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佛法佛学的区别
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思想衍论
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思想衍论谢金良(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思想是近代佛学大师欧阳渐先生提出来的。
本文考察了欧阳渐对“佛法”的理解,并在对“如何正确理解”、“如何客观评判”、“如何合理发扬”欧阳渐“佛法”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简要分析了该思想的成因、价值及其学术意义。
本文认为:要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应该正确区分“佛法”与“佛教”、“佛学”的关系,全面理解其“佛法”思想,并根据“佛法”的实际来加以评价;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始终为人类所必需,乃是欧阳渐“佛法”思想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值得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扬。
关键词:佛法欧阳渐宗教哲学学术意义欧阳渐(1871—1943),原字镜湖,后改字竟无,江西宜黄县人,近现代著名佛学居士,人称“宜黄大师”。
早年习程、朱、陆、王之学,后来主要从事佛学的研究和佛书的编印。
综观欧阳渐的一生,可谓是倾尽生命的全部思想和情感来研究中国学术,在佛学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和卓著的成果,尤其是对“佛法”的理解见解独特。
但是,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尽管颇有影响,并不被人们完全理解,甚至遭到佛教界乃至学术界的批评。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学界对欧阳渐“佛法”思想的批评,主要是不完全理解或误读误解引起的。
有鉴于此,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和讨论。
一、如何正确理解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如何才能正确理解和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欧阳渐的“佛法”概念。
二是欧阳渐提出的一系列与“佛法”相关的思想。
欧阳渐是这样理解“佛法”的:何谓佛?何谓法?何谓佛法?按:佛家有所谓三宝者,一、佛宝,二、法宝,三、僧宝。
佛宝指人,法宝指事,僧者众多弟子义。
宝者,有用、有益之义,言此三者能利益有情,故称为宝。
已得无上正等菩提的人,是称为佛。
法,则范围最广,凡一切真假事理,有为、无为,都包括在内。
但包含既如此之广,岂不有散乱无章之弊耶?不然,此法是指瑜伽所得的。
论佛教佛法佛学的区别
论佛教、佛法与佛学之区别本文摘自潘麟导师着作:金刚经的智慧佛家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佛教、佛学、佛法.佛教是一个信仰体系;佛法是通过系列的身心修行而达到开显本有智慧以实现生命之究竟觉醒与人生之终极关怀的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由生命哲学与生命实践学组成.佛法既含有高深的生命哲学,也拥有丰富的生命实践体系;佛学是关于佛教和佛法的学术性研究.此三者,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差异:一、“佛教”是一个宗教信仰体系任何一个宗教,皆由教主、教民、教义和教团这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同样也是如此:教主:在佛教中最大的教主,当然是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其次是菩萨信仰,再其次则是历代佛教各教派中的高僧们.在教民心目中,这些教主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拥有着超自然的神力.教民们志不在理解佛陀及历代高僧们的教导之真义,只是一味地把佛菩萨们无限止地神化,将佛菩萨视作无所不能的神灵,无所不能的救世主,看成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自然力量Thepowerofsuppernature而加以信仰和膜拜,以期达到禳灾、延寿、袪病、增福等目的.教民:教民作为某一宗教的信仰主体,是任何一个宗教得以存在与延续的基础.教民之所以是教民,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坚定地信仰教主与神灵所拥有的超自然力量,从而将教主与神灵们视为救世主,给予信仰和膜拜.同时也将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与自己的禳灾、延寿、袪病、增福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包括佛教徒在内的任何宗教信徒,都具有两个主要特色:其一是甘当神奴:教民们匍匐在教主和神灵的脚下,不敢心生“僭越”之想.其中最不敢想像的,就是与崇拜对象齐肩而座.故而,在几乎所有的信众那里,你说让他成佛会吓破他的胆子.释迦牟尼是佛,假若我成佛了,不就和释迦牟尼并肩而座那是万万不可以的于是便永远地把自己匍匐在崇拜对象的脚下,永远不敢生起齐肩之念.不止是佛教徒如此,天主教徒等其他教徒也是如此.你说让我和上帝齐肩而座,对很多基督教徒而言,是不敢想象的.怎么敢和上帝称兄道弟呢那是万万不可以的.永远匍匐在上帝的脚下,当上帝或其它神灵的一个顺民,当上帝或其它神灵的一个羔羊,这是所有宗教的一个共性.不敢与崇拜对象齐肩而座,只愿意不管这个愿意,是主动愿意还是被动愿意匍匐在被崇拜对象的脚下,甘当神奴.这是作为一名“教徒”的基本特征.其次是非理性倾向:由于教徒接受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正常的理性认知就会被非理性思维所取代,被强烈的信仰式情感所取代.如此久之,则出现教徒所独有的特征:越来越非理性化和情绪化,越来越非逻辑化和神秘化,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生活与人生之真实体验,而形成一个独有的群体——教徒团体.教义:任何一个宗教教义都是围绕着神灵构建起来的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信仰体系.佛教作为一个信仰体系亦复如是:佛教在创立之初,就向它之前的印度各宗教如婆罗门教继承了很多神灵,供佛教徒们信仰和膜拜如大梵天神,天龙八部,罗刹女,大力鬼,山神、风神、火神等等,还有一些神灵是佛教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如四大天王,各大小魔王,各类空行母,各类护法神,各类佛菩萨之化身——如二十一度母等等.围绕着这些鬼神,佛教中存在着难以尽数的神话、传说、故事、文学如赞美鬼神的诗歌等,构成了丰富博大的佛教教义.佛教教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信仰理论体系,其鬼神谱系包含有高级神如恒河沙数之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中级神菩萨、罗汉及其种种之化身、低级神天龙八部、山岳神、土地神等等及业力论、因果论、护佑论等相关的教义与学说,构成了一个迄今为止,可能是世界上最为错综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最为错综复杂的神灵谱系.教团:宗教的另一个主体,即教团组织.教团组织由宗教教职制度与宗教活动场所如基督教的教会、教堂与牧区,佛教的僧伽与寺庙等所构成,它代表着宗教信仰体系的机构化、社会化和实体化.教团一方面为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实现空间;另一方面对其教义的生存与延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构成一个宗教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来看,佛教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宗教流派,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成熟化、高度系统化的宗教教派.而宗教的制度化,被认为与政治独裁化、经济垄断化、艺术功利化一起,构成了人类各种罪恶与腐败最主要、最持久的源泉与温床.二、“佛法”是一个追求生命圆满觉醒的修证体系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通过修行达到成佛之目的的方法与途径.佛法传自于谁传自于佛和菩萨.佛菩萨把自己的证悟过程公布出来,让我们也通过他们已经成功了的道路获得成功,即经过切实的身心修证而达到佛菩萨所特有的境界与觉醒.这个时候我们和佛的视角是平视关系,不是仰视关系.这与信徒与教主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佛法中,众生与佛陀是什么关系呢是平视关系,是觉与迷的关系.佛陀无非是比我们生命觉醒得早一点,我们比佛陀的生命觉醒晚了几天,仅此而已.除去时间上的前后因素,我们与佛陀没有本质差别.我们不比佛陀少一点,佛陀也不比我们多一点,这就是心经里讲的“不增不减”——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陀与生俱来的般若智慧与我们的般若智慧是一样的,是无二无别的.佛陀有一个实相般若,我们也有一个实相般若,佛陀只不过是早几天把他的实相般若,通过身心的实修实证而彻底地彰显了出来,我们只不过是迟上几天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成为佛陀的“神奴”或“佛奴”,没有必要对佛陀进行万般膜拜,过份仰视,摇尾乞怜,大家谁都不能拯救谁——都是自己拯救自己.如果没有开显般若智慧,释迦牟尼比我们更像一个凡夫.释迦牟尼之所以是释迦牟尼,无非就是因为他的般若智慧彰显后拯救了他,让他到达了解脱和圆满的彼岸.我们经过切实的修行,同样也可以通过彰显我们与生俱来的般若智慧,来拯救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拯救到彼岸,仅此而已.“佛陀”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觉悟或觉醒了的人”,引申之意为“实现了人生终极关怀,达到生命圆满的人”.总之,佛陀是人,他是由一个极普通的人经过努力成长,圆满实现人生的圣人.既然他通过努力能实现,我们也是人,我们通过努力当然也能实现和达成.——佛陀在世时用了四十九年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你们不要自暴自弃,你们只要通过正确的努力和修行,必定成佛——成为和我一样的佛,请不要怀疑你们是待觉悟者,而我只是已觉悟者.仅此而已”这相当于一个是已经大学毕业的人,一个是很快要上大学的人,或正在上大学的人.在佛法的精神中,非常强调自度自救.即使对释迦牟尼进行礼拜、磕头,也仅仅是为了表达某种尊重和敬意而已.而在佛教徒那里,礼佛、拜佛是为了获得佛陀超自然之神力的救赎.在外相上看,同样是对佛陀的礼拜、磕头,但其动机与性质则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好比我们给父母磕头一样,不是为了得到父母的救赎,而是为了表达对身生父母的感恩与尊敬.在佛法的精神中,对佛菩萨磕头礼拜,其动机亦复如是,仅仅是表达我们的一个敬意,不是希望从佛菩萨那里获得多么大的救赎.因为佛法教导我们,没有谁可以拯救谁,所有的拯救都是般若的拯救,连佛自己都是般若拯救的,他又有何能来拯救我们心经里明确地说,般若是三世一切佛之母,一切佛都是从般若这个母亲中生出来的.在过去,般若生下了释迦牟尼,在当代,般若同样可以让我们再生.般若是一切佛陀之父母,这就是佛法.佛法是用来证悟的,是用来修行的,这里面没有迷信——盲目的、非理性的信仰,只有在理性和知性所护卫下的生命觉醒,只有身心通过切实修证下的生命觉醒.佛法的精神是非常科学的精神,不容许有迷信,每一步都要亲证.就像现在的科学家一样,提出一个假设或学说,马上就要到实验室里去验证其真假,经过一番验证后发现错了就改正,正确就肯定下来.但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在实验室通过某种方式检验它,而不是盲目的迷信它,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佛法是最具科学精神的,因为佛法不准许信仰,信仰阻碍佛法的成长,就像信仰阻碍科学验证一样.试问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时,怎么能有信仰呢科学家只准许提出科学假设,然后通过相应的实验方式,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故而修佛法的人,都是生命科学家,都必须具备一切科学门类所共通之精神——求证精神.故佛法提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一定要有所质疑,有疑才能有悟.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是在大疑的基础上,才最终获得大彻大悟的.没有大疑就不会有大悟.质疑精神,求证精神,才是佛法修行或者叫生命实践的真精神.三、“佛学”是关于佛教或佛法的学术性研究什么是“佛学”呢它是关于佛教或佛法的学术性研究.将佛教或佛法与哲学相结合,就叫“佛教哲学”;将佛教或佛法与历史学相结合,就叫“佛教历史学”.几乎可以将佛教或佛法与当代所有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而形成一门全新的“佛教XX学”——如佛教伦理学;佛教美学;佛教文学;佛教心理学;佛教生理学等.比如说,我在印度德里大学作访问学者时,曾做过一个研究——“中国唐朝寺庙经济制度之研究”.这个课题是专门研究唐朝寺庙经济来源的.经研究我才发现,唐朝的寺庙,差不多全是地主,这些寺庙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以长安着名寺庙——大兴善寺为例:当时的大兴善寺规模非常大——西到现在西安市友谊西路的最末端,东到友谊东路的最末端,南到小寨,超出现存大兴善寺的规模数十倍,就像一座小型城市一般.如此庞大的寺庙,常住数千名僧人的经济来源如何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一是来自于皇家、皇族、达官显贵的布施;二是来自信众的丰厚供养;三是来自出租田地给佃户——当时大兴善寺麾下有良田千顷“关中熟则天下足”.关中的小麦一旦熟了,天下的粮仓就足了,可见关中是如何的富庶.这么多的良田怎么办大兴善寺就将田地租赁给佃户耕种.这是大兴善寺一个重要的经济收入渠道;第四是开旅舍和饭店;第五是开榨油坊;另外还开设茶馆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大兴善寺的收入,顶得上一个大省的国库,或一个小国的国库——用当代的语言表述,其收入相当于一个大省或小国的GDP总量.唐代安史之乱时,国家没钱打仗,都需要到大兴善寺等佛寺去借钱来打仗.像这样的学术研究,就属于典型的佛学研究.另外,据太平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唐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即施主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可以看出,太平广记中描述的这位延州妇人,并非一般的妓女,而是一位大菩萨,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众人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以求达到教化和启迪后世之功.“锁骨菩萨”是何人也几乎无人知晓.但说起另一个菩萨之名,在中国无人不知,她就是观音菩萨.这个所谓的“锁骨菩萨”就是大名鼎鼎的观音菩萨,这是观音大士化身为妓女来普度众生的一种方式.为锁骨菩萨遗骨所建之塔,就是现今延安市延河边上那座着名的“延安宝塔”.关于延安宝塔的来源之研究,可名之曰“论延安宝塔之起源”,也可作为“观音信仰演变史之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诸如此类之学术研究,即名“佛学”.不仅可以将佛家分为三大组成部分——佛教、佛法与佛学,道家同样可以区分为“道教”、“道法”和“道学”,儒家亦复如是.面对佛家所构成之三大支系,我们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深入研究佛学;切实修证佛法;坚持不信佛教.故我在很多场合一再申明:我仅仅是一位佛学研究者,仅仅是一位佛法的精勤修证者.在人格和人权上,我们尊重任何一位佛教或其他宗教的信徒,但我本人不信仰佛教,不是一个佛教徒,也不是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一定不会是.但佛教、佛法与佛学道家与儒家等亦复如是之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源而来即已彼此混同,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此三者判别开来,实属不易.可能需要穷尽毕生之力,或数代之功,难以一蹴而就.但其判别开来的意义与价值之重大和深远,必将功超日月,无以称量.这需要整个学术界、思想界、修行界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佛教、佛学、佛法三者的区别
佛教、佛学、佛法三者的区别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相传佛教为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
悉达多是名字,乔答摩是姓氏。
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是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特地价值标准的思想家,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家。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佛教已经延续了2500 多年。
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蔚为大观。
它对上述国家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医学、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近代以来,佛教也流传到欧美等国。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为了准确地把握佛教哲学的内容,必须明确佛教、佛法、佛学与佛教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它们的不同含义。
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
佛教经过长期的流布,在不同的国度形成五花八门、风格各异的流派,各派自立门户,别树一帆,异说纷纭。
但是,各国的佛教流派都声称崇奉三件物事:佛、法、僧。
这三者被称为佛教的“三宝”。
三宝就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支柱。
“佛”,指佛教的创始者、祖师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
“法”,指释迎单尼传授的教理,实际上是包括释迦牟尼以及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是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
“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理的僧众。
佛、法、僧包含了佛教的信仰对象、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由此三者双展开和形成更复杂、更全面的系统结构,如由对佛的信仰而有各种礼仪制度,由法的演变而形成若干派别,由僧众而有各种清规戒律等。
佛、法、僧正是反映了佛教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
佛教的意义
佛教的定义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 2011-05-09 来源:慧灯之光四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
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
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大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佛法或佛教的定义略作说明。
一、佛教的错误定义佛教≠信仰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
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
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
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
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
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
佛教≠哲学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
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教≠科学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
佛教≠唯心主义佛教是唯心主义吗?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
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份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以下是40个基础佛学名词的详解:1. 佛陀 (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也被称为释迦牟尼。
他通过修行和觉悟,成为一个完全觉醒的人,指导众生达到解脱和智慧。
2. 法 (Dharma): 法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它包括一系列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理和指导。
3. 巴利经 (Pali Canon): 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4. 因果 (Karma): 因果是一个基本的佛教概念,指的是个人行为的结果。
根据佛教,每个人的行为将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将带来好的结果,恶行将带来痛苦和困难。
5. 悟 (Enlightenment): 悟是指一个人通过修行和觉察,超越痛苦和无明,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6. 涅槃 (Nirvana): 涅槃是指完全解脱和自由的状态。
在佛教中,涅槃是通过消除痛苦和欲望而达到的。
7.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 是佛陀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存在苦、苦的起因、苦的终结和达到终结的路径。
8. 八正道 (Eightfold Path): 八正道是一个指导修行的路径,包括正确的理解、思想、言行、生活、努力、念、定和禅定。
9. 三宝 (Three Jewels): 佛教信徒依赖的三个重要支持。
它们是佛陀、法和僧伽 (佛教修行者的集体)。
10. 慈悲 (Compassion): 对所有众生的无私关心和爱心。
慈悲是佛教中重要的品质,也被视为培养智慧和修行的关键。
11. 戒律 (Precepts): 是佛教徒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则。
这些规定鼓励道德行为和避免伤害他人。
12. 禅定 (Meditation): 通过冥想和专注的修行方法,让思维平静,并提高心灵的觉醒和洞察力。
13. 无我 (Anatta): 是佛教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没有永恒、自体或独立存在的个体。
佛教认为个体是由无数的无常、无我和无实的元素组成。
14. 空 (Sunyata): 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自性、空无和不可分割的。
佛学常识
佛学常识什么是佛教?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佛是神吗?答:不是,他和我们一样,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他姓乔达摩,出生在今尼泊尔境内,因为他是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的意思是什么?答:佛是佛陀的音译简称。
佛的意思是“觉者”。
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答:禅宗,律宗,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学派),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密宗(藏族)。
禅是什么意思?禅宗是什么?答:禅,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识心见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宗的特点是“以心传心”之法.禅的种类很多,但在中国兴起而发展的是“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的禅宗,也叫“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禅宗的祖师是达摩。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
凡抱有广大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并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地觉悟--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所以说是人皆有佛性,有佛性皆能成佛。
什么叫皈依?皈依也叫归依,是指身心归向它,依靠它。
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
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法,僧。
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
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大乘着重利他,小乘着重自己解脱。
大乘的观点是人人皆可成佛,小乘观点佛只有一个。
什么是“度”?“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是从烦恼此岸度到觉悟彼岸的意思。
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包括财施和无畏施;第二是持戒,戒也有三种,最根本的是情戒;第三是忍,忍受毁骂打击,及饥寒苦等;第四是精进,即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
什么是四摄?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陆,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
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佛教的传入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比较世界三大宗教的异同点
比较世界三大宗教的异同点(一)佛教1、背景:古代印度社会中等级森严,形成了种姓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佛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2、产生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点是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经典:“佛经”3、教义:(1)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
(2)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产生于人的欲望,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4、佛教的传播:①原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被统治者大力扶植。
5、向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时向印度以外传播。
(佛教在西汉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二).基督教1、产生原因:中东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灾难深重,多次反抗失败。
2、产生时间是1世纪时,产生的地点是罗马统治下的中东巴勒斯坦一带。
3、教义:他们宣扬说耶稣就是“救世主”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核心是对人类的博爱。
经典是《圣经》;4、基督教的演变:早期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是穷人;4世纪时,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5、势力膨胀:中世纪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及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6、分裂:①11世纪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②16世纪从德意志开始,西欧出现反对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这样基督教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个教派。
(三)、伊斯兰教1、原因:6、7世纪阿拉伯半岛氏族制度日趋解体,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和人民渴望统一。
2、产生:时间是7世纪初,产生的地点是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他宣传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3、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4、作用: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宗教的共同点:宣扬平等,劝人向善、忍耐顺从。
最好的佛教宗派分类
用图表画得很清楚。他们把它变成一门学问,一种知识,不太讲究修行,
也不求麻哈巴尼亚发露,只管一辈子研究经典。这个叫佛学。
真正钻研佛学的像唐三藏他们,拼命的思维,拼命的钻,钻钻钻,
钻到山穷水尽,钻到没有道理的时候,喔!柳暗花明,真实的境界就出现了。
所以钻研佛学的人也可能解脱,就看你的根器够不够,有没有明眼的师父来指导你。
学净土就更是完全不相契。
第二种是佛学,
华严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都是钻研理论的。
尤其华严宗学的人很多,专门研究华严经,探讨理的世界,事的世界,
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有一些研究佛学的人,用图解方程式,
代数坐标的方法去解释心经的,什么叫四智源自八识,五蕴,六根,六尘... ?
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分别心。你若没有分别心,也没有理论;
所以当我们离开分别的时候,也就没有理论了。
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接了当。
佛法大致上以密宗。禅宗。净土宗为主流。
密宗叫你不要怀疑,依师所教的相信就是如此,念这个咒。结这个手印。观想这个本尊,
你只要有耐心,花上时间就会有所成就。
所以不要用密宗的法去搞禅宗的法,反之亦然,这两种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法。
净土宗要你念阿弥陀佛,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放下这句佛号后,再看看它是个什么?
它不是个什么?真心就出来了,但要有明师提点,不然多半当面错过。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研究道理,你用研究道理的方式去钻研,
学密宗就走火入魔,学禅宗就会落入文字禅,口头禅,葛藤禅,野狐禅...等之流,
禅宗刚好反其道而行,他告诉你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就是要去怀疑,
佛学的名词解释
佛学的名词解释佛学,是关于佛教教义和佛陀智慧的研究学科。
它深入剖析佛教的核心教义,致力于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在佛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加以解释。
一、佛陀佛陀是佛教所崇拜的创始人、最高神圣存在。
佛陀这个词源于梵语“Buddha”,意为“觉者”或者“觉醒者”。
佛陀出生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他通过修行和悟道,达到了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佛陀的教导被广泛传播,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菩提菩提,源自梵语“Bodhi”,意为“觉醒”或“智慧”。
在佛教中,菩提是佛陀达到最高境界的状态,也即完全觉醒的境界。
获得菩提的人被称为“菩萨”,他们具有无尽的慈悲和智慧,致力于渡化众生。
三、般若般若是佛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源自梵语“Prajna”。
般若意为智慧或者超越相对对立的智慧。
它强调超越对立、无我和空性的观念,通过直接体验而非概念的学习,使我们超越表面的幻象,洞悉事物的真实本质。
四、六度六度是佛学中关于修行的六种重要的实践和行为准则。
它们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布施是慷慨施舍给予他人,持戒是遵守道德规范保持清净心灵,忍辱是忍受困难和冤屈而不生怨尤,精进是努力追求卓越,禅定是通过冥想训练达到内心平静与祥和,般若是洞悉事物真相的智慧。
五、因果因果是佛学中重要的道理,也是佛陀教导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表明一切现象和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任何一种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强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鼓励人们通过正念行善,避免恶行,以实现人生的真正幸福。
六、涅槃涅槃,梵语为“Nirvana”,意为熄灭、解脱或超越。
在佛学中,涅槃是指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它强调人们通过去除执着、欲望和无明,达到无求无欲的境界,超越一切痛苦和困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七、修行修行是达到涅槃之道的关键,它是佛教徒为了追求智慧和解脱而进行的种种修炼。
修行的方法包括冥想、礼佛、念佛、读经、持咒、行善等。
佛学与佛教文化剖析
4、三法印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人我执 法我执
涅槃寂静
四、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1、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形成之前的佛教
玄学化佛教的形成
大乘般若学(空宗):支谶、支谦 不真空论:僧肇
涅槃佛性说:道生
2、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隋唐)
标志: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
天台宗
法相宗
华严宗
禅宗
三论宗
净土宗
律宗
密宗
儒、佛、道三教并行的政策和佛教的中国化
第四讲 佛学与佛教文化
旅游管理系 程杰晟
问 题
1、什么是佛?
2、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3、佛教能否算得上中国文化?
教学目标:
一、佛教文化的基本问题 二、佛教的基本精神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佛教
五、中国化佛教的一朵奇葩——禅宗
一、佛教文化的基本问题
1、佛、如来佛
人格还是神格?
儒学治世 佛学治心 道教养身
为学三要: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 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佛教文化中国化的表现:
1、以心性为宗派学说的重心 2、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3、提倡“方便”、“圆融”和“自悟”。
五、佛教中国化的一支奇葩——禅宗
1、禅宗形成的社会背景
佛教危机
2、禅宗的形成
达摩 慧可
僧璨
道信
弘忍
惠能
3、禅宗要义
见性成佛、凡夫即佛
顿悟与直觉
无念 无念为宗 无住
无相
对禅宗的评价: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 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
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一般人都以为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种宗教的一种,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异。
其实佛教和其它的宗教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里所谓的一般宗教,是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而言。
这些宗教,在他们的教徒之间,也许认为彼此的教义相差很大,不能相容相通;但如用佛教的教义来和这些宗教的普遍宣传的教义比较,则觉得他们的基本教义,实很少有大不相同之处,因此,为易于说明起见,将佛教以外的宗教,列为一个系统,而拿佛法来和这个宗教系统作比较。
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主要有七大方面。
一、佛法否认某个神(或造物主)创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除佛教以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神,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神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神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神,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
佛法的理论认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
譬如说,今天开演讲会,从早上八点开始,九点结束。
但这个演讲会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
因为显而易见,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
八点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
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前的事。
对这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
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生的事。
对这些事而论,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
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
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将漫漫无穷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
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就必须有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的神来对应。
如果创造世界的神是万能而又慈悲,那他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再用他那万能的力量带回极乐天堂呢。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一)什么是佛一提到佛很多人就会将神佛混在一起,在佛教上佛不是神。
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
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
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
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
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二)什么是佛教?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一、佛教的教义佛教源自印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教义以四大名著为主要依据。
其中《大乘经》系列和《《小乘经》系列是佛教的重要教典,包括《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
《大乘经》系列强调菩萨道,主张“般若理论”和“慈悲大愿”,提倡“度一切众生”而为最高的境界。
《小乘经》系列强调解脱苦难,主张根本性的涅槃。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解脱生死,实现涅槃。
佛教教义强调以“四圣谛”为核心,包括苦、集、灭、道四个基本教理。
其中,苦指人生的痛苦和无常,集指痛苦的根源,灭指根除痛苦的方法,道则是消除痛苦的途径。
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其核心教义之一,佛教认为,只有放下贪欲、瞋恨和愚痴,才能得到解脱,实现涅槃。
佛教的戒律也是其重要教义之一,佛教律宗高度重视戒律的执行,并提倡出家僧侣。
佛教的律宗主张五戒八戒十戒,强调清净心性、修行道德。
佛陀更向众生引进了戒、定、慧等修行的方法,从而使佛教成为一种真正的修行宗教。
二、佛教文明的特点佛教文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道德修行佛教文明主张修身养性,尤其重视慈悲、善良和舍己为人等道德。
佛教律宗对于戒律的重视更是彰显了佛教文明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2.积极融合佛教文明对于各地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非常积极,佛教文明早期的传播就充分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佛教文明。
佛教的传播还促进了佛教文明的丰富多样性,使佛教文明形成了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
3.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文明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主张“度一切众生”,呼吁人们要广植善德,助人利物,慈悲为怀。
4.注重艺术创作佛教文明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佛教的壁画、佛像、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为佛教文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5.关注社会福祉佛教文明关注社会福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注重为当地社会带来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佛教也主张与社会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特点
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特点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的传入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许多人认为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样。
佛教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佛教在中国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作用、佛教的传入和演化、佛教与中国其他宗教对话等角度来谈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佛教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佛教进入中国后不仅发扬光大了自己的信仰,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和文化遗产。
佛教在中国受到了网络舆论和其他宗教的重视,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传统中,最重要的是其对道德伦理和人生观的影响。
首先,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体现在其道德伦理的传递上。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普及了一系列的道德教义。
佛教的道德源于佛教教义和佛教文化,同时在中国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观。
比如,佛教的教义强调无我、法空、因缘等观念,即说知道自己的存在不能超越物质世界,生命和物质是连续的、相互依存的,因此要以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不伤生,不妄语、不妄想、不妄行,这些生命伦理观念对于完成人道主义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体现在其影响和参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伴随着一整套的经文、文化、生活方式等,也在某些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
比如佛教强调慈悲心,鼓励人们向低落的社会阶层提供援助和关注,这种文化传统是一种社会正义意识和人文精神,这种传统的价值意义贯穿在许多中国社会制度中。
二、佛教的传入和演化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在那个时候,佛教的宗教教义被看做一种与传统儒道思想相异的东西,而且被一些人视为异端、危害社会的东西。
然而,随着汉朝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了唐朝时期,佛教在文化、艺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十分明显,成为了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总结佛教精髓
总结佛教精髓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核心教义中包含了许多智慧和教诲,对人类的修行和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佛教的精髓,包括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的修行方式以及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三宝和四圣谛。
三宝指的是佛、法和僧,即佛陀、佛法和修行人。
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通过开悟而达到无上的境界,成为了世间人所敬仰和追随的对象。
佛法是佛陀教导的教义,包含了解脱苦难的方法和智慧的教诲。
僧众是修行者,他们通过遵守佛陀的教诲,努力修行并传播佛法。
四圣谛是佛教中关于苦、集、灭、道的核心教义。
苦指的是世间生活的各种苦难和痛苦,认识世间苦难的存在是解脱的前提。
集指的是苦难的原因,即贪欲、嗔恨和无明等烦恼和执著。
灭指的是消除苦难的方法,即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抛弃烦恼和执著,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道指的是达到解脱境界的路径,即通过八正道来实现心灵的和谐和平静。
佛教的修行方式佛教的修行方式主要包括禅定和般若。
禅定是通过冥想来培养专注和平静的心态,以觉察和觉醒的心理状态来超越纷扰和繁杂的世间。
禅定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杂念和烦躁,培养内心的平和和清明。
般若是指智慧,它是佛教修行的一个关键要素。
般若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超越表面的现象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自由。
般若的修行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佛法的经典教义,提升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此外,佛教的修行也强调慈悲和善良的行为。
修行者通过给予和关爱他人,培养慈爱和普度众生的善心。
慈悲与智慧并重,只有智慧的觉悟和慈悲的心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学、四慈、六波罗蜜和十善业。
三学包括戒、定、慧,即修行者要持戒遵守佛陀的教诲,通过冥想来培养专注和觉察的心态,以及通过学习佛法来提升智慧。
四慈包括慈爱、悲悯、喜舍和平等。
慈爱是指对一切众生怀有无条件的友爱和关怀;悲悯是指对众生的痛苦和苦难感到同情和怜悯;喜舍是指对众生的快乐和幸福感到喜悦和乐于分享;平等是指对一切众生视为平等和包容。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佛学是一种源自于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它包括了佛教、道教、密宗等多个流派,也渗透到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佛学常识和名词众多,以下按类别进行介绍。
一、佛教基础知识1. 佛:又称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开创者和教主。
2. 佛教:一种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生苦难、解脱轮回的宗教信仰。
3. 法:佛学指导人们实现解脱的指导原则和教义。
4. 僧:指修行佛法、供养法师和传承佛法的人。
5. 奉行五戒、常住恶行和积攒善行是基于佛教信仰和原则下的履行。
6.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7. 四圣谛:痛苦存在、痛苦原因、痛苦停止、痛苦停止方法。
8. 十二因缘:指人一世到下世、生、受、想、爱、取、有、生、老、病、死的循环再生。
二、修行方法及流派1. 禅修:通过打坐等方法,消除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
2. 念佛:一种对佛、对法、对僧的虔诚信仰和慈悲心。
3. 淨土:以信、愿、行来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
4. 观修:通过思考及练习感官及心灵的观察与反省,达到解脱境界。
5.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瓦解贪嗔痴等烦恼。
6. 台密法:追求超越自我、化身佛性的方法,以神秘的仪式实现。
7. 禅宗:流传于中国的一种佛教流派,注重提高修行者的宁静、专注、觉知之能力。
8. 淨土宗:强调以一心念佛、朝西禅定为修行方法,以建立实相世界为目标。
三、佛教名词1. 因果报应: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念,指善恶行为必定有相应的结果。
2. 菩提:意为“觉悟”,指悟道成佛之意,同时也指实现无上解脱的目的。
3. 佛性:指人身上的潜在潜质,是心性无尽、本具智慧、真实自在的特性。
4. 境界:指修行者达到的各个阶段,如修行思想、行为、修持等。
5. 缘起:佛教哲学的中心思想,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6. 觉悟:指人们在人生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界的真实认知和理解。
7.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教重要的对五种感觉与心理现象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教佛法佛学的区别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论佛教、佛法与佛学之区别本文摘自潘麟导师着作:《金刚经》的智慧佛家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佛教、佛学、佛法。
佛教是一个信仰体系;佛法是通过系列的身心修行而达到开显本有智慧以实现生命之究竟觉醒与人生之终极关怀的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由生命哲学与生命实践学组成。
佛法既含有高深的生命哲学,也拥有丰富的生命实践体系);佛学是关于佛教和佛法的学术性研究。
此三者,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差异:一、“佛教”是一个宗教信仰体系任何一个宗教,皆由教主、教民、教义和教团这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同样也是如此:教主:在佛教中最大的教主,当然是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其次是菩萨信仰,再其次则是历代佛教各教派中的高僧们。
在教民心目中,这些教主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拥有着超自然的神力。
教民们志不在理解佛陀及历代高僧们的教导之真义,只是一味地把佛菩萨们无限止地神化,将佛菩萨视作无所不能的神灵,无所不能的救世主,看成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自然力量(Thepowerofsuppernature)而加以信仰和膜拜,以期达到禳灾、延寿、袪病、增福等目的。
教民:教民作为某一宗教的信仰主体,是任何一个宗教得以存在与延续的基础。
教民之所以是教民,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坚定地信仰教主与神灵所拥有的超自然力量,从而将教主与神灵们视为救世主,给予信仰和膜拜。
同时也将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与自己的禳灾、延寿、袪病、增福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包括佛教徒在内的任何宗教信徒,都具有两个主要特色:其一是甘当神奴:教民们匍匐在教主和神灵的脚下,不敢心生“僭越”之想。
其中最不敢想像的,就是与崇拜对象齐肩而座。
故而,在几乎所有的信众那里,你说让他成佛会吓破他的胆子。
释迦牟尼是佛,假若我成佛了,不就和释迦牟尼并肩而座那是万万不可以的!于是便永远地把自己匍匐在崇拜对象的脚下,永远不敢生起齐肩之念。
不止是佛教徒如此,天主教徒等其他教徒也是如此。
你说让我和上帝齐肩而座,对很多基督教徒而言,是不敢想象的。
怎么敢和上帝称兄道弟呢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永远匍匐在上帝的脚下,当上帝或其它神灵的一个顺民,当上帝或其它神灵的一个羔羊,这是所有宗教的一个共性。
不敢与崇拜对象齐肩而座,只愿意(不管这个愿意,是主动愿意还是被动愿意)匍匐在被崇拜对象的脚下,甘当神奴。
这是作为一名“教徒”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非理性倾向:由于教徒接受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正常的理性认知就会被非理性思维所取代,被强烈的信仰式情感所取代。
如此久之,则出现教徒所独有的特征:越来越非理性化和情绪化,越来越非逻辑化和神秘化,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生活与人生之真实体验,而形成一个独有的群体——教徒团体。
教义:任何一个宗教教义都是围绕着神灵构建起来的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个信仰体系亦复如是:佛教在创立之初,就向它之前的印度各宗教(如婆罗门教)继承了很多神灵,供佛教徒们信仰和膜拜(如大梵天神,天龙八部,罗刹女,大力鬼,山神、风神、火神等等),还有一些神灵是佛教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如四大天王,各大小魔王,各类空行母,各类护法神,各类佛菩萨之化身——如二十一度母)等等。
围绕着这些鬼神,佛教中存在着难以尽数的神话、传说、故事、文学(如赞美鬼神的诗歌)等,构成了丰富博大的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信仰理论体系,其鬼神谱系包含有高级神(如恒河沙数之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中级神(菩萨、罗汉及其种种之化身)、低级神(天龙八部、山岳神、土地神等等)及业力论、因果论、护佑论等相关的教义与学说,构成了一个迄今为止,可能是世界上最为错综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最为错综复杂的神灵谱系。
教团:宗教的另一个主体,即教团组织。
教团组织由宗教教职制度与宗教活动场所(如基督教的教会、教堂与牧区,佛教的僧伽与寺庙等)所构成,它代表着宗教信仰体系的机构化、社会化和实体化。
教团一方面为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实现空间;另一方面对其教义的生存与延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构成一个宗教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来看,佛教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宗教流派,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成熟化、高度系统化的宗教教派。
而宗教的制度化,被认为与政治独裁化、经济垄断化、艺术功利化一起,构成了人类各种罪恶与腐败最主要、最持久的源泉与温床。
二、“佛法”是一个追求生命圆满觉醒的修证体系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通过修行达到成佛之目的的方法与途径。
佛法传自于谁传自于佛和菩萨。
佛菩萨把自己的证悟过程公布出来,让我们也通过他们已经成功了的道路获得成功,即经过切实的身心修证而达到佛菩萨所特有的境界与觉醒。
这个时候我们和佛的视角是平视关系,不是仰视关系。
这与信徒与教主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佛法中,众生与佛陀是什么关系呢是平视关系,是觉与迷的关系。
佛陀无非是比我们生命觉醒得早一点,我们比佛陀的生命觉醒晚了几天,仅此而已。
除去时间上的前后因素,我们与佛陀没有本质差别。
我们不比佛陀少一点,佛陀也不比我们多一点,这就是《心经》里讲的“不增不减”——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佛陀与生俱来的般若智慧与我们的般若智慧是一样的,是无二无别的。
佛陀有一个实相般若,我们也有一个实相般若,佛陀只不过是早几天把他的实相般若,通过身心的实修实证而彻底地彰显了出来,我们只不过是迟上几天而已。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成为佛陀的“神奴”或“佛奴”,没有必要对佛陀进行万般膜拜,过份仰视,摇尾乞怜,大家谁都不能拯救谁——都是自己拯救自己。
如果没有开显般若智慧,释迦牟尼比我们更像一个凡夫。
释迦牟尼之所以是释迦牟尼,无非就是因为他的般若智慧彰显后拯救了他,让他到达了解脱和圆满的彼岸。
我们经过切实的修行,同样也可以通过彰显我们与生俱来的般若智慧,来拯救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拯救到彼岸,仅此而已。
“佛陀”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觉悟或觉醒了的人”,引申之意为“实现了人生终极关怀,达到生命圆满的人”。
总之,佛陀是人,他是由一个极普通的人经过努力成长,圆满实现人生的圣人。
既然他通过努力能实现,我们也是人,我们通过努力当然也能实现和达成。
——佛陀在世时用了四十九年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你们不要自暴自弃,你们只要通过正确的努力和修行,必定成佛——成为和我一样的佛,请不要怀疑!你们是待觉悟者,而我只是已觉悟者。
仅此而已!”这相当于一个是已经大学毕业的人,一个是很快要上大学的人,或正在上大学的人。
在佛法的精神中,非常强调自度自救。
即使对释迦牟尼进行礼拜、磕头,也仅仅是为了表达某种尊重和敬意而已。
而在佛教徒那里,礼佛、拜佛是为了获得佛陀超自然之神力的救赎。
在外相上看,同样是对佛陀的礼拜、磕头,但其动机与性质则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好比我们给父母磕头一样,不是为了得到父母的救赎,而是为了表达对身生父母的感恩与尊敬。
在佛法的精神中,对佛菩萨磕头礼拜,其动机亦复如是,仅仅是表达我们的一个敬意,不是希望从佛菩萨那里获得多么大的救赎。
因为佛法教导我们,没有谁可以拯救谁,所有的拯救都是般若的拯救,连佛自己都是般若拯救的,他又有何能来拯救我们《心经》里明确地说,般若是三世一切佛之母,一切佛都是从般若这个母亲中生出来的。
在过去,般若生下了释迦牟尼,在当代,般若同样可以让我们再生。
般若是一切佛陀之父母,这就是佛法。
佛法是用来证悟的,是用来修行的,这里面没有迷信——盲目的、非理性的信仰,只有在理性和知性所护卫下的生命觉醒,只有身心通过切实修证下的生命觉醒。
佛法的精神是非常科学的精神,不容许有迷信,每一步都要亲证。
就像现在的科学家一样,提出一个假设或学说,马上就要到实验室里去验证其真假,经过一番验证后发现错了就改正,正确就肯定下来。
但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在实验室通过某种方式检验它,而不是盲目的迷信它,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
佛法是最具科学精神的,因为佛法不准许信仰,信仰阻碍佛法的成长,就像信仰阻碍科学验证一样。
试问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时,怎么能有信仰呢科学家只准许提出科学假设,然后通过相应的实验方式,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故而修佛法的人,都是生命科学家,都必须具备一切科学门类所共通之精神——求证精神。
故佛法提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一定要有所质疑,有疑才能有悟。
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是在大疑的基础上,才最终获得大彻大悟的。
没有大疑就不会有大悟。
质疑精神,求证精神,才是佛法修行(或者叫生命实践)的真精神。
三、“佛学”是关于佛教或佛法的学术性研究什么是“佛学”呢它是关于佛教或佛法的学术性研究。
将佛教或佛法与哲学相结合,就叫“佛教哲学”;将佛教或佛法与历史学相结合,就叫“佛教历史学”。
几乎可以将佛教或佛法与当代所有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而形成一门全新的“佛教XX学”——如佛教伦理学;佛教美学;佛教文学;佛教心理学;佛教生理学等。
比如说,我在印度德里大学作访问学者时,曾做过一个研究——“中国唐朝寺庙经济制度之研究”。
这个课题是专门研究唐朝寺庙经济来源的。
经研究我才发现,唐朝的寺庙,差不多全是地主,这些寺庙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
以长安着名寺庙——大兴善寺为例:当时的大兴善寺规模非常大——西到现在西安市友谊西路的最末端,东到友谊东路的最末端,南到小寨,超出现存大兴善寺的规模数十倍,就像一座小型城市一般。
如此庞大的寺庙,常住数千名僧人的经济来源如何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一是来自于皇家、皇族、达官显贵的布施;二是来自信众的丰厚供养;三是来自出租田地给佃户——当时大兴善寺麾下有良田千顷(“关中熟则天下足”。
关中的小麦一旦熟了,天下的粮仓就足了,可见关中是如何的富庶)。
这么多的良田怎么办大兴善寺就将田地租赁给佃户耕种。
这是大兴善寺一个重要的经济收入渠道;第四是开旅舍和饭店;第五是开榨油坊;另外还开设茶馆等等。
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大兴善寺的收入,顶得上一个大省的国库,或一个小国的国库——用当代的语言表述,其收入相当于一个大省或小国的GDP总量。
唐代安史之乱时,国家没钱打仗,都需要到大兴善寺等佛寺去借钱来打仗。
像这样的学术研究,就属于典型的佛学研究。
另外,据《太平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
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
以其无家,瘗于道左。
(唐)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
人见,谓之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
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即施主)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
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
’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