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九章 专题六写作 辩证说理含答案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九章专题十写作巧换视角(记叙类)含答案
专题十巧换视角(记叙类)(2017·全国Ⅰ)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
满分佳作一只熊猫眼里的中国安徽考生我是一只熊猫,名叫安安。
我出生在2008年的四川,今年九岁。
我有很多兄弟姐妹,他们大部分都被送到了国外做“形象代言人”。
我们很乐意担任“和平使者”,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友谊的纽带。
我因为那一年受了伤,就一直留在国内。
往事不堪回首,但该记住的永远也不会忘记。
众所周知,我出生的那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汶川地震”,一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前者让我悲痛和难过,因为我目睹了灾区满目疮痍的不幸;后者让我激动和兴奋,因为世界体育盛会在我的祖国举行。
也正是那一年,世界走近中国,中国让世界了解了她。
不过,大家对中国的认识还仅仅是冰山一角,下面我就开始为诸位外国朋友补课,让你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解我伟大的祖国吧!首先说说中国的国粹京剧。
它是从昆曲和京腔演变而来,有两百年历史。
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典故、传奇故事、公案、神话等。
京剧是门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唱腔和动作来演绎故事、刻画人物,体现“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情感,角色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建国初期看一场京剧,门票不菲,特别是有名角色的演出,门票价就更贵,但有的人还是争先恐后购买。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在上海一连唱了45天,场场爆满。
可见,京剧就是中国最生动的一张“名片”。
京剧是听的或看的内容。
如果你还想满足一下口福,那该怎么办呢?既然来到中国,当然要认识认识该地响当当的名吃。
中华美食可是世界一绝哟,它与京剧一样都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八大菜系之说。
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
假使你来到中国,保管你吃得“满嘴流油”,乐不思蜀,呵呵!各国友人们,我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想插上翅膀,马上就飞到中国来?别急,别急!G20峰会时,你不是来过一次吗?“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似乎也看到你身影。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考点3推断观点态度“推断观点态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经常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形式进行考查。
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3)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答题四要点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的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第九章专题九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
专题九精巧构思(记叙类)(2017·全国Ⅱ)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
满分佳作源·圆·缘黑龙江一考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题记与名句相识,源自一次偶然。
念五年级时,爸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妈妈撇下我远嫁他乡。
那段时间,我感觉天就像塌了一样,不但生活过得一团糟,还因为没人管束,染上了偷盗恶习。
有一次,我刚从窗户爬进一户人家,就被人发现了,一位坐轮椅的老奶奶正慈祥地看着我:“孩子,你一定是饿了吧,我给你拿蛋糕……”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既没有阻止她,也没有趁机逃跑。
看我狼吞虎咽地吃着蛋糕,她又给我打开一瓶饮料:“喝吧……奶奶这里还有一些钱,一会儿都给你。
”“我不要……我……”我一边啜泣着,一边讲述了我这些天的经历。
老奶奶也泪湿衣襟:“你年纪还小,得好好读书呀!以后我资助你……”离开时,老奶奶摇着轮椅把我送到门口,还送我一个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尽管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那句话,但我坚信那句话有着很不一般的意义。
有名句相助,圆我歌唱美梦。
在那位老奶奶和许多好心人的教导与帮助下,我痛改前非,顺利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级示范高中。
但我心中始终有一股登台歌唱的冲动,而且越来越强烈。
同桌说:“算了吧,以你的成绩,考个名牌大学没问题,何必再自讨苦吃。
”好友说:“省省吧,学艺术就等于烧钱呀。
”班主任说:“想法不错,但听老师劝,人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儿,你的优势在理化生方面。
”难道就这样算了?实在是不甘心!一日翻书,忽见李清照咏桂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不管了,什么也不管了,我就是要争一流,就是要追寻音乐世界那动人心魄、流芳千古的美!半年后,当我在校园艺术节上一展歌喉的时候,大家惊诧了。
就在前几天,当我把沈阳艺术学院“艺考合格证”拿到手的时候,我收到了他们的祝贺与祝福。
携名句之手,永结美好情缘。
我不是个“随缘”的人,因为我不想混,不想随波逐流;但我相信“缘”的客观存在,不是吗?我与中华名言之间不就存在着一种既美好又珍贵的情缘吗?我愿携手名句,直面生活,直面人生,成为一个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人;我愿携手名句,先忧后乐,坦荡无私,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分享的人;我愿携手名句,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成为一个自信满满、朝气满满的人!亮点点评妙的是巧用三句名言为线索,串起两个人生片段,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高考议论文写作提升:思辨论证(精讲+精练+答案)
高考议论文写作提升:思辨论证(精讲+精练+答案)【考情分析】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但是教师为了快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往往会对学生进行模式化的技能训练,而忽略了思辨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写作模式固化,观点片面,思路封闭,毫无亮点。
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在作文中充分地表达自我。
思辨型作文打破了传统作文写作的弊病,不仅符合当今高考作文的导向,而且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在新高考改革中,我国高考作文逐渐突出思辨性,强调层层说理,重视逻辑思维,重理性。
思辨性的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辩证分析和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原因到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挖掘出蕴含在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和现象中的哲理。
故思辨性当贯穿作文始终,且为“论”“证”之基。
思维是作文的根基,思维的细致程度,决定了语言的丰富程度;思维的深广度,决定了作文的思想深度;思维的逻辑层次,决定了作文结构严谨的程度。
那么,如何让思维严密、丰富而深入,使得作文的水平全面提升呢?【策略探究】1.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事件思辨型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通常是充满争议性和矛盾性的社会现象或者时事热点事件,这些事件虽然贴近我们的生活,但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他们很少会拿出时间主动关注社会上发生的这些事,因此,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上发生的时事热点。
并且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两个有争议性和矛盾性的时事热点素材,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学生能够透过素材看到问题本质。
当学生把思考这些时事热点作为学习的常态且能够进行深度的思考分析时,遇到思辨型作文就不会无从下手,反而能够游刃有余了。
2.利用思辨性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提升思维品质写作离不开阅读,思辨型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坚持阅读与思辨同行。
当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堪忧,在“量”上,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阅读教材上的文本而很少阅读经典名著、长文等;在“质”上,学生阅读呈现出了肤浅、缺乏思考的特点。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九章 写作 专题六 辩证说理
一、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 长处,有短处。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甚至几个方面。 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说理片面的毛病。 培养全面说理的能力,只有整体把握事物、全面分析问题 理的片面性、绝对化。比如就命题作文“第一步”写论述 “第一步”的重要性之后,不妨加上这么一段文字: 第一步固然重要,它几乎奠定了你未来的路。但第二 不可小视。在这一路上,我们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 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远方。
再用发 不过, 而是将 成熟。
【亮点点评】 该文有许多亮点,如直击现实问题, 但阅卷组给出的最大亮点是以“成长中的中国”为立足点 即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中国:不仅要看到中国的成绩 国的问题;不仅要看到当下之中国,更要看到未来之中国 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当今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热点就是思辨性,而思辨性 物辩证法的哲学意识。它要求人们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 主流、支流,长处、短处;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区分 现在和将来,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法 这里仅选几种常用观点谈谈在论述文写作中的运用。
写“第一步”,大多数学生恐怕始终是围绕“第一步 你能由“第一步”联想到“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视” 更为全面。当然,这样的内容所占篇幅不宜太多,无需展
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同学将辩证分析简单地理解为要 题“各打五十大板”,或在表述观点时含糊其词,不作明 其实是对“辩证”这个词内涵的误解。辩证分析并不反对 证思维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文章论点的正确与鲜明上;如果 度不明朗或似是而非,就谈不上真正的辩证分析。
中国道路乱象丛生,是规则之松垮,是监管之不力,还是 我想,根源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重视 谨遵交通规则,那就不会有规则流于形式之尴尬,那就不 过马路’的荒唐之举了。”
高考语文九论述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0分时间: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真实。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
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
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
这中间因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
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
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
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
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
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
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
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
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
访谈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上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
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
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
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
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
历史记忆受其内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
部编版语文高考2024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高考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高考试卷的智慧陈丹阳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考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是青春的挑战,也是青春的磨砺。
而一份份高考卷,正是记录着这场青春挑战与磨砺的载体。
高考试卷承载着教育智慧,是高考试卷的智慧,使得高考成为一场公平、公正、科学的选拔考试。
(一)公平的智慧高考试卷的公平性体现在试卷的编制过程上。
在试卷编制过程中,专家们会从全国范围内抽取样本,确保试卷的难度适中,覆盖面广泛,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抽样方法使得高考试卷具有高度的公平性,保证了每一位考生都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接受考试。
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考试卷编制过程中体现公平性的特点?A. 试卷的难度适中B. 试卷的覆盖面广泛C. 试卷的题目设置过于简单D. 试卷的抽样方法全国范围答案:C2.高考试卷编制过程中,专家们抽取样本的目的是什么?A. 为了提高试卷的难度B. 为了确保试卷的公平性C. 为了扩大试卷的覆盖面D. 为了增加试卷的题型答案:B(二)公正的智慧高考试卷的公正性体现在试卷的评分标准上。
评分标准由专家团队制定,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修订,确保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评分标准明确规定了各题目的分值、评分要点和评分标准,使得每一位考生在相同的标准下接受评分,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
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考试卷评分标准体现公正性的特点?A. 评分标准明确规定了各题目的分值B. 评分标准规定了评分要点C. 评分标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D. 评分标准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修订答案:C(三)科学的智慧高考试卷的科学性体现在试卷的设计和题型设置上。
试卷设计遵循认知心理学原理,题型设置多样化,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这种科学的设计使得高考试卷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考试卷科学性体现的特点?A. 试卷设计遵循认知心理学原理B. 试卷题型设置多样化C. 试卷的题目设置过于简单D. 试卷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答案:C5.高考试卷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A. 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B. 难度适中、覆盖面广泛、题型多样化C. 评分标准明确、评分要点具体、评分标准灵活D. 试题创新、题型新颖、评分公正答案:A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语文材料作文分析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材料作文分析题及答案Analyzing essay questions in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materials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it effectively. One such essay question may ask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themes, characters, and plot of a given text. This type of question requires students to delve into the nuances of the text and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demonstrates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t is essential for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in the text and consider how they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meaning of the story.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ract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and the underlying themes, students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formulate a strong analysis in their essay.在大学语文材料作文分析题中,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并有效地进行解释。
【写作专题】高考议论文指导:如何使说理更深刻 论证更深入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与假想论敌交锋,反问质疑,与不同观点碰撞, 使自己的观点更严密,论证更深刻。
•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一个人迷路后,解决方案多半有三种可能,
• [原文以拱桥为例有点突兀,这里保留原例,结合主旨,恰当地展开,基本能让读者接受。] • 迷途者结成联盟,大家处在同样的困境中,更能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群策群力,哪怕在困境中挣
扎一时找不到出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同伴一定会在迷路困顿中互相扶助,在颠簸中成长。所 以我说:迷失的夜晚,天边璀璨的北斗星,有时不如身旁的同路人。 • [不去寻找向导却要去寻找迷路人,持这种观点容易授柄于人,但作者立意在“共同承担压力,锻炼 和提升自我”上,尚能服人。]
何为“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不等同于聪 明,更不相当于“智力”。智慧是能力,是境界,是经 验,学富五车的人和高智商的人分别有着丰富的知识和 超群的智力,但他们不一定都是智慧之人。(智慧)
方法指导:
第二板斧:分析问题(为什么)
反问质疑法:全面分析,既看到观点的这一面,也看到观点的 另一面,可谓滴水不漏,不走向极端。(明确有度)
2、个体延伸法:如果分论点论证的是个别、个体、个 人,那么运用深入节延伸到对一般、集体或社会的论证, 这样可以使论证更具有广泛性。
其实,“和而不同”不但对一个人的成长必不可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和而不同”。晏子说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一声,谁能听之?”任何 国家、民族,唯有广开言路,多方倾听,多方吸纳,接 受批评,接受劝导,才能在不同的声音中反省错误,弥 补缺陷,修正行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课件:第9章-写作(含答案)第九章 专题四
严格遵守“内容有主次之别,处理有详略之异”的原则,并尽量保证在
设置分论点的过程中体现这一原则。
(例一)中心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①: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是什么)(次) 分论点②:符合人的本性(人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人的全
分论点③:勇而无畏,争先才有保证。(怎么办二)(主)
边练边悟4
按要求在横线处填出分论点。 中心论点:一个人要“慎独”。 分论点①:“慎独”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 己,遵道守德。(是什么)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为什么一) 分论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慎独”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为什么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 因果分析法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设置分论点的具体方法。 作为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这里的 “因”是分论点,“果”是中心论点,是在中心论点后再来分析达成这 个结果的原因。日常生活中,凡条件,就必有主客观之分;凡原因,就 必有内外主次之别;凡影响,更必有大小正反之异。如果能根据这样的 思路去辨析、思考,那么,即便是再简单的“为什么”,我们也能寻出 丰富多彩的答案来。
内容索引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实战演练,练出训练实效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2017· 全国Ⅲ)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 【满分佳作】
高考,星光灿烂时
——我看高考
四川一考生
有人说,高考就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
有人说,那高考考生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九章 写作 专题六 辩证说理
不可小视。在这一路上,我们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一
写“第一步”,大多数学生恐怕始终是围绕“第一步”展开,如
你能由“第一步”联想到“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视”,就会使论
更为全面。当然,这样的内容所占篇幅不宜太多,无需展开,点到即
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同学将辩证分析简单地理解为要对所讨论的
题“各打五十大板”,或在表述观点时含糊其词,不作明确的判断,
主流、支流,长处、短处;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区分事物的过去 这里仅选几种常用观点谈谈在论述文写作中的运用。
现在和将来,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法的内涵很多
一、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
长处,有短处。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甚至几个方面。说理议论时
河北考生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刚下高铁时的“迷
别人纷纷写“辉煌
壮美”“科技”之
雾摇缀”,还是街头小黄车的错落有致?是满汉
今天我不粉饰太平也不标榜荣耀,只为你呈现一 个成长中的真实中国。
时,一个“成长中
全席的惊艳,抑或对食品安全的蹙眉担忧?朋友, 含辩证法的发展观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美丽与污染并存的。诚如 你所见,满天黄沙飞扬,雾霾蔽日是真实的。但
在发展中看问题,
看到中国的两面性
你要记得,黄沙雾霾覆不住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的豪迈,掩不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的柔美,挡 不住“长河落日圆 ”的壮阔。我想让你知道,那 些美妙的山河美景不会被空气污染涂抹掉灿烂的 颜色,并且你不也看到了,那一排排可爱的共享
丽与污染并存。
单车正是我们为保护环境、开启低碳生活所做出
把目前的中国比作
春期的孩子”,十
部编版2019年中考复习专题文言文-论事说理(含答案)
文言文复习——议论说理课内链接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2.《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由于濠梁之上3.《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4.陋室铭/刘禹锡5.爱莲说/周敦颐6.马说/韩愈7.出师表/诸葛亮8.诫子书/诸葛亮9.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0.曹刿论战/《左传》1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文学常识一.重要作家作品1.《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文体常识1.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九章专题七写作形象说理含答案
专题七形象说理例文钓鱼与人生一看标题,喻体与本体隐然可见。
钓鱼有趣。
钓之趣,在有鱼与无鱼之间,或曰在易钓与不易钓之间。
若钓于鱼塘,鱼辈趋饵若狂,下钩便有,获则多矣,却难免乏味。
然无鱼之钓,浮子终日不动,亦不乐。
这两段叙钓鱼有趣,是说“喻”。
携竿漫游,偶遇一去处,垂柳拂岸,野草荒荷,遥观水面,隐隐似有鱼纹。
问于牧童:曾见有钓者否?童子摇头。
抛钩向水,久之,浮子竟不动。
正疑惑之际,方见浮子上下蹿动,忽而泛出,忙奋力用竿,见有鱼如梭,凌波而出,继而蹿跳于岸、草之间,此中乐趣,不为外人知也。
人生之趣,亦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在有章法与无章法之间。
这两段由说“喻”转说“本”,人生之趣同钓鱼之趣一样。
明知其不可尽知而努力知之,生活中有章法而不全按章法,方得人生之趣。
苏东坡一面“把酒问青天”,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面又懂得“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深识人生乐趣者也。
王子猷于夜雪初晴乘兴访友,到人门口却掉头回家,自谓“兴尽而返”,也算得上是“潇洒走一回”了。
这段说“喻”:钓鱼有技。
钓鱼有技。
钓之技,在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要因时权变,善取其度。
碧水茫茫,何处有鱼?鱼类繁杂,哪种易钓?“钓鱼诀窍”一类书多矣,然书可教人会钓,必不能教人善钓。
早一分则鱼被惊走,迟一分亦饵鱼两空,那恰到好处的起竿,实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之技,不也类此么?“人间指南”“处世格言”之类书亦满大街都是,然真的由此学会立身处世者有几人?其实人生之技,也在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也贵在一个“度”字的把握。
当笑则笑,当哭则哭,当勤则勤,当嬉则嬉,当诚则诚,当伪则伪。
至于“当”字,究作何解,何为适度,虽圣贤哲人亦不能教也,必自己体察于心,尔后才出乎自然。
由说“喻”再转说“本”:人生之技,不也类此么?钓鱼有道。
钓之道,曰用心专一,曰顺乎自然。
若用心不一,则浮子动于前而不察,香饵入鱼腹而不知,空当一饲鱼者也;若不能顺乎自然,则浮子略有不动便焦躁难耐,频频移竿他顾,焉知片刻之后将有巨鱼游至耶?三说“喻”:钓鱼有道。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九章专题一写作审准题意含答案
专题一审准题意1.(2016·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夏明作品改动)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步骤:(1)细读材料①请概述漫画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孩子,一个考100分时得到奖励,考98分时却受到惩罚;另一个考55分时受到惩罚,考61分时得到奖励。
②漫画有什么样的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幅漫画的寓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这幅漫画中家长因为考试成绩的高低进退而奖惩学生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社会上对于教育的一些片面的认知与做法,二是由漫画联想抽象出来的意义。
第一方面是这幅漫画反映了社会上对于教育的一些片面的认知与做法:a.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
b.对教育本质的错误认识。
c.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片面性。
d.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孩子其他素养的培育。
e.片面的人才观和育人观。
f.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g.其他。
第二方面是由这幅漫画联想抽象出来的意义。
由漫画中的考生可以联想到某人类群体,甚至可以抽象为人类这一集合概念;分数可以理解为人的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印迹可以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等;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可以引发对进步与退步、起点与终点、数量与质量、表扬与批评等问题的思考与判断,由浅入深地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
根据这样的联想与抽象,这幅漫画可以有以下寓意:a.唯GDP论。
b.唯数字奖惩的社会化表现。
c.奖赏进步,批评退步。
d.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e.起点高,期望值也高,微小退步也受到批评;起点低,期望值也低,微小进步也得到奖赏。
【推荐】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九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考点集训九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18分)一、(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
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
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
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
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
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
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
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
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
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
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
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
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
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
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
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omatic 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
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
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九章 专题二写作 辩证立意含答案
专题二辩证立意(2017·全国Ⅰ)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
满分佳作一碗一筷诠中华广东一考生光看标题,立意的大与小、虚与实隐然其中。
碗、筷,小者实者;中华,大者虚者。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
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这句写得很精彩,从木筷、从胃去读中华。
大题目,小角度,以小见大,角度选得妙。
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
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
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
”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的真谛。
中华美食,体现了中华国人的创新精神。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
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豪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中华美食,承载着中华国人的性情。
食物上所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
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元旦吃饺子”,这个低级错误犯得不应该。
美食,依附着中华文化传统。
引出第二个关键词:食品安全。
然而,正如《月亮与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
”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苏丹红染液的代名词,虾不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日,食物难辨好恶。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 材料二: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
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
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
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
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
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
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辩证说理(2017·全国Ⅰ)题目见专题一“精审真题”部分。
满分佳作中国,成长中河北考生标题令人眼前一亮,当别人纷纷写“辉煌”“壮美”“科技”之中国时,一个“成长中”暗含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刚下高铁时的“迷雾摇缀”,还是街头小黄车的错落有致?是满汉全席的惊艳,抑或对食品安全的蹙眉担忧?朋友,今天我不粉饰太平也不标榜荣耀,只为你呈现一个成长中的真实中国。
在发展中看问题,就要看到中国的两面性:美丽与污染并存。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美丽与污染并存的。
诚如你所见,满天黄沙飞扬,雾霾蔽日是真实的。
但你要记得,黄沙雾霾覆不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掩不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柔美,挡不住“长河落日圆”的壮阔。
我想让你知道,那些美妙的山河美景不会被空气污染涂抹掉灿烂的颜色,并且你不也看到了,那一排排可爱的共享单车正是我们为保护环境、开启低碳生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所以啊,朋友,请欣赏那个辽阔壮美、刚柔相济的美丽中国,请在一定程度上宽容如今这个为了天更蓝而做出努力的成长中的中国。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依然是两面性:发展与问题交织。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发展与问题交织的,想必你在餐桌上已有所耳闻了。
除空气污染外,食品安全是成长中的中国面临的又一难题。
但你也应该知道,一次次问题的出现抹杀不掉中华美食的美味及其骨子里的文化,抹杀不掉“脍不厌细”与“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吃货精神。
中华美食里含着太多太多文化,有对生活真谛的探寻,也有内心的大爱、乐观。
我知道标榜美食和文化掩盖不掉如今食品安全真实存在的问题,但这些小小的问题不足以撼动中华美食的地位和中华文化的根基。
所以呀,朋友,请品味那个让人类垂涎的美味中国,请相信这个为了让你吃得健康而不断发展的成长中的中国。
把目前的中国比作“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恰当。
美丽与污染并存,发展与问题交织,这个在成长中摸爬滚打依然坚定向前的中国就如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
成长里少不了叛逆,少不了走走弯路,但更多的还是成长与日渐成熟。
因此,希望你接纳这个孩子,我们一同接纳与守望,期盼她成长得更好。
再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不过,不是当下之中国,而是将来之中国:成长成熟。
佛语云,心有明珠便可照破万里山河;诗语云,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朋友,愿你带上一颗如明珠般澄澈的心,包容成长中的中国;愿你我共同见证成长后的成熟中国。
亮点点评该文有许多亮点,如直击现实问题,用例正反结合。
但阅卷组给出的“中国:不仅要看到中国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的问题;不仅要看到当下之中国,更要当今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热点就是思辨性,而思辨性的底蕴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意识。
它要求人们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反面,主流、支流,长处、短处;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区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辩证法的内涵很多,这里仅选几种常用观点谈谈在论述文写作中的运用。
一、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
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甚至几个方面。
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说理片面的毛病。
因此,我们要培养全面说理的能力,只有整体把握事物、全面分析问题,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
比如就命题作文“第一步”写论述文,在论述了“第一步”的重要性之后,不妨加上这么一段文字:第一步固然重要,它几乎奠定了你未来的路。
但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视。
在这一路上,我们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远方。
写“第一步”,大多数学生恐怕始终是围绕“第一步”展开,如果你能由“第一步”联想到“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视”,就会使论述更为全面。
当然,这样的内容所占篇幅不宜太多,无需展开,点到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同学将辩证分析简单地理解为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各打五十大板”,或在表述观点时含糊其词,不作明确的判断,这其实是对“辩证”这个词内涵的误解。
辩证分析并不反对论点鲜明,辩证思维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文章论点的正确与鲜明上;如果观点模糊,态度不明朗或似是而非,就谈不上真正的辩证分析。
二、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世上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
这联系,有直接、间接,有内部、外部,有必然、偶然,有整体、局部等。
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对事物、事件、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全面地、分别地、具体地加以分析、研究,而不能只对其中的部分联系进行分析后就简单地作出判断和评价。
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关于“老陈开车接电话”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
“开车接电话”不只是个人行为,也不应是个人的自由,因为个人的违规行为可能关系到他人的性命,可能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可能关涉到法律的尊严。
“开车接电话”只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陋习和不文明现象。
由此可以写出如下句子:“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和对法律的轻屑漠视,父亲或许未曾意识到,但小陈你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要为你点赞。
若为旁观之人,举报此行为乃公民责任,即使冠上‘女儿’之名时,责任并未发生改变。
珍爱生命,关乎自己和他人;履行责任,关乎家庭和社会;制止违规,关乎交规和法制。
小陈,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诠释了大爱”“高速公路上开车接电话,醉酒驾驶,急速超车,乱闯红灯,无视斑马线……中国道路乱象丛生,是规则之松垮,是监管之不力,还是体制之漏洞?我想,根源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文明修养,都谨遵交通规则,那就不会有规则流于形式之尴尬,那就不会有‘中国式过马路’的荒唐之举了。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从来都不是静止的。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性质都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外因(环境)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量变引起质变,好的方面,我们要注意量的积累,坏的方面,我们要防微杜渐等。
这些“发展观”都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事物和问题。
如依此继续分析“老陈开车接电话”行为。
老陈经常在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但从未发生事故,这使他的侥幸心理越来越严重,防范意识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发展下去,量变可能就会引起质变,原来的偶尔为之就会变成难以改掉的积习,发生危险的概率可能就会越来越大。
由此可以写出如下句子:“难道你没有见过那些血淋淋的事故现场吗?难道你没有听过妻子殷切的叮嘱吗?难道只有让悲剧成为现实,让儿女的哭声响彻灵堂时,才算清醒吗?中国每年因漠视交规而出现的悲剧数不胜数,难道你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信以为真吗?没有必要为一时的侥幸而称幸不已,当你大意或违规时,危险时刻会降临。
”四、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生活本身就存在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与非、多与少、快与慢、成与败、进与退等。
所以,写论述文常常需要从相对的两方面辩证地分析论述。
这就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全面地认识问题,不可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2017年浙江卷优秀作文《人生能读唯有心灵之书》认为:有字、无字之书对人生的作用远不如心灵之书,或者说到底,人能读的只有心灵之书。
但是,考生在主体论述结束后写了这么一段: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积极作用,孔子的“予欲无言”也没有否定教育的意义,庄子的“学习之殆”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认知之后的。
这两本书,在人生启蒙阶段,在积累阶段,还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中间的一部分或会成为心灵之书而化为生命内容。
只是说,它们唯有成为心灵之书才能成为“人生能读”,对人生有用。
这段内容就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写作中的典型运用。
在强调心灵之书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那两本“书”的作用,在肯定它们的同时又回扣了自己的主体观点。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固然没错,能够避免议论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但简单地把“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当作“辩证地看问题”的全部,就会在作文训练中或考场写作中限制思维,一遇到材料,就去找寻其中的好处与坏处、正面与反面、内因与外因、得与失、利与弊……甚至总是把事物的正反两面同等看待,不去分析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要作重点论述、如何深入展开论证,这样的文章,难以避免模棱两可、中庸骑墙或简单武断、片面偏颇的嫌疑。
另外,用辩证法看问题的实质在于全面、客观、公允、有分寸。
这告诫我们在分析说理时要避免“三头话”:①过头话。
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对事物某一方面过分强调,就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
如“经历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②一头话。
只注意事物的一面而不注意事物的另一面,片面议论。
如“一个人只要让他经历苦难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③到头话。
用静止、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
如“只有拥有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强调“苦难”是唯一标准,忽视其他因素。
1.阅读文章选段,看看它是如何使用辩证法进行说理的。
不知从何时起,“较真”这个词悄悄挂上了些贬义色彩。
比如说谁爱“较真”、太“较真”,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好相处、认死理儿,甚或还有愚钝、狭隘、遇事爱钻牛角尖、与人斤斤计较的意思。
然而,并非所有的“较真”都不必要。
试问,如果布鲁诺不是宁肯被烧死也要坚持“日心说”,袁隆平不是较上了杂交稻的“真”,或许科学史的许多章节都将重写。
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华南虎”“毒奶粉”“躲猫猫”等一些公共事件中缺少了媒体、政府、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问与“较真”,假如汶川桑枣中学的叶志平不是一次次“较真”去搞校舍加固和安全演练……那么若干事情的走向与结果,可能不会是现在所乐见的。
可见,辨析、评价“较真”,关键不在于是否“较真”,而在于因何“较真”、为谁“较真”。
在一些琐事、小节上过于“较真”,容易生疏、隔阂感情,甚至闹僵关系,影响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
这样的“较真”者,当不足取。
但出于岗位职责、公民意识乃至做人的本分和良心,为追求真理和自由、推动发展和进步、维护公平和正义、弘扬“真、善、美”,为捍卫祖国声誉、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尊严,敢于直面“险”,矢志挑战“难”,不畏叫板“恶”,这样的“较真”者和“较真”作为,值得褒扬,应予鼓呼。
(节选自王朝明《辨析较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文使用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说理方法。
先从生活中人们对“较真”的普遍认识说起,引出本文的论题。
作者先是认可,紧接着话锋一转:并非所有的“较真”都不必要。
然后通过举例、对比分析了“较真”精神的重要和可贵,批评了“伪较真”和不敢较真的行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赶在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之前完成首漂长江,1985年5月29日,西南交大电教室摄影员、乐山人尧茂书起程,奔向长江源头,一个月之后,尧茂书驾驶橡皮艇在漂流1 300多公里后不幸遇难,时年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