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汇总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e9696d479563c1ec4da710e.png)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形成知识点1:溶液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特性(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某些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似,即同一溶液中各某些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似。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浮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与否是溶液,普通看如下两点:(1)与否是均一、稳定混合物;(2)一种物质与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尚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普通是澄清、透明,但不一定是无色。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而均一、稳定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1】调味剂是重要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是( )A.食盐B.蔗糖C.味精D.芝麻油知识点2:溶液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
(1)溶质:被溶解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映,反映物互相接触更充分,反映进行得更快动植物和人生理活动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生理活动均有很重要意义,植物吸取养料必要溶解在水中,人体吸取营养成分也同样需要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医疗卫生医疗上所用许多注射液也是溶液,如生理盐水是0.9%氯化钠溶液【例3】许多化学反映都在溶液中进行,重要因素是()A.反映速率快B.不需加热C.易于操作D.装置简朴知识点4:影响溶解能力和溶解速率因素实验设计(1)实验目:探究溶质和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能力影响。
(2)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
(3)实验环节:(如图1所示)①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水;②另取两支试管,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汽油,观测与否溶解及所得溶液颜色。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ff0374d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9.png)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
(溶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3.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
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5.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1.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3.①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②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③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四、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 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 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九年级 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 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43b23ef121dd36a32d82ec.png)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 ,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8d3155b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a.png)
不是溶液;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A。
答案:A
考点梳理
自主测试
1
2
3
4
5
6
7
8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
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剂是氯化钠
量之和。(5)物质溶于水时,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加入的物质,如
CaO溶于水后形成Ca(OH)2溶液,溶质是Ca(OH)2,而不是CaO。
2.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其特征是:不均
一、不稳定、长期放置易分层。
(2)乳化现象: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
B.将20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 ℃,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大
C.30 ℃时,向20 g甲固体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得到70 g溶液
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考点梳理
自主测试
1
2
3
4
5
6
7
8
解析:要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必需指明温度,否则无意义,A项错误;
将20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
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外因: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考点梳理
自主测试
一
二
三
5.结晶
(1)定义: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
《溶液的形成》 知识清单
![《溶液的形成》 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fea0304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6.png)
《溶液的形成》知识清单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比如一杯糖水,无论从哪个部位品尝,甜度都是一样的。
稳定则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沉淀析出。
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比如,在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在酒精溶液中,酒精是溶质;在盐酸中,氯化氢气体是溶质。
溶剂则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但除了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例如,碘酒中,酒精就是溶剂。
三、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判断溶质和溶剂时,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比如,蔗糖溶于水,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氯化氢是溶质,水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但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不管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比如,酒精和水混合,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4、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溶剂是水。
四、溶解的过程溶解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
扩散过程是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反之,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比如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五、乳化现象乳化是指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剂有洗洁精、洗衣粉、肥皂等。
它们能将油污等大颗粒的物质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使其能随水流走,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与乳化相对的是溶解。
溶解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42dd52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79.png)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汇总
第九单元
溶液
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固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能够是一种或几种,能够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能够是固、液、气三态,
二、溶液的大体特点:均一性、稳固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份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固性:指外界条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可不能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必然无色,如uS4为蓝色
FeS4为浅绿色
Fe23为黄色
b、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经常使用的
溶剂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依照名称:溶液的名称一样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转变,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映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固的混合物
二、经常使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①溶解吸热:如NH4N3溶解
②溶解放热:如NaH溶解、浓H2S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l溶解。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ee083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d.png)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以下是化学溶液形成的一些知识点: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介质。
2. 溶解过程: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或等于溶质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会被溶剂分散,形成溶液。
3. 溶解过程的特征: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解离或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解体。
4. 溶解体的稳定性:溶解体的稳定性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体就会稳定存在。
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体就会分解。
5.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6.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处于动态平衡。
7.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与溶剂的体积或质量的比值。
常见的浓度单位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8.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等。
总而言之,溶液的形成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结果,溶解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液的形成与各种化学实验、工业制造和生物过程等都有密切关系。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梳理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4042493783e0912a3162a21.png)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 1)溶液的观点: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固的混淆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点:均一性、稳固性的混淆物注意: a 、溶液不必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FeSO 为浅绿色 Fe 2(SO ) 为黄色44 3b 、溶质能够是固体、 液体或气体;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 溶质是 HCl ,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 NaCl ,氧化钙溶于水溶 质为 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 H 2SO 4,胆矾 CuSO 4·5H 2O 溶于水溶质为 CuSO 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 C 2H 5OH 。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 NH 4NO 3 溶解 溶解放热: 如 NaOH溶解、浓 H 2SO 4 溶解 溶解没有显然热现象:如NaCl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观点:在必定温度下,向必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持续溶解时,所获取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可以持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持续加入该溶质,看可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变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①增添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必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 Ca(OH)2 随和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降低②最靠谱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必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 不必定 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 在必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必定 要 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必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因素 :①条件: 必定温度②标准: 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 ℃时 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 20℃时,在 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 克NaCl或在 20℃时,NaCl 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6 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可溶 物质的溶解度 1g — 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 0.01g —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 0.01g 。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02d8e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a.png)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溶液无处不在。
无论是饮料、香水、甚至是大海里的盐水,都是溶液的例子。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能够被溶剂溶解的物质。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溶液形成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的程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衡量。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量。
了解溶解度有助于我们预测在某种条件下,是否能够将某物质溶解于溶剂中。
二、溶质与溶剂:溶质是指能够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
常见的溶质有盐、糖、酒精等。
溶剂是指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醇类溶剂等。
溶质与溶剂的选择对于所得到的溶液的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相互作用时,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其中包括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
吸热过程意味着吸收了热量,使溶液温度上升,而放热过程则会释放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
这些能量转化的过程是溶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四、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压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得溶剂更容易分子间距离,从而更容易与溶质分子作用而使其溶解。
而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随着压力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越多,压力越大,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加。
五、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当溶剂中溶质的数量达到一定限度时,溶质无法再被溶解,此时溶液被称为饱和溶液。
而过饱和溶液则是指当溶质的溶解度较低时,通过增加温度或者降低溶液的温度,使得溶质的溶解度增加,从而形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容易通过诱发结晶的方式转化为饱和溶液。
六、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溶质的含量。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
![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e38aa9d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f.png)
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溶液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液的形成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可见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二、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形成是通过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离子溶解当溶质是离子性化合物时,当其溶解于溶剂中时,离子会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这是因为离子与溶剂的相互作用较强,能够克服它们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力。
2. 极性分子溶解极性分子是指其中的原子之间存在部分带电的分子。
当这些极性分子溶解于极性溶剂中时,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3. 非极性分子溶解非极性分子是指其中的原子之间没有带电的分子。
当这些非极性分子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时,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束缚力较强,因此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三、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中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有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得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有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压力在溶解固体溶质时,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不大。
但是在气体溶质溶解时,增加压强可以使气体溶解度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压强可以使气体分子更容易进入溶液中。
3. 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剂对于溶质的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极性溶剂更容易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更容易溶解非极性溶质。
四、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指的是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常见的表示方式有质量分数和摩尔浓度。
1. 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指的是单位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占整个溶液质量的比例。
它的计算公式为: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2.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物质的量。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94e25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7.png)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溶质和溶剂:溶质是指被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其他物质的溶液成分。
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解过程:溶解是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和溶剂
混合在一起。
溶解过程可以是物理溶解、化学反应或结晶过程。
3. 极性溶液和非极性溶液:根据溶剂的极性与溶质的极性,溶液可以分为极性溶液和
非极性溶液。
极性溶液中的溶质通常是极性分子或离子,而非极性溶液中的溶质通常
是非极性分子。
4.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取决
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5.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质的溶解度与溶液中实际溶质浓度相
等时,称为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实际溶质浓度超过溶解度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6. 扩散:扩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运动,使得溶质逐渐均匀分布在
整个溶液中。
扩散是形成溶液的重要过程之一。
7. 溶液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例如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
和百分比浓度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相关概念。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ca606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2.png)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必背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在温度、压强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至少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如水、汽油、酒精等。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若两种液体互溶,则一般把量多的液体称为溶剂,量少的称为溶质;若有水参与,则水通常被视为溶剂。
二、溶液的性质1.颜色: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硫酸铁溶液为黄色。
2.密度与体积: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吸热:如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氯化钠溶解时无明显热现象。
三、溶解度与饱和溶液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例外。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蒸发溶剂。
四、溶液的配制1.配制步骤: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然后进行称量(或量取)、溶解。
2.所需仪器:天平 (用于称量固体溶质)、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溶质或溶剂)、烧杯、玻璃棒 (用于搅拌加速溶解)等。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dbee6ec8d376eeafaa3184.png)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一般把量多的叫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58c1f5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e.png)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一、溶液。
1. 溶液的形成。
- 溶液就像一个大家庭,溶质是里面的小成员,溶剂呢,就像房子一样把溶质容纳起来。
比如说,把盐(溶质)放到水里(溶剂),搅拌搅拌就形成了盐水溶液。
溶液可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哦。
均一就是到处都一样,你从溶液上面取一点和从下面取一点,里面溶质和溶剂的比例啥的都相同。
稳定就是不会轻易分层或者沉淀,只要外界条件不变,它就一直那样。
- 溶质可以是固体,像盐;也可以是液体,像酒精溶到水里;还可以是气体呢,比如二氧化碳溶到水里就有了碳酸饮料。
溶剂最常见的就是水啦,所以有水的溶液就叫水溶液。
如果没有水,像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那就是非水溶液喽。
2. 溶解度。
- 溶解度就像溶质在溶剂家里的“居住限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它的溶解度。
比如说,20℃的时候,氯化钠在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那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就是36克。
- 溶解度曲线可有意思啦。
它像一座小山,有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就像硝酸钾,它的溶解度曲线是向上爬的;有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像氯化钠,曲线就比较平缓;还有的物质很特别,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的“怪家伙”。
从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东西,比如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啦,怎么结晶提纯物质啦。
如果想从硝酸钾溶液里得到硝酸钾晶体,因为它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我们就可以冷却热饱和溶液,硝酸钾晶体就像小雪花一样析出来了。
而对于氯化钠,就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溶质在溶液里占的“比例”。
它等于溶质质量除以溶液质量,再乘以100%。
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好学生(溶质)占全班同学(溶液)的比例一样。
如果我们有10克盐溶解在90克水里,那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10克÷(10 + 90)克×100% = 1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do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21fef16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e.png)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1: 溶液的观点1.溶液 :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稳固的混淆物 , 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色(1)均一性 : 指溶液形成后 , 溶液中各部分的构成和性质是完整相同的 , 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固性 : 指外界条件不变 ( 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 ) 时,溶液长久搁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长】1. 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不是均一、稳固的混淆物;(2) 一种物质能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 ( 如蔗糖等 ) 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 ( 如氯化钠等 ) 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告】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必定是无色的。
如 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淆物,所以均一、稳固的液体不必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固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 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增添剂, 将以下调味剂加入水中, 不可以形成溶液的是()A. 食盐B. 蔗糖C. 味精D. 芝麻油知识点 2: 溶液的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
(1)溶质 :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 : 能溶解其余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除此以外 , 酒精、汽油等也能够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依据名称。
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 , 即溶质在前 , 溶剂在后。
如“碘酒”中 , 碘是溶质 , 酒精是溶剂 ; “食盐水”中 , 食盐是溶质 , 水是溶剂。
可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 , 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 , 溶剂一般是水 , 如“硫酸铜溶液”中 , 硫酸铜是溶质 , 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 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 , 液体看作溶剂。
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讲解
![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20f111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a.png)
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讲解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通过溶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作用,形成了溶液。
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茶水、果汁、盐水等都是溶液的具体体现。
一、溶质和溶剂溶质是指在溶液中溶解的物质,可为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通常为液体。
二、溶解的条件溶解的条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温度、压力等。
不同的溶质和溶剂对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有不同的敏感性。
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温度的升高通常可以促进溶解过程,因为升高温度意味着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这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压力对溶解的影响:对于液态溶剂和固态溶质,压力变化对溶解过程影响很小。
但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增加压力将导致气体更容易溶解。
这是因为增加压力可以增加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促进气体的溶解。
三、饱和溶解度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
溶解度可以用来定量衡量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其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更加强烈,从而促进溶解。
四、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溶液。
稀溶液则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溶液。
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或摩尔浓度。
一般用各种单位表示,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浓溶液的制备:要得到浓溶液,可以采取加热、搅拌、加压等方法,以提高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能力,加快溶解速度,并使得单位体积内含有更多的溶质。
稀溶液的制备:要得到稀溶液,可以采取稀释的方法,即将浓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其体积增大,但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保持不变。
五、溶解热溶解热是指在溶解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汇总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