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简称为震度地震一旦发生後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由地壳运动或内部活动而引起的地表地动,又被称为“震动”。
地震在地球上是一种最原始、最大的灾害之一。
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的发生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当地壳受到沉放、抬升一类的运动时,会引起地壳的剪切变形,从而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就是地震的潜在能量。
同时,地震也可能是因为地壳内部的活动而引起的,比如火山、液体岩浆的运动等。
三、地震的特征和作用
地震具有一定的特征,比如振动,强度和来源等。
地震发生后,会产生许多影响,比如破坏建筑物、摧毁植物、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等。
四、保护地震安全
为了防止地震发生,要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比如加固建筑物、检查建筑物安全性、安装防震设备等。
另外,为了应对地震发生时的突发情况,人们应该加强培训,并提高自救能力,以便迅速处理突发状况。
- 1 -。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
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
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
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100题)
三一文库()/学校用文/试题资料〔“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100题)〕*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100题)1.地震时,人们往往先感到颠簸,随后才感到晃动,(A)的到达警告人们尽快做出防备。
A.纵波B.横波C.面波2.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避震,应选择(B)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
A.玻璃B.结实C.塑料3.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B)或趴在排椅下。
A.站立B.蹲下C.快跑4.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A)。
A.头部B.腹部C.胸部5.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C)。
A.楼房B.房屋C.悬挂物6.在户外避震应就近选择(B)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A.堡坎下B.开阔地C.广告牌下7.当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B)捂住口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
A.布B.湿毛巾C.纸8.地震发生后,应当(C)。
A.传播谣言B.听信谣言C.从不同媒介了解地震的情况9.地震发生时,以下那种手段能有效避免次生灾害发生(A)。
A.切断电、燃气、火B.切断水C.关好门窗10.在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要保护的身体部位是(A)。
A.头部B.胸部C.双手11.地震时人会站立不稳,此时应该(B)。
A.使劲跑B.蹲在地上C.叫喊12.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当(A)。
A.走安全通道B.跳楼C.乘坐电梯13.在楼房遇到地震时应该(C)。
A.跳楼B.躲在窗下C.用枕头或软垫护住头部,就近躲在床、桌下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14.在学校上课遇到地震时,要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B)。
A.窗户边B.课桌下或桌旁C.过道上15.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以下最不安全的地方是(C)。
A.床下B.桌子底下C.窗子边16.乘坐正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遇到地震时,(B)。
A.跳车B.要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C.站在原地拉紧扶手,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17.户外避震时,下列哪个方法是错误的?(C)A.远离高大建筑B.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C.尽快跑回屋内18.室内避震时,下列哪个方法是错误的?(C)A.立即躲到桌子下B.立即关闭煤气C.立即到阳台上躲避19.当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突然遇到地震。
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及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及答案随着地震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上升,应对地震灾害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成为政府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防震减灾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整理关于防震减灾知识题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及答案一、判断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错)正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对)3、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对)4、《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于2008年3月30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正。
(错)正确:《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于2011年3月30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正。
5、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对)6、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防御为主,预防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错)正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8、防震减灾规划一经批准公布,应当严格执行;因震情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对)9、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妨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有制止和举报的权利,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对)10、《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错)正确: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负责专业建设工程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和施工的监督管理。
马氏分级标准
马氏分级标准马氏分级标准,也称为马氏震度,是一种用来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基于震感的定性标准。
马氏分级标准最初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F·里夫斯(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它是根据地震波的震源距离、深度和破坏程度等因素来评估地震震级的方法。
马氏分级标准采用的是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主观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进行量化。
标准的等级从I到XII,每个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地震破坏程度。
下面是对每个等级的简要描述:I级:仅少数感到地震,一般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察觉到地面的振动。
II级:只有少数人能感受到地震,大多数人无法察觉到地面的振动。
III级: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地震,但感觉到的振动很轻微,只有少数人能确定地震的起因。
IV级:大多数人能感受到明显的地面振动,室内的物体可能会发生轻微晃动。
V级: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地震,室内的物体会明显摇晃。
VI级:大多数人感觉到强烈的地震,室内的物体可能发生倒塌。
VII级: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剧烈的地震,室内的物体会发生严重破坏。
VIII级: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破坏性极强的地震,室内的建筑物可能会倒塌。
IX级: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灾难性的地震,室内的建筑物会遭受严重破坏。
X级:地震携带破坏性极强,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室内和室外的建筑物会发生严重倒塌。
XI级:地震极度破坏性,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地震波能破坏广大区域的建筑物。
XII级:地震极度破坏性,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地震波能造成异常的破坏。
马氏分级标准的主要优点是它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和直观的方法来描述地震的强度,适用于大多数人理解。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不同地理环境和建筑结构的适用性有限。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参数和指标来综合评估地震的破坏程度。
参考内容:地震学原理与方法,王汝为、赵甲武著,中国地震出版社,2010年。
地震学导论,陈广杰、胡怀勇著,中国地震出版社,2015年。
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地震是地球上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产生有许多因素,如地壳的运动、板块的摩擦、火山的喷发等。
而地震带来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它可以造成人员损失、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损失等。
本文将就地震所带来的这些危害展开讨论。
一、人员伤亡地震可以造成人员的伤亡。
当地震来袭时,人们会受到地震引起的振动、崩塌和飞散物的威胁。
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地震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人们被掩埋、被困甚至是死亡。
不仅如此,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由于人们陷入恐惧之中,难以保持冷静,许多人会发生心理上的影响,如焦虑、失眠和恐慌等症状。
二、房屋破坏地震可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必要结果,在地震期间,地球不停地震动,而建筑物相对于地球则是不稳定的。
因此,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破坏。
对于那些不符合抗震性和安全要求的房屋,地震来袭时将会使它们变得更加危险。
在地震后,难以提供安全的住所,往往会让众多的灾民面临饥饿、流离失所等情形。
三、基础设施破坏地震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站、通讯设施等。
在地震来袭时,道路和桥梁容易崩塌,水电站和通讯设备可能遭到损坏。
这将会导致难以进行紧急救援工作,不得不采取其他的方式,从而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四、环境污染地震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灾害地区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在地震发生后,有可能由于建筑物、石材等材料的破碎或其它破坏,使得大量的有害物质向周围环境排放,产生大量的气体、烟尘等污染物,严重影响到环境,对经济、生产、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影响。
五、经济影响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筑物、基础设施、商业、工业和农业设施等,都很可能受到破坏和损失。
尤其是地震发生在开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时,造成经济影响将更严重,带来无法计算的损失。
此外,由于人员伤亡、物资流失等种种因素,也将导致灾区的经济瘫痪,需要大量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影响。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本文由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地震是群灾之首地震是一种突发性专门强的自然灾难.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残大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地震是人类生存与进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地震是如何样发生的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步积存起庞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世界要紧地震带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
全球地震要紧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
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震级与烈度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
震级是指地震开释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样讲,离震中越近的地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地震等级大小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为弱震,一样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等于或小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们容易感受到,一样可不能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称为庞大地震,会造成专门大的破坏。
地震能量地震开释的能量决定地震震级。
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
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地震的类型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
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
所有造成重大灾难的地震差不多上构造地震。
地震的要素地震发生的时刻、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要紧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
此外,对地震灾难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缺失也是人们期望了解的。
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难五要素。
有关地震的专业名词解释
有关地震的专业名词解释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能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在深入了解地震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与地震相关的专业名词。
本文将为读者简要解释一些地震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震。
正文:一、地震(Earthquake)地震指地球上由于地壳发生变动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球内部的岩石突然释放存储的能量,导致地球表面的振动。
地震通常由断层滑动、火山喷发、岩浆运动等引起。
二、震级(Magnitude)震级是地震的一个重要参数,用来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常用符号:Mw)或面波震级(常用符号:Ms)进行评估。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来计算,表征地震的总释放能量。
而面波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振动周期和幅度的关系来计算的。
三、震源(Epicenter)震源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地方,即地震的起始点。
地震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直至达到地面或地球其他部分。
震源的位置通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四、震中(Hypocenter)震中是地震在地球内部的发生位置。
震源释放能量时,将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震中是能量传播到地面时的垂直投影点。
震中通常也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五、台站(Seismic Station)台站是一个地震观测和记录地震信息的设备和场所。
地震学家通过遍布不同地区的台站,可以收集地震波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研究地震活动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六、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地震释放能量后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能够穿越固体和液体。
面波则是地震波传播到地表后形成的波浪,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七、震源机制(Seismic Source Mechanism)震源机制用来描述地震发生时断层滑动的方式。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振幅和方向,都受地震震源机制的影响。
震源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分布的规律。
最新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
【其它】识别地震谣言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见意见。
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
跨国地震预报。
如果传说中地震是有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
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地震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水位、水质异常,动、植物习性异常,电磁场异常等。
井水异常: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水面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
动、植物习性异常:当地震来临前,动、植物常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冬眠的蛇出洞、植物反季节开花等;但动、植物异常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比如气候的影响,人为的影响,生理的影响等等,很多时候都与地震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所以发现动、植物异常可向有关部门报告,等待查实。
如何防治交通伤害震后由于紧急救援,灾区车流量大,道路复杂,余震经常发生:1、行驶的火车、汽车等车辆要迅速采取行动,做到安全停车,防止脱轨翻车。
2、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要抓牢扶手、低头,以避免摔倒或碰伤,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止发生以外事故,要等车停稳,地震过去之后再下车,司机要关好车窗,不锁车门。
3、震后搭建防震棚或帐篷时要远离交通要道,预防汽车碾压伤害。
如何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1、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适当活动,均衡饮食,充足休息和避免过度疲劳。
2、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减少人群聚居。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的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搞好环境卫生。
建立并管理好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经常清理垃圾,消灭蚊蝇滋生场所,避免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必要时应用驱蚊药物。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比赛题目及答案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比赛题目及答案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地球上地壳内部发生的震动。
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释放引起的,它会导致地表的震动和地质结构的破坏。
2. 什么是防震减灾?防震减灾是指采取措施来降低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伤害。
它包括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等。
3. 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是什么?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伤亡,通过采取有效的防震措施,可以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和恢复能力。
4. 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满足地震荷载的要求;- 建筑物的重心要尽量保持稳定,避免倾覆;- 使用抗震材料和结构形式,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考虑地震时的位移和变形,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结构的变形。
5. 地震预警系统是什么?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震中距离,提前预测地震发生的系统。
它可以在地震波到达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向人们发出预警信息,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避震措施。
6. 预防地震灾害的个人应急措施有哪些?个人应急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寻找安全的避震位置,如桌子下、墙角等;- 远离玻璃窗、大型家具和其他易倒物品;- 避免使用电梯,选择使用楼梯下楼;- 如果室内有人员聚集,保持冷静,避免踩踏事故发生;- 地震过后,及时检查自己和他人是否受伤,尽快撤离危险区域。
7. 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救援措施有哪些?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救援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救援人员迅速组织,对受灾人员进行救助和疏散;- 搜索和救出被困人员,提供急救和医疗救治;- 对受损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估,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崩塌;- 组织物资和资源的调配,满足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进行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111、地震是( A)的结果。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B、地下水过度开采C、天气突然变化112、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是( B)。
A、建筑物倒塌、火灾、瘟疫B、地面变形、建筑物倒塌、管道破裂C、洪水、火灾、气候异常113、地震造成房屋轻微损坏时,地震烈度为(B)。
A、2—3度B、6度C、7—8度114、因为地震预报没有过关,所以(C )。
A、地震知识学不学都没有用B、要发动全民搞地震预报C、要学习地震科普知识,做到有备无患115、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损失惨重,其主要原因是( A)。
A、城市建筑物不抗震B、没有进行地震预报C、地震发生在夜间116、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C)。
A、越大B、一样大C、越小117、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是(A )。
A、城市B、地震危险区C、广大农村118、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 C)。
A、塌陷地震B、人工地震C、火山地震119、由地下核爆炸或大型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震振动是(B )。
A、塌陷地震B、人工地震C、火山地震120、地震应急工作是指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的(A )应急防御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震后应急抢险救灾。
A、震前B、震后C、震时121、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 C )上。
A、祁连山地震带B、喜马拉雅山地震带C、南北地震带122、由于地震破坏而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 B)。
A、原生灾害B、次生灾害C、诱发灾害123、在学校上课遇到地震时,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 C )上课。
A、室内B、家里C、室外124、在公共场所避震,应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 C )拥向出口,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A、应该B、必须C、不要125、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A 类型。
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C、塌陷地震D、人工地震126、建筑物地基应选在 B 地方。
预防地震安全教育知识
预防地震安全教育知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递增,防震减灾已成为国家安全工作的内容之一。
因此,进行预防地震安全教育很重要。
今天店铺搜集了一些预防地震安全教育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预防地震安全教育知识1、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 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表层岩石受力变形和破裂所引起的振动,是从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自然灾害,但是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加强地震防灾减灾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一、地震的形成原因地球是由岩石层组成的,岩石层内部随着各种力和能量的变化而发生形变。
地震是在地球表层岩石受到的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破裂并向周围放射能量所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如果地震波到达地面,就会引发地面的震动。
二、地震的分类地震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发生在地表到30公里深度的范围内;中源地震发生在30公里到300公里深度的范围内;深源地震则发生在300公里深度以上的岩石层内。
地震按照震级的大小可以分为微震、轻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
其中微震震级小于2.0级,基本不会被人感觉到;轻微震震级在2.0到2.9级之间;小震震级在3.0到3.9级之间,可能会被人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损失;中震震级在4.0到5.9级之间,会引起轻微破坏;大震震级在6.0到6.9级之间,会引起大面积破坏;特大震震级大于7.0级,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可以导致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建筑设施的破坏,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伤害和影响。
在地震筑基地区,地震还会引发土壤液化、滑坡、岩层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重灾害损失。
四、地震前兆地震发生前,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兆信号。
这些信息包括地震孕育区的地表变形、地震孕育区内的裂纹状况、地表地形地貌的突发变化等。
此外,还有一些气象学指标也可以预示地震的发生,例如出现异常的温度、湿度、风速等。
五、地震应急准备发生地震时,应该保持冷静、沉着应对。
在发生地震前,我们可以通过收听广播、看新闻和向地震局等渠道了解当地的地震情况;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比如桌子下、墙角、门框等能够保护头部、颈部的地方;以及随身携带应急物资,例如食品、饮水、急救品等。
2023年地震科普知识竞赛题
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我省是一个多地震的省份,震灾严重而频发是云南的基本省情之一。
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汶川大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民众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自救互救的能力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
国务院自今年起将每年的5月12日拟定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以此提醒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值此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云南省地震局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旨在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人们防震减灾意识。
一旦发生地震,能科学的避震、逃生,把各项损失减到最小。
竞赛说明一、竞赛日期。
本次竞赛活动从即日起至6月10日截止,答卷以参赛者寄出本地邮戳为准。
二、答题办法。
答案在答题卡中相应的圆圈内用黑色钢笔涂黑●。
答题卡可复制,涂改无效。
参赛者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和工作单位,规定笔迹清楚、填写项目完整,否则视为无效答题卡。
三、答题卡提交方式。
1、邮寄提交:云南省地震局邮编650224地址:昆明市北市区北辰大道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2、直接提交:云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四、云南省地震局对本次竞赛规则拥有最终解释权。
云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题。
每题只有1项对的的答案,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1、地震是地球(D)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B、地壳C、地幔D、内部2、烈度和震级的概念是(A)。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限度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限度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自身导致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震级:表白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D、烈度:是来表达地震导致的社会损失的限度震级:表白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3、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A)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答案
地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答案地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答案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 地震的定义是什么?地震是地壳发生抖动而引起的地质现象,主要由地震波产生。
2. 什么是震中?震中是地震发生的实际位置,通常被称为地震的中心点。
3. 什么是震源?震源是地震发生的真实位置,也就是地震波的起源点。
4. 什么是震感?震感是人们对地震产生的感觉或体验,包括震动、摇晃等感觉。
5. 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评估地震效应对人类活动和建筑物造成影响程度的一种指标。
6. 地震烈度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常用的地震烈度表示方法有中国地震烈度表、日本烈度表等。
7. 什么是地震烈度表?地震烈度表是用来描述地震烈度的一种工具,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震烈度级别来衡量地震破坏程度。
8. 什么是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通常与地壳构造板块的运动有关。
9. 什么是构造板块?构造板块是指地球上地壳的运动单元,由岩石板块组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地理和地质特征。
10. 什么是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信息,提前预警可能发生地震的系统,可以在地震波到达前的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警报。
第二部分:地震防范知识1. 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迅速寻找避难处,如桌子下、墙角、门廊等- 远离窗户、大型物件和易倒物品-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注意防止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气体泄漏等2. 如何在地震中自救?在地震中自救的方法包括:-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尽量迅速找到避难处,如桌子下、墙角、门廊等- 用手捂住头部,保护头部和颈部- 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寻找通风口或敲打物体发出求救信号3. 地震时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自己的财产?地震发生时,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己的财产:-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惊慌失措- 迅速关闭气体和水阀门,以防止火灾和泄漏事故- 避免使用明火,以免引发火灾- 避免靠近窗户,以防窗户破碎导致玻璃伤害4. 地震发生后,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地震发生后,人们应做以下几点:- 确保自身安全,检查周围环境是否存在火灾、气体泄漏等情况- 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保持冷静,尽量找到通风口或敲打物体发出求救信号- 注意周围情况,防止次生灾害,如余震、地质滑坡等- 尽量打开收音机、电视等设备,关注地震预警和应急广播5. 什么是地震演练?地震演练是一种模拟地震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以模拟地震的方式,组织人员进行逃生和自救训练。
地震知识:地震预报灾害自救安全知识
地震知识:地震预报灾害自救安全知识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下面是店铺小编为您整理的地震知识:地震预报/灾害/自救安全知识。
一起来学习下!【地震知识:地震预报/灾害/自救安全知识】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地震科普知识,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地震等级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地震知识普及版(百姓必备手册)
地震知识普及版(百姓必备手册)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定义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
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地震[1]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破坏房屋等工程设施,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中国地震火山分布带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培训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培训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
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
为提高广大青少年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在青少年中应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基本概念(1)成因: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2)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称震源。
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称震中距。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震源深度。
(3)地震波地震发生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压缩)或拉(膨胀)的作用。
横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作剪切运动。
纵波与横波相比,前者传播速度快,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五六千米,且强度小,衰减快;后者传播速度慢,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三四千米,且强度大、衰减慢。
因而,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横波的振动比纵波强。
(4)震级与烈度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震有分為幾級
• 所謂「地震強度」則是地震所引起地表搖晃的加速度,我們簡稱為震 度。地震一旦發生後,不同地方的人或建築物感受到地面搖晃的程度 亦不相同,通常愈靠近震央的地方,搖晃愈劇烈。一般以整數來表示 震度等級,我國中央氣象局採用"七級"分法(從零到六級),級數愈 大表示地表晃動的加速度也就愈大。根據中央氣象局日月潭即時測報 站,收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當時的東西水平向最大地表加速度值 高達989 gal,相當於一個重力加速度。 0 無感 <0.8 地震儀有記錄,人體無感覺。 1 微震 0.8~2.5 人靜止時或對地震敏感者可感覺到。 2 輕震 2.5~8.0 門窗搖動,一般人均可感覺。 3 弱震 8.0~25 房屋搖動,門窗格格有聲,懸物搖擺,盛水動盪。 4 中震 25~80 房屋搖動甚烈,不穩物傾倒,盛水達容器八分滿者濺出。 5 強震 80~250 強壁龜裂,牌坊煙囪傾倒。 6 烈震 >250 房屋傾倒,山崩地裂,地下導管破裂,建築基礎破壞。
壹、研究動機 貳、研究目的 參、研究方法 肆、相關資料整理 伍、研究發現 陸、研究結論與建議 柒、參考資料
壹、研究動機
• 因為這次日本9級大地震 因此讓我想研究 地震到底是怎麼來的
貳、研究目的
一、地震的來源 二、地震有分為幾級 三、地震斷層有哪些
四、地震來時如何防範
陸、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地震的來源
三、地震斷層有哪些
四、地震來時如何防範
柒、參考資料
相關影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