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两大重要宗教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和道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与传入、根基与教义、艺术与文化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源于印度,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引入与东汉末年乱世中的内乱、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倡导的无欲无求、离苦得乐的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佛教的根基与教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派和教义。

中国佛教主要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大派系。

南传佛教注重个人的内心修行和觉悟,强调自我救赎。

北传佛教则更加注重社会救渎和利他主义,强调救度众生。

佛教的根基在于涅槃思想,即人们通过修行达到超越尘世之苦难的境地。

在中国古代,佛教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现象,互相影响,达到了文化的结合。

三、道教的起源与传入古老的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在公元前6世纪提倡“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为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宗教文化。

与佛教不同,道教更注重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和修炼内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道教的根基与教义道教的根基在于“道”,即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应该顺应的天道。

道教主张人们通过修道,达到脱胎换骨的境地,成为完全圣人。

道教教义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与佛教相似,道教也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善个体和社会的境遇。

道教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佛教与道教的艺术与文化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最为广泛传播的两大宗教体系,二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在诸多方面均有交错与相互借鉴的现象。

本文将从历史、基本教义、修行方式、宗教仪式、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佛教是在汉朝光武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并经历了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

它与中国儒教、道教、法家等学说拥有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

道教则早于佛教出现在中国,它的形成源于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念和老庄哲学,经过汉代以来的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宗教思想体系。

二、基本教义佛教强调“四大皆空,万物一体”,认为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贪欲、嗔怒、愚痴,由此提出了“三乘十二因缘”、“八正道”、“四谛”、“六度”等教义。

而道教则强调道、功、德、仁、礼等五个基本要素,强调修行“内观自省,外护天和”,认为道是宇宙的源头,强调道心修持和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三、修行方式佛教对修行方式观有着自身的体系,包括禅修、念佛、求愿等不同的修行方式,强调的是从个人修行中获得拯救,开悟,超脱的归宿。

而道教则着重于对自然界的感知与践行,强调的是融化入自然与社会,以达到起正化万物,达到长生不死,化元洞冥的境地。

四、宗教仪式佛教和道教在礼仪上的习惯存在一定的区别。

佛教以经典和意识为中心,演绎出了僧侣法会,各种机会戒律等仪式和仪式,厉行慈善、布施是佛教获得功德的途径。

而道教则以祭祀,个人崇拜和各种符咒等为主要仪式,配合道功、酒、食、香等仪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五、社会影响佛教和道教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佛教给中国带来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风尚,对中国文化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类觉醒和道德修养,同时像舍利弗、法显、唐玄宗等佛教圣人也为佛教创造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道教则具有贯穿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精神,其强调自然、缘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中,为后世思想家、科学家、文艺人才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文化根基。

第五单元第6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第五单元第6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 涅槃 nièpán 涅槃翻译成中文为不生不灭
❖ 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叫做涅槃,涅槃翻 译过来叫做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我们 要用这一颗心,智慧的心,解脱的心,来面对这 个世间,什么叫做不生不灭呢?意思就是任何的 东西增加,也没感觉增加,任何的东西减少,也 不计较减少,因为这些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没 有实体可得,简单讲涅槃就是来无来相,去无去 相,增也没有增相,减也没有减相,也没有什么 是跟非,也无所谓的对跟错,简单讲涅槃就是不 落入对立,完成了绝对的智慧。
道教圣地——青城山(四川)
道教创始 人——张陵
道教:我国土生土长的 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 兴起。
青城山——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
道教教祖—老子—太上老君
神化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祠现场--------嘉宾拜谒
遍布各地的城隍庙
无处不在的土地庙
在佛教和道教教义中,有何相同的地方? 为什么能迅速传播?
作业
❖1、做好讲学稿,明天放学前交 上来
❖2、复习历史所学的内容
第五单元第6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 一、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中国)
❖ 二、道教的兴起(东汉,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佛教、道教
宗教 佛教
道教
发源地 古印度
兴起或传 入时间
西汉末年
主要主张
生老病死等都是 “苦”;生死轮回; “涅槃”
中国 东汉
尊奉老子为教祖, 宣扬修身养性,炼 服丹药,以求长生 不老,得道成仙
(产生于中国本土,东汉时期)
❖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基本教义:尊奉老子为教祖,宣传修身
养性,炼丹服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 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宗教传统,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

随着汉朝时期与西域的交通开展,佛教开始传播到中国。

最早的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明清等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信仰,并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中。

而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皇家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大规模的寺庙修建与佛教艺术的繁荣。

宋明清时期,佛教逐渐式微,但在民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崇拜与哲学思想。

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其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传世之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与佛教相似的进程。

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国家的宗教信仰,随着皇帝的赐名和庙宇的建设,道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宋明清时期的来临,道教逐渐式微,但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了一定的存在。

三、佛教与道教的异同佛教与道教在思想理念与信仰仪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思想理念方面,佛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解脱生死轮回。

而道教则注重“道德经”中的“道”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超越。

在信仰仪式方面,佛教注重对佛像的供奉和念诵经文,强调个人信仰和修行;而道教则注重庙宇的建设与祭祀活动,更多关注社会公众的信仰与参与。

四、佛教与道教的地位和作用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思想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与修行的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的繁荣也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两大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道教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是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的,最早为汉朝时期。

据传说,汉明帝在一次梦中得到佛经,于是派使者前往印度请来了佛经和佛像。

自此,佛教在中国开始迅速传播。

2. 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信仰给中国人带来了内心的宁静与安慰,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佛教的僧侣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再者,佛教的理念与价值观强调慈悲、舍己为人、修身养性,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著有《道德经》一书,被视为道教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并在中国传播开来。

2.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道教提倡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对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道教强调修身养性、养生保健,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道教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主,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独特性,这对中国社会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三、佛教与道教的相互融合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并行发展,还表现出相互融合的现象。

例如,在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出现了一种融合的形式,被称为“化教”。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和道教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既各自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形成了新的信仰和实践方式。

融合后的佛教与道教在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与道教的艺术瑰宝——佛塔和道观,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种信仰。

自古以来,这两种信仰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比较。

佛教和道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三宝”:佛、法、僧。

佛教认为,只有追随佛、听取佛教教诲和跟随僧人学习才能够实现生死轮回的彻底超脱,从而得到解脱。

道教起源于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之一。

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和实践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祖师是老子,而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教强调要遵循天道、自然规律,争取长生不老的目标。

佛教和道教的共同点佛教和道教虽然在具体的信仰上略有不同,但是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同之处。

比如,在态度与修行上,佛教和道教都强调人们要有清净心境,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两个传统信仰都强调要通过修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

此外,佛教和道教都反对崇拜金钱、权力与名誉。

佛教和道教都主张以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为人处事,提倡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将正义与仁慈放在第一位。

佛教和道教的差异但是,佛教和道教之间也存在差异。

佛教强调要借助于毗尼契经和阿罗汉经的阅读来实现证悟。

与此相反,道教则反对过于依赖文字,强调必须通过反思和内省来理解超越文字的真理。

佛教与道教的世界观也存在不同。

佛教认为世界是无常的,而道教则认为宇宙是永久不变的,追求长生不老与道永存。

在这方面,佛教和道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另外,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也有所不同。

佛教重视禅修,强调了解自己的心灵、清理思想和消除负面情绪。

与此相反,道教重视外部技巧和方法,研究药方和内丹。

结论佛教和道教的比较证明了中国文化中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它们在宗教、传统和思想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两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6 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中图版复习巩固七十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6 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中图版复习巩固七十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 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中图版复习巩固七十第1题【单选题】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初年D、东汉末年【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泉州开元寺所述的宗教流派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的( )A、秦朝末年B、西汉初年C、西汉末年D、东汉初年【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这部史学名著是( )A、《汉书》B、《后汉书》C、《三国志》D、《史记》【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图是我国古代以竹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流程示意图。

请判断,这种应该不早于(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四大发明中,对信息的记录、储存和传播,影响最显著、最久远的是( )A、火药B、印刷术C、指南针D、造纸术【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为我国本土宗教的是(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基兰教【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商鞅变法提供丰富有效信息的文献是( )A、BB、AC、CD、D【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它的作者是( )A、张仲景B、司马迁C、蔡伦D、华佗【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为麻醉人民,统治者欢迎与扶持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下列教义中的哪一点( )A、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转生来世B、人的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C、修身养性,得道成仙D、修炼方术,炼制丹药【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被鲁迅先生赞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是( )A、《汉书》B、《史记》C、《三国志》D、《后汉书》【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的成就有( )A、麻沸散、五禽戏B、《伤寒杂病论》C、望、闻、问、切四诊法D、《本草纲目》【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成就斐然,以下著作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史记》——司马迁B、《齐民要术》——贾思勰C、《资治通鉴》——郦道元D、《天工开物》——宋应星【答案】:【解析】:第13题【填空题】东汉末年的______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______》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称。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宗教文化,对于塑造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文化一直以来相互影响、融合发展,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扎根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开始与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相融合。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解脱和慈悲,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超越世俗生活的哲学观念。

佛教文化传播到中国后,逐渐发展出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

例如,中国佛教注重世俗生活与修行的结合,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宣扬佛教的教义,这与印度原始佛教有所不同。

中国佛教建筑也因地制宜,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佛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寺庙建筑艺术。

佛教的传播与扎根使得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演变出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如佛像雕塑、壁画和石窟艺术等。

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佛教的审美观和信仰体系,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工艺技艺。

佛教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佛经》和佛教经典的翻译及创作。

这些文学作品在传承佛教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创造力。

三、道教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与佛教一样,道教也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个体的内在修行和生活的平和。

道教文化主要表现在神仙信仰、道家哲学和气功等方面。

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文人墨客都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道教经典《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独特性和中国哲学的传统价值观相结合,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四、佛教和道教的互相影响和共同发展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发展是常见的。

两者的共同点是关注个体内在的修行和超脱世俗的追求,因此在实践层面上常常出现交叉现象。

例如,一些佛教寺庙中也供奉道教的神仙,一些道教庙宇中也摆放佛像。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与道教是两个重要的传统宗教。

这两个宗教源远流长,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演进、教义与信仰实践、文化与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一、佛教传统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中叶传入中国的,起源于印度。

佛教以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教义为基础,强调“四谛八正道”等核心教义。

在中国,佛教逐渐与本土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1. 历史演进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兴盛与衰落。

在东晋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室的庇佑,出现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和寺庙。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推崇。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佛教在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与挑战。

2. 教义与信仰实践中国佛教的教义包括“三宝”(佛、法、僧)的理念、六度、业果报应等。

信众在实践中,通常会以礼佛、念经、作禅修等方式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除此之外,寺庙也成为信仰实践的重要场所,信众通过参与寺庙的活动,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3. 文化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带来了教义与信仰,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佛教艺术包括雕塑、壁画、佛经书法等形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道教传统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1. 历史演进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与变迁。

先秦时期,道教的思想逐渐形成,与儒家思想等同时并存。

隋唐时期,道教得到了皇室的支持,形成了独立的教派体系。

宋明清时期,道教经历了一系列的兴盛与衰落。

2. 教义与信仰实践道教的教义主要包括道、德、真人等概念,并强调修炼与行善的重要性。

道教信众通常通过炼丹、修道、举办庆典等方式来实践自己的信仰。

道观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信众会前往道观祈福、参与道教仪式。

我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

我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

中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其中两个主要宗教信仰是道教与佛教。

这两种信仰在中国的历史上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宗教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现象。

1.历史渊源道教与佛教信仰皆源于古代印度。

道教起源于中国,重要的奠基人是老子,主张追求自然、尊重道德、修身养性。

佛教传入中国较晚,主张超越生死、解脱人间疾苦。

两种信仰在中国形成之初,曾经相互竞争,但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和平共存的阶段。

2.共同教义道教与佛教虽然起源不同,但这两种信仰都强调修行、追求心灵的解脱。

在实践层面上,它们都重视冥想与打坐,追求内在的平和与超越。

此外,它们也都鼓励人们顺应自然、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道教教义强调道与德,主张追求至高无上的道,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

佛教教义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通过消除欲望与无明,达到心灵的解脱。

这两种理念在实践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3.文化融合道教与佛教的文化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存在。

例如,在艺术创作方面,道教与佛教经常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方式相互融合,创造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还渗透到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

4.道教与佛教的并存尽管道教与佛教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并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冲突,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多元融合表明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相反,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社会中长期以来都能够和其他信仰并存,并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与行为。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道教庙宇与佛教寺院常常建在一起,成为宗教信仰的交汇点。

此外,许多中国人同时信奉道教与佛教,将两者的教义与修行方法结合在自己的宗教实践中。

5.当代影响在现代中国,道教与佛教仍然是重要的宗教信仰。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兼容并蓄地参与道教与佛教的宗教仪式、修行活动。

两者也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发展。

此外,道教与佛教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主题,探讨这两种宗教和哲学的重要性。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人性的慈悲和涅槃的追求,融合了印度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体现在佛教寺庙的建造与艺术创作上。

著名的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作。

这些石窟内雕刻着佛陀的形象、佛经的内容以及与佛教相关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还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佛教倡导慈悲、善良和无私的精神,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教义也对个人追求内心平静和福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信仰佛教来寻找精神安慰和人生意义。

二、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道教是中国古代的另一大宗教和哲学体系,与佛教一样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崇尚“道”和“德”的追求,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寺庙的建筑和修行的传统上。

著名的武当山和崂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些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宏伟的规模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和游客。

与佛教类似,道教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倡导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对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道德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主张修行养生,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对于中国古代以及现代人们追求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三、佛教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是两大主要的宗教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佛教和道教两个方面探讨它们的起源、教义、发展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

一、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陀)创立。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和“八正道”,它强调通过修行和悟道可以解脱人间的痛苦和轮回。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三次传播的过程。

首次传入中国的佛教是通过“汉藏古道”的北方传播,其代表是东汉时期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的佛教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和学派。

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洞宗”和南北朝时期的“天台宗”等。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政治和民众的广泛支持。

唐朝时期,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大量佛教寺庙建立,僧侣人数众多。

佛教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它的起始时间无法确定,但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开始出现。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的思想集结在《道德经》中。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修炼和仙道,认为通过修炼和实践可以达到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目的。

道教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流派,如全真道、太上道等。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佛教类似,受到了政治和民众的支持。

道教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其中一部分神仙信仰和民间信仰承袭了道教的思想和仪式。

三、佛教与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印度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交流。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禅宗和纸的思想中。

其次,道教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对传统的中国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的理念也对中国文艺创作和文人墨客的思想有所启发,形成了独特的诗文风格。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二)集
即烦恼业因。烦恼何来?因为五欲(身、口、鼻、眼、 意)。外五欲:眼贪美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 味、身触细滑。内五欲:食欲、财欲、色欲、名欲、睡欲。 求之不得,便生烦恼。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三)灭
要摆脱烦恼,只能追求寂灭。调息入定,平息欲念。无法 平静,就做不净观 平静,就做不净观:把美女当骷髅看,把珍宝当粪土看。 不净观:把美女当骷髅看,把珍宝当粪土看。 魔王曾派三个美丽女儿诱惑佛祖,佛祖以佛眼看,看作革 魔王曾派三个美丽女儿诱惑佛祖,佛祖以佛眼看,看作革 囊盛臭,于是化为老母。 囊盛臭,于是化为老母。
33但比起佛教的清规戒律老庄则崇尚自由自在随心但比起佛教的清规戒律老庄则崇尚自由自在随心第六讲第六讲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44最受中国士大夫欢迎的佛经最受中国士大夫欢迎的佛经维摩诘所说维摩诘所说主人公维摩诘不是和尚而是居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主人公维摩诘不是和尚而是居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但却精通佛理奥妙能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但却精通佛理奥妙能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有妻子妇自随所乐常修梵行仍然可以成佛了道有妻子妇自随所乐常修梵行仍然可以成佛了道得大智慧
神秀
惠能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5)本心即佛,因此不必刻意修持
神会:了性即当知解脱,何劳端坐做功夫? 有源: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海:用功。有源:如何用功? 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有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 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或问应否吃荤,南岳怀让:要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
(3)呵佛骂祖
德山宣鉴禅师: 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 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 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 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佛教与道教区别

佛教与道教区别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一)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

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

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个重要的宗教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和道教的起源、思想内涵、传播与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索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

公元前2世纪末,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貌。

佛教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四谛、八正道和无我等核心概念。

这些思想通过佛经的翻译、弘传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迅速传播开来。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借助了汉朝时期的翻译活动,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逐渐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体系相融合。

例如,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禅宗佛教;与道家思想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天台宗佛教。

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外来宗教的接受,更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二、道教的起源与传播道教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

道教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和太极等。

道教的传播主要通过道经的编纂和传授,以及道教的修炼和传承。

道家养性修身的方法主要有内丹、外丹和丹鼎三大流派,其中以丹鼎派最为广泛流行。

道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精华,形成了道教独特的仪式、典籍和修炼方法。

三、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影响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社会乃至政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佛教与道教的传播使中国文化得以与外来文化交流和融合。

佛教的传入扩大了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佛经的翻译与传承,促进了汉藏等国家的文化交流。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它的传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自主发展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国家,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两大主要宗教,对于中华文化、哲学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进行介绍,探讨它们的发展历史、教义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入的外来宗教之一。

据史料记载,佛教最早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传播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1.1 传入初期佛教最早由印度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人们对于佛教的温和教义和修行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佛教不仅传播了佛陀的教法,还引入了佛教艺术、文化和哲学,对于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发展鼎盛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期,得到了皇室和士人的广泛支持。

佛教寺庙遍布中国各地,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高僧,如法显、道安、慧远等,他们对佛教教义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宋明清时期唐宋时期,由于佛教经院的扩建和繁荣,佛教在中国达到了新的高峰。

佛教学术逐渐走向成熟,许多重要的佛像和石窟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创建。

明清时期,佛教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挤压,但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少林寺和普陀山,仍然吸引着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二、道教在中国的发展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自然信仰和神秘学派。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行和内心的平静。

2.1 起源和发展道教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巫术信仰,最早的道教经典是《道德经》,作者是老子。

道教发展到汉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哲学体系和修行方法。

道教经过了长期的渗透和融合,吸收了佛教和儒家的一些思想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的道教文化。

2.2 教义特点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以达到阴阳和谐的境界。

道教注重长生不老和修身养性,提倡内丹修炼和炼丹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佛教与道教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宗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核心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和核心思想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陀)创建,后传入中国。

佛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佛教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法印”:无常、无我、解脱。

无常意味着世间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无论是生命的起伏或是外在世界的变迁,都是无法抵挡的。

这种观念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变化保持一种冷静和客观的态度。

无我是佛教提倡领悟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佛教认为人们应当认识到自己的内心,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明白自己的存在并非永恒的,而是一个假象。

这种观念使人们避免贪婪和自私的行为,注重遵循道德准则。

解脱是佛教倡导的最终目标。

佛陀认为解脱可以通过八正道实现,其中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等。

通过修行,人们能够超越痛苦和欲望,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二、道教的起源和核心思想道教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有道家思想的雏形。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人应该依照“道”生活,并通过修行实现自身的完美。

道教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道”和“无为”。

“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宇宙的根本原则和道路。

在道教中,人们通过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达到与宇宙的和谐一致。

道教认为,追随“道”的方式是通过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教提倡的一种状态,它意味着不要过度干涉自然的运行,而是按照内在的自然规律去行动。

人们应该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通过觉悟而得到解脱。

三、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佛教和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们的思想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艺术表达和文化价值观。

首先,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两大思想体系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历史渊源、核心思想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佛教与道教的历史渊源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远古时代。

佛教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道教则起源于中国本土古老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尽管两者的起源地和发展过程不同,但在中国的土壤中逐渐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和中国道教。

二、佛教与道教的核心思想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思想”和“八正道”,强调通过修行和解脱达到人生的真谛。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性和苦难,倡导克己奉公、慈悲为怀的精神。

而道教则追求自然和谐与人性的自由,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

三、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艺术:佛教与道教成为中国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主题和创作源泉。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灵性,道教艺术强调表现自然之美,两者都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道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自由。

这些思想渗透到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忍让、自由等价值观念。

3. 社会伦理: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社会伦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渗透到中国农村社会,鼓励农民从事善行,破除社会等级制度。

道教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上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4. 文化传承: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佛教和道教经典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与融合

中国文化概论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与融合

中国文化概论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与融合道教与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思想、宗教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教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与融合,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道教的影响与融合1. 道教的传入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由老庄思想发展而来。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与自我和谐的境界,强调“道”与“德”的修行。

随着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逐渐形成体系,道教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 道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中国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注重境界的提升和内功的修炼,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3. 道教与中国艺术的融合道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神话与民间传说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

道教的哲学思想也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影响了诗歌、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

二、佛教的影响与融合1.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以“解脱”为目标的修行之道,强调人性的本善和世间的无常。

2.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发展。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与智慧,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此外,佛教的僧侣教育也为中国社会培养出许多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

3. 佛教与中国艺术的融合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以从佛教艺术及佛教文化中得到体现。

佛教的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创作,出现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三、道教与佛教的融合与互动1. 共同点与相互影响道教和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许多共同点,例如追求修道境界、强调慈悲与智慧等。

两者相互借鉴、交流、融合,深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2. 文化融合的体现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二)适意自然阶段
(1)魏晋以后,佛教与老庄思想接触、融会,向适合士大 夫接受的适意自然方向发展。 (2)老庄思想本有与 佛理相通之处: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物令人行妨。”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物令人行妨。” (3)但比起佛教的清规戒律,老庄则崇尚自由自在,随心 所欲。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五、道教与佛教之异同
(一)佛教西来,道家土生。 (二)佛教讲虚幻,道教讲清净。 (三)佛教讲禁欲 (三)佛教讲禁欲,追求跳出轮回。 禁欲,追求跳出轮回 跳出轮回。 道教讲长生 道教讲长生,追求不死成仙。 长生,追求不死成仙 不死成仙。 (四)互有影响,但道教剽窃佛教思想更多。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3)呵佛骂祖
德山宣鉴禅师: 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 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 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 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四、道教与道家之异同
(一)道家是起源于先秦的思想流派(老庄列) (二)道教是萌芽于东汉末年,兴起于东晋南北朝,大盛于 唐宋,一直绵延至今的中国主要宗教。 (三)道教对道家有继承关系。
(二)集
即烦恼业因。烦恼何来?因为五欲(身、口、鼻、眼、 意)。外五欲:眼贪美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 味、身触细滑。内五欲:食欲、财欲、色欲、名欲、睡欲。 求之不得,便生烦恼。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三)灭
要摆脱烦恼,只能追求寂灭。调息入定,平息欲念。无法 平静,就做不净观 平静,就做不净观:把美女当骷髅看,把珍宝当粪土看。 不净观:把美女当骷髅看,把珍宝当粪土看。 魔王曾派三个美丽女儿诱惑佛祖,佛祖以佛眼看,看作革 魔王曾派三个美丽女儿诱惑佛祖,佛祖以佛眼看,看作革 囊盛臭,于是化为老母。 囊盛臭,于是化为老母。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三、禅宗——佛教的中国化 三、禅宗——佛教的中国化
(一)禁欲苦行 (二)适意自然 (三)纵欲放任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一)禁欲苦行阶段
(1)佛教初来,保持了在印度的本来风貌。佛徒修持戒律。 戒断五荤,不近女色。 (2)戒——定——慧 ——定——慧
(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二、佛教的核心理论——四谛 二、佛教的核心理论——四谛
(一)苦 (二)集 (三)灭 (四)道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一)苦
人生的根本是苦。生也苦,死也苦,吃不饱是苦,吃的太 饱也苦,与人交往苦,孤单寂寞也苦。人生就是尘世可怕 的灾难和无情的命运交织起来的苦难交响曲。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三)纵欲放任阶段
我心是佛——我心清净——适意自然——随心所欲 我心是佛——我心清净——适意自然——随心所欲 (1)不必读经 (2)不必持戒 (3)呵佛骂祖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1) 不必读经
黄龙死心禅师: 莫只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不在册子上, 纵饶念得一大藏教。诸子百家,也只是闲言语,临死之时, 总用不着。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2) 不必持戒
后秦皇帝姚兴成全高僧鸠摩罗什。 南唐李后主和禅师张席在妓院相遇,题词曰: 浅斟低唱,偎红倚翠 ,大师鸳鸯寺至,传持风流教法。 宋朝张和尚,好诵《法华经》 宋朝张和尚,好诵《法华经》,人称张法华,好吃活烧鲤鱼。 北宋著名的景德寺前桃花洞,开满了妓院。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佛教与道教的嘴仗
道教: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老子化胡经》 道教: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老子化胡经》,编成歌谣演 唱。 佛教:编成《清净法行经》 佛教:编成《清净法行经》,佛称老子、孔子、颜回是他的 “弟子三圣”。还伪造道经《道元皇历》 “弟子三圣”。还伪造道经《道元皇历》,让老子自己承 认“吾受学于佛”,“吾师号为佛”。 道教:四月八日是佛祖生辰,道教徒偏说“四月八日太上老 君西入化胡,三天无上尊尹真人诞现”。
六、道教发展过程
(一)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张鲁、左慈、于吉) (二)南方:葛洪——陆修静——陶弘景 (二)南方:葛洪——陆修静——陶弘景 (三)北方:寇谦之 (四)唐朝中前期达到鼎盛。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东晋葛洪《抱朴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宗旨、哲 理、仪式、方法的著作。 南朝宋陆修静,大量整理道教文献,被后世道教奉为一代 宗师。(《道藏》 宗师。(《道藏》) 南朝梁陶弘景,陆修静徒孙,编辑《真诰》 南朝梁陶弘景,陆修静徒孙,编辑《真诰》,阐述道教理 论。著《真灵位业图》 论。著《真灵位业图》,建立道教神谱。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4)最受中国士大夫欢迎的佛经——《维摩诘所说 )最受中国士大夫欢迎的佛经——《 经》
主人公维摩诘不是和尚而是居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但却精通佛理奥妙,能“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 “有妻子妇,自随所乐,常修梵行”,仍然可以成佛了道, 得大智慧。 既要脱离苦海,又不必吃苦修行,只要妙悟佛法,就可两处世态度
人大言我小语,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 此长生之药。 见美女时做虎狼看,见黄金时做粪土看,这个中享了多少清福,让他 说话我只闭口,让他指责我只袖手,这个中省了多少闲气。 《昨非庵日纂》 昨非庵日纂》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张九成参访喜禅师 张九成: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喜禅师: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 喜禅师:我只轻轻一扇,你就起火,怎能参禅?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一、不容忽视的文化组成部分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但魏晋以来,佛教、道教作为中国文 化的重要补充,成为任何研究者不敢轻视的文化部类。 (2)赵朴初:“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 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是来自佛教的词汇。如果真 要彻底摈弃佛教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 (3)鲁迅:“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 )鲁迅:“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 解。” 鲁迅:“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 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神秀
惠能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5)本心即佛,因此不必刻意修持
神会:了性即当知解脱,何劳端坐做功夫? 有源: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海:用功。有源:如何用功? 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有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 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或问应否吃荤,南岳怀让:要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四)道
(1)但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达到涅槃,又叫灭 )但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达到涅槃 涅槃,又叫灭 度,即脱离一切烦恼,达到自由无碍。 (2)与死不同,死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 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 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循环往复,没有休止)。 (3)了生死。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惠能与南宗禅的谱系
(一)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二)二十八代传至达摩,一苇渡江。 (三)五传至弘忍。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四)第六代神秀与惠能的较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