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学习资料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一、登革热简介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登革热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对该型病毒具有终身免疫力,但感染其他血清型后,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病情。
二、症状1. 典型症状: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2. 严重症状:出血、血小板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等。
三、预防措施1. 消灭病媒蚊:清除蚊子滋生地,如清理废弃物、清除积水等;2. 防蚊措施:使用蚊帐、蚊香、蚊液等防蚊用品,穿长袖长裤;3.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理花盆、水缸等积水容器;4.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周围环境整洁,减少蚊子滋生地。
四、登革热防控知识1. 病媒蚊: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白天活动,特别是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咬人;2. 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登革热疫情,及时报告病例,加强监测和防控;3. 早期诊断:对于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早期诊断;4. 隔离治疗:对于确诊登革热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5. 疫苗接种:登革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应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接种。
五、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性1. 保护个人健康:预防登革热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个人健康;2. 减少疫情传播: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蚊子滋生,从而减少登革热的传播;3. 维护社会稳定:登革热疫情的爆发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预防措施的落实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六、登革热宣传活动1. 宣传海报:制作登革热宣传海报,内容包括病因、症状、预防措施等,张贴在公共场所;2. 宣传手册:编写登革热宣传手册,详细介绍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发放给居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3. 宣传讲座:邀请专家开展登革热宣传讲座,向公众普及疾病知识和预防措施;4. 社区活动:组织登革热宣传活动,如清理蚊子滋生地、宣传防蚊知识等,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
七、总结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落实对于减少疫情传播和保护个人健康至关重要。
登革热内容简介培训课件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 的急性传染病。
它的病原是登革病毒, 重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 白纹伊蚊。
登革热内容简介
1
1/28/2021
登革热的类型
古典型登革热:
高热、头痛、极度疲乏、肌肉和 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 淋巴结肿大 。此类型传播迅速, 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 率很低 。
登革热内容简介
15
1/28/2021
9
登革热内容简介
10
1/28/2021
媒介伊蚊
白纹伊蚊也叫花斑蚊,是一种白昼
活动、喜好人血的蚊子。伊蚊多在室外
吸血攻击人。它们主要在人工或植物容 器积水中孳生,如花盆、缸罐、轮胎、
树洞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轮胎积水是
花斑蚊喜好的孳生地。
登革热内容简介
11
1/28/2021
登革热内容简介
12
1/28/2021
怎样预防登革热
翻缸倒罐,消灭一切蚊子幼 虫的孳生地。
要注意盖好 储水容器
花盆及水生植物每 星期至少换水一次, 切勿让花盆底盆积水
登革热内容简介13 Nhomakorabea1/28/2021
怎样预防登革热
适当丢弃空瓶
子、空罐子
1/28/2021
登革热内容简介
填 平 凹 陷 的 地 面
14
怎样预防登革热
注意个人防护:
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点蚊香 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 涂防蚊水 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 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白环,第五跗节全 白。雌蚊唇基有一 对白鳞族。
登革热内容简介
8
• 白纹伊蚊
• 黑色,中等大小,头部沿 眼边有白色鳞片,喙黑色 ,触须末端白色
《登革热防治知识》课件

登革热的发病症状
登革热的发病症状通常在感染后 1-2周内出现,包括突然发热、 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
。
严重时可能出现出血、休克甚至 死亡等症状,尤其是儿童、老人 、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更容
易出现重症病例。
登革热的并发症可能包括心脏疾 病、肝脏疾病等,需要特别关注
和治疗。
02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
01
02
03
04
安装纱窗、门帘、蚊帐等防蚊 设施。
使用驱蚊剂、蚊香、电蚊拍等 驱蚊用品。
定期清理家庭环境,保持卫生 整洁,减少蚊虫滋生。
定期进行灭蚊处理,包括使用 杀虫剂、捕蚊器等。
个人防护
01
穿着长袖长裤、袜子等 防护衣物,减少暴露部 位。
02
避免在清晨和黄昏等蚊 子活跃的时间段外出。
针对登革热的四种血清型,开发出能够同时预防所有四种血清型的疫苗。
疫苗接种策略的优化
通过改进疫苗接种方案,提高疫苗的接种率,从而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
防治策略的优化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登革 热的传播和防治。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登革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 登革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使用解热镇痛药、镇静剂等药物治疗 。
并发症治疗
出血治疗
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进行输血治疗 。
心脏疾病治疗
对于并发心脏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心脏疾病,给予相应 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04
登革热的预防控制
疫情监测与控制
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登革热的监测系统,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检测和 病例报告等多种渠道收集疫情
登革热基本知识共55页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2)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宣传资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预防登革热的宣传资料。
一、宣传登革热的传播途径1.1 介绍登革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1.2 强调清除蚊子滋生源:宣传资料应指导民众清除家中积水,避免蚊子滋生。
1.3 提醒民众注意个人防护:宣传资料应强调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个人防护措施。
二、宣传登革热的症状和危害2.1 描述登革热的症状: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2.2 强调登革热的危害: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2.3 提醒民众及时就医:宣传资料应告知民众一旦浮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三、宣传登革热的预防措施3.1 强调环境清洁:宣传资料应提倡保持环境清洁,避免蚊子滋生。
3.2 提醒民众使用驱蚊剂:宣传资料应推荐使用有效的驱蚊剂,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3.3 倡导社区协作:宣传资料应鼓励社区居民共同参预蚊虫防控工作,共同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四、宣传登革热的防治知识4.1 介绍登革热的防治知识:包括清除蚊子滋生源、个人防护、就医及时等。
4.2 强调家庭防护:宣传资料应指导家庭如何做好蚊虫防控工作,保护家人健康。
4.3 提醒旅行者注意防护:宣传资料应告知旅行者到登革热流行地区时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感染。
五、宣传登革热的应急处理5.1 介绍登革热的应急处理方法:包括就医、避免二次感染等。
5.2 强调及时就医:宣传资料应提醒民众一旦浮现疑似症状应即将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5.3 提醒病患避免传播:宣传资料应告知病患应避免被蚊子叮咬,避免传播病毒给他人。
总之,预防登革热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宣传资料的制作和传播能够有效提高民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希翼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匡助更多人了解如何预防登革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9 登革热复习资料

登革热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特点为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属,4个血清型,4~5d出现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8~10d出现中和抗体、2W出现补体结合试验。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的潜伏期末和发热期内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免疫力,并对其他黄病毒属有一定交叉免疫。
临床表现潜伏期:3~15天,一般5~8d典型登革热1.发热:①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小时内可达到40度,5~7d退热。
期间可以有双峰、马鞍热。
②伴有头痛、眼球后痛、肌肉骨关节痛、胃肠的症状③面部仇恨,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2.皮疹:3~6d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
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头面部。
多伴有痒感。
3.出血:5~8d,牙龈、鼻。
消化道、皮下...4.少数见肝肿大和黄疸轻型登革热:类似于流感症状重型登革热: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3~5d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炎症状。
有些可有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多于24小时内死于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夏秋雨季,大量发热病例。
临床特征: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全身疼痛,乏力、皮疹。
出血、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①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第四五天最少②1/4~3/4病人有血小板减少③部分见蛋白尿和红细胞尿,AST升高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试验滴度超过11280有意义。
双份血清,恢复期比急性期升高4倍可以确诊。
IgM捕捉ELISA法可以早期诊断。
病毒分离或者RT-PCR治疗:无特殊药物,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防蚊,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
对症治疗,1.高热者退热,先物理后药物,不能用阿司匹林,高热不退可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5mg,3次。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并预防疫情的发生,我们特殊制作了以下宣传资料,希翼能够匡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登革热的病因、症状、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一、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登革病毒主要由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这两种蚊子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当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类时,病毒会进入人体,引起登革热。
二、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潜伏期普通为3至7天,患者在感染后会浮现以下症状:1. 高热:患者体温可达摄氏39度以上,持续3至7天;2. 头痛:患者常感到剧烈头痛,特别是眼眶后部;3. 皮疹:患者浮现红色皮疹,常从躯干开始,然后扩散至四肢;4. 肌肉和关节疼痛:患者常浮现肌肉和关节疼痛,表现为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5. 出血:少数患者可能浮现轻度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三、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泯灭蚊虫滋生地:清除居住区周围的积水,避免蚊虫滋生。
清除花盆、瓶罐、轮胎等容易积水的物品,保持环境干燥;2. 避免蚊虫叮咬:在蚊虫活动的黄昏和清晨时段,尽量待在室内或者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3. 穿着长袖长裤:在蚊虫多的地区,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4. 使用防蚊剂:使用含有DEET成份的防蚊剂涂抹在暴露的皮肤上,有效避免蚊虫叮咬;5.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保持清洁;6. 加强社区宣传:通过社区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四、登革热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歇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饮水以补充体液。
如果症状加重或者浮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五、总结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个人和社区的防蚊措施,泯灭蚊虫滋生地,避免蚊虫叮咬,并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但近年来也在一些温带地区出现。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广泛宣传相关的预防措施和知识。
一、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眼部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和出血症状。
一些患者病情可能进展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出血。
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传播。
这些蚊子一般在清晨和黄昏活动,特别是在室外的水源附近。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叮咬后,这些蚊子会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三、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消灭蚊子滋生地:清除家中和周围的积水,因为蚊子的幼虫需要水才能孵化和成长。
清理花盆、水桶、雨水桶等容器中的积水,并定期更换花瓶中的水。
2. 使用蚊帐和蚊香: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在病毒流行地区。
同时,可以使用蚊香、电蚊香或蚊香液来驱蚊。
3. 穿着长袖和长裤:穿着长袖和长裤可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尽量选择浅色衣物,因为蚊子更容易叮咬深色衣物。
4. 使用防蚊喷雾剂:使用含有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的防蚊喷雾剂,可以有效驱蚊。
5. 室内防蚊措施:安装纱窗或使用蚊帐来防止蚊子进入室内。
6. 社区清洁行动:社区应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垃圾和积水,减少蚊子滋生地。
四、登革热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登革热,但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性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患者应该休息、补充充足的水分,并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五、宣传登革热预防知识的重要性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广泛宣传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殊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们制作了以下宣传资料,希翼能够匡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登革热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登革热简介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带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该病毒共有四个血清型,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以产生终身免疫力,但对其他血清型的感染反而会增加严重症状的风险。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严重者可能浮现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其中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会在叮咬人类时将病毒传播给人体,而感染病毒的人类也可以通过被叮咬的蚊子传播给其他人。
三、登革热的预防措施1. 泯灭蚊子滋生地:清除家中的积水,特别是花盆、水桶、瓶子等容器中的积水,避免蚊子在这些地方滋生繁殖。
2. 使用蚊帐和窗纱: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确保蚊帐完好无损,同时在窗户上安装纱窗,防止蚊子进入室内。
3. 使用防蚊液:在外出时涂抹防蚊液,特别是在蚊虫活动的黄昏和黎明时段,以及在蚊虫密集的地方。
4. 穿着长袖长裤:在蚊虫活动的时候,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5.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清理废物和垃圾,避免蚊虫滋生。
四、登革热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因此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支持性治疗。
患者需要歇息,补充足够的水分,控制体温,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引起出血。
严重病例需要住院治疗,并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
五、宣传活动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们将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分发宣传资料:将制作好的宣传资料分发给社区居民、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以便更多人了解登革热和预防措施。
2. 举办宣传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公众进行登革热预防知识讲座,让大家了解病毒传播途径、症状特点以及预防方法。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的流行特征
• 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 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 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 行。
• 多发生于3-11月份,夏秋季为高峰期。
登革热的易感人群
主要流行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全球2亿以上人口的健康,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发病人数有数千万人,有50万的住院病例,其中90%的病 人是15岁以下的儿童,平均的死亡率为5%,死亡在2万人以上,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
热的最有效方法是灭蚊防蚊。灭蚊的关键在于清 ——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灭蚊防蚊
4、家庭水养盆栽如睡莲、荷花、富贵竹; 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紧急杀灭成蚊,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
除家居环境中的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方法是灭蚊防蚊。
登革热的病原学
• 有4个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 对热敏感,56度30分钟可灭活。但在4度条件下
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乳酸、 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登革热的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 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 蚊。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 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密切接触者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装纱窗、挂蚊帐,点蚊香,开空调等都是有效的防蚊方法。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大面积喷杀可采用低浓度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灭虫剂。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防行登革热传播资料之阳早格格创做
一、登革热病媒是什么?
登革热通过戴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熏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黑纹伊蚊.其中黑纹伊蚊(雅称“花斑蚊”)正在尔省分散广大,主要正在浑火容器中孳死,大普遍正在屋中或者家中暗淡处流连,但是亦会正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下峰正在日降前二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趁早上八、九时.室中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二、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
熏染登革热病毒后,通过3至15天的潜伏期(常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收热为尾收症状,持绝收热3~5天,宽沉头痛,四肢酸痛、闭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收病后3、4日出现黑疹,恶心、呕吐,沉微的流牙血战流鼻血.病后有大概出现非常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量病者会逆转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戚克,宽沉时可引致牺牲.
三、部分怎么样干好登革热防备?
现时并不一种灵验疫苗去防行登革热.防行登革热的最好要领便是扫除积火,防行伊蚊孳死,以防行给蚊子叮咬,有闭防行蚊咬的步伐如下:
(一)、防行正在“花斑蚊”出出一再时段正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中暗淡处停留.
(二)、防行积火,扫除伊蚊孳死天:
1、尽管防行用浑火养殖动物.
2、对付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起码荡涤、换火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火.
3、把室中露天的盆、罐及瓶子倒置或者搁进有盖的垃圾桶内,防行积火.
4、将贮火容器、火井及贮火池加盖.
5、脆持所有渠讲疏通.
6、将大天凸起的场合局部挖仄,以防积火.
(三)、猜疑自己熏染登革热时要即时便诊.。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1)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一、登革热是什么?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病媒传播疾病。
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二、登革热如何传播?伊蚊雌蚊吸食被感染人员的血液,获得病毒并在蚊体内繁殖,再经叮咬传染给人类。
虽然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但不能掉以轻心,当下处于蚊虫活跃期,且病毒在蚊体内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致使登革热病毒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
三、典型登革热的症状是什么?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 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
发病后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
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四、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一)避免给蚊子叮咬1.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2.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3.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4.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
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
(二)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1.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2.把室外露天的盆、罐及瓶子倒置或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防止积水。
3.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4.保持所有渠道畅通。
5.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
(三)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要及时就诊。
登革热培训登革热

99年 02年
第7页,此课件共29页哦
我国近年登革热流行情况
佛山
4型
广州、中山市
1型
海南 、广东、 广西 3型
海南
2型
海南
2型
广州、佛山
4型
广州
1型
广州、佛山
2、4型
番禺
1型
中山
2型
广州
流行特征:
• 地理分布-地区性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第17页,此课件共29页哦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动态红细胞压积
其它有用检查: 肝功能、尿常规
第18页,此课件共29页哦
2.血清学 补体结合试验 1/32 凝集抑制试验 1/1280
特异IgM抗体检测
双份血清:4倍增高确诊意义
3.分子生物学检测 核酸杂交、RT-PCR
4.病毒分离 确定血清型
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 涂防蚊水 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
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第29页,此课件共29页哦
第3页,此课件共29页哦
二、病原学
结构: 单股正链RNA
抵抗力: 不耐热及消毒剂
培养: 多种细胞系中生长良好 血清型: 4型(1-4),抗原特异性不同
第4页,此课件共29页哦
三、流行病学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传播媒介 -伊蚊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
伊蚊
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
• 易感性:
第26页,此课件共29页哦
怎样预防登革热
翻缸倒罐,消灭一切蚊子幼
虫的孳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
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病因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
但不耐热,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
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有致病性。
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
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毒血症。
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
登革病毒与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同时病毒可抑制骨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
鞍型热。
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
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
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可有肝大,脾大少见。
个别病例有黄疸。
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2.轻型登革热
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
3.重型登革热
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
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检查
1.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2.病毒分离
取早期患者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
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4.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
诊断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等,即考虑为登革热。
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32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注意与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麻疹、猩红热、伤寒、疟疾、黄热病等鉴别。
治疗
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患者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才可适当活动。
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的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为宜。
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保持粪便通畅。
2.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
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3.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4.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
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5.止血
有出血倾向者,给予卡巴克洛、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出血量大时可输全血或血小板。
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
本病通常预后良好。
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预防
1.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
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
对可疑患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患者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日。
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
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在流行期间对易感人群涂布昆虫驱避剂,以防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