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原子核的裂变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19.6核裂变详解

高中物理  19.6核裂变详解

高中物理| 19.6核裂变详解核反应: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质量虽然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

其核子的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有如图的关系:核子的平均质量是:原子核的质量/核子数。

01裂变物理学中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核能的反应叫做裂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叫做聚变。

铀核裂变的产物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裂变为氙(Xe)和锶(Sr),有时裂变为钡(Ba)和氪(Kr)或者锑(Sb)和铌(Nb),同时放出2~3个中子。

铀核还可能分裂成三部分或四部分,不过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铀核裂变的许多可能的核反应中的一个是:铀核的裂变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了裂变。

铀核裂变的产物是多种多样的,一种典型的反映是裂变为钡和氪,同时放出三个中子,其核反应方程是:裂变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上述裂变中,裂变后的总质量小于裂变前的总质量,质量亏损:释放出的能为:在这个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可以计算如下:反应中释放的能量:△E= △mc2=141MeV.说明:如果1克铀全部裂变,它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化学能。

铀核裂变时,同时释放出2~3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他U235核裂变,就可使裂变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做链式反应。

1链式反应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了裂变,释放出的中子又引起了其他铀核的裂变,也就是链式反应。

由裂变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使裂变物资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相应的质量叫做临界质量。

2原子弹“小玩意儿”钚装药重6.1千克,TNT当量2.2万吨,试验中产生了上千万度的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致使一座30米高的铁塔被熔化为气体,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弹坑。

核裂变物理知识点总结

核裂变物理知识点总结

核裂变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核裂变的基本原理1.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被称为核子。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不带电,它们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原子核。

2.核裂变的概念:核裂变是指重原子核在受到外部激发或碰撞等条件下裂变成两个或更多的轻原子核的过程。

这一过程产生的能量极大,是核反应中能量释放最为显著的一种方式。

3.核裂变的过程:核裂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激发、分裂和释放。

首先,原子核受到外部激发或碰撞而变得不稳定,产生一个裂变原子核。

然后,裂变原子核裂变成两个或更多的碎片,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最后,释放出的能量可以被用于产生热能或电能等。

二、核裂变的应用1.核能发电:核能发电是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产生热能,再通过蒸汽轮机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核能发电具有热量释放量大、污染小、稳定性好等优点,是世界上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

2.医学治疗:核裂变产生的高能辐射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中。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放射性示踪、肿瘤治疗等。

3.核武器: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被用于制造核武器,它们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是人类历史上最毁灭性的武器之一。

三、核裂变的关键技术1.控制裂变过程: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非常巨大,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会导致严重的事故。

因此,研发控制核裂变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在核反应堆中,通过控制中子速度和密度,可实现对核裂变过程的精确控制,从而产生热能或电能。

2.辐射防护:核裂变产生的高能辐射对人体和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因此要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服、屏蔽材料等,防止辐射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影响。

3.废物处理: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核废物,如深埋、固化等方法。

四、核裂变实验1.铀裂变实验:铀裂变是最早被发现的核裂变现象之一。

19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铀核在受到中子轰击后发生裂变的过程。

第十一章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123

第十一章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123

第五章 核裂变与核聚变5.1核裂变反应1.自发裂变与诱发裂变1).自发裂变-原子核没有外来粒子轰击自行发生裂变 一般表达式212211Y Y X A Z A Z A Z+→ 21A A A +=;21Z Z Z+=。

(1)裂变能s f Q ,由能量守恒可以导出自发裂变的裂变能s f Q ,()()222111,,,A Z Y A Z Y sf T T Q +=()()()[]222112,,,c A Z M A Z M c A Z M ⋅+-=()()()A ZB A Z B A Z B ,,,2211-+=()[()()]2211,,A Z A Z A Z -∆+∆-∆=自发裂变发生的条件:0,>s f Q 。

从比结合能曲线看,90>A 即可满足此条件。

(2)裂变势垒与穿透势垒概率从上面讨论可见,90>A 原子核就可能发生自发裂变。

但实验发现很重的核才能发生,有能量放出只是原子核自发裂变的必要条件,具有一定大小的裂变概率,才能在实验上观察到裂变事件。

和α衰变的势垒穿透类似,原子核自发裂变也要穿透一个势垒,这种裂变穿透的势垒称为裂变势垒。

势垒穿透概率的大小和自发裂变半衰期密切相关,穿透概率大,半衰期就短,穿透概率小,半衰期就长。

而且,自发裂变半衰期对于裂变势垒的高度非常敏感,例如,垒高相差MeV 1,自发裂变半衰期可以差到510倍。

根据核的液滴模型可得裂变势垒的近似公式sps b E A Z E ,32219.0183.0⎪⎪⎭⎫ ⎝⎛-= 式中sp s E ,球形核的表面能。

随着A Z 2的加大,裂变势垒高度降低。

因而自发裂变的概率增加。

A Z 2较小的核,尽管满足0,>s f Q ,但因裂变势垒太高,很难穿透势垒,所以,这些核对自发裂变是稳定的。

(3)裂变份额f R重核大多数具有α放射性,自发裂变与α衰变是相互竞争的过程,它们是重核蜕变的两种形式。

发生自发裂变过程的衰变常数记为f λ,发生α衰变过程的衰变常数记为αλ。

裂变效应的名词解释

裂变效应的名词解释

裂变效应的名词解释裂变效应是一个在原子核物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常见的术语。

在原子核物理学中,裂变效应指的是原子核的分裂,释放大量能量,并产生新的粒子。

而在社会学中,裂变效应则是指一种广泛传播并导致巨大影响的现象或事件,其影响力呈指数级增长。

一、裂变效应在原子核物理学中的解释原子核的裂变是指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轻子核,并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分裂过程通常需要外部因素的引发,如中子的轰击。

在核裂变中,相当于质量的一小部分转化为能量,根据质能方程 E=mc²,这一小部分质量的转化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

裂变效应最早在1938年被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发现。

这项重大的发现为原子能的利用提供了基础,并且在二战期间为原子弹的制造和爆炸提供了技术支持。

裂变反应不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还会产生中子和其他放射性物质,这对核工业和核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裂变效应在社会学中的解释在社会学领域,裂变效应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大规模事件或现象如何迅速扩散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裂变效应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媒或口口相传等方式迅速传播,导致大量人群参与其中,并引起社会范围内的快速变化。

社会学家们认为,裂变效应的产生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事件或现象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共鸣。

其次,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必须高效且快速,以便将信息迅速传达给更多的人。

最后,人们对于该事件或现象的态度和观点能够被迅速形成和扩散。

裂变效应在社会学中的经典案例是1994年的“冰桶挑战”活动。

这个活动旨在为渐冻人士筹集资金,并通过接受倒冰桶的挑战来引发更多的捐款和宣传。

由于这个活动具有情感共鸣点,易于操作和分享,并且有媒体的广泛报道,裂变效应让这一活动在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成为一个国际现象。

三、裂变效应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裂变效应的产生使得一些事件或现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裂变效应的传播渠道。

原子核物理中的裂变与聚变

原子核物理中的裂变与聚变

原子核物理中的裂变与聚变在原子核物理中,裂变和聚变是两种重要的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种现象,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裂变是一种核反应,它发生在重原子核中。

当一个重原子核被撞击或吸收中子后,它将变得不稳定,并开始发生裂变。

裂变过程中,原子核将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轻原子核、中子和大量的能量。

这个能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电磁辐射的形式来释放的,包括伽玛射线和中子。

裂变发生的时候,会释放非常大的能量。

在核电站中,这个过程可以通俗地描述为将核燃料加热,从而生成蒸汽,通过涡轮发电机转换为电能。

但是,裂变并不是完美的:反应产生的放射性废弃物是危险的。

核电站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这些放射性物质,以免影响人类的健康。

另一方面,聚变是一种将轻原子核合并成更重的原子核的核反应。

这种过程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组合,以克服核束缚力的强力作用。

在聚变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通常是通过光和中子等电离辐射来释放的。

在自然界中,聚变主要发生在太阳和星星中。

太阳一直在通过聚变释放能量,这些能量支持所有的地球生命。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聚变反应器,以便利用聚变反应的能量。

一些实验已经在研究聚变反应器,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商业应用的水平。

裂变和聚变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能源领域。

在医学领域,核裂变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癌症,如淋巴瘤和白血病。

此外,聚变反应器还可以用于生产放射性同位素。

这些同位素可以用于许多用途,包括利用放射性气体来测量气味的传播和测量脑部活动。

总之,裂变和聚变在原子核物理中是重要的现象。

它们提供了巨大而有用的能量,可以用于制造电力和生产其他有用的物质。

虽然这些技术可能会带来一些危险,但是科学家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确保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核裂变原理

核裂变原理

核裂变原理核裂变(Nuclear Fission)是指重核(如铀、钍等)的原子核在被撞击或吸收中慢中子的作用下分裂成两个较大的原子核的现象。

核裂变的原理是基于一系列物理过程和相互作用。

引言核裂变是一种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也是核能发电和核武器的基础。

了解核裂变原理对于理解核能的产生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核裂变的原理、过程和相关概念。

原理核裂变的原理是基于重核原子核的不稳定性。

重核的原子核通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量多于质子数量。

当一个慢中子被吸收或撞击重核原子核时,可以触发原子核的裂变过程。

裂变过程中,重核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较大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两个分裂产物中通常包含一些中子和大量的释放能量。

同时,释放的中子还可以引发更多的裂变反应,形成连锁反应。

过程核裂变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收或撞击:一个慢中子被重核原子核吸收或撞击。

2.裂变:重核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较大的原子核。

3.释放能量:裂变过程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4.产生中子:裂变过程产生一些中子。

5.连锁反应:释放的中子引发更多的裂变反应,形成连锁反应。

能量释放核裂变的能量释放取决于裂变产物的质量差异。

裂变产物的质量总和与初始重核的质量之差称为裂变释放的能量。

根据质量与能量的关系(Einstein’s mass-energy equation),裂变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E = Δm \times c^2\]其中,\[E\]表示释放的能量,\[Δm\]表示质量差异,\[c\]表示光速。

由于光速的值很大,质量差异较小的裂变反应也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连锁反应释放的中子可以引发更多的裂变反应,从而形成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的产生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每个裂变产物产生的中子引发一个或更多的裂变反应。

2.连锁反应维持在恒定的比率,以保持反应进行。

连锁反应的控制至关重要,过快或过慢的反应都会导致不稳定的情况。

在核能发电中,连锁反应的控制通常通过控制反应堆中的中子速度和密度来实现。

核物理学中的裂变过程

核物理学中的裂变过程

核物理学中的裂变过程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及其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核物理学中,裂变是一个重要且引人注目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核物理学中的裂变过程,从理论和实验角度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一、裂变的概念和历史裂变是指原子核的分裂过程,其中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较小核。

裂变过程首次被发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德国科学家奥托·汉恩和弗里茨·斯特劳斯曼发现了铀核在被中子轰击后会分裂成两个较小的核片段。

这一发现引发了核物理学领域的革命,也为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打下了基础。

二、裂变的原理裂变的原理可以通过核反应链反应来解释。

核反应链是指一系列核反应的连锁反应,其中一个核反应的产物又成为下一个核反应的反应物。

在裂变过程中,一个核被中子轰击后会发生裂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中子。

这些中子可以进一步轰击其他核,引发更多的裂变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可以持续进行,产生巨大的能量输出。

三、裂变的应用1. 核能发电裂变反应是目前主要的核能发电方式之一。

在核反应堆中,铀或钚等核燃料被中子轰击后发生裂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些能量被用来加热水,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最终产生电能。

核能发电具有高效、清洁、可持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能源供应。

2. 核武器裂变过程也是核武器的基本原理。

核武器利用裂变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来制造破坏力极强的爆炸。

核武器的制造和使用具有极高的风险和危害性,因此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限制核武器扩散和核试验。

3. 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裂变过程还可以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

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并可以用于医学诊断、治疗以及工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例如,铯-137可以用于治疗癌症,钴-60可以用于辐照食品。

四、裂变的挑战和前景裂变反应虽然具有巨大的能量输出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核能发电产生的核废料具有高放射性和长寿命,如何安全处理和储存核废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一物理核裂变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核裂变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核裂变知识点总结导语:高一物理核裂变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以及核能的释放和利用。

本文将全面总结高一物理核裂变相关的知识点,深入探讨其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裂变的概念与实践。

一、核裂变的概念核裂变是指原子核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分裂的现象。

当原子核被撞击或吸收足够的能量时,核内的粒子将具有足够的运动能力,使得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发生碰撞,导致核的分裂。

二、核裂变的过程核裂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撞击:高速粒子与核发生碰撞。

2. 分裂: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碰撞,导致核的分裂。

3. 能量释放:核分裂产生的碎片释放出大量能量,通常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三、核裂变的发现与历史核裂变的发现是由德国科学家奥托·汉恩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验证,科学家们证实了核裂变的存在,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原理和应用。

四、核裂变的原理核裂变的原理基于两个关键概念:核稳定和核力。

1. 核稳定:核裂变只会发生在不稳定的核上,即具有异常偏离正常核结构的原子核。

这类核被称为放射性核,因为它们会不断地失去能量和粒子以达到更稳定的状态。

2. 核力:核裂变发生时,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会通过核力相互作用被撞击和分离。

核力是一种强大的相互作用力,它保持着核内粒子的结合,同时也是核的发生分裂的推动力。

五、核裂变的应用核裂变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能源、医学、工业等。

1. 核能发电: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可以用来发电,其中核电站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核电站利用裂变反应控制放射性物质的分裂,产生大量的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供应给社会。

2. 放射疗法: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辐射,可以用于医学诊疗,如放射疗法。

这种疗法利用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辐射,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3. 工业应用:核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如原位测井、辐照杀菌等。

辐射可以用于勘探地下资源,对工业原材料和食品进行辐照杀菌等处理。

核裂变

核裂变

核裂变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原子弹以及裂变核电站(或是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

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

撞击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再加快撞击,但如果温度太高,反应炉会熔掉,而演变成反应炉融毁造成严重灾害,因此通常会放控制棒(硼制成)去吸收中子以降低分裂速度。

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或更多个)中等质量碎片的现象。

按分裂的方式裂变可分为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

自发裂变是没有外部作用时的裂变,类似于放射性衰变,是重核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感生裂变是在外来粒子(最常见的是中子)轰击下产生的裂变。

历史1934年,E.费密等人用中子照射铀,企图使铀核俘获中子,再经过β衰变得到原子序数为93或更高的超铀元素,这引起了不少化学家的关注。

在1934~1938年间,许多人做了这种实验,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的声称发现了超铀元素,有的却说得到了镭和锕。

1938年,O.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做了一系列严格的化学实验来鉴别这些放射性产物,结论是:所谓的镭和锕实际上是原子量远比它们为小的镧和钡。

对这种现象,只有假设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碎块才能给予解释。

这种分裂过程被称为裂变。

1939年L.迈特纳和O.R.弗里施首先建议用带电液滴的分裂来解释裂变现象。

同年N.玻尔和J.A.惠勒在原子核液滴模型和统计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原子核的裂变过程,奠定了裂变理论的基础。

1940年,K.A.彼得扎克和Γ.Η.弗廖罗夫观察到铀核会自行发生裂变,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衰变方式──自发裂变。

1947年,钱三强等发现了三分裂(即分成三个碎片,第三个可以是 α粒子,也可以是和另外两个碎片质量相近的碎片)。

1955年,A.玻尔根据原子核的集体模型提出了裂变道的概念,把裂变理论推进了一步。

高中物理 第十九章 原子核 第6节 核裂变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5-新人教版高二选修3-5物

高中物理 第十九章 原子核 第6节 核裂变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5-新人教版高二选修3-5物

第6节核裂变1.核裂变:重核分裂为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

2.链式反应: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

3.链式反应的条件:发生裂变物质的体积大于临界体积,或裂变物质的质量大于临界质量。

一、核裂变1.核裂变重核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质量差不多的新原子核,并放出核能的过程。

2.铀核裂变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其产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典型的反应是235 92U+10 n→144 56Ba+8936Kr+310n。

3.链式反应当一个中子引起一个重核裂变后,裂变释放的中子再引起其他重核裂变,且能不断继续下去,这种反应叫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4.临界体积和临界质量把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作它的临界体积,相应的质量叫作临界质量。

5.链式反应的条件发生裂变物质的体积大于临界体积或裂变物质的质量大于临界质量。

二、核电站1.核能释放的控制通过可控制的链式反应实现核能释放的装置称为核反应堆。

2.慢化剂反应堆中,为了使裂变产生的快中子减速,在铀棒周围要放“慢化剂”,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

3.控制棒为了控制反应速度,还需要在铀棒之间插进一些镉棒,它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反应过于激烈时,可将其插入深一些,多吸收一些中子,链式反应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这种镉棒叫做控制棒。

4.能量输出核燃料裂变释放的能量使反应区温度升高,水或液态的金属钠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

5.核能发电的效益(1)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每年只消耗30吨左右的浓缩铀,而同样功率的火电站,每年要烧煤250万吨。

(2)核电技术已经成熟,在经济效益方面也跟火力发电不相上下。

(3)作为核燃料的铀、钍等在地球上的可采储量所能提供的能量,比煤、石油等所提供的能量大15倍左右,核电对环境的污染比火电小。

6.核污染的处理为阻止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和放射性物质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放射性污染,在反应堆外面需要修建很厚的水泥层,用来屏蔽裂变产物放出的各种射线,核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容器,深埋地下。

核裂变

核裂变
裂变是核的大形变集体运动的结果,弄清它的机制,了解裂变过程的各种复杂的现象,到仍然是一个需要继 续努力研究的方向。因此对于核物理本身,裂变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自发裂变是决定最重的那些核素的 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裂变产物提供了大量的丰中子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裂变研究又提供了原子核在大形变条件 下的各种特性(如变形核的壳效应)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裂变是核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式中σf和σA分别为裂变截面和总吸收截面。
裂变理论
关于裂变的全现象尚无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完整统一的理论,但是,关于裂变的各个方面,则已发展了一些较 成熟的理论模型。
裂变势能曲面的计算
最初是应用液滴模型的方法。即把原子核看成均匀带电的不可压缩的液滴,用一组形变参量描写核的各种形 状,原则上可以计算出各种变形下的势能。在得出的势能曲面(多维空间的曲面)上沿着能量最低的谷底,可以 画出裂变的“途径”,并求出势垒的各参量。在这个模型中,原子核的Z/A是一个关键的量,它反映了质子之间 库仑相互作用能量与核子之间核力相互作用的表面能量之比。Z/A越大,裂变势垒就越低,自发裂变几率也越大, 这是和实验测定的半衰期的变化趋势一致的。
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一个裂变势垒,原子核只有通过势垒才能发生裂变。势垒的顶点称为鞍点。到 达最终断开的剪裂点后,两个初生碎片受到相互的静电斥力作用,向相反方向飞离。静电库仑能转化成两碎片的 动能。初生碎片具有很大的形变,它们很快收缩成球形,碎片的形变能就转变成为它们的内部激发能。具有相当 高激发能的碎片,以发射若干中子和γ射线的方式退激,这就是裂变瞬发中子和瞬发γ射线。退激到基态的碎片 由于中子数(N)与质子数(Z)的比例(N/Z)偏大,均处于β稳定线的丰中子一侧,因此要经历一系列的β衰 变而变成稳定核(见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这就是裂变碎片的β衰变链。在β衰变过程中,有些核又可能发出 中子,这此中子称为缓发中子。以上就是一个激发核裂变的全过程。

原子核的衰变和裂变

原子核的衰变和裂变

原子核的衰变和裂变原子核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具有稳定和不稳定两种状态。

稳定的原子核能够持续存在,而不稳定的原子核则会经历衰变和裂变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探讨原子核衰变和裂变的原理、过程以及与核能产生的关系。

一、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其他原子核的过程。

这种转变是由于原子核中的粒子重新组合,通过释放或吸收粒子和能量来达到更稳定的能级。

原子核衰变的方式有多种,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1. α衰变α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放射出一个α粒子而变成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具有正电荷。

α衰变常见于具有较大质量数的原子核,如铀系列元素。

在α衰变中,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2. β衰变β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在放射β粒子的同时发生变化。

β粒子可以是电子(β^-衰变)或正电子(β^+衰变)。

在β^-衰变中,一个中子分解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而在β^+衰变中,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β衰变会导致原子核的质量数不变,但原子序数发生改变。

3. γ衰变γ衰变是指原子核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释放出γ射线的过程。

γ射线是高能电磁辐射,对物质具有穿透力。

γ衰变经常与α或β衰变同时发生,通过释放γ射线来平衡能量。

γ射线能够触发其他原子核的衰变,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二、原子核裂变原子核裂变是指通过撞击或吸收中子,不稳定的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碎片的过程。

裂变通常发生在重原子核,如铀和钚。

裂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中子和能量,这些中子可以继续引发其他原子核的裂变,形成连锁反应。

原子核裂变的典型例子是铀的裂变。

当铀吸收中子后,会形成铀-236,这个核素非常不稳定,会分裂成若干个碎片,并释放出中子和能量。

裂变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可以通过控制反应堆中的反应物质和中子流,从而实现核能的控制利用。

三、核能产生原子核衰变和裂变都能产生核能。

核物理中的裂变与聚变反应详解

核物理中的裂变与聚变反应详解

核物理中的裂变与聚变反应详解在核物理领域中,裂变和聚变是两种重要的核反应方式。

它们在核能发电、核武器研发和核医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裂变和聚变反应的原理、过程以及应用。

一、裂变反应裂变是指重原子核被撞击或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轻核的过程。

最著名的裂变反应是铀-235裂变。

其过程可以用如下方程式来表示:U-235 + n → Ba + Kr + 3n + E其中,U-235指代铀-235核,n代表中子,Ba和Kr分别代表产生的产物核,E表示释放的能量。

在裂变反应中,中子被吸收后,原子核变得不稳定,进而分裂成两个核片段,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能量释放。

这些裂变产物中的中子还会继续引发更多的裂变反应,形成连锁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引发了核反应堆中的裂变链式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热能。

裂变反应常用于核电站中的核能发电过程。

通过控制中子的流动来维持连锁反应的平衡,从而产生稳定的能量输出。

此外,裂变技术还可用于核武器制造和医学放射治疗。

二、聚变反应聚变是将轻原子核融合成较重原子核的过程。

最典型的聚变反应是氢与氘的聚变,其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H + D → He + n + E其中,H和D分别代表氢和氘的原子核,He代表产生的氦核,n代表中子,E表示释放的能量。

聚变反应通常需要高温和高压来克服原子核间的库仑斥力,使原子核足够接近,从而发生核反应。

这种条件通常只有在恒星和氢弹等极端环境下才能实现。

由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巨大且清洁,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环保能源的未来选择。

聚变反应在太阳和恒星中是主要能量来源。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人工聚变技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并应用于能源生产。

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正在建设聚变反应堆,旨在证明聚变的可行性。

三、裂变与聚变的比较裂变和聚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核反应方式,它们在原理、过程和应用方面存在诸多区别。

首先,裂变反应将一个重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轻核,而聚变反应则是将轻核融合成较重核。

物理高考知识点核裂变

物理高考知识点核裂变

物理高考知识点核裂变核裂变是高考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是指原子核被人为引发而发生的裂变过程。

核裂变在物理研究、核能利用和核武器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核裂变的基本概念、裂变过程、裂变产物以及核裂变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核裂变的基本概念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钚等)通过中子轰击被撞击至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分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片,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被人为引发,因此也被称为人工核裂变。

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源于质量的变化。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质量和能量有着互相转化的关系。

核裂变时,核的总质量减少了,因此释放出的能量是质量损失的结果。

二、核裂变的裂变过程核裂变有两个主要的裂变过程,即具有链式裂变和瀑布裂变。

链式裂变是指裂变产物中的部分产物能够继续裂变产生新的裂变产物,并释放出更多的中子。

这个过程在核反应堆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控制链式裂变持续进行,从而实现能源的平稳提供。

然而,如果链式裂变失去控制,就会导致核反应堆失控,发生核事故,造成严重的后果。

瀑布裂变是指外部中子直接与裂变物质核相互作用,引起核裂变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在核武器中被利用,通过合理设计瀑布裂变的引爆过程,实现核爆炸。

三、核裂变的裂变产物核裂变产物主要分为两类,即稳定裂变产物和不稳定裂变产物。

稳定裂变产物是指裂变后的核片具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表现出较稳定的特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铅,它是铀系列裂变链的最终产物。

不稳定裂变产物是指裂变后的核片具有较短的半衰期,表现出强放射性特性。

这些裂变产物的高能辐射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危险性。

四、核裂变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核裂变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核反应堆产生热能,从而驱动发电机组发电。

核反应堆中的核燃料(通常是铀、钚等)在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些热能被用来产生蒸汽,再通过蒸汽驱动发电机组发电。

核能发电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污染小、供应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许多国家。

什么是原子核裂变

什么是原子核裂变

什么是原子核裂变原子核裂变(nuclear fission)是指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片段的过程。

这是一种释放核能的方式,也是核能技术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本文将介绍原子核裂变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裂变过程、应用和实际意义等内容。

一、原子核裂变的基本概念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原子核裂变则是指重核(一般是重于铁的核素)发生分裂的现象。

在裂变过程中,原子核被激发或受到外部引发因素的影响,进而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片段,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原子核裂变的历史背景原子核裂变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发现于1938年。

此后,德国裔物理学家鲁道夫·皮尔斯发表了详细的理论研究成果,揭示了原子核裂变的机制和能量释放过程。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核能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原子核裂变的裂变过程原子核裂变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来克服核力的作用,以实现核片段的分离。

通常情况下,外部因素(如中子轰击、高能粒子撞击等)会引起原子核裂变的发生。

裂变过程中,重核首先发生裂变,形成两个较轻的核片段,并释放出一定数量的中子和大量的能量。

这些中子可以再次引发其他核裂变的连锁反应,从而释放更多的能量。

四、原子核裂变的应用和实际意义1. 核能发电:原子核裂变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核能发电方式之一。

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用于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从而产生电能。

核能发电具有高效、清洁、大规模等优势,可以为人类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

2. 核武器:原子弹和氢弹是基于原子核裂变的武器。

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用于制造强大的破坏力,这对于国家的安全和军事威慑具有重要意义。

3.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核裂变还可以产生各种放射性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可以在医学上用于放射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和应用潜力。

总结:原子核裂变是重要的核反应过程,它是重核分裂成较轻核片段的过程,释放出大量能量。

原子核裂变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包括核能发电、核武器制造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

原子核裂变原理简要概括

原子核裂变原理简要概括

原子核裂变原理简要概括
一、核力作用
在原子核的尺度内,核力是一种短程力,它的作用范围只在几个费米(fm)之内。

核力在距离为0时表现为强耦合,这意味着所有核子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吸引的。

这种强大的吸引力确保了原子核的稳定性,使得核子不会轻易地被分离出去。

然而,当两个核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核力会迅速下降,这使得原子核在受到足够大的外部影响时,会发生裂变。

二、能量增加
当一个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并发生裂变时,其内部结构会经历一次转变,这个过程会伴随着能量的增加。

这个增加的能量通常以热能和动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种能量的增加是原子核裂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强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力是一种非常强的短程力,它主要在亚原子尺度内起作用。

强相互作用力主要将夸克和胶子结合在一起,形成质子和中子等粒子。

在原子核裂变过程中,强相互作用力起着关键作用,它使得原子核中的中子能够将能量传递给质子,从而引发裂变。

四、能量释放
原子核裂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释放主要是由于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些额外的能量。

这些额外的能量以伽马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是原子核裂变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此外,裂变过
程中也会释放出一些热能和动能,这些能量会对周围的物质产生影响。

什么是原子核裂变

什么是原子核裂变

什么是原子核裂变原子核裂变(Nuclear Fission)是指重大的原子核反应过程,其中一个原子核的裂变产生两个或多个新原子核。

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

原子核裂变是一种重要的核反应,被广泛应用于核能发电和核武器制造等领域。

1. 原子核裂变的基本原理原子核裂变起源于原子核的不稳定性。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中子的存在使原子核变得不稳定。

当一个外部粒子(例如中子)与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时,原子核吸收了外部粒子的动能,并达到了裂变的临界能量。

在裂变过程中,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子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中子和伽马射线。

2. 原子核裂变的历史背景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

1938年,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劳斯曼首次实现了铀-235的裂变反应。

随后,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为核能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原子核裂变的应用领域原子核裂变在能源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核能发电是利用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来驱动发电机,从而产生电能。

核能发电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此外,原子核裂变还被应用于核武器制造,这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4. 原子核裂变的影响和挑战虽然原子核裂变在能源和军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核能发电所产生的核废料需要长期储存和处理,以防止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核武器扩散和核战争的威胁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

5. 原子核裂变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子核裂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人们正在探索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核能发电方式,如核聚变,以及研究更加安全的核武器控制措施,以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总之,原子核裂变是一种重要的原子核反应,其在能源和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原子核裂变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积极寻求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核能发展路径。

原子核会裂变和聚变的内容

原子核会裂变和聚变的内容

原子核会裂变和聚变的内容
原子核裂变和聚变是两种核反应过程,涉及原子核的重组和释放能量。

1. 原子核裂变(nuclear fission):在原子核裂变中,一个重核通过吸收中子,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轻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和中子。

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重元素(如铀、钚)的大原子核中。

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是以核能和动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而同时释放的中子还可以进一步触发其他裂变反应。

2. 原子核聚变(nuclear fusion):在原子核聚变中,两个轻核相互碰撞并融合成一个更重的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聚变反应通常发生在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下。

在太阳和恒星内部,聚变反应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聚变反应还可以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中进行,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可控的聚变反应。

原子核裂变和聚变都是释放核能的过程。

裂变反应通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因此被用于核能发电和核武器。

而聚变反应则是追求清洁、高效能源的研究方向,但目前实现可控
聚变仍然面临许多技术挑战。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原子核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结构和性质一直困扰着人类,而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则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本文将介绍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并探讨它们对生活和能源领域的影响。

裂变是指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轻原子核的现象。

裂变的实质是,当重原子核受到高能粒子的撞击或吸收中子时,核内质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导致核的不稳定状态。

裂变反应一般以放射性元素铀为基础,发生在核反应堆或核武器中。

在核反应堆中,裂变反应可以通过引发连锁反应,以产生热量,进而供应电力。

裂变不仅产生巨大的能量,更重要的是产生中子。

这些中子可以再次与铀核发生碰撞,引发新的裂变,从而释放更多的能量和中子。

正是这种特性使核反应堆能够连续供应能量。

然而,由于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废物需要长时间来降解,处理核废料的问题也逐渐成为裂变能源的挑战之一。

与裂变相对应的是聚变,它是指轻原子核融合为重原子核的过程。

聚变反应发生在太阳等恒星内部,也可以在地球上的聚变反应堆中实现。

聚变通常需要很高的温度和压力,以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

例如,在聚变反应堆中,使用等离子体来实现聚变反应。

等离子体是一种带有带电粒子的气体,可以通过磁场或激光束来控制和加热。

聚变的优势在于其产生的能量巨大且环保。

聚变反应的燃料是氘和氚,这些重氢同位素在自然界中非常稀有。

而且,聚变反应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此外,聚变反应所需的燃料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使其资源十分丰富。

然而,迄今为止,实现可控聚变反应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可控聚变反应的项目之一。

ITER项目旨在利用等离子体来实现聚变反应,并为未来的商业聚变反应提供技术基础。

总结而言,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两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

裂变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和核武器等领域,能够提供大量的能源,但同时也带来核废料处理的问题。

聚变作为一种理想的能源解决方案,能够产生巨大的清洁能源,但实现可控的聚变仍面临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核的裂变
【认知目标】
1、理解原子核平均结合能曲线,知道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裂变和氢核聚变
2、知道铀核裂变的条件及其链式反应的原理
3、了解核反应堆和核电站的基本原理
【方法与过程目标】
经历应用已有物理知识解决未知现象的学习思想过程,学习研究微观物理现象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进一步认识自然科学的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增强对物理学研究的信心。

【学法设计】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积极思考领会本节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与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核力以及核能的有关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
1、质能方程的公式及其意义
2、什么是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平均结合能?它与原子核的稳定性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老师加以点评)今天我们学习利用核能的方法。

一、利用核能的途径
要利用核能,就是要通过原子核反应释放出能量。

启发:同学们,核反应前物质的核子数和反应后的核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继续启发:要实现反应中放出能量,则核反应后核子平均结合能和反应前的核子平均结合能相比应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变大。

(此处学生如果回答不正确,则使学生做简单讨论)
介绍:科学家们经过定量研究,发现组成各种元素的核子平均结合能不尽相同,而且已经得出各种元素的核子平均结合能曲线(见教材),为我们成功利用核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请同学们阅读这个图象并与同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学生讨论约时间为5分钟):
1、根据图象的两个坐标轴,说明这个图象的意义。

(不同元素的核子平均结合能随原
子序数的变化规律)
2、图中哪些元素的核子平均结合能较小,哪些元素的核子平均结合能较大?(平均
结合能较小的是轻核元素和重核元素,平均结合能较大的是中等元素。


3、如果要通过核反应释放出能量,应使哪些元素发生何种反应?(可以有两个途径:
使轻核元素发生聚变、使重核元素发生分裂,只要能使平均结合能变大就可以。


4、根据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你认为这个图象是用什么方法测得的?(此题可以有
多种答案,只要能说明理由就可以,参与答案为测量各原子核的质量,与核子质
量做比较,利用质能方程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以上问题,并总结:利用核能的两大途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

本节,我们先介绍的是重核的裂变。

二、铀核的裂变
(从核子平均结合能曲线可以看出)虽然原子序数大于26(铁)的原子核都能裂变产生核能,但曲线的平缓部分,由于结合能的差别很小,释放的核能肯定是非常有限的。

故平均结合能越小的元素,释放的能量越多——人们找到了铀核和钚,最常用的是铀。

下面大家阅
读教材上铀的裂变部分,注意回答以下问题:
1、 铀核发生裂变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受到中子的“轰击”)
2、 铀的裂变反应产物是否唯一确定?典型的反应方程式是什么?方程两边都有中子,
是否可以抵消?(裂变产物不是唯一确定的,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反应方程式是 235
92U +10n →14156a B +9236
r K +310n ;方程两边的中子不可以抵消,左边的中子表示裂变反应需要受到中子的“轰击”,并且中子先被铀核吸收才能发生裂变,右边的三个中子表示裂变反应的产物。


3、 已知 27u 27Ba 27Kr
27n m 390.313910kg m 234.001610kg m 152.604710kg m 1.674910kg
----=⨯⎧⎪=⨯⎪⎨=⨯⎪⎪=⨯⎩ 如何计算一个铀核发生裂变反应放出的热量?1kg 铀完全裂变,能释放出多少能量?(根据方程计算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再由
质能方程计算 Δm =(m u + m n )-(m Ba + m Kr + 3m n )= 0.3578×10-27kg ,ΔE = ΔmC 2
= 201MeV ,1kg 铀完全裂变,释放的核能为:ΔE′ =mol m M ⋅N A ⋅ΔE =1000235
×6.02×1023×2.01×108 = 5.15×1032eV = 8.24×1013J )
4、 链式反应是如何实现的?(反应中释放的中子又引起其它铀核的裂变,造成反应可
以持续进行下去。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各个问题加以补充解释或点评。

其中第2个问题中加入介绍: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1946年在巴黎首次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

但是,铀的的三分裂和四分裂概率是相当小的。

问题3中加入裂变能与煤的燃烧放能的比较。

三、核电站
单个原子核的裂变产生的能量很少,但如果大量的原子核在短时间内集中发生裂变,放出的能量就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这就是原子弹;我们要想和平地利用核能,就必须想办法控制发生裂变的原子核的数量,使原子核能够连续、缓慢地发生裂变,这就是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站、核潜艇等方面的核反应堆。

下面我们以核电站为例,学习如何使控制裂变核的数量。

1、核反应堆:能够有效控制反应个数的装置叫核反应堆。

2、快中子、慢中子和减速剂:研究发现,铀裂变方程的左边事实上要求的中子的速度不能很大,称为“慢中子”,而右边生成的中子速度却是很大的,称为“快中子”。

因此要保证链式反应顺畅进行,就必须将中子减速。

负责此项工作的物质有石墨、重水或普通水,称为“减速剂”。

在核反应堆的示意图中,黑色的立方块(石墨)就是减速剂。

同学们想,减速剂的作用是“减慢”了铀的裂变呢,还是“加快”了铀的裂变? 学生:加速。

3、 根据裂变反应方程和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请大家分析:应如何控制裂变核的数量?
引导学生回答:维持慢中子与铀核的碰撞机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具体有两种方法:
(1)减少控制铀与减速剂的接触面,(2)减少中子数。

对照教材上的核反应堆示意图,观察铀棒和镉棒的调节作用:控制燃料棒——铀棒——和减速剂的位置关系,就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图中横向的棒就是铀棒,它在石墨中的深度是可以调节的。

除此之外,人们在设置了另外一种吸收中子的介质——镉,图中,纵向的棒就是镉棒,它在石墨中的深度也可以调节:插入较深时,它吸收的中子多,铀棒吸收中子的
概率就小了,裂变反应就随之变慢;反之,镉棒插入较浅,反应就较快。

4、核能如何转变成电能
对照教材上核电站的结构图介绍能的转化过程:
电能机械能内能核能发电机热机核反应−−→−−−→−−−→−
5、核能利用的成本和前景
“燃料”开采状况(是煤和石油的15倍左右)、燃料利用状况(只用到铀235的0.7%左右)和改进状况(增殖反应堆的研究)、废料处理的难度。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结合能的改变的可能性为出发,介绍了两种利用核能的途径,并介绍了重核裂变的方程与“反应速度”的控制以及对核能利用――――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五、作业布置
1、 教材上的课后练习
2、 查找并阅读有关第二代增殖反应堆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的资料。

2.评析(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多举例说明)
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课程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等对案例进行客观评析,指出案例的可借鉴或需改进之处,最好提出如何改进的建议。

(为了做好教学示范,也可提供一些有问题的典型案例,从改进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案例。

当然对于这类案例最好不注明案例提供者)
这节课在内容设计方面,符合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在教法、学法设计上采用了学生讨论、阅读、回答问题、听教师讲评等学习方式,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较少地采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法,改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教学思路,使师生之间产生有效互动,体现当前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设计中能较好地将三维培养目标整合起来,如在利用核能的途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核子数――平均结合能的图象上获取信息,并从不同核的核子平均结合能能的不同推断出利用核能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效果;裂变能与煤的燃烧放能的比较对学生的科学情感有正面作用;引导学生根据理论寻找核反应速度控制的方法,则体现了知识与技术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