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姓名:张菀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日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吴英杰

20080401

摘 要

谈到中小企业,我们很容易就将其归为弱势群体。说到国际化,我们也总是自然而然的将它与大企业联系起来。

但是,纵观战后的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一支重要和活跃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日本,其中小企业在生产、流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堪称“中小企业之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开始将目光聚焦国外。

鉴于日本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各国学者对日本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中小企业国际化为研究课题。但是大部分研究更侧重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对日本与欧美中小企业国际化进行比较,或者就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某方面问题进行探讨。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对策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论文将在总结整理这些前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让读者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继而提出对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有益的信息。

本论文分别从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日本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对策的角度来分析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最后阐述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章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背景,笔者将从国外和国内因素两方面来分析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背景。

首先从汇率变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压力和动力以及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促进作用三方面来阐述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国外因素。

(1)汇率变迁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日本在1947年民间贸易时采取对不同商品采用不同汇率的制度,这个制度

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刺激了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1949年,道奇制定了旨在紧缩财政金融、抑制通货膨胀、将市场机制导入日本的“道奇路线”,开始实施“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制度。单一汇率制度的实施,使日本可以完全不顾及汇率的变化,全心全意地发展经济并很快恢复了战前水平,于1960年以后,迅速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美贸易摩擦也越来越激烈。在美国的干预下,布雷顿森林体系严重动摇。1971 年8 月,“尼克松冲击”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同年12月,美国将“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汇率上调为“1美元=308日元”。但还是没有能有效地改善美国的状况,1973年2月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

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 日元不断升值。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升至80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为了避免日元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寻求最大的利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聚焦到国外。以1985年为转折点,这一年日本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路线开始由商品出口向对外直接投资转变。当时日本国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依然是制造业。不但日本的大企业纷纷出走到国外投资办厂,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走上了国外直接投资的道路。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和动力

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市场的开放,日本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来自国内企业的竞争,还必须面对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表现在劳动力价格上的竞争。

日益上涨的劳动力价格对于以出口为中心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尽可能寻求廉价的劳动力,日本最初的对外直投资是从在日本处于劣势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开始的。这也证实了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观点。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持续升值,90年代以后,“失去的十年”,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本一向引以为傲的、拥有世界领先的高效国内生产体制的产业部门也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国际竞争力,生产基地逐渐向国外转移。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对资源海外依存度极高的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部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将这种压力转换成最终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动力。

(3)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发展

从真正意义上讲,日本信息化的发展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以后。当时,与美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对比,日本国内面临“泡沫经济”的崩溃与银行不良债权等问题。日本政府认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在落后的信息技术上。为了追赶美国,日本政府从1996年起,开始加大对IT(信息技术)的投资力度。同年7月日本政府决定设立IT战略本部,全面推进IT革命,把日本复兴的希望寄予IT产业。

现在,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还可以通过设计企业的网站,向国际市场宣传企业自身以及其产品,与外商进行网上洽谈,使交易可以轻松超越国界,更方便更快捷。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寻找商机,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因此,可以说信息化的发展间接的加速了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以上是促进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国外因素。说到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国内因素,首先要从“二元结构”论开始。

日本的“二元结构”论最早是由有泽广巳教授首次提出并于1957年在《中小企业白皮书》中被正式提出。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在日本高度成长时期生产效率高的大企业与生产效率低的中小企业并存的结构;近代大企业与更早的一些小规模企业并存,二者之间在生产效率、技术、资本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为了在“二元结构”的环境下生存,一部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开始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将当地的廉价的劳动力转换为自己的竞争力优势,同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通过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也逐渐从竞争转为“分工协作”,“分包体制”正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期的需要而一步步发展而来,并成为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整个日本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之一。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方式除“分包体制”以外,还有系列公司、大企业的持股公司、大企业的承包公司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合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