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趋势与城市群的建设
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发展
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同样也取决于它与周边地区的互动与合作。
因此,本文将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定义和意义区域经济是一个地理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
这些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贸易、投资等,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在利用地区内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发展。
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进而实现地区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地区政治和社会环境,进而促进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面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例如,一些地区出现了经济强势、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的特点是资源高度集中、人才聚集、科技创新能力强等。
而一些落后地区则面临着经济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另外,一些发达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比如,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却承担了很多环境压力和生态问题。
三、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发展措施针对上述问题,针对地区的特殊性,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布局和措施,以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以带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加强科技研发,鼓励创新创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2、绿色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登峰计划(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 库基础研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状况评估研究”(2020G04)。 作者简介:陈晓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北京 100836)。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政治承诺。进入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时期,中国经 济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区域间巨大的 不平衡性。工业化不可能表现为所有地区在同一 时期内实现同步发展,加之大国在自然空间和经济 空间方面的差异就更加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有 先有后,甚至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 速度差距和成就落差。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不仅对国内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呢?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达,资源丰富,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放缓,逐渐成为经济较为滞后的地区。
2019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有明显差距。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中国的发展重心之一。
由于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这里有着如京津冀一样的发展优势。
此外,华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相当发达。
尤其是近年来,京津冀等地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正逐步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心。
3.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里包括了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若干省市。
作为中国的发展先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里开始。
在经济发展中,华东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指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五个省。
此外,中部地区还包括了重庆、广西等地。
这里的经济因地处中心位置,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完备的交通网络。
同时,中部地区也是中国的农业中心,农业资源丰富。
5.西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南地区坐落在中国的西部。
在经济上,西南地区一些城市像成都、重庆等也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投资。
此外,西南地区还是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
6.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地区内人均GDP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西部地区的发展与历史和地理环境有关,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相对匮乏,这也给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1.城市群崛起城市群的崛起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关注领域。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改变了区域经济的格局和面貌。
本文将对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人口的向城市流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大城市成为资本和人才集聚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劳动力资源。
同时,城市化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城市群经济。
2.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
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崛起,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例如,硅谷地区以其发达的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3.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是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各国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了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区域合作促进了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共同发展。
二、未来的趋势1.经济格局的调整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传统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将更加强劲。
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一些地区间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分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注重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各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环境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数字经济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经济增长和创新提供新的动力。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浅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以下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引导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是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是推动城市群发展。
城市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政府通过培育和发展城市群,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还包括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推动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还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通过推行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等政策,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加强政策引导,特征包括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群发展、加强创新驱动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平衡的趋势。
为了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全面发展,我国开始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的关系,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的关系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资源和人才得以充分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其次,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形成了以城市间分工与合作为核心的经济网络,提升了整体经济的竞争力和效益。
最后,城市群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口流入,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群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城市群相对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落后,这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城市群的竞争与协同并存,城市群间的竞争往往是零和博弈,而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又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协调,这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城市群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包括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带来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和供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开放。
其次,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了合作与创新,提升了区域的产业配套和竞争能力。
最后,城市群的发展也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群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城市群的发展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包括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深圳市考《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配套练习题(3)
《城市规划素质测试》配套练习题库——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之第三章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说明:适用于深圳市2025年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招录紧缺专业公务员考试《城市规划素质测试》科目。
《城市规划素质测试》为客观性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考试时限90分钟,满分100分。
本部分是《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部分配套练习题。
一、单选题1.(单选题)《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科学布局,与()紧密衔接。
A.历史文化传统B.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C.人口分布特点D.自然资源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格局构建的要求。
原文来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原文指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2.(单选题)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处理不好会滋生和助长城市病。
A.产业结构调整B.城镇化质量C.城市人口数量D.生活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
原文指出:“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
3.(单选题)《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的重要平台。
A.经济发展B.区域合作C.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D.城市化进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群的功能定位。
原文来源《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2015年12月20日),原文中提到:“城市群既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区域,也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重要平台。
我国区域发展的十大趋势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我国区域发展的十大趋势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我国区域发展的十大趋势内容摘要: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将出现十大趋势,包括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等。
关键词:区域发展趋势一、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地区差距呈逐步缩小之势;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地区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第三个时期为2000年以来,变化不大。
总体判断,目前的地区差距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1978年到2000年,反映人均GDP地区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494减小到1990年的0.2658,然后扩大到2000年的03358。
进入21世纪以来,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337左右。
区域总体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差距和乡乡差距构成的。
据测算,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乡乡之间的差距占区域总体差距的份额都各在40%以上。
造成地区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主观因素。
地区差距既是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综合反应,也是现实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所处的阶段有关。
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衰退、繁荣与困境,不仅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国家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
过去,许多地区主要依赖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驱动型产业正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以一些发达地区为例,金融、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在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那些拥有丰富科研资源、良好创新生态和高效创新机制的地区,往往能够在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
例如,一些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科技创新还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协同合作的不断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单个地区的发展已经难以独善其身,跨区域的合作成为必然选择。
不同地区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协同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比如,城市群的兴起就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代表,城市之间在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了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区域之间的合作也不仅局限于国内,国际间的区域合作也越来越频繁,通过贸易往来、技术交流和投资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绿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
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
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
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特征◎李桂芬域经济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个国家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非常值得研究和分析。
2021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区域经济成为了“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重要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不仅落实了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为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发力点指明了方向。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纲要要求“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这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入了新的活力,并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线、经济政策为主导、区域政府为主角,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极大的拓宽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为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高增长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也要从实践出发,深入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展开探索与研究,夯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
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出发,着重探讨了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并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对策。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区域经济是在社会劳动和区域分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地域性的经济综合体,广义上来说区域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革,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向经济发达状态转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需要从区域的经济指数、地理环境、人口基数、重工业或轻工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等着手,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策略、路径。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战略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协调区域发展和推进城市群建设成为了我国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紧密,城市群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群战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以区域为单位,协调发展各经济区域,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协调、整合和共赢。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之间的发展不够协调,产业结构不够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了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推动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1)实施一体化发展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这种发展战略要求不同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链互相补充,并组合成战略性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发展的互补和协调,形成区域间资源要素统一配置,实现共享式发展。
(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可以促进区域交流、交通和物流等方面的协调和联动。
此外,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也可以打破区域之间信息交流的隔阂,实现信息无缝对接。
(3)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因此,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引导优势产业的发展。
2、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要素条件不同,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各地的综合效益,而且有助于调整资源在区域内的配置,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优势。
(2)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紧密合作与竞争,减少和避免冲突和竞争,实现共赢,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选择与路径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选择与路径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越来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在全球范围内,城市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中国这个大国更是面临了城市群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
本文将就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选择与路径谈谈个人的看法。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选择城市群是指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经济、政治和人口聚集区域。
它通过互相依存、合作发展、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群的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上也做了很多的尝试。
对于城市群的选择,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地缘位置和资源禀赋。
地缘位置和资源禀赋是城市群发展的前提条件。
防范自然灾害,获取资源和便利交通对城市群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实施,也要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问题。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发展城市群,也要考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
一个城市群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经济体系,可以通过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实现整个区域内生产、供应、销售和资金流动的优化和合理分配。
三是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城市群的发展还要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建设是保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具体的路径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这是城市群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前提。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应考虑城市功能的差异化和互补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同时,应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知识和资源间的共享。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障。
在加强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这对城市的交流和资源的优化利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代城市化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是一种通过城市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就目前来看,在全国规划范围内共有12个城市群。
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带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成为了引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排头兵。
其次,作为我国战略性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中西部城市群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日益崭露头角。
中国城市群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1. 区域发展互补性突出:城市群内部各区域的发展比较均衡,区域间依托城市群互补发展。
2. 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传统的南北经济分化现象逐渐得到逆转,城市群内部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
3. 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双重驱动。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趋势从城市群集聚的规模、地域、产业、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以下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 产业协同的加强:城市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构建产业体系。
2. 区域空间规划的优化:未来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空间辐射力。
3. 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引领未来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强城市服务与环境建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论述我国目前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现状对策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建国之初,我国已经形成了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的工业布局结构,此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新建工业项目大致上按照均衡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
而改革开放后,我国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沿海的优越地位和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先发地区。
到了20世纪末,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较大,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战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之后,全国逐步形成了新的四大广域政策覆盖区,区域经济新格局诞生。
四个经济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10个省市(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晋、豫、鄂、湘、赣、皖)、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渝、川、滇、黔、桂、藏、陕、甘、宁、青、新、内蒙古)、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辽、吉、黑)。
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四大经济区域的空间架构,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目前,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已经形成。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城市群体系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 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群概念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城市群是指一个由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区域,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市群的特征和优势、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和城市群建设面临的问题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城市群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其所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这些城市之间信息,人流,物流等资源有着非常密集的联系和交流,因此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交通、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共同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抵消城市群种竞争、促进城市协作,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中国对全球贸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二、城市群的特征和优势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其特点主要包括多城互补、一体化发展、承接多业态功能、集聚创新要素等。
城市群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了广大人口和多样化的经济需求,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聚集区。
城市群的还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带动效应上,其多种多样的产业和贸易形式,便于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促进信息、人流、物流等要素的流动和交流,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城市群的发展模式目前,世界上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美国的东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欧洲的莱茵-梅茨-鲁尔、马德里-威尼斯、英伦三角等。
而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城市中心节点为主的中心型发展模式,以交通主干道为主的轴心型发展模式,以产业发展区为主的走廊型发展模式三种。
而在实际建设中,也需要按照当地的地理和其他条件选取适宜的模式。
四、城市群建设面临的问题城市群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及大事宜周旋的过程,难免会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历史变迁与新形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历史变迁与新形势作者:赵梦杰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09期新中国成立后从计划经济区域经济相对集中,且呈现条状经济带,而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短期的行政化区域经济发展,这时候设立特区和直辖市等一系列区域,充当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力量,也扮演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在改革开放后期,中国经济不断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区域经济也不再局限在特殊的区域环境下,国家与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地区内的城市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频繁和有效的,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历史变迁,以及思考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做出参考。
在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区域经济贡献出来前所未有的引擎作用。
自从新中国诞生之时,区域经济的整体格局就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断变化,作为评判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早已成为现阶段国内,以及国家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经济手段,其从最开始的出现,发展,再到如今的变化,其影响了数代人,也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走势和发展,所以梳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历史变迁,才能更好地了解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也才能更好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手段,为中国区域经济健康、稳定、高速地发展出谋划策,早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民族幸福。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历史变迁区域经济自古就是各朝各代经济的重要推手,其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区域经济历经三次比较大的变化阶段,其中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变革。
所以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变化,中国区域经济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变迁。
首先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7)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这时候中国经济主要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所以在经济体制方面依旧采用苏联模式,苏联成立150余个大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并成为苏联的工业基础,所以国内也跟着苏联大搞工业基地。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乎一个地区的经济,还关涉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趋势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也是各不相同的。
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衡量标准,中国的区域经济可以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部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多样化、科技含量高、人口密度大。
由于首都北京和经济特区的存在,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快速提高。
中部地区位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在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同时不少地方也在发展工业、服务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
这些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基础相对落后。
近年来,政府对西部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计划也在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
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状况呈现出“东、中、西”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其中,东部地区最为发达,将在未来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心。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政府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地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
首先,规模化发展是未来的趋势。
未来中国将加强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逐步建成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的网络型城市群,这将推动大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其次,国际化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际化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推进自贸区和经济特区建设,制定更加开放的外商投资政策,推动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深度融合。
第三,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产,未来将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智能化、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的应用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城市群的建设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城市群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挖掘城市群的经济潜力,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
一、城市群的概念和形成城市群是一种城市集群,是由若干个城市和其周边、相邻的卫星城市、县城组成的城市体系。
城市群是基于区域性城市间的联系和协作而形成的,随着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度不断增强,对城市群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日益提高。
城市群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和历史过程,其关键在于不同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程度。
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程度越高,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也就越加迅速。
二、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城市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不仅可以进行资源共享,还可以进行合作、竞争和协作,在区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群内可进行多方面合作,如: 原材料的采购、技术转移、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同时,城市群内城市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各城市可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差异化、专业化和特色化的产业升级战略,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
2. 促进城市群内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发展城市群通过优化资源、提高产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等,实现共同资源的平衡和配置,推动城市群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而这种协调发展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也需要市场的参与和规范,让市场和规则在城市群内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3. 拓展城市经济空间的范围和辐射力城市群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拓展城市的辐射力和范围。
城市群所包含的各城市之间互相联通,互相交错,城市群各项优势互补,通过优化城市群内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拓展城市的空间范围,提高城市内部的交互性和辐射力,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趋势与城市群的建设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李京文一、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伴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主要表现为: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赢得普遍发展;现代制造业发展速度普遍开始快于传统制造业;四大区域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空间依托;全国性高速交通系统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性的保证。
1. 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赢得普遍发展。
区域经济赢得普遍发展是中国21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首要特征。
中国人均GDP全国平均由2000年的7086元增加到2004年的10561元,按照可比价增长了35.9%。
从图1-1可以看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2004年无一例外地明显高于2000年。
人均GDP是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福利以及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性指标,人均GDP的普遍增长反映中国区域经济赢得普遍发展。
图1-2反映出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按现价计算的增长幅度。
从增长的横向比较看,增长最快的是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人均GDP比2000年增长了93.7%,增长最慢的是上海市,增长幅度为23.8%。
图1-2显示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另一个特征:中国大量的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开始大幅度增长,一些地区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沿海地区。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省份2006年确实赢得较好的增长态势。
如果考察GDP的增长,比如按现价计算,内蒙古2000~2004年GDP总体增长了93.6%,增幅居全国第一位,而上海增长了63.7%,居全国第17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沿海地区总体上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人口增长快,降低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比如内蒙古2004年比2000年总人口仅增长8万,而上海却增长了68万。
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均GDP良好的增长态势,决定了中国各省区之间发展的相对差距在逐渐减小。
图1-3反映中国1979~2004年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 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变化。
从图1-3可以看出,1979年以来中国人均GDP的标准差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其标准差系数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标准差系数由2001年的0.75降低到2004年的0.63,接近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1990年的0.59)。
从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比较看,2000年以来最发达省份与最落后省份差距也在缩小。
上海人均GDP长期居中国首位,而贵州则较长时期居倒数第一。
表1-1反映了2000~2004年上海与贵州人均GDP变化的比较。
2000年上海人均GDP为贵州的13倍,而到2004年该比例下降到10.5倍。
可见,进入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赢得普遍发展。
省(市、自治区)之间发展差距的减小,标志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代。
如何大规模发展跨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建立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区域性城市群作为区域增长极,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主题。
2. 现代制造业逐步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产业。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进入重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深加工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重工业化持续推进到以深加工工业为主体的阶段,进入现代制造业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
表1-2反映出中国重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
在1995年中国的前10大企业中,除了上海大众汽车以外,全部都是原材料工业;在2003年的前10大企业中,已经有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及达丰(上海)有限公司等5大企业属于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重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加工化过程正在继续。
深加工工业的高效率发展需要现代制造技术支撑,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大部分属于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OECD在《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根据各制造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将制造业划分为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其中低技术产业包括纺织、食品、造纸及家具等;中低技术产业包括能源原材料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包括化学品及化学制品的制造除去医药品、机械和设备的制造、电力机械和装置的制造、机动车辆、挂车和半挂车的制造、铁路和运输设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品、办公室和计算机械、收音机、电视机和通讯设备和装置的制造、医疗机械、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钟表的制造、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制造等。
按照OECD的划分,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占的比重快速提高,1996~2004年中国低技术产业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率为16.1%,中低技术产业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率为31.1%,而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率为52.8%(如表1-3)。
图1-4反映出中国1996~2004年制造业各行业销售额所占比重的变化。
图中明显反映出以轻工业为主的低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出现下降趋势,而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中高技术产业比重则大幅度上升,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结构升级正在蓬勃展开,中国正在走进一个依赖技术进步而发展的时代,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在中国深加工工业化的过程中,飞内部结构不协调,装备产业的发展滞后于耐用消费品工业。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有两大类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一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一是现代装备产业。
前者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产业,后者是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当前,中国这两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开始有能力加入国际分工体系:装备产业严重滞后。
汽车产业和金属切削机车分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和装备产品的代表,图1-5明显地反映出金属切削机床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汽车产业。
中国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14.9万辆增加到2004年的507.4万辆,年平均增长14.5%;同期金属切削机车的产量由18.3万台增加到38.9万台,年平均到大规模和高质量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将与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以及电子产业一起成为中国下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
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产业从产品形成过程的特征看,都属于组装类产品,每个产品由大量的零部件组成,适宜于通过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产业效率,为各地区快速加入现代制造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从而构成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依托。
3. 新的区域格局逐步形成。
新的世纪,中国开始谋求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然而,中国区域差距的形成己经1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有其特定的自然、历史以及经济、社会的原因,谋求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是历史性的任务。
但是,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21世纪初中国四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雏形己经初现端倪。
图1-6显示了中国四大区域GDP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需要指出得是这里各大区GDP占全国比重是以各省GDP合计作为100%计算的。
2004年全国GDP为136875.9亿元,各省合计为163240.3亿元,为全国统计数的128.4%。
为了可比性,我们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合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
图1-6显示中国四大区域经济总量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
四大区域中只有沿海地区占全国GDP的比重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其他三大区域GDP占全国比重全部处于下降之中。
但是,另一方面,四大区域之间人均GDP的相当水平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势。
图1-7显示1979~2004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人均GDP相对于沿海百分比。
图1-7显示,2000年以来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相对于沿海地区的比重都在不同程度地提高。
这意味着中国三个欠发达区域与沿海发达区域之间人均GDP的差异正在趋于缩小。
2004年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23437.7元、8778.6元、7787.5元和13703.5元,分别是2000年的1.49倍、1.59倍、1.62倍和1.54倍。
可见,2000~2004年中国中部地区、四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增长速度确实已经超过沿海地区。
中国新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图l-6和图1-7比较表明: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差距在扩大,但是,以人均GDP显示的发展水平差距却呈现出缩小的态势。
其原因可能产生于两个方面:第一,人口格局的变化。
表1-4显示了中国四大区域1980~2004年四大区域人口规模的变化。
1980~2004年中国总人口增长了3.07亿人,其中沿海地区增长了1.17亿,占全国人口增长的35.2%,是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多增长3000万人左右,比东北地区多增长近1亿人口。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全国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发达的城市聚集的过程。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达的区域人口快速增长是正常现象,我们还需要构建区域间高速交通系统,大幅度提高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效率,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配置,以及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
第二,产业效率提高幅度的不同。
沿海地区工业化起步早,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得到发展,而中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具有后发优势,能够在相对较高的技术起点上推进中国工业化过程,因此,其产业效率有可能有较高的提高速度。
表1-5资料显示:2004年沿海地区的产业效率仍然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但是,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效率己经开始高于沿海:东北地区的第二次产业效率76371元/人,高于沿海地区62969元/人。
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绝大部分产业效率提高的幅度都开始超过沿海,这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说明沿海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有萧条倾向,需要大规模开展区域合作,加快沿海地区产业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为了加速沿海地区产业扩散,需要给予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加速地区之间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低区域间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的成本,这是构建未来时期中国新型区域格局的物质基础。
4. 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城市群己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经过20多年的讨论,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官方和学界一致认可的结论。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的实践中呈现出的轨迹却是十分明显地显示出,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创造财富的主体区域,成为托起中国城市社会主要力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空间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