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听听那冷雨结构脉络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全面版

听听那冷雨全面版
余氏所得奖项,包括各种文学奖的诗歌奖、金鼎奖的
歌词奖与主编奖、时报新诗奖、吴三连散文奖、吴鲁芹散 文奖、联合报年度最佳书奖(1994、1996、1998、2000); 大陆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余光中诗选);香 港的年度十大好书、霍英东成就奖、2003年获颁香港中 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04年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 大奖”。
孙绍振:散文是一种审美、审智、幽默结合的作品。 可分三类:审美---抒情散文;审智---学者散文;亚审丑--幽默散文。光有抒情,往往单调,故抒情与幽默结合,光 有幽默,难免流于肤浅,故要智性弥补,离开抒情和幽默, 智性也没有艺术感染力。(文学创作论)
钱理群:说理的散文、描写的散文、纪实的散文、抒 情的散文。(解读语文)
梁实秋评: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强调知性和感性结合的作品。所谓知性,应 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动于内, 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 能纵横生风。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 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 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 “临场感”。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 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
毕业后在军中当了3年翻译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 1958年到美国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年和1969年两次赴美教书。1971年返台,任台湾政 治大学西语系主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 研究所所长。其间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 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1954年与 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主编过《现代文学》和《文星》, 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和乡土文学的论战。出版诗集《乡 愁》《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相关推荐听听那冷雨赏析(精选9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听听那冷雨》赏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听听那冷雨赏析篇1《听听那冷雨》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

可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借鉴汉赋的铺排手法,并且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力求行文节奏缓疾有致,如歌行板。

读者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感觉就像是作者记忆中江南的秋雨,或长或短,或缓或疾,文字的节奏就像是合着秋雨的节拍,随之跳动,随着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当情到浓烈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能够省去,连成一气,读来音律优美,情韵俱生。

又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和“骤雨”敲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对于俗心人听来,两者并无殊异,可是尔尔。

但在作者敏感的心中,“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且“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这种“凄迷”的美感,我们读来似曾相识,因为它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疏雨滴梧桐”唤醒了我们对李清照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记忆。

而雨打荷叶之声,则能够认为是化用了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的诗句:“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除此之外,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国古典诗词典故就有十多处,能够说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愁怅是一种乡愁,并且不是一般的乡愁,而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完整版)听听那冷雨结构脉络

(完整版)听听那冷雨结构脉络

《听听那冷雨》结构脉络
1.由台北的雨联想到大陆的雨,表现孺慕之情。

2、3.由厦门街联想到厦门、江南乃至整个大陆,那大陆只可感却不可即,表现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4.在文字里感受中国文化。

5.台北嗅雨引发对大陆蠢蠢而蠕的记忆。

6.美国丹佛山的干燥多雪与台湾雨季的的云缭烟绕对照,突出雨中台湾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7.回忆中听大陆凄清的雨,感受身世的凄楚,为大陆的历史和现实担忧。

8、9.回忆大陆听雨,铿铿如音乐。

10.台湾听雨联想到大陆故乡儿时的生活(摇篮曲、养蚕和祖坟)。

11、12.由台北日式古屋听雨,联想到大陆的江南、四川、嘉陵江。

13.公寓时代来临,瓦的音乐成了绝响,让自己无法在雨中回忆大陆。

14.雨伞下听雨寻找年轻时的激情。

15.二十五年与远在大陆的故乡隔绝,因思念而添白发。

苏教必修二语文课件《听听那冷雨》

苏教必修二语文课件《听听那冷雨》
《乡愁四韵》
余光中的另一篇著名散文,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 恋。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抒发 对自然的热爱。
《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诗歌代表作,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 对未来的期许。
余光中其他作品简介
《白玉苦瓜》
01
余光中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多篇反映人性、情感、文化冲突的
作品。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 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 啼声。”
解读:作者通过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交织在一 起,形象地表达了听雨时的复杂感受。同时,“冷”字既写出了雨的清 凉,又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通过倡导回归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作品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04
艺术手法鉴赏
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 冷雨比作琴弦、银丝等, 形象地描绘出雨丝的细腻 和美感。
拟人
通过对雨的拟人化描写, 赋予冷雨以情感和生命, 使读者更能感受到雨的凄 美动人。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 一系列与雨相关的意象并 列呈现,增强了语言的气 势和节奏感。
问题二
请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问题三
文章中的“冷雨”有何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有何关联?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一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学生二
文章中的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让我对中文表达有了 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作者:范万里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5期教学设想:在这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中,余光中用现代诗的艺术开拓散文的新境界,既构成了文本之诗意之美,但又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难度。

再加上过长的篇幅,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此,长文短教,抓住题中的“雨、冷、听”三个关键词,感知雨象—领悟情怀—品鉴语言,层层入深,通过三个词提领对全篇的理解,简化文章脉络,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反复阅读,用心感悟,加强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表达与交流,从而集中明晰且深入透彻地读懂这篇经典美文。

教学目标:1.抓住不同的描写角度,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

2.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愁,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

3.品味散文的华美语言,学习文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深挚情感,体味文本美妙的诗化语言。

教学难点:透过看似杂乱的语言意象读懂诗人的中国情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学生思考:下列诗句同是写雨,抒写的情感一样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教师总结:杜诗抒写的是春雨无声、滋润万物的喜悦;王诗抒写的是寒雨连江、衬托离别的不舍;陆诗抒写的是夜雨入梦、驰骋疆场的豪情气魄;李词抒写的是黄昏细雨、国难家愁难以释怀的凄楚悲歌。

而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聆听雨声,更是寄托了浓挚的另类情怀。

今天我们就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二、走近作者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余光中。

2.教师补充:诗人曾自言:“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梁实秋评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3.学生审读课题,找出题中的三个关键词——听、冷、雨。

《听听那冷雨》 (正式版) 2

《听听那冷雨》 (正式版) 2
听觉 视觉
触觉
视觉
沟通不同的感官,同时利用譬喻,改变描写 物的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 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
“下湿布谷咕 咕的啼声,雨 是潮潮润润的 音乐,下在渴 望的唇上,舐 舐那冷雨。”
“啼声”、“音乐”是 听觉范 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 “湿” 、“潮潮润润”,别出心 裁 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 声。 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 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 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 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

雨的凄冷(景) 情的凄凉(情)
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 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
不同的人 (旷达从容) (清丽喜悦) 不同遭遇 不同情境 不同听雨 夜阑卧听 梧桐更兼 的感受。 风吹雨 细雨
沾衣欲湿 杏花雨
一蓑烟雨 任平生
(国恨愁苦) (凄清悲苦)

雨网斜织 满纸离愁
难遣的家国之思, 难舍的文化恋慕。
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读第二段思考:“只是杏花春雨不再, 牧 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 不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作者对诗意中国的怀恋和难 以见到回忆中故国的怅惘。
第四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提 到汉字,有何用意?
汉字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 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
“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 “古屋不再”是因时光不再而发出的叹息。 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 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 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 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 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已早已成为回忆。
雨中情思 听 看雨 听 那 冷 雨 听雨 雨忆
嗅雨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一、背景介绍《听听那冷雨》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曹禺所作的一篇现代散文。

它于1935年发表在著名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一篇雨中故事”。

二、文本内容分析1. 文本主题这篇散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女人在夜晚的雨中漫步,她的心情和人生经历都在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作者通过雨、夜、女人、孩子等元素的交织和烘托,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孤独、迷茫、挣扎的现代女性形象。

2. 文本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女主人公和小孩子在雨中漫步的情景;第二部分通过对小孩的对话,揭示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第三部分则是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的回忆,逐渐展示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历程。

整个故事叙述虚实结合,把读者的情感逐步拉到最高点。

3. 文本语言技巧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比如“冷雨如注,心事如潮”,用雨来暗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小孩跳跃,还是,女人像个影子”,用小孩子对比女人的形象,凸显出女人的孤独和无助;“一弯红叶,像个病人的唇”,用红叶比喻女人的内心疼痛,形象生动,感情深刻。

三、教学思路1. 教学目标通过对《听听那冷雨》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领会散文的本质特征和阅读技巧,训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老师先让学生预读本文,做好阅读笔记,了解主要情节、人物、结构等。

2.教学重点:老师针对文章的语言技巧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并运用到写作中。

3.教学难点: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寓意,应加强对于难度大的句子或段落的解读。

4.学生活动:学生在上课或课下完成文章的分析和写作任务,进行同桌互评和课堂展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3. 教学效果评估对于学生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或写作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反思针对《听听那冷雨》的教学,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同时,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接纳和运用散文语言。

《听听听那冷雨》课件

《听听听那冷雨》课件
过渡自然
余光中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过渡手法,使得文章过渡自然、流畅,前 后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收束有力
文章的结尾收束有力,余光中通过总结全文,将情感推向高潮,使 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有力。
04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1 2
语言优美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 修辞手法,展现了高超的文学造诣,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
社会影响力。
05 相关链接
作者官网
作者余光中个人简介
详细介绍了余光中的生平、创作经历 和主要作品,为深入了解其人其文提 供了基础资料。
余光中文学作品全集
收录了余光中迄今为止的全部作品, 方便读者系统地了解其文学创作。
作品在线阅读
《听听那冷雨》全文在线阅读
提供无删减、无修改的原文,方便读者直接阅读原著。
《听听那冷雨》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作家介绍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评价 • 相关链接
01 作家介绍
作家生平
01
02
03
04
1928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后 随家人迁居台湾。
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后赴 美国留学,获得美国爱荷华大
学创意写作硕士学位。
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西东 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并长期
情感深沉
余光中的作品常常表现出 对故乡、亲人和历史的深 深眷恋和怀念,情感真挚 而深沉。
语言优美
余光中的语言运用十分优 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思想独特
余光中的作品常常蕴含着 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 作者对人生、历史和文化 的独到见解。
02 作品背景
创作背景
1974年,作者余光中先生因为思乡而 写下了这篇散文。当时,他身处美国 ,感受到异国他乡的冷雨,更加思念 起故土的温暖和亲情。

《听听那冷雨》解析培训讲学

《听听那冷雨》解析培训讲学

三 8、从优美的中国古典文化中聆听雨声。

9、听眼前屋瓦上雨的节奏。 10、听二十多年前,日式屋瓦上的雨的节
奏。
11、回忆二十年前,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
12、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
第 13、台北的时代变迁:从瓦屋顶到公寓的
水泥顶;瓦上的音乐成了绝响。
14、眼前台北的雨中,仅存了伞的韵味。
“冷”有三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 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 心产生的凄凉。 (3)作者为传统文化渐渐 消失而感伤。
本文“雨”意象的丰富内涵
•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时间与空间,
眼前——回忆联想——眼前
历史与现实, 眼前与回忆,
交融汇合。
现实——历史——现实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
听觉
视觉
嗅觉
触觉
味觉
淋淋漓漓 清清爽爽
冷雨 淅淅沥沥 潮湿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新新,有 舔舔 一点薄荷 吧那 的香味淡 冷雨
淡土腥气
听觉
第7节
凄凉 凄清 凄楚 凄迷
第8节
清脆 可听 如瀑 布比 碎玉



余 光 中
冷 雨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层次大意,品味文章的情感 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解和把握文中 所运用的大量古典诗词和对偶、排比、 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本文中“雨”的意象的丰富内涵, 理解听“冷雨”的感受和作者的“乡 愁”。
课文写作背景

赏析安徽郭惠宇的听听那冷雨

赏析安徽郭惠宇的听听那冷雨

赏析安徽郭惠宇的《听听那冷雨》教学目标:体会作品中诗意的漫想,诗性的意境,诗化的语言和诗人的气质。

教学过程一、初识诗人,感受雨意1、读人:余光中——“乡愁”——乡愁诗人2、读题:(1)雨——冷雨——那冷雨。

读出作者的情感依归: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2)听——嗅——观。

理清基本文脉。

[感受:从整体上把握诗人风格、文本情感基调,以及文章脉络,高屋建瓴,简洁清晰。

]二、品读片段,体会意境读文:抓住学生喜欢的两三个段落,体会散文的意境。

总结:有意境的散文擅长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从景切入,给人以画面感、动态感、色彩感、朦胧感和空灵感。

通过有限的物象、意境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悟。

[感受:文章很长,教学只能有所取舍,用好典型例子,体会散文的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咀嚼文字,品赏诗味1、品文字声韵:从题中的“听听”二字入手,体会文章叠字运用的意趣。

(1)列出文中所有的叠字,感受其使用的绵密。

(2)品析例句: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总结:凄切哀婉的声律,节奏变幻的递进,珠落玉盘的碎声,营造出一种清淡空蒙而凄楚的氛围,传达出作者迷离而绵长的思乡之情。

2、品语言对称:(1)归纳性对称性的类型:云情雨意断柯折枝乍现即隐(词内成对)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句内成对)树香沁鼻,宵寒袭肘。

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句间成对)(2)总结:音节整齐、讲究对偶、词义对举,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节奏感、音韵感和对称美,既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增强阅读的愉悦感。

3、品句式错综:(1)比较长短句*杏话。

春雨。

江南。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2)赏析长句,转文为诗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营造出大雨滂沱的景象。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作者简介】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诗人。

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认为,散文是一种具有知性美与感性美的文体。

所谓知性,就是知识见解。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

1“所谓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

”2“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

”3余光中的散文理论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后的创造性思考,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与理性提升,而他的散文创作是他的散文理论的优秀实践。

他是把他的智慧才华、丰富情感自然融合在他那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文辞中的。

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给读者—个惊喜。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

”读他的散文,我们便借助文本而认识了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最能显示出作者才华和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听听那冷雨·课文全解

听听那冷雨·课文全解

一首《乡愁》勾起了多少台湾同胞的思乡梦。

50多年来,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

心若在,梦就在;梦若在,希望就在。

多少文人墨客运用自己手中生花的妙笔来描述胸中那股涌动不止的热切渴望,抒发着心中难耐的思乡愁绪。

今天我们就一同拜读被称为“以现代文字运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透过文中出神入化、变幻莫测的文字表述,来谛听先生那令人魂牵梦绕、缠绵不断的思乡曲。

课标理念感知【学习目标】1、咀嚼体味并积累文本精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掌握山水美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3、通过解读山水文章,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标重点】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技巧。

【目标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知识积累【字音积累】黔(qián)颉(jié)沱(tuó)濛(méng)氤(yīn)氲(yūn)岑(cén)偁(chēng)芾(fú)羯(jié)舐(shì)濑(lài)【词义积累】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

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空濛:形容迷茫。

寒濑:寒冷的湍急的水。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岑寂:寂静、寂寞。

石破天惊:形容使人震惊。

教材文题感悟【品思题目】“冷雨”意味着凄切、悲凉,包含着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对乡情、爱情、友情、亲情的细腻体验和眷念。

虽说是“听听”,其实文中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觉,从而给读者多维的审美体验,在阅读回音壁上激起悠长久远的回响。

【走近作者】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家、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至今,任高雄市“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课件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课件
作者从听、嗅、视、触、味觉五个方面,展示“雨” 的感性存在,表达不同时特点:
一、句式长短参差,文言口语和欧化语言穿插,自如而连贯。 二、大量使用叠音词,节奏和韵律感强,描写细腻,使人身临其境。 三、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1 等修辞手法,有力烘托了思想情绪。 四、大量古典诗词语句融入行文中,古诗词的意趣在冷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3. 听雨在公寓时代, 雨乐已成绝响 14. 曾经的雨夜,油布篷、雨衣、雨伞中的情与爱
15.思绪回到现实,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 梦醒,由回忆回到嘈现嘈切实切,
传达一种家国之痛的深深遗憾。
讨论问题:
➢ 作者是如何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表达出听雨感受的?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从“听雨”的独特视角,表现诗人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 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7.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窗外在喊谁? 是谁在喊?
8-9 ,听屋瓦雨乐,品柔和情韵
• 作者在“听”字上用了很多的心力、笔力。把二十多年的
,用各种
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
10-12. 听雨日式古屋中
作者在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 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 前一种听到的是黄梅雨、台风台雨、雷雨、暴 雨、西北雨
• 后者从春雨听到秋雨,从少年听到老年,雨是 回忆的音乐
时间:古代---现代 空间:台湾-大陆-美国 -古老中国-昔日台北-今日台北 特色:感觉美、意境美、语言美。
拓展阅读:

听听那冷雨每个自然段内容概括

听听那冷雨每个自然段内容概括

主题:听雨听雨是一种极富诗意的体验,雨滴轻轻落在窗外,发出清脆的声响,一时间仿佛世界静止,只有这雨声伴随着心跳,带来无尽的宁静。

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停下来倾听雨声,或许能够找到片刻的安宁和宁静。

一、雨声的起伏每一场雨都有着不同的声音,轻柔的春雨,淅沥的秋雨,磅礴的暴雨……每一种雨声都有着独特的节奏和旋律,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有的时候,雨声如丝般细腻,有的时候,雨声如击鼓般有力,这种起伏不断的声音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二、雨声的音色雨声的音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清脆的雨声,柔和的雨声,低沉的雨声……不同的雨滴形成了不同的音色,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如同天籁般的交响乐。

有的时候,雨声会让人感到忧伤,有的时候,雨声会让人感到希望,这种音色的变化似乎勾勒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各种情感。

三、雨声的节奏雨声的节奏也是多姿多彩的,或是如泉水般潺潺流淌,或是如弦乐般优美婉转,或是如鼓点般沉稳有力……这种节奏的多样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仿佛在临近窗边就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鼓动。

四、雨声的情感雨声似乎也能够传达出各种情感,有的时候,雨声让人感到孤独和落寞,有的时候,雨声让人感到温暖和安慰,这种凄美的情感就像是大自然对我们内心的一种交流,令人心驰神往。

总结:听雨是一种能够带给人无限宁静和感慨的体验,可以让人从喧嚣的世界中暂时脱身,体会到天地间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雨声的起伏、音色、节奏还是情感,都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启示。

让我们珍惜每一次与雨的邂逅,倾听那冷雨带来的奇妙体验。

听雨的美妙体验源自于自然的神奇魅力,每一滴雨水落地的瞬间,都带来了独特的声响和情感共鸣。

我们可以在雨声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体验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安宁。

随着雨声的起伏、音色、节奏以及情感的变化,我们可以融入到大自然的节拍当中,享受到情感上的慰藉。

五、雨声的启示除了美妙的音色和情感外,雨声还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听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生命的韵律和变化,雨水从天而降,滋润大地,给万物带来生机。

听听那冷雨-课件

听听那冷雨-课件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2/282021/2/282021/2/28Sunday, February 28,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2/282021/2/282021/2/282021/2/282/28/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2/282021/2/282021/2/282021/2/28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2/282021/2/28Sunday, February 28,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2/282021/2/282021/2/282/28/2021 12:16:57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2/282021/2/282021/2/28Feb-2128-Feb-21
余光中
作者介绍
余光中
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 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 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 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 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文章写游子思乡之忧,声 调应气短声细,曲折升降。
全篇应以轻快舒缓节奏为 主,适当加入沉稳强疾节奏。
叠词的作用: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
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如“淋淋沥沥”“淅淅沥

听听那冷雨ppt84

听听那冷雨ppt84

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读第二段思考:“只是杏花春雨不再, 牧 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 不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作者对诗意中国的怀恋和难 以见到回忆中故国的怅惘。
第四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提 到汉字,有何用意?
汉字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 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 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 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 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使用拟物、比喻手法,形象 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 蕴含着作者惋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
1928年生于南京,祖 文化,曾说 籍福建 ,1949年随父母去 “中国,最美最母亲 了香港, 1950年迁居台湾 的国度”, 之后,就一直台湾、香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 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黄河的支流。” 1992 年,终于得以回到他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 思念已久的大陆。 罗江”,
苔藓 xiǎn 仓颉 jié
啁啾 zhōu jiū 如椽大笔 chuán
结构与思路:
• 一、 由雨季的开始,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 •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 抒发浓浓的相思。(2-14) • 1(2-4)写在文学、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 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 心底,沉淀。
老年听雨, 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 祖国的分裂,是伤痛。

听听那冷雨赏析课件

听听那冷雨赏析课件

听听那冷雨赏析课件听听那冷雨赏析课件雨,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

在雨天里,人们或许会感到烦躁,但也有人会因为雨的降临而感到宁静与舒适。

诗歌《听听那冷雨》正是以雨为主题,描绘了雨的美妙与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赏析课件的方式,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

《听听那冷雨》共分为四个句子,每个句子均为四个字,共十六个字。

整首诗以雨为主题,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雨的独特感受。

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直接而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开篇两句“听听那冷雨,滴滴如琴音”,通过“听”字的重复,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的雨夜。

而“滴滴如琴音”则通过对雨滴声音的形容,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悠扬的音乐会中。

这种音乐的美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

在第三句“淅淅沥沥落,悄悄入人心”中,诗人通过形容词“淅淅沥沥”和“悄悄”,刻画了雨滴落地的声音和雨的降临的安静。

这种安静,使得人们的心境也变得宁静起来。

雨水的滋润和声音的轻柔,不仅可以洗涤人们的心灵,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最后一句“心灵如雨洗,清新又宁静”,通过对心灵的比喻,表达了雨水对人们的洗涤和净化作用。

雨水的清洗,使得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清新和宁静。

这种清新和宁静,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内心的平静,也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雨的美妙和意境。

雨水的滋润和声音的轻柔,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涤。

这首诗通过对雨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这首诗也让人们感受到了雨的美妙和宁静,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平静和舒适的感觉。

总结起来,诗歌《听听那冷雨》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雨的美妙和意境。

通过对雨滴声音的形容和对心灵的洗涤的比喻,让人们感受到了雨的宁静和清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结构脉络
1.由台北的雨联想到大陆的雨,表现孺慕之情。

2、3.由厦门街联想到厦门、江南乃至整个大陆,那大陆只可感却不可即,表现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4.在文字里感受中国文化。

5.台北嗅雨引发对大陆蠢蠢而蠕的记忆。

6.美国丹佛山的干燥多雪与台湾雨季的的云缭烟绕对照,突出雨中台湾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7.回忆中听大陆凄清的雨,感受身世的凄楚,为大陆的历史和现实担忧。

8、9.回忆大陆听雨,铿铿如音乐。

10.台湾听雨联想到大陆故乡儿时的生活(摇篮曲、养蚕和祖坟)。

11、12.由台北日式古屋听雨,联想到大陆的江南、四川、嘉陵江。

13.公寓时代来临,瓦的音乐成了绝响,让自己无法在雨中回忆大陆。

14.雨伞下听雨寻找年轻时的激情。

15.二十五年与远在大陆的故乡隔绝,因思念而添白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