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8、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
1949 年 7 月 2
日至 19 日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
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
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 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 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 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
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第一次文代会: 1949.7 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即第一次文代会。在该会议上,“文学一体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文学一体化”指
的是:文学根据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的规范化。 首先确立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
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
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如:小说
王蒙《组
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随笔:邓拓《燕山
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等等。 1957 年夏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一场反右风暴很快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名
词
解
释
汇
编
(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
1.时务体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
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胡适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相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传奇》:初版的确切时间是1944年8月15日,上海“杂志社”印行,平装。初版的《传奇》收入了十个张爱玲在1943-1944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它们分别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花凋》、《年轻的时候》、《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琉璃瓦》;再版时加入了一篇《传奇·再版的话》。1947年出版《传奇增订本》时加收了五个短篇,分别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鸿鸾禧》、《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另有前言《有几句话与读者说》和跋语《中国的日夜》。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八个样板戏
样板戏指文革时期一些优秀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这八个样板戏分别为:《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样板戏”的数量正是在这一时期被确认为“八个”的。
3.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4.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笔记
1.先锋小说
【答案】先锋小说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
2.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其主要观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好一记鞭子
【答案】抗战时期的三个街头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作者是田汉。
4.荷花淀派
【答案】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
5.文明戏
【答案】文明戏是指在“以研究新派为主”的口号下,建立的一种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新的戏剧形式,又称新剧、中国早期话剧,上世纪初曾在上海一带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多采用幕表制,可即兴发挥。
6.第三代诗人
【答案】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下叶出现的一批诗人,如韩东、徐敬亚、南野、海男、默默、多多、李亚伟、邓翔、潇潇、王明韵等,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滁州的“黑白诗派”、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诗歌派别。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组织。一九三0年三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冯乃超,夏衍,阿英,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的文化”国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同时,“左联”在创办刊物,培养新人,提倡文艺大众化,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艺术流派作斗争方在作出积极的贡献。一九三六年三月,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解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12人,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倾向于现实主义。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结束,文学研究会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月社: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原始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主要为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形成一个团体。他们提出新诗格律化,追求新诗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在思想上受外来文化影响,倾向于自由主义。促进了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代表刊物《诗镌》。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
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以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美和爱而著称,其中汪静之的成就最大。出版是个合集有《湖畔》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1)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出现被确定为指导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
(2)内容要点:A.坚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
B.必须要注意在文学当中表现出的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本质,展现了
社会主义的光辉形象。
(3)从阶级属性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属于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高尔
基的小说《母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的《毁灭》
等,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介绍《百合花》
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小说写的是发生在战斗前沿包扎所的故事,一个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小通讯员”与两位女性“我”与“新媳妇”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人性,该篇小说塑造的英雄人物通讯员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真实再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
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
二.创造社
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1.乡土小说
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最大的小说流派。从价值倾向上来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鲁迅、吴组缃为代表的对中国乡土的批判性的透视,主要作品有鲁迅的《祝福》等。另一类是以沈从文为代表,主要是他的作品如《边城》等,表现乡土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将乡土作为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乌托邦。也有一部分作家表现乡土中的阶级压迫,如《大波》。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和作品类型。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一、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标志,发生在20世纪初。该运动起源于对封建文化体制的不满,旨在推翻旧有文学规则和传统。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郁达夫等。他们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二、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创作风格,受到南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包含超自然、幻想元素,探索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边界。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这种创作风格带给读者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关切。
三、“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的文学作品,特点是强调革命思想、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艺术和文学创作受到政府的强力控制和指导。由于政治原因,很多优
秀的作家被迫沉默或遭受迫害。尽管“文革”文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对现代风格和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重新解读,强调“破除万象”,挑战传统的文学形式和结构。该流派作品常常以非线性叙事、意象性语言和反传统的手法为特点。著名代表有杨绛、王小波等。后现代主义文学开拓了新的创作思路,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于1978年在《文汇报》上提出,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文革之后,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刘心武的《班主任》成为伤痕小说的奠基之作。卢新华《伤痕》,使“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得名于此。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小说缺点在于理论先行。
2、寻根小说:在1984年12月,在杭州《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中提出,韩少功提出“文学有根”,“根”是指民族传统文化。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家有韩少功、贾平凹、陈建功、郑万隆、李杭育。艺术特色:对小说情调氛围的营造;向平淡、节制的语言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的词汇和句子,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小说章法结构取自于古代小说,尤其是“唐人传奇”和“宋人笔记”。意义:小说偏离了主流小说的政治批判,现实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的现象,对日常生活、风俗、民情的描写,拓展了小说的表现领域。
3、新写实小说:是具有传统写实意义的小说。代表人物刘震云、池莉、刘恒。小说的写实特点:还原生活。对日常的、平庸的、琐碎生活的关注。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典型化”,包括放弃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放弃,代之的是对日常的、琐碎的、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表现与兴趣。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表现为“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造成了对意义的消解这一新的盲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是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以下是对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
学运动,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传统形式的反叛。它注重意象的激发和表达,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流派混合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强调多元性、混杂性和相对主义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统一的真理主张,而是强调个体和语言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 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一种以创新和实验
为特点的文学运动,通过与艺术、社会和政治传统的冲突来推动文学形式的变化。先锋派文学注重揭示现实中的断裂和失衡,并通过突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
4.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
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为特点。社会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强调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困境,试图通过文学来唤起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
5. 新叙事派:新叙事派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叙事的再创造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新叙事派试图突破传统的叙事约束,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音和碎片化的
结构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6. 拟真主义:拟真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试
图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真实世界的细微和瞬间的变化。拟真主义文学通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7.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由在殖民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后殖民文学通常关注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探讨被殖民地经历的后果和反抗。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当代文学和现
代文学两个概念。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对应,主要以20
世纪以来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体表达。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反传统、革新和自由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方式的自由。其代表作品有《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主张对现实进行解构和拆解,拒绝单一的真理和固有的观念。后现代主义作品对语言、叙事和身份等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索,代表性作品有《这光荣的时刻》、《美国鬼魂》等。
3. 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将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追求一种现实与梦幻的结合。后现实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令人迷惑的情节和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代表作品有《百年孤独》、《黑暗之心》等。
4.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追求真实和客观的描写方式,写作中注重事实和细节的再现。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深入的社会分析和对人性的探索,代表作品有《麦田里的守望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5. 社会批判文学:社会批判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写作态度和方法,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之处。社会批判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社会关怀和批评意识,代表作品有《人间词话》、《荒野上的花朵》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
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
1、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
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部分)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在中国北京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创始人包括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周作人等。文学倾向和写作手法属于现实主义,并提出了“为人生”的诗学价值观,因此文学研究会也称为“人生派”。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造社
1921年6月至7月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创建。创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为艺术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唯美特征。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编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等。1929年2月解散。
关于朦胧诗
1979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
朦胧诗的特点: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
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新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以诗歌创作、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互动团体,以新诗交流为主体并兼顾古典诗词及其它形式优美的文体。“新月”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新月诗社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来自灵魂的,诗歌就是用灵魂说话然后去感动灵魂。
京派文学
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海派文学
产生于30年代的上海。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文学与现代都市文化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礼拜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主要代表的“新感觉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
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
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作者巴金。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