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高考真题分类诗歌汇编校对版

合集下载

2011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原题回放

2011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原题回放

12.①(3分)B ②(4分)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 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 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 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 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 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 浅而意深。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 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 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 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作者简介】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 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 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 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 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答: 【参考答案】 (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 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 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 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 感。
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尤善写 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上片写黄昏时的 羁愁。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 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萧杀 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 触媒体。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 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 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 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 《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 词》)。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 《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或云: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 秋 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 乐· 秋思》)。

2011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与答案

2011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与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全国卷一)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广东卷浪淘沙夜雨梁寅①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

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

[3分。

“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

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4分。

“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2011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附参考答案及赏析)

2011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附参考答案及赏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及诗文赏析(16套)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及诗文赏析(16套)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精析及诗文赏析一、(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3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2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注]此词为纳兰性德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时年29岁。

1. 今古山河无定据。

定据,一定的准则。

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作为皇室贵族,跟随一代明主康熙出巡,纳兰性德却有如此超凡感悟。

2.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画角:军队中的号角。

牧马:战马,此指铁骑,征骑。

翻译: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

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

3.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满目:满眼所见。

西风:秋风。

丹枫:深秋树叶变红后的枫树。

翻译: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4. 从前幽怨应无数。

从前:往昔,先前。

幽怨:郁结于心的愁恨。

翻译: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

下阙此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5.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铁马金戈:战争。

青冢:王昭君墓。

翻译: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x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高三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基础试题07-06 1810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一、语文题目1. 散文题2. 诗歌题3. 阅读题4. 改错题5. 审美题6. 文言文题7. 写作题8. 短文写作题二、数学题目1. 初等数学题2. 几何题3. 代数题4. 概率与统计题5.函数题6. 推理与证明题三、英语题目1. 词汇题2. 阅读理解题3. 完型填空题4. 语法题5. 写作题四、物理题目1. 力学题2. 光学题3. 电学题4. 热学题5. 声学题6. 直流电路题7. 交流电路题8. 波动题五、化学题目1. 元素与化合物题2. 离子反应题3. 化学方程式题4. 酸碱中和题5. 氧化还原题6. 有机化学题六、生物题目1. 动物学题2. 植物学题3. 生态学题4. 生物实验题5. 遗传学题6. 分子生物学题七、历史题目1. 战国时期问题2. 三国时期问题3. 隋唐时期问题4. 宋元明清问题5. 近代史问题6. 20世纪问题八、地理题目1. 中国地理题2. 世界地理题3. 物理地理题4. 人文地理题5. 地图题九、政治题目1. 政治理论问题2. 国际政治问题3. 共和社会主义问题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问题5. 中央政府问题6. 地方政府问题十、经济题目1. 经济基本知识问题2.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3. 经济发展问题4. 财政与税收问题5.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问题。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届高考诗歌鉴赏考题精练3

2011届高考诗歌鉴赏考题精练3

2011届高考诗歌鉴赏考题精练4(20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 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

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

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答案一、(全国新课标卷)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二、(全国大纲卷)(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真题之诗歌鉴赏一、【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二、【全国新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三、【北京卷】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四、【上海卷】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4分)五、【天津卷】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六、【重庆卷】渡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七、【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八、【山东卷】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九、【江西卷】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十、【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5分)十一、【广东卷】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十二、【福建卷】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分)(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十三、【浙江卷】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十四、【安徽卷】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十五、【湖南卷】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十六、【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分)(2)两诗第一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十七、【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