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之虚词
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7、假.舆马者:借助8、非利.足也:使……快9、而绝.江河:横渡;渡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13、故不积跬步..:半步14、锲.而不舍:雕刻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16、用.心一也:因为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18、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21、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22、吾师.道也:学习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27、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30、少焉.:形容词词尾31、纵一苇之所如.:往32、倚.歌而和之:按着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4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41、故为之文以志.:记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补充:1、輮.以为轮:使……弯曲2、虽有槁暴...: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检验反省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12、吾子不齿..:不屑一提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4、郯子之徒.:一类人15、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21、倚歌而和.之:唱和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攻下:斟酒横执长矛2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29、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样30、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轻易得到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3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食”享用3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哀怨。
江苏省基础教育语文课本文言文实虚词一词多义字典式全整理——A完结
1、词头,用在亲属称呼或人名或疑问代词前面。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2、名词,大土山。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埃:1、名词,灰尘,尘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皑:1、形容词,洁白。
成语:白雪皑皑。
哀::1、形容词,(声音)凄清、凄凉。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2、动词,悲哀,悲伤。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3、动词,怜悯,同情。
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高祖本纪》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
优旃见而哀之,《滑稽列传》霭:1、名词:云雾,云气。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艾:1、停止,完结。
成语:方兴未艾。
爱:1、名词,别人的女儿。
词语:令爱。
2、动词,爱护,关心。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高祖本纪》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3、动词,喜欢,乐意。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李广列传》4、动词,喜好,爱好。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滑稽列传》5、动词,仰慕。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刺客列传》6、动词,保护,保卫。
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刺客列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7、动词,怜惜,爱惜,舍不得。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曖:1、形容词。
昏暗,朦胧的样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隘:1、名词,险要之处。
词语:关隘。
2、形容词,人气量狭小。
词语:狭隘。
1、动词。
安于,习惯于。
成语:安贫乐道。
安土重迁。
2、动词。
安心。
成语:安居乐业。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3、形容词,安稳、稳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形容词,安定。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5、形容词,安全。
成语,居安思危。
6、形容词,安适,安逸。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虚词分类总结:之、而、其、于
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使之然也 代 它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助不译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助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 的非蛇鳝之穴 助 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凑足音节 不译壬戌之秋 助 的 游于赤壁之下助 的 诵明月之诗 的 歌窈窕之章 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不译 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 到 去 凌万顷之茫然定后标志 的扣舷而歌之 助 不译 倚歌而和之 助 不译 舞幽壑之潜蛟 助 的泣孤舟之嫠妇 助 的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助 的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取独驾一叶之扁舟助不译 渺沧海之一粟助 的 哀吾生之须臾 取独 羡长江之无穷 取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 它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代 它苟非吾之所有 助 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助 的 与山间之明月 助 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 它 目遇之而成色 代 它 取之无禁 代 它 用之不竭 代 它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的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 不译不知东方之既白 取独转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 吾尝跂而望矣 修 登高而招 承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转顺风而呼 修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转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而神明自得 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 蟹六跪而二螯 并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而不知其所止 转 羽化而登仙 承 扣舷而歌之 修 倚歌而和之 修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承 顺流而东也 修 而今安在哉 转 侣鱼虾而友糜鹿 并 抱明月而长终 修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修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修 而又何羡乎 转虽一毫而莫取 转耳得之而为声 承 目遇之而成色 承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余嘉其能行古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动作对象 向 不拘于时 被 学于余 向 游于赤壁之下 在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于是饮酒乐甚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在托遗响于悲风 在。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梳理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或乎即既莫乃其且然若安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例解] 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
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4.沛公安在?(《鸿门宴》)[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而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例解]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例解]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例解]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例解]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例解]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7.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解]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例解] 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例解]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尔1.尔何知!(《肴之战》)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肴之战》)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例解] 用作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苏教版必修一虚词积累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可 能”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如: 其可怪也欤 4.表期望,相当于“一定” 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复音虚词: 于是
焉
(一)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 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二)代词。相当于“之”。 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三)疑问词.相当于“哪里”“怎么”。 例如: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四)语气词。 例如: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于
(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具 体情况译为“在”“向” “从”“跟”“对”“ (向) 对于等”,如 1.学于余 (对于)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在 ) 介词 3.游于赤壁之下 4.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 行成于思,毁于随。 (和) (二)表比较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表被动 例:不拘于时 1. 相当于“于+此”,在这时, 在这种情况 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1)于是饮酒乐甚。 ( 2)游于是乎始 2.连词, 与现代汉语同
(三).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之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 •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 2.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例如:郯子之徒, 1.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 “的” 。 例如: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词 3.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倚歌而和之 (三)动词,到……去。 例如:黄鹤楼送于“是„„还是„„”。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假设关系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 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文言虚词总结——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⑴而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修饰,不译)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承接,不译)3.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不译)4.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不译)5.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却”)⑵何1.何厌之有:(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什么”)⑶乃1.乃还:(副词,表承接,“就”)⑷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第三人称,“它”,指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第三人称,“它”,指这件事)3.共其乏困:(代词,第三人称,“他们”,指出使的人)4.又欲肆其西封:(代词,第三人称,“它”,指晋国)5.失其所与:(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的”)6.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⑸且1.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并且”)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⑹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连词,表假设,“如果”)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表假设,“如果”)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假设,“如果”)4.若不阙秦:(连词,表假设,“如果”)⑺所1.君之所知也:(所字结构,“所……的事”)2.失其所与:(所字结构,“所……的事”)3.君亦无所害:(所字结构,“所……的事”)⑻为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复音虚词,“以为”,把……作为)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实词,动词,“给予”)3.无能为也已:(实词,动词,“做”)⑼焉1.子亦有不利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2.焉用亡郑以陪邻:(助词,疑问代词,“怎么”)3.朝济而夕设版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4.将焉取之:(兼词,相当于“于之”,从哪里)⑽也1.且贰于楚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2.臣之壮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3.无能为也已:(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4.是寡人之过也:(助词,表判断,“是”)5.君知其难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6.君之所知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7.吾其还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8.君之薄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⑾以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为”)2.越国以鄙远:(介词,“把”)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表目的,“来”)4.焉用亡郑以陪邻:(介词,表目的,“来”)5.阙秦以利晋:(介词,表目的,“来”)6.以乱易整:(介词,“用”)7.敢以烦执事:(介词,“用”)⑿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表依据、方法,“来”)⒀于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表对象,“对”)2.且贰于楚也:(介词,表对象,“对”)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表对象,“对”)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表对象,“对”)⒁与1.与郑人盟:(介词,“和”“同”“跟”)2.失其所与:(动词,“结交”“亲附”)⒂之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结构助词,“的”)2.公从之:(代词,“他”)3.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结构助词,“的”)4.臣之壮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5.许之:(代词,“它”,指郑国)6.邻之厚:(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7.君之薄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8.行李之往来:(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9.君之所知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10.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11.将焉取之:(代词,“它”,代土地)12.惟君图之:(代词,“它”,代这件事)1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代词,“它”,指郑国)14.子犯请击之:(代词,“它”,指秦国)15.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结构助词,“的”)16.亦去之:(代词,“它”,指郑国)荆轲刺秦王一·其1.尽收其地(代词,“它的”指秦王的)2.臣左手把其袖(代词,“他的”指秦王的)3.而右手揕其胸(代词,“他的”指秦王的)4.其人居远未来(远指代词,“那个”)5.疑其有改悔(代词,“他”指荆轲)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远指代词,“那”)7.操其室(代词,“它的”指剑的)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代词,“他的”指夏无且的)9.断其左股(代词,“他的”指荆轲的)10.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代词,“他的”指荆轲的)11.尽失其度(代词,“他们的”指秦国的大臣们)二·之1.函封之(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2.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结构助词,“的”)3.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4.取之百金(代词,“它”指匕首)5.使工以药淬之(代词,“它”指匕首)6.顷之未发(音节助词,不译)7.臣愿得谒之(代词,“他”指樊於期)8.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9.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结构助词,“的”)10.丹不忍以己之私(结构助词,“的”)11.而伤长者之意(结构助词,“的”)12.愿足下更虑之(代词,“它”,指这件事)13.秦之遇将军(结构助词,“的”)14.今闻购将军之首(结构助词,“的”)15.可以解燕国之患(结构助词,“的”)16.而报将军之仇者(结构助词,“的”)17.为之奈何(代词,“它”,指这件事)18.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19.然则将军之仇报(结构助词,“的”)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结构助词,“的”)19.然则将军之仇报(结构助词,“的”)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结构助词,“的”)21.太子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2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结构助词,“的”)23.太子迟之(代词,“他”指荆轲)24.乃复请之曰(代词,“他”指荆轲)2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结构助词,“的”)26.皆白衣冠以送之(代词,“他”指荆轲)27.为变徵之声(结构助词,“的”)28.持千金之资币物(结构助词,“的”)2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结构助词,“的”)30.比诸侯之列(近指代词,“这样”)31.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结构助词,“的”)32.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结构助词,“的”)33.唯大王命之(代词,“他们”指荆轲和秦武阳)34.秦王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35.群臣怪之(代词,“它”,指这件事)36.北蛮夷之鄙人(结构助词,“的”)37.愿大王少假借之(代词,“他”,指秦武阳)38.轲既取图奉之(代词,“他”指秦王)39.因左手把秦王之袖(结构助词,“的”)40.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代词,“它”,指秦王的胸口)41.而乃以手共搏之(代词,“他”指荆轲)42.乃欲以生劫之(代词,“他”指秦王)三·乃1.乃请荆卿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表程度,“才”)3.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表承接,“于是”“就”)4.樊於期乃前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5.乃今得闻教(副词,表转折,“却”“竟然”)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副词,表承接,“于是”“就”)7.乃为装遣荆轲(副词,表承接,“于是”“就”)8.乃令秦武阳为副(副词,表承接,“于是”“就”)9.乃复请之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0.乃朝服(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1.而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12.左右乃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4.乃欲以生劫之(实词,判断动词,“是”)四·则1.则虽欲长侍足下(连词,表承接,“那么”)2.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承接,“那么”)3.然则将军之仇报(连词,表承接,“那么”)五·与1.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介词,“和”“同”“跟”)2.人不敢与忤视(介词,“和”“同”“跟”)3.欲与俱(介词,“和”“同”“跟”)4.待吾客与俱(介词,“和”“同”“跟”)六·以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连词,表目的,“来”)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表原因,“因为”)3.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表原因,“因为”)4.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表工具方法,“凭借”)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用来”)6.使工以药淬之(介词,表工具方法,“用”)7.以试人(连词,表目的,“用来”)8.日以尽矣(通假字,通“已”,已经)9.仆所以留者(复音,“所以”,表原因,“……的原因”)10.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1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12.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13.以次进(介词,“按照”)14.以故荆轲逐秦王(“已故”,所以,引出结果)1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目的,“用来”)16.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18.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19.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不译”)20.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21.乃欲以生劫之(介词,表时间,“在”)2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七·而1.今行而无信(连词,表转折,“却”)2.而伤长者之意(连词,表转折,“却”)3.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递进,“并且”)4.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承接,不译)5.而右手揕其胸(连词,表承接,不译)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并列,不译)7.伏尸而哭(连词,表并列,不译)8.而为留待(连词,表承接,“就”)9.今日往而不反者(连词,表转折,“却”)10.荆轲和而歌(连词,表修饰,“不译”)11.又前而为歌曰(连词,表承接,不译)1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不译)13.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连词,表承接,不译)14.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连词,表并列,不译)15.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不译)16.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连词,表并列,不译)17.自引而起(连词,表修饰,“不译”)18.秦王还柱而走(连词,表修饰,“不译”)19.而秦法(连词,表转折,“但是”)20.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转折,“但是”)21.而乃以手共搏之(连词,表承接,“就”)22.倚柱而笑(连词,表并列,不译)2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连词,表修饰,“不译”)八·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实词,表被动)2.为之奈何(介词,表对象,“对于”)3.乃为装遣荆轲(实词,“为装”,动词,“制成包装”)4.乃令秦武阳为副(实词,动词,“作为”)5.而为留待(介词,表目的,“为了”)6.为变徵之声(实词,动词,“发出”)7.复为慷慨羽声(实词,动词,“变成了”)8.又前而为歌曰(实词,动词,“唱”)9.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表对象,“替”)10.愿举国为内臣(实词,动词,“成为”)11.前为谢曰(实词,动词,“表达”)九·者1.而报将军之仇者(判断句式,不译)2.人无不立死者(代词,指人,“……的人”)3.今日往而不反者(代词,指人,“……的人”)4.仆所以留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代词,指人,“……的人”)6.见燕使者咸阳宫(代词,指人,“……的人”)7.群臣侍殿上者(代词,指人,“……的人”)8.而伤长者之意(代词,指人,“……的人”)9.事所以不成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十·也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助词,表判断,“是”)2.则秦未可亲也(助词,表陈述,不译)3.竖子也(助词,表判断,“是”)4.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助词,表判断,“是”)十一·何1.将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2.何如(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3.为之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4.无可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十二·于1.常痛于骨髓(介词,“在”)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复音虚词,“于是”,在这)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复音虚词,“于是”,在这)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对”)5.燕王拜送于庭(介词,“在”)6.使毕使于前(介词,“在”)十三·所1.顾计不知所出耳(所字结构)2.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所字结构)4.卒惶急不知所为(所字结构)5.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6.荆轲有所待(所字结构)十四·乎1.将军岂有意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吗”)十五·因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连词,表承接,“于是”)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4 页鸿门宴因:(5个)1、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趁机,介词)2、不如因.善遇之(趁着,趁机,介词)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连词)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介词)5、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介词)且:(3个)1、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还,表让步关系)3、且为之奈何?(同“1”)则:(3个)1、则.与一生彘肩(就、便,表承接关系)2、沛公则.置车骑(就,连词) 3、则与斗卮酒(同“1”)所:(4个)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与“无”构成“无所”结构,后带动词)2、所.以遣将守关者(与“以”一起表原因,…的原因)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含名词性质)4、若属皆且为所.虏(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何:(5个)1、籍何.以至此(什么,代词)2、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么样)3、客何.为者(什么,动词宾语)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必,表反问)5、大王来何.操?(什么,代词)乃:(3个)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连词)2、良乃.入,具告沛公(就,连词)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这才、就,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副词)若:(2个)1、若.入前为寿(你,第二人称代词)2、若.属皆且为所虏(你,第二人称代词)其:(5个)1、此其.志不在小(他的,人称代词,代沛公)2、吾令人望其.气(他的,人称代词,代沛公) 3、其意常在沛公也(他的,人称代词,代项庄) 4、樊哙侧其盾以撞(他的,人称代词,代樊哙) 5、樊哙覆其盾于地(他的,人称代词,代樊哙)乎:(4个)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4、壮士能复饮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而:(7个)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关系,连词)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连词)3、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不译)4、拔剑切而.啖之(承接,连词)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并列,连词)6、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于:(8个)1、贪于.财货(对,介词)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向,介词)3、良曰:长于.臣(比,介词)4、于.是项伯复夜去(和“是”表连接,连词)5、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在,介词)6、樊哙覆其盾于.地(在,介词)7、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在,介词)8、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在,介词)以:(13个)1、具告以.事(把,介词)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3、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一起表原因,…的原因)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5 页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拿,介词)5、籍何以.至此(凭借,介词)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来,表目的)7、请以.剑舞(用,介词)8、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9、常以.身翼蔽沛公(用,介词)10、樊哙侧其盾以.撞(表承接关系,连词)11、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表目的,连词)12、项王未有以.应(“有以”结构,“有什么办法用来”)与:(17个)1、未得与.项羽相见(和,跟,介词)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和,跟,介词)3、君安与.项伯有故(和,跟,介词)4、秦时与.臣游(和,跟,介词)5、孰与.君少长(和,跟,介词)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和、同、跟,连词,表并列)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和,跟,介词)8、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和,跟,介词)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和,跟,介词)10、君王与.沛公饮(和,跟,介词)11、臣请入,与.之同命(和,跟,介词)12、则与.一生彘肩(给,动词)13、怀王与.诸将约曰(和,跟,介词)1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和、同、跟,连词,表并列)15、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动词)16、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和,跟,介词)17、竖子不足与.(之)谋(和,跟,介词)也:(11个)1、此天子气也.(表判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判断)3、毋从俱死也.(句末语气词,表祈使)4、秦地可尽王也.(表肯定)5、固不如也.(句末,表陈述语气)6、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句末,表陈述语气)7、出入与非常也.(句末,表陈述语气)8、不义也.(表判断)9、其意常在沛公也.(表判断)10、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句末,表陈述语气)11、窃为大王不取也.(表肯定)为:(19个)1、皆为.龙虎(呈现、成为,动词)2、臣为.韩王送沛公(替、给,介词)3、为.之奈何(对付、对待,动词)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介词;设计、制定,动词)5、且为.之奈何(对付、对待,动词)6、君为.我呼入(替,介词)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祝愿,动词;结成,动词)8、君王为.人不忍(做,动词)9、若入前为.寿(祝愿,动词)10、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结构表被动)1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作为,动词)12、客何为.者(是,动词)13、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动词)1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二个“是”,后一个表疑问)15、吾属今为.之虏矣(表被动)之:(26个)1、珍宝尽有之.(指代珍宝,代词)2、为之.奈何(指代这件事,代词)3、且为之.奈何(指代这件事,代词)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去、往,动词)5、臣活之.(指代项伯,代词)6、吾得兄事之.(指代项伯,代词)7、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取消句子独立性)8、故听之.(指代鲰生,代词)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取消句子独立性)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代“人”,即刘邦,代词)11、不如因善遇之.(指代刘邦,代词)12、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的,结构助词)1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指代这件事,代词)1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指代项王,代词)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6 页15、因击沛公于坐,杀之.(指代沛公,代词)16、今日之.事何如?(的,结构助词)17、臣请入,与之.同命(指代沛公,代词)18、赐之.卮酒(赐之.彘肩)(指代樊哙,代词)19、拔剑切而啖之.(指代生彘,代词)20、天下皆叛之.(指代秦王,代词)2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指代关中地带)2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的,结构助词)23、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指代璧,代词)24、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指代玉斗,代词)25、拔剑撞而破之.(指代玉斗,代词)26、吾属今为之.虏矣(指代刘邦,第三人称代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必修一(一)劝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师说(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赤壁赋(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阿房宫赋(杜牧)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贾家庄几为巡檄所.陵迫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九)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必修1文言文虚词汇总
必修1虚词汇总而今急而.求子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因人之力而.敝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太子)伏尸而.哭,极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又前而.为歌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燕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而.得奉先王之宗庙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秦王还(环)柱而.走群臣……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猝)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项王按剑而.跽曰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①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坐上,拔剑撞而.破之何夫晋,何.厌之有?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何.辞为?大王来何.操?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①②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子犯请击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①②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①②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①②为之.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①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①②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皆白衣冠以送之.为变徵之.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①②轲既取图奉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①②珍宝尽有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项伯杀人,臣活之.且为之.奈何?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不如因善遇之.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今日之.事如何?臣请入,与之.同命!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赐之.卮酒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天下皆叛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未有封侯之.赏,欲诛有功之.人①②此亡秦之.续耳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①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乎将军岂有已乎.?岂敢反乎.?壮士,能复饮乎.?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荆轲知太子不忍,乃.私见樊於期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2(太子)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太子)乃.为装遣荆轲(太子)乃.令秦武阳为副(太子)乃.复请之曰(秦王)乃.朝服,设九宾(群臣)而乃.以手共搏之左右乃.曰:“王负剑!”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其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王翦)虏赵王,尽收其.地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张良)会其.怒,不敢献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为之奈何?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入前为寿,寿毕若.属皆且为所虏所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起,取武阳所.持图!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秋毫不敢有所.近所.以遣将守关者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若属皆且为所.虏毫毛不敢有所.近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3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嘉为.先言于秦王愿举国为.内臣卒(猝)惶急不知所为.使子婴为.相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臣为.韩王送沛公,亡去不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①②且为.之奈何?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君王为.人不忍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军中无以为.乐客何为.者?未辞也,为.之奈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①②③公为.我献之吾属今为.之虏矣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也且贰于楚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寡人之过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君之所知也.吾其还也.则秦未可亲也.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毋从俱死也.秦地可尽王也.固不如也.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亚父者,范增也.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今者出,未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以以.其无礼于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4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不武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丹(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①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①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必修一文言文的知识整理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的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江苏省基础教育语文课本文言文实虚词一词多义字典式全整理—G完结
该:1、动词。
欠。
你该我的欠。
2、代词。
这,那。
特指的人或物。
该次会议,该案件等赅:1、形容词。
齐全,完备。
成语:言简意赅。
改:1、动词。
改变。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虞美人》2、动词。
改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丐:1、动词。
乞求,请求。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2、名词。
乞丐。
南帝北丐。
盖:1、名词。
伞或古代装在车上的像伞一样的东西。
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2、动词。
超过,胜过。
成语:盖世英雄。
3、动词。
遮盖,覆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歌》4、语气词。
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可以翻译成:大概,大约,至于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世将伐颛臾》5、连词。
表猜测。
可翻译成大概,也许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6、连词。
表假设。
大概,如果,假如。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7、连词。
表原因。
可翻译成:大概,因为,为的是。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注:“盖”的意项中第4至7个都可以大致上翻译成大概的意思,其中有表现口气较缓和,婉约,说话比较谦虚的语境。
概:1、动词。
概括,总括。
成语:以偏概全。
2、副词。
大概,大略。
词语:概况。
3、副词。
一概,一起,全部。
成语:一概而论,概莫能外干:1、名词。
盾牌。
词语:大动干戈。
2、形容词。
与“湿”相对。
干燥,不湿。
床头屋漏无干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动词。
冲,顶。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4、名词。
河岸,水边。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宾至》5、形容词。
枯,枯萎,干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6、动词。
干涉,干预。
后宫干政7、形容词。
干净,洁净。
成语:不干不净。
8、动词。
冒犯,触犯。
成语:互不相干。
9、动词。
关于,有关系。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10。
动词。
做,办,管理。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教学素材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3)十三、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四、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大整理之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大整理之者必修一(一)劝学(荀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三)赤壁赋(苏轼)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阿房宫赋(杜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谁为哀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必修一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多么)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在)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 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江苏省基础教育语文课本文言文实虚词一词多义字典式全整理—H完结
1、名词。
人的身体。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海:1、名词。
大海,海水。
成语:海纳百川。
2、名词。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水,故用以指偏远地区成语:四海之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形容词。
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数量极多或极大。
成语:海碗,海量等。
骇:1、动词。
吃惊,害怕。
成语:惊世骇俗害:1、名词。
祸害,害处。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动词。
伤害,危害,损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3、动词。
嫉妒,妒忌,嫉恨。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高祖本纪》4、动词。
杀害,害死。
成语:谋财害命。
5、名词。
险要的地方,重要的地方。
要害6、动词。
招致某种后果。
害病,“你害我被老师惩罚”等。
酣:1、形容词。
尽情、畅快。
成语:酣畅淋漓2、形容词。
浓、盛、剧烈。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憨:1、形容词。
傻气,痴呆。
词语:憨子,憨笑等。
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们情中极好的……《林黛玉进贾府》2、形容词。
老实,诚恳。
词语:憨厚函:1、名词:匣子,盒子,封套。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刺客列传》2、动词:用盒子,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五人墓碑记》3、名词。
信封,书信。
成语:信函。
1、动词。
包含、包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九日齐山登高》寒:1、名词。
冷气,冬季,指寒冷的季节。
成语:寒来暑往。
2、形容词。
凉,冷。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形容词。
凄凉,阴森。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4、形容词。
贫困,卑微,低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动词。
受冻。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6、动词。
害怕,恐惧,战栗。
成语:不寒而栗。
7、寒心。
因失望而痛心。
含:1、动词。
容纳,包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之虚词(上)(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4)吾从而师之
(5)羽化而登仙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连词,假设
锲而舍之
9、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
⑼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
⑾始指异之。
(代词,它,指西山)
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这,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
(的)
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的)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的)
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⑾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⒁苟非吾之所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⒂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代词)
22)圣人之所以为圣。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四)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4、而耻学于师。
(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向)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9、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11、于是饮酒乐甚。
(在)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13、渔樵于江渚之上。
(在)
14、寄蜉蝣于天地。
(在)
15、托遗响于悲风。
(给)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比)
⑶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
2、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⑺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⑶郁乎苍苍。
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