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学习的内容,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认识溶液的性质,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2.溶液的制备方法。
3.溶液的性质及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蔗糖、盐水、酒精、悬浊液、乳浊液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解释溶液的概念,使学生对溶液有更直观的认识。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2345【篇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归去来兮】《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齐市二十九中学田玉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的微观形成及乳化原理。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大海”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再增设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1、将蔗糖、食盐、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2、将等量的泥沙、面粉、植物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试验1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过程。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所得混合物在宏观和微观上各有什么不同,从引入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展示】多媒体动画展示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微观溶解过程及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展示泥沙、面粉与水的混合过程及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使学生在微观上对溶液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认识,这会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结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参考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情景导入: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蔗糖溶解在水中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结论蔗糖消失在水中 食盐消失在水中 现象 蔗糖加入水中食盐加入水中步骤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难溶于酒精高锰酸钾酒精易溶于酒精 碘 酒精 易溶于水 高锰酸钾水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力也不同难溶于水碘 水 结论 现象溶质 溶剂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4. 掌握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2. 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概念解释: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5.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并总结出有效的调节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溶液相关知识,并提高对溶液的认识。
六、课堂检测: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5.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对溶液现象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相关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5.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溶液浓度的计算,特别是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转换。
2.溶液制备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语言:“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有助于大家系统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5.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语言:“请大家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下节课与同学分享,增进对溶液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判断给定溶液是否饱和,并说明原因。
-分析生活中的溶液现象,解释其原理。
3.练习反馈:教师及时批改练习,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教学语言:“请大家认真完成练习题,我会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制备、浓度计算等知识。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溶液的概念;2. 理解溶液的形成机理;3. 熟练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溶液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1.掌握溶液的概念;2.理解溶液的形成机理;3.熟练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溶液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以谈论洗澡的经历为话题,引出溶液的概念。
2.介绍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是可以被溶剂溶解的物质,溶剂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当溶剂和溶质混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溶液。
3.复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是指某一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量。
溶解度的大小决定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量,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量越大,溶解度越高,反之溶解度越低。
4.实验活动:在课堂上准备一个蒸馏水和一些溶质,如醋酸、硫酸、硝酸、硫酸铜等,实验中学生将用蒸馏水作为溶剂,将不同的溶质放入蒸馏水中,比较溶质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观察溶液的形成。
5.测量溶解度:蒸馏水的温度固定,学生将放入不同的溶质,用量秤测量放入的溶质的重量,然后将其放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测量溶质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
6.讨论活动:根据实验结果,学生讨论不同溶质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大小,分析溶液的形成机理,并结合溶解度概念探讨溶液的形成。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学生有了较为充分的理论讲解,实验室实验和讨论,可以更好的理解溶液的形成机理,熟练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量溶液的形成,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实验室对实验要求的细节掌握不够牢固,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PPT,动画等,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课题l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液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对于乳化现象的要求较低。
第二部分的知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溶剂一般指水),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放热和吸热。
理解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分析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授第二部分一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的正确与否。
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学习难点:乳化和溶解的区别实验准备试管、试管架、烧杯、玻璃棒、洗瓶、高锰酸钾、碘、蔗糖、食盐、硫酸铜、乙醇、汽油、植物油、胶头滴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 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 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 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教师:请一个同学来汇报实验情况。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语言的准确表 达离不开实验 的仔细观察,要 充分肯定学生 的准确表达。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能力,将知 识进行归纳,并 巩固所学知识。
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 水是溶剂。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2、知道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3、知道溶液命名规则并能根据溶液的名称说出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实际社会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知道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特征,会根据溶液的特征辨别溶液。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1、提问:海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2、展示生活中的白酒、饮料、白醋等图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质。
3、介绍生这类物质在生活和医疗上有重要的用途。
这类物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溶液。
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8相关内容,归纳得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1.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溶液?2.溶质和溶剂如何区分?3.如何给溶液命名?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探究活动一1.实验演示,将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各部分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是否沉降或分层)形成物质的类别①将泥土加入水中,振荡②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③将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振荡2、讨论: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讨论得出结论,填入上表。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浊液。
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4、讨论: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糖水和盐水的形成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6、学生阅读P31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5.能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盐水的制备、糖水的浓度调整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适时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知识整合,提升能力: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溶液浓度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避免主观臆断。
4.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5.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耐心和毅力,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针对本章节《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上三个部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学会使用不同方法表达溶液的浓度,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 教师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课件2、实验及相关器材【教学设计】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题1溶液的形成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一,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一讲解现在能不能看见蔗糖吗?不能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蔗糖溶于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
蔗糖溶于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状态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溶液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离?不会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一样下面请大家完成第3个问题中的实验请大家相互应怎样来定义溶液?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溶液的特点:稳定性均一性思考: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3、溶液一定液体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学生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溶解了。
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2、溶液的组成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B是,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溶液是一种典型的混合物,而且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且应用广泛。
本课题中教材对于溶液的形成、定义、组成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本课题的内容因贴近生活而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时教学内容涉及到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定义以及溶液的组成的相关知识。
此外还可以简单介绍生活中的常见溶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溶液,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海洋中的海水、游泳池中的水,在实验室里学生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等。
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仍然是感性的、不系统的。
本课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及探究实验,对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定义以及溶液的组成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溶液,认识溶解现象。
(2)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最常用的溶剂是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锻炼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现象得结论的
实验探究能力。
(2)练习烧杯与玻璃棒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学习兴趣,逐步树立透过实验现象揭示化学本质的科学思想。
(2)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以及对生活中溶液的认识,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养成以科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中难点分析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难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对溶解过程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用品
1、学生实验
(1)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洗瓶、吸水纸
(2)药品:食盐、蔗糖、重铬酸铵晶体、硫酸铜晶体、蒸馏水
2、其他教学用品
(1)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2)用品:眼唇卸妆液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提问]剧烈运动后,饮用白开
水对身体有益处么?
[提问]淡盐水是怎么得到
的?
[解释]剧烈运动后为何应饮
思考、回答
回答
倾听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