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三剑客激辩
纪录片丨《西南联大》合集(5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纪录片丨《西南联大》合集(5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
玛峰
第一集《八音合奏》
围绕清华、北大、南开三校长展开,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性格、理念、方略,探究三校可以成功“联合”的原因;同时,展现这“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走向——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得以创造、发现和孕育,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
在这三大师的背后,实际上是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身影。
第二集《刚毅坚卓》
战争,突然地到来了,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在跨越湘、黔、滇三个省份,行程三千多里的行走当中,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
这次行走成为了联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刚毅坚卓”得以成为联大校训。
而这四个字,正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他们经历轰炸、贫穷、病痛,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
第三集《大学之大》
战时的昆明,物资贫乏,条件艰苦,时有日军空袭,在这样的状态下,联大师生保持乐观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习、科研,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的栋梁之才。
第四集《火的洗礼》1938年的秋天,日本军队陆续占领广州和武汉。
至此,中国的大片领土沦陷。
在昆明的街头,不断出现来自沦陷区的青年学生。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一道道火线,只是为了在中国找到一张安静的课桌。
再次危机时刻,联大学子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积极参加到抗日的队伍中。
第五集《嘉荫长留》
在滇八年,西南联大的师生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精神,对云南本地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创办各级学校,改变
着云南的教育面貌。
西南联大精神的理解
西南联大精神的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西南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存在!就好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强光,照亮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你看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条件得多艰苦哇!但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硬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狂风暴雨中拼命抓住自己的梦想不放手,是不是超级牛?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西南联大,朋友就感叹:“那时候的人咋就那么有劲儿呢!”可不是嘛!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就像一群勇往直前的战士。
想想当时的教授们,为了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啥困难都不怕。
他们不在乎环境有多差,只在乎能不能把自己的学问教给学生。
这不就像是一位慈爱又勇敢的家长,拼尽全力要给孩子最好的吗?比如闻一多先生,那激情澎湃的讲课,感染了多少学生啊!
还有那些学生们,一个个都那么勤奋好学。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全然不顾周围的喧嚣和困难。
这多像在沙漠中极度渴望水源的旅人啊!而且他们还心怀天下,想着要为国家的未来出一份力。
西南联大精神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那就是坚韧不拔、追求卓越、心怀家国!这精神就像是一把火炬,照亮了过去,也应该照亮我们现在的路。
咱不能光嘴上说说,得真的把这精神传承下去啊!要像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一样,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都时刻想着为国家、为社会做点啥,你们说是不是呀!。
西南联大第四集火的洗礼观后感
西南联大第四集火的洗礼观后感看完《西南联大第四集获得洗礼》第四集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
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
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
西南联大几位老师的趣事
西南联大几位老师的趣事作者:胡邦定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11期我1942年进西南联大历史系,1946年联大结束离校,距今已近70年。
联大以大师众多著称,许多老师不仅学术上成就卓著,人格之高尚尤其令人崇敬。
今天回忆起来,仍不禁令人向往之。
仅举数例,以寄思考。
童心未泯、博爱诸生的金岳霖金岳霖先生1914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随后去英、德、法等国游学和做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
先后在清华和西南联大任教。
他和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为了救中国而向西方学习。
他不满足于一门科学知识,而要掌握科学之科学,掌握建立和发展科学的正确方法,即哲学和逻辑。
他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把逻辑分析的方法运用于哲学研究。
他所著的被商务印书馆列为大学丛书的《逻辑》一书,在我国逻辑教学上起了重要作用。
金先生在联大开逻辑课,是文法学院一年级新生的公共必修课,这是一个大班,以我入学的1942年为例,就有三百来人,金先生上课总戴个呢帽和一副眼镜。
汪曾祺校友在他的《金岳霖先生》一文中说,金先生戴的眼镜是一片白、一片黑的。
因为金先生眼睛不好,有一个眼睛畏光。
这是他1939年上课时看到的情况。
后来金先生到英国讲学,眼睛治好了。
1942年我听金先生课时,就换成两个镜片都是茶色的,而不是一白一黑的魔镜了。
金先生怕风。
每次进教室,他都要根据气温的高低,把教室门或开或关,最反对只开一半。
他说这样风正好吹到讲课人身上,他受不了。
索性敞开,倒不会有邪风吹来。
金先生上课,有他自编的教材,但他并不照本宣科。
因为同学们可以自己看。
金先生上课有特点,不是一直讲下去,而是讲一阵停下来向同学提问。
金先生非常关爱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十分亲和。
而且谁学得较好,他似乎心中有数,从来不叫一知半解或拙于辞令的人起来答问。
因为大学生一般都二十来岁了,叫他站起来,却回答不上问题,岂不难堪?商学系有个姓徐的女同学,人长得很美,有的同学戏称她为蒙娜丽莎。
西南联大纪录片第一集八音合奏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第一集八音合奏观后感哎呀,今天我看了一部超级好看的纪录片,叫做《西南联大纪录片第一集八音合奏》,简直是让我感慨万分啊!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咱们国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八音合奏的场景了。
你知道吗,那个时候的西南联大可是人才济济,学生们个个都是学霸,而且还有一群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
他们在校园里组成了一个八音合奏团队,演奏的那些曲子简直是美得让人窒息!我看完这个场景,都忍不住想跟着他们一起演奏呢!你知道吗,那个时候的西南联大可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能保持这样的学术氛围,真的是让人感到敬佩。
这些学生们不仅要面对战争的威胁,还要面对生活的艰辛,但是他们依然能够坚持学习,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你看那些音乐家们,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和激情,仿佛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有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而且呢,这部纪录片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团结一心,共同度过难关的。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却是非常深厚的。
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为了理想而努力。
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真的是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啊!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自己的梦想。
它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团结一心,共同度过难关的。
这种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学习和传承的。
所以啊,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看这样的纪录片,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
毕竟,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比那个时候好了很多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地学习进步,争取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的观后感就写到这里啦!我得去忙别的事情了。
关于西南联大,我们可以讨论些什么?
关于西南联大,我们可以讨论些什么?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8年第03期《无问西东》的导演,想必把名家散文、小说看得很熟,某些镜头划过时,文学爱好者看了,总忍不住会心一笑。
比如王力宏的冰糖莲子,日本飞机在上空炸着,他神色自若,拿着漱口缸煮莲子喝,似乎还有几颗红枣、枸杞,难免不让人想起汪曾祺的《跑警报》:一位广东同学,姓郑。
他爱吃莲子。
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
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能发生交集的,当然不只是冰糖莲子。
无论是一连片的茅草屋顶、抱着恐龙化石跑警报、“山羊胡子”教授念民离散而相失兮……都能从故纸堆里,找出相关的对应,每一幕流动的人像,就是一个线索,观影后深挖,都是宝藏。
电影有四个章节,心醉的唯有第二章节,讲述西南联大的部分,因此也只做了些与之有关的考据。
茅草屋、林徽因和五易其稿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写过不少回忆文章,连《昆明的雨》都有,说雨季相当长,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电影里,也是同样的雨多,教授一边讲课,一边雨冲漏了屋顶,淋湿了他的蓝色长衫。
在一些回忆文章里,也有不漏雨的铁皮屋顶,一下雨,铁皮屋顶就响了。
有次,金岳霖上课,正好下大雨,他嗓门大不过屋顶上的雨声,说,咱们停课赏雨吧。
也有一说是陈岱孙,在黑板上一笔一笔描出4个尺长大字——“停课赏雨”,两人的特点都是没结婚。
杨振宁也有对西南联大的记忆: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不停。
地面是泥土压成,几年之后,满是泥垢;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吹掉。
这样的房屋,显然违背了设计者的初衷,然而也是不得已为之,设计者至今都很有名气,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抗日战争来临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渡(参照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说法),先是在长沙办学,但当地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又分三路西迁昆明。
西南联大三巨头
一、梅贻琦———西南联大“联合”的灵魂
多年来,学术界对西南联大的探索和研究经 久不衰,取 得 了 重 大 的 成 就。 然 而,为 什 么 西 南 联大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国唯一联合到底的 大学,其意义何在?似尚有待深入研究。学者们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回答,而我的回答应该从 梅贻琦说起,因为梅贻琦是西南联大能够联合到 底的关键人物,是其灵魂。他的精神,他的作为, 支撑着西南联大的大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0202 No2,2020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20年 2月 Feb.,2020
西南联大三巨头
谢本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西南联大三巨头,即是西南联大三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梅贻琦是西南联大的灵魂,蒋梦麟是西南联大的支柱,张伯苓是西南联大的儒者。他们的顾全大局、联合团结,使 西南联大坚持八年之久,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教 育 史 上 的 奇 迹。 研 究 西 南 联 大,揭 开 联 大 “联 合 ”之 谜,就 应当从三巨头的研究切入。这里从不同角度,阐述三巨头在联合中各自的作用。 关键词:西南联大;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0)02-0126-13
西南联大演讲稿
西南联大演讲稿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攻占北平、天津,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西南联大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又于1938年2月迁入云南,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课,直至1964年月宣布结束,设立时间共8年整。
它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2000余人。
抗战胜利以后,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当年的物质条件不可谓不寒酸:学生宿舍无一砖一瓦,全是夯黄土为墙,堆茅草为顶,窗户没有玻璃,仅有几根树枝聊以象征。
绝大多数师生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时还要在敌机轰炸下逃生。
可是当年的西南联大,在三不管的地方,坚守大学理学,主张:“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教师为爱国而教,学生为救国而学,吃红薯干,点桐油灯,以苦为乐,励精图治,弦歌不坠,为人师表,人格独立,沉潜专注,甘于寂寞。
一言以蔽之:“推进科学民主,传播教育与学术,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涌现出大批真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她的学生把她的种子洒遍了世界各地。
反思今日,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优越,抱怨太多,精神过于贫乏,西南联大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陈序经先生在西南联大
代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13 年 7 8 9 7 月2 日,侵华 日军进 攻天津 ,野蛮轰炸南 开大学,校 园被 日军 占领 。其 时 ,陈先 生到广东顺德 开展蚕 丝工业调查 ,不在校 园。天津只有
他 的 夫 人 和 3 孩 子 ,形 势 相 当危 急 , 没 有 办 法 ,他 的夫 人 和 孩 子 只得 仓 促 个
盘西化 ’ ,却经常一袭长袍,一个地道的中 国传统谦谦君子形象 ;他优容雅 量 ,宽厚 内敛 ,却先后 在国 内掀起三 次激烈 的文化大 论战 ,半 生备受争议 与误解 ;他 ‘ 不做官 ’,拒 绝做教育 局长 、驻外大使 ,却历任南 开大学 、 西南联大 、岭南大学 、中 山大学 、暨南大学 的 ‘ 官职 ’,无愧 为 ‘ 百年岭 南第 一校长 ’;他 不信教 、不入 党 ,以学术独立姿 态傲对 时代 ,终被 ‘ 文 革 ’的暴风雨裹挟而 去。” ( 陈枫:( ( 小传 陈序经 :全盘西化先锋 岭南第 校长 寂寞文化学人 》 ) 中盛赞的 “ ”,就是陈序经先生 。作 为2 文 他 0 世纪 中国教育史 、文 化史 的标 志性人物 ,他 在 西南联大穷愁 困厄、颠沛流 离 中坚 守的道德 良知 和人文理 想,值得我们 倍加政 府教育 部决定将北 大 、清华 、南开三校合 组在 长沙办临时大学 的消息 后,他急忙辗转赴长 沙,与南开教授杨石先 、黄钰生等 同仁 积极筹办临时 大学,迎 接南 下流亡 学生 的到来 。 1 3 年1 9 8 月,国民政府最 高当局批准 长沙临 时大 学西迁 昆明,陈先 生与南开大 学同事方显 庭教授带领 数 卜 名师生经桂林、梧 州,再乘船到达广州 ,再经 香港 乘船到越南海 防,转乘火车经越 南河 内、云南河 口,到达 昆 明 。据 其子陈其津教授 回忆 : “ 西南联 大成 立后,校方要父亲 当法 商学院 院长 ,父亲极力推辞 ,连 张伯苓校长 也帮父亲 推辞 。但是蒋 梦麟与 梅贻琦 两位校 长一定 要他干 ,父亲推 辞不 得 ,只好先接 下来 。 当时他 以为抗 战 时期,暂时做一下 ,谁 知一直做 了多年 。当时他 是联 大最年轻 的院长 ,年仅3 岁。 陈其津: 我的父亲 陈序 5 ”( 经 )但因 昆明校舍不 敷,西南联大文学 院和法 商学院暂设 蒙 自。于是 ,陈先生 和联大师 生又从 昆明剑蒙 [ , j 与闻一多、陈寅恪、刘文典 、陈岱孙 等教授住在 南湖边上 的 哥胪 士洋行 。据陈先生 自己回忆: “ 我在蒙 自几 个 月,每天早起 ,至少围绕南湖 的半个 周围二次 ,而下午饭 前,往往环绕南湖 的整个刷 围一次,而 日,在我所 { . 卞 的葛老斯 ( 哥胪士 )的洋楼 的楼上 ,有 了阳台 ,对着南湖 。 陈序经 :( ”( ( 我怎样研 究文化 学 )战前 ,在南 丌 大学经济研究所 ,他研究的主要领域 是工业 化 问题 ,参与2 世纪3 年代 的中西文化论战 只是 自己的兴趣 。但到 0 0 蒙 1后 ,他对 文化问题的研究兴趣越来越 浓厚 ,除 了 上课 、演讲与学 院的行政 作外 ,他 对文化 问题进行 了系 3 = 【 : 统 的专 门研究 。 “ 陈序 经的 《 文化学概 观》和此 后十 多本有关 文化学著 作 ,都 是在蒙 白拟定 大纲 的。 夏 和 ”( 顺:( 盘西化 台前幕后 :陈序经传 ) 《 全 在联大法 商学院 ,他除讲授 一年 级的必修课 《 会学原理》外 ,还讲授选 修课 《 社 文化 学》和 《 华侨 问题 》 ( 最初 与陈达合 开 ) 《 。 文化 学》作 为社会学 系的选修课 ,但 由于社 会学系学 生较少 ,其他 院系 的学 生也积极 选修 。如 13 年进入西南联大 中文系的林元就选修过 陈先生的课 ,据林 元说, 由于此前 知道 陈先生提倡全盘西 98 化,知名度较 高,他就选择 上陈先生 的课 。到林元毕业时 ,陈 先生还 推荐他到 两广 同乡会创办 的昆明 粤秀中学 任 教务 长 。当时 , 《 文化 学》的课时每剧有两 节课 ,上课前 ,他 都要写出详细 的讲授提 纲 ,根据提纲 给学生授 课。后 来,这些提纲不断累积起 来,就成为他战后 出版 的 《 文化学概观 》的初稿 。14 年 ,该书 由商务印书馆 97 出版 。同时,作为社会学 系教授 ,他还积极支持社 会学系学生读书 小组 的活动 。在读书 小组的讨论活动 中,学 生们对 当时的各种理论 、各种 观点、各种社会 问题进 行热 烈的 自由讨 论,陈先生充分肯 定学生们 的讨沦,有 时 还亲 自参与他们 的讨论,帮助他们分析和研究 问题。 在 昆明时期 ,陈先生先住在玉龙堆2 ,不久 ,他们全家迁到鸡呜桥附近 的复 兴新村 ,这里 是当时南开经济 号 研究所 为部分 教师租 住的房子 ,是一栋 两层楼房 。他们 家住 在二楼 ,楼下住 的是 吕学海夫 妇和 岑家梧夫妇 。岑 家梧 是 民族学家 ,曾在 昆明著有 《 西南文 化论》, 吕学海夫妇后 去美国 。在这里 ,陈先生像战 前一样 负责着南 开经 济研究所 的调查项 目,为 了不影响正 常的教学和 日常行政工作 ,他 把社会调 查尽 量安排在假期 。14 年暑 90 假 ,他 原4 划 从安南到暹罗 、马来 半岛 以及新加坡等地 考察,然后再从缅 甸回 国。但 当他 到暹罗边境 时,不 幸 t 一
西南联大的“想象误区”
西南联大的“想象误区”作者:张曼菱来源:《记者观察》2021年第04期西南联大这些年来成为社会热点,“以文学想象写史”的作品大量流行,网络时代的“段子”具有传播优势,催生很多与历史脱节的任意发挥,是谓“想象的误区”。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三校联合办学”的想象误区,这涉及西南联大形成的一部大历史。
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是,张伯苓对梅贻琦说“我的表你戴着”,三校的合作从此亲密无间。
这种交代轻描淡写,有点“软文”的风格,轻巧逗趣,可是与这段厚重的历史实情不相称,不能以此来涵盖长达九年的联合办学的过程。
我深信,一切学风乃至“人格”都植根于体制之中,所以有必要深究其奥。
三校都是名校,进入成熟期,有自己的学术高度和风格。
抗战烽烟陡起,三校“联合”办学,是共同利用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并非“合并”。
其中很多差异与鸿沟,需要弥合,绝不只是“校长个人关系”那么简单的事情。
联合联合的过程就是一场“战火中的人文整合”,其中包含了多少心血、智慧与承当。
有些事情我是在采访中逐渐感知的。
如当年的“湘黔滇旅行团”,简称“步行团”,由三佼组成,计有教师11人,学生284人。
存1938年2月20日离开长沙,至4月28日抵达昆明。
在穿越山野的路途中,学生分成了小队,但带队的黄师岳团长并不要求师生们列队而行,都是按其体力,散漫而行,赶到目的地即可。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三校的师生们应该会发生很多的结识交往,然而在采访中我发现,步行团里的人们各守学校的界限,相互间是“不搭理”的。
采访吴征镒时,他回忆了与老师李继侗同行,采集植物标本,有时路遇闻一多等人。
吴征镒当时是清华助教,他没有谈到与学生或其他人的接触交往,显然活动范畴只在清华教师圈内。
采访北大哲学系的任继愈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的冯钟豫时,我发现他们彼此根本没有留下印象。
到昆明以后,任继愈与冯钟豫之妹冯钟芸恋爱结合,但两人都没有捉及步行团时有过接触。
其他步行团成员,采访中也没有涉及与别校的老师同学“交叉接触”的事。
三千里上学记: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三千里上学记: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作者:张渺来源:《晚晴》2017年第12期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90余位西南联大老校友齐聚燕园,共同纪念西南联大取得的辉煌成就。
“西南联大”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这所临时组建的大学却以“刚毅坚卓”的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培养出了一代人文与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这所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
三校南行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陆续从北平和天津撤离南迁至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像在校歌歌词里的那句“辞却了五朝宫阙”所形容的那样。
当时,闻一多带着几个孩子从天津坐船离开,路上遇见诗人臧克家。
“你那些书怎么办呢?”臧克家问他。
“大片大片国土都丢掉了,几本书算什么。
”闻一多回答。
吴宓是那年的11月4日离开北平的,临走时他写了首诗,“鸟雀南飞群未散,河山北顾泪常俱”。
那一天,北平笼罩在浓雾当中,而他在庆幸师生们不会失散。
南迁的三校师生,在长沙暂时停驻,最终落脚在昆明。
3所校风迥异的大学联合成了一个——西南联大,而3位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成为这所联合大学的筹备委员会委员,也就是后来的联大“三常委”。
“当时,梅校长是3位校长里最年轻的,也是最具忧患意识的。
在‘七七事变’之前,日军还在北平城外,他就早早开始转移清华大学的物资。
后来,清华的资料和教学设备,是三校当中保存最多的。
”张曼菱说。
起初,3位校长轮流担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1年。
但由于蒋梦麟、张伯苓都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年在昆明,轮任制度最终没有实行,始终由梅贻琦主导联合大学的校务,成为实际上的校长。
这所特殊历史条件下成立的联合大学,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但用潘际銮的话说,它具备的师资条件,与学生的成材率,却是空前绝后的,“无法复制”。
百年陈酒昆明这座西南边陲安静的山城中,猛然迎来了一大群“有大学问”的人。
西南联大的名人故事
西南联大的名人故事那西南联大可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出了不少超厉害又超有趣的名人呢。
就说闻一多先生吧。
他那可是相当有个性。
闻先生留着一把大胡子,这胡子可不仅仅是为了耍酷哦。
他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那叫一个激情澎湃。
有一次讲古代神话,他就像个说书先生一样,把那些神话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感觉那些神仙鬼怪都要从书本里跳出来了。
而且闻先生特别有骨气,面对当时的黑暗势力,那是坚决不屈服。
他发表演讲,痛斥那些坏蛋,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
他的最后一次演讲,那真是震撼人心,虽然知道危险重重,可他毫不退缩,真不愧是西南联大的脊梁式人物。
还有沈从文先生。
他呀,看起来就是个很质朴的文人。
沈从文的口音有点特别,带着湘西的那种韵味。
他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可喜欢听了。
他经常给学生讲他老家湘西的故事,什么美丽的山水啦,奇特的风俗啦。
他的文字就像湘西的山水一样清澈动人。
据说有一次,他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写得比学生的作文还长呢,特别认真细致。
而且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还时不时地闹点小笑话。
比如说他在生活上有点迷糊,可能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有次找东西怎么都找不到,结果发现就在自己手里拿着呢。
再说说钱钟书先生。
这位可是个超级学霸,学问大得没边儿。
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那才华就像光芒一样藏都藏不住。
钱钟书看书速度超快,而且过目不忘。
他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不管聊到什么话题,他都能旁征博引,从中国的古籍到外国的名著,信手拈来。
他还特别幽默,有时候会调侃自己的同事或者朋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没有恶意,反而觉得他很有趣。
他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那些学生都特别崇拜他,觉得能听到他讲课简直是一种超级幸运的事情。
西南联大的这些名人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纪录片《西南联大》解说词
纪录片《西南联大》解说词《从〈西南联大〉看教育与信念的力量》看那纪录片《西南联大》,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传奇岁月的大门。
那里面的故事啊,比最精彩的小说还吸引人。
西南联大,那可是特殊时期的一个奇迹。
你想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有理想有学识的人,就像一群执着的候鸟,为了心中的那片知识的绿洲,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一起。
他们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条件艰苦得就像在石头缝里种花。
可他们却培育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人才,这不是奇迹是什么?那里的老师啊,各个都是宝。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自己的光芒从来没有熄灭过。
就拿闻一多先生来说,他站在那简陋的讲台上,讲着古代文学,那股热情就像是一把火,能把学生们心里对知识的渴望都点燃。
他在那样动荡的环境下,还能坚守学术,就如同在狂风巨浪中的礁石,坚定不移。
他给学生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在困境中不低头的精神。
学生们呢,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贪婪地吸收着老师给予的一切。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不容易。
他们一边要躲避战火,一边还要努力学习。
他们的宿舍可能漏风漏雨,吃的东西可能也很简单,但是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这就好比在沙漠里行走的旅人,虽然周围是无尽的黄沙,但他们心中有一片绿洲的梦想。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读书,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宽敞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还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
可我们有时候还会抱怨学习辛苦,跟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比起来,我们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在西南联大,学术自由是一种风气。
就像一阵春风,吹过校园的每个角落。
老师和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探讨各种思想,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管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
这种自由的氛围啊,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让知识的种子能够茁壮成长。
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大家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可以在知识的草原上尽情驰骋。
那时候的校园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了温暖。
西南联大有趣的故事
西南联大有趣的故事西南联大那可是个传奇的存在,里面有趣的事儿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先说说联大的老师吧。
有位金岳霖先生,那可是个超级有趣的人物。
金先生常年戴着个大眼镜,眼睛在镜片后面总是透着一股特别的机灵劲儿。
他讲逻辑学,这课本来挺枯燥的,可到了他这儿就变得妙趣横生。
据说啊,金先生有个习惯,他养了一只特别大的斗鸡。
这斗鸡可不得了,金先生把它当宝贝似的,每天就带着这斗鸡在校园里溜达。
那画面,您想啊,一个大学教授,后面跟着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斗鸡,简直是联大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而且这斗鸡还特别有灵性,就跟金先生的小跟班似的,金先生上课的时候,它就在教室外面等着,下课了就又跟着金先生走,好像也在跟着学习逻辑学似的。
西南联大的学生宿舍也有故事。
那宿舍条件可差了,好多学生挤在一间小屋里。
有个学生晚上睡觉的时候,老是觉得有东西在咬他,一开始还以为是同屋的同学开玩笑呢。
结果有一天晚上,他实在受不了了,点着灯一看,好家伙,原来是老鼠在他的被子上开“运动会”呢。
这老鼠还不怕人,瞪着小眼睛看着他,好像在说:“这也是我们的地盘。
”于是啊,学生们就开始了和老鼠的“斗智斗勇”。
有的学生弄来一些捕鼠夹,可这些老鼠太狡猾了,经常把捕鼠夹上的诱饵吃了,还不被夹住。
后来有个学生想了个主意,他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一点腊肉放在捕鼠夹上,这腊肉的香味可把老鼠们馋坏了,终于有一只贪心的老鼠被夹住了,学生们高兴得就像打了一场大胜仗。
联大的校园里还有很多自由的学术氛围下产生的趣事。
不同专业的学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那场面可热闹了。
有一次,学物理的和学哲学的学生争论起来了。
学物理的学生说,这个世界都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那些哲学的东西都是虚的。
学哲学的学生可不服气了,就说物理只能解释表面的东西,深层次的意义还得靠哲学。
这两边谁也不让谁,从白天争论到晚上,最后都没个结果。
不过第二天,他们又像没事人一样,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了,这种学术争论在联大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争论很有趣,能让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西南联大三剑客
西南联大三剑客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英才辈出,然而当时脍炙人口的“西南联大三剑客”――罗常培(1899-1958)、郑天挺(1899-1981)和杨振声(1890-1956),如今却罕为人知,有些文章甚至把“郑天挺”误当做了“郑天翔”。
最早称道这“三剑客”的,是吴文藻冰心夫妇。
冰心自述:1938年秋,我们家辗转到了云南。
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我和孩子们住在昆明郊外,文藻则在城里上课。
每到周末,文藻就从城里骑着马回家,还往往带着几位西南联大没带家眷的朋友,如被称为“三剑客”的罗常培、郑天挺和杨振声,苦中作乐。
为什么罗、郑、杨被称为“西南联大三剑客”呢?因为他们侠义心肠,忍辱负重,是创建和发展西南联大事业中的英雄人物。
这三位所做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都是不能磨灭也不可忘记的。
“三剑客”互相之间很有缘分。
罗常培和郑天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地出生,都在1899年8月9日这一天生于北京。
二人为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同学,后又在北大和西南联大同事多年。
杨振声比他俩年纪大九岁,也曾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并同在北大和西南联大任职。
三人多年以来同学、同事,同命运、同甘苦,结成了同心同德的挚友。
他们三人也曾在抗战中为共同的事业而奉献。
自1936年起,罗常培兼任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
七七事变爆发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得知罗常培是满族人,又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想把他拉到伪满洲国演讲,对于这种拉拢和威逼利诱,罗常培婉言谢绝。
七七事变爆发时,北大的重要负责人多在庐山参加会议,只留下理学院院长饶毓泰、秘书长郑天挺和罗常培等人维持北大残局。
那一年,北大和清华联合招生,7月7日这天,罗常培与两校考试委员会的负责人,从上午8点到下午7点在红楼地下室监印了新生考题一万两千份。
罗常培在北平沦陷后,和郑天挺一起日夜守护北京大学校舍及教学设备。
国事、校事、家事交织在一起,百感交集。
随后,罗常培和北大同仁等到南方的消息,还收到在长沙的赵元任写来的信,得知北大、清华、南开及中央研究院迁湖南的情况,于是尽快南下,参与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
历史上国学家汪曾祺是怎样评论西南联大的
历史上国学家汪曾祺是怎样评论西南联大的有人归纳总结:大众教育、成人教育才是造就西南联大奇迹的最根本的教育,培养通识人才,先成人再成才,“八载弦歌不绝,万千桃李芬菲”,这是它文化基因传承不断的第一个秘密。
严谨的学风和学术规范是联大文化基因传承不断的第二个秘密。
联大之联合,是教育之联合,学术之联合,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之联合。
敢于担当,居安思危——这正是联大文化基因传承不断的第三个秘密。
而汪曾祺认为西南联大出人才皆因“自由”。
为什么,可以看他的两篇回忆文章。
《新校舍》汪曾祺晚年在一篇题为《新校舍》的文章中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
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汪曾祺的母校是西南联大。
1939年,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云南考大学,这一去就在昆明待了七年。
汪曾祺数学一般,作文突出,喜欢画画,在中学属于偏科学生,报考由清华、北大、南开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多少抱有一些碰运气的心态。
他当时想,一旦落榜,就再去考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如此则后来的汪曾祺就应该是一个画家而非作家了。
汪曾祺的同学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区,有一个河南的同学是从老家一步一步走来的,一个西康的同学是买了一头驴一路骑过来的,可见战时上大学,是何等的不易。
汪曾祺说: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和智慧的,他却这样自问自答:“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
”在那个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借用昆明原有的学校、房舍、祠堂,也有自建的新校舍,条件确实说不上好。
汪曾祺读的是中文系,住在新校舍。
学生宿舍在新校舍的西边,土墙草顶,汪曾祺说:“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
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
《西南联大》五集观后感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因为如此联大毕业率不到50%。
感慨四、甘愿吃苦、乐于清贫的精神。
抗战时期,全国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联大学生,吃穿住都成问题,敌机轰炸,所有人天天都面临着生死的威胁,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也没能影响到联大师生做学问、学知识。
他们抱定知识救国的决心,孜孜不倦,舍身忘我,确实值得现代学生好好学习。
有一个镜头:闻一多带领几百名学生从长沙行走1600公里来到了云南,他们边走边学、边走边体查民情、边走边讨论,把队伍当成了移动的课堂。
在那么恶劣的条件,那样的环境他们都能如饥似渴地坚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子们还有理由整天游戏、抖音,荒废学业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 大三剑 客激辩
口 杨振 宁
看 着 我们 f 这 种 意 识 并 不 一 定 使 我们 停 止 辩论) 。 可 是 一 般 来 说 .学 生 们 和 其 他 茶 客 之 间并 没 有 不 和 的 气氛 。 在 茶 馆 中 .我 们
曾经 目睹 一 些永 远 不
来 的商 人 大 家 都 高 谈 阔论 , 而 我 们 通 常 是 声音 最 大 的 。 有时候 . 正
当我 们 激 烈地 辩论 时 ,会 突 然 意
识 到 我们 的声 音太 大 .大 家 都 在
4 2 l 新_代 } 2 ∞ 1 1 }
跫人 生 . 凡 尘 物 语
坚持不懈 , 直 到 成 功
后. 我须 承认 . 我 的 生 命 每 天 都
似微 不足道 , 然 而, 累积起来 。 巨 树终会 倒下。 这 恰 如 我 今 天 的 努 力 。就像) 中洗 高 山 的 雨 滴 , 吞 噬
猛 虎的蚂蚁 .照亮 大地 的星辰 . 建起 金字塔 的奴隶 . 我 也 要 一 砖
一
次. 才能成功。 坚持不懈 . 直到 成功
我 要 尝试 , 尝试 。 再 尝试 。 障碍 是 我 成 功 路 上 的弯 路 . 我 迎 接 这 项
口 奥格 ・ 曼狄诺
在 古老 的东 方 . 挑 选小 公 牛 到竞技场格 斗有 一定 的程序 . 它 们 被带进 场地 . 向手持长 矛 的斗
牛士攻 击. 裁 判 以 它 受 激 后 再 向
坚持不 懈 , 直 到成功。
头 就 是 下 一 次 舒 展 的笑 容 ( 今 天
从今 往后 . 我 承 认 每 天 的 奋 斗就像 对参天 大树 的一 次砍击 .
次 当这 种 队 伍 走 过 时 . 茶 馆的喧1 嗣 声就 会 突 然 止 息 。然 后 , 远 处 预 期 的枪 声 响 了 .我 们 都 静 静 地 坐 着 . 等 待 着 士 兵 们 走 回来 . 向 南影 里 的 细 节 从 那 些 辩 论 当 中 .我认 为黄 昆是 一 位 公 平 的辩 论 者 .他 没有
坑 陷 他 的 对 手 的 习惯 。 我还 记 得
排黄 昆、 我和张守廉f 另 一 位 物 理 系研 究 生 ) , 到昆华中学教书 。 . 三
个 人 分 了 一 个 教 师 的 位 置 .而 学 校 安 排 了一 座 建 筑 角 落 里 的 一 间
房 间给我们三人住
这所 中学距离联大差 不多 3 公 里 我 们 三 人 白天 经 常 在大 学 校园里 上课 、 吃饭 、 上 图书 馆 , 晚 上 才 回 到 我们 的房 间睡 觉 。因 为 大 学 校 园 内 没 有 喝 茶 的地 方 . 所 以 我们 养 成 了一 个 习惯 :每 天 晚 饭后 . 回到中学以前 . 花 一 个 或 两 个 小 时在 茶馆 里 喝 茶 。那 些 茶 馆 集 中 于大 学附 近 的三 条 街 上 。通
头 几 刀 可 能 了无 痕 迹 每 一 击 者
的 不 幸 .往 往 预 示 着 明 天 的 好 运
夜幕 降临 回 想 一 天 的遭 遇 我 总 是心存感激 。我深知 , 只有 失败 多
斗 牛 士 进 攻 的 次 数 多 寡 来 评 定 这 只 公 牛 的 勇 敢 程 度 从 今 往
他 有 一 个 趋 向 .那 就 是 往往 把 他 的见 解 推 向极 端 。 很 多年 后 , 回 想 起 那 时 的 情 景 .我 发现 他 的这 种
趋 向在 他 的 物 理 研 究 中 似 乎 完 全 不存在 。 茶 馆 的 客 人 们 包 括 种 种 人
物. 有不少是学生 . 可 是 大 多 数 的 茶客 是镇 民 、马 车 夫 和 由远 处 而
趁 着这种背景 . 我们 无 休 止 地 辩论 着物 理 里 面 的种 种 题 目 。 记得 有一次 . 我 们 争 论 的题 目是 关 于 量 子 力学 中 “ 测量 ” 的准确意义 。 这 是 哥 本 哈 根 学 派 的 一 个 重 大 而 微 妙 的 贡 献 那 天 . 从 开 始 喝 茶 辩 论 到 晚 上 回 到 昆华 中 学 .关 了 电 灯 . 上 了床 以 后 。 辩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 现 在 已 经 不 记 得 那 天 晚 上 争 论 的 确 切 细 节 了 也 不记 得 谁 持 什 么 观 点 但 我清 楚地 记 得 我们 三 人最后都从 床上爬起来 . 点 亮 了 蜡
过 那 些 喝 茶 的 时 间 .我 们 真 正 认 识 了 彼 此 我们 讨 论 和 争 辩 天 下
一
兵走 . 有 少 数 却 喊 着 一 些 口号 , 像: “ 二十年后 . 又 是 一 条 好 汉 !” 每 一
切 的 一 切 :从 古代 的历 史 到 当
代 的 政 治 .从 大 型 宏观 的文 化 模
能 忘 记 的 情 景 和 事
件 :好 几次 坐在 凤 翥 街 的 茶 馆 里 .我 们 看 见 一 队 一 队 的士 兵押
着 一 些 犯人 向北 方 走
去 .走 向 昆 明 西 北 郊 的 小 丘 陵 地 带 .那 里 满布 着散 乱 的野 坟 。 每 一 个 犯 人 都 背 着 一
左起 : 黄 昆、 张 守廉 、 杨振 宁
块 白色 的 板 子 .上 面 写 着 他 们 的 名 字 和 罪
行 大 多 数 的 罪犯 都 静 静 地 跟 着 士
1 9 4 2年 秋 天 . 我 考 进 了 清 华 大 学 研 究 院 的 物 理 系做 博 士 生 当时 博 士 生 的补 助 金 是 不 够 的 。 所 以 我 们 都 在 找 教 学职 位 来增 加 我们 的收 入 我 父 亲 的 朋 友徐 继 祖 先 生 是 昆华 中 学 的 校 长 .他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