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理论:从社会信息环境视角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众传媒影响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众传媒影响力研究一、引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二、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1. 影响套路的形成套路是人们在社交、交往中的一种说话方式和思维模式。
而大众媒体能够塑造并影响套路的形成。
例如,网络综艺节目中的口头禅、热门评论等都能够通过传媒的力量迅速传播并成为套路。
2. 影响个体的认知大众媒体所呈现的信息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这些信息可能影响到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态度。
特别是当大众媒体发生重大变化时,如电视、网络的兴起,人们在对新型媒体的认知上也会发生重大的转变。
3. 影响社交大众媒体方便快捷地使人们进行社交。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来建立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社交方式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传媒产生影响的原因1. 手段的突出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时,往往具有传播方式、传播时间、传播地点等的优势,在可观的收视率或阅读量背后,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是非常惊人的。
2. 信息的权限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某些消息或事件,往往因为它们的重要性或公共性质而变得重要。
例如,政治选举、公共卫生事件等,这些事件不仅会影响到公共利益,而且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应。
3. 发布者的威信传媒发行者的威信,在理论上可以影响媒体所传递的内容,从而影响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
例如,公众对于报纸的信任度会影响到其看待其发表的新闻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传媒对人们思想、行为和态度的影响1. 思想方面大众传媒的影响对公众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人们的观点和认识往往是通过媒体的传播来形成的,尤其是在重大事件或时事新闻的报道中,传媒的舆论导向可以影响人们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2. 行为方面大众传媒的影响也影响到人们的各个行为领域,例如,人们的购物方式、饮食偏好等都可受到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大众传媒的社会学理论解读】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摘要]在卢曼的系统论视角下,作为功能系统的大众媒体按照自身逻辑运行,即在自身密码信息/非信息和纲领(节目栏目)的基础上生产和传播信息。
大众媒体的信息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又不同于外部世界。
通过这种操作,大众媒体与其他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能够持续刺激社会使其保持清醒,现已发展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
发展中国家的大众媒体与其他系统发展存在的非同时性现象可能带来一系列结构摩擦问题。
[关键词]大众媒体;信息;密码;纲领;功能系统;结构耦合[作者简介]秦明瑞,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5-0051-15秦明瑞——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如果将大众传播媒体(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简单地定义为原则上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信息传播场域〔1〕,那么自从有了这种场域——早期为印刷品,后来增加了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今天则有了如电脑、手机等为载体的互联网新媒体——人们关于社会、历史和自然世界的信息和知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这种媒体。
①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下简称“大众媒体”或“媒体”)的发展,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一些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使人们对大众媒体持不信任态度,怀疑其具有煽动和炒作的动机;而在其与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等社会系统的关系被认知时,这种煽动炒作的动机也往往会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②但尽管如此,大众①在大仲马(1802—1870)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我们就可以读到土耳其占领时期希腊总督阿里·铁贝林的女儿、后被基度山伯爵为了复仇而收养的海蒂所说的一段话:”我对于外界的事情无一不知,虽然我是在我的居室里观看那一切。
比方说,我看每一种报纸、每一种期刊和每一个新歌剧。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趋势,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包括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通过传播信息和观点,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包括塑造价值观、促进社会变革和引发公众舆论等方面。
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大众传媒通过媒介渠道向大众传递各种信息和观点,对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首先,电视和电影作为最主要的视觉媒介,通过影像和剧情的呈现,塑造了人们对于美、成功和爱情的理解。
许多人在媒体的引导下,追求着电视剧、电影中的理想生活和标准。
其次,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文字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和社论等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观念。
大众传媒通过这些渠道间接地向大众灌输着各种观点,塑造了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促进社会变革大众传媒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反映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不公,引起社会舆论和对问题的关注。
例如,电影和纪录片的主题多样,涵盖了人权、环境保护、种族歧视等社会议题,这些作品通过展示现实问题,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行动。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还可以通过正面的形象塑造和社会宣传,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例如,一些公益广告和慈善活动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了公众对于环保、健康、人权等议题的意识和参与度,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引发公众舆论大众传媒在舆论引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电视节目、报纸头条,还是互联网上的新闻和社交媒体,都对公众意见和舆论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评论会引导公众对于特定议题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一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可以对公众情绪产生重大影响,引发公众对于事件的评论和辩论。
大众传媒还通过对政治家、明星、名人等公众人物的宣传报道,影响公众对他们的认知和评价。
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对于社会的决策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塑造了个人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变革和引发公众舆论。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小专题4: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概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关注大众传播影响的研究:认知不协调理论、说服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
后两者更加关注大众传播对民意的影响,不仅限于人际传播的、微观的影响。
为深入理解个人的社会认知过程,以及大众传播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先讨论一个在受众的信息处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机制——认知基模。
1、什么是认知基模讨论认知基模之前,先解释一下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如何形成推理的过程,包括人们如何对他人或是社会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身的经验做出判断。
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对他人的判断,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判断。
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种说明,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在起作用。
基模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概念,后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理结构、认知结构、认知导引结构。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或新信息、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进入一个新场所的时候,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基模的特点:①与生俱来,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基模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
它描述了我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
基模的两种表现形式:①不同种类的抽象的原型,不以某个具体事例为对象,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般化和抽象化,即由一些原型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分类体系。
研究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研究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大众传媒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形式的媒体所包围,如电视、电影、音乐、广告、社交媒体等。
这些媒体通过向我们传递信息、观点和价值观,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首先,大众传媒对我们的认知和知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事件和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和纪录片来学习历史、科学和文学知识。
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和在线文章,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大众传媒还对我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塑造。
电视剧、电影、音乐和广告等形式的媒体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传达着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例如,电视剧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安排常常影响着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看法。
广告的设计和宣传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观念。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
此外,大众传媒还能够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引导。
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了人们互动和表达的主要平台。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迅速分享和传播消息、观点和情感。
大众传媒通过它们的影响力,能够迅速引发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和争议。
媒体的报道和解读也会对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方面面。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大众传媒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
媒体常常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追求高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这使得一些媒体倾向于制造轰动和煽动的新闻,而不是真实客观的报道。
有时候,媒体可能会过度渲染某些事件,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紧张。
此外,虚假信息和谣言也可能通过媒体迅速传播,造成社会上的混乱和恐慌。
因此,我们作为受众要保持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应该提高媒体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不盲目接受和传播。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媒体内容的创作和分享,来丰富传媒的多样性和立场的多元化。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正文开始)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大规模传播渠道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大众传媒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从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价值观塑造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传播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对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迅速传播新闻、事件等信息,让公众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动态和变化。
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可以获取到更广泛、更全面的信息,快速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提高公众对社会的认知。
二、舆论引导大众传媒在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通过报道方式对社会进行舆论引导,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
媒体的报道方式、选题,以及对事件的解读等都会对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例如,在大众传媒的报道指导下,一些社会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起了公众集体的关注和行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三、价值观塑造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它还在某种程度上对公众的价值观进行塑造。
通过播放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形式,大众传媒将各种价值观念传达给观众,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电视剧中的角色形象、行为准则等都会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导人们思考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四、文化交流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交流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例如,电影、音乐、电视剧等作为文化产品通过大众传媒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价值观塑造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虽然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是同时也需要我们进行审视和批判。
我们应该保持对媒体信息的辨别力,不盲目接受一切信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培养良好的媒体素养,健康评估媒体给予我们的信息和价值观。
大众传播学简答题整理资料
第一章1.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P99)传播受众:人数众多、匿名、异质。
传播内容:转瞬即逝、传播迅速、公开化。
传播机构:组织化、非个人性。
传播媒介:机械化、电子化。
传播过程:单向性较强。
传播控制:制度化。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案在课件上。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分析,传播结构与功能,五w;卢因:群体动力学,把关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调查法,二级传播论,《人民的选择》;霍夫兰:传播与态度研究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施拉姆。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传播学的真正奠基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之父。
创造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单位。
撰写了第一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
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第一次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3.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差异:一、研究立场。
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通过对现有传播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
二、研究内容。
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
4.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课本第259页。
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大众传播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受众的符号解读不是完全被动的,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刘阳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媒介品牌论:基于文化与商业契合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陈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潘祥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媒介愿景论:社会转型时期媒介组织管理》(袁靖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0.《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徐沁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1.《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刘燕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2.《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3.《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何镇飚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4.《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廖卫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5.《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方玲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课件
❖ “沉默的螺旋” 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 于1974年提出。
❖ 三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 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 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 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 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
“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 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 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 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一)舆论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
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 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 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 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名词解释1 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 信息环境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二简答1 简答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1)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3)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4)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
二简述1 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1)布莱士的观点a 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中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
布莱士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
现实的舆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的过程,以报刊为核心的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 报刊三种功能: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
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2)塔尔德的观点a 法国学者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中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
b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
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社会将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3)库利的观点a 库利在《社会组织》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
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信息传播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涉及到媒体产业,也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涉及到的因素也非常复杂,但是我们可以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它的影响因素。
一、人们的社会认知水平社会认知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和结果。
人们拥有不同的社会认知水平,这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信息传播的评价和接受程度。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不同的人群,接收到的信息和认知能力会有所差异。
知识水平较低的人群,在接受信息时可能会被一些夸张、不实的言论所迷惑,而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则要更加理性地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二、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渠道非常多样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来获取信息。
但是不同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往往具有差异,这也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评价和认知。
例如,电视和网络传媒经常会通过报道一个事件来制造吸引眼球的效果,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夸大和失真。
而一些报纸则可能更加注重客观报道和深度分析,这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
三、传播者的信誉度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传播者的信誉度都是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传播某一个信息时,传播者的背景和信誉度会决定人们对于这个信息的接受程度。
传播者的信誉度不仅是建立在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上,更关键的是他们的道德水准和诚信度。
人们接收到高信誉度的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时,更容易相信和认同这个信息的价值。
四、受众需求和心理状态信息传播的受众群体是非常多元化的,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
有些受众可能对某一种信息的需求比较高,他们会关注和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而有些受众则更关心娱乐和消遣性的信息。
不同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
当人们处于愉悦和放松的状态时,更容易接受乐观、阳光的信息;而当人们处于紧张和忧虑的状态时,则更容易接受负面的、悲观的信息。
五、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
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大众传媒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广泛和多样化,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分析其作用和特点,并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
一、媒介效能理论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媒介效能理论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指的是媒体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根据该理论,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效应:大众传媒可以传达信息和知识,扩大受众的认知范围,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这种效应在新闻报道、科普宣传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2.态度效应:大众传媒可以影响受众的态度和价值观,塑造人们的社会观念和认知方式。
这种效应在娱乐节目、广告宣传和政治宣传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3.行为效应:大众传媒可以对受众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引导他们采取某些行动或避免某些行动。
这种效应在消费者行为、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大众传媒的作用和特点大众传媒在社会舆论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作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媒体中立性:大众传媒通常要求在报道和评论中保持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这种中立性可以让受众获得更为真实和客观的信息。
2.信息传播速度: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和观点,这种速度对于形成社会舆论和引导公众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话语权和影响力:大众传媒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权利和影响力需要在真理、公正和责任之间取得平衡。
三、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与反思虽然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面向,但其消极作用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和探讨。
1.信息真实性与信任度在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评论中,信息真实性和信任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媒体报道不实或造假,将会严重损害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进而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大众传媒的力量新闻学中的媒体影响与言论自由
大众传媒的力量新闻学中的媒体影响与言论自由大众传媒的力量——新闻学中的媒体影响与言论自由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新闻学领域,媒体的影响力与民众的言论自由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在新闻学中的媒体影响以及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的媒体影响大众传媒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形式,为公众提供了广泛的信息。
媒体的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塑造公众观念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选择性地呈现信息,构建了公众对事件的认知。
报道的侧重点、立场以及报道的背后意图都会对公众的观念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角,从而塑造了公众的观念。
2.引发公众关注媒体对某些事件或话题的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对该事件或话题的关注程度。
通过报道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或热点话题,媒体能够引导公众关注,并引发公众对特定问题的思考。
3.形成公众舆论媒体作为公众讨论话题的平台,能够对社会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的报道和观点往往能够引导公众的态度和观点,进而形成社会上的主流舆论。
4.影响政策制定通过报道、评论和调查等方式,媒体能够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
政府、企业等决策者经常会关注媒体的声音,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决策过程。
二、媒体影响与言论自由的关系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媒体影响与言论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1.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权利,保障了公民的表达和传播信息的自由。
只有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中,公众才能自由获取和传播信息,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2.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媒体应当通过提供多样化、客观公正的信息,促进言论自由的实现,而不是滥用自身的权力。
3.媒体的监督作用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通过揭露腐败、言论警察、批评政府等方式监督公众权益和社会进步。
新闻学中的影响力理论及其应用
新闻学中的影响力理论及其应用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等内容的学科。
而在新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影响力。
影响力理论是新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新闻报道对公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媒体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新闻学中的影响力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影响力理论的发展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而忽视了对受众的影响。
影响力理论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研究新闻报道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影响力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1. 传统媒体影响力理论传统媒体影响力理论主要关注传媒对受众的一种短期认知和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会在信息接触的短时间内消失。
这种理论认为,媒体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传达信息、解释现象和传递价值观念等方面。
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媒体对受众的长期影响。
其认为,媒体报道是现实世界的重要构建者,通过媒体报道,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会发生改变,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将媒体视为一种社会行为,认为媒体报道是一种传播活动。
媒体报道通过传播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传递知识,传递理解,从而影响受众的认知、思想和行为。
二、影响力的实际应用影响力理论在实际媒体工作和新闻报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媒体和记者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以下是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1.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通过对特定人物的深入报道,可以引发公众对相关事件和问题的讨论和关注。
通过人物报道传递真实的故事和情感,可以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2. 舆论引导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媒体可以引导公众关注某一特定问题,引发公众对该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这对于相关议题的推动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媒体合作传媒之间的合作也是一种有效的影响力应用手段。
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与影响力分析
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与影响力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日益复杂,对个人和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模式。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可以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模式。
直接传播是指信息从一个用户传递给另一个用户,像传统的点对点传播模式。
而间接传播则是通过用户之间的连接,信息在社会网络中迅速传播。
例如,一个用户发布的信息可以通过其粉丝或朋友圈的转发而扩散开来。
这种模式容易形成信息的传染效应,使信息传播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
其次,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对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网络中,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泛,因此可以迅速形成舆论,并对受众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社会网络用户的关注度和传播力也成为评估其影响力的指标之一。
例如,拥有大量粉丝或被广泛转发的用户往往能在社会网络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此外,有些用户的信息传播更容易引发用户的共鸣和参与,进而形成更广泛的舆论影响力。
但是,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信息过度滤镜化的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为了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过度筛选信息。
这种过滤机制可能导致用户只接触和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信息,而忽略了多元的声音。
其次是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可以被用户自由发布和转发,却难以追溯其真实性。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用户对信息的判断和社会的稳定。
另外,信息传播模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值得关注。
首先是对个人的影响力。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使得个人拥有了更多的表达和传播信息的渠道。
用户可以通过发布信息、参与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影响他人。
这对于公众人物和意见领袖来说,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
其次是对社会的影响力。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可以快速形成舆论和社会运动。
第十三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理论:从社会信息环境视角精品文档27页
第二阶段:在抗击SARS的传播中,大众传媒 为公众设置了这样几个议题:党和国家高 度重视抗击SARS危机、各地采取了积极的 防治措施、医护人员做出极大牺牲、科研 人员正在全力攻关、国际合作全面展开等 等。
第三阶段:除了渗透在对各种事实的大量报 道中,还要以采访专家、学者的形式,以 别人之口来传达媒体的态度。有时,则以 社论等各种言论文章的形式,直接表明态 度;有时,还会采取让公众参与讨论的方 式,给公众提供一个政策参与视角,让公 众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正是在满足 不同公众对不同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媒体 保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 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 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 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二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 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 提出背景:
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 用,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
为检验培养理论的适用性,格伯纳增加了主流化和共鸣两个概念来解释不同 群体问的差异。
主流化指的是来自不同背景和不同社会群体的重度收视者,其主 观现实均倾向于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也就是说,只要是看电视 时间较多的人都对现实的认知趋同,那么培养效果就能够跨越不 同的文化和社会团体,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共鸣指的是当电视中所展现的内容和观点与个人经验一致,或当 电视中的角色和自己的社会角色相当时,培养效果就会显著扩大, 这一过程的形成无关收视翻时长的多少。
B、考察的不是某种媒介某次报道的短期效果,而是着眼 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长 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四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四部分内容第十三章媒介内容:问题、概念与分析方法一、为什么要研究媒介内容二、关于媒介内容的批判学派观点马克思主义研究途径。
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点认为,在媒介文本中穿插了有利于统治阶级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世界的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也通常为附属于他们的受众不加批判的接受。
因而受众就不能形成一种反抗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对某些事实层面的“遮蔽”,特别是故意忽视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剥削本质;二是新闻制造了利益的“分歧”,从而破坏从属阶级之间的团结一致;三是新闻报道强加了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例如借助于社区、国家、民族来维持团结对广告与商业主义的批判。
意识形态是指个人对对自己与真实自下而上状况之间的一种想象关系。
广告通过构建我们的生存环境,告诉我们自己到底是谁,以及我们的真正需要,来达到它的意识形态功能。
文化品质的问题。
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认为,绝大多数的大众文化都是疏离化并且充满剥削的,它们鼓励了虚假意识并且隐瞒社会阶级分野的真实状态。
同时,大众文化也使得工人阶段即使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也处于一种逃避主义的混沌状态。
大众媒介与暴力。
对大众媒介最重要的批判就是关于暴力的讲座了。
有关性别的批判。
三、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向关于符号的科学迈进。
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表达含义的过程需要借助符号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才能完成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
把物要素,如词、意象、声音叫做“能指”,把在特定的语言编码中由物质符号所引发的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叫做“所指”。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
内涵和外延意义是在符号的使用或组合过程中产生的关联意象或是图象。
外延:“第一层次的指示意义” 它描述了一个符号系统内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一个符号最明显、最直白的含义就是它的外延意义。
关于大众传播影响的几点论述
大众传播影响论【摘要】大众传播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它由来已久,它的出现及繁荣无疑让人类的现实生活更加丰富、便捷。
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勃兴,各种媒体的整合给受传者以前所未有的交流空间。
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人们接触到许许多多原本不可能接触或者需要很大代价才能接触到的物或人,建立了广阔的信息网人际网。
但是对于大众传播,我们应该怎么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方面讨论大众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播政治经济文化个人利弊所谓大众传播,传播学里把其定义为利用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众传播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政治方面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反过来大众传播对于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进行舆论监督等发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大众传播为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政治舆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大众传播不仅单纯的传达统治阶级的意志,更作为中介机构,通过与受众的信息沟通,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去,并且通过有效的附和民意的舆论监督,影响政治进程。
同时,大众传播的发展还为社会民主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传播基础,可以说社会民主进程与大众传播的发展息息相关。
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民主政治的实行,都需要大众传播予以配合,而民众的意见和声音也越来越多的见诸于报端、电视和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播正扮演者这么一个角色——它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库利:《社会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6
X6
特点
A、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 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 题上。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在告诉人们“怎么想”上效
果不显著,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上却效果非常显著。 B、考察的不是某种媒介某次报道的短期效果,而是着眼 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长 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C、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4、有待“议程设置”理论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A、个体的“议程设置”问题; B、 “议程设置”的意识形态化; C、媒介“议程”与现实“议程”的关系。 a、媒介“议程”在先,现实“议程”在后? 伪事件、策划事件、真实事件的“议程设 置”。 思考题:炒作是一个“议程设置”的阳谋吗? b、谁在设置议程? 思考题:谁在制造娱乐新闻? c、为谁设置议程?
分。
第二级信念则是指人们对社会现实态度层面的认识,也就是评估受众对
于社会现实的一般信念,是受众根据电视内容作出的推断。
“文化指标研究”: 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 制度分析: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 程中的各种制度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 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 讯息系统分析:目的解释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目的是考察大众
道。报纸突出编排、广播滚动播出、电视
强势冲击、网站集中发布,各种媒体及时 传播各种动态消息,极大调动了广大公众 积极参与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 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
战胜非典”的共同认识。
第二阶段:在抗击SARS的传播中,大众传媒 为公众设置了这样几个议题:党和国家高 度重视抗击SARS危机、各地采取了积极的 防治措施、医护人员做出极大牺牲、科研 人员正在全力攻关、国际合作全面展开等 等。 第三阶段:除了渗透在对各种事实的大量报 道中,还要以采访专家、学者的形式,以 别人之口来传达媒体的态度。有时,则以 社论等各种言论文章的形式,直接表明态 度;有时,还会采取让公众参与讨论的方 式,给公众提供一个政策参与视角,让公 众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正是在满足 不同公众对不同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媒体 保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培养理论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67—1978年的发展期, 第二阶段是1978—1987年的挑战期, 第三阶段是1987年至今的理论拓展期。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 (1)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2)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真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 述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3)收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这种倾向就越明显,即电 视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 实观。
到的社会效果;
而“议程设置”则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出发点,研究的重点 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议题融合论”认为人们在使 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议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案例:非典时期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 第一阶段:2004年4月20日后,我国的大众 传媒顺应公众高度关注SARS危机的高涨情 绪,对SAERS危机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报
为检验培养理论的适用性,格伯纳增加了主流化和共鸣两个概念来解释不同 群体问的差异。
主流化指的是来自不同背景和不同社会群体的重度收视者,其主 观现实均倾向于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也就是说,只要是看电视 时间较多的人都对现实的认知趋同,那么培养效果就能够跨越不 同的文化和社会团体,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共鸣指的是当电视中所展现的内容和观点与个人经验一致,或当 电视中的角色和自己的社会角色相当时,培养效果就会显著扩大,
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 中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的看法;
3)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 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 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于潜移默化中; 4)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
第十三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理论:从社 社会信息系统的视角
中国农业大学 李红艳 marychen2006@
本章大纲 一 议程设置理论
二 培养理论
一 “议程设置”理论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 (1972年)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 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 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
格伯纳等人对美国电视节目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重点探讨了电视暴力内 容所建构的社会真实和对受众有关社会现实观念的影响,进而完成“暴力素
描”。他们首先以美国三大电视网的黄金时段以及周末儿童时段的娱乐节目
为对象,每年选取一周,对其中的暴力情况做系统的内容分析。该分析对象 包括1437个节目、4l06个主要角色和104297个次要角色。其中80%的电视剧 包含有暴力内容,施暴者与受害者之比为1:1.21,而杀手与被杀者之比为2: 1。 结论:电视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
1999年,基于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麦考姆斯和肖在提出
“议程设置”假说后的第十七年对该理论重新进行了修正,提 出了一个源于而又高于“议程设置”的新假设——“议题融合 论”。 “议题融合论”和“议程设置”假说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议 题融合论”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大众,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 使用各类传播媒介,如何使用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
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 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 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
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 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 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
传播的特定倾向所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 的巨大作用。 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 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 会效果。 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 点。 4)培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 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 产生培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 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
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
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 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 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 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 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
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 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
20世纪80年代,格伯纳等人又对培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原来的基 础上将可能的培养理论分为两种类型的变量:第一级信念和第二级信念。 它们表明培养效果之间存在着差异。 第一级信念是指人们通过收看电视所形成的对社会现实的表面认识。它 主要度量受众对真实世界中事件或事实发生的频率或概率的估计,如暴 力犯罪的发生率,由此分辨受到电视扭曲的部分和反映了真实情况的部
这一过程的形成无关收视翻时长的多少。
主要观点: 1)对电视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 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 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即 是伯格纳等所称的培养作用 ;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
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
“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
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 要性的判断。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媒介中 议题与现实中的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 系,相关系数达0.967以上。
“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 受众对议题 的认知
现实中的各 种议题 X1 X2 X3 X4 X5
X1
X2
X3
X4
X5
3 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 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 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 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 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 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 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 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 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5、评价 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 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 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 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 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 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 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思考题
1 简述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 并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的。 2 简述“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及评 价。 3 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假设。 4 名词解释 主流化 共鸣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 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 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 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二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 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 提出背景: 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 用,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 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 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