除;“以民为本”不能得出,B项排除;“大一统”不能得出,D项排除。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体现的是主张分裂诸侯封地增加诸侯数量,进而削弱诸侯王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即“推恩令”,故B项正确。
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A项,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既打破了贵族专权,又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
故A项产生直接影响。
B项,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办太学,太学生员凭借考试成绩可以获得做官的机会,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步入仕途,从而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故B 项产生直接影响。
C项,科举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凡是有才识学问的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打破了贵族专权,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
故C项产生直接影响。
D项 ,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官员清正廉洁的重要手段,与打破贵族专权没有直接关系。
故D项未产生直接影响。
本题要求选择未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
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项符合题意。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朝首领霍光拒绝丞相参加废立皇帝的会议,因为汉代内朝权力来自于皇帝,因此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答案为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朝掌握决策权力,外朝掌握执行权力,A项不能反映内外朝制度的实质,排除;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D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相符,排除。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中是在西汉发现屯田等遗址,说明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丝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民居、防御性建筑等,并未说明汉代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涉及到发现西汉的一些遗址,不能说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故C项错误;材料中西汉时期西域地区的屯田、官署遗址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故D项正确。
9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从“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就能看出,尚书是皇帝的心腹,是维护皇权,分割相权的措施,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最终应该归结到皇权上;C 选项没有挖掘到根本;D选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10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
中外朝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A错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原本应该由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主持的国政,在汉元帝、哀帝、平帝时却由宦官和外戚把持,这说明了法定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所以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专权,没有体现相权与皇权的斗争,排除C;制度的腐朽才是西汉灭亡的根源,外戚宦官专权只是西汉灭亡的原因之一,D错误。
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题干涉及的是“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社会演进趋势是相同的,故C项正确。
秦朝治理国家的理念是法家思想,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而汉武帝之后治理国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秦汉两代官方意识形态不同,排除A项;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不是“汉承秦制”的表现,排除B项;秦汉时期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并不是日益发展时期,排除D项。
1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
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
宋代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13答案及解析:答案: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汉朝宰相的出生,刚开始是有功之成,以及他们的后代,逐渐转变为,由各级属吏提升,以及有饱读经学的儒家是来担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汉朝初期,名叫对建立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孙军事素养相对比较高,所以导致汉朝初期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到了汉武帝以后,统治者为了强化皇权,所以开始削弱宰相的权力,汉武帝推行,内外朝政策,并且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措施,执行察举制,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素质,真相自然就有饱读经书的儒家学者来担任.14答案及解析:答案:(1)原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分封制渐趋瓦解,士人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下移。
目标:希望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
(2)措施:设置太学;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行以德行和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察举制;强调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