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进程中失地农民经济发展权的法律支持研究

合集下载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概述: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大量农地被征用。

这其中,失地农民成为了最受影响的群体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查,探讨他们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失地农民的生存困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着生存困境。

他们失去了主要的生计来源,无法再依靠农田耕种维持生活。

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技能,他们也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这使得他们陷入了贫困和无助的境地。

二、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适应问题。

他们往往来自农村,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缺乏了解。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于失地农民的歧视和偏见也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了困难。

三、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征地过程中,他们往往面临着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情况。

一些地方政府征地补偿不公,导致失地农民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

此外,他们的土地使用权也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往往被转让给开发商或者其他利益集团,使得他们无法再回到农田上耕种。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征地过程的监管,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其次,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失地农民掌握一些城市生活所需的技能,增加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关爱和支持,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五、成功案例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比如,在某个城市,政府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培训课程,帮助失地农民学习一些城市生活所需的技能。

这些措施使得失地农民逐渐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结论:失地农民面临着生存困境、社会适应问题和权益保障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灵山卫窝洛子村任伟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土地被征用后,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其中一部分沦为城市贫民,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社会各界切实关注。

一、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安排下,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

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未来的生活前景必然令人担忧。

目前一个庞大的利益受损人群——失地农民群体已经形成,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失地”等于“失业”。

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是农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来自土地的收入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

土地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可靠的谋生渠道。

在国内耕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分配给失地农民新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农民到异地承包耕地,大部分农民已经无田可种,必须自谋生路。

目前,由于生活观念、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处于弱势,往往难以找到工作。

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本来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经常工作不到位,只有少数失地农民获得了就业安置。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文化程度不高、未经过专门的就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显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农民,他们打工没人要,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问题特别突出。

(二)目前农民失地现状。

据《部分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简析》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15户失地农户共303个劳动力中,只有3.6%的劳动力被有关部门安置就业,其余的只能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的劳动力中,有40.9%找不到工作,目前基本赋闲在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出路问题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出路问题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出路问题的思考摘要: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逐渐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与城市在区域、产业、市场、基础设施、文教卫和社会保障方面逐渐融合,城乡的差异性逐渐消融,在这一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状态都在经历着主动或被动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及农村的发展,由此引发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城乡结合带社会治安问题等亟待解决。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农民收入;失地农民On the Outlets of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Abstrac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 gradu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is proces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dustries, markets, infrastructure,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health gradual integration, the gradual melting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process. The farmer’s ways of life and existence are experiencing changes in active or passive ways, and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ves of farmers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it leads to the consequent that employment of landless peasants,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t problems of social order solution.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urbanization; farmers’ income; landless peasants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党的十七大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为:在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指导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这一提法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五个一体化”[1],即基本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文教卫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从而使城乡统筹发展从理论层面提高到政策层面,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完整理论体系。城乡一体化内涵丰富,从外部空间形态来看,城乡一体化是指农村与城镇在社区环境及空间结构上逐渐集聚,不断融合的过程;从内部社会形态来看,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1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的生存现状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逐渐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与城市在区域、产业、市场、基础设施、文教卫和社会保障方面逐渐融合,城乡的差异性逐渐消融,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状态都在经历着主动或被动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好有坏,但无一例外地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及农村的发展。部分农民的生存现状呈现边缘化和分异化的特点,许多农民成为贫困户,具体存在3个问题:一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失去祖辈赖以生存的田地,加之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难以迅速适应当下科技与人才并重的岗位竞争战略,因此失地农民的就业困难重重。二是失地农民的户口问题。大量失地农民追风涌入城镇并加入打工族,虽然拥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但是在社区建设中不易取得正式的居民身份。三是城乡结合带的社会治安问题。部分无业人士游走在法律边缘,一度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隐患,将会给附近从事副业生产及经营的农民带来困扰。2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生活窘困的原因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被征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等政策性原因及农村固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落后、法制建设不完善等传统原因,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一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中,为了建设统一整洁的社区环境及修建其他基础设施,适应统筹规划的发展,部分农民的土地不可避免地被征用,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由于土地被征用,使农民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财产权、生存权、就业权以及受教育权等权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和影响甚至丧失,一部分失地农民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农民便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2]。二是与户籍挂钩的农民权益的部分丧失。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向城乡一体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也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农民市民化进程困难重重。三是在城乡结合带,居住在此的多为打工族,他们流动性强,人口登记制度落实较为困难,因此管理上涉及范围广、难度大。3 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出路的建议3.1 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3.1.1 提高失地农民的收入首先要提高失地农民的收入,使其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变迁,并找到赖以长期生存的生产方式。在对农民就业问题的探索中,将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农民分为两类,一类为部分失地农民,是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部分土地被征用或是转承包给其他的农民,这些农民将部分土地转包以后,一方面依旧依靠日常耕种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土地转包后节省下的一些时间投入副业经营,增加家庭收入来源;另一类为完全失地农民,是指土地完全被征用的农民,农民失去了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然会有部分补贴和补偿,但是长期来看,他们失去了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资料,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和蔬菜都需要购买,无形中增加了其家庭负担,这类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最迫切的。3.1.2 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解决这些农民的长期生活来源问题,并逐步提高其生活水平,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除国家给予一定的征地补偿及相关补助外,最关键的就是要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失地农民就业,使他们能够依靠诚实劳动自给自足;在农村社区规划中,不仅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住房问题,也要关注发展农业与非农业产业,引进现代化机械,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在非农业产业方面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到镇区进行集中发展,形成企业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要以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适度集中。3.1.3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市场以农民转移就业为重点,发挥农业产业化在城乡一体化机制中的动力作用,将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市场。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优势,抓住小城镇大发展的机遇,积极拓宽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走向强强联合,吸收当地农民就业。逐步提高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农民对农村土地的经济依赖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不良影响。具体措施如下。1)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旅游农业和再生农业等绿色农业。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增强产业关联效应,将产业优势和产量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优势,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3]。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体系,充分发挥其就业的扩散效应。利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契机,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林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给予其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2)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产业支撑是农村城市化的立足点。要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走地方财政投资启动、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收费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结合机构改革,对规模较小的建制镇进行撤并,以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3)完善文教卫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三级网络服务功能。完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形成信息广泛覆盖和实时共享,以方便农村劳动力查询就业信息,登记求职。积极培育市场载体,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的中介和劳务派遣机构,引导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经纪人为农民工提供诚信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促进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向选择。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还要大力倡导社区服务,建立包括住房、医疗、劳动就业、失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4)打造劳务输出的特色品牌,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4]。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拥有耕地,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有工作,能创造剩余价值,外出务工也缓和了农村的就业压力,但在发生金融危机后,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给原本就呈现饱和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带来不小压力。对于这部分农民工,大致是两种途径,一种是就地吸纳,另一种是劳务输出。事实证明,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吸纳已很难实现,只能向劳务输出发展,而要既输出劳动力,又能切实维护利益,形成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农民工报酬,而且能用品牌的良好声誉带动劳务输出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树立劳务品牌意识,加强对品牌的扶持,打造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能够在区域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对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提高输出质量和扩大输出规模十分重要。①依托地方优势开发培育劳务品牌。把劳务品牌的开发与城市传统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依靠优势打造劳务品牌。结合劳动力资源和输出人员状况,将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基础、初具品牌特征的劳务产品确定为劳务品牌,加以重点开发培育。②加强政策扶持,发展壮大劳务品牌。打造劳务品牌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加大组织化程度,强化培训,全方位推进品牌战略。特别是在初期,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推动劳务品牌的发展壮大。③突出特长优势,打造劳务品牌。劳务品牌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社会公德、劳动技能、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劳务品牌打造的是品牌民工,其突出特长应该是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和诚实守信的良好信誉,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在劳务品牌的开发壮大过程中,要把品牌民工的特长作为卖点,通过大众媒体,采取典型示范、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营造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劳务形象,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劳务优势。优质劳务品牌为农民工转移就业增添了更多的机会,应该加快推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由普通型向品牌型转变,让农民工在品牌包装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3.2 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和谐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确保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各项权益。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简化审批和办事程序,使各项工作和制度公开化和透明化;要适度放宽对中小企业的某些限制性标准,在外贸出口、市场准人等方面适当开放和扩大经营范围;在税收方面可适当为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体系。打破条块垄断和市场分割,为农村城市化建设创造制度条件。取消各种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约束,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3.3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民主政治权利在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中,由于具体操作上难以落实,使一些流动人口成为空挂户,丧失了与户籍挂钩的一些政治权益,如不能参加民主选举就失去了自由表达自身愿望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农村社会保障。因此必须加快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更多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参考文献:[1] 李岳云.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J].江苏农村经济,2010(2):32-34.[2] 王晓洁,陈树新.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29):38-40[3] 张洁,杨桂华.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生态旅游,2005(10):303-306.[4] 罗雪梅.欠发达地区打造劳务品牌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J].商场现代化,2006(10):107-108.。

城乡统筹背景下失地农民之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失地农民之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郑瑞平(),女,山西孝义人,从事公司法方向的研究。

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失去土地的农民。

城乡统筹的社会属性和法律属性决定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需要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法律的保障。

农民从农村走向城镇,从农田走向工厂,需要的是在法律的终极保护之下,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

将失地农民培育成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是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教育的背景截至2007年末,我国有农业人口7.27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1%。

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亿人,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其中实用职业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系统接受农民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劳动力整体素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以城乡统筹的试验区重庆为例,按照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到2020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有8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在转移的800万农村人口中,如果扣除儿童和老人等没有城市就业能力的农村居民,按50%的就业劳动力计算,那么未来重庆的城市体系将在2020年之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约400万个就业岗位。

城镇化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产生重大调整的过程。

400万农村劳动力将离开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重庆的第二、三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点无需让我们担忧。

机遇从来与挑战并存。

进入城市第二、第三产业,需要具有专门的技能和知识。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成为就业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贫乏,导致农民收入贫困;农民收入的贫困,又导致其可行能力的贫困,也就是对其自由的限制。

教育对于改善人的可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024年农村土地集体统一经营实现的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农村土地集体统一经营实现的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土地集体统一经营实现的法律问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农村土地集体统一经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土地使用权的确认、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管理规范等方面,为农村土地集体统一经营提供法律层面的建议与对策。

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农村土地集体统一经营模式逐渐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使用权的合法确认以及规避经营风险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法律难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二、农村土地集体统一经营的背景与意义农村土地集体统一经营是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1. 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流转其承包的土地经营权。

2. 流转过程中的问题:虽然有法可依,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流转程序不规范、合同条款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市场秩序混乱。

3. 解决方案:应完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明确流转程序和合同条款,加强监管,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四、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保护1. 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在集体统一经营模式下,应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归属,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 土地使用权保护的法律措施: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使用权的保护,防止非法侵占和破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土地使用权确认与保护的经验和教训。

五、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管理规范1. 法律风险:包括合同纠纷、侵权行为、违法经营等风险。

2. 管理规范: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确保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的严重问题。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土地流转和城市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许多农民失去耕地,并逐渐落入社会底层。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当前关心中国农村发展的重点议题。

一、加强法制保障对于失地农民,应加强法制保障。

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流转和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同时,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维权机制,让他们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鼓励就业创业对于大量失地农民而言,他们无土可耕,只能够失去了农村的饭碗,但是城市的生活又并非轻松无忧。

政府应当创造有利于农民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帮助失地农民重新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三、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产业发展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政府应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政府应加大投资,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关心关爱对于失地农民,不仅需要政策上的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生活保障等多方面的关爱。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增强对失地农民的关心关爱力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总之,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我们必须在政策、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失地农民走出困境,促进中国农村的持续发展。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1.08.17•【字号】浙人社发[2011]274号•【施行日期】2011.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1〕274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申报踊跃。

经专家评审,共有 277项被确定为立项课题,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按照申报材料的承诺,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2年6月30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报送,以L2011开头的立项课题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以R2011开头的报送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对资助立项课题,省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立项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西湖物资大楼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徐红梅、黄佳莺联系电话:*************85119302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素娟吴玮联系电话:0571-******** 88399038传真:*************附件: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二○一一年八月十七日附件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综合(一般项目)L2011A001 加强劳动保障领域的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1A00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刘骏,嘉兴学院二、就业与再就业(一般项目)L2011B001 杭州大学生创业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崔万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2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研究,周烁,温州医学院L2011B003 大学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创业问题研究,马小辉,浙江农林大学L2011B004 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的贝叶斯网决策评价体系研究,冯志林,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05 舟山国际海员回归创业研究,孙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6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周秋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7 城乡统筹发展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研究,姜义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8 用工结构性短缺、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B009 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吴玉霞,宁波工程学院L2011B010 "十二五"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研究,吴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1 平等就业权的保障与反就业歧视研究--以宁波市为例,魏丽,宁波大学L2011B012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王燕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3 高技能人才“全程式”职业指导模式的构建,胡怡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4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黄晓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5 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研究,朱亚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6 农民工代际差异对浙江省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影响研究,孙玺慧,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7 高知识群体失业预警与城镇失业率预测研究,付艳茹,浙江警官职业学院L2011B018 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郑书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1B019 大学教育模式对浙江省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研究,于永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1B020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问题研究,高林洲,浙江科技学院L2011B021 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石声波,浙江树人大学L2011B022 浙江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的优化研究,刘巧芝,嘉兴学院L2011B023 浙江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研究,唐林俊,嘉兴学院L2011B024 高职院校毕业生立体化就业渠道的实践探索,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B025 高职学生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一致性研究,张荣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26 浙江省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朱宇娟,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B027 校企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实证研究---以园艺专业为例,吕伟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28 浙江省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L2011B029 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贡献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姚海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1B030 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黄胜,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3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研究,陈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3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体系研究,阮美飞,宁波大学L2011B033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34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徐艳,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35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张龙,丽水学院L2011B036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视野下的诚信就业问题探析,张利军,温州人事局L2011F037 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法制化与标准化研究, XXX,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L2011B038 优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力促进微小型创业,黄小昶,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1B039 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路径和对策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社会保障(一般项目)L2011C00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探索--以浙江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为例,张建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L2011C002 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研究,覃闻铭,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博弈分析,李龙,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4 浙江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发展道路和政策选择研究,王明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5 社会保障的经济促进功能研究,张树新,浙江工商大学L2011C006“民工荒”倒逼机制下浙江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研究,王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L2011C007 应对外来务工人员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以温州为例,刘芸,温州大学L2011C008 城乡统筹视角下浙江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骆勤,浙江财政学院L2011C009 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问题研究,张雪平,浙江财政学院L2011C010 建筑业务工人员社会保障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宋晓刚,宁波大学L2011C011 浙江大中型企业完善企业年金的研究,宋洁,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2 中西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其启示,王健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3 浙江省社会保障基金运作问题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4 浙江省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研究,李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5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运行与实践研究--以教师年金计划设计为例,朱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6浙江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构成与影响因素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7 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式研究,肖金萍,浙江师范大学L2011C018 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管理信息系统(一卡通)建设研究,曹涌,杭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L2011C019 新《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沈瑜维,杭州市西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C020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四、职业能力建设(一般项目)L2011D001 技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王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2 现代汽车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3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开发模式研究,殷锐,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4 高校后勤员工教育培训新体系的研究,陈先建,温州医学院L2011D005 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的研究,洪列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6 企业转型升级下技工培训创新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7 浙江省退役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实践研究,姚光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8 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谢志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1D00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陈国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1D010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构研究,陈宇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1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廖忠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2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陈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3 企业员工职业能力提升机理研究,卢兰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4 基于杭州汽车产业园的汽车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5 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皇甫姣,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D016 失地农民可持续就业能力培育策略研究,杨扬,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7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8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胜任特征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周佳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9 外贸职业能力开发与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王婧,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0 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唐小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1 需求分析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蒋景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2 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3 数字化环境中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电气行业为例,马羽安,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L2011D024 客车维修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金柏正,杭州长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L2011D025 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期高端翻译人员的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吕琳,浙江万里学院L2011D026 基于“和谐职业人”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俞步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7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效果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阮晓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8 经济转型背景下浙江省中小企业理财人员职业能力开发研究,任俊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9“点面”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郝文静,嘉兴学院L2011D030 浙江会展业人力资源培育和管理研究,张万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3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陶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2 基于关系匹配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选人标准的实证研究,陈芳,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33 基于企业用人标准匹配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育机制研究,王绍让,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34 经济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与高职教育融合问题的研究--以温州为例,李小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5 基于需求分析的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研究,王海杰,嘉兴学院L2011D036服务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职业能力开发路径研究朱文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7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策略研究,张梓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8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和工资报酬的实证研究,俞玲,浙江财经学院L2011D039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型技能人才开发匹配研究--以宁波为例,唐雪莲,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D040企业培训的管理评价及政策机制研究,周文婕,浙江万里学院L2011D041浙江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金迪,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1D042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傅剑,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4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储建军,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44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及对策研究,张东志,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45 浙江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问题研究,杨国强,杭州轻工技校L2011D046 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建设对策研究,张政,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收入分配(一般项目)L2011E001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王一中,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1E002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研究,吴慧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E003 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研究,罗美娟,宁波工程学院L2011E004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周国胜,嘉兴学院L2011E005 当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徐新清,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E006 浙江大学生毕业起薪与职业成长关系研究,张铁墨,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E007 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赵俊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六、劳动关系(一般项目)L2011F001 民工荒背景下中小企业劳资双方责权关系新解构,贾昕昕,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02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标准,金荣标,丽水广播电视大学L2011F003 工资集体协商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吴红列,浙江广播电视大学L2011F004 提高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路径研究,沈央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05 转型期浙江省劳资冲突的困境与应对,张永亮,浙江农林大学L2011F006 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与农民工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以浙江省建筑业为例,何兴,浙江工业大学L2011F007 合理利用劳务派遣资源问题研究,金献珍,浙江工业大学L2011F008 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管理机制研究,李杰义,浙江师范大学L2011F009 劳动雇佣关系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王宁,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1F010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用工荒”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以员工援助计划角度,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1F011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权益维护问题研究,潘美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3 劳务派遣现状与激活劳动力市场效用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4 新生代农民工话语权建构与融入城市研究,徐建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5 就业协议书的定性及制度完善,黄柯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6 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构建研究,叶家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7 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钱叶芳,温州大学L2011F018 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与公司价值研究--基于杭州上市公司的实证,任家华,浙江工商大学L2011F019 《劳动合同法》实施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张妮,中国计量学院L2011F020 转型期高校教师岗位聘任中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冯东红,中国计量学院L2011F021 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杭州评估,王朝霞,浙江大学L2011F022 “五大劳动关系”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F023 构建适应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的劳动关系研究,余青,义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L2011F024 司机劳动用工与劳动关系处理研究----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徐东明,宁波市北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F02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虞争鸣,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七、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一般项目)R2011A00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郑晓哲,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R2011A002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黄纯,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R2011A00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04 推进人才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斯嘉平,临安市人事局R2011A005 浙江高层次人才专项保障房制度安排研究,马先标,南开大学R2011A006 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地区级人才网站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康粟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07 高校创建人才工程的机制体制研究,冯剑,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08 基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SNS系统平台研发,尹志,宁波工程学院R2011A009 长三角城市群人才集聚、扩散机制及一体化政策研究,张海霞,浙江工商大学R2011A010 宁波创新型人才发展与交流平台的研究,李丽,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1 宁波人才创新载体研究,杨厦,宁波大学R2011A012 浙江省失地农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吴丽,中国计量学院R2011A013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研究,徐文英,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14 国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彭兵,丽水学院R2011A015境外人员社区融入的社会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以浙江义乌市为例,程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6 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1A017 基于杭州经验的浙江省领导干部甄选培养机制研究,张建伟,浙江理工大学R2011A018 政府公共部门组织沉默行为的研究,张锦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9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老娘舅式”社会调解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胡行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20 谣言的社会心理分析及政府应对策略,叶星,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21 浙江农村空巢老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王占坤,温州医学院R2011A022 地方慈善事业发展与政府角色探讨,缪立懿,温州医学院八、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一般项目)R2011B001 国际化平台“英-中-澳”高端文创人才开发中心的研究与实践,丁继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1B002海外人才引进、开发与交流研究--以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为例,沈国琪,湖州师范学院R2011B003高职院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在杭高职院校为例,王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4浙江省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研究,孙春媛,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5信息化管理在人才引进中的应用研究,陈国海,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06浙江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研究,王佳,浙江万里学院R2011B007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人才结构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8有效人力资源结构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适配度研究,孙惠敏,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09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对策研究,方阳春,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10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宁波市中小企业为例,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11依托技术联盟构建人才平台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周欢怀,温州大学R2011B012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实证研究,王璟,中国计量学院R2011B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董玉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1B014浙江涉外法律人才开发政策研究,孔德民,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15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涉外人才的培养,周明宝,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1B016基于浙江外贸转型的国际化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贺华丽,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1B017欠发达地区商务英语人才职业适应性研究-以衢州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18长三角会展人才需求特征分析及开发研究,张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1B019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研发人才开发对策研究,郑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1B020杭州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郑健波,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1B021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机制研究,罗润峰,绍兴文理学院R2011B022地方高校高级人才评价研究,夏志芳,浙江海洋学院R2011B023边缘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研究,许妍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4温州市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流失情况调研,刘贤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1B025浙江民企“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开发研究,郝新蓉,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26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特点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王丽辉,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27义乌市场经营户国际化经营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XXX晶,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8温州中小企业商贸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李永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9浙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与启示,吴后宽,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0校企联合培养BPO技能人才的优势及对策研究,沈音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1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研究--以宁波为例,李书彦,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32产业转型过程中海洋经济价值链前端人才体系及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模式研究,曾琻宁,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33杭州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蒋淑丽,浙江财经学院R2011B034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研究,陆宇荣,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问题研究,王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6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的实证研究--以绍兴市为例,XXX祥,绍兴广播电视大学R2011B037城市社区管理人员胜任力状况与对策研究,许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8高校管理队伍培训机制研究,戈芝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2011B039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视角,沈洁颖,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九、人事工作与人事制度改革(一般项目)R2011C001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及其发展研究,吴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1C002 我国高职院校薪酬管理的研究,王慧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C003在浙江省高校设岗聘任后绩效工资改革的研究,任梅,浙江工业大学R2011C004 基于分层分类的高职教师激励问题研究,杨俊杰,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1C005 浙江省普通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深化改革研究,王瑜,中国计量学院R2011C006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视角下的高校职员制度研究,赵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C007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研究,郝海涛,中国计量学院R2011C008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问题研究,毛建青,浙江工业大学。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

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1、城乡⼀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的、意义我国在改⾰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从⽽产⽣各种经济社会⽭盾,⽽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问题。

因此对于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体化的进程。

城乡⼀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个整体进⾏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体化、社会⼀体化、⽣态⼀体化和信息⼀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厉以林认为:城乡⼀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作或经营企业。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产⼒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直⾄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体的过程。

总之,城乡⼀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化等⽅⾯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体化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业化进程,“城乡⼆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分突出。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1949年以来,结合⾃⾝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业的战略,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了⽐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了⼀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地绑在⼀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元化开始形成。

从法经济学角度看农民金融发展权问题

从法经济学角度看农民金融发展权问题
性。
( ) 共 选择 理 论 一 公
公共选择理切活动都被模拟成 在 一个“ 治市场 ” 政 中进 行。一项公共 政策是否 能够达成 以及它 的内容如何 , 要取 决于 政 治市场上的交易成本 状况 。如果 交易成本 巨大 , 就会阻碍 一项 公 共政策( 政治 契约 ) 的达成 。而且 , 政 治市 场 中, 与 者 ( 弈 在 参 博 者) 是否具有交易上的优势 , 取决 于其交 易成本 的高低 , 交易成 本 较低的参与者拥 有交 易上 的优 势 , 之则会处 于劣势 。从 公共 选 反 择理论的角度来看 , 法律存在于政治市场之中 , 法律制度 的而创 设 都离不开政治市场上各方 的博弈 。所 以说 立法活 动就是政 治家 、 选 民以及 利益集团之 间的相互博弈行 为 , 而现 实的法律规 则则是 这场博弈的结果 由于法律规则的创制 、 变更和实施实 际上都是 “ 政治 市场” 领 域 的行为 , 以 , 所 公共选择理论 应当可以为法律经济学提供 一个现 实的支撑 。在我国 , 金融资 源分配 的不均衡性导 致城 乡金融供 给 差异 , 三农 的弱势性也要求 国家法律政策加强对农 民的金融扶持 , 保障农 民享有金融发展的各项基本权利 。 ( ) 度 经 济 学理 论 二 制 根 据 制 度 经 济 学 理 论 , 交 易 关 系 中 , 度 通 过 提 供 一 系 列 的 在 制 规则界定人们交易的选择空间 , 约束人们之间的关系 , 而减少竞 从 争 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因此 , 交易是制度分析的基本单位 , 同时交易 的各种具体形式为描述不同的制度创造 了条件 。 制度经济学认为 , 制度 安排是约 束特定行 为及其关 系 的一套
障途径 , 发展 农村 金 融 , 为 消除城 乡金 融差 异 , 立公 平 的金 融环 境提 建 供法律 建议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国家政策、土地流转、权益保护和改革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国家政策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安居型农民工承包地流转政策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流转可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流转面临着土地权属证明不清、流转合同缺乏保障等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关键。

三、权益保护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流转过程中不会受到不公平对待。

其次,要加强农民对流转过程中利益的监督,避免不法分子侵害农民的权益。

最后,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让他们能够依法维权。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建设为了解决土地流转中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

这一机制应包括土地权属认定、流转登记、流转契约保障等环节。

同时,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益分配和流转程序,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模式也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

除了以土地流转合作社为主的流转模式外,还可以探索农民与企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进行合作的模式。

这样的多元化流转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六、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土地流转可以增加农民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也可能导致农民丧失土地流转之后的收入来源。

因此,需要制定相应政策,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问题研究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法治保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法治保障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二、法治保障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1. 维护农民权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而法治就是一种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依法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劳动权益、提升农民收益等途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2. 规范资源开发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尤为重要。

通过法治手段规范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3. 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法治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乡村治理法治化机制,可以提升乡村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法治保障问题1. 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干预、不法分配等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依然存在。

需要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力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农村土地征收和规划管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土地征收和规划管理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些地方存在着违法征收、不合理规划等现象,导致农民权益被侵害。

需要通过健全土地征收和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土地征收和规划管理过程的监督,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 农村环境保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他们往往无法顺利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二)生活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失去了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这使得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社会性原因。

(一)政策性原因政策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然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社会性原因社会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许多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然而,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2015年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优秀项目公示

2015年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优秀项目公示

经济学院
商学院
黄碧瑶(1212074) 何鑫(1212072) 王世缘(1212185) 黄淑婧(1212075) 郝臣 李延(1212003) 王宁博(1213138) 施呈优(1213137) 马军艳(1213135) 张浩强(1213125) 梁峰 李坤(1213114) 朱晓智(1210124) 陈任意(1210126) 杨庆之 吴昊 1210097
董杭(1110477) 段峰 罗震东(1110483) 郜云鹏(1110705) 贺峥杰 刘月(1210817) 陈军
吉白珂(1210341) 李一峻 孙依然(1111057) 董旭(1111014) 沈广爽 康佳(1110927) 胡献刚 刘俊恺(1210949) 周启星 吴猛(1211214) 刘春华 李彤(1011110)
学院 法学院
项目编号 BX12031
项目名称
项目组成员
指导 教师
秦亮(1211404) 张东旭(1212905) 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劳务派遣制度研究-以法 徐彦豪(1211793) 贵思博(1211962) 张志坡 经济学为视角 马俊宇(1211931) 我国反垄断法规制垄断协议中的争议问题研 究 赵琛(1212908) 崔畅(1212914) 余元瑾(1212989) 袁雅璐(1212991) 许光耀 董济汉(1212881) 高永睿(1212807) 张仕伯(1212815) 管健 陈丹忆(1212817) 程杨(1212261) 申思哲(1211693) 李力(1211683 ) 张毓民(1211710) 王闻博(1211749) 王博 赵越(1211772) 张浩(1211509) 戴梦鸽(1212059) 林曦(1211546) 赵一璇(1211664) 王金杰 宗俊杰(1212051) 张子姣(1211985) 肇芮(1211837) 曾馨瑶(1211764) 黄涛(1210040) 王宇星(1210096) 景维民 陈孝伟

法学视角下的城乡融合与法律保障

法学视角下的城乡融合与法律保障

法学视角下的城乡融合与法律保障近年来,城乡融合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旨在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有机流动和优势互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城乡融合进程中,法律保障尤为重要,它能够为城乡融合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

本文将从法学的角度探讨城乡融合与法律保障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

首先,城乡融合的本质是破除城乡二元对立,实现资源的统一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法律的作用是规范社会行为和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为此,法律应当为城乡融合提供系统的法律框架和法律制度。

比如,通过修订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城乡间的互利共赢。

此外,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村金融体系等法律制度,提高农村土地和农民财产的保护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权益的实现。

其次,城乡融合不仅涉及经济社会领域,也涉及到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法律保障应当全面覆盖城乡融合的各个领域,并与其他法律制度相协调。

例如,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农村教育法律制度,确保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同时,应当加强乡村医疗法律保障,促进农村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还应当完善农村文化法律保障,鼓励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

再次,法律保障城乡融合还需注重法律教育和法治文化的培育。

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

同时,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意识。

此外,也应当加强对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法律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城乡融合的法律权益。

最后,还需要加强城乡融合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和调整。

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深入,相关法律政策也应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

关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关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作者: 谢茜[1];李宗植[1]
作者机构: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9-20页
主题词: 保护问题;农民权益;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经济建设;弱势群体;加快;侵犯;乡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的权益受到侵犯,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时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研究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研究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情况。

通过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就业挑战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挑战。

东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情况相对较好,中部地区稍显困难,而西部地区面临更大挑战。

在政策建议方面,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就业市场。

未来应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建设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通过本研究的总结,可以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东中西部地区、研究、现状分析、挑战、情况、政策建议、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的基本阶层。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

失地农民市民化,即失地农民向城市转移并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不容忽视。

东部地区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情况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面临更大挑战。

研究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情况,分析其现状及挑战,对于深入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就此展开深入研究,探讨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机会落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情况,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就业机会的脉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激发失地农民的就业热情,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是对于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农民嗣遂 1
城乡融合进程中失地农民经济发展权的法律支持研究 木
◎巩 寿兵
摘 要 :农 民在失去土地 的过程 中其 经济发展 权益得不到有 效保 护 ,在城 乡融合进程 中也会 面临很 多后 续的 问题 ,包括 生 活压 力、教 育压力、就业 困难和养 老问题 等 ,而造成农 民经济发展权损 害的主要 原 因在 于法律 支持 不足 ,为此 ,不仅 要 完 善土地 立法,还 应从 土地制度、法治 宣传等方面为失地农 民提供 法律 支持 。
障问题依然严峻 。
格有较大差 距。在征地补偿 费用的分配方 面 ,按 照省市 区的
一 、 城 乡 融合 进 程 中 失 地农 民 的产 生 、现 状 及 相关规定 ,当集体土地被承包之后 ,2O% 的土地补偿费用 归
问题
集体支 配 ,剩余费用则 归承 包者 。按照当前 的征地补偿标准
失地农 民是指土地被行 政征收后没有 了固定收入来源 的 和相关规定 ,实际上真正 能够到农 民手 里的补偿 费用非 常少。
要 ,征收土 地面积明显增多 ,因而也就 出现 了大量的失地农 障,目前对于老年人口地方政策也设立了养老补助,但是费
民。实际上 ,自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传统村庄 的发展出现 了 用很低 ,老 年人的生活依然 很难保障 。换句话 说 ,农 民在失
很 多问题 ,环 境污染严 重 ,传统 村庄面 临衰 败的局面 ,乡村 去土地时 ,其社会保障的备方面权益都会受到影 响。
而失地农 民经 济发展权得不到有效保 障 ,目前征收 土地的补 优化配置资源时 ,存在侵 害农 民权 益的行为 。从地方政府角 偿费 用仅 包含失去土地的直接损失 ,没有考虑 土地的使用价 度来讲 ,地方政府财政 收入有 限,为 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
值及其对农 民的社会保障价值。
征收土地是解决财政资金 的一个 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城乡融
城 镇转移 ,对于推动城市经 济增长贡 献了积 极力量 。但在这
首 先 ,征地经济补 偿标 准偏低 ,且存在 不公现象 。目前
一 过程 中 ,为扩大城市发展规模 ,农村土地被 征用也致使很 我 国对被征 地农 民的补偿主 要有 土地补偿 、安 置补 助和青苗
多 农 民失去 土地 ,成为 “失 地农 民” 。虽然近 年来 ,我 国在 补偿几项费 用 ,具体补偿标准与 土地的农业产 值为依据 ,而
保障农 民经 济发展权上做 出了很多努 力 ,保障水平也得到一 当前我 国农业产值并不高 ,因而对于失地农 民的补 偿标准也
定程度 的提高 ,但是 ,在 城乡融合进程 中 ,在农 民公平 与公 不高 。另外 ,目前的土地补 偿不公现象也 十分严重 ,尤其是
正对待 的问题上依然有很 多不足 ,实地农 民经济发展权 益保 在集体土地 补偿方面按照政 策性价格核算 ,实际上与市场价
农 民群体 ,城乡融合进程 中 ,这一部分群 体人数增多 。城镇
其次 ,失地农 民无 法融 入城市 ,甚至 无法 保障家庭的正
化 进程 中失 地农 民现象增 多 ,且多发生在 经济 发达的大 中城 常收入 。失 去了土地的农 民不得不进城务工 ,然而很多失地
市近郊 区。城乡融合进程 中 ,失地农 民如何 融入城镇生活是 农 民由于 文化水平较低 ,缺 乏专业技能 ,很难 找到工作 ,甚
一 个重大 的现 实问题 。失地农 民作为一群特殊 的社会群体 , 至不能满足家庭的正常开支 。随着城市居 民消费 水平 的增加 ,
其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 ,同时也失去了与之相关的诸多利益 , 失地农 民不仅就业 困难 ,而且 生活水平也跟着 下降 。目前我
尤 其是 财产 权 、劳 动权 和社 会保 障权等 经济发 展权 … 。农 们采用 的一 次性货币安置政 策 ,虽然有助于减 轻政 府的安置
农 民带来了哪些影响 ?失地农 民的权益保障现 状如何呢?
问题 、住房 问题 、养老 问题 等等 。如何促进失 地农 民融入到
(一 )失地农 民的生活 和发 展现 状
城市环境之 中是 当前需要解决 的迫切 问题 。快 ,为满足城市建设 的需 失地农 民基本是没有参与社 保的 ,因 而也就很 难得到有效保
民经济发展权 是当前农 民权 益维护的重要 内容 ,农 民的这项 压力 ,但是对于失地农 民的生活和生计缺乏长远考虑 。
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尊重 ,不仅不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目标的实
再 次 ,失地农 民公共服 务保障不完善 。失地 农 民进入城
现 ,同时也 不利于城乡 融合 发展 。那么 ,城 乡融合进程 中给 市后不仅生 活成本增加 ,而且还 会面 临子女教 育问题 、医疗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城 乡融合 ;经济发展权 ;法律 支持
党 的十九大提 出乡村振兴战略 的发展 目标 ,城 乡融合 是 出现 了 “空心化” 、 “边缘 化”现象 。而那些 走出农村 ,奔
实现乡村 振兴的基本路 径 ,所谓的城 乡融合并不等 同于 城乡 向城市 的实地农 民面 临 “融不进城市 ,回不去的乡村 ”的尴
※ 基金 项 目:青海省社会科 学规 划项 目:青海藏 区刑事判决公众认 同性研 究,批准号 :16036。
一 69 —
(二 )失地农 民经济发展权保障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
(二 )地方政府征地 过程 中忽视农 民经济发展权的维护
随着 经济 的不断发展 ,土地资源 的重要性也 更加凸显 ,
个别地 方政府在征地 过程 中以公共利益为由 ,在决策和
按 照一样 的方式发展 ,而是 强调破除 旧有 的城乡二元结构 , 尬局面 。虽 然我国近年来在政 策上为了促进城 乡融合推 出了
实现城 乡之 间的环境共治和 服务共享 ,加 速生产要素在城 乡 很多政 策和 措施 ,但是城 乡居 民之间的差距却 在拉大 ,失地
之 间的流动 。随着城乡融合 的推 进 ,很多农村 剩余劳动 力向 农 民的 困境很难消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