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 陈独秀
新《敬告青年》
新《敬告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自己创办的《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敬告青年》的发刊词。
他在《敬告青年》中满怀深情的讴歌了青春的宝贵:“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青年之于社会的作用:“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他在文中向青年人提出了六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5年到2014年整整99年的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北洋政府的军阀混战统治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追寻中国梦,从列强觊觎中国之地大物博纷纷挥戈而向到中国大国地位稳固引得世界瞩目,从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到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99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9年,一代代的青年人青丝变白发,排万难而前行,换得了今日的辉煌!陈独秀写就《敬告青年》的时候36岁,正值青壮年,他心怀天下,寄希望于国之青年,满怀深情与理想。
99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青年人应该如何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追寻自己的理想呢?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向广大青年人提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认为青年人应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这正如这99年来在中国大地发生的变化一样,此时此刻,我们青年人更应该加倍努力,奋发进取,接好接力比赛过程中的最后一棒,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代青年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个人的命运投入国家的洪流之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陈独秀慨陈“六义”,为当时的青年人实现抱负理想指明了方向,而今日之青年,又该当何去何从呢?(一)高尚的而非卑下的近年来,不少人反思国人的信仰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不像西方人一样有宗教信仰的约束,“无信仰”也导致了很多国人品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事情发生。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2月)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英、关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
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
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以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于此乎?吾见其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
华其发,泽其荣,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为一丘之貉。
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浸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浸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
充塞社会之风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之少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
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
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绝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
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选自《青年杂志》1卷1号。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
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
为政治而文化一一简析陈独秀《敬告青年》
为政治而文化一一简析陈独秀《敬告青年》○陈明敏摘要:陈独秀的文章始终贯穿着“为政治而文化”的态度,文章的“革命”色彩浓于“学术”价值。
本文从“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为什么陈独秀作此文?陈独秀如何作此文?”三个问题试对《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略作分析。
关键词:陈独秀青年政治通观陈独秀一生拥有的四个光辉头衔: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一大至五大连任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可见他始终是一个救世济民的革命家。
文人是就文而论文,革命家是就革命而论文。
从“家国”理念出发而产生的“为政治而文化”的态度,决定了陈独秀在其创办的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1]上发表文章的“革命”色彩浓于“学术”价值。
《敬告青年》的价值依旧如五四前期及初期的很多文论一般,重在社会价值,而非文学性。
因此,笔者主要读的是陈独秀的一种态度。
下面从“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为什么陈独秀作此文?陈独秀如何作此文?”三个问题,试对《敬告青年》略作分析。
一、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得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尊孔复古的反动潮流。
1915年9月15日,作为《新青年》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以非常激烈的态度,结合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抨击了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与尊孔复古的逆流相抗衡。
文中写道“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恳切瞩望作为新鲜细胞的中国青年勇于肩负起这个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单是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影响,之所以被现在的人称为经典文本,应归功于《新青年》杂志在逐渐产生社会影响之后而带给人们的返途追寻和反观思考,“经典”都是”历史”给的。
陈独秀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将吾国之患的根本原因归结为“非独在政府”,而是“民无建国之力”,以超越同辈的犀利眼光,在对中国社会病症深刻观察之后,将《新青年》定位为思想启蒙刊物,把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作为《新青年》的首要职责。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
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
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
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
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其一——读陈独秀《敬告青年》这是一篇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与热血的文章,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
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
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大多数观点,我持赞成和欣赏的态度。
从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即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宇宙大法,“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我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同白种人相比,其“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自鸦片战争以来,先后有一批批的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中国的救亡图存的运动当中,无论是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还是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乃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真正使国家重新振兴起来,但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都一次次的不同程度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为后来的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做好了重要的准备。
在20世纪初,长期接受西方思想的陈独秀深切地感觉到,中国的救亡图存关键在于通过弘扬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而这种改造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即国民思想文化的启蒙。
于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打出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来推动国民的思想的启蒙和解放。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我们进入大学一年,仿佛一切不像预期的美好。
迷茫、颓废、沮丧…冲噬着自己,或许很多人都像我一样,迷失了自己的路。
唯当我翻开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恍然觉得先生以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虽然在革命后期,先生出现极右主义错误,但这篇早期文章,充满了先生对中国之革命的美好憧憬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
这给了我深厚的鼓舞和振奋。
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作者在文中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先生“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读书报告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一、关键背景信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
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15年,自从鸦片战争而被动打开国门至此已有75年。
在此期间,各派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在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
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级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
矛盾不断产生,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文化上,保守派、维新派的冲突不断,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
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
中国就在这种既被动又争取,既保守又积极的境地中徘徊着,前进着,而且朝着一个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挨打落后的局面的方向努力地前进着。
这一条路走得太心酸,这一条路走得太屈辱,也正是这一路的崎岖坎坷,才更使得改革的刻不容缓!这也就有了,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
二、理论观点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一直强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要求青年要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一代青年。
三、内容、论点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讲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读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读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作者:张雪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但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就连“民国”的招牌也岌岌可危,反动复古逆流尘嚣日上。
1912年10月,张勋等在上海发起孔教会1913年2月,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宣扬欲存中国,非赖孔教在对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亥革命流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一文即发表在该刊上。
《敬告青年》是《新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文章署名陈独秀。
陈独秀将革命的重任寄托在一代青年身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他充满激情赞美青年: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对于社会,青年更是发展的“细胞”,构筑着社会的新陈代谢,“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
就从这时对青年由关注重视到辅导改造,构成了陈思想的一个新视野,因此不久的将来陈被誉为“青年人的导师”。
怎样使一代青年“新鲜活泼”,“有以自觉而奋斗”呢?在《敬告青年》中他以敏锐的目光,一往无前的勇气,首先否定箝制国人数千年的纲常名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它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几及千载”,尽管它们是祖宗所“遗留”,圣人所“重教”,政府所“提倡”,社会所“崇尚”,皆“一文不值”,“皆陈腐朽败者”,要“吐弃殆尽”。
那么,陈独秀所希望的这种“自觉而奋斗”的新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作者谈到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失去自由权利的奴隶是具有血气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随后他介绍了近代欧洲的“解放历史”,即政治解放,破坏君权;宗教解放,否认教权;经济解放,均产说兴;男权解放,女子参政。
所谓“解放”,即脱离奴隶思想的束缚,成为自主自由的人。
他写道,“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读《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一、历史背景与主要内容《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1915年9月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
他在文中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科学的强烈诉求与愿望。
《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吸引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他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都无法与《新青年》相比。
而发刊词《敬告青年》则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自1840年到陈独秀写这篇文章的1915年,七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二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社会动荡不安,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爱国的仁人志士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救国途径,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辛亥革命,但这些变革都没有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这些深深刺激了陈独秀。
认为政治革命没有光明的他,着眼于青年,从改造国民性入手,试图进行“思想革命”。
这就是《新青年》以及这篇《敬告青年》的由来。
陈独秀在文章开头,将青年之于社会比作新鲜细胞之在人身。
就像人体要进行新陈代谢才会健康一样,社会也要不断变革才会兴隆。
所以青年应像新鲜细胞那样去力排陈腐朽败者。
但是陈独秀接着说,时下“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
虽然身体是年轻的,但脑中的思想,所怀的抱负仍然深受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所禁锢,与那些“彼陈腐朽败者”是一丘之貉。
同时也有一些青年畏于保守势力的强大,而不敢去批判,去抗争。
因此,为社会隆盛所计,陈独秀对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来“明其是非,以供决择”。
具体如下: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下面主要对这六点进行分析。
二、观点与分析陈独秀所提出的六点希望,是在他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法兰西文明,结合国内现实,分析了民族性格内的消极性后提出的。
时至今日,这六点仍对青年有着借鉴意义。
第一点是向往自由。
此段说明了青年有着独立的人格,有属于自己的权利,而不应为统治阶级奴役,应该勇敢大胆地反抗封建家长制。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对青年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先生当时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发表于1915年9月,是他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
文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强调青年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先生所处的时代黑暗动荡,百弊丛生。
而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那么先生当时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条论述。
范文展示胸怀进取心,不枉少年时百年之前,黑暗动荡,百弊丛生,陈独秀先生“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之深切寄语振聋发聩,惊醒时人;百年之后,山河锦绣,繁荣昌盛,先生对青年的寄语于今日仍令我感触颇深:吾辈青年应胸怀进取心,不枉少年时!慎思之,胸怀进取心,做精神明亮的人。
当颓废麻木的“躺平一族”不断壮大,当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层出不穷,《觉醒年代》中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话一针见血:“凡是不劳动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此言不谬!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进取堪称关键变量。
不思进取者不仅难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青春。
私以为,作为新一代“接力者”,唯有胸怀进取之心方能不枉少年时,与强盛的祖国同频共振!明辨之,胸怀进取心,燃芳华人生。
从小被诊断为渐冻症的邢益凡患有多种疾病。
是躺在床上虚度每一个日夜,还是在进取中实现人生价值?18岁18公斤的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更是立志成为“中国霍金”。
于是他用仅剩一点儿肌肉力量的双手一天最多做20张试卷,凌晨一两点的点点灯光汇聚,终让梦想在北航校园熠熠闪光。
面对生活的不公与欺骗,他选择进取,用奋斗拼搏给生活以还击。
读书报告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一、关键背景信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
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15年,自从鸦片战争而被动打开国门至此已有75年。
在此期间,各派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在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
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级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
矛盾不断产生,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文化上,保守派、维新派的冲突不断,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
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
中国就在这种既被动又争取,既保守又积极的境地中徘徊着,前进着,而且朝着一个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挨打落后的局面的方向努力地前进着。
这一条路走得太心酸,这一条路走得太屈辱,也正是这一路的崎岖坎坷,才更使得改革的刻不容缓!这也就有了,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
二、理论观点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一直强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要求青年要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一代青年。
三、内容、论点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讲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读书报告-《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敬告青年》近代以来,中国饱受侵略,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
中国先进分子们为了救亡图存,展开了一系列的维新变法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在辛亥革命的失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反动潮流,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使广大先进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建《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
《敬告青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宣言,表达了他追求科学与民主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他为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激情洋溢的语言热情讴歌了青年一代“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描绘了青年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一面。
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的重大责任。
同时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他深刻的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想要改变现在这个腐朽的社会就必须从青年着手。
警醒青年,“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让青年担起社会的责任。
在陈独秀先生看来,一个青年不应只是生理上的年轻,还应该是心理与思想上的年轻。
先生在当时的社会上看到“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
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
”就是这样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责任的青年人,其生理年龄虽处于“青年期”,但是思想却极其的陈腐朽败,完全不符合人们对一个青年人的期待,或者说,根本不配称之为青年人。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白话版一、热血青年、盲目青年和投机青年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我们民族的青年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和人格,未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比较而言,一方面,青年富有进取心,富有求知欲,朝气蓬勃,跃跃欲试,意图施展自己的能量,展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优秀的青年往往有一种独特的理想主义,一种历史使命感。
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更愿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原则,更愿意担当起“国家”和“民族”的“急先锋”角色。
一句话,青年的本性是“革命”的。
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家”总是很依赖青年。
陈独秀创办的刊物叫做《新青年》,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暂且把这样的青年称为“热血青年”。
另一方面,青年往往缺乏练达而显得冲动,往往容易被某种单一的思想倾向(尤其主流的思想倾向)所左右而难以全面洞悉事情的真相,因此,青年很有可能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控制和利用,在无法认清自己行为的实质意义的时候就开展某种行动,在无法辨别是非的情况下表达某些情绪性的判断而不是经过理性反思的判断。
我在十八岁的时候被学校组织去示/威游/行,喊得嗓子哑了,后来才知道上了“组织”的当。
我相信,“文/革”时期的许多“红/卫兵”就是在做类似的事情。
我暂且把这样的青年称为“盲目青年”。
还有一种青年,因为无知和利益的驱动,主动与某些当权者合作,以求得自己的“远大前途”。
这样的青年既不是热血青年,也不是盲目青年,而是“投机青年”。
这样的青年在刚满十八岁的时候就是党员了,野心勃勃。
他们从来都是“政治上正确的”,从来都是根红苗正的,从来都是“先进分子”。
他们习惯于向“领导”告密,定时向“组织”报告自己周围的人的“动态”,他们出卖自己的敢于直言不讳的老师,他们年纪轻轻就谙熟官腔官调,担任各种“书记”“部长”,暗自修炼自己的公众形象,不让别人看到自己有任何“作风问题”。
这样的青年在国民/党时期就有,他们是“三青团”(三民主义青年团?)。
这样的青年在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也绝不在少,等到他们“成熟”了,成为了当权者,他们就努力复制一切凶恶的旧风俗旧习惯,甚至变本加厉,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一边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一边收回扣,修别墅,畜奴才,养情人,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敬告青年——陈独秀zuo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刊物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
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 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 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 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而陈独 秀的《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 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 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 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 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每 周 一 句
• 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 (出自——陆游《汉宫春》)
五四中爱国青年 向人们痛斥帝国主义的暴行
民国男人妻妾成群的全家福
民国时期上街民主游行的新女性
五四时代——多元的时代
• 第一个重要特征——社会的解放; • 第二个重要特征——语言的转换; • 第三个重要特征——评判体系的多元;
什么是自觉者,什么有是奋斗者呢?
作为一个青年我们应有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应具备很强的责任意识,应该 充满自信,持有自控力,能抵御各种诱惑与干 扰,拒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于千里之外。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
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
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
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
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
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动乱、百弊丛生的一面。
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
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
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
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
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
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
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
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
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写作指导】“《敬告青年》对青年的六条希望”作文导写及范文引路
“《敬告青年》对青年的六条希望”作文导写及范文引路【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发表于1915年9月,是他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
文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强调青年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先生所处的时代黑暗动荡,百弊丛生。
而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那么先生当时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条论述。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则名言式任务驱动型作文,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培养考生对世事万物的认知及思考能力,使其传承新青年精神,勇肩时代重任,争做时代新人。
可以先看任务段,了解一下命题人所布置的驱动任务。
引导语先阐述了新旧时代的不同,对比鲜明,进而布置了写作任务:先生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的意义,并从六条希望中选择出感触最深的一条进行论述。
由此可知,是六选一,选定后需紧扣青年的该项品质在新时代新时期的意义进行阐述,且需紧扣“新青年”这个特殊群体。
故而,六选一的短语是关键词之外,“新时代”“新青年”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每一条都有正反两面的词语,那么考生可以从正反两面进行对照式的论证,也可以抓住正面词语,深入解读其内涵及作用,而对应的反面词语最好不要遗漏,可以用它来对正面词语进行阐释和解读。
因针对的主要是“当代青年”,故论据应以现当代优秀青年的事迹为主,可选素材应该很多,如近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科技界的精英、奥运健儿等都是极佳的写作素材,而古代人物素材尽量少用,或者一带而过。
扬青春之朝气 奏时代之华章
扬青春之朝气,奏时代之华章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之最好年华也”。
青年人风华云茂应珍惜青春,奋勇拼搏,排除万难,在新时代翻涌起新的浪潮,扬青春之朝气,奏时代之华章。
青春须早为,青年人应把握青春,奋勇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莫扎特说过:”所有人的成功,都是以青春为代价的”。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
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东京奥运会上夺取中国首金的杨倩,跳水新秀全红婵、女子平衡木冠军管晨辰…·她们都是00后,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奋勇拼搏,排除万难,终于实现了个人理想,也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荣光。
他们不正是我们青年人的杰出代表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唯有把握青春,奋勇拼搏,方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青春须作为,在时代的风浪面前,青平人应担起重任,奋勇拼搏,共筑美好社会。
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90后、00后们前赴后继赶住抗疫斗争的第一线,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一道新的血肉长城,中国的疫情碍到了很好的控制。
今年的河南洪灾中,青年战士迅速奔赴抗洪抢险前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放眼社会各行各业,青年人的身影随处可见,遍布在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青年人的担当在此刻充分体现。
他们珍惜青春,奋勇拼搏,勇担责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青春蓬勃的力量。
青春须有为。
面对时代的挑战,青年当接棒前行,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担。
成边烈士陈祥榕入伍时写道:“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他们将生命和热血都奉献给了祖国只为守护我们的疆土,守护人民的安居乐业。
我们的发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们生于中国,红旗是我们的信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担当,青年人应当争气,珍情青春,发愤图强,无愧于中国伟大复兴梦的主力,为新时代书写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答卷!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正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新时代领路人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变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情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调零的花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告青年陈独秀.txt 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
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
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于强暴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者之称也。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德国大哲尼采〔Nietzsche〕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Morality of Noble〕,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Morality of Slave〕);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其一切善恶行为,势不能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谓之奴隶,谁曰不宜?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H.Bergson) 之“创造进化论”(L’Evolution Creatrice)所以风靡一世也。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曲拙,而可与当世争衡?举凡残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征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于此而言保守,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呜呼!巴比伦人往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皮之不存,毛将焉传?”世界进化,未有已焉。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当此恶流奔进之时,得一二自好之士,洁身引退,岂非希世懿德。
然欲以化民成俗,请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以善意解之,退隐为高人出世之行;以恶意解之,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
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
此退隐主义之根本缺点也。
若夫吾国之俗,习为委靡:苟取利禄者,不在论列之数;自好之士,希声隐沦,食粟衣帛,无益于世,世以雅人名士目之,实与游惰无择也。
人心秽浊,不以此辈而有所补救,而国民抗往之风,植产之习,于焉以斩。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呜呼!欧罗巴铁骑,入汝室矣,将高卧白云何处也?吾愿青年之为孔、墨,而不愿其为巢、由;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R. Tagore,印度隐遁诗人),不若其为哥伦布与安重根!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并吾国而存立于大地者,大小凡四十余国,强半与吾有通商往来之谊。
加之海陆交通,朝夕千里,古之所谓绝国,今视之若在户庭。
举凡一国之经济政治状态有所变更,其影响率被于世界,不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废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
以吾国近事证之:日本勃兴,以促吾革命维新之局;欧洲战起,日本乃有对我之要求;此非其彰彰者耶?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
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
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
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
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语云:“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
”今之造车者,不但闭户,且欲以“周礼”“考工”之制,行之欧美康庄,其患将不止不合辙已也!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自约翰弥尔(l)“实利主义”唱道于英,孔特(Comte)之“实验哲学”唱道于法,欧洲社会之制度,人心之思想,为之一变。
最近德意志科学大兴,物质文明,造乎其极,制度人心,为之再变。
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
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当代大哲,若德意志之倭根(R. Eucken),若法兰西之柏格森,虽不以现时物质文明为美备,咸揭橥生活(英文曰Life,德文曰Leben,法文曰La vie)问题,为立言之的。
生活神圣,正以此次战争,血染其鲜明之旗帜。
欧人空想虚文之梦,势将觉悟无遗。
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
——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
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祀天神而拯水旱,诵“孝经”以退黄巾,人非童昏,知其妄也。
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
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
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不可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者也。
在昔蒙昧之世,当今浅化之民,有想象而无科学。
宗教美文,皆想象时代之产物。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
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
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
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
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
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
青年勉乎哉!(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又见“独秀文存”卷1)作者简介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
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
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
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
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
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文章解析本文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