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案2(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培养学生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如步长、手指长)来估计物体的长度。
但他们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以及如何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测量和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如何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
2.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短不一的直尺、绳子、物体等。
2.准备测量工具,如卷尺、尺子等。
3.准备教室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让学生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长短不一的直尺、绳子等物体,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不同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工具(如直尺、绳子)测量教室内的某个物体(如桌子、椅子)。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记录测量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1米有多长?引导学生用实际操作的结果来估计1米的长度。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度的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教室的宽度是多少米?让学生尝试用米来回答这些问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二套)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二套)目录: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分物游戏》说课稿二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同桌吗?2、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游乐园里真好玩儿,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也要到游乐园去玩,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什么情况了. (PPT出示情境图)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那么1米是多长呢?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①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那1米大约有多长呢?你们伸开双臂,我来给大家量一量.②猜一猜: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师将米尺竖放,让学生估计,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③比一比:再和米尺比一比,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④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①认识1米=100厘米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有多少厘米?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板书)②给学生一把直米尺,让他们用短直尺量一量1米有多长?③汇报量的结果3、量一量A量一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量一量黑板有多长?门有多长?B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学生三人一组分三组师提示:先将木直米尺的“0”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端然后量一米打个记号,一直量到教室后如果不是整米数,就是几米几厘米. 一组量完可再找同学组成一组继续量.C、汇报量的结果.D、认识米的作用:(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准备用这些小棒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2)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遇到它.(板书)三、巩固练习1、选择合适的单位铅笔长约17()橡皮长约3()毛巾长约60()旗杆高约8()丝瓜长约35()房子高约3()一辆公共汽车长9()图钉的长大约是1()课桌高是70()李老师的身高是175()一棵大树高约15()2、计算:15厘米+8厘米=()厘米16厘米-9厘米=()厘米6米-5米=()米1米5厘米+1米3厘米=()米()厘米四、总结全课.这节课大家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1米有多长1米=100厘米量短一些的物体我们一般用厘米量长一些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分物游戏》说课稿二教材分析:《分物游戏》这节课出自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的初步认识”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的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这节课就意在通过一系列的分物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做铺垫.因为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平均分并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语言“同样多、一样多”或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来表述对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小数目食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语言或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表述对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完成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正确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教法学法: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操作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是小猪的生日,他特地邀请好朋友来家做客.大家看都有些谁?(课件出示)小猴子、小兔、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来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招待.可是小猪在想什么呢?原来他在想该怎么给小动物分食物呢?我们来帮帮他吧.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一: 分桃子出示两只小猴子,4个桃子.大家想一想可以怎么分?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生汇报,课件演示分的过程.(课件出示平均分的结果)这种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让学生通过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活动二:分萝卜出示三只兔子,12根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就是平均分.每只小兔可以分到几根萝卜?(1)用学具摆一摆(用圆片代替兔子,小棒代替萝卜)(提示;先数数兔子萝卜各有几个,再进行分)(2)试着把你分得过程画出来,(选择你喜欢的图形代替兔子和萝卜)(3)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次分几个,几次分完,结果是什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小结:我们刚才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分萝卜,虽然分得过程不同,但最后三只都很满意,因为他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课件演示分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感知分的多样性.活动三:分骨头.出示三只小狗,15根骨头.这些大骨头分给三只小狗,怎样分她们就都满意了?(平均分)你可以分吗?试一试,可以摆,画,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这些是小动物们记录的他们分骨头的过程(出示三种图示)能看懂他们是怎样分得吗?指名表述.着重演示第三种图.(课件演示圈一圈的分法)指导学生选择简便的方法去分.小结:三只小狗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都分得了5根大骨头,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努力就会收获幸福.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分法.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基本练习.(1)插花.(2)分铅笔.(3)分气球.(4)整理杯子.2、拓展练习.分桔子.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小结:小猪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你在这次宴会上学到了什么?(再次回到故事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平均分.)板书设计分物游戏平均分。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解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米,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
通过动物游乐园场景引出长度单位〃米〃存在的重要性,并通过贴标签,摆小棒,测量,寻宝大作战等操作活动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贴标签,摆小棒,测量,寻宝大作战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以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来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欲。
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米的实际意义;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数学小故事〃我身体上漂亮的尺子〃。
师:哇,真没想到,我们身体上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测量单位呢?那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什么长度单位呢?生:厘米。
师: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谁可以来比划一下?老师用尺子比一比,评价每个学生比划的1厘米长度……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纸条,想用它们量一量这个大讲台有多长,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可见厘米用来量较短的物体,如果要量大讲台的长度或者其它更长的距离,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生:米(板书“米〃)【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1米有多长〃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1 米有多长(2)》(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测量·第4课时1米有多长(2)·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了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学生能够用尺子能够很快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但是不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另外对于整米数的测量,学生都能准确的表示出来,但面对不是整米数时,部分学生表示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将进一步教学生学会不是整米数的表示,并能够在没有尺子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不是整米时如何表示。
2.能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恰当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不是整米时如何表示。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吗?生(齐声回答):记得,厘米和米。
师:1厘米有多长?你能比一比吗?师:1米又有多长呢?学生比划,老师巡视并指导。
师:你知道“厘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生:1米=100厘米。
师:同学们做的真棒!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厘米”和“米”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1.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米/厘米)课桌高约80()门的高度约是2()铅笔长约18()教室的高度约是3()一块橡皮约是1()厚老师问,全班一起回答,调动课堂氛围。
师:同学们可真棒呀,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1米有多长的其他知识。
(板书课题:1米有多长(2))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已有经验,联系生活能够准确的选择出适合物体长度的单位,并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答案】厘米;米;厘米;米;厘米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用恰当的长度单位进行估测与测量。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能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长度概念,比如短、长、更长等,但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还没有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米进行长度比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培养学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长度比较和测量。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米尺、图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的长度。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1米长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讲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米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比较和测量。
每组学生选择两个物品,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米的长度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量黑板上的线段长度,并告诉其他同学线段的长度。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三、教学难点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米尺、课件、跳绳、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图中的小朋友在测量身高和跳绳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长度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并引入米尺。
2. 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的外观和刻度。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米尺上有刻度,1 米的长度有 100 个刻度。
教师讲解米尺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用米尺测量身边的物体,如课桌、黑板等的长度。
(2)1 米有多长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学生可能会发现教室的门、窗,课桌的长度等大约是 1 米。
教师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验证自己的猜测。
教师让学生用身体感受 1 米的长度,如张开双臂的长度、迈出一步的长度等。
(3)米和厘米的关系教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厘米的概念,并让学生用米尺测量 1厘米的长度。
学生通过测量,发现 1 米=100 厘米。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或厘米来表示。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 1 米的长度观念和米尺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感受长度单位米与日常生活中物体长度的关系,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
但他们对1米有多长的具体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难点: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以及将长度单位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分享的意识。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剪刀、线段、日常生活物品(如桌子、椅子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些长度。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米有多长。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1米的长度。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并尝试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如步长、手臂长度等)来估计1米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日常生活物品,如桌子、椅子等,用米尺测量其长度,并用纸笔记录。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并能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如厘米、毫米等。
但他们对1米的长度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1米的长度,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1米的长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游戏教学法,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直尺等教具。
2.准备教室场地,以便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短不同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长度的绳子,用厘米或毫米作为单位表示时,数字会有所不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绳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自己的身高。
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果,并解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物体,用米作为单位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作业纸上。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能够比较不同长度的物品。
2.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1米的长度,通过实际测量得出一般物品的长度。
教学重点学习米作为长度单位,发现1米的长度。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1米的长度,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卷尺、尺子等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教师:什么是长度?我们为什么需要单位来表示长度呢?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然后,教师将米作为长度的单位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教师:米是衡量长度的单位,通常用于测量长距离。
相信使用过电子衡器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个单位,它的缩写是“m”。
可以告诉老师,1米是多少米长?学生思考回答,可用卷尺或尺子进行参考测量。
教师:非常好,1米就是1千毫米长,或者100厘米长。
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单位来衡量长度了。
2. 发现1米教师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自行测量,并将所测的长度写在黑板上。
教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测量出来不同物品的长度是不同的。
那么,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些物品中有哪一个的长度是1米呢?学生开始尝试测量,并逐渐发现其中有一项是1米,可以观察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奋与好奇。
3. 讨论1米的意义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发现1米之后,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请和你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诸如1米是场地长度的基本单位,不论大人小孩,都能够直观地理解1米是什么长度等。
4. 实际测量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卷尺等工具,在教室、校园等实际场景中进行测量。
教师:我们现在走进教室,看一下教室的长宽是多少?我们能够利用刚才发现的1米的长度,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宽?教师手持卷尺等工具引导学生实现测量,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1米的长度,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5. 总结回顾在完成实际测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教师:你们通过实践发现1米之后,又在实际场景中运用了这个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北师版二级上册《1米有多长》教案 (2)
小学数学北师版二级上册课题1米有多长(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1米有多长,并能用米作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调整第一课时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子在游乐园的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53页情境图。
生观察汇报。
二、自主探究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学生找出1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
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
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对于学生的多种回答,只要合理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划1米长。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
4.巩固练习。
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
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教学
内容
一米有多长
教材
分析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
目标
教材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测量方法,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的技能技巧。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2.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 )做单位。
3.1 米=( )厘米
100 厘米=( )米
9 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设置动手操作的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板
书
设
计
一米有多长
知识点
教
学
反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
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
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1米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我会问他们:“你们是如何用米尺去度量物体长度的?”“你们在度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反思,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还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提高了他们的估测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我还会组织小组间的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例如,在小组合作环节结束后,我会让学生反思:“你们在合作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自己的测量结果准确吗?”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
1.观察与触摸:学生行初步的估测。
2.实际操作:学生将使用米尺去度量不同的物体,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读取米尺上的刻度,并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3.小组合作: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并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米有多长(2)(教案)
第4课时 1米有多长(2)教学过程备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课堂预设:学生1:厘米和米。
教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2:1米=100厘米。
(板书:1米有多长)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学习绿点1。
(1)课件出示绿点1。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
教师:小明家的门高2米,你能通过门的高度估计出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吗?同学们小组讨论,说一说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3)结果汇报。
回顾长度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巩固学生的记忆课题“米”的认识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试一试”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复合单位。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用参照物估计物体的长度,用复合单位表示长度。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参照物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学生自备)、米尺等。
指派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并说明估计方法。
教师对学生回答引导、点评,并给予肯定。
课堂小结:教师:用已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估计另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时,将已知物体做参照物,与估计的物体比一比,再得出估值。
2.学习绿点2。
(1)课件出示绿点2。
(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
教师:同学们,谁能用米尺量出黑板的长度?教师指名2位学生上台测量。
课堂预设:学生用米尺量了3次,剩下的部分是80厘米。
教师:黑板长是多少呢?学生1:比3米多,比4米少。
教师引导:比3米多的部分是多长呢?学生2:是80厘米。
教师: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数,这时我们可以用几米几厘米来表示。
黑板的长是几米几厘米呢?学生3:3米80厘米。
教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课堂小结:教师:当物体的长度不是整米数时,我们可以先量出整米,然后再量出剩下部分,剩下部分用厘米表示,物体的长度用几米几厘米表示。
三、当堂训练教科书P55“练一练”第4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此次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米有多长》一课,该课程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米的比较关键的一节。
在小学数学中,度量衡是一个重要而基础的知识点。
而米的长度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准确地使用米做度量衡。
二、教学目标•认识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之一;•掌握米的比较,并能用米进行长度的度量;•向学生灌输用米度量标准长度的观点,促进学生将米作为度量长度的标准单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的比较和使用米进行长度的度量。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米作为标准长度单位的意义,并能够应用米度量长度。
四、教学准备•教学用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具:米尺、毫米尺、长度棒、长度块、一些零碎的实物和玩具;•教学环境:应该富有趣味性和信息性,可在课堂上贴上米的使用标准,悬挂长度图表等;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老师为引入课程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长度单位,引出米作为度量长度的标准单位,指出米是世界使用的标准长度单位,具有可比性和普适性。
步骤二:实际操作1.让学生用米尺或毫米尺对一些杆、板、玩具、桌子等做长度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2.让学生用实物比较出一米的长度(通过教师准备的长度棒等),并让学生记忆一米的长度;3.让学生用长度块或布条切割出一米、两米、0.5米、1/4米的长度,反复比较这些长度的大小关系。
步骤三:总结反思1.用白板标出使用米做度量数值的方法,并让学生记录下来;2.让学生用所学的米计量和比较的知识,完成一些长度问题的练习;3.请学生绘制米尺测量物品的示意图,并记下白板上所画出的长度图表。
六、教学效果及评价方法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练习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米的认知和理解。
在本课程中,考虑到不同学生对于实物长度的认知不同,需要老师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和用词,帮助他们确定和掌握度量长度的标准方法和单位。
七、教学体会与反思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米的意义和比较,同时掌握了使用米做度量的方法。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4课时 1米有多长(2)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4课时 1米有多长(2)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10厘米”等于“1分米”的概念;2.能够利用“厘米、分米、米”相互转换的关系计算问题;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10厘米”等于“1分米”的概念;2.能够利用“厘米、分米、米”相互转换的关系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1.能够灵活运用“厘米、分米、米”相互转换的关系计算问题;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有一位小朋友在前面等着称一称,一米有多长呢?同桌可以帮助TA一起计算;2.让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带来的厘米、分米和米的长度,引导他们思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上节课内容1.过一遍上一节课的要点;2.让学生回忆厘米和分米的关系,例如:10厘米 = 1分米。
第二步:学习新知识1.下载本节课的教学图片;2.教师用图片展示“一米 = 100厘米=10分米”,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 = 0.1分米”、“1分米 = 10厘米”、“1米= 100厘米 = 10分米”之间的转换关系;4.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1米转换为分米、厘米(例如:1米 = 100厘米=10分米)。
第三步:学习方法1.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明家的窗户比她班级的窗户宽一倍,小明家的窗户长度是1.8米,班级窗户的长度是多少?2.通过多个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用转换关系计算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按照转换关系计算问题;2.教师巡视课堂,逐一检查学生的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1米 = 100厘米=10分米”的转换关系,并能够利用这个关系计算问题。
通过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熟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在布置练习题时,应注意难易程度的安排,避免对学生造成太大的挑战。
在检查作业时,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米有多长》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我注意到个别小组在讨论时,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米有多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或者测量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度测量的奥秘。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我还要关注学生们在作业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1米等于100厘米这个换算关系,以及如何准确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操作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同步讲解教案 (2)
1米有多长(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1米有多长,并能用米作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一】米的意义问题导入1米有多长呢?(教材53页例题)过程讲解1.描述画面内容动物游乐园开业了,小动物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要痛痛快快地玩一玩。
长颈鹿也来到了游乐园,却在门口被售票员小狗给拦住了,原来身高1米以上的都要买票,小狗让长颈鹿买票后再入园,小动物们都很好奇:1米究竟有多长呢?2.探究米的意义(l)米是常见的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可以用米作单位。
(2)1米的实际长度。
米尺的左端是O刻度,末端是刻度100,从0厘米到l00厘米这段长度就是1米。
3.探究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把100根1厘米长的小棒从头到尾接起来就是1米。
(2)在米尺上能看到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4.实际感知1米有多长(1)借助身高感知1米的长度。
(2)借助测量教室及教室中物体的长度感知1米有多长。
教室的长大约是8米。
黑板的长大约是3米。
归纳总结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它用来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l米=100厘米。
【知识点二】用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问题导入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门高约2____ 一拃长约15____黄瓜长约20____ 橡皮长约3____李老师身高约175____ 树高约10____过程讲解1.解题思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同1米、1厘米对比,进行选择。
例如知道门比较高,比我们双臂伸开的距离还要大;橡皮比较小,和我们手指的长短差不多……所以门的高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橡皮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2.探究选择厘米和米的方法(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3《《1米有多长》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长度的概念,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且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建立长度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物体的长短,但是还缺乏对长度精确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演示、操作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概念,理解长度单位米,并能够运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建立长度概念,理解长度单位米,并能够运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度的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长度概念。
3.操作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使用。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根1米长的绳子,小明想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否超过了这根绳子”,引发学生对长度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首先,我会在黑板上展示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米有多长(米的认识)》教案
第1课时,共2课时
学习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2.难点是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幻灯片、米尺、测量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数学生有过乘坐公交车或火车的经历,对免费或优惠的车票有所了解。
互动。
公交车票身高限制标准为:(对应触发器:公交车标志)
身高不足1.1米的儿童可免费乘坐公交车。
身高超过1.1米的儿童,可办理学生卡,享受优惠。
(亳州市,区域不同可能有别)
火车票身高限制标准为:(对应触发器:火车标志)
一名成年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小孩,当身高不足1.2米的小孩不止一名时,超过人数的小孩则要买儿童票了。
如果成年旅客携带的是身高在1.2~1.5米之间的小孩,孩子需要买小孩票。
孩子的身高高于1.5米,则要买全价成人票了。
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并引入1米。
问:小狗警卫为什么不让长颈鹿进动物游乐园呢?
答:身高超过1米了,要买票的。
(部分同学可能会谈到坐公交车与坐火车自己买不买票的事。
)
抛出问题:你知道“1米”有多长吗?能否比画一下或说一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互动重点)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认识米和米尺。
通过自己动手用100个1厘米摆出1米,感受慢又累的过程。
(1)展示主情境图中小老鼠摆100根1厘米小棒的动画,并让学生动手完成剩下的。
一方面认识1米与100厘米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感受用小单位表示更长、更高、更远等长度的不易。
(2)为了加深小单位表示大单位的不容易性,在事先准备的小棒中有10厘米长的、有20厘米长的、有50厘米长的不等数量。
让学生感受学习比厘米更大单位“米”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3)展示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等式。
2.建立一米表象活动。
(1)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
(2)把自己的双臂伸开,看伸到什么程度是1米。
(3)把自己的双腿叉开,看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注意安全)
(4)请学生站成一排,看几个人的队伍长差不多是1米。
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比画下1米大约有多长。
3.提供1厘米与1米的两种不同测量工具,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小组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在测量之前要求学生进行估测长度,并与之比较。
(1)观察学生是如何选择测量工具的,进一步体会在测量更长物体时要能恰当地选择单位表示长度。
(2)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意观察米尺上有“厘米”这样的小单位,且是
100个厘米,可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注意:
①难点在于不足1米时学生会如何处理?可用约等于也可以结合CM表示。
告诉学生测量时应先测量出整米数,再接着测量剩下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应该用比米小的单位厘米来表示。
应该是先说几米再说几个厘米。
②由于班级有的是两间长、有的是三间长、有的可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这里没有给出具体长度。
请展示学生测量出的数据。
4.你是免费乘车出行的哪个人吗?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多数学校有测量身高与体重的仪器,可让学生互相测试下身高是多少)
(1)测量之前让小伙伴估计自己有多高,并与实际测量数据比较。
(2)帮助个别学生读出测量数据,并作出记录。
难点在于有两个单位需要学生读写出来米厘米。
这类复合单位的表达容易出现错误,要跟进引导。
注意:
①要有序引导,一组一组的相互测量。
②强调方法:先读出整米,再读厘米。
5.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通过类似问题,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可以进一步厘清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1)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通过门与人,一拃、黄瓜、橡皮等对比引导学生估测并推理出合理的长度单位。
(2)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理解厘米与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能够体验。
注意:调整顺序的目的是有个参照物。
三、试一试,加深理解
1.这又是个估测练习。
只是要让学生明白要会正确寻找参照物,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一半的观念对今后学习也有帮助。
2.结合估测,巩固测量时复合单位的表达。
适当进行测量过程的指导。
黑板数据不一,请展示学生测量的数据。
四、本课小结与评价
《1米有多长(米的认识)》教案
第2课时,共2课时
学习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2.难点是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幻灯片、米尺、测量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1米的、1厘米的表象活动。
让学生通过活动或比画,说一说或比画1米与1厘米的长度,给出1米与1厘米的换算关系。
1.复习1厘米的。
(1)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2)用尺子画出1厘米的线(段)。
2.复习1米的。
(1)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
(2)把自己的双臂伸开,看伸到什么程度是1米。
(3)把自己的双腿叉开,看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注意安全)
(4)请学生站成一排,看几个人的队伍长差不多是1米。
(5)说一说1米与1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
(7)找一把1米长的尺子,估一估,1米大约相当于几支铅笔的长?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米与1厘米的长度表象与换算关系
1.练一练P54第2题。
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这一操作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可借助实物或观察实物。
2.练一练P54第3题。
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估一估,再动手量一量。
让学生实际想一想,这些估计的情境中哪些是比较合理的。
(70厘米较为合理)
3.练一练P55第4题。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米的概念,所以本题也要先估测再实测。
要求每个人都进行估测,实测时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
(1)估计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结果是大约多少米。
(2)实测,需要量的比较准确,这时应该说成几米几厘米,先测量出整米数,再测量出厘米数。
(3)任意选择一个实物进行测量操作。
(4)数据请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测量数据,并相互评价。
(5)说一说,估计时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4.练一练P55第5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讨论提出的问题。
5.练一练P55第6题。
把厘米与米的认识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先估测,再实测。
(2)实测前要明确测量方法。
方法:两臂展开,尺子的“0刻度”与一个中指的指尖对齐,尺子紧靠人体,另一个中指的指尖所对刻度数就是人的臂长。
(3)比较所测伙伴的臂长,并找到最长的与最短的。
6.估算结合乘法,复习乘法意义,强化估算能力。
三、本课小结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