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人们社会意识的提高,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高校中,志愿服务活动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

然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不完善。

许多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只是“有名无实”,他们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活动资金和专职人员,只能依靠学生会或社团的资源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规模和效果。

2、志愿服务活动过于单一化。

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都是以“去义工”为主,内容大同小异。

这种单一化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满足同时期望参与的大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也无法达到更为深入的社会服务目的。

3、志愿服务活动评价缺乏标准。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许多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评价产生了认知的鸿沟,难以准确评价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态度、技能和贡献。

二、对策建议1、建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

对于高校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拥有独特的活动场所和人员,能够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指导与支持。

2、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高校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高校志愿服务机构应该在农村、学校、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等领域开展更多形式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

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顺利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政策。

3、建立志愿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针对高校志愿服务机构开展的活动,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志愿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学生的志愿服务具体表现、态度、技能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多样化与全方位发展。

除了上述三点解决措施,还应该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广泛、深度、健康的志愿服务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大批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大学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增加和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专业性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指导和组织,很多志愿者的服务行为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导致志愿者的服务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二、解决措施1. 加强专业指导和培训针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专业性的问题,高校可以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

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为志愿者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专业性和水平。

2. 建立长期规划和组织针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期性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长期规划和组织机制,制定长期的志愿服务计划,引导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和投入。

可以通过制定长期的志愿服务计划,鼓励志愿者们形成长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3. 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针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监督和评估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志愿者的服务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估。

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定期评估志愿者的服务表现,及时纠正不当行为,提高志愿服务的品质和水平。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通过加强专业指导和培训、建立长期规划和组织、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等方式,可以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品质和水平,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发展和普及。

希望未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更加成熟,发展的更好。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种自我成长与实践的机会。

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进行探究,探讨如何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

一、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着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从敬老院的义工活动到社区环境整治,从支教到慰问贫困家庭,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既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又可以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

志愿服务的范围和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形式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部分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只是出于学校对学分的要求,缺乏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一些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不加以改进和创新,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局限。

为了解决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创新。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1. 服务内容的创新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应该更加多样化和具有针对性。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主题、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等,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服务领域,如科技支教、金融扶贫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传统的志愿服务形式主要以义工和社区活动为主,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创新途径。

可以通过建立线上志愿服务平台,让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更便捷地找到志愿服务的机会,并进行在线培训和服务记录。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大学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又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然而,尽管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问题一: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很多活动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参与者在活动结束之后就很少再次参与,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1 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吸引力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机制,参与者参与的动力不足。

由于大学生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活动本身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很难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并保持持续性。

1.2 学生志愿服务经常受限制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由学校或社会组织组织安排的,参与者没有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毫无疑问的活动很难形成自我参与和自我认同。

1.3 参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动机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者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出于兴趣和爱心,有的是出于学校和社会压力,有的是出于个人利益等等,导致活动不同步、不共鸣,难以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梦想。

二、问题二: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很多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导致活动参与者行为不规范、安全隐患和道德风险增加。

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2.1 缺乏专业的组织和管理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缺乏专业的组织和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制定和实施监督和评估体系。

此外,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由于规模庞大、参与者分散等原因,监督和评估很难进行。

2.2 参与者缺乏自我管理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者缺乏自我管理和自律意识,不能保持行为规范和道德风险意识。

由于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要求程度不同,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一、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1. 志愿服务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在社区环境保护、教育支持等方面,而在其他领域的志愿服务却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一部分同学无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项目,也限制了他们的参与度和热情。

一些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组织混乱、管理不善的情况,导致志愿者们参与意愿不强、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志愿者权益受损的情况。

而且,一些志愿服务项目的成果评估和反馈不够及时,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志愿服务的培训和引导不够到位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的培训和引导工作相对较弱。

一些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引导和指导不够到位,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执行力和责任感不够强,甚至出现了一些信念偏差或行为失范的情况。

4. 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尽管志愿服务有其社会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志愿服务在一些地区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导致了一些志愿服务项目的扩展和深入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范围。

可以推动高校与企业、机构合作,开展创新创业类志愿服务;也可以加强与乡村、社区合作,开展乡村振兴类志愿服务。

2. 规范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高校需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规范志愿服务的流程和程序。

要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培养专业化、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

高校应当注重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引导,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精神的宣传,提升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系统地参与志愿服务,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高校要积极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社会力量了解和支持志愿服务。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形象,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对策。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问题和解决措施展开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长不足和缺乏连续性。

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都比较短暂,只是为了完成学院或者学校的要求,缺乏持续性。

二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但很多大学生对此缺乏了解和准备,导致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是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无法准确评价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也无法及时纠正和改进问题。

四是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参与。

一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兴趣和认同感,觉得只是一种“填鸭式”教育方式,缺乏深入理解和参与。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解决措施:一是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和推动力度。

通过组织宣传、举办演讲、开展宣讲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他们的参与欲望。

二是加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导向性和专业性培训。

学校可以提供必要的培训课程和教材,帮助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是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活动评估和监督机制。

通过制定评估指标和监督规定,定期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是鼓励创新和社会合作。

鼓励大学生提出创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和方案,并积极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时长不足、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关注和参与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推动、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完善的评估监督机制以及鼓励创新和社会合作等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困境及对策前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公益活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工作成为了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公益形式。

高校青年是我国志愿者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中,却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现状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庞大但活跃度不高随着志愿者精神的传播和社会公益意识的不断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跃度不高。

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些青年缺少主动性和自律性,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热爱和使命感。

此外,也存在着工作计划不合理、组织和管理水平不高、工作内容不吸引人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志愿者的活跃度。

工作成果不明显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成果是很难量化的,因此志愿者很难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价值。

这会降低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和耐心。

同时,一些高校对于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支持。

缺乏经费和物资支持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往往需要经费和物资支持,但是这方面的资金和物资却很匮乏。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不发达或存在经济困难的地区,资金和物资匮乏的问题更为严重。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对策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实际意义为提升高校志愿者的活跃度,组织者应该更多地考虑志愿者的兴趣爱好以及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要让志愿者们在志愿活动中找到实际的意义,发挥他们的所长和特长,在工作的过程中保持兴奋和热情。

加强组织和管理要保持活跃的志愿者队伍,必须要加强组织和管理。

这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和引导,加强与社区联系与沟通,提高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同时,要让志愿者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增加资金和物资投入为改善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基本条件,应该增加资金和物资投入,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设备。

如鼓励社会各界资助、开展募捐、积极申请政府资助等措施。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活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1. 缺乏长期性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往往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要求或者获得一定的学分,缺乏长期性。

一旦学校要求的任务完成后,大部分学生就失去了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动力,导致志愿服务缺乏连续性。

2. 缺乏系统性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导致志愿服务的成果难以持久化。

很多志愿服务项目只是零散地进行,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无法形成有效的影响力。

3. 缺乏专业性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不佳。

很多志愿服务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但大学生往往只是凭着一股热情和热心去从事志愿服务,缺乏专业的支持。

4. 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往往只是选择传统的形式,比如教育支援、社区服务等,缺乏多元化的选择。

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并不感兴趣或者不适合这些形式的志愿服务,影响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5. 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持有质疑态度,认为大学生只是完成学校的任务或者名义上参与志愿服务,缺乏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看法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对策分析1. 加强长期规划为了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长期性的问题,可以加强长期规划。

通过设立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大学生形成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习惯,增强志愿服务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可以设立志愿服务档案,记录志愿服务的时间和成果,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

2. 增强系统管理为了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可以加强系统管理。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困境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困境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困境及应对措施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时尚,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

然而,尽管参与志愿服务有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困境。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探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困境,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1. 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锻炼自己,提升自身素质,还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因此,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欢迎。

2. 志愿服务活动多样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志愿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志愿服务活动也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可以选择参与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敬老院慰问、环境保护、慈善活动等。

这样一来,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志愿服务项目,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3. 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与志愿服务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志愿服务组织纷纷成立。

这些组织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的困境虽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困境。

1. 志愿服务时间不够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课业繁重,很多大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

虽然他们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但却往往无法抽出时间来参与。

2. 志愿服务项目不够多样化尽管志愿服务活动日益多样化,但还是存在一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项目较为局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社会责任和公益活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了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社会活动。

然而,现实中的治理和组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不少现状和对策方向,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现状1.1 志愿服务种类单一在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的志愿服务活动仍以传统的宣传、慰问、义卖等形式为主。

少部分学生会开展环保、教育、助学等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并尝试创新性的社会实践和服务方式。

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意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服务,这些服务缺乏了参与性和长远性。

1.2 志愿服务模式局限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过程主要由学生主导,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仅限于应付任务和信守规定。

然而,当任务量较大时,学生对任务难度产生怨言;当任务量较小时,学生散漫贻误。

如此一来,志愿服务成为了一种流程式的服务,缺少了实质性的内容。

1.3 组织管理矛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由学生会或其他社团组织发起。

在组织过程中,不少社团成员因自身骄横、权利主义等问题,导致服务质量和效果不佳。

同时,一些组织偏爱强制性形式化的服务,先入为主地设置“目标和计划”,忽略了服务的实践性和多样性。

二、对策2.1 多样化服务形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除了常规的宣传、慰问、义卖等方式,学生们可以利用自身所学,提供相应的脱贫、教育、环保、科研等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除此之外,大学生可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开展线上、线下两个方面的多元化志愿服务。

2.2 继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针对志愿服务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组织矛盾和问题,各高校应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和人员选取原则,加强社会考核与反馈,提高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2.3 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本身不应成为一种义务劳动,而应视为一种志愿自愿行为。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前应充分了解服务内容并明确自己的服务意愿。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十分重要且有益的社会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组织不够规范。

由于高校志愿者数量的增加和志愿服务项目的多样性,一些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活动安排等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很规范,导致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不够显著。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建立更加规范化的志愿服务组织。

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

可以借鉴成熟的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建立起专业化、规范化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服务内容单一。

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社区服务为主,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样一来,不仅难以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也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

高校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环保服务、文化交流、老年关爱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项目。

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热情。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长期性。

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活动,缺乏长期的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这样一来,难以形成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也难以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期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性规划。

高校可以制定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计划,从短期活动延伸到长期服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

可以加强对志愿者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参与更长期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持续性的志愿服务氛围。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 志愿服务活动过于功利化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过于功利化的现象。

一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获得奖学金、加分、证书等利益。

这种功利化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活动,而缺乏真正的热情和责任感。

2. 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专业指导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和管理,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这导致一些志愿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也影响了志愿者的参与体验和服务质量。

3. 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对参与者的门槛较低,志愿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志愿者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

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多以临时性的形式存在,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的规划和组织。

这导致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只是一次性的短暂参与,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服务体系。

二、解决措施1. 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强调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奉献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而非功利性的获取利益。

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

2. 建立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建立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设立志愿服务部门或机构,专门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培训和管理工作。

通过举办培训班、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等手段,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3. 加强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提升志愿者素质高校可以加强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数据库和档案,对志愿者进行严格筛选和管理。

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志愿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以提升志愿者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高校可以建立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志愿服务体系,制定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稳定发展。

加强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合作,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提供更多种类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志愿服务意愿。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该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问题存在1.缺乏规范性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没有完善的制度和规章制度,导致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重复,缺乏有效性和深度。

2.组织不到位部分高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缺乏引导和规划,导致志愿者个体活动独立性强,活动质量参差不齐。

3.缺乏社会效益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某些场合下,可能会成为一些组织机构、企业或者单位的利用工具,失去了原本的公益属性,这样不仅对高校的办学产生消极影响,也对参与的志愿者和受助的对象没有实质帮助。

4.关注程度不够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只是学生的密切关注,而得不到校方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使得这些活动的声量不高、缺乏社会影响力,形同虚设。

二、解决措施1.建立规范化制度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并对外发表清晰明确的服务宣言,强调志愿者服务的公益属性和社会价值,让大家明确每一次服务行动的初衷和目的地。

2.合理规划高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应该合理安排志愿者的岗位,规范活动流程,同时也要毫不留情地淘汰那些质量低劣的活动,确保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真正效益。

3.增强服务效益高校应该注重志愿服务的质量提升,提高所有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实际能力,同时优化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实际效益,增强服务的公益属性。

4.提高社会关注度高校应该通过增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推广来提高社会对其的关注度,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爱心公益活动,来关注志愿服务的实际效用和社会价值,从而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知名度,提高其在高校的影响力。

综合来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非常良好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此,高校应该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注重服务机制的完善和志愿者的数量的不断扩大,从而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高校志愿服务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参与人数不足、服务项目单一、管理不规范等,迫切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在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1. 参与人数不足当前,虽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但是高校志愿服务的参与人数仍然不够理想。

许多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性活动,缺乏自愿参与的积极性。

2. 服务项目单一大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公益形式,如支教、环保、慰问孤寡老人等,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 管理不规范由于高校志愿服务的参与人数较多,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的学校缺乏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容易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 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数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这是一种被动接受的义务性活动,缺乏真正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再加上目前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时间安排较为紧张,使得他们很难主动腾出时间参与志愿服务。

三、对策和建议1.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误区,高校应该在宣传中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并明确表示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性的行为,不是强制性的义务。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他们从内心认同和接受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2. 丰富志愿服务项目高校应该在志愿服务项目的设立上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规划,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设置不同方向的志愿服务项目,使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体会。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生活的一部分。

高校青年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爱心,还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开展服务创新,以激发高校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一、现状分析1.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数更倾向于选择课余时间去打游戏、看电视、聚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更别说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这种现象造成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人数不足,也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2. 志愿服务项目缺乏吸引力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导致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兴趣不高。

一些常见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清洁卫生、义卖募捐等,已经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缺乏新意和刺激。

若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就需要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创新和多样化。

3. 志愿服务机构管理混乱志愿服务机构在很多高校并不完善,管理混乱成了常态。

机构内部人员不足,志愿者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的推进效果不佳。

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现状的分析显示,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为了改善现状,我们需开展服务创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二、服务创新的内容1. 多元化志愿服务项目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上我们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创新。

可以开展科技科普、社区调研、环境保护、农村支教等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项目的多元化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志愿服务的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力。

2. 激励措施的创新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我们可以在激励措施上进行创新。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帮助他们锻炼实践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服务内容单一、活动模式陈旧、参与度不高等。

有必要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创新的服务模式和建议,以推动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1. 服务内容单一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内容大多是在社区开展义务劳动、为孤寡老人或残障儿童提供陪伴和关爱、参与环境保护等。

这些活动虽然有益于社会,但缺乏多样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参与度不高。

2. 活动模式陈旧目前的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模式陈旧,大多是通过学校组织的方式,缺乏创意和活力。

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缺乏吸引力。

3. 参与度不高由于服务内容单一、活动模式陈旧,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并不高。

很多学生只是因为学校要求或者为了填充简历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真正的热情和动力。

二、开展服务创新的必要性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不足,有必要开展服务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效果。

可以尝试创新的志愿服务活动模式,例如通过志愿者俱乐部、志愿者联盟等形式组织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持续性。

3. 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可以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机制,激励和奖励优秀志愿者,提高服务的效率和影响力。

三、推动服务创新的途径和建议1. 加强组织引导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引导和组织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有吸引力的志愿服务机会,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加服务的创新性和活力。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的普及,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质量不高、服务项目单一、参与率低等。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问题一: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质量不高是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

一些志愿者缺乏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难以胜任一些专业性、复杂性或难度较大的志愿服务项目。

一些志愿者也缺乏服务所需的耐心和细心,影响到服务质量。

解决措施:提高培训和管理水平。

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等全方位的培训。

同时,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指导和监督,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问题二:服务项目单一当前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助学、支教、扶贫等为主,志愿服务项目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

一些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解决措施:拓展志愿服务项目。

建立广泛联系和协作的社会资源网络,开展更多种类和形式的志愿服务项目,涉及关爱老年人、儿童、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同时,根据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积极性和参与度。

问题三:参与率低当前大学生中很多人抱着消极的心态对待志愿服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较少。

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也存在招募管道窄、推广不够等问题,导致志愿者招募难度大。

解决措施:加强宣传和推广。

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宣传重点放在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同时,与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保持联系,提高志愿者的招募渠道和成功率。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提高管理、拓展项目、加强宣传等多种方式,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的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们中间也日益受到重视。

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帮助社会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也能够增强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1. 志愿服务项目单一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的项目单一化比较严重,大多数志愿服务都是面向特定群体或特定事件的,比如慰问孤寡老人、义务植树等。

这种单一的志愿服务项目难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多样化需求,也难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2. 参与率不高尽管高校志愿服务在宣传上做得较为充分,但实际参与率却并不高。

很多大学生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还停留在“义务”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志愿服务可以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缺乏专业性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者通常是学生会或者社团成员,他们在志愿服务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导致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足。

这也使得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 丰富多样的项目设计高校应该在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多样性和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可以开设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调研项目、环保项目、文化交流项目等,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志愿服务项目。

2. 提高参与率针对参与率不高的问题,高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大学生们的参与度。

可以开展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来吸引他们,比如举办志愿服务技能比赛、组织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等,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3. 加强专业培训高校可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学生的课程中,开设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如社会工作、公益管理等。

通过系统的培训,可以使志愿服务的组织者更加专业化,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4. 拓展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高校可以积极拓展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借助社会组织的资源和经验,共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专业性。

5. 强化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比如发放志愿服务证书、评选最佳志愿者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帮助。

近年来,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本文将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参与度不高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志愿服务内容单一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内容上比较单一,很多活动都是以慰问孤寡老人、义务辅导等为主,缺乏特色和创新,使得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

3. 志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志愿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志愿者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不够专业和有效。

4. 志愿服务缺乏长效机制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效机制,很多活动都是偶尔性的,缺乏持续性和连续性,使得其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

二、解决措施1. 提高参与度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例如设置学分奖励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奖励机制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2. 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合作,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例如可以开展环保、健康、创业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3. 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学校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机构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保证其质量和效果。

4. 建立长效机制学校和社会组织应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志愿服务社团或基地,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持续开展,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5. 特色化发展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地域环境,制定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开展农村扶贫、乡村振兴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体验和实践。

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现状及问题分析引言:目前来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

因此,还应加强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以便寻求有效的对策推动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1江苏省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1.1调查对象及方法为了解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的现状,江苏省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者以江苏省五所高校(南京审计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职业大学、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市职业大学)的1000名高校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问卷983份,其中有效问卷960份,无效问卷23份。

调查对象全部为这五所高校的在校生,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本科生910人,研究生50人,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为55%和45%。

在调查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深度访谈和实地参与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了汇总,以确认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

1.2调查结果从调查分析情况来看,江苏省高校近年来完成了较多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并完成了校外良好服务平台的创建,开展的活动包含支教助学、社会服务、助老扶困、赛事服务等多种。

而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多个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直接隶属校团委管理,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

(1)服务内容组成从学生参与的志愿者活动来看,39%的学生表示自己参加的活动为公益爱心活动,23%的学生表示参加了大型社会活动,包含奥运会、全运会等,20%的学生表示参加了日常社会服务活动,18%的学生表示参加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志愿活动。

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学生参加的志愿者活动为公益爱心活动。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拥有较强的社会公益心,愿意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2)活动参加时间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时间角度来看,76%的志愿者表示自己参加的活动时间在1.5-3小时之间,23%的学生表示参加活动时间在3-5小时之间,其余学生表示活动时间不足1.5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证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高度认同志愿服务理念,但参与动机多元化,高校志愿服务还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志愿者组织管理不规范、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宣传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高校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引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促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010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取得发展自我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效果。

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郑州大学青年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08份,剔除无效问卷85份,得到有效问卷1323份,有效率为93.96%。

采用spss21进行统计与分析数据,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参与服务的动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调查结果分析1.1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显示,1323位同学中,有64.7%的同学曾参与过志愿服务,因为本文的调查是在2012年9月至10月进行,大一学生刚刚入校,还没开始或刚刚接触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所以可以预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际比例会更高。

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中,89.4%的同学是在大学才开始接触志愿服务,一方面是因为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学生无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另外中学教育也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少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

进入高校以后,学习压力减轻,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加上高校注重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身的思想日趋成熟,渴望被尊重、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日趋强烈,所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比例明显比中学高。

从参加志愿服务的频次和时长来看,一年参加1次至3次志愿服务的同学占61.1%,参加4至6次志愿服务的占17.9%,参加6次以上志愿服务的仅占7%。

由此可见,大多数志愿者仅仅是临时或者短期参加,长期坚持参加志愿服务的还是少数。

大部分同学参与的志愿服务时长在1—2小时(41.1%)或3—5小时(占43.7%),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占15.1%,这与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时间有关,大部分是利用周末、法定节日或课余时间组织活动,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参与志愿服务的较少。

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美国,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周都要参加平均3.5小时的志愿服务。

从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来看,57.1%的同学参与过社区服务,49.9%的同学参与过公益宣传,37.8%的同学参与过环境保护,28.9%的同学参与过扶贫助弱项目,22.2%的同学参与过服务大型赛会和活动。

相对来说,参加教育培训,抢险救灾等项目的较少。

这是因为社区服务符合“就近就便”,组织难度较小,服务内容简单,所以比例相对较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公益宣传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所以这两类比例较高。

但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志愿服务的类型相比,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相对较少,活动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上都在国内开展活动,对国际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了解不多,对志愿服务的国际惯例也不熟悉。

1.2 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认同志愿服务的志愿性、无偿性、非盈利性、组织性等特点。

80.3%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应该是无偿性的,88.3%的同学认为应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如果志愿服务内容不符合本人兴趣,61.5%的同学选择不参与。

在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过程中,92.7%的同学更愿意担当主人翁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服务,而不愿意充当被领导者或者旁观者的角色。

76.4%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应该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从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来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以帮助弱势群体、参与改善社会问题、回馈社会的奉献型动机为最高,占73.8%,其次是体验社会、结交朋友、增加阅历为目的的体验社交型动机占69.5%,再次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学习型动机,占57.8%,另外还有盲目从众型动机,占18.6%,为了获取嘉奖和奖励的功利型动机占4.9%,还有3.9%的同学是因为新鲜、刺激而参加志愿服务。

如果将上述动机分类的话,那么利他型动机占最多的比例,次之是利己利他型动机,再次是盲目从众型动机,单纯利己性动机是比较小的。

所以从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来看,多数还是利他主义动机。

但是不排除由于对自身发展有积极作用而投身志愿服务。

调查发现,父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参加志愿服务的频次明显比父母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次数多,说明父母参加志愿服务对子女有一定积极影响。

但是不知道父母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也不少,这是因为除了家庭教育影响之外,同学在高校教育或社会影响过程中,自发或自觉的接受了志愿服务的理念,产生了志愿服务的动机和行为,从一定层面反映了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情况对志愿服务的影响表明,中等程度以上的同学中有26.3%去年参加过4~6次志愿服务,有9.94%参加过7次以上志愿服务,是四类家庭情况学生中比例最高的。

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压力不那么大的同学,周末或课余时间比较充裕。

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做兼职或打工等较多,占用了较多的课余时间。

但是从服务时长来看,家庭富裕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服务时长较短的项目(1-2小时),中等程度以下家庭的子女相对更多的选择服务时长较长的项目(3-5小时)。

这说明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子女参加志愿服务次数较多,但服务时长较短。

中等收入以下家庭的子女参加志愿服务次数较少,但服务时长较长。

将家庭经济情况与参与志愿服务动机加以分析,中等收入及以下家庭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奉献型动机最高(77.8%)。

家庭富裕的学生奉献型动机(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问题,回馈社会)所占比例与其他家庭学生相比,是较低的(59.4%),富裕家庭的学生由于空余时间很多,没有事情做而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占37.5%,由于觉得好玩、新鲜、刺激而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占6.3%,为了获得老师和组织的嘉许和奖励的占6.3%,在四种家庭经济情况中是最高的。

与之相对应的,家庭贫困的学生由于空余时间多,没有事情做的动机而参加志愿服务的是14.9%,在四种家庭经济情况中是最低的。

从不同信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次来看,90%左右的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去年参加过至少一次以上的志愿服务,这个比例是各种信仰的同学中是最高的。

但是信仰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并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影响动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与个人认知、性格、兴趣、心理、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但无信仰的学生选择“空余时间很多,没有事情做而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相对较多(22.7%),而奉献型动机(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问题,回馈社会)比例较少(57.8%),学生党员的奉献型动机较高(92.5%)。

这说明信仰对于指引个体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作用,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追求,成为激发他们奉献和利他的行为动力之一。

1.3 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现状调查和访谈发现,志愿者普遍反映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有:服务形式化、内容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志愿者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活动没有持久性、志愿者组织管理不规范、缺乏评价机制、宣传渠道不畅通等。

从管理机制来看,高校志愿者组织虽然建立有章程和简单的管理制度,但是内部管理松散、不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时间的记载并没有统一的互动平台和档案系统,而且信息登记与记录并不与奖励机制或考评机制挂钩,流于形式。

58.9%的志愿者不知道由哪个上级部门管理。

从宣传途径来看,46.5%是通过学校或学院的上级部门老师通知,25.5%是通过同学的宣传和号召,17.6%通过宣传展板、条幅、校园广播,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体宣传的较少,这显示了志愿服务宣传的行政主导型,高校往往是从上而下以任务或者通知的形式下达服务项目。

总体来说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自身及活动的宣传还不够,信息渠道单一。

从志愿者培训情况来看,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培训工作普遍不好,培训覆盖面不够,而且培训层次也比较低。

38.9%的同学表示从未接受过培训,56.6%的同学表示只是活动前简单培训,只有4.5%的志愿者表示接受过系统培训。

从经费来源看,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经费存在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的情况。

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要自己贴车费、自己掏钱买盒饭的情况屡见不鲜。

志愿服务组织受到政府、学校、企业或社会捐赠极少。

部分志愿者组织通过爱心义卖、募捐、校园拾荒等方式也解决了部分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资金不足是困扰绝大多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难题。

从志愿者权益保障看,除极少数政府或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外,95%以上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没有给志愿者购买过保险。

访谈中个别同学就发生过丢失相机、钱包甚至人身受到伤害的情况,事后赔偿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方面损伤了志愿者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志愿工作的长期发展。

从激励手段看,43.5%的同学表示,从未受到任何形式的激励。

36%的同学表示曾受到过口头表扬或鼓励。

曾获得过优秀志愿者称号的同学仅占4.3%,其他不到10%的同学表示在评奖评优、入党或就业时曾得到过优先考虑。

几乎没有志愿者得到过物质奖励。

可见当前高校对于志愿者的激励往往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或其他利益的激励很少。

2 思考与建议2.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志愿者的思想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学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武装头脑,将马克思主义与志愿精神所蕴含的关注社会公益、关心人类与社会发展等问题放在一起来看,增强志愿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理解,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志愿精神的产生是源自于个人对人类及社会的积极认识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

高校要积极引导志愿者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志愿者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从现实出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参与管理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公益、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和追求。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积极发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探索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与时俱进地推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激发大学生勇于进取、不断创新,调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