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他者化”现象及对策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作者:徐钊孙博郭晶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5期【摘要】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进行实地考察,探索了傣族民居的遗存现状、居住习俗及傣族民居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傣族民居的地域特色、构筑形式和居住习俗,为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傣族民居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傣族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保护传承;西双版纳【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传统民居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汇集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既是老百姓的居住现实,也是乡土建筑文化载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且传统民居风貌保存也较为完好,研究价值非常高。
但是,处于今天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昔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正在慢慢消失,如何将傣族民居特色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到当今设计中,这对于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傣族村寨的地理环境与传统民居建筑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延续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同时,气候条件决定了自然环境中河流、水文、土壤、山林、植被等特征,它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从而构成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對聚落、乡村乃至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雨量十分丰富。
这里地处北回归线,与缅甸和老挝接壤,其地势北高南低,山势连绵延伸,河流纵横流淌,澜沧江贯穿全境。
傣族村寨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下,傣族先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木竹草等天然材料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竹楼,被世人誉为民居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传统民居是民族文化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及在西双版纳的田野调查,傣族民居(即傣族竹楼)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傣族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傣族民居有着统一的语义特征(即结构和材质)。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居住习俗。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都是傣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主要分为三种:木质、石质和土木结合。
其中,木质建筑是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为三层或四层,每层之间用木梯相连,梁柱之间用木板搭建,外面用灰泥粉刷。
傣族的木质建筑是具有很高审美、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形式,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艺术珍品。
二、傣族的居住习俗
傣族的居住习俗比较特殊,傣族人家庭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一家人一般都住在一栋大房子里。
大房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父母和孩子们组成的四代人,他们在一起居住,互相照顾。
在傣族的大房子里,居住习俗相对简单,除了睡觉、吃饭和娱乐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屋檐下品尝好茶、闲聊天天、品尝美食。
三、傣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傣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傣族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傣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力量不断加强监管和宣传力度,出台了多项保护措施。
同时,傣族的民间传说、习俗、建筑、语言等文化元素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以及文化传承都是独具特色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傣族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改变。
我们应该加强傣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
傣族传统民居的变异与保护和创新
“ 竹楼 ” 无论是单看还是成 片地 欣赏 , 给人 留 都
、
傣族 民居 的特 点
下赏心悦 目的美感 。现在我们已经难 以看到纯竹楼 , 但木质傣楼依然保存着传统 民居的神韵 , 依然沉淀着 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理想 , 依然能与人们进行着心灵的
人类最初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 赖于当地 自 然环境为其所能提供的 自然物质 。西 双版纳气候湿
《 唐书 ・ 南平僚传》 “ : 南平獠 …… 山有毒草、 沙
虱、 蝮蛇。人楼居 , 梯而上 , 日干栏。 名 ”
的改变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傣族传 统 民居——干栏式结构正受到强势文化 的影响不断
地被同化和弱化 , 并有渐渐消失的危险。这种状况令
宋代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 和范成大的《 海虞 桂 衡志》 有相 同的记 载: 编竹苫茅两重 , 以 自处 , “ 上 下 养鸡 , 谓之麻阑。 ”
一
失传统文化将意味着 民族 的消亡” J傣族传统 民居 楼 , ¨, 居频江 , 日十浴。 一 ”
竹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 其实就是高脚楼 。其 造型美观 , 型像建在 高架 上的大帐篷 。竹楼共两 外 层, 离地高 , 通风好 , 既凉爽 , 又避湿 , 既防霉 , 又防兽。
楼下养鸡 , 吃 白蚁 , 以楼房木头不会 被蚂蚁蛀。 鸡 所 人 畜 分开 , 净卫 生 。 干
“ 竹楼 ” 西双 版纳 傣族 千百 年来 为适 应 当地气 是 候和 自然条件而创建的一种 民居建筑 。居室建造是
一
文 章 编号 :0 9— 84 2 1 )2— 0 1— 4 10 4 1 (0 1 o 0 8 0
建筑形式仍然保持 了竹楼的特征 , 竹楼 ” “ 这一称 呼 就一直沿袭下来 , 成为一种专称 , 门指代干栏式建 专
浅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生态价值
候、地 理、材 料、建造 技术 等 自然 和物
质 条 件 的 限 制 。 我 国 传 统 民 居 正 是 表 现
能 源危机严 重威 胁着人 类 的生存 环境。
全 球 范 围 内 的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 建 设 绿 色 家 园 的 呼 声 日益 高 涨 ,生 态 意 识 已经 成 为 人 类 生 存 发 展 的 一 项 基 本 意 识 。 生 态
农村住 宅 一
浅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 民居的生态价值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i s h u an g b a n n a d a i t r a di t i o n a l h ou s e s
e c o l o gi c a l v a l 而达
到的生态效应。
到2 0世纪 6 O年 代。其 目标是尽 可 能地
以 较 少 资 源 、 能 源 消 耗 ,最 大 限 度 降 低 污 染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 力 求 创 造 舒 适 的
室 内外 环 境 。
传 统 建 筑 广 义 理 解 就 是 古 代 、 近 代
建造的 民间住宅、 民间建筑 以及 民居群 。
我 国 的 传 统 民 居 在 地 理 上 遍 布 各 地 ,且 大 量 存 在 于 民 间。 传 统 建筑 一 直 受 到 气
生 态 建筑 出现 与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有 着
密切的关系。 全 球 日益 J j D  ̄ r J 的环境污染、
【 关键词 】 西双版 纳 ; 傣族传统 民居 ;生态建筑
【 Ab s t r a c t ]a s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m n e n t , e c o l o g i c a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云南西双版纳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做法、问题及优化措施
50展冬春岁修和“河湖长清河行动”工作,14条主要河湖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3、农村厕所改建全州29个乡镇共建有无害化公厕125座,已实现全面消除乡镇镇区旱厕目标。
行政村村委会公厕改建120座,实现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
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45376座,卫生户厕覆盖率81.57%,其中无害化卫生户厕77436座,覆盖率达54.64%。
4、长效管护机制县市级政府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通报制度。
绝大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建立了村庄保洁制度和垃圾收费制度,把维护村庄环境纳入了村规民约,将村内公共设施和公厕均已纳入保洁工作范围。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做法1、突出政府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建立州、县市、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五级”书记工作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政府年度惠民实事,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建立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各部门“挂包帮”进村入户责任体制,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2、突出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政府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大比武、美丽宜居乡村大比武、万吨水泥进农村、“拆围墙、建花园”、创建“五好”村、评选“美丽乡村”等工程,组织村寨干部、“头人”和村民代表开展“文明村镇”“十星文明户”“美丽庭院”“最美阳台”“清洁厨房”“洁净厕所”等评选活动,突出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3、突出群众参与作用结合西双版纳州民情、民意、习俗等实际情况,政府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制度,鼓励村民参与保洁评议。
各村寨组织村民开展乡村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把维护村庄环境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
鼓励村寨建立党员责任区,带动妇女、共青团、老年协会等群团参与到村庄环境治理工作中,同步发挥好党建引领和村民自治的作用。
云南西双版纳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做法、问题及优化措施陈静英1,祁春学2,陶金焕3*(1.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站,云南 景洪 666100;2.勐海县勐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勐海 666200;3.峨山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峨山 653200)摘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州政府近年来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护当地优美生态环境等重要措施。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活方式。
傣族的民居结构主要有木质结构、竹制结构和土木结构三种形式。
在傣族村落中,常见的是一栋栋的木质建筑,采用土坯、青砖和木材搭建而成,屋顶多为平顶或坡顶,采用特殊的瓦片覆盖。
在一些山区,傣族人民还有土掌房,这种房子是将泥土挤压成方砖,然后在夯筑而成。
这些建筑都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傣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其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傣族村寨中,一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常种有果树和花草,房舍建在四周。
在居住结构方面,一般为一楼一层的建筑,底层常是堆肥、仓库和饲养圈舍,二楼为起居和睡卧之所。
房屋外观常常有彩绘,装饰有壁画或者木雕,颜色艳丽,线条简单而有特色。
在室内装饰上,傣族人还喜欢使用香熏或者香薰,常常在屋内悬挂些竹编制、绸缎、绣画或者纺织品。
这种装饰形式,不仅美观,还富有傣族的文化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居住感受。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中,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承载着许多宗教、家庭和社会活动。
一些大型的傣族家庭,比如宗族、家族,都有一个独立的大型的建筑群,里面有祠堂,神龛,专用于举行家族祭祀的大屋,这种建筑被称为“团圆楼”或“合众楼”。
在这里,傣族人举行重大的节日庆典、宗族会议和丧葬仪式。
这些建筑不仅承载了家族和宗族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傣族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傣族传统的民居营造方式和居住习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傣族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居住习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些古村落和景区,依然可以看到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傣族民居,这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傣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傣族的民居建筑形式、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傣族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及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傣族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及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民居建造是一种民俗事象,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3种。
本文研究的傣族民居主要限定于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傣族人民的物质生活迈上了新台阶,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傣族传统民居干栏式结构正在不断异化和消失。
正如赵世林先生说: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将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傣族传统民居不仅是傣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和财富,更是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一道风景。
能否保护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关系到西双版纳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实施,关系到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傣族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俗称竹楼,其特征包含内在美和外在美。
内在美主要表现在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傣族传统民居是傣族人民情感记忆的仓库,生活在异乡的傣族儿女大都会把故乡的民居建筑当作寻找过去时光的钥匙,传统民居像一根思乡的红线,牵动无数儿女的情思,为他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曾经在西双版纳生活过的人或者到西双版纳旅游过的中外客人,看到竹楼,也无法忘怀在竹楼的火塘边喝酒、吃糯米饭的味道;无法忘怀住在傣家竹楼的异样时光;无法忘怀在简朴的竹楼里促膝交谈的温馨与真诚竹楼,不仅具有内在美,还有与都市高楼大厦迥然不同的外在美吸引游客,其审美内涵极为丰富。
(一)干栏式结构空灵与实用傣族传统民居为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即高脚楼,是用数10根木(竹)支撑,在其上搭建底架,建筑高出地面的房子,占地面积约(60~150)m2。
分上下两层:第一层叫架空层,高约(180~250)cm,这一层没有围墙,过去主要用来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现在主要是停放车辆、摆放农具。
第二层住人,楼板为木板,并用木板或篱笆把二层分隔成堂屋、卧室、前廊,木板与木板之间缝隙较大,既通风又透光。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江城等地。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都与傣族独特的文化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主要有木结构和竹结构两种。
木结构的民居常见于山区,一般由硬木搭建而成,具有牢固耐久的特点。
竹结构的民居则常见于平原地区,傣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材制作成框架,再用竹编或者木板进行填充。
傣族民居通常呈长方形,分为上层和下层。
上层用于居住,下层则用作仓库、养殖牲畜等。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一方面可以有效防雨,另一方面也符合傣族的信仰,认为坡屋顶可以贮存家中的好运气。
傣族居住习俗秉持着“无害于己人,利于人他”的原则。
他们尊重自然,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
在房屋的修建中,傣族人常将房屋建在开阔高地上,既可避免洪水的侵袭,又可利用地势的高低差保持房屋内部的通风和照明。
傣族人还会按照风水的原则来选址,选择距离河流、山脉的距离、风向等因素都会被考虑进去。
傣族人民居有着严格的规矩和传统。
在傣族家中,门槛是一道重要的障碍,傣族人认为门槛可以隔离家中的恶神。
进入家中必须跨过门槛,而不是直接踏入。
傣族人的厨房与卧室分开,并且厨房与客厅相连,因为傣族人认为食物和卧室不宜放在一起。
傣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承。
在建房的过程中,傣族人传统的建筑技术和传统文化都会被融入保证了傣族民居的独特性和传统特色。
傣族人还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如泼水节、傣族歌舞、新年祭祀等,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也为傣族人普及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与傣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紧密相关。
通过保护和传承傣族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傣族民居的魅力,以及傣族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调研报告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调研报告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西双版纳是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地区,其中主要的民族是傣族。
傣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特点,包括傣族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婚礼习俗、舞蹈音乐等方面。
二、历史背景傣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他们曾建立了一系列的王朝,如傣国、傣文化和傣历史,为傣族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历史元素。
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傣族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拥有自己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
三、宗教信仰傣族的宗教信仰多样,主要包括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
原始宗教信仰是最为原始的傣族信仰,他们崇拜大自然和祖先,相信一切事物都有灵魂。
佛教在傣族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许多傣族人信仰佛教,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佛教的教义。
同时,道教也是傣族人信仰的一种宗教,傣族人相信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
四、婚礼习俗傣族的婚礼习俗独特而庄重。
一般来说,傣族的婚礼分为两部分,即迎亲和送亲。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的亲友要前往新娘家中迎接新娘,表达新郎家对新娘的答应和接纳。
而在送亲仪式中,新郎的亲友会陪同新娘返回新郎家中,进行结婚仪式和祭祀。
整个婚礼过程非常热闹,大家会穿着传统的傣族服装,进行舞蹈和歌唱,传达祝福和喜庆的氛围。
五、舞蹈音乐傣族的舞蹈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傣族舞蹈通常以优美的动作和活泼的节奏为特点,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舞蹈的音乐通常采用传统的乐器演奏,如木鼓、竹笛和手鼓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声音独特,富有民族风情,为舞蹈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情感。
六、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特点。
傣族的文化背景丰富多样,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宗教传统。
傣族的婚礼习俗独特庄重,能够体现其独特的民族风俗。
傣族的舞蹈音乐具有活泼的节奏和独特的乐器演奏,代表了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
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
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
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
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
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
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
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摘要]以往的民居改建、更新理论和原则或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或是从功能的角度探讨问题,本文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保留和继承部分民居传统技术的同时,融入现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从技术角度实现对西双版纳城子寨傣族传统民居的积极保护与有序更新,走出技术适宜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居技术;可持续发展;西双版纳传统民居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也是最人性的建筑,这是一种契合自然的手段来营造居所。
它不受任何“法式”的约束,其营造的原则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谨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因此,本文尝试从建筑技术的地域性,可持续性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其技术所隐现的传统技术精神,寻找现代乡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的矛盾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干栏式民居“竹楼”,历史悠久,一直是傣族乐于居住的房屋形式。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民居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建新房的越来越多。
逐渐出现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甚至混凝土梁柱结构,其民居的形式特征也随之逐渐改变。
近几年在新建民居中又出现了一些“汉式”的平屋顶房屋。
它完全丧失了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对傣族村寨传统风貌影响极大,与原来的村寨整体环境格格不入,对保护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极为不利。
2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特点与思考传统建筑技术产生于实际的需求,技术与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
2.1 可呼吸的围护结构由于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特征是湿热多雨,为便于通风导气,传统傣族民居常将建筑外墙做成竹编墙或木板墙,并且底层部分不作围护或少作围护,形成通风透气的架空层。
屋面的做法几乎都是轻薄透气的小缅瓦,山墙留出洞口,整个建筑的外围护几乎没有不透风的。
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增加围护结构的孔隙率实现的,以增强通风,降低湿气。
但这样的做法也会使得外围护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隔声效果差等弊端。
旅游开发中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例
148CASE 案 例区域治理【摘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傣族竹楼建筑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旅游开发一方面增强了当地政府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为满足旅游需求改造民居和保护传统民居原始风貌的矛盾。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在功能和外形上都发生了变迁,因此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和创新傣族传统民居成了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旅游开发;傣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19)30-0148-0003【作者简介】张扬,生于1994年,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
旅游开发中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例云南师范大学 张扬一、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概述(一)竹楼建筑形态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所创造的传统建筑,而傣族竹楼建筑是在继承古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屋顶,中层居住区和底层仓储区。
屋顶为斜向,且坡度比较陡。
屋檐出挑很深且多为重檐,在外形轮廓的变化比较丰富。
中层设有围墙,基本不开窗,一间堂屋和一间卧室,外有开敞通风的前廊和晒台,在民居建筑的一侧设置露天的“展”并与楼梯间通过过廊连接,由楼梯与一层连接。
楼梯多为一跑,台阶数一般不超过11阶。
底层没有围墙,仅仅用竹篱来围合出院落的空间范围,或者为了仓储需求,畜厩或堆放杂物。
远观整个房屋设计屋顶相对大,二层由于深挑檐的遮挡体量相对小,一层可以直接看到柱子,整个竹楼的形态非常的轻盈,正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这也是傣语称其为“凤凰房”的意义所在。
(二)竹楼主要功能划分钟敬文先生曾在《中国民居漫话》一书中提到:民居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及宗教性四个功能特点。
[1]所以按照以上说法,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傣族民居的功能应该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且两个范畴的功能是互溶互含并且相互制约和影响的。
1.物质范畴主要表现在安全功能上,一方面傣族人喜临水而居,但由于经常发生水灾,洪水泛滥过后,地面潮湿,易沼泽化,山谷中会产生瘴气,另外山地崎岖不平等。
浅析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傣族民居建筑特点
浅析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傣族民居建筑特点摘要: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井然有序到自由多样的演变特点。
傣族民居的演变是傣族人民为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环境而进行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趋势,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破坏传统建筑,我们应该懂得、尊重这种必然。
关键词:傣族民居;干栏式建筑;建筑特点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其空间形式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正如诺曼福斯特(N Foster)所说:“无论何时,建筑都是社会价值和社会技术发展变化的反映。
”[1] 傣族民居建筑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为主。
“干栏”式建筑曾为我国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民族的建筑形式,曾风靡华夏大地,后来却逐渐消失。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教授曾指出:“干栏式建筑,今天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仅在许多兄弟民族地区仍继续存在。
”现在全世界唯一存在并保存完好的竹楼只有在西双版纳才能找到。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如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钢筋、水泥、钢材、琉璃瓦等现代材料的身影。
材料和技术在整个建筑文化的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外来文化的入侵,尤其是汉文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影响,更使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呈现从封闭到开放,从井然有序到自由多样的演变特点。
一、傣族民居建筑形态分析传统的傣族竹楼多为方形,座东北,朝向西南(全寨建筑朝同一方向)。
竹楼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
房顶为歇山式,脊短,坡陡,覆以茅草、瓦块。
瓦的上方有钩,依次挂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的木条。
下有坡屋面(即偏厦),有重檐屋顶遮阳挡雨。
竹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栖人,下层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
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西双版纳傣族采用这种形式的建筑,原因主要是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其发展演变
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其发展演变*王腾月李海华高艳杰(云南艺术学院昆明650500)摘要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凝聚着传统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建筑民居的智慧㊁对资源环境可持续使用的观念,这恰恰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㊁文化交流的密切,西双版纳傣族人民逐渐地摒弃了他们这种原有的㊁优秀的民族特色和民居理念,不断与中原建筑交融 一些并不符合当地气候或习俗的交融㊂笔者认为,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能够使居住者在生活中时时触碰自然㊁且因其村落的地域性和气候的独特性,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这种美好状态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一些思想也值得我们深思㊂关键词西双版纳干栏式建筑民居演变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4)03-0040-03西双版纳树木繁多㊁植被覆盖率高㊁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热带雨林保护区㊂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很多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如云豹㊁眼镜蛇㊁望天木㊁高山榕㊁绞杀藤等,而大象㊁孔雀㊁凤尾竹则是西双版纳的象征㊂其西双版纳傣族著名建筑 干栏式建筑,之前的传统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变与发展,逐步成为现在更适合现代化的傣族特色建筑㊂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正面临新的有待开发的机遇㊂与此同时,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乡村振兴㊁西部大开发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整合其资源上的优势进而转向其经济优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㊂且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创造了更加有效的方式㊂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迎合汉文化,一部分傣族人民放弃其原有的许多传统建筑,并且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㊂即使有些地方的建筑仍然保存完好,但随着各种科技产品和汉文化的传入,使他们的传统观念大大减少㊂并且随着疫情一直反反复复,西双版纳的传统旅游业也受到重创㊂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形式和特征,思考傣族人民传统民居的智慧体系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是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而不断地发展与演变,他们的一些传统智慧没有丢,直至现在,他们这些传统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和鉴赏㊂1西双版纳传统傣族民居的建筑环境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地带,北面有哀牢山㊁无量山这种天然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因此造成了其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足够分明的特点㊂西双版纳自治区地处盆地,河谷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平均气温大概在18~22ħ,又因其地处低于海拔800m的盆地造成其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历年最大温差达到28ħ㊂西双版纳的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午时气候炎热,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㊁进行糖分积累,因此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水果才芳香馥郁㊁满口生津㊂这种气候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因此,其竹子的生长茂盛㊂又由于其气候湿热,地面难以直接居住,于是便形成了干栏式建筑㊂一层用于置放杂物㊁畜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人口㊂这是由于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大),一层不适宜居住,因此将二层设置为居住地点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竹木构建而成,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层面也是由竹编而成㊂其优点是:①竹编不是完全密闭的,有利于房间的通风㊁祛湿散热㊂②竹编之间总会有细细密密的小孔,这些小孔能够帮助居住的人随时视察一楼饲养家畜的情况;或有贼人到来,主人也能㊃04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研究)2024年03月*作者简介:王腾月(1998-),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设计㊂通讯作者简介:李海华(1972-),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产品设计㊂及时观察到㊂2西双版纳传统傣族民居文化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们因其封建领主制度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同时村寨也因为不同人的居住而划分成不同的等级㊂在同一个村寨内,由于他们的祖先相近,每个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尤为亲近,这造成了传统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家人之间共处一个卧室的习俗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之间的小家庭其实也反映了大村寨之间的关系㊂西双版纳大村寨之间关系相对浓厚,傣族的村寨是其社会的一种基层组织,他有很多家庭或者家族构成㊂这些家庭或家族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西双版纳原始村寨之间的关系很是亲近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也因其家庭内部和谐而又融洽的关系和其一个家庭的美好愿景,原始西双版纳傣族民居通常都只会建有一个卧室,在这一个卧室内,西双版纳傣族人可能会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㊂他们依照次序卧睡,每人都有一个编制的竹箱用来放置衣物或直接放置在自己的床尾部分㊂所有人在睡觉时头部都朝向一个方向,如果有已婚儿子或招婿的女婿,父母一定会睡在他们夫妻的中间㊂他们并不是按照每一个小家庭的方式来进行卧睡的次序,如果傣族家中有长者,一般情况下是长者睡在里面,其他人按照年龄次序来进行卧睡,因为上者为尊,这样来表达对长者的尊敬;如果有儿子媳妇则一般睡在里面㊁女儿女婿则一般是睡在外边(靠门)㊂传统傣族的卧室在没有经过主人允许的情况下,客人是不能进入或者观看的㊂一旦未经主人的允许进入或者观看,都会触犯到相当大的禁忌,甚至有民间说,外人看了傣族人家的卧室,就会被罚做几年苦力,以示惩戒㊂3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传说与习俗在很早以前,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就多居于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之中,由于其材料大多由竹子木头构成,又称竹楼㊂传说从前的傣族人居无定所,一般居住在树山或山洞上,有一天来了一个叫的傣族人名叫 帕雅桑木蒂 ,他发现芭蕉叶子等大片的物体可以遮雨,受到了启发便想要用这些森林中现有的物件来建造住所,但是一直失败㊂直到有一天,一位善良的天神被他打动,也期望能为这群人做些什么,化身一只凤凰,飞到他的面前,像人一样大大展开自己五彩的翅膀,寓意人 字型才能挡住侧面飘雨㊂然后,凤凰又站起起来,用双脚支撑身体,暗示房屋应该分上下层, 帕雅桑木蒂 得到暗示之后,终于建造出傣家的高脚竹楼㊂于是傣族竹楼就这样流传下来,可能傣族人民也有根据这些传说来建造傣族竹楼㊂传统傣族人民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习俗,就是傣族十分重视火塘习俗㊂火塘一般是由木板定制而成的一个方形木盒,这种木盒没有盖子方便生火,在傣族新房建成之际,傣族人一般会把木盒子钉在楼板上,将木盒子内部加上填充物,按压结实后,放置一个铁制的三脚架在上面,这个三脚架就类似汉族早期煤炉上面的铁环,起支撑作用,用来放置炊具来料理食物㊂但对于傣族来说,他们的三脚架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也许是傣族人民天生对自然有着亲近与幻想,他们将三脚架的每一架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红宝石㊁蓝宝石和吉祥之石㊂傣族人民信奉三脚架上的,每一只小架所代表的宝石都会保护他们㊂傣族人民做饭时,也有一定的习俗㊂他们要求只能够从三脚架的一个脚架生火,火塘在不用时要用锅盖盖住,进行火种保留,火种寓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㊂但现今,这种习俗已经慢慢消散,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傣族人民逐渐发现并学会使用了更加方便的电器来做饭生活㊂由于傣族民居地处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十分大,白天十分温暖,夜晚却十分寒凉,这时候火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㊂在白天火塘用于生火做饭,到了晚上火塘就可以取暖㊂4近现代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演变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随着时代的更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和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电器的传入,使得傣族人的住宅不再像传统傣族人一样只为遮风挡雨㊂他们也像汉人一样大大方方的交际,设置了客厅用来待客㊂他们对隐私性的高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卧室的功能也变得更为丰富㊂他们的卧室也渐渐的摒弃了传统的分床不分间习俗,这样卧室中的辈分排序的观念也慢慢消失㊂他们提高了建筑的空间,用吊顶在屋顶形成人字形的方形空间,二层的维护使得结构更加丰满,同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㊃14㊃(陶瓷研究)2024年03月陶瓷C e r a m i c s窗户㊂火塘原始的功能就是为食材提供烹饪条件,以便做饭和夜间供暖,又由于原始傣族中没有其他可以烹饪和夜间供暖的条件㊂火塘既能保证人们吃好,又能保证人们夜间不被着凉生病,因此,原始或糖在人们生活和心中具有非常神圣而又重要的意义㊂但随着文化的传入和一些具有高科技的电器传入,火塘也渐渐地不再具有神秘的气息,因为家用电器做饭更方便快捷,而火塘则需要生火㊁控火;甚至对比家用电器火塘会产生更大的空气污染,火塘逐渐被抛弃,有的甚至被放置在了一楼㊂傣族人民开始关注他们一层空间的利用,通过对一楼空间功能更加细致的划分,使得傣族民居的发展更具有创新和借鉴意义㊂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傣族人民的教化使得其传统的宗教观念逐渐淡化,对于其火塘,甚至寨子中寨心㊁水井等传统上具有神圣意义的空间,也慢慢的去形式,甚至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而进行布置,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㊂与此同时,由于西双版纳地区与泰国距离较近,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并受到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追捧㊂他们不再相信生活中处处有鬼神,处处崇敬的心态,反而把自己对信仰的崇拜放到了佛寺中去㊂佛寺成为西双版纳傣族人主要的祭祀场所㊂与此同时,家庭内部的火塘或其他相对让人产生崇敬心理的家用物品的迷信色彩也逐渐消失㊂5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演变发展过程中仍不可抛弃的智慧体系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直到今日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㊂它的智慧体系功不可没 地域性:地处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㊁昼夜温差大;可持续性: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建材使用的是当地生长茂盛和生长周期较短的竹子和一些木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理念:西双版纳傣族人热爱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并认为万物有灵,他们从不轻易做伤害自然的事情,甚至在使用一些竹子作为建材之后,一定会播种新的种子进行绿化㊂这种优秀而又传统的三位一体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智慧体系使得西双版纳傣族人一直绵延至今并经久不衰㊂笔者认为,未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发展最重要的点就是在保护其传统民居的基础上来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其气候原因和生物多样性等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景观,使得其旅游业相对发达㊂傣族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及开发方面,维持村民原有日常生活的同时以挖掘其民族文化内涵,保护其原有建筑生态,展示其特有的民族特色,用其优秀的生态理念和热爱自然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㊁环保的生活,来打造出金牌旅游规划项目㊂保留自己原有民居智慧体系㊁吸收汉文化,使用高新技术电器的同时不遗忘保护,使得传统智慧与当代科技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得傣族民居不断发展进步且适宜,打造出真正传统且优质㊁绿色的傣族民居㊂参考文献[1]平蕾.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0.[2]王欣.西双版纳城市化进程中的 再地方化 实践与族群关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6):51-58. [3]杨开院,周鸿腾.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设计元素之比较 以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与兰屿雅美族地下屋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9,38(10):4-10.[4]李雨绮.西双版纳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5]塔万.老挝北部与西双版纳传统聚落及民居的对比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6]王文淞.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景来村傣族民居建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7]马瑞.浅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生态价值[J].住宅科技,2015,35(8):35-37.[8]王仕睿.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形态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9]杨柳.全球化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157-159. [10]周俊俊.基于设计价值论的设计价值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11]鲁昌曾.论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之美学特质[J].语文教学之友,2013(10):25.[12]李楠,文佳.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2013,5(2):41-45.[13]张文明.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与民居建筑中的宗教元素[J].美术大观,2012(10):79.[14]刘一.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演变与更新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㊃24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研究)2024年03月。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随着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曲屋、平屋和花楼。
曲屋是傣族山地地区常见的住宅形式,通常由木材和竹子搭建而成。
曲屋的屋顶呈弯曲形状,可以有效抵御雨水和风力的侵袭。
曲屋内部通常分为前厅、客厅和卧房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其中前厅是用来迎接客人的地方,客厅则是用来招待宾客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卧房则是用来休息和居住的地方。
曲屋的外墙常常会用彩色画满各种图案,以展现傣族独特的文化元素。
平屋是傣族平原地区常见的住宅形式,通常由砖石和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
平屋的屋顶是平直的,使得屋顶上可以安装太阳能板等设备,利用太阳能进行照明和加热。
平屋的内部结构和曲屋类似,但通常更加宽敞和通风。
由于平地地势较为平坦,平屋的居住空间通常更大,并且一户人家常常拥有多间卧房。
花楼是傣族地区独特的住宅形式,通常用来招待宾客和进行节日庆祝活动。
花楼的外观非常美观,常常涂上丰富多彩的颜色,并用各种图案进行装饰。
花楼的屋顶呈折线状,屋顶上可以种植花草,形成一个花园。
花楼的内部空间宽敞,通常设有前厅、客厅和舞厅等不同功能的场所。
傣族人民会在花楼内进行各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和歌唱比赛。
傣族人民对于民居的居住习俗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居住的环境和布置会影响个人的运势和未来的发展。
在装修和布置房间的时候,他们会遵循一些传统的习俗和禁忌。
傣族人民会在家门口放置一块镜子,认为可以辟邪和驱逐不吉之气。
他们还会在屋里摆放一些有助于富贵和吉祥的物品,比如佛像、花瓶和水晶球等。
傣族人民非常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他们认为传统建筑是他们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傣族民俗和精神文化。
他们尽力保留传统建筑的原貌,不轻易进行改造和拆除。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他们还会在传统建筑上进行装饰,使其更加美观和壮观。
傣族人民还会将传统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傣族的文化。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以及邻近的缅甸、老挝等地。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以及保护传承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傣族传统民居主要采用木结构、竹制墙和茅草屋顶,形式简单而又实用,符合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
傣族民居一般分为“三间两堂”、“四合五天”等不同的布局形式,整体建筑结构有序而紧凑,风格古朴而又具有地方特色。
1. “三间两堂”“三间两堂”是傣族传统民居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布局通常包括三个房间和两个天井,房间之间相连,而两个天井则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
这种布局不仅可以增加房屋的采光通风效果,而且还能使房屋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牢固。
2. “四合五天”“四合五天”是傣族传统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布局通常是由四个房间围合而成,中间有一块露天的院落,天空的阳光可以透过院落照射到四周的房间内,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
院落也可以用来晒晒谷物、晒晒衣物,是傣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傣族的居住习俗傣族人民在民居的居住习俗中也有自己的特点。
他们注重家庭的和睦和团结,非常讲究礼仪和人际关系。
傣族的男女在居住习俗中有着明显的分工,男人一般负责田间劳作和建筑修缮,而女人则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傣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摔跤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娱乐和锻炼身体,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
在家居布置方面,傣族人民也有着独特的传统。
他们喜欢用花草装饰自己的家园,尤其是在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插上花朵,用以寓意繁荣和幸福。
傣族人还喜欢用织物、编织品等手工艺品装饰房屋,增加了房屋的艺术氛围。
三、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变革,大量的传统建筑逐渐被废弃或者改造,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傣族传统民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和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地区。
傣族的民居以木造楼房和竹楼为主要建筑形式,其设计与构造方式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居住习俗和文化传承,下面就对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进行阐述。
傣族木造楼房傣族木造楼房是傣族传统民居中的代表之一。
该建筑形式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紧凑,多为三层或四层,便于傣族人居住和生活。
在木造楼房中,一般将第一层作为生活区,第二层常用于放置谷仓和储藏室,第三层则是傣族人的起居之所。
傣族木造楼房的外墙常用整块的木板拼接而成,屋顶则多采用硬木板,并用石子铺设,以防止房屋因雨水浸泡而发生漏水。
同时,傣族人还注重在房屋的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如在门上雕刻树叶和花朵等自然图案。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傣族传统民居中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傣族居住习俗的一种体现。
竹楼的构造主要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竹子经过精心加工和处理,不仅能够在抗震和防火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同时也能让房子保持凉爽透气的环境,非常适合傣族居住。
竹楼通常为二层或三层,屋顶用竹条搭建,并加以严密的铺垫,以避免雨水倒灌到房间内。
竹楼的墙面也常用竹片进行拼接,以保证房屋的密封性。
此外,为了满足傣族人多代同堂的居住需求,竹楼也经常进行屋顶增建和侧面拓建。
傣族居住习俗傣族的居住习俗与傣族民居的设计和构造密切相关。
傣族人通常在一个大院子里建造数栋木造楼房或竹楼,每栋房屋都具备独立的起居空间,并且共用院子和院墙。
傣族人在院子内进行娱乐、洗衣、晒谷和宴请客人等各种日常生活活动,院子是傣族社群的中心,也代表着家庭成员的团结和和谐。
另外,傣族还有一种独特的居住习俗——水屋。
水屋即是建在水边的一种住房,为傣族人提供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居住体验。
在水屋中,傣族人可以感受到水的涟漪和微风的流动,这种居住方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傣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如今,受城市化影响,越来越多的傣族人开始放弃传统的民居,改造成具备现代化设施和功能的房屋。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浅析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浅析摘要:“傣族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所使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但由于西双版纳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地产行业的快速扩张,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特征、建筑材料、内部功能空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希望对当地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西双版纳竹楼傣族民居1、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西双版纳傣族聚落是傣族人民聚集生活的场所,它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聚落不仅是一种空间系统概念,又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现象的交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傣族民居之前,对于西双版纳傣族聚落的特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傣族村寨广泛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各个地区,由于西双版纳地处中国的南部边界且交通不发达,则造成了该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所以还有一些原始的聚落模式和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边缘且山地较多,所以地形地貌特征和然环境对西双版纳傣族聚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聚落地址的选择,聚落的整体形态往往会选择临近河流的平坦之处,依河流南北流向而建,使地理环境更加适合耕作生存,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和成长。
傣族聚落一般由几十至几百户的家庭共同组成,聚落中设有寨门、寨心、佛寺和民居等部分。
寨心是聚落的灵魂,傣族聚落以寨心向外发散。
寨心一般是一块平整的地面,在其中心放置红色的石头或者种植乔木,聚落里的居民会在寨心进行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活动。
寨门是聚落的出入口,一般会在聚落的东、南、西、北四个相对应的方向设置,传统的傣族聚落很少有围墙,仅仅是通过寨门来进行聚落边界的限定。
傣族受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每个村寨都会建设佛寺让村民去进行祭拜、礼佛。
为表示对佛教的尊重,佛寺建筑会建在聚落中较高的位置或者大门入口处等容易让人注意的地方。
2、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特征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被当地人称之为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干栏式民居保存数量较多的民族。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发展路径探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发展路径探究以傣陶为代表的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受外来文化及产品的冲击,陷入濒临灭绝的处境,通过分析研究,结合云南普洱茶及文化旅游的巨大市场空间,找到傣陶发展的路径,对其它工艺类别形成示范效应。
一、西双版纳傣族制陶现状分析(一)地理分布与存续情况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而悠久的文化,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傣族是跨境民族,在境内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红河、玉溪等地,境外傣族主要聚居区为泰国清迈、老挝琅勃拉邦、缅甸景栋等地;傣族制陶作为傣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在上述傣族聚居区均有分布。
傣族制陶有着4000多年不间断的传续史,是少数在新世纪依然得以存活的世界低温陶的代表,被专家称为人类制陶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外来器物的冲击,传统傣族制陶陷入濒临灭绝的处境,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西双版纳傣族制陶主要分布于景洪市的曼斗、曼阁、曼飞龙、曼掌村,勐海县的曼朗、景真村。
目前从事制陶的作坊有40余家。
时至今日,傣族制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依然比较艰难,传统工艺如何与新时代共生共荣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
(二)傣族陶器的工艺及体系现状传统傣族制陶的主要技术为慢轮制陶(制坯)和无窑堆烧,所制作的陶器以生活用粗陶为主、宗教用铅釉陶次之。
新世纪以来,傣陶陶器在技术、工艺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目前,玉勐、玉喃恩等传承人还继续坚持慢轮制陶和堆烧工艺,大部分作坊已经过渡到以快轮成型为主,烧制方式上有气窑、柴烧和电窑烧制,在工艺选择上渐趋多元化;在陶器功能方面,除少数艺人还在制作一定数量的宗教“过赕”用品和寺庙装饰陶器,大部分陶器以普洱茶的存储、冲泡、贮水、花盆为主。
在陶器装饰的环节,除少数艺人坚持拍打纹样外,主要以雕刻为主,少数作坊在探索釉料、化妆土装饰。
在经营方面,大部分作坊的经营延续了过去小农经济的家庭作坊模式,傣陶的发展路径急需探索和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他者化”现象及对策作者:杨柳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赕文化、贝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传统民居造型美观,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近年来因受到经济、文化、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影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正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出现了很多异变的、不伦不类的傣族民居,“他者化”现象日趋严重。
鉴于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传统民居“他者化”的发展趋势,找出一条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提高傣族人民的居住质量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西双版纳传统民居他者化现象文化保护传承发展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概述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傣族人民居住的自然环境绿树环绕、空气清新、美丽和谐,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少有的热带雨林,动物、植物的数量、种类在中国名列前茅,被称为中国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同时也是中国的一个旅游热点地区。
所以,保护和发展好这块宝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傣族传统民居共分两层,它离地高,通风效果良好,夏季凉爽,雨季防湿,同时,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
傣族传统民间造型美观,它和周围的热带雨林及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非常和谐自然,真正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赏心悦目,给外来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傣族传统民居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理想,能与人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并以其甜美的画面展示着傣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美好追求。
西双版纳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傣族传统民居及其他传统文化,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及各类艺术家前来旅游、采风、进行艺术创作。
甚至可以说西双版纳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是画家、音乐家、作家、摄影家等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素材,也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
但是,近年来因受到经济、文化、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影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正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有的村寨出现了很多异变的、不伦不类的傣族民居,这些建筑的造型和内地汉族地区的差不多,建筑结构也是砖混的,外墙大都贴上各种颜色的瓷砖,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已经出现了“他者化”现象。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西双版纳将会失去她特有的魅力,失去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对中外游客和各类艺术家不再具有吸引力,不管从经济的角度或者是文化的角度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那将是西双版纳的悲哀,也是云南的悲哀。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他者化”现象从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攀比心理的影响等因素,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和变异,“他者化”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傣族传统民居变化、变异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使用功能、建筑材料、外观造型、建筑色彩等几个方面。
在使用功能上,底层架空层逐渐被利用作副业加工、开小商店和餐馆,其层高由过去的2.2米左右升高为3米左右;做饭由过去在客厅里的火塘逐渐改为砌砖灶,有的人家已经另外建厨房;客厅由过去的席地而坐到逐渐有了沙发、组合柜等家具,有的人家已进行了室内装修;过去客厅无窗,室内昏暗,现在逐渐增加开窗的面积;卧室由过去全家不分房间,到现在分为几间卧室;过去的竹楼上没有淋浴室、卫生间、自来水等卫生设备,现在的竹楼上都通了自来水、有了卫生间、淋浴间等。
在建筑材料上,由过去的竹木结构,慢慢发展到砖木结构,有的甚至是混凝土梁柱结构,墙面用砖砌,外墙贴上瓷砖。
建筑材料、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国家要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木材的获取越来越难,木材的价格越来越高,用木材建房的成本远远高于用混凝土和砖块建房。
还有一个原因是混凝土梁柱结构更牢固、更结实、更耐久、不易老化。
在外观造型上,随着平面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变化,傣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外观造型上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和变异。
这种变化分为几个阶段,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以砖柱代替木柱的“竹楼”。
这种砖柱不符合西双版纳地区抗震八度设防的要求,结构上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砖柱结构存在的安全问题,90年代出现了很多砖墙落地的傣族民居,这些民居部分失去了傣族干栏式建筑的传统特色。
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90年代中后期在西双版纳有的寨子出现了一些“汉式”的平屋顶建筑,这种平屋顶建筑完全丧失了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和周围的傣族传统民居及自然环境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傣族村寨的传统风貌和整体风格。
90年代后期至今,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富裕的傣族村民盖起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的竹楼,其外观部分保留了傣族传统民居的特征,但每幢建筑的造价过高,大约16万元左右(300平方米),难以推广。
在建筑外观色彩上,这些新建的、变异的傣族民居,大多采用鲜艳的色彩,如橘黄色、橘红色、钴蓝色的屋顶,墙面大多贴上光面的浅色瓷砖,门窗大多采用铝合金的,如果是“汉式”的平屋顶建筑,色彩几乎都是白色的和红砖的颜色。
笔者认为,这些新建的各种“傣族民居”建筑色彩,和周围传统的傣族民居及自然环境极不协调,显得非常刺眼。
以上这些新建的、变异的傣族民居的大量出现,已经改变了很多村寨的传统风貌,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传统风貌和传统文化必将丧失殆尽。
这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风光著称的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经济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西双版纳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担心和忧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和遏制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
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他者化”现象的对策在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傣族竹楼)的发展和演变中,我们要继承傣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不能不顾一切地照搬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建筑形式,而使自己的传统建筑文化消失,造成“他者化”现象。
目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他者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和措施才有可能遏制和扭转这种情况的继续发展,这些对策和措施包括:(1)严格贯彻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
(2)要求傣族村民严格按照西双版纳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设计的《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方案精选》进行施工建设,确保傣族新民居保持傣族传统民居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
(3)教育当地傣族村民,提高他们对傣族传统民居特有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重要性的认识。
(4)对建房资金有困难的傣族村民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确保他们按照《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方案精选》进行施工建设。
(5)要使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傣族村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自觉的传承和保护好傣族的传统文化,这也包括传统的建筑文化。
以上五条对策和措施非常重要,它能确保新建的傣族民居能保持傣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有效的遏制和扭转傣族民居“他者化”的发展趋势。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和探索施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例如,如何把西双版纳当地的传统材料(如竹子等)更好地运用到新型的傣族传统民居中?新型的傣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如何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结合?用新的建筑材料如何能表现出傣族传统民居的传统风格和地域特色?如何在保持傣族传统民居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的同时,不断提高傣族人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增加应有的生活和卫生设施?这些问题都需要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地研究和思考,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供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运用。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聚集而成村落,因而傣族民居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村落建设和设计结合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除了对傣族新民居进行研究外,还应当把傣族村落的整体设计提上议事日程,而且这是刻不容缓的。
对于西双版纳现存的、傣族传统风貌保存完好的傣族村寨,应该视为宝贝,倍加珍惜、加强保护、完善设施、改善环境。
而对于大量建设中的傣族村寨,必须严格按照以上五条对策和措施进行施工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的同时,保护与继承好传统村落的风貌特点和民族特色,如村落与山水自然环境的融合、村落形态的自然构成、路网的自由布局、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展现、民居的造型、民居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绿化设计与植物的选择等,都应该认真对待,加以研究,在傣族新民居的建设中加以运用,最后形成傣族传统建筑风格和自己的民族特点。
希望《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的颁布、《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方案精选》的出版,特别是对以上五项对策和措施的严格贯彻执行,会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建筑及西双版纳州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对提高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的居住质量和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最好结果,即在保持傣族传统民居原有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傣族人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
4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是传承和发展,还是任其消亡?从小处说,涉及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或消失问题;从大处说,涉及西双版纳州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西双版纳州这样一个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文化内涵深厚,同时又正面临着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及旅游兴州目标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来说,傣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不断消失无疑是个悲剧。
它失去的不仅是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而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对独具特色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研究,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保护、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西双版纳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乃至云南省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 结语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千百年以来都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主要居住的建筑形式,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而出现的,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
同时,它也是西双版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旅游名片,保护、传承、发展好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中央和云南省各级政府对保护西双版纳州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的颁布及《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方案精选》的出版,特别是对以上五项对策和措施的严格贯彻执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不断异化、“他者化”的趋势一定会得到遏制和扭转,西双版纳美丽的、具有傣族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的傣族新民居会重新出现在西双版纳这片美丽的绿色大地上,西双版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迷人风光会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中外人士到西双版纳旅游、采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