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_路径及趋势
2007年第9期《宏观经济管理》○马强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路径及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域相邻的两个以上地区或国家,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间谈判和签定协议的形式,相互采取比区域外更为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和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国家经济集团。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类型或层级顺序,可分为特别优惠关税区、个别商品的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货币联盟、经济与政治联盟等8种类型。
二是按照组成国的性质来划分,因为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所以,习惯上往往把发达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称为北北(NN)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称为南北(SN)或北南(NS)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称为南南(SS)型。
当前,这三种组织模式中,以南南型和北北型较多,南北型较少。
三是按照是否具有相互之间的排斥性特点,可分为开放性模式和排他性模式。
所谓排他性,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对其成员国数量或区域的限定和优惠政策的限定。
四是按照法源的不同,可分为依照GATTXXIV(关贸总协定第24条)、GATSV(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授权条款以及混合条款设立等四种类型。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静态贸易福利最大化、改善一国贸易条件、追求动态效应最大化和其他非传统经济收益等。
目标确定后,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参与一体化并达成预期目的就成为关键。
从现实中不同侧面来看,各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呈现多样性,且在空间扩展和时间延续过程中,并不单纯选择一种路径来构建一体化,往往是在一定时空阶段以一种路径为主,其他为辅,各种路径之间并不排斥,反而相辅相成。
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种路径:路径一: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路径。
典型的如欧盟,其演进路径是:1952年,欧洲其中的6个国家设立欧洲煤炭钢铁联合体;1957年3月,6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成包括12个西欧国家的统一市场;欧洲联盟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成立欧盟;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流通,同年3月1日,欧元成为该区域惟一的法定货币。
中国经济发展几种模式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
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
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其基本特征: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
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人们对广东省珠江流域中以广州、深圳等为中心的14个市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耿车模式
耿车模式是江苏省宿迁县耿车乡在中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
80年代,“耿车模式”响彻大江南北,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本刊特稿】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刘应杰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10-04收稿日期:2020-11-09作者简介:刘应杰,男,国务院研究室专题调研组组长,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1000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几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浅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几种模式
为 17 9 4年 1 2月份 以 来 的最 大 减 幅 , 业 率 上 升 到 6 % , 1 失 . 7 为 5
服务行业。面对人的精神需求和客户的复杂性 , 保险专业人才 应该知识渊博 , 其中“ ” 博 就包含着广泛的非专业兴趣 。保 险学
的理想与道德情操 。 树立远大理想 , 加强道德修养 , 养锲而不 培 舍, 吃苦耐劳的精神 , 备有强烈 的事 业心 和责任 感是学生能 具
成为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第二 , 稳定的心理 素质 。 只有积极进 取和坚忍不拔 , 才能在金融保险市场 上捕捉机遇 、 迎接挑 战。 应 针对现在 的学生缺 乏奋进的激 情和挫折 的考验 , 心理 比较脆弱 这一特点 ,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 , 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 第 三, 开放的思维 。 科学 的思维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 。 科技迅猛发
养模 式研 究》 的部 分成 果 , 目编 号 : 0 03 ) 项 YY 7 3 。
件, 大力引进投资项 目, 带动区域经 济快速发展的模式 。
20 0 7年 ,全 国 5 4个 国家级 开 发区 实现 地 区 内生产 总 值
16 5 6 元 ,工 业 增 加 值 9 9 . 29. 亿 9 197 元 ,工 业 总 产 值 现 价 ) 0亿 (
的
国
Cj 蒙 陈
≮ 锄 、 薹
场上 , 要求各种人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 形成 团队 的综合优势。 所以向学生灌输沟通 、 宽容 、 礼让和“ 双赢” 的理念 , 提高他们 的 协调与合作的能力。 知识结构。 具体包括 : 第一 , 扎实的理论基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1. 计划经济模式(1949-1978):在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通过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等行业,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和资源配置。
2. 改革开放模式(1978-2001):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了市场,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成功地推行了农村经济改革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建设,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01-现在):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力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步完善市场体制和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中国还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4. 高质量发展模式(当前):中国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高质量发展。
这包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中国还在加强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都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四种模式引领发展
以四种模式引领发展作者: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9年第01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期间特别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强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优势。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
在对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态、内涵、模式和诉求等关键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2018年1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信部联企业〔2018〕248号,下称《行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正在从单打独斗走向众创、共创、广域协同,资源整合从产业链整合走向跨行业、跨界融合互补,大中小企业不再是独立割裂的个体,而是以创新创业为纽带紧密的连结在一起。
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新的产业形态下实现快速迭代,创新成果通过创新链、供应链、数据链回流大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
《行动计划》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第一次提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仅是配套协作的供应链关系,还存在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多方位、多角度关系的文件,是适应当前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对企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提出新要求的文件。
目的是通过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为目标,着力探索和推广融通发展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转发)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
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为了积极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首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涵、意义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0引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容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路径。
然而,如何能快速顺利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围广,为保证区域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和进一步推进,需要为区域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和标准,使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清晰的目标。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区域循环经济的涵及意义首先,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一个舶来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了传统经济的种种弊端后提出的人类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生态型经济[1]。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被称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所谓区域循环经济是指一定的行政区域,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实现区域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使用的效果[2]。
论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人 力资本 富裕型 ” 即 区域 中专业人 力资本 , 存量较高 ,而具 有开拓精神和风险意识 的
企业 家人 力资本相对稀少 。在这 四种人 力
资本结构模式 中 , 双高型 ” 力资本结构 “ 人 是最理 想的 ,而其他种类 的结 构模 式对区 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存在优化 的政策选择 。
产生不 同的经 济发展状态 ,在重视人 力资 本投 资的同时 ,也要重视人力资本结构对
区域经济结构 的变化是一个 区域经济 发展 的一种 主要 表现 形式 ,经济结构状况
是 区域经济 发展 水平的内在标志 ,区域经
济结构 的优 化提 升是区域经济发展 的主要
来源 ,其中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是最重 要 的方面。然而制约产业结构变动 的因素 很 多, 主要有经济 发展 因素 、 技术因素、制
方案 。
构不 同 ,即使 区域 间的先天禀赋相 同 ,也 会造成 区域间在产 品生产上相对优 势的差 异。因为人力资本及其结构 的比较优 势是
资本结构模式 , 都应该在发展经济 的同时 。 更多 、更合理地投资于人 力资本 ,争取 向
双高型转化 。由于 区域 的基础 不同 ,人力 资本转化的路径也会有所不 同。 ( )人 力资本 结构调整 对 区域经济 三
存量结构各不相 同。 考察 区域内人力资本结
构是否协调平衡 ,首先要 用一定的测量工 具和指标来测量 区域 内不 同人 力资本的存 量。 因为人 力资本种类的不同 , 力资本投 人 资也有不同 的选择 ,最终 导致 不同区域长 期 以来所形成 的人 力资本 存量 结构各不相 同。为 了进一步探讨人 力资本 在区域经济 增长 中的作用 ,特 别是 不同人力资本存量 结构对 区域经济增长 的不 同影响 ,需要将 区域 人力资本存量结构模式进行区分 。 我们从专业人力 资本 和企 业家人力资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在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完善,并实现转型升级。
苏南模式是指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地方政府推动型模式。
苏南指的是无锡、苏州、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省(市)它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共工业化,再市场的发展路径。
虽然是以企业的形式发展,但在苏南地区却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的组织。
在发展初期,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直接干涉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劳动力,而且出资办企业等。
这种干涉使其发展速度大大的提高,成本也降低很多,带来了企业成本的节约,同时,由政府指派有能力的人担任企业负责人,使得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很好的结合,打破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方法。
在当时有着众多优势的发展模式,在全国都有着领先发展。
这种政企结合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这种模式也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
比如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财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
这种政企不分的发展,会抑制企业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权利纷争,家族化等问题。
因此它会使企业失去竞争,没有竞争发展就会停滞。
所以这种模式或许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具有推动的作用,但它并不能长久。
现在的企业要求国际化,而这种模式必然会被淘汰。
1 998年,随着我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
当时的做法大多是把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但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
由于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温州模式是指以家庭经营和发展个私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以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中心。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体化区域经济⼀体化—打造中国新区域经济摘要:区域经济⼀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区域经济⼀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融体系在推进贸易⾃由化⽅⾯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
经过改⾰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以⾹港-深圳-⼴州为中⼼的珠江三⾓洲经济圈、以江浙沪为中⼼的长江三⾓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的环渤海经济圈三⼤经济圈,圈际间和圈内各城市间的竞争与协作并存的态势⽇趋显现,竞争的态势要求各个经济区域尽快确⽴⾦融中⼼城市、完成新形势下的⾦融体系的创新过程,以更好地促进和协调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融体系的关系说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区域⾦融体系的发展⽔平制下,⾦融体系依附于经济结构,当⾦融发展⽔平⽇益提⾼,⾦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定程度上的决定作⽤,尤其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效率的⾦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
⾦融体系是⾦融机构、⾦融⼯具和⾦融市场相互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和效率提升。
⾦融体系作为资⾦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与效率。
随着⾦融开放步伐和⾦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融体系竞争⼒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将更加突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看法是,⾦融体系本⾝可能是⼀个“整盒”。
但实际上,⾦融体系是由⼀个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拆解⾦融体系的⽅法来审视区域⾦融体系效率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的问题是关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
在⾦融⾏业中,国际间的⼤型⾦融机构已经在考虑把多⽅⾯发展的⾦融机构逐步整合,形成⼀个⾦融控股体系,由⼀个统⼀的管理集团来划分职能部门、协调利益冲突。
对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思路也是有效的,事实表明,国际上各个先进国家宏观⾦融体系的各个模块正在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模块间的资⾦流动成为体系内流动的⽅式来提升融资效率。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与竞争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与竞争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呈现出不同的协同与竞争关系。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选择和运用协同与竞争模式,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主要指的是经济体系内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导致的角逐。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各地区的竞争无处不在。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各地区之间都在竞争着各种优势,从而追求更加优质的商业机会。
竞争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条件而异,但是一般可以分为四种: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的竞争、产业集群的竞争。
其中价格竞争是最为普遍的竞争方式。
各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优先选择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的消费兴趣。
这种竞争方式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会损害到企业的经济收益,进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质量竞争则是企业和制造商通过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来促进消费者的支付。
在这种竞争中,制造商一般不会把价格定得很低,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时一般会对产品质量进行高品质的要求。
质量竞争对公司经济的收益会产生更大的利润。
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是促进企业和制造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手段。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制造商可以生产更优质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商受到科技、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不会产生过度或不必要的竞争。
产业集群的竞争是由产业集群中的各个制造商和企业竞争而形成的。
这种竞争方式是非常复杂的。
产业集群竞争的核心要素是以共同的供应链、技术协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为基础,根据各自优势利用经验来互相融合。
在这种竞争中,制造商可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模式不同的地区之间最好是合作和互惠,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推进共同的发展,这就是区域经济的协同。
特别是一些区域性经济体,其中的城市、企业等关键元素之间组成了一个紧密协同的网络,长期以来成为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重视的重点领域。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2023-10-27
目 录
• 模式一:珠江三角洲模式 • 模式二:长江三角洲模式 • 模式三:京津冀模式 • 模式四:西部大开发模式
01
模式一:珠江三角洲模 式
模式特点
特点一
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 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 为主导,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工 贸易发展,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典型案例分析
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利用北京的大数据技术和天津的先进制造基础,共同打造涵盖数据存储、分析、 应用等领域的综合试验区,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京张冬奥冰雪旅游合作区
围绕2022年冬奥会,加强京张两地冰雪旅游产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冰雪 旅游目的地。
04
模式四:西部大开发模 式
的特点。
特点二
以港澳为依托的区域合作。珠江 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紧密 ,借助港澳的自由贸易港优势, 拓展国际市场。
特点三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珠江 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为中心,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分工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模式优劣势
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便于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
VS
案二
陕西省西安市是另一个西部大开发的典型 案例。政府通过加大对西安的投资力度, 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吸引了众多外 资企业入驻,进一步推动了西安的经济发 展。
THANK YOU.
政府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了政策 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了该地区的 快速发展。
模式优劣势
• 优势 • 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长江和沿海两个经济带,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 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升级和转型。 • 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商贸、物流等高端服务业。 • 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优惠措施多。 • 劣势 • 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 劳动力成本较高,部分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 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
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 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三、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 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线 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 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核心第二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 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 发展的区域系统。
(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地区发展模式范文
地区发展模式范文第一种是经济驱动型地区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典型的代表是中国的广东省和浙江省。
这些地区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制造业、加强科技创新等手段,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地区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赖政府的规划和投资,通过政府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资,推动地区的发展。
典型的代表是新加坡和韩国。
这些地区通过政府的决策和投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种是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赖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典型的代表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
这些地区通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力的增强。
第四种是科技创新型地区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典型的代表是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和中国的深圳。
这些地区通过创新的思维和科技的力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创新的突破。
第五种是开放型地区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赖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强国际交流等手段,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典型的代表是香港和上海。
这些地区通过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国际合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是根据地区的特点、资源禀赋、发展需求等制定的。
地区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 (三)再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也体现在对中国政治建 设的冲击上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而 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引擎。政府投 资多少是由政策决定,几乎不受社会需求影响。
+ 一些搞重复建设。相比之下,重工业领域投入较多,而轻工业 和服务业这些人们消费需求较大的领域却投入相对不足,
速度,实现没有水分的健康增长。升级版的拉动力量是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的消费需求,将伴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增长点。升级版的科学
引擎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和服务业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支点是提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
境支撑能力。升级版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基本养老和医疗、
城乡低保和住房保障等体系,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 3新型城镇化构筑经济持续发展新动力 + 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的本质在 于“化人”。要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把农民先化成农民工,再将农民 工化成市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在有些地区城镇化走偏路, 主要是“化土地”,搞土地城镇化,搞房地产化,依旧把农民和市民、城乡 进行分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改革,不是简单的城市投资建设。而是要更 多地关注城市软环境、公共服务的建设,以改善人的生活条件、优化生存环 境为宗旨,要统筹推进均等化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基本公共服 务逐步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一种高效的城市运营 体系。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 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城乡规划、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 + 今后的城镇化建设重点:一是在特大城市周围兴起一批小城市。美国洛杉 矶、加拿大蒙特利尔周围都有70个以上小城市,中国不可避免要走同样的道 路,特大城市周围一定要建起一批小城市。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中部地区, 兴起一批规模较大的新兴城市,以此为龙头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加 速和完善已有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城市功能建设。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 搞好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作者:邹进泰、彭先镇所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范”进行的高度概括。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市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路径。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考察,按照“有成效、可比较、可复制”的原则,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
“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规模效益”。
目前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县域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依赖于一个或少量特大规模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鲜见,而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
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克服大型企业建设周期长,对于资金、技术、管理要求高的“缺陷”。
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
第二,企业集群形成规模。
大量在空间上具有紧密性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提高“小个体”生产率。
每个企业可以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情况下,从“规模”中获得益处。
如“规模”内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规模”内工作;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谈判和履行成本;地域的相对集中使得市场、技术等信息在“规模”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规模”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1 2
资源禀赋
县域内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或技 术资源等,吸引相关企业围绕这些资源进行集 聚和发展。
政府引导
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措施,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3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在县域内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通过创 新和创业精神,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改善农村环境:城乡一体化发展 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 件。
04
现代农业带动型
现代农业带动的概述
现代农业的定义
以现代科技、现代工业和现代管理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建立起 的具有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高附加值的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带动的重要性
现代农业带动能够促进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 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产业集群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 置,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 入
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 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农 民收入。
推动技术创新
提升县域品牌形象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相互合作和学习,推 动了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了县域经济的创 新能力和竞争力。
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模式
政府主导型
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 质服务等,吸引企业入驻园区。
技术创新型
以技术孵化、技术转移等为主要手段,吸引科技 型企业入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产业集聚型
以某一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聚 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
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
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
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在苏州经济中,外资一直是发展主力。
在苏州新加坡开发园区的示范带动下,苏州掀起了一阵园区经济热潮。
有一个在当地流传很广的笑话,说在深圳一个椰子掉下来会砸到4个总经理,而在苏州,你往四周一指每一处都是开发区。
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苏州人的翅膀逐渐硬了起来。
如今,中方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取得控股权,学到了城市建设和公共管理的基本经验。
苏州的工业也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据统计,苏州市2005年GDP达到了4026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五。
然而,与这些彰显政绩的高指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在反映老百姓富裕程度的许多指标上却处于相对落后的尴尬状态。
由此,一些人开始质疑“苏州模式”。
对于外界的种种质疑,江苏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顾为东表示,外资的大量涌入对苏州的经济增长、人气积聚、管理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州经济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许多城市。
说苏州是“只长骨头不长肉”难免有失公允,但必须看到,苏州“神话”的背后也有“短腿”:一是自主创业的民营经济与浙江等地相比明显落后。
多年来,苏州一直是苏南集体经济的典型,承受着比别的地方更大的“保红旗”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养料和生存空间。
二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其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
“苏州模式”的弊端无可回避,转变势在必行。
2003年,苏州确定了“三足鼎立”的方针: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
近两年,苏州经济发展出现了外资与民资双轮驱动的新局面。
据苏州市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苏州市个体私营投资达到354.12亿元,首次超过外资,跃居各种投资类型之首。
科技创新在苏州也有了很大起色。
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投入上百亿元,建设了国际科技园、独墅湖高等教育区、风险投资基金等科技创新载体,相信会有好的收效。
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创造”
“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这一形象的说法曾令东莞人颇为自得。
20多年间,东莞发展成为年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外贸总量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东莞的发迹是“天时、地利、人和”之说的最佳版本。
东莞毗连港、澳、穗、深,又是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近百万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港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享有投资优惠政策的大陆沿海地区转移的第一次浪潮,东莞成了外商们在珠三角的首选之地。
东莞的成功源于“三来一补”:通过由东莞提供土地、厂房,中国内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承接。
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东莞经济的大发展,但如今这种发展模式所释放的增长能量已接近极限。
东莞的外源型经济绝大多数是加工制造环节,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下游和末端,产品附加值十分有
限,只能分得微薄的利润份额。
比如,一个鼠标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是24美元,渠道商能赚8美元,品牌商赚10美元,而贴牌加工厂商只能赚0.3美元。
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生产总值每增1个百分点,就要消耗1200亩左右土地。
如果按此速度计算,十几年内东莞的土地后备资源将消耗殆尽。
东莞的困境是珠三角乃至全国先发地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其转型无疑也备受瞩目。
东莞市委常委江凌说,在过去20年里,是外来资本选择了东莞,东莞抓住了机遇,如今东莞要自己选择外资。
从“引资”到“选资”一字之差,体现出东莞现在看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东莞还提出要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
同时,科技也正加速取代资本和土地而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位于东莞常平镇的高宝集团建立了全国首家镇级博士后工作站,斥资近亿元建成全国一流的实验室。
从今年起,东莞市财政每年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连续5年共投入50亿元以上,资助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等,打造科技东莞。
晋江告别简单集群模式
1994年,在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讨会上,当晋江与温州、珠三角并列作为中国乡镇经济发展典范时,很多人不以为然:一个县级市发展经济的“标本”意义究竟有多大?12年过去了,晋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个集群中的关键性企业被喻为第一粒树种,一旦入土,就可能长出一片森林。
浔兴拉链就是一颗这样的“树种”。
20年前,浔兴拉链从1.6万元起步,1995年组建集团,2002年成立SBS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集模具开发、拉链生产、电镀、染色为一体的拉链专业化公司,有200多家企业为之配套,形成了产业集群,如今产值已达10亿元。
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就是今日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版“晋江模式”。
在晋江,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6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以上。
“晋江模式”的带动效应,令产业集群风一度在中国东部地区盛行。
“晋江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但并非完美无缺。
晋江经济能有今天,主要依靠的是民营企业,而这里的多数民营企业仍面临三大“软肋”:家族式经营、科技竞争力较弱和缺乏品牌保护意识。
而且,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产品品质和市场规模就将进入平稳期,也就意味着停止增长。
这就是如今晋江人面临的难题。
于是,精明的晋江人开始走另外一条道路。
晋江企业家深谙品牌的力量。
从仿样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打响自有品牌,晋江逐步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
晋江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7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国家级品牌63个。
晋江企业擅长以明星代言、媒体广告来打造品牌,近年来每年广告投入高达7
亿多元,有人戏称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成了“晋江台”。
同时,政府也在设法促进“晋江模式”新的变革。
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说,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告别简单的“扎堆”聚集阶段,开始依托自身优势品牌引入新的经营模式。
政府还将大力促使企业从家族体制走向股份合作制,通过资本纽带形成新的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