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定稿
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
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一、引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被广泛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通过深入研究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鲁迅的生平与背景•生平概述:鲁迅的出生、成长环境等基本背景。
•教育经历:鲁迅的教育背景和对其思想的影响。
•知识背景:鲁迅对西方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的深入研究。
三、鲁迅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反对封建文明–批判旧文化与封建思想–主张现代化与民主思想2.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不公与压迫–呼吁社会改革与人道主义3.文学探索与创新–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四、鲁迅的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反映社会的疯狂与扭曲–探索个体的心理世界2.《阿Q正传》–塑造阿Q形象,批判民族虚无主义–表达对于弱者的同情与关注3.《呐喊》–揭示晚清社会的苦难与绝望–展现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五、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贡献1.文化启蒙与传统批判–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语言革新与文学风格独创–提倡白话文,拓展文学表达范围–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写作3.思想影响与社会转型–鼓舞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对后来的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六、结论通过对鲁迅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启示。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当代社会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续)七、鲁迅的影响与争议1.文学影响力广泛–鲁迅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对许多作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胡适、贺敬之等2.引发的思想争议–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引发争议与质疑–有人指责他过于悲观与消极,缺乏对建设的积极思考八、鲁迅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意义–鲁迅代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他的作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思潮2.价值与启示–鲁迅坚持言论自由、民主与人权的追求,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他对于社会责任与人道主义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反思九、进一步研究的建议1.对鲁迅作品的深入细读–分析其文学技巧、思想意义等方面的具体细节–探讨他作品中的时代背景、社会问题等影响因素2.与其他文化思潮进行对比研究–将鲁迅放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与比较–探究他与其他文化思潮的共性与区别3.鲁迅与当代社会问题的联系–探讨鲁迅的思想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联与适应性–分析他的思想在解决当代问题中的指导意义十、参考文献•鲁迅《鲁迅全集》•胡适《鲁迅评传》•贺敬之《鲁迅与现代中国》以上为鲁迅课题报告的初步草稿,可作为研究的参考与起点。
鲁迅教案定稿
鲁迅教案定稿《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多种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特色。
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难点]1、对“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鲁迅到“平易温和”的鲁迅的认识转变。
2、由对鲁迅的新认识而思考怎样看待鲁迅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对鲁迅的印象。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冷峻等)3教师引导: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
一提起鲁迅,大家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鲁迅曾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教导过他们,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来到上海,曾和鲁迅有过一段很深的师生情谊,得到过鲁迅直接的关怀和提携。
所以在1939年鲁迅逝世3周年之际,萧红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题为《回忆鲁迅先生》。
本文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读过此文才感到:原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者鲁迅,他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
这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先驱,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鲁迅以其犀利的文字批判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对现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鲁迅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对他的学术论著进行资料汇编。
以下是对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的简要概述。
1.《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展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病人对周遭环境的狂言疯语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部小说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精神,鲁迅在其中呼吁民众要觉醒并面对现实。
2.《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地位低微的农民阿Q的生活遭遇,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欺凌。
小说主要探讨了阶级矛盾、民族意识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热风》《热风》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对北京九龙山的观察和描写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以疯狂炙热的气候暗喻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发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怒吼。
这篇散文带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色彩,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4.《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撰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详细分析。
在这部著作中,鲁迅对古代小说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对于小说发展与创作的新观点和新认识。
该书是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贡献之一。
此外,鲁迅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学术论著,如《且介亭杂文》、《纪念刘和珍君》等。
这些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后来的学者和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逝世后,有许多学者对他的学术成就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书籍。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研究文档
鲁迅研究引言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文化评论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鲁迅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进行研究,探究他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和影响。
生平鲁迅生于维新变法时期的浙江绍兴,家庭富裕但传统保守。
他的父亲是知识分子,鲁迅从小接触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他曾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段经历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迅曾在中国的多个城市生活,包括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落后与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
思想鲁迅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上。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腐败主要源于封建传统,主张推动社会变革和思想的解放。
鲁迅深受马克思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实行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制度,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进步。
他的思想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影响深远。
鲁迅的思想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鲜明的文笔和犀利的观点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喧嚣和个人悲剧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鲁迅反对封建习俗和旧的社会观念,呼吁人们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进行反思和抗争。
影响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以冷峻的现实主义描绘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幸和矛盾。
他通过直接而可信的描写方式,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鲁迅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领域。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对教育改革、女性解放和民主制度的倡导,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鲁迅研究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持续不断。
学者们通过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揭示了鲁迅的独特性和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最新版有关鲁迅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定稿 精华版
湖北大学自修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考学校:湖北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212411100024学生姓名:高杰指导教师:余兰兰工作单位:麻城市乘马岗中心学校二○一四年四月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报名号:0001161 姓名:高杰【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
鲁迅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深刻感染和教育,久久不能忘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语言风格文约意深,简笔传神,以“画眼睛”、“勾灵魂”等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小说结构形式以彰显个性为准则,丰富多彩,同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相结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寄托着他的爱和憎、同情和愤怒、希望和抗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风格典型手法结构形式讽刺笔法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原字豫山、豫亭,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笔者试从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结构形式、写实与象征、讽刺笔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研究》资整理料
《鲁迅研究》资整理料第一篇:《鲁迅研究》资整理料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与思想震动了整个中国社会,被誉为“文学革命家”、“文化革命先驱者”。
不仅如此,他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近年来鲁迅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对鲁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探究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同时对其未解之谜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探究。
首先,关于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研究在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鲁迅全集》的出版堪称里程碑式的事件,让后人能够直接阅读鲁迅先生的原著,从中深入洞察他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各类学者对于其作品和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解读和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一些学者探究了鲁迅的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他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思考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
此外,鲁迅的重要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小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的观点,并将小说划分为各类类型,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无疑,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创举,也为后人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鲁迅对于现代文化的思考和贡献也值得深入研究。
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对现代文化十分关注和热爱的人。
他在其生命周期中积极参与推进中国新文化运动,致力于消除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束缚,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他提出了“文艺革命”的口号,倡导文学要贴近实际,深入社会,关注人民。
他的观点在当时十分先进,也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同时,鲁迅本人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他曾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译成中文,并于1918年创办了翻译杂志《语丝》,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文学的前沿成果,也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跟鲁迅学修改文章的技巧
跟鲁迅学修改文章的技巧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
鲁迅先生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答北斗杂志社问》)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写出好文章尤其是修改文章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以大家最为熟悉的鲁迅名篇为例,通过对手稿(原稿)和发表稿(定稿)的比较对照,来直观地“看看”鲁迅是如何精益求精地修改文章的。
一、删繁就简,力求简洁精炼(1)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改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同上)(2)原句: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
((《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改句:……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
(同上)(3)原句:人人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看去是天然的事,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问出来了。
(《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改句: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
(见《呐喊》)例(1)“在……之中”句,一个并不长的句子里就出现了两个“之中”,显得重复、累赘,读起来感觉拗口;再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自然就包含着自己“一生之中”的意思。
此外,“一生之中”似有总结生平的意味,用在这里也不得体。
所以鲁迅就“毫不可惜”地将其删除。
例(2)“解剖学上的图”比“解剖图”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而根据上下文可知:这个图是指作者笔记上画的“下臂的血管”图。
删去“学上的”三个字,切合语境,表义较原先准确,简洁明了,避免了歧义,念起来也感觉顺畅。
例(3)原句说未庄的人们愿意知道阿Q的中兴史,在修改时又加了一个“都”字加以强调,这时再说这件事“看去是天然的事”实在没有必要,是冗余言语。
关于鲁迅的研究
关于鲁迅的研究班级:高一(1)班C小班指导老师:陶腾江组长:薛弘扬组员:陈路遥金意远夏梦陈鑫叶健健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语文课题研究涉及的从属科目:政治,历史,数学。
目的: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研究,感悟一代文学大师的文学及精神修养,了解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并通过这次研究提高文学修养,并且进一步了解鲁迅对现代人的影响。
意义:鲁迅是我国文坛中的泰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成为文坛上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了解鲁迅的作品,有利于我们文学修养的提升,以及精神品格的熏陶。
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
2.通过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3.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学习,提升文学修养。
4.通过此次学习研究,锻炼了同学的探究精神。
假设:大家对鲁迅的认识程度都比较高,为鲁迅作品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氛围。
内容:研究鲁迅的作品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当代中学生的品格熏陶等。
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口头交谈等方式,了解中学生对鲁迅本人及作品的认知程度;通过上网查资料、书籍等方式整理并研究鲁迅作品。
人员安排陶老师:综合指导陈路遥、陈鑫:收集具体资料夏梦、金意远:写作叶健健、薛弘扬:后期整理及制作时间安排和活动步骤:可行性:鲁迅是中国文坛比较有名的一代作家,大家对他或多或少有些许了解,方案具有较强可行性。
预期结果:总结出鲁迅作品大体的思想主流,以及当代的一些思想氛围,并提高文学修养。
总结: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拓展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体会:通过对鲁迅作品研究,感悟到了一代文学大师的高深造诣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鲁迅研究报告
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主要作品: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散文、诗歌、杂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童年时期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求学时期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 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
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
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鲁迅的生平1. 出生和早年经历: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家境富裕。
在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他也接触到了西方文化。
2. 留学日本和医学经历:鲁迅于1902年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医学院。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日本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思潮,对中国的落后和自卑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文学创作与思想转变:在日本期间,鲁迅开始撰写小说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这些作品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展现了他深厚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切。
4. 回国后的活动与影响:回国后,鲁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先后在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并创办了《独立评论》和《新青年》等刊物,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文人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鲁迅的文学思想1. 反对封建文化与旧思想: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和旧思想,主张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与自由,提倡个人独立和自主精神。
2. 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抨击:鲁迅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不公和劣根性,呼吁社会改革和人性的觉醒。
3. 积极探索新文学形式:鲁迅对于文学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现代文学的新风格和新路径。
三、鲁迅的思想影响1. 对文学的影响: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对后来的作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社会的影响: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变革,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 对思想的影响:鲁迅的思想成果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边界,对中国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思潮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借鉴。
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 (2)
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作出过杰出贡献。
无论是小说、散文、杂文的创作,还是民族遗产的整理、外国文化的解释,他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在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人选的数量之多也是首屈一指的。
弃医从文的经历,更给鲁迅先生增添了动人的一笔。
因此,选定鲁迅作品作为研究课题,不仅可以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价值,还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增强爱国情感。
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是“我们的第一要著”,这是鲁迅先生的文学观。
为此目的,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
因此,研究鲁迅的小说,就可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讽刺与幽默的语言无一不服务于这一思想宗旨。
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及犀利的语言风格更体现在其杂文创作中。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了解鲁迅杂文的产生环境、这个环境与他的杂文风格的关系以及鲁迅对杂文这种新兴的战斗体裁的看法等。
此外,可对鲁迅的散文展开研究,这将有助于学生从其作品中汲取无穷无尽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丰富课余生活,拓宽视野,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
研究过程步骤一确定研究内容在不同的中语版本中,鲁迅作品入选的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小说《故乡》、《礼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沦“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与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等。
研究之初,先由学生温习已经学过的鲁迅相关作品,然后指导学生从某个角度上去重新审视作品。
注意研究的角度要新,切入口要小。
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已》为例,研究这篇小说,有人瞄准孔乙己的手,发现孔乙已的手有如下作用:写过字、喝过酒、吃过茴香豆、偷过东西,甚至用它来“走”路。
这样从孔乙己的“手”即可看出孔乙己的不幸命运以及这种命运所产生的社会根源。
【最新】研究报告-鲁迅-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研究报告:鲁迅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关于鲁迅封建旧社会的研究的组织计划
关于鲁迅封建旧社会的研究的组织计划
根据您提供的标签,我拟定了以下组织计划内容:
以'关于鲁迅封建旧社会的研究的组织计划'为标题
一、研究背景
1. 鲁迅对于旧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反思。
2. 鲁迅作品中对封建社会各方面生活的详细刻画。
3. 国内外对鲁迅对旧社会研究的相关研究情况。
二、研究目的
1. 对鲁迅作品中对旧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2. 总结鲁迅对旧社会各个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3. 对鲁迅对旧社会研究的贡献进行评述。
三、研究任务
1. 选取鲁迅重要作品,对其中对旧社会的描绘进行分类汇总。
2. 权衡鲁迅对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解析。
3. 对鲁迅思想在对旧社会研究中所揭示的普遍意义进行梳理。
4. 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鲁迅研究进行总结。
五、研究难点与对策
六、研究计划时间安排
七、预期效果和研究意义
以上就是我依据标题拟定的《关于鲁迅封建旧社会的研究的组织计划》的大体框架,如果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请提出意见,我将进行修改完善。
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
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第一步:观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鲁迅认为,一个好的文章需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有准确的理解。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本质,关注问题的核心,从而避免在文章中陷入空泛和表面的描述。
第二步:分析和批判现象的基础鲁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应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提出有力的观点和论证。
第三步:总结和归纳问题的特点在写作过程中,鲁迅强调了对问题特点的总结和归纳。
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阐述和讨论。
同时,总结和归纳也有助于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四步:比较和对照问题的不同方面鲁迅认为,通过比较和对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提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观点和论证。
同时,比较和对照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提高文章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第五步:构建和展开自己的论证在写作过程中,鲁迅强调了构建和展开自己的论证。
我们应该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逻辑性。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在文章中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避免陷入空泛和重复的论述。
第六步:总结和强调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的结尾,鲁迅强调了总结和强调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通过总结和强调来回顾和概括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在结尾部分引入新的观点和论证,保持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它能够帮助作家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比较、构建和总结,我们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流畅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鲁迅的立论备稿六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心理研究—浅谈主人公的“个体卑亢意识”【摘要】:对“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小说《孔乙己》,大多数学者都侧重于研究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对麻木不仁看客们的刻画以及对社会恶习和人性丑陋的剖析等等,但却忽略了主人公心理层面的研究。
那么本文就着眼于孔乙己心理表现形式,主要研究孔乙己的“个体卑亢意识”(包括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并通过对孔乙己心理情结的深层挖掘,发现鲁迅特殊的人生际遇和现实坏境所形成的“自卑情结”是其创作《孔乙己》等“批判小说”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孔乙己自卑情结优越情结“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它虽然不是真正的现实人生,但它是作家的心灵世界、情感使然,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将心比心,得到灵魂安慰,更在于作家对现实世界的心理反应[1],也许是泪的洗礼,也许又是新的希望,也或者是迷茫的彷徨、孤独的呐喊。
毫无疑问,鲁迅的大多数小说都是其心灵的自叙传,他有感于国民劣根和现实人生,触目伤怀吃人的封建制度,并通过艺术加工刻画出了许多“类人”形象如:麻木的看客群体、悲情的女性形象、无所事事的肮脏闲人之辈、固守封建的农民之流等。
孔乙己便是肮脏闲人之辈中的一员,他是一位没落文人书生形象,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以抄书为生;他囊中羞涩、社会地位低下,源于诸多原因孔乙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积聚成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人都想通过种种补偿措施来平衡内心的焦灼情绪,从而提升自我的心理倾向,使自卑情结趋向于优越情结,然而始终孔乙己却没有得到社会“类人”的肯定和认可,他至死仍然饱含辛酸和泪水。
可以说孔乙己的成功塑造离不开鲁迅的特有人生经历和人情阅历,鲁迅的“自卑情结”正是孔乙己的自卑情结的生动体现。
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艺术天才必然与心灵创伤相联系,优越力量的概念同缺陷是分不开的,艺术创造正是自卑情结过分补偿的结果[2],自卑情结于孔乙己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阿伦.邓迪斯.结构主义与民俗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6月第563页.2.智量,熊玉鹏.外国现代作家辞典[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的服饰不仅仅体现时代差异、地域分区及其性别的不同,而且还体现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尊卑。
短装、布衣显示出贫苦农民的卑微身份,而长衫则标志着上等人的地位和身份。
孔乙己穿长衫却站着喝酒,似乎不合身份地位,但我们从他的外貌可以看出这其实是正常的,他身材高大却面带伤痕,一脸花白且乱蓬蓬的胡子,长衫又脏又破、许是常年未洗。
孔乙己虽是读书人,有自我修养,满口道德文章,但是实际他却与短衣主顾毫无二致,也是靠柜外站着喝酒,也是同短衣帮穷困潦倒,因此他没有理由不产生自卑情结。
首先我们看孔乙己的身份和职业。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个辛酸的没落文人,为何他终于没有进学呢?又为何他弄得形似乞丐呢?这全部的原由都是因为“可惜他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且经常丢掉用于生计的笔墨纸砚,于是迫于无计可施,他便行非君子之事情—偷窃。
综上所述,孔乙己的身份是个不学无术无所事事的读书人,而职业可以说是杂工,或是偷盗者,也或者是闲人。
不管怎样的形象,孔乙己始终都拖着长长的文化劣根影子,或自欺欺人,或偷鸡摸狗,又或好吃懒做,他都在“看”与“被看”的人生舞台上拒绝给自己幸福与宽慰,又被别人鉴赏着自己的悲哀与苦痛,还不时小心维护自己的“尊严”。
当所有看客见到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时候,他们便无所不用其极发挥自我极尽之能事挖苦孔乙己,当看到其脸上有疤痕时,便故意“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嘲笑的脸孔历历在目,不屑的眼光张张凶险,然而孔乙己却表现得相当有理有据,“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的自我安慰已无处不起作用了,他可以得到灵魂的安定和心理的平衡,也就不需要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和脸色。
但是孔乙己心理层面确实这样的心安理得吗?他被人开玩笑偷书被打之时“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锭出”、满口“之乎者也”,他被人提及为何捞不到半个秀才之时“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样子,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而嘴上也是得势不饶人的说出奇怪古文,而当他瘸腿来到酒店时候又被人追问瘸腿之事时,只能低声恳求希望不要再提及此事。
这些都可以说明,其实孔乙己心理的自卑情结正在左右自我,他找不到自我排遣方法,也得不到其他人的同情,更加不可能有什么抱负施展才能以雪前耻以求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他只能默默忍受,他才会采取以上一系列的措施来抵消内心的自卑情结,以求得到自我安慰。
可以说孔乙己的这种自卑情结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既有自我贬低,也有自我的安慰。
优越情结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拥有“个体卑亢意识”的孔乙己来说,他不单单具有明显的自卑情结,还具有与之相反的另外一种情结——“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可以说是自卑情结的一种补偿,当人在收到巨大自卑情结的左右时,他就可能寻求相反的事情来对别人进行人格侮辱、辱骂脏话和贬低别人等等,得到心理安慰,产生“优越情结”。
《孔乙己》文章中在反应主人公“自卑情结”的同时,也在有意识的展现其“优越情结”,比如:“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和孩子说话”,于是才有了孔乙己考“我”“茴”字的四种写法。
孔乙己在受到看客们的奚落嘲笑后,肯定有颜面尽失的感觉,于是便自我贬低;但是看到“我”时,他觉得自己可以转移自己的自卑,便开始卖弄文笔知识,要求“我”学习“茴"的写法,然而”我“却没有给他机会,于是孔乙己只能显出”孺子不可教也“惋惜之情。
这样孔乙己的优越情结变没有得以实现,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获得”优越情结”的机会,于是才有了经典的玩弄小孩子事件。
他吃茴香豆的时候给每一个小孩子一颗,但是小孩子们却没有要散去的意思,他又开始玩弄起自己的学问,“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小孩子必然没有听懂他说的什么,或者是孩子们没有兴趣给其周旋,于是便散去,这样孔乙己的机会也就完全丧失。
可以说主人公孔乙己的“优越情结”根本就没有得到满足,他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自卑、无知和懦弱,于是始终生活在单一文化中、思想未受过异质文化的冲击和洗礼、以关心自我生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非前进向上为主要人生追求的孔乙己便只能常伴自卑[3],难以有所超越,也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这就是孔乙己乃至整个受到传统文化劣根影响的名族的悲哀。
沈从文于《论中国小说创作》曾言:多数的读者,由郁达夫的作品,认识了自己的脸色和坏境。
而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更加可以看清整个中国的现实坏境,看清现实人生的痛苦悲情,看清人性展现出来的丑恶的一面。
从《呐喊》一路走来,鲁迅都在坚持自我批判、自我检讨、自我剖析,他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国民的劣根和自卑情感,刻画出了大众的丑恶行径。
那么为何鲁迅会开批判之先河呢?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鲁迅所处的坏境和它的人生经历。
《孔乙己》等批判小说创作动因纵观鲁迅小说创作的动因我们不难发现,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坏境给予他的使命感是他创作的思想源泉。
然而使命感使他看到的却是人性的缺失、尔虞我诈、精神劣3.于艳平.“土地情结”中的“个体卑亢意识”[M].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根以及麻木不仁的真实面孔,虽有自我的大胆暴露,但是始终力量微弱,难以唤醒诸多心灵。
所以鲁迅在创作过程中才会有种难以言表的“自卑情结”,他想通过自己创设的“优越情结”来弥补自卑,但始终难以逃脱个体卑亢意识的制约(因为现实便是如此,现下的国民思想便是这样,如果一味求心灵安慰,以希歌功颂德,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名族灭亡),所以他最终小说主人公的结局大多悲剧收场。
我们都知晓鲁迅故乡鲁镇,是个不同寻常的地方,鲁迅的多数小说发生地都在鲁镇,并且他在表现鲁镇各色人时都常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而《孔乙己》发生地也是鲁镇,因此鲁迅不免有这样的心情来建构孔乙己自卑的人格魅力,而鲁镇格局的不同也为主人公悲情命运奠定了基调。
正是由于鲁迅对于国民精神劣根难以唤醒的自卑情结,才有了他或在喜剧式的嘲讽中挖掘导致劣根滋长的传统温床,或沉痛批判国民愚蠢麻木的精神风貌,又或是不动声色的暗示他们的错位自卑意识。
这就是鲁迅“自卑情结”产生的重要动因之一——固定的故乡人文模式。
鲁迅“自卑情结”的动因还在于他对于固守封建儒家传统的文人的批判。
文章主人公孔乙己满口道德文章,“之乎者也”,无非就是证明自己的无知和落后。
自己姓孔,便好像与孔子圣人沾了关系,死抱旧时思想,还认为懂得孔子思想,奉为真理名言,实际上自己的前途命运就是丧失于此。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中就说:“中国的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懂得孔子的,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人了”。
孔乙己就是此类人,愚昧无知还自认为固守经典,鲁迅还说:“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是为了治民众的,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孔乙己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才会有此结局,他把自己奉为上等人,却没有发现自己身处困境,还刻意穿上长衫以表身份,因而悲剧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固定的故乡人文模式、对固守的封建儒家传统文化的批判便是鲁迅“自卑情结”的两个重要动因,也是他创作诸多“批判小说”的原由。
而孔乙己身上所体现的“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正是鲁迅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名人文库·鲁迅小说全集/张弘主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06 【2】“土地情结中”的“个体卑亢意识”/于艳平著.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 【3】鲁迅小说独创性初探/陆耀东,唐达晖主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0 【4】鲁迅论/李何林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02【5】鲁迅传略/吴中杰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