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答案:BCE
解析:A、C、D三项中;应选C..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一、 市场与市场体系
要求:了解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市场..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相适应的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已经从单一商品市场、局部市场发展到复杂多样、国际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
例题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过程
答案:C
解析:从生产关系定义里就可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答案:D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等..机器社会就是属于生产工具..A项原料、B项辅助材料、C项燃料都是属于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物质资料..
例题2: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货币 B.人的劳动 C.劳动管理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考试内容:掌握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例题1·单选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答案:C(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考试内容:掌握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但对于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比如:劣质商品,吉芬商品(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7)其他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例题1·单选题】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A.呈同方向变化B.呈反方向变化C.不相关D.完全等价答案:A【例题2·多选题】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答案:ABDE【例题3多选题】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消费者偏好B.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C. 替代品的价格D. 互补品的价格E. 产品生产成本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社会主义制度(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考试内容:掌握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
我国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例题。
单选题」(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股份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民营私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C。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前言一、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财政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四部分:市场营销第五部分:管理学基础第六部分:法律涉及多个学科。
什么叫复合型人才?把经济基础知识学完就是复合型人才。
二、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试卷分析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型有两种: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70小题,第小题1分,共70分。
多选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试卷总题量为105小题,满分140分。
三、学习方法1.针对教材特点的解决方案(1)内容多;(2)记忆量大针对内容多的特点,要让教材由厚到薄。
要找出那出闪闪发光的句子和词语。
什么是闪光耀眼的?也就是结合考试要求比较重要的内容。
一句重要的话,一个重要的詞。
有时候一大段叙述都是在阐述一个观点,那么这句表达观点的话就是重要的话。
例如:第三章第一个问题:货币转化为资本,说了一页多之后,最后一句话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句话下个定义,给个概念,说明一种认识等,那么其中的关键词就是重要的词。
例如:第一章第(二)个问题第二段讲生产关系,有一句话藏在第四行: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07年09年的真题都考了这句话。
当然这其中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针对记忆量大的特点,有两个对策:一是注意归纳总结,以达到由繁到简的效果。
其实是简约而不简单。
看似总结出三两句话或一两个重要词,却每词每句都是要点。
二是注意记忆技巧。
这么大的记忆量不仅是对毅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记忆技巧的挑战。
运用了科学的记忆技巧,记忆便可由难变易。
例如:第三章第六个问题: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在资本循环中实际上讲了这样几个问题:产业资本循环经过的阶段;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并与剩余价值联系起来;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这几个问题可以一一对应地去进行记忆。
这样看似杂乱的内容就形成了三条清晰的线条。
2.注意梳理不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内容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但教材在编排时并未将其串连在一起,看似很零散,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以便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级经济师考试科目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华会计网整理了初级经济师考试预习讲义,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考生备考。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考试内容:熟悉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 W一G—W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 G—W—G 。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 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
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 m 。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例题1·单选题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答案 D例题2·单选题 2007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劳动力成为商品答案 D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考试内容: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例题1·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A.统治性B.决定性C.辅助性D.基础性[答案]D(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 )作用.A.基础性B.辅助性C.主导性D.统治性[答案]A(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 )作用.A.辅助性B.先导性C.基础性D.平衡性[答案]C例题2·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 )原因.A.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分工D.社会化大生产E.按劳分配[答案]AC例题3·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市场竞争规律[答案]B来源:考试大-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考试内容: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同时,二者所处的地位和功能又有区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例题·单选题(2006~2008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 )为主.A.间接方式B.直接方式C.统一管理D.风险控制[答案]A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掌握)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1)统一性(2)开放性(3)竞争性(4)规范性2.培养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意义(了解)(1)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2)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3)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4)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样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考试内容:掌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涵义和类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的统称)、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例题1·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 )构成的.A.各种消费品市场B.各种生产资料市场C.各种生产要素市场D.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答案]D例题2·多选题( )属于要素市场.A.消费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金融市场D.劳动力市场E.房地产市场[答案]CDE(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考试内容:掌握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涵义和内容.1.市场规则(1)含义:市场规则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进入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2)内容:①市场进入规则: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进入市场的规范和准则;②市场交易规则;③市场竞争规则.2.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3.市场管理(1)市场管理的手段:①法律手段;②行政手段;③经济手段.(2)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对市场主体的管理②对市场客体的管理③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④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四)市场中介组织1.市场中介组织含义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2.市场中介组织分类(1)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等.(2)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级机构等.3.市场中介组织作用①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②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提供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秩序.4.对市场中介组织管理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例题1·单选题市场中介组织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A.非行政性B.行政性C.非盈利性D.盈利性[答案]A。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
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
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
【例题1·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
A.统治性B.决定性D.社会化大生产E.按劳分配[答案]AC【例题3·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市场竞争规律[答案]B?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考试内容: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一)货币的本质掌握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来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三个方面: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熟悉):(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例题·单选题】马克思研究货币本质的出发点是( )。
A.货币的起源B.货币的职能C.货币的形态D.货币的作用[答案]A(二)货币形态的演变熟悉货币形态的演变: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1.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直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
其流通分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非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2)高级阶段,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金属货币流通的发展过程:第一,货币材料:贱金属——贵金属;第二,以金属的自然形态流通——铸币流通。
2.代用货币——可以与实物货币等价交换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
代用货币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是由实物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
其主要特征有:①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
②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
③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后来中央银行逐渐垄断了银行券发行。
【例题1·单选题】银行券和辅币等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是( )。
A.金属货币B.代用货币C.纸币D.第三代货币[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5年、2006年)典型的代用货币是( )。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信用与金融中介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一)信用的定义、存在前提及本质特征
1.信用的定义(掌握)
信用是指债权、债务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全部经济现象,是资金盈余者把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贷放给资金短缺者。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存在的前提(熟悉)
信用在历史上长期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
信用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
私有制是货币和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
3.信用的本质特征(掌握)
(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
(3)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债权与债务关系的统一。
(4)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
不同社会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
【例题1·单选题】( )是货币和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
A.商品经济的产生
B.社会分工
C.私有制
D.剩余产品的出现
[答案]C
【例题2·单选题】(2007年)信用是一种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其条件是( )。
A.偿还和付息
B.中央银行的存在
C.商业银行的存在
D.证券市场的存在
[答案]A
【例题3·多选题】(2006年)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对于其本质的正确认识有( )。
A.它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B.它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
C.它是双方面的价值运动
D.它仅仅是一种债权关系
E.不同社会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
[答案]ABE
(二)信用的作用(熟悉)
现代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信用经济。
信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信用促进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与收缩。
2.信用的存在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交易行为。
3.信用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桥梁。
4.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可以保证信用主体的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可预测性。
(三)信用的形式(掌握)
1.按债权人和债务人结合的特点分类,分为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
(1)直接信用又称“直接金融”或“直接融资”,在这种方式下,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
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
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建立金融联系,不需要中介。
包括预付或赊销商品形式的商业信用、发行及买卖有价债券形式的公司信用、国家信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