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在___资__本__主__义__世__界__体__系_______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二、经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进程 (1)“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 __罗__曼__诺__夫____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___临__时__政__府___和__工__兵__代__表__苏__维__埃____。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_社__会__主__义__革__命_____转变的任务。 (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 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彼得格勒起义:1917 年 11 月,起义工人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5)建立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__和__平__法__令____》和《土地 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苏联共产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 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 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 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 在社会主义之外。
上篇 通史构建 · 模块突破
模块三 世界文明的演进 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
(20世纪初—1945年)
历史
01
通史体系知识概览
02
热考突破小题满分
03
综合探究大题增分
【时空定位】
【线索提炼】 第一次会主义现代化
模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形成,也是两种制度并存及斗争的历史时期。 政治上: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构
阶段二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调整以及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_生__产__过__剩___”。 (3)具体原因:_自__由__放__任___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
2.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 年 1 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 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 内 容 : 产 业 结 构 方 面 , 优 先 发 展 __重__工__业______ ; 所 有 制 结 构 方 面 , 实 行 ____单__一__公__有__制______;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评价 ①使苏联实现了__工__业__化______;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建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 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两种社会制度并 存与竞争的时代正式开始。
经济上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 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面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实行国 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2.(命题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 味的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 代的标志之一。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 B.苏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经济充满活力 D.赫鲁晓夫改革初现成效,农业生产局部改善
绝对计划调节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作用和实践结果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
渡的正确途径
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 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 逐渐失去活力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 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 析错点:“供不应求”与出口没有直接关联;“减产”未影响工业化速度;材料不能体 现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 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 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 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苏联的影响: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 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 (7)对中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__国__民__经__济__建__设__运__动____”、法币改革等措施促 进经济发展。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 恢复私人企业 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经济运行机制
(3)过程 ①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1929 年下半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③1937 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3%。 (4)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 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 械和财政支持。 ②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 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 不景气。
三、20 世纪的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使苏联社会取得巨大变革。 2.成就: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
3.特点: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多样化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 内容。
4.影响: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伟大历史性变革。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中 1928 年以后 4 年间苏联的变化,找出吸引美国人的原因。 析错点:“经济危机”基本未对苏联造成破坏;“保证”与史实不符;美国是资本主义 国家,排斥“公有制”。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苏联工业化进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015·高考全国卷Ⅱ,T3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 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苏联(俄)的经济政策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真题典例】
1.命题点: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及影响 (2016·高考全国卷Ⅱ,T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 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 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选 C。题干反映苏俄(联)政府的农业政策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到集体农庄,在近 十年左右作了三次调整以适应形势需要,故选 C 项;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 较高,排除 A 项;集体农庄反映的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忽视农业发 展,排除 B 项;苏俄(联)政策的调整是形势使然,排除 D 项。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 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企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3)特点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战时需要,具有某些__共__产__主__义____的特征,否定商品货 币和市场规律。 ②新经济政策: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__商__品__、__市__场__和__货__币__关__系____,发 展社会主义生产。
2.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 (1)从形式看,新经济政策是在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 盟。 (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 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4)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 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 (5)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 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选 A。根据材料“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 联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可见当时人们对于美食的向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源于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故选 A 项;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初, 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无法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B 项; “20 世纪 50 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早已被停止,排除 C 项;材料“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 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不能说明农业的成就,排除 D 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案。
(2)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
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 大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 ___普__遍__义__务__劳__动__制___
新经济政策
以固定__粮__食__税______代 替余粮收集制
2.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__破__坏___性__严__重____。
3.影响 (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_国___际__关__系__ 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____殖__民__地__、__半__殖__民__地_______ 之间的矛盾。
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 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 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
阶段一 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 20 世纪的苏联文学
一、政治——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1)俄国无产阶级走向成熟。 (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