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证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高度认同志愿服务理念,但参与动机多元化,高校志愿服务还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志愿者组织管理不规范、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宣传渠道不畅通等问题。高校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引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促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010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取得发展自我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效果。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郑州大学青年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08份,剔除无效问卷85份,得到有效问卷1323份,有效率为93.96%。采用spss21进行统计与分析数据,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参与服务的动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调查结果分析
1.1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1323位同学中,有64.7%的同学曾参与过志愿服务,因为本文的调查是在2012年9月至10月进行,大一学生刚刚入校,还没开始或刚刚接触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所以可以预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际比例会更高。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中,89.4%的同学是在大学才开始接触志愿服务,一方面是因为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学生无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另外中学教育也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少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进入高校以后,学习压力减轻,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加上高校注重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身的思想日趋成熟,渴望被尊重、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日趋强烈,所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比例明显比中学高。
从参加志愿服务的频次和时长来看,一年参加1次至3次志愿服务的同学占61.1%,参加4至6次志愿服务的占17.9%,参加6
次以上志愿服务的仅占7%。由此可见,大多数志愿者仅仅是临时或者短期参加,长期坚持参加志愿服务的还是少数。大部分同学参与的志愿服务时长在1—2小时(41.1%)或3—5小时(占43.7%),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占15.1%,这与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时间有关,大部分是利用周末、法定节日或课余时间组织活动,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参与志愿服务的较少。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周都要参加平均3.5小时的志愿服务。
从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来看,57.1%的同学参与过社区服务,
49.9%的同学参与过公益宣传,37.8%的同学参与过环境保护,28.9%的同学参与过扶贫助弱项目,22.2%的同学参与过服务大型赛会和活动。相对来说,参加教育培训,抢险救灾等项目的较少。这是因为社区服务符合“就近就便”,组织难度较小,服务内容简单,所以比例相对较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公益宣传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所以这两类比例较高。但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志愿服务的类型相比,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相对较少,活动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上都在国内开展活动,对国际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了解不多,对志愿服务的国际惯例也不熟悉。
1.2 对志愿服务的认知
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认同志愿服务的志愿性、无偿性、非盈利性、组织性等特点。80.3%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应该是无偿性的,88.3%的同学认为应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如果志愿服务内容不符合本人兴趣,61.5%的同学选择不参与。在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过程中,92.7%的同学更愿意担当主人翁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服务,而不愿意充当被领导者或者旁观者的角色。76.4%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应该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从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来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以帮助弱势群体、参与改善社会问题、回馈社会的奉献型动机为最高,占73.8%,其次是体验社会、结交朋友、增加阅历为目的的体验社
交型动机占69.5%,再次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学习型动机,占57.8%,另外还有盲目从众型动机,占18.6%,为了获取嘉奖和奖励的功利型动机占4.9%,还有3.9%的同学是因为新鲜、刺激而参加志愿服务。如果将上述动机分类的话,那么利他型动机占最多的比例,次之是利己利他型动机,再次是盲目从众型动机,单纯利己性动机是比较小的。所以从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来看,多数还是利他主义动机。但是不排除由于对自身发展有积极作用而投身志愿服务。
调查发现,父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参加志愿服务的频次明显比父母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次数多,说明父母参加志愿服务对子女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不知道父母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也不少,这是因为除了家庭教育影响之外,同学在高校教育或社会影响过程中,自发或自觉的接受了志愿服务的理念,产生了志愿服务的动机和行为,从一定层面反映了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情况对志愿服务的影响表明,中等程度以上的同学中有26.3%去年参加过4~6次志愿服务,有9.94%参加过7次以上志愿服务,是四类家庭情况学生中比例最高的。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压力不那么大的同学,周末或课余时间比较充裕。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做兼职或打工等较多,占用了较多的课余时间。但是从服务时长来看,家庭富裕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服务时长
较短的项目(1-2小时),中等程度以下家庭的子女相对更多的选择服务时长较长的项目(3-5小时)。这说明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子女参加志愿服务次数较多,但服务时长较短。中等收入以下家庭的子女参加志愿服务次数较少,但服务时长较长。
将家庭经济情况与参与志愿服务动机加以分析,中等收入及以下家庭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奉献型动机最高(77.8%)。家庭富裕的学生奉献型动机(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问题,回馈社会)所占比例与其他家庭学生相比,是较低的(59.4%),富裕家庭的学生由于空余时间很多,没有事情做而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占37.5%,由于觉得好玩、新鲜、刺激而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占6.3%,为了获得老师和组织的嘉许和奖励的占6.3%,在四种家庭经济情况中是最高的。与之相对应的,家庭贫困的学生由于空余时间多,没有事情做的动机而参加志愿服务的是14.9%,在四种家庭经济情况中是最低的。
从不同信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次来看,90%左右的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去年参加过至少一次以上的志愿服务,这个比例是各种信仰的同学中是最高的。但是信仰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并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影响动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与个人认知、性格、兴趣、心理、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但无信仰的学生选择“空余时间很多,没有事情做而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相对较多(22.7%),而奉献型动机(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