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管理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一、引言第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质量,特制定本管理方案。

二、管理目标1、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规范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确保活动的安全、有序和有效。

三、管理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和管理第二课堂活动。

2、多样性与个性化提供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3、科学性与规范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4、安全性与保障性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师资等保障条件,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参与活动。

四、活动项目设置1、学术科技类如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文化艺术类如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3、体育健身类如各类体育比赛、健身活动等,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4、社会实践类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创新创业类如创业培训、创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活动组织与实施1、活动计划制定每学期初,各学院(系)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本学院(系)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报学校相关部门审核备案。

2、活动申报与审批学生社团或个人根据活动计划,填写《第二课堂活动申报表》,经所在学院(系)审核同意后,报学校相关部门审批。

审批通过后,方可组织开展活动。

3、活动宣传与推广活动组织者通过校园网、海报、班级群等多种渠道,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Li xing tan suo“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探索与实践----------------------------------------------------------------------------------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刘永恩江俞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列入学生培养方案,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和雅安地方经济文化特色,制定了“第二课堂成绩单”操作策略。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内涵解读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内容设计方面要求涵盖党团学工作履历、志愿公益经历,团学活动情况,实践活动经历以及创新创业创优等五个部分。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数据记录,也是对学生综合发展的主要评价体系之一。

高职院校实践“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后,学生可根据特长或兴趣爱好逐步找准自身发展的目标,在就业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与实践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内容设计上包括了思想成长、技术技能拓展、社会实践、文体素质、创新创业和学生工作等六个版块。

积分标准涉及志愿服务、文艺表演、社团活动等。

考核积分在0.5分至20分之间。

学院要求学生至少修满60个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积分方可毕业。

学生在校参与活动的情况以积分的方式换算为学分,并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

“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构成为必修46个积分,选修14个积分。

必修积分的构成是,思想成长15个积分,技术技能拓展15个积分,社会实践10个积分,文体素养拓展4个积分,创新创业能力2个积分。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务学工系统”增设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模块。

关于第二课堂建设的调查分析

关于第二课堂建设的调查分析

关于第二课堂建设的调查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第二课堂建设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兴趣爱好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提升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的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课堂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第二课堂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第二课堂建设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第二课堂的参与,学生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第二课堂建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第二课堂建设的因素,并通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调查和需求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第二课堂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第二课堂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课堂建设对于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第二课堂建设,深入研究其意义和影响因素,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关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第二课堂建设的调查分析,探讨当前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第二课堂建设的因素,了解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及其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需求,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促进第二课堂建设的持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主要聚焦于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社团组织、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等。

当前,虽然高校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并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实践机会有限,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中的作用,需要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

本文将围绕加强课程整合、拓展学生实践机会和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促进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1.2 问题意义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

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课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和隔阂,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的不足。

这种现象不仅令学生无法全面发展,也影响到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深入研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这一举措也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通过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解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协同育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当前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优化策略,进一步完善校园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一、引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特制定本管理方案。

二、管理目标1、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管理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多样性原则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开放性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参与活动,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4、规范性原则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

5、有效性原则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对活动进行及时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活动项目设置1、学术科技类组织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2、文化艺术类举办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比赛和展览,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体育健身类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健身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社会实践类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创新创业类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孵化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活动组织与实施1、活动策划(1)各活动项目负责人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包括活动主题、目的、时间、地点、参与对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经费预算等。

(2)活动策划方案需提前提交给学校相关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2、活动宣传(1)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海报、班级通知等多种渠道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学生知晓活动信息。

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载体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研究

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载体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研究

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载体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学校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第二课堂成绩的核算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反映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和表现。

对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也可以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优化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的实施情况,探讨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工作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分类与评价,分析第二课堂工作的影响和效果,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的重要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提出改进和完善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的建议,为未来第二课堂工作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实现研究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明确研究背景和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职院校师生在第二课堂工作中的认知和体验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获取第一手资料支撑研究结论。

通过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和实践者,就第二课堂工作的重要性、难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获取专业见解和经验分享,为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体系的特点、问题与发展方向,为完善和推进第二课堂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和支撑。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李卫森曹霄燕河北大学【摘要】文章阐明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指的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类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总称。

它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进一步深化,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大学生拓展素质、提升能力、人格养成的重要阵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新能力……开发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这赋予了高校第二课堂新的使命,只有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有益地补充,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第二课堂教育在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和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使其具备较高素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因此,第二课堂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也是高校实施特色办学和创新培养的重要载体。

高校应根据学科、专业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建设。

构建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体系。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智能,最终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第二课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课堂教育以其内容的新颖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参与的实践性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但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对第二课堂的认识程度不一致。

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各部门对第二课堂的作用和意义没有达成共识。

学校各部门间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配合程度不够。

“双创”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双创”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双创”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双创”政策的深入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资源不足、引导不当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本文将就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资源不足高校第二课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场地、设备、人员等。

目前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导致了资源紧缺的情况。

在一些学科领域,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更是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2.引导不当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一些高校在引导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一定问题。

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业余时间较少、排名较高的课程,而忽略了自身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

3.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一些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参加后产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

有的学生甚至觉得第二课堂是为了填平学分而已,影响了其学习的投入度和主动性。

二、对策建议1.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支持力度高校应该加大对第二课堂建设的资源投入,包括增加场地、更新设备、引进优秀教师等。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政府支持等方式,获得更多资源的支持,为第二课堂建设提供更多保障。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高校应该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开展一些调研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高校需要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估,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实效性。

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和评估工作,确保每个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校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优秀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结语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机制、资源分配不均衡等。

本文将围绕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机制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机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因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内容涉及面广泛,涉及课外学术科研、社会实践、文体艺术、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各类活动繁多,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很大,管理和指导难度较大。

2. 资源分配不均衡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另一些学校则由于种种原因而资源匮乏,导致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机会有限。

3. 参与度不高一些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并不高,很多学生认为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只是为了填鸭式地获取证书加分,而非真正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二、解决的路径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要建立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教工组织和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

再次是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

最后是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监督,避免一些低质量的活动的出现。

要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大对第二课堂建设的投入,提高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视程度。

其次是建立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借助其他高校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资源不足。

第二课堂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第二课堂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第二课堂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一、概括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第二课堂建设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实践路径。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学校、教师及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第二课堂建设的创新与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阐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其与第二课堂建设的紧密联系。

创新能力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能力,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本文将分析当前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虽然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不足、活动内容单一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第二课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的发挥。

本文将提出优化第二课堂建设的策略与实践路径。

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第二课堂建设的持续改进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第二课堂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1. 背景介绍:当前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及第二课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个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在当前社会,无论是科技领域、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发展。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传统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创新空间。

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学术竞赛、社会实践等,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试论高校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高校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高校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第二课堂指的是学生在校园之外参加的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竞技以及各类学术科研等。

这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高校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经历不同的情境和困难,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实际困难,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价值观;通过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学生可以感悟艺术之美,树立对美的追求和欣赏;通过参与体育竞技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思想成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参与体育竞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的思想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也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未来的定位更加明确;通过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专业素养,对未来的选择更加慎重。

第二课堂学分管理细则(2)

第二课堂学分管理细则(2)

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构建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按照《大学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要求,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大学生素质拓展按容分类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筑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求学深造、就业推荐的重要标准。

第三条凡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的素质拓展记录将装入学生档案。

第四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容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20分);第二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20分);第三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20分);第四类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15分);第五类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15分);第六类技能培训及其它(10分)。

以上六类总分100分,修满60分即可向大学素质拓展中心申请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颁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同时学生可自主申请由大学素质拓展中心颁发的素质拓展等级证书(70分以上为良好级、80分以上为优秀级、90分以上为特忧级)第五条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单位:大学素质拓展中心办公室、各学院素质拓展办公室。

第六条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程序见《大学素质拓展工作流程》。

第二章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第七条《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一、参加党校、团校培训成绩合格(2分/次),“优秀学员”(2分/次);二、参加各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道德修养主题教育活动获得表彰的(最高分5分;1分/次);三、参加团组织生活(最高分15分;0.2分/次);四、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积极向党组织做思想汇报(最高分3分;0.5分/次);五、个人获得党、团的表彰(院级2分/次,校级3分/次,省级5分/次,国家级8分/次)六、有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行为并受到一定企业、事业单位、党团组织等表彰(3分/次)七、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得分超过20分按20分计算。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指在学生课程学习之外,通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提供综合素质
培养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多样。

一些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差异化和多样性,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传统的社团活动,应结合学生兴趣和
需求,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的活动内容。

二是活动组织不规范。

一些高校在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明确的责任
分工和组织架构,导致活动的开展无序,效果不佳。

应加强对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明确各
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制定详细的活动组织方案,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是活动评价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活动的评价方面存在问题,往往只关注活动的
开展情况,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和收获的评价。

建立完善的活动评价机制,要从学生的参与度、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表
现和收获,为活动的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是多元化活动内容。

高校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学生需求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发展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可以引入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活动,如创业实践、科技竞赛、文化艺术交流等,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多元化活动内容、规范化组织管理和建立完
善的评价机制等路径进行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
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在课外时间,通过自愿参与社会公益
事业,为他人服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能
够促进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与成长,同时也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
学生的公民意识。

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拓展学生的社
交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这种活动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
学习如何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参加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如义务劳动、公益演出、帮扶安置困难家庭等。

这些形式不仅能够为
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一份贡献,也能够让学生充分锻炼自身才能,增强
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总之,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高综
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不但能够了解社会,增
长见识,更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爱护,进而养成志愿服务
的良好习惯,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重要性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是指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以外,通过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素养。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经验、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并提升自我管理和交流能力。

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与此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也有助于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设立多元化的活动项目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体系建设首先需要设立多元化的活动项目,包括学科竞赛、创客实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选择和指导。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活动项目,可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 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积分制度、荣誉称号等多种激励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成果进行评定,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加强组织管理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践育人部门或者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践活动,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活动的安全和有效开展。

4. 联合社会资源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体系建设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第一课堂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的正规教育,而第二课堂指的是学生在校外进行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

这两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针对当前的情况进行优化,以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对接机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之间的衔接并不够紧密。

为了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对接机制,让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在第二课堂得到延伸和实践。

这可以通过制定课程设置、组织专门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二、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第二课堂的活动种类繁多,但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对这些活动缺乏兴趣和热情。

高校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可以设置专门的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也可以加强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这些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加强第一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第一课堂在学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为了更好地与第二课堂对接,高校需要加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可以通过设计更多的实践课程、引入项目化教学等方式来实现,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为了更好地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表现和成长。

这可以通过设置多维度的评价指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式来实现,让学生在校内外的各方面表现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可。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1. 引言1.1 定义和背景在新时期高校教育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正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我们需要明确第一课堂指的是正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等;而第二课堂则是指学生在课堂外参与的各种活动,如社团、实践、志愿服务等。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往往受限于这种分割。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优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教学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拓展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的提升,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2 问题现状当前,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第一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术表现,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有些教师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加以改进和完善。

1.3 意义和目的优化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通过加强教学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拓展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开始引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背景介绍: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升自我,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对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优化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现状,探讨其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主要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旨在进一步明确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价值和重要性,为高校未来的育人工作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校领导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育人的机会和平台,推动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构建更加健全的育人体系,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1.3 研究意义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通过建设健全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符合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响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

第二课堂管理方案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第二课堂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对于学校而言,如何有效管理和规划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第二课堂管理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案。

一、需求调研首先,为了确保第二课堂管理方案能够准确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需求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和意愿,以及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期望和要求。

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二、制定管理策略在进行第二课堂管理时,我们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管理策略。

首先,要明确第二课堂活动的定位和目标,确保活动内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契合。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责任和权限,以及各环节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在管理策略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和教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管理方案。

三、规范活动评价为了确保第二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活动评价机制。

首先,要明确活动评价的标准和指标,如学生的参与度、实践能力的提高等。

其次,要制定评价的方法和程序,包括自评、互评和专家评价等。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定期反馈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师资培训第二课堂管理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在管理方案中,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首先,要组织专门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第二课堂管理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建立师资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和分享管理经验。

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第二课堂管理方案的实施。

五、建立良好的活动宣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我们需要在管理方案中加强宣传工作。

首先,要利用校园媒体和社交网络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向学生宣传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志愿服务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上海财经大学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的调查为基础,结合对文献资料和国内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尝试分析高校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组织管理社会化、运行导向目标化、管理机制常态化、模式维持价值化等建议。

关键词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管理优化Research on the Second Classroom Management Opti 原miz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XinchengAbstract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Based on the survey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second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 forward the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proposal from four as-pects.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volunteer service;management op-timization2016年共青团中央《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试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下简称二课制度),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二课制度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要求。

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是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要举措,也是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迫切需要。

[1]而在多种多样的二课活动中,志愿服务以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和“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特征,成为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校推行志愿服务二课不仅能完善高校学生发展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创新和社会交往等能力,更有利于将道德引导、朋辈教育、体验式教育等教育形式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团结有爱、互学互助、不畏困难、服务社会等优秀的品质,主动将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2]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众多问题和不足,二课制度也急需推广和完善。

因此本文以上海财经大学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的调查为基础,结合对文献资料和国内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尝试分析高校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管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调查共青团二课制度是为学生设计、旨在促进学生成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其效用发挥的前提就是学生的积极和广泛参与。

要分析志愿服务二课体系现存的问题和管理优化对策,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和基本情况。

本文动机调查采取纸质问卷形式,在上海财经大学全校范围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同时在北京某财经高校和上海某非财经高校各随机发放150份作为对照。

问卷主要根据《大型体育比赛志愿者动机量表》修订,其中动机的五因素模型———目的性因素(1,2,3,4,7,8,15,16题)、社会影响因素(9,20-24题)、人际交往因素(5,11-14题)、家族影响因素(16-18题)以及个体性因素(6,10,25-27题)———也是根据此成熟问卷进行类别的划分。

本测试为五分值的动机量表,非常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同意为2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

在上财问卷调查结果中,97%的受访者参加过志愿服务二课活动,占据本科生志愿服务动机第一位的是人际交往因素(均分4.28)、接下来依次是目的性因素(4.18)、个体性因素(4.17)、社会影响因素(3.76)、家族影响因素(3.34),另外两个学校调查结果与之相同,且排在第一位的动机均是“我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得分与第一位相近的动机有“我想获得更多实践经验”“我想帮助其他组织和个人”“我想拓宽眼界和视野”“我想参与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活动”“我想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可见高校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都有着基本的认同,且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是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体验与社会交往。

值得注意的是,上财学生“获得第二课堂学分”的动机排在第6位,另外两个学校排在20位左右,从侧面反映了财大二课制度在吸引学生参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46January 2019(B )总第446期2019年1月(中)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管理优化研究王昕程(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433)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b.2019.01.008作者简介:王昕程(198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分团委书记、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18教育管理与二课活动方面有着较好的成效。

在动机量表之外,问卷还涉及志愿服务类型偏好、二课管理存在的问题等,上财学生的反馈与另外两个学校也基本一致。

问卷结果一方面为二课管理优化提供了数据参考,另一方面也说明财经类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选择上与其他高校差异不大,本文对上财志愿服务二课组织管理方面的分析对其他高校亦有参考价值。

2高校志愿服务二课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自2015年起开始实施二课制度,且通过网络信息门户中的第二课堂信息管理系统———全校通用的网上申请、报名、签到、考核系统———建立起了一套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工作体系。

12个二课学分是学生本科教学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每个本科生都需要在第七个学期结束前通过社会实践类、学生会与社团活动类、学术报告与讲座类、学科与文体竞赛类、创新创业类和国(境)外访学游学类活动修满12个学分。

自二课制度和管理系统推行以来,学生参与二课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显著提高,2015-2016学年志愿服务人次较2014-2015学年增长了380%,但是通过日常工作观察和访谈调查,可发现在志愿服务二课组织管理方面仍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社会行动理论,志愿服务第二课堂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行动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承担不同的功能(分别为适应功能、达鹄功能、整合功能和模式维持功能),用以维持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因此,对该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情况也可以通过帕森斯1953年提出的AGIL交换模型进行分析。

[3]2.1Adaption-适应功能方面的问题适应功能指适应外部环境,并从中获得工具和资源来实现系统自身生存和发展。

就高校志愿服务二课系统而言,应该适应我国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的大环境,并从中获取合适的资源实现自身发展。

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领域、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已经显著提高。

2016年人大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志愿服务纳入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部署,提出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13%”。

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为4242万,北京、上海、重庆志愿者数量增长尤其迅速。

[4]志愿者数量增多对社会治理和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是必需和有益的,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和组织管理方式滞后又导致了志愿服务扎堆、“重复服务”“被服务”、服务质量不佳等问题。

就这一外部环境而言,许多高校也都存在一样的问题,显然在适应功能方面是滞后的。

上财的志愿服务这几年已经开始拓展服务内容,增加了科技支教、“盲人电影院”、流浪动物救助、“临终关怀”、智能手机教授等新的项目,但是服务领域局限化、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仍然存在。

产生这些问题,一是因为适应外部环境的意识不足,二是因为财经院校专业集中、人数较少,三是因为志愿者缺少系统化的培训,能参与的服务项目受限制。

另一方面,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快速发展,不同区域、领域、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联合联动也成为新的趋势,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快速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也日趋扩大。

然而大部分高校尚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社会环境,志愿服务社会化程度不够。

上财的部分志愿服务已经开始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外部组织合作和资源引入依然很少;校园志愿服务占志愿服务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他服务项目也都是单纯的学生服务输出,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阵地建设方面也是重视不足。

2.2Goal Attainment-达鹄功能方面的问题达鹄功能是指明确行动系统目标,并利用资源达成这一目标。

就志愿服务而言,应促进社会治理、帮扶弱势群体、满足社会需求,就高校活动而言,则应将立德树人的目标放在首位。

国内高校志愿服务二课在达鹄功能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忽视学生志愿者的主体地位,育人目标导向不明确。

大部分高校将自身志愿组织定位在“服务提供者”,没有将志愿服务二课系统的教育功能放在首位,部分项目内容简单、中小学生也能完成,多数项目设计和后续管理也只是单纯完成服务任务,不能有效实现价值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能力提高、合理社会化等教育目标。

第二,志愿服务项目缺乏精细化需求调研,有“拍脑袋”决定的,也有直接同意外部单位需求、简单提供志愿者的。

不以被服务者的细致需求为目标,难免存在服务资源浪费、服务流于形式的问题。

第三,缺乏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和反馈。

上财二课系统中虽然要求志愿者上传服务照片和心得,但多数组织者都没有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也没有向志愿者进行反馈,既不利于服务项目目标达成,也减弱了志愿服务二课的教育功能。

2.3Integration-整合功能方面的问题整合功能是指通过制度、规范、规则协调行动系统与外部系统,以及其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系统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