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作品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黄叶落尽秋色深,
江楼归照月影依。
沙头渔火对愁眠,
山月隐没人行迷。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
作者以黄叶落尽、江楼归照月影、沙头渔火对愁眠、山月隐没人行迷等句子,把秋天的萧索景象展示得淋漓尽致,抒发出深深的愁绪,表达出思乡之情。
诗中黄叶落尽,秋色深,把秋天的萧索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秋天的悲凉景象,让人感受到秋意深沉;江楼归照月影,月光在江楼上闪烁,把景色渲染的更加的梦幻而神秘;沙头渔火对愁眠,把晚上的渔火与抒情的愁眠融合在一起,把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山月隐没人行迷,把山月和人们迷失在月光下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抒发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对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涌:波浪滔天。
5.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6.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7.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8.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9.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10.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三一文库()〔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对偶)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意象)
赏析:
背景:大历元年(766年),安史之乱基本结束但局势仍动荡,作者时年55岁,正寄居夔州,此前已漂泊了近6年,老友已相继亡故。
翻译:时序为日暮。
秋天来了,霜降枫林,枫叶凋零败落,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浪滔天,好像连天也一起涌过来似的,大概是边塞干戈,扰攘接合了地上的阴气吧。
两度菊开,自己仍然漂泊在他乡,不禁伤感落泪,孤独的小舟,还长系着怀念故园的一颗心啊!天逐步冷了,处处有人移动刀尺在赶制过冬的寒衣,晚上从白帝城的高处传来急促的捣衣裳的砧杵声。
情感:天地间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异变和不安的前途。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作品赏析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和纲领,写夔州(今为奉节县,包括县东之白帝城)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枫树在深秋露水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里面波涛汹涌,连接天际。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山上空的乌云像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杜甫离开成都,原打算出峡。
然而被滞留在夔州等地已经两年,他见到丛菊开了两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上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枫树在深秋露珠的冲刷下逐渐凋谢、残伤,巫山和巫峡也弥漫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飞过的乌云则像必须挤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森。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著花开的花,想起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则在岸边,虽然我无法东归,飘零出外的我,心却短系故园。
又在配发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认为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肃穆,愈加深邃。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至,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下夔州秋景,感叹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阶段之枢纽,后四首写下所思之长安,抒写“处江湖离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重泉伤感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凄美悲凉意境浅宏,念去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整体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存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兼天:连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指冬天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秋兴八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秋兴八首》阅读练习及答案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蕭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地点、时间,气氛阴沉,定下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为时局动荡不安而感到前途未卜的深深忧思。
C.颈联写诗人触景生情,因为菊花两开而联想到时光飞逝,不由地思念家乡。
D.尾联写冬日将至,白帝城人们赶制寒衣,表现了时序推移中的浓重秋色。
17.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_____,____”两句,赞美周瑜举止从容,轻松击败敌军。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两句,赞叹宋武帝刘裕北伐之时气势如虹、战功赫赫。
(3)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6.D项,“白帝城人们赶制寒衣,表现了时序推移中的浓重秋色”说法有误。
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
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
此诗尾联,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表现的是客子羁旅之情的艰难。
17.①借景抒情。
前两联,诗人描写白帝城秋天典型景物:玉露凋伤,枫林摇落,波浪翻涌,风云变幻,萧瑟秋气,衬托自己了的忧思。
②直抒胸臆。
第三联,诗人直写自己伤感落泪,思念故园。
1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秋兴》其一原文及对照翻译
《秋兴》其一原文及对照翻译《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对照翻译《秋兴八首》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对照翻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对照翻译】。
秋兴八首_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 翻译及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暮年为躲避战乱而借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 年),时 56 岁。
全八首连任,前呼后应,脉络贯穿,组织严实,既是一组完满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重视。
每篇都是能够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在《评比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情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边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感触不得志的一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素。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惹起的国家兴衰、出身蹉跎的感触;写长安盛世的回想,今昔对照所惹起的悲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击国家残缺而不可以有所为、只好遥忆京华的忧虑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境界。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悲凉境界深宏,读来令人勾魂摄魄,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景。
用阴森萧瑟、动乱不安的光景环境烘托诗人忧虑抑郁、伤国伤民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直截了当叙写光景之中点明地址时间。
玉露即白露,,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境界笼盖着没落情景,氛围阴森,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睁开气萧森的悲壮情景。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暗萧森之状。
万里滔滔而来,波浪汹涌,翻天覆地,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光景也寓时势。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到处是灰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光景描述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势那种动乱不安、前程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滚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暮秋、个人出身、国家沦丧囊括此中,风起云涌,哀感深邃。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阅读答案杜甫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阅读答案杜甫秋
兴八首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请简要说明首联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中的“丛菊”能否改为“残菊”?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示例: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不能。
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菊花的盛开,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
而且两度菊花盛开,诗人却流下了思乡的眼泪的,以乐景写哀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悲苦心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阅读答案境。
因此,不能改。
其中手法1分,
情感1分;答“丛菊”对“孤舟”,对仗更工整的)(意思对即可)。
杜甫秋兴八首秋兴其一杜甫阅读
杜甫秋兴八首秋兴其一杜甫阅读
杜甫秋兴八首秋兴其一杜甫阅读答案
秋兴(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改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这首诗前三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合诗句进行剖析。
(2)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磨炼风格,找出最后一联里富裕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赏析。
14.(1)前三联使用了情形交融的手法,写尽萧瑟凄冷的秋景。
(2 分)暮秋露珠侵害,枫树凋落残伤,巫山萧瑟阴沉,巫峡波涛滔天,
乌云压到地面,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想到两年不曾回
家,就难免悲伤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
故园。
( 2 分)
(2)“催”与“急”字。
( 1 分)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季
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 1 分)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异乡的飘零之感与浓厚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土的想念也更加凝重,更加深邃。
( 2 分)
1 / 1。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调伤枫树林”古诗词阅读理解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调伤枫树林”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调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目泪,孤舟一系故因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本诗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枫树、露水、巫山、巫峡、迷雾。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
(2)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精妙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
分析诗句的作用,要在精读诗歌语句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分析首联“玉露调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描写了枫树、露水、巫山、巫峡、迷雾等景物,写出了阴沉萧瑟的秋景,“凋伤”“萧森”点出了景物败落的特点。
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针对本题,要熟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联系作者的生平作答。
本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杜 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赏析、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卷二《绝句》已介绍。
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卒,杜甫失去依靠,便于五月携家离开成都东下,经嘉州、戎州、泸州、渝州,在云安住了一段时间,于永泰二年(766)夏初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
十一月改年号为大历,从“丛菊两开”来看,《秋兴八首》当作于大历二年(767),因为大历三年(768)正月中旬,杜甫就已经出峡东下了。
前人将这组诗系于大历元年恐不确。
《秋兴八首》(其一)为组诗中的第一首,正如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称:“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首联扣题,起句写明时间已经进入秋天,“玉露”即白露,早晨草木上有露水是秋天的特征。
枫树的叶子比较大,容易招风,枫叶到了秋天会变成红色或黄色,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是秋天的标志。
枫树是落叶乔木,枫叶变色以后也就开始凋零了。
次句写地点,《水经注·江水注》:“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萧森”,萧瑟阴森。
这两句写景,但是句中有“凋伤”与“萧森”两词,可见景中也蕴涵着诗人悲伤的情感。
颔联承上继续写巫山巫峡的秋景。
三句写巫峡波浪滔天,四句写风云在巫山上涌动。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甸的话说:“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隐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
”明末金圣叹《杜诗解》卷三分析道:“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
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塞上”,即夔州,此泛指巫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3.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分)
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
4.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2分)
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分)。
5、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6、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
(3分)
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2分)
示例二:颔联的象征:以骇浪滔天,(1分)暗寓了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2分)
示例三:颔联的象征:以阴云盖地,(1分)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2分)
示例四:尾联的烘托:以秋风、捣衣声(1分),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
可归的惆怅和凄凉。
(2分)(意思对即可。
划线处为关键得分点,共3分)阅读练习二:
(1)诗中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
答:(1)已被秋天凋伤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波涛汹涌的大江,浓云密布的塞上,开了又开的菊花,心系故园的孤舟,暮色里急促的捣衣声。
(分析景象2分)写出了深秋的衰败和阴沉的景象。
(3分)(概括特点1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2分)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到家乡的悲凉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分)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前三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风格,找出最后一联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前三联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尽萧瑟凄冷的秋景。
(2分)深秋露水侵蚀,枫树凋零残伤,巫山萧瑟阴森,巫峡波浪滔天,乌云压到地面,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2分)
(2)催与急字。
(1分)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1分)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2分)
【附:诗歌意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民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
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
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
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
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
砧即捣衣之石。
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
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