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的布局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发展
03
人才培养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01
产业政策引导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02
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优化方向
调整区域经济布局,需要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地区间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调整措施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地区间人均收入、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距。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差距,这种不平衡制约了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总结词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详细描述
一些地区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为确保可持续发展,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资源环境压力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
汇报人:
2023-12-3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概述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目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01
总结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
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
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
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
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宏观原因--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包含两个方面:一为自然环境,二为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布。 第二,自然条件的不平衡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布 局。 第三,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自然条件是区 域经济发展无可替代的自然物质前提,造就了区 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 第四,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的社会文化 发展产生影响力,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不断 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 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到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基础薄弱, 技术落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诱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区域经 济差距扩大化的主要原因;而市场化进程 中各地区利益的趋使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详细的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增 长、总量和发展水平看,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继续 呈“中西部快、东部慢”态势,远西部、长江中 上游和天津增长速度最快;区域经济总量格局继 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变化依然是东 部比重略降,中西部略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 局继续呈“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V字形态势, 新东部与中西部继续呈现相对差缩小、绝对差扩 大状态。今后几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速可能继续 趋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 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
宏观原因--历史因素
东南沿海一带凭借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较早接触西方文 明世界,吸收西方文明较早,思想较为先进。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东南沿海地区由此 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东南沿海地带成为了全国的 工业集中区,区域经济由此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受东南沿海地带的影响,加上先 天的交通地理优势,以青岛、天津为主的东部重工业开始 发展,形成了东部重工业基地。至此,形成了整个东部沿 海带。 另外,又由于中西部基础设施不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工业基础薄弱,加之政府财政有限,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 然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然而,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距拉大。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科技,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西部内陆地区相对欠发达,资源禀赋不足,缺乏与外界接触的便利条件,发展滞后。
这种巨大的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为中国区域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发展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合作区等一系列区域一体化的新模式。
这些举措有助于各地区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特别是西部地区,通过与东部地区的合作,获取外部投资和技术支持,加快了发展速度。
同时,区域一体化也促使各地区加强合作,通过区域间项目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
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影响还需警惕其潜在风险。
首先,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导致人口过度集中。
这一问题不仅导致了人口资源的严重浪费,还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
同时,也加剧了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和社会矛盾。
其次,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资源的过度集中。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发达,大量资源需要通过东部地区流向国内外市场,导致西部地区资源的流失。
这种资源流失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发展均衡。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城乡差距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仍然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生产力;二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联系与交流,吸引外来投资支持农业乡村经济发展。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区域经济长期面临的问题,东部地区发展更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通过加大政府有效引导,出台更为明确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措施,大力扶持并引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区域均衡。
三、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对能源和资金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实施资源配置优化、节约和环保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从而推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能力较差中国的创新能力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弱,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一些创新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资源,提高我国的技术含量与品牌价值,加快产业升级。
五、城市群规模小我国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居于前列,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的群体规模仍然较小,这一问题需要积极推动城市的扩容和建设,形成更为强大和连贯的城市群,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上5个问题,都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需要政府从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改进。
五个案例分析一、深圳发展模式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通过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圳产业的多元化。
除了深圳率先规划出了国际高科技产业区等重点投资领域,深圳积极主动地吸引全球通过政策和制度的优惠对深圳进行投资的企业。
通过在产业链上的层层关系中的分工和多元化经营,深圳迎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
二、北京江苏案例两地因基础设施、人员交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两地在互补发展方面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日益显现。
地处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东北五大区域的中国,由各具特色的地区组成。
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调节不同区域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首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和地区更为发达,而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
例如,沿海地区发展快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落后。
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城市还存在着分配不公和环境问题。
所以,中国应该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监管,重点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社会不公现象。
二、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次,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地区经济依赖单一产业,例如,煤炭、冶金和重化工。
这些产业的存在导致环境问题和资源稀缺问题。
因此,中国应该重视拓展产业多样化经济,鼓励和支持创新型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
三、区域交通不畅另外,区域交通不畅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交通不发达不仅限制了贸易流通,也制约着区域的发展。
因此,建设现代交通设施和交通网络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政府应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样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区域教育和人才缺乏最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受到教育和人才缺乏的影响。
中国必须在教育技术方面投资更多,为人才培养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相关政策应当保护知识产权,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起飞,实现大规模创新型的模式变革。
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产业结构和方式的升级。
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点与问题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点与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多样气候和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地理特点与问题与其独特的国土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地理资源分布、区域差异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讨中国的经济地理特点与问题。
一、地理资源分布中国地理资源的分布可谓千差万别。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水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西部地区则以矿产资源为主要特点,而中部地区则扮演着粮食产区的角色。
这种不均衡的地理资源分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西部地区主要依赖资源开发和农业,中部地区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导致了资源优势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和人口失衡的问题。
二、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地理特点还表现在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外贸出口占据重要地位。
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则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地区发展滞后。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东部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西部地区人口流失加剧贫困问题,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严重等。
三、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经济地理问题是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的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和环境禀赋差异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保护环境和推动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地理特点与问题在地理资源分布、区域差异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等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环境保护、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创新驱动、结论、有效措施。
1. 引言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在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增加了地区间的不公平性。
问题二: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而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问题三: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问题四: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正文2.1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一、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表现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原因分析1.历史因素历史上,我国各地区受到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外资的引入,发展迅速,而内陆地区则受限于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2.资源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更便于发展。
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发展受到限制。
3.产业结构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比较具有竞争优势;而内陆地区的发展则更多依靠农业和基本工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4.政策因素不同地方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优惠亦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政策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本,而其他地方则由于政策限制受到了制约。
三、对策建议1.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加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相关产业;而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则应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竞争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各地区的基础条件。
完善交通网络、电力供应和通信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4.加强政策协调与整合建立跨地区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整合和配合,确保各地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国土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 地理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与此相比,内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资源匮乏,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
2. 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的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政府主导的干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而缺乏教育资源的地区丧失了培养人才的机会。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就医的选择性,一些地区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解决方案1.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外资和投资流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特别是加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地区之间的交通和信息不平衡。
3. 改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医院,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差异。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监管,确保其公平、有效地提供给每个地区的居民。
4.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应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同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薄弱。
这种不均衡发展不仅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因此,研究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深入分析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传统的观点认为,地理、自然资源和历史遗留问题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通信和市场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然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禀赋较差,发展条件不够优越。
此外,国家政策和投资偏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之一。
为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这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和市场体系。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将得到加强,促进资源和产业的均衡配置。
其次,应当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中部和西部地区可以通过降低税收、提供政策优惠、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手段,吸引国内外的投资。
同时,要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此外,政府可以采取扶贫政策,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脱贫攻坚战,可以将扶贫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培训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技能、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手段,使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然环境。
除了上述解决方案外,还应当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
中央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和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地方政府要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激励,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责任感。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原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原因与对策研究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区域经济差异较为明显。
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实力和优质的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中国西部、中部地区相对落后。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等。
因此,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和对策,对于促进全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因素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实施市场经济改革,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的流入。
而西部、中部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先进技术和资本的支持,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无法迅速追赶东部地区。
其次,区域发展政策差异也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优惠税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
而西部、中部地区的发展政策相对较少,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中国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如发达的海岸线、高品质的土地等,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了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
与此同时,西部、中部地区的资源相对较为匮乏,限制了其经济的发展。
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加大对西部、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资源、人员的流动,减少区域发展差距。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西部、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引进外来投资等方式,推动西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
通过在西部、中部地区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第四,改革相关政策,消除不利因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差异化发展,导致过度竞争和资 源浪费。
5. 资源整合不足
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整合不足,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存在重 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6. 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的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存在城乡发展差距 较大的问题。
技术水平限制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 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自 主知识产权,制约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 级。
VS
技术转化能力薄弱
尽管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但技术转化能力相对薄弱,科技成果难 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影响了区域经济的 竞争力。
CHAPTER 03
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 、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难以短期内得到解决,对区 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观念束缚
一些地区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缺乏开放 和创新意识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对区域经济 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 在问题及对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 题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结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不 平衡现象。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相对滞后,这种 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地理空间角度探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开发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2008年,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西部大开发纲要》,进一步加快了西部地区的开发步伐。
同时,我国推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也在改善东北地区的经济局面。
2018年,国务院在《新时代全国志愿服务工作规划(2018—2025年)》中提出,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支持,实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变革。
在2019年第三季度城市排名中,前十位城市中,仅有北京、上海两个东部城市,其余八个城市均在中西部地区。
同时,中西部地区中的城市也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成都、武汉等城市,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均远高于一些东部城市。
此外,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城市也在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失去中小城市的机会,将失去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开放”,主要集中在对沿海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后来逐渐扩展到了内陆地区,实现了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呈现“三个组合”的新形势,即“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河流域经济区;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中西部地区均有较强的经济增长动力,其中包括成都、贵阳、西安等城市。
”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资源因素
自然资源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推动科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和产业升级。
人才因素
人才培养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 持。
人才引进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 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 要素的自由流通。
推进区域创新发展
0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加 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 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鼓励企业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推动产业转移 和升级,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必然趋势,要求在经济发展中 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 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 调发展。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 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及对策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0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地区在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研究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
然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不仅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本质、成因、表现以及解决办法。
一、问题的本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本质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一方面,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这种地域上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二、成因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形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这也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等落后地区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潜力。
其次,中国的经济政策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而西部地区则很少得到政策支持。
加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才流失等各种因素,西部地区不能有效地吸引外部投资,也无法提高本地的经济水平。
三、表现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分布不平衡问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
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偏多,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偏少。
其次,是人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城市居民的收入要比农村居民的收入高。
第三,是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平衡。
由于中国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快,而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
这导致了制造业总量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第四,是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问题表现1.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明显。
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资源优势等原因,发展了一些特色产业,而其他地区则陷入了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
沿海地区发展了制造业和外贸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则侧重于资源开发和重工业。
2.地区之间投资吸引力不均。
由于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保障条件不足,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较弱,而一些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较好,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流动。
3.地区之间收入水平悬殊。
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均衡。
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这里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而落后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4.地区之间人口流动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的人口向发达地区倾斜,导致了一些地区的人口减少,而一些地区的人口爆发式增长,造成了人口资源的浪费和人口矛盾的加剧。
二、问题原因1.历史原因。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格局由于封闭政策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差距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了现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政策原因。
在政策实施上存在着一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地区之间竞争的不公平。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给予一些特殊政策优惠,而一些地方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获得这些优惠。
3.地理环境原因。
中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这也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不平衡。
4.资源配置原因。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滥用,造成了一些地区资源的枯竭和开发不当,导致了资源的不平衡流动和利用。
中国地理经济问题
中国地理经济问题中国地理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和多样的地理条件。
然而,正是这些地理因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面临的地理经济问题,并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资源分布不均中国的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资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其中之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
此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强跨区域资源配置也是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的关键。
二、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厂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因素导致了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
采取了限制排放、治理工厂污染、提倡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措施。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三、区域发展差距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上,也体现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方面。
为促进区域发展均衡,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其中包括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扶持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推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等。
此外,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自然灾害风险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东南亚地震带,同时还面临台风、地质灾害和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风险。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也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国政府加强了防灾减灾工作。
投入大量资源建设防洪工程、加强地震预警体系、推动灾后重建等,以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问题分析前言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区域性经济在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并且逐渐成为核心经济的支撑单位。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格局,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是我国四大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由于四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人口基数、自然环境等一些因素都有所差异,因此导致四大区域经济出现了偏斜状态,并且逐渐拉大了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区域经济问题与一般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于区域经济会出现空间、时间上的倾斜,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将区域性经济单独列举出来,并且称之为区域经济问题。
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迟滞病是我国区域经济最为主要的四个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区域性经济。
(一)落后病落后病就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从未有发达过的区域性问题,这种问题的主要特点就是区域内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过低,当地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均落后全国其他区域,当地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人民收入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低,这种问题主要会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
(二)萧条病萧条病是指一个区域中的经济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但近期经济却陷入困境所患的区域病。
其主要的表现为当地主体经济的地位逐渐下滑或者被取代,整体的经济框架设计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较为乏力,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的发病区域在我国东部区域的经济带。
(三)膨胀病当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瓶颈阶段时就会出现这种病症。
病症的主要表现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地区经济产业的规模逐渐膨胀,生产与生活的人均成本直线上升,从而导致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直线下降。
从我国的经济整体上来看,这种病症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或一些国内经济发展大省。
(四)迟滞病迟滞病的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科学、生产、教育等上升空间受到阻碍,当地现有的产业机构不适合目前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效果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产业非均衡,转变为区域非均衡模式。
由于人口流动因素的存在,区域不平衡格局还会进一步扩大。
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逆自然趋势而动,而是在淡水丰富的东部地区按照都市圈(带)的设想来推进城市化。
因此,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负有重要的协调、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关键词:经济地理非均衡人口流动城市化研究区域经济布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经济地理的整体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明确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所具有的产业发展特点。
第三是找出经济发展与各个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防止短期利益行为导致国家整体发展上的长期失衡。
而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地方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央政府必须承担起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总体特征中国的面积与美国或欧洲差不多大,但可耕地面积只有人家的一半。
其原因是中国拥有世界上的“第三极”——青藏高原。
它决定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一江春水向东流”;它将东亚季风的作用限制于中国东部地区,导致了夏季雨热集中,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其北侧(河西走廊)则形成了常年的西风带,使得西北地区的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造就了其东侧的黄土高原。
工业化以来,尽管人类拥有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却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淡水资源的多少,依然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其根本原因,是北方的降水量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从而限制了北部中国的人口规模。
青藏高原和西部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则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长期限制在极低的数量级上。
明清以后,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玉米、薯类)的引入,中国东部的人口迅速增加,很快超过了国土的承载力。
辽宁曾经是一个森林密集,水草丰富的地区。
清朝开禁以后,大量中原移民流入东北,至今不过一百多年。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产业的发展,目前辽宁已经是河川断流,风沙遍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十分困难。
本文之所以一开始要扯这么远,是因为历史上我们许多搞规划的同志无视以上这些基本常识。
以至于一搞三线建设,就敢在缺煤少矿、氧气稀薄的西宁搞什么“五七”钢厂;一说开发西部,就踌躇满志地要把新疆变成中国的加里福尼亚;一提南水北调,就想引雅鲁藏布江之水把河西走廊变成鱼米之乡。
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即使违反经济地理常识,很多建设规划短期内都能够“大见成效”,但长远代价却留给了子孙后代。
由于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已经没有多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供挥霍了。
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经过传统计划体制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阶段的持续努力,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越过了罗斯托所说的工业化“起飞”阶段,进入了所谓“向成熟推进”的发展阶段。
如果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不发生逆转,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继续保持,这一发展阶段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的中叶。
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农业产值将下降到gdp的10%左右,农村人口将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左右。
由于出口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制造业的产值不会明显低于服务业的产值,并且继续扮演着着经济增长领头羊的角色。
新增就业的产业分布则与此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新增就业机会将不出现在制造业,而是出现在城市里各种新兴的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
从另外的角度考察上述发展阶段,可以称之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的经济增长阶段。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就是一个资本、技术不断替代劳动力的过程;但是“后发展”国家在“起飞”阶段,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开始起步,依靠的是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
问题在于:要使全体居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劳动力的成本就必然会逐渐提高。
“向成熟推进”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再依赖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而要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随着劳动者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伴随着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向成熟推进”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在今后的50年内,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将有一半左右(5亿)的农村人口陆续变为城市居民;中国东部地区将出现几百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以及若干个容纳上亿人口的密集都市带(圈)。
每一个都市带(圈)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金融中心,但它们的市场边界都是开放的。
不仅带动着周边地区的发展,而且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要消耗大量的钢材、木材、玻璃和水泥,中国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量将达到创记录的水平,成为世界市场上的最大买主。
中国的需求将决定世界能源、原材料市场的价格。
三、决定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首先是前面所说的经济地理因素。
幅员的辽阔和人口的密集,使得中国东部很多地区,都有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市场和产业群体。
沿青藏高原东侧的横断山脉,经秦岭、太行山、燕山、辽西山地到大兴安岭可以划一道线。
此线以东,除云贵高原外,大都是适合工农业发展的平原地区,产业选择的余地很大。
山地和丘陵构成了天然的市场边界,河川则成为区域市场之间的自然纽带。
此线以西,除大河流域附近的少数地区,只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尽管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城市位置和人口规模的选择余地却很小。
环境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差别,不仅决定了不同地区城市人口密度和区域市场规模上的差异,而且强化了各个地区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中国历史上多次的人口向南迁移,使江南地区集聚了深厚的华夏文明遗存。
其中包括细作农业技术、精湛的手工艺技能和勤俭、执着的经商传统。
近代以来,西方入侵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例如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以及前述人口增长引发的闽粤百姓“下南洋”等;对于今天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广东、福建两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传统计划体制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中国东北和中部地区奠定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
文革时期的三线建设,则为中西部省份今天的工业发展,创造了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条件。
所有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今天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
四、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的趋势和特点上述区域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能够很快地发生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与中国面积差不多大小的欧洲,从工业革命算起已经200多年,也没有能够完全消除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我国的情况则更为特殊。
西北部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适合人类密集居住,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东南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现代发展机遇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些因素都不会因为中央财政的地区性转移支付政策,以及中央政府承担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责任,而发生任何实质上的改变。
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外向型发展战略不变的前提下,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格局,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在东部沿海地区,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跨行政区的、具有很多“增长极”的城市带(圈)。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其“龙头”是香港,四周有深圳、广州、佛山、南海、东莞等“增长极”。
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其“龙头”是上海,周围有宁波、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增长极”。
这些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在“国际大循环”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以市场为纽带、上下游一体化、技术联系紧密的城市产业群体,吸收了大量的国内外资金,以及各种水平的外来劳动力。
它们的产品销售网络和原材料、劳动力供应链,一直延伸到中西部地区和海外。
这些地区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迅速提高了本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么幸运。
由于经济地理、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限制,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增长极”性质的城市,例如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辽宁的大连等;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例如海尔、长虹等。
但它们的带动作用一般仅限于省内。
一些原材料大省,例如黑龙江和山西,或者由于中央政策方面的原因,或者因为地区内部管理混乱,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计划体制及三线建设时期的明星城市,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以及西安、成都、武汉、重庆等,由于中央直属企业多,历史遗留问题重,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虽然与过去相比,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沿海城市的差距,在短期内还难以缩小。
五、区域经济布局问题上的几种不同思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不要讨论区域经济的布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只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区域经济的布局问题可以在市场发育中自然解决。
反对的意见则指出:市场机制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框架下发挥作用的。
如果政治、法律框架本身存在问题,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例如珠江三角洲已经建成了五大国际机场;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只需要一到两个国际机场。
同样的故事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继续重演。
因此,讨论区域经济布局问题的实质,就是要扫除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障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在具体的区域经济规划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些同志认为,只有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区域经济规划才能落到实处。
因此,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级地方政府做经济发展规划上。
反对的意见则认为,区域经济的范围是由经济地理、历史和市场等因素决定的,行政区划则主要由政治、法律因素决定;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二者的边界并不一致。
例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都包括三个以上的行政区域。
区域经济规划的重点,不是代替地方政府做规划,而是将地方政府的规划纳入中央宏观调控的视野之中;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避免各自规划中以邻为壑的做法,建立起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机制,以便在长期发展中做到“荣誉共享,利益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