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名词解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是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为经济决策服务的重要信息资源。

2.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我国习惯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4.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5.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6.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

7.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8.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9.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例如粮食、面粉、煤炭、机器等有形商品。服务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2.固定资产折旧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因生产活动使用固定资产而耗损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价值转移。

3.市场产出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其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

4.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扣除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7.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8.总消费是核算期内机构单位为满足个人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的支出合计。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居民消费,即居民在核算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另一是社会公共消费,即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总计。总投资是机构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部分。

9.国内生产总值是—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某部门增加值增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它是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用公式表示为: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1.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货物和服务。

2.最初投入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3.最终产出即最终产品,具体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

4.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中间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的数量表现,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

5.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和各轮间接消耗系数的代数和,以反映最终产出与中间投人的关系。

6.完全需求系数为列昂惕夫矩阵中的元素,它不仅反映总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关系,还可反映总产出与最终需求的关系。

7.影响力系数反映某部门最终需求变动对各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各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对某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这两个是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用以分析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1,收入分配是指当期生产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分为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收入使用是指消费活动,即用于购买从而实现消费所花费的支出。

2,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初次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财产收人和生产税。

3,财产收人是指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

4.原始收入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目,也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人。

5.国民收人是指国内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之和。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称为国民总收入(过去的GNP即国民生产总值),原始净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净收入。从含义上看,国民收入是指该国民经济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取的全部生产性收入。

6.收入再分配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这些分配有多种形式,广泛发生于国民经济范围内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与国外之间,分配中产生的收支流量不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交换性的,而是转移性收支。

7.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作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由转移所产生的收支即为转移收支。8.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9.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定义:一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定义为最终消费支出。它是指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二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定义为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10.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11.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额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即: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思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

1、交易是两个机构单位之间同时从事的一对组合活动,当交易的组合活动中涉及货币支付或金融资产的产生或消失时,该交易就是货币性交易;

2、积累核算是对一国或机构部门资产负责变化过程的核算,它是使当期经济交易核算得以终结的核算。

3、固定资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重复或连续使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生产资产,由有形生产资产和无形生产资产组成。

4、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交易获得或处置生产资产的行为。

5、资本转移是出于投资目的并影响到交易者双方或一方资产负债存量的转移。它可以是现金转移,也可以是实物转移。

6、经济资产是指由各机构单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或法律契约。

7、国外金融资产是指常住机构单位对非常机构单位的债权,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8、储备资产是指中央银行拥有的可以随时动用并有效控制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

9、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组成部分,指以金融债权(如通货、存货、贷款等)货币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公司股票等形式存在的资产。

10、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

1.资产负债差额:指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差额,是机构单位、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也是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项。

2.重置成本法:将过去购建形成的资产按现在的重置价值重新进行估价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