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2005年鞍山冬季气温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1951—2011年辽宁省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1951—2011年辽宁省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1951—2011年辽宁省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作者:林蓉李菲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0期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按照气候季节划分四季的方法,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对1951—2011年辽宁省四季开始时间及持续期的变化特征进行趋势分析;采用Mann-Kendall 法进行突变分析。

结果表明:近60年来,辽宁省春、夏、秋季节开始期存在不同程度提前,而冬季明显推后。

相应的春、夏季在增长,尤其是夏季,而冬季明显缩短,秋季的长短变化不是很明显。

除秋季持续期变化较平缓外,其他季节均存在突变现象。

关键词气候季节;持续期;突变;辽宁省;1951—2011年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226-03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内容之一即为气候变化。

有研究表明,近50年来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四季之间的转换时间提前了2 d左右,对农耕、降雨分布、用水供应及生物多样性等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0.18)℃[1],我国升温幅度更甚[2]。

在全球尺度上,气温升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1,3-11],我国北方气候变暖更为明显,寒冷期缩短,炎热期延长[12-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温度上升,降水减少[15-16]。

物候期对气温极为敏感,气候季节也是以气温作为衡量标准,二者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必然会产生相应调整。

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生长季节延长是全球范围内普遍观测到的现象。

对于气候季节的改变则表现在季节初日及持续时间上的变化,其对农事安排、作物生长、节能减排、交通出行、穿衣保健、节令商品销售甚至老百姓季节病的发生规律上都已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改变[5]。

辽宁地处中纬度的南半部,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四季分明。

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漫长寒冷,夏季多东南风,炎热多雨,春季少雨多风,秋季短暂晴朗。

1951—2008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征

1951—2008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征

teN r es C ia J .ora o t rl yadE vrn n,0 12 ( ) 1 h ot at hn [ ] Junl f e oo n n i met2 1 ,7 4 :2—1 . h Me o g o 6
15 - 2 0 9 1 0 8年 东北 地 区冬 季 气 温 变化 及 环 流 场特 征 -
GAO e g, UI B S F n S o, UN n — a e 1 Va it n c a a trs c fwi trar e e a r n ic lt n fed fo 1 5 O 2 0 Ho g y n, t . r i h r ce it s a ao i o n e i mp r t ea d cr uai l m 9 1t 0 8 i t u o i r n
气温变化特征 , 明 5 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呈明 12 方法 表 6a . 显上升 , 而极端低温和冷积温上升更为显著 ;0 2 世纪 121 .. ManK na 法 n — edl l 8 年代以来南京冬季明显升温 , 0 9 0年代以来的南京 ManK n a ( n — edl 简称为 M— l K法 ) 是一种常用突 ,
第2 7卷 第 4期
2 1 年 8月 01
气 象 与 环 境 学 报
J OURNAL OF ETEOROLOGY M AND ENVI RONM ENT
V012 o 4 .7N .
Au u t2 1 g s 0 1
高峰 , 隋波 , 孙鸿雁 , .91 20 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 征[]气象与环境学报 , 1 , ( )1 — 6 等 15- 08 J. 2 12 4 : 1・ 0 7 2

, 。

鞍山的气候特点范文

鞍山的气候特点范文

鞍山的气候特点范文鞍山,简称鞍,辽宁省省辖市,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下面是给大家的鞍山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鞍山市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春季(3月—5月)大风多,降水少,日照长,回暖快,蒸发大,湿度小;夏季(6月—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发生在此季,气温高而少酷热;秋季(9月—11月)天高气爽,雨量骤减,气温急降;冬季(12月—次年2月)雪少北风多,干燥寒冷。

鞍山所辖区域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距海远近)不同而有差异。

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地貌鞍山市的地势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南属于千山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区,一般海拔400—600米;最高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树岭次之;山区主峰海拔931米,面积约为5271.44平方公里,占鞍山市总面积的56.97%。

[24-26]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坡岗丘陵区,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积约为1232.56平方公里,占鞍山市总面积的13.32%。

长(春)大(连)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一般海拔5—20米,鞍山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县韭菜台乡杨塘村,海拔仅2米;平原面积约为2748.4256平方公里,占鞍山市总面积的29.71%。

水文鞍山市境内有大小河流40余条。

其中,较大的河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洋河、哨子河。

前3条为过境河,后2条流源均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

辽河系中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经鞍山市境内的最大河流。

鞍山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鞍山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雨量 很少 。
5 O 年代
6 9 0 . 7
一 0 . 2
6 o 年代
定 的影响。通过多年的降水 资料对鞍山市的降水
特 征进 行分 析 , 了解 其 降 水 演 变 特 征 以利 于更 好 地 指 导农 业生产 及 作为 防灾减 灾措 施 的依据 。
2 鞍 山市 降水在 时间上 的分布特征
2 . 1 鞍 山市 降水量 年 际变化 特征
式中: D 。 为 计 算 期 内降 水 量 距 平 百 分 比 , %; P为 计
它的 6 7 % 。结 果 表 明 , 5 6 a 来 鞍 山市 年 降 水 量 的变 趋 势
化趋势为下降趋势。 2 . 2 鞍山市降水量年代变化特征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3— 1 8
通过对鞍山市降水量 的分析可 以发现其降水量
变化 呈现年 代 化 变 化 。降 水 量 的 变 化 受 到 季 风 、 下
3 .辽 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阜新分局 , 辽 宁 阜新 1 2 3 0 0 0 )

要: 降水是 一个重要 的水 文要素 , 也是一个关键 的气候要素 , 对农业生产及 防灾减灾 的作
用尤 为重要 。通过对 鞍 山市 4个 测站 1 9 5 1 -2 0 0 6年 的降水 资料 进行 统计 计 算和 分 析, 探讨 了鞍山市 降水在 时间 和空间上 的分布 特征及 趋势变 化 , 得 出鞍 山市 的5 6 a 的
2 0 1 3年
第 5期







No . 5 . 2 0 1 3
( 第4 l 卷)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

近50年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摘要:以东北三省中的六个市为研究区,首先收集1961-2010年东北六个市的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温度的数据,然后通过统计数据,制作图表,最后从图表中观察近50年的温度降水变化,并从中寻求此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东北地区、温度、降水1.引言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 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

它被认为是威胁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的最危险的因素之一[1]。

而气候是否变化则是通过温度降水来体现的,而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在一直慢慢变暖。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在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陈隆勋[2]等对近45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全面分析:中国自20 世纪40 年代到达20 世纪的第一个暖期后, 于50 年代气温急剧下降, 随后呈波动变化。

80 年代后, 气温又急剧上升, 90 年代达到20 世纪的第二个暖期。

在区域差异上, 中国的现代气温变暖主要在35°N 以北。

而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有其特殊性。

本文对东北六个市的温度降水变化进行数据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温度降水变化特征。

2.对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数据进行处理2.1收集近50年来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温度降水数据通过查询资料以及咨询老师等各方面对数据进行收集。

收集数据如下两个表格: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降水量数据时间漠河乌兰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1961 330.1 350.2 485.3 481.7 552 860.6 1962 469.7 259.3 391.9 492 615.6 691.1 1963 377.4 453 651.3 636.6 699.9 666.5 1964 284.7 361.6 512 532.5 824 880.7 1965 303.6 411.3 539.9 486.5 422.3 310.3 1966 356.3 344.6 502.6 571.7 625.1 787.2 1967 273.5 229.7 343.7 476.3 495.4 695.3 1968 301 305.8 488.5 442.6 543.9 386.9 1969 410.3 523.8 550.5 614 745.6 439.9 1970 352.9 404.2 424.8 654 754.2 700.8 1971 255.2 429.5 566.3 440.3 688.1 628.3 1972 351.7 266.7 454.2 384.2 515.6 523.3 1973 209.1 474.5 354.9 702.4 820.9 854.8 1974 271.4 418.5 372.7 514 747.4 728.5 1975 335 413.4 341 469.7 740.5 492.9 1976 303.8 409 292.5 522.5 548.4 805.9 1977 581.7 329.9 510.8 571.3 579.9 648.4 1978 398.5 362.3 364.6 433.2 533.1 549.1 1979 203.7 253.7 378.1 498.8 558.9 683.5 1980 429.5 298.6 601 630.2 618.3 444.61981 453 466.2 622.5 536.8 583 438.3 1982 550.2 288.5 532.5 329.7 552 380.5 1983 414.3 545.3 534.5 588.8 763.9 594.1 1984 624.7 524.8 619.1 653.5 718.1 595.9 1985 384.3 502.7 745.9 821.9 810.8 924.4 1986 318.7 523.6 512.3 784.2 969.5 387.7 1987 393.1 497.9 684 593 724.9 774.3 1988 377.6 559.5 609.1 469.7 629.7 457.3 1989 537.9 265.5 345.5 623.9 467.4 446.7 1990 503 747.1 490.6 579.3 642.4 637.7 1991 418.1 626.4 597.3 700.1 748.9 438.4 1992 384.2 305.1 462 519.3 554 747.6 1993 591.9 557.5 552.7 470.1 633.7 464.9 1994 435.3 533 818.8 689.4 893.1 791.8 1995 460.4 410.4 424.7 560 880.7 656.7 1996 472.3 399.5 480.7 490.2 721.9 660.3 1997 418.2 250 481.9 574.8 571.8 528.7 1998 496.1 823.9 659.2 623.3 857.6 818.8 1999 486.3 289.3 438.6 489.6 561.2 258.2 2000 385.8 288 488 416.3 501.5 419.2 2001 506.7 227.6 385.2 389.9 583.8 485.9 2002 286.8 362 600.7 490.6 739.2 312.9 2003 553.1 413.5 513.7 517.7 652.4 522.5 2004 471.6 156.4 525.8 476.2 705.2 614.9 2005 344.3 548.5 507.9 681 822.2 768.5 2006 507.7 320 487.9 632.6 576.3 493.8 2007 346.1 359.8 444.1 534.2 672.3 859.6 2008 455.2 350.9 439 716.8 721.7 509.9 2009 543.9 346.4 534.1 481 657.7 718.7 2010 439.5 513 591.3 878.3 1036.6 684.6 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温度数据时间漠河乌兰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1961 -5.01092 4.527734 4.223713 5.627036 8.761073 10.83024 1962 -4.50893 4.240311 4.062101 5.120332 7.80517 10.22284 1963 -3.61377 4.561614 3.634743 5.471066 7.973171 10.11761 1964 -4.99159 4.405119 3.434651 4.773974 7.611411 9.976965 1965 -6.25458 3.414131 2.720547 4.407492 7.829472 10.39498 1966 -6.05163 3.707369 3.475326 4.862739 7.574265 9.972357 1967 -3.52798 4.957315 4.380751 5.261873 7.854448 9.962445 1968 -4.06488 4.73533 3.97732 5.100192 8.069954 10.13627 1969 -6.27999 2.659478 2.143111 3.387278 6.778111 9.265405 1970 -4.81078 4.026025 3.257154 4.617865 7.616681 10.06329 1971 -4.03635 4.329914 3.837576 5.076892 7.797766 10.2391 1972 -6.24019 4.088346 3.179215 4.926044 7.793595 10.11071973 -4.35571 4.787717 3.529185 5.407957 8.401725 10.75644 1974 -5.60329 3.513186 2.933674 4.752921 7.773707 10.02499 1975 -3.38929 5.820594 5.269917 6.467312 8.949289 11.27839 1976 -5.60868 3.641546 3.298905 4.483411 7.587705 9.796951 1977 -5.32504 4.163339 3.252632 5.03887 7.946139 10.4164 1978 -4.21872 4.762726 3.737755 4.980608 8.098233 10.90705 1979 -5.16994 4.458242 4.103916 5.489752 8.57693 10.91128 1980 -4.73493 3.900468 3.014804 4.408953 7.709033 9.908947 1981 -4.39273 4.567159 3.767827 4.778587 8.23387 10.42387 1982 -3.91723 5.775862 5.208832 6.44278 9.092832 11.29547 1983 -3.89466 5.358114 4.179563 5.898701 9.046026 11.37244 1984 -4.85222 4.205069 3.424533 4.90959 8.182692 10.43032 1985 -4.67137 4.213797 3.318022 4.774509 7.984883 9.704551 1986 -3.63969 4.963068 3.949907 5.017531 8.11276 10.34537 1987 -5.54459 4.225444 3.366386 5.089228 8.360185 10.32385 1988 -2.82009 5.521394 4.18448 5.795102 9.0952 11.17634 1989 -3.32515 6.047719 5.058385 6.669081 8.680193 11.76337 1990 -2.92948 5.844137 5.442978 6.845662 8.473274 11.262 1991 -4.12181 5.186524 4.439713 5.660766 7.919382 11.21859 1992 -3.99129 5.46375 4.280285 6.006825 8.086167 11.2861 1993 -3.31697 5.416464 4.389962 5.835199 7.990737 11.20715 1994 -3.66887 5.930689 4.708207 6.543683 9.003817 11.82188 1995 -3.16756 6.19897 5.282979 6.485831 8.580525 11.42044 1996 -4.46427 5.265538 5.033589 5.883428 8.079646 10.91728 1997 -3.94718 6.277024 5.652101 6.689953 8.873539 11.76066 1998 -3.75324 6.067226 6.048707 7.345385 9.71913 11.77734 1999 -4.25881 5.655485 4.88722 6.064634 8.983996 12.09718 2000 -4.80065 5.354491 4.62163 5.648519 8.31157 11.4533 2001 -3.47079 5.797169 4.847487 6.05025 8.368502 11.53861 2002 -3.20459 6.123559 5.483982 6.850753 9.316146 11.89608 2003 -3.95344 6.198948 5.997119 7.046643 9.145698 11.33489 2004 -3.32537 6.476979 5.828597 7.146092 9.591469 12.1728 2005 -3.45579 5.442387 4.725629 5.646169 8.047438 10.89719 2006 -4.65099 5.537714 5.273584 6.575778 8.274703 11.38052 2007 -3.06654 7.102218 6.645449 7.678532 9.043159 12.27214 2008 -3.22665 6.688708 6.599857 7.219005 8.639871 11.36561 2009 -4.86877 5.343724 4.94323 6.117109 7.648009 11.47603 2010 -4.52609 4.760902 4.501057 5.167696 7.23315 10.2659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中国版图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1°07′~124°20′,北纬52°10′~53°33′,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

鞍山市气候公报

鞍山市气候公报

鞍山市气候公报ANSHAN CLIMATE BULLETIN2007年春季鞍山市气象局ANSHAN METEOROLOGICAL BUREAU目录摘要 (1)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 (1)2、降水 (2)3、日照 (3)二、主要气候事件1、暴雪 (3)2、沙尘 (3)3、雷电 (3)三、影响及评价1、气候与农业 (3)2、气候与水利 (4)3、气候与林业 (4)4、气候与环境 (4)5、气候与交通 (4)四、气候趋势展望与对策1、夏季气候趋势预测 (5)2、对策建议 (5)摘要2007年春季,鞍山市气温总体略高,但出现了倒春寒天气;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3~4成,并且降水阶段性明显,降水时段集中;本季日照时数偏少。

季内全市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暴雪天气过程,市区雨雪量达78mm,积雪深度40cm;沙尘、雷电等灾害性天气也有出现,并带来一定影响。

一、基本气候概况1 气温今年春季我市气温略高于历年,全市平均气温为10.1℃,比历年高0.6℃。

其中市区季平均气温为10.8℃,海城市为10.5℃,台安县为10.0℃,岫岩县9.1℃,比历年高0.4~0.7℃。

春季3、5月份气温偏高,4月份各地气温接近历年,但4月上旬各地气温持续偏低,我市出现了倒春寒天气,各地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低1~2℃。

2006年冬季各地极端最低气温明显高于历年,其中市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5.8℃,海城市和台安县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8℃,岫岩县极端最低气温为-20.1℃。

2006年冬季各地最大冻土深度明显浅于历年。

其中鞍山市最大冻土深度为52cm,较历年浅24cm;,海城市55cm,较历年浅35cm;台安县69cm,较历年浅13cm;岫岩县66cm,较历年浅17cm。

2 降水今年春季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并且降水时段集中。

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42mm,比历年多3~4成;其中鞍山市和岫岩县降水量为164 mm和196mm,比历年同期多5~8成,海城市122mm,比历年多1成左右;台安县83mm,比历年少近2成。

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内容是2001年编写的,供大家参考。

新鲜的时事的内容请大家结合教材北方地区、辽中南地区等等与我们家乡紧密联系的部分带领学生学习概述祖国的钢都——鞍山鞍山因南郊有两座马鞍形铁矿山——东鞍山和西鞍山而得名,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素有“钢都”之称.。

位置与面积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哈大铁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海岫、沟海铁路横穿东西。

全市约处于东经122º10´~123º41´、北纬40º01´~41º34´之间(鞍山城区中心的胜利广场位于东经122º59´、北纬41º06´),南北最长175千米,东西最宽133千米。

全市总面积9252.35平方千米,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4%。

其中市区624.294平方千米。

鞍山市地处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的中部,北邻沈阳、辽阳两市,从西北到西南与锦州、盘锦、营口三市接壤,南接大连市,东邻丹东市。

此外,距本溪、抚顺两市也较近。

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鞍山位居其中,为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的振兴、加速鞍山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民族和宗教到2001年,鞍山市人口344.23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72人。

居民中除汉族外,全市有31个少数民族,即满、回、朝鲜、蒙古、锡伯、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侗、瑶、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畲、水、纳西、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仡佬、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拉祜族,约55万人。

其中满族就有50万,主要分布在岫岩境内,人口超过3000人的还有回族和朝鲜族。

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鞍山市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城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

行政区划鞍山市辖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并代管海城市(县级);共辖7个乡、58个镇和38个街道办事处。

鞍山的常年风向变化趋势

鞍山的常年风向变化趋势

鞍山的常年风向变化趋势
鞍山市位于中国辽宁省东南部,地处东北亚大陆腹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鞍山市的风向主要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下面是鞍山常年风向变化趋势的简要描述:
1. 春季(3月-5月):多西南风和南风。

春季是鞍山气温回升的季节,气温逐渐升高,西南风和南风带来了温暖而湿润的气流,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芽。

2. 夏季(6月-8月):以偏南风和东南风为主。

夏季是鞍山市最炎热的季节,气温较高,以南风为主的东南风带来了湿润的气流,有时也会受到来自海洋的海风的影响。

3. 秋季(9月-11月):以西南风和北风为主。

秋季是鞍山气温逐渐下降的季节,气温较为凉爽,西南风和北风带来了干燥的气流,天气逐渐干燥起来。

4. 冬季(12月-2月):主要以北风和东北风为主。

冬季是鞍山的寒冷季节,气温较低,北风和东北风带来了寒冷和干燥的气流,天气干燥且寒冷。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鞍山市还受到一些特殊天气系统的影响,如台风和气旋,这些天气系统会带来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对风向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具体的风向变化还会受到地形、地面地貌和地表覆盖的影响。

因此,以上风向变化趋势仅供参考。

1951-2005年鞍山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51-2005年鞍山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料, 降水 、 日照、 季 ( —5月 ) 一 场 大 于 等 于 春 4 第 1 m的降水 ( 0m 简称 透雨) 和初终 霜 日、 霜期、 无 冻 土 、 温及地温 等 资料 。以 17- 20 积 9 1 0 0年 的 气象 要 素平均值为气候值。利用逐 日气温距平 、 滑动平均 等方法 分析气 温 变化 特 征及 其 变化 趋 势 ; 用 Mo— 利 r l 小波分析方法对鞍 山降水进行分析 ; e t 利用 实况 曲 线、 滑动平均 以及线性拟合等方法对 日照、 透雨、 积 温、 冻土及地温等资料进行分析 , 出其多年的变化 得
的气 温线 性增 长率分 别为 0 7 .4℃/0a和 0 5 1 .0℃ /
2 资料 与方法
选用 15 -2 0 9 1 0 5年 鞍 山市 气 象 台逐 日气 温 资
1 , 0a高于鞍山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 。鞍山市夏
季气 温增 长 幅度最 小 。 从 图 1中可 以看 出 , 山气温 变 化可 分 为冷 、 鞍 暖 及 冷暖 过渡 时期 3 阶段 :0世 纪 6 个 2 0年代 以前 负距 平 区域 的面 积明显 多 于 正距 平 区域 的 面积 , 见 6 可 0 年 代 以前 , 山处 于偏冷 时段 ;0年代 正距平 区域 的 鞍 7 面积与 负距平 区域 的面 积相 当 ,0年 代是 鞍 山冷 暖 7 时段 的过 渡时期 ;0年 代 以后正 距 平 区域 的面 积多 8
3 结 果 分 析
3 1 温 度变化 特征 .
年中 1 ,, 月和 3 2 12 月的 日平均距平变化剧烈 , 存在 多个正 、 负距平中心。正距平中心多 出现在 9 年代 0
特征 是变 暖 ,0年 代后期 起气 温 明显 升高 , 暖 区主 7 变 要 为 3 。 以北 地 区 。辽 宁 许 多 学 者 l 【研 究 表 5N 2 J 明, 5 近 0多年 辽 宁 气候 呈 增 暖趋 势 , 且 主要 的逐 日气 温 资料 , 历 91 05 对 年年 平 均 及各 季 平 均 气 温 、 最高 气温 以及 最 低 气 温 求解一 元 回归方 程得 出线性 趋势 系数 , 表 1 见 。

1951—2011年辽宁省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1951—2011年辽宁省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Ke y wo r d s c l i ma t e s e so a n; du r a t i o n; mu at t io n; L i a o n i n gPr ov i n c e; 1 95l 一2 0n
全 球 变化 研 究 的核 心 问题 和 主要 内容 之一 即 为气 候 变
资源 与环境 科学
现代 农业 科技
2 0 1 4年 第 2 0期
1 9 5 1 m2 0 1 1年辽宁省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林 蓉 李 菲
( 辽 宁 省 沈 阳 区 域气 侯 中心 , 辽宁沈阳 1 1 0 1 6 6 )
摘要 在全 球 气候 变暖的 大 背景下 。 按 照 气候 季 节划 分四 季的 方 法 。 利 用 线性 回 归分析 法 对 l 9 5 l 一2 0 l 1 年 辽 宁省 四季 开始 时 间及持 续期 的 变化 特征 进行 趋 势分 析 : 采 用 Ma n n — K e n d a l l 法 进行 突变分 析 。 结 果表 明 : 近6 o年 来 , 辽 宁 省春 、 夏、 秋 季 节 开始 期存 在 不 同程 度提 前, 而 冬季 明显推 后 。 相 应 的春 、 夏 季在增 长 , 尤其 是 夏季 , 而 冬季 明 显缩 短 , 秋 季 的长 短 变化 不是 很 明显 。 除秋 季持 续 期 变化较 平 缓 外 , 其
a n a l y s i s , s p r i n g nd a s u mm e r we r e l o n g e r t h n a b e f o r e , e s p e c i a l l y s u mme r , nd a w i n t e r w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s h o r t e r . A u t u mn d i d n o t c h ng a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 I n a d d i t i o nt ot h e d u r a i t o no f t h e a u t u mn d i d n o t c h ng a e s i g n i i f c nt a l y . t h e o t h e r s e so a n s a l l s h o w e dmu t a t i o n p h e n o me n o n .

鞍山市气候公报

鞍山市气候公报

鞍山市气候公报ANSHAN CLIMATE BULLETIN2007年春季鞍山市气象局ANSHAN METEOROLOGICAL BUREAU目录摘要 (1)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 (1)2、降水 (2)3、日照 (3)二、主要气候事件1、暴雪 (3)2、沙尘 (3)3、雷电 (3)三、影响及评价1、气候与农业 (3)2、气候与水利 (4)3、气候与林业 (4)4、气候与环境 (4)5、气候与交通 (4)四、气候趋势展望与对策1、夏季气候趋势预测 (5)2、对策建议 (5)摘要2007年春季,鞍山市气温总体略高,但出现了倒春寒天气;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3~4成,并且降水阶段性明显,降水时段集中;本季日照时数偏少。

季内全市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暴雪天气过程,市区雨雪量达78mm,积雪深度40cm;沙尘、雷电等灾害性天气也有出现,并带来一定影响。

一、基本气候概况1 气温今年春季我市气温略高于历年,全市平均气温为10.1℃,比历年高0.6℃。

其中市区季平均气温为10.8℃,海城市为10.5℃,台安县为10.0℃,岫岩县9.1℃,比历年高0.4~0.7℃。

春季3、5月份气温偏高,4月份各地气温接近历年,但4月上旬各地气温持续偏低,我市出现了倒春寒天气,各地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低1~2℃。

2006年冬季各地极端最低气温明显高于历年,其中市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5.8℃,海城市和台安县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8℃,岫岩县极端最低气温为-20.1℃。

2006年冬季各地最大冻土深度明显浅于历年。

其中鞍山市最大冻土深度为52cm,较历年浅24cm;,海城市55cm,较历年浅35cm;台安县69cm,较历年浅13cm;岫岩县66cm,较历年浅17cm。

2 降水今年春季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并且降水时段集中。

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42mm,比历年多3~4成;其中鞍山市和岫岩县降水量为164 mm和196mm,比历年同期多5~8成,海城市122mm,比历年多1成左右;台安县83mm,比历年少近2成。

1951-2010年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951-2010年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o f t h e wi n t e r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t h e d i s t ib r u t i o n f o wa Y l n wi n t e r a n d c o l d wi n t e r we r e di s c us s e d .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a t t h e wi n t e r a v e r a g e t e mp e r a t u r e t e n d s t o is r e d u in r g 1 9 5 1 — 2 O1 0. a n d t h e wi n t e r e x t r e me mi n i mu m t e mp e r a t u r e lS a O t e n d s t o is r e o b v i o u s l y. Th e wi n t e r s o f 1 9 5 0s a n d 1 9 6 0s i n Da l i n a
r e io g n w e r e 1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p e r i o d s . t h e p h e n o me n a o f c o l d w i n t e r we r e a l l b e f o r e 1 9 8 0 s . a n d n o t a p p e a r e d a g a i n t i l l a f t e r 1 9 9 0 s . T h e wi n t e r t e mp e r a t u r e i n D a l i a n r e io g n t e n d s t o r i s e mo r e o b v i o u s l y i n 1 9 8 0 s a n d 1 9 9 0 s . nd a t h e 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 p h e n o me n a o f wa r m wi n t e r s u s t a i n ft a e r 1 9 9 0 s i n Da li a n r e g i o n .

近五十年辽宁冬季风寒指数分区及年际变化分析

近五十年辽宁冬季风寒指数分区及年际变化分析

近五十年辽宁冬季风寒指数分区及年际变化分析息涛,李岚,唐亚平(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6)摘要:“舒适度”概念的产生是缘于对在自然环境中,人们不采取防寒和防暑措施的前提下,是否感觉舒适以及达到怎样一种程度的描述。

冬季来临时,人们更为关注风速和温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影响,此时人们对舒适度的冷暖情况比较其他3个季节更为关注,因此“风寒指数”概念应运而生,它也是气象部门拓展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风寒指数”有别于“舒适度”概念,它深刻描述了冬天里温度和风速给人们带来的综合感受。

研究“风寒指数”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人们预知未来的“体感”指标,并为预防风寒这个人类健康大敌采取相应措施,还可以提示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来安排出行,工作和起居。

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及研究机构对风寒指数进行研究。

本文基于辽宁省52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美国及加拿大国家气象中心在2001年11月发布和实行的风寒指数计算公式和适合辽宁地区的分级标准,得出辽宁省50年历年各级别风寒日数,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REOF),分别针对各级别风寒指数的日数进行区域划分,并分析了各区域风寒指数年际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1)辽宁省可按4个风寒指数类别各自分为4个、3个、3个和2个区域。

(2)辽宁省辽东半岛五个地市所在地理区域为易患风寒日数最少的地域,辽宁北部、东北部为易患风寒日数最多的地域。

(3)辽宁地区易患风寒日数的总体趋势上为1960~1965年减少,1966~1985年增加,1986~1999年急剧减小,2000~2009年变化趋势不明显。

关键词:冬季;风寒指数;EOF;REOF;方差贡献;区域划分1 引言“舒适度”概念的产生是缘于对在自然环境中,人们不采取防寒和防暑措施的前提下,是否感觉舒适以及达到怎样一种程度的描述。

冬季来临时,人们更为关注风速和温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影响,此时人们对舒适度的冷暖情况比较其他3个季节更为关注,因此“风寒指数”概念应运而生,它也是气象部门拓展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驰翔书刊备课计划八下地理答案

驰翔书刊备课计划八下地理答案

驰翔书刊备课计划八下地理答案一、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 自然环境差异。

- 气温。

- 答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

- 原因: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白昼时间比南方短,获得的太阳光热少;同时,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幅度大。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所以南北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

- 降水。

- 答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原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加上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 地势。

- 答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 原因:这是由于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

西部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原、山地;东部相对稳定,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 人文环境差异。

- 农业。

- 答案:东部地区以种植业、渔业为主;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等特色农业。

- 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适合发展种植业和渔业;西部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草原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在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如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新疆绿洲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 人口和城市分布。

- 答案: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 原因: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聚居,城市也随之发展。

(二)四大地理区域。

1. 划分依据。

- 答案: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 原因:地理位置决定了区域的经纬度范围和海陆位置,影响气候等自然因素;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人口分布等,综合这些因素能够合理划分四大地理区域。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阎琦1,2,吴艳青1,2,朱宇2,马秀红2,崔莉敏2(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44;2.辽宁省鞍山市气象局,辽宁鞍山114004)摘要利用气温距平、线性倾向、滑动平均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鞍山市1951~2005年鞍山观测站的气温、降水量、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透雨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鞍山市近55a春季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降水呈现上升,且春季降水存在19~20、5和3a的主要变化周期、日照略减少的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变小;透雨偏晚及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影响中图分类号S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8)04-01599-02S prin g C li m a t ic Ch an g e an d Its I m pa c ts o n Ag ric u lture in An sh an C ityYAN Q i e t a l(D epa r t m en t o f A t m o sph er ic S cien ce s,N an jin g U n ive rsity,N an jin g,J ian g su210044)A b s tra c t T h e da ta o f a ir tem pera tu re,precip ita tion,m ean h igh e st an d low e st tem pe ra tu re s,soak in g ra i n e tc.o f A n sh an c ity from A n sh an obse rva tions ta tioni n1951~2005w e re an a lyzed by th e m e th ods su ch a s a ir te m pe ra tu re an om a ly,lin ea r tren d,m ov in g ave rag e an d w ave le t an a ly sis.I t w as fou nd fromth e resu lts th a t th e cli m a tic ch an ge ch a racte r is tics o f A n sh an city in sp rin g in recen t55yea rs w e re as fo llow s:th e a ir tem pera tu re and precip ita tion sh ow ed in creas in g tren d an d th e spr in g pre ci p ita tion h ad m a in ch an ge pe r iods o f19~20,5and3yea rs w ithlittle decrea sin g trend o f su n ligh t;T h e i n cre-m en t o f m e anlow es t tem pera tu re w as h igh e r th anth a t o f m eanh igh est tem pe ra tu re an d th e da ily d ifferen ce o f a ir te m pe ra tu re redu ced;T h e soak in g ra inin-cli n ed to be la te an d th e frequ en cy o f ex trem e cli m a te e ven t in crea sed.K e y w o rd s C li m a tic ch an g e;A ir tem pe ra tu re;P rec i p ita tion;I m pact鞍山市地处辽宁省中部,东部是连绵起伏的千山山脉,西部为松辽平原,面积约9252万km2,现有耕地约300万hm2,特别适宜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等温带农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

1951_2005年阜新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951_2005年阜新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 7- 8]
, 但是关于极端温度变率
的研究较少。为此, 笔者分析了 1951~ 2005年辽宁省阜新 市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强度及其变率的变化趋势, 以期增 进对温度变率与极端温度变化的理解, 同时也为气温预报提 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 1 资料来源 阜新市地处辽宁西北部, 东邻省会沈阳市 , 南靠渤海辽东湾, 与大连港南北相望; 西与锦州港、 京津地区 襟衣相连, 是环渤海经济区的组成部分之一。阜新属北温带 大陆季风气候 ,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光照充足。选取 1951~ 2005年阜新县观测站的逐月和逐年气温资料, 具有很强的代 表性。 1. 2 分析方法 采用一元线性趋势估计 50、 30和 20年的滑
F ig .3 图 3 1951~ 2005年阜新市年极端最高气温动态 The dyna m ics of ex trem e m ax i m um air tempera t ure in Fux in from 1951 to 2005
1951~ 2005年阜新市逐月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在 5~ 8 、 10 和 12月呈较弱递减趋势, 变化速率为 - 0 . 33~ - 0 . 03 /10a , 其余各月均呈弱递增趋势, 变化速率为 0 . 02~ 0. 65 /10a ( 图 4); 1976~ 2005年, 除 5 、 8、 10和 12月呈弱递减趋势之 外, 其余各月的递增趋势为 0. 03~ 1 . 50 /10a , 以 3和 9月 增稳幅度较明显 , 分别为 1. 50和 0. 60 /10a ; 1986~ 2005年 1和 12月的平均极端最高温度表现出明显的递减状态 , 变化 速率为 - 1 . 17和 - 0. 97 /10a , 其余 10个月呈明显递增趋 势, 变化速率为 0 . 08~ 2 . 14 /10a 。可见, 与 1976~ 2005年 的平均极端最高温度与 1951~ 2005和 1976~ 2005年相比增 加幅度相对明显。

鞍山地区冬季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预测

鞍山地区冬季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预测

鞍山地区冬季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预测
王冀;向旬;韩艳凤
【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利用1971~2003年鞍山地区冬季逐年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鞍山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时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均生函数建立鞍山地区冬季气温预测模型,进行了试报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鞍山地区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均生函数对冬季气温预测效果明显.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王冀;向旬;韩艳凤
【作者单位】鞍山市气象局,鞍山,114004;鞍山市气象局,鞍山,114004;鞍山市气象局,鞍山,114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辽宁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J], 房一禾;张运福;邵鹏程;周放;赵连伟;姜鹏;于杨
2.近百年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与冬季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相关 [J], 施能;邓自旺;谌芸
3.一个反映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的统计预测方法 [J], 刘舸;宋文玲;朱艳峰
4.杭州冬季塑料大棚内气温变化特征及日最低气温预报模型 [J], 范辽生;朱兰娟;柴伟国;金志凤
5.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冬季气温月尺度变化特征 [J], 高娜;孙健;高睿娜;王素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鞍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鞍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鞍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阎琦;卢忠诚;吴艳青
【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应用鞍山1951~1999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鞍山近50 a气候呈逐渐变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为明显,而降水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总页数】3页(P25-26,29)
【作者】阎琦;卢忠诚;吴艳青
【作者单位】鞍山市气象局,鞍山,114004;鞍山市气象局,鞍山,114004;鞍山市气象局,鞍山,114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沈阳地区农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J], 石宇虹;朴瀛;祖歌;关世珠;张菁
2.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及农业适应对策综述 [J], 翟晓慧;刘孝勇;宋乃平
3.正确评价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为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依据 [J], 于平
4.气候变化对农业和农业生态的影响及对策 [J], 蒋本林
5.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郭佳;张宝林;高聚林;彭健;罗瑞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我 国的增 温趋 势 与 北 半 球 大体 相 同 , 有 自身 的 3 1 1 趋 势分析 但 选取 1 5 - 2 0 9 1 0 5年 鞍 山 冬 季 平 均气 温 进 行分 变化特 点 。近年 辽宁 气象 工作 者也 对本 地 气候 进行 了分析 l1 研 究 表 明 : 5 6 J , 近 0多 年 辽 宁 气 候 为增 暖 析 ( l ) 图 a。 趋势 , 主 要 表现 为冬 季 气 温增 高。本 文 利 用 小 波 且 对鞍 山市 冬 季 平 均气 温 进 行趋 势 分 析 , 一元 经 得 分析 等方法研究 了鞍 山市近5 冬 季气温 变 化特 征 , 回归计 算 , 到 年 平 均 气 温 序 列 的 线 性 倾 向率 为 5a 以了解 其在 不 同 时 间尺 度 上 的冷 暖 结 构 , 析 冬 季 0 08通过信 度 为 00 分 .6 ( .5的检 验 )总体 呈 上升 趋势 , , 气温 变化 的周期 性和突 变点 , 揭示 其长期 变化规律 。 即鞍 山冬 季平均气 温线性 增 长率 为0 6 .8℃ / 0a 相 1 , 当于 近5 鞍 山冬 季气 温升 高 了3 7℃ 。从 冬 季平 5a .
全球最 暖 的 时期 _ 。王 绍武 究 发 现 : 百 年来 探 讨鞍 山冬 季变 暖的原 因和主要变化趋 势 。 1 J 2研 近 全球气 候变 化 的 主要 特 征是 变 暖 , 国 的气 温 变 化 我
3 结果 分 析 与全 球气 温变 化 大 体 相 同 , 并不 总是 一 致 。近年 但 来 , 多研究者 对我 国气 温变 化进 行 了研 究 _ 5, 许 3 发 3 1 冬 季气温 时间序列变化 特征 —J .
均气 温波 动 分 析 表 明 , 9 5 19 1 8 - 9 8年 冬 季 为 近 5 5a
2 资 料 与方 法
选 用 1 5- 2 0 9 1 0 6年 鞍 山气 温 和 NC P历 年逐 来 的高 温 时段 ;0世 纪 5 代 前期 和 6 E 2 0年 0年 代是 2 月资料 。文 中冬 季 序 列 所 指 月 份 为 1 2月一 翌 年 2 段 低 温 时 期 。冬 季 平 均 气 温 最 低 值 为 1 5 9 6年 的 月 。利 用气温线性 倾 向率 和滑 动平 均法 [ 分析 鞍 山 ] 1. , 19℃ 最高 值为 2 0 0 3年的 一3 9℃ 。 .

1 951 1 957 1 63 1 69 1 9 9 975 1 81 987 1 3 1 9 2 9 1 99 99 005

时间 , 份 年 实况 : 滑 动 平均 : 线 性倾 向:…- 季总 平均 … 一 冬 (1 季 平 均 气 温 变 化 a冬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4期
20 0 8年 8月
气 象 与 环 境 学 报
J OURNAL OF METEOROL OGY AND ENVI RONM NT E
V l . 4 No. 0 2 I 4 A u u t2 8 g s 00
结果表 明:9 5a来鞍 山冬季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 55 冬季平均气温 变化具有 明显的阶段性和 突变性特征 , 存在 1 、 和 5a 5 8a 的
主要 周期 。
关键词 : 冬季 气温 ; 变化特 征; 小波 系数 ; 合成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4 8 P6 文 献 标识 码 : A
15- 20 9 1 0 5年鞍 山冬 季气 温 变化分 析
阎琦 崔锦3 吴艳青 , 2 , 2
(.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 江苏 南京 2 0 4 ; . 10 4 2 鞍山市气象局 , 辽宁 鞍山 14 0 ; 10 4 3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 辽宁 沈 阳 10 1 ) 10 6 摘 要: 根据 1 5- 2 0 9 1 0 5年鞍 山逐 月气温资料 , 采用线性 增长率 、 小波分析与滑动平均等方法对鞍 山冬季 气温进行 分析。

维普资讯
气 象 与 环 境 学 报
1 可知

24

2
得 到 累积 距 平 ( 图 1 b )


从图

累 积 距 平 变化
19 80
图 2 为鞍 山 冬 季平 均 气 温 的 小 波 系 数
可 知 鞍 山 冬 季 平均 气 温 主 要 存 在 1 5 8
0 3—0 3 文章 编 号 :6 3 5 3 2 0 ) 4—0 5 1 7 0 X( 0 8 0
1 引 言
冬 季气温 的变化 趋势 。利用 累 积距 平 和标 准 Mol rt e 小波分析 [ 近 5 鞍 山冬季 气温 变 化 的周 期 性 、 8 ] 5a 突
2 世纪 8 0 0年代初 全球气候 出现增 暖 , 2 是 变性和多 尺度变 化特 征 。通 过合 成分 析 和差 值法 等 近 0a
, 、

从图
a
规律性 非 常 明 显 鞍 山 冬 季 平 均 气 温 于 突变
收稿 日期 :0 7 9— 4 修订 日期 :0 8 0 —1 。 2 0 —0 0 ; 2 0 — 1 5 作者简介 : 阎琦 , ,9 4年生, 女 17 工程师 , 在读研究生 , 主要从事气 象预报及气候分析工作 ,- i m t F n @ 1 3 c m。 Ema : ee a s 6 .o l
时间, 年份

累 积 距 平 :…滑 源自 平 均 ( 1 季 平 均 气 温 累 积 距 平 变 化 b冬
图 1 15 - 2 0 鞍 山 冬季 平均 气 温 变化 与累 积 距 平变 化 曲线 9 1 05年
3 1 2 阶段性 和突变性分 析 ..
对 1 5 —2 0 9 1 0 5年鞍 山冬 季 平 均 气 温 进 行计 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