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业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业发展规划

---------------------------------------------------------------最新资料推荐------------------------------------------------------ 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和实施好贵州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省政府黔府办发〔2004〕 76 号文批转的《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安排部署,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省农业厅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编制《贵州省十一五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十五以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积极抢抓机遇,以稳定脱贫奔小康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5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 359. 18 亿元,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 3. 7%,实现 3. 5%左右的年增长目标; 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877 元,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4. 7%,实现年均增长 4. 5%1/ 2左右的目标。

(二)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克服干旱、秋风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稳中有升。

十五期间粮食总产量达 5540 万吨,比九五时期增加 125 万吨,保证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油料生产持续增长, 2005 年油菜籽产量 76. 5 万吨,超额完成十五期末 70 万吨的计划目标,年递增 5. 3%;烤烟生产稳步发展, 2005 年达到34. 45 万吨,完成十五计划;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产量增加。

杂谈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杂谈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杂谈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作者】虞家兴(2011210746)【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大类0201102班【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一直处于飞速发展期,几乎一年一变,国家对农业的政策也是在不断地改善着。

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到现如今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这都是中国农业发展如此迅速的最根本原因。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也愈显农业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能解决好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也就说明我国在逐渐走向繁荣,农业的飞速发展,更加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象征。

【Abstract】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Chinese agriculture has been in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lmost a year for a change, the country of agricultural policy is also in constant improvement.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 manage, and now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odern agriculture, it is Chinese agriculture develops so rapidly that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Government support to agriculture markedly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population is numerous, can solve so many people have a meal problem, also explain our country is in move toward prosperity gradual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untry more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is a symbol of.【关键词】改革开放农业包产到户责任制【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 Agriculture The guarantee-production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

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

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

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

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

昌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昌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昌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昌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 —2010 年),是振兴昌邑经济,加快建设繁荣、法制、文明、和谐新昌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规划。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纲要》注重突出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方向性和政策性,突出规划指标的指导性和预测性。

《纲要》主要阐述政府对本区域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我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全区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对财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提高,区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前完成了十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预计到2005年末,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3%;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期末的9.7:15.6: 74.4 调整为6.8:19.8:73.4;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 4.1亿元,是九五”期末的近2倍,年均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调整后),是九五”期末的1.6倍,年均增长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倍,年均增长1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0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年累计实现61亿元。

十五”以来,全区经济开始提升到从调整中发展向发展中调整的新阶段,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开局良好,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就业、再就业、社保、医保等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保持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外向度低。

效益农业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工业总量小,终端产品、名牌产品少,大型龙头企业少;第三产业经营业态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饱乃至吃好的问题,这十年里全市农村经济步入较快增长的阶段。

1982年-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从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到延长土地承包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央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给改革初期的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前所未有局面。

据统计,1978年粮食总产量97.9万吨,首次打破建国以来全市粮食产量记录,到1979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6.5万吨。

198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6亿元(产值及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其增幅用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8亿元,牧业产值5.2亿元,农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0%和41.3%。

第二阶段(1989年-2003年),改革确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农村改革的成功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把农村改革引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

因此,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全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全文)(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九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

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二00一至二00五年)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二0一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二 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关于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的调研报告_0

关于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的调研报告_0

关于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的调研报告_0 关于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的调研报告一、为什么提出县域经济及县域农行发展这一问题)从宏观上看,我国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 (一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县域经济将会实现长足发展。

县域是沟通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

在国民经济体系架构中,县域经济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更是提出“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近几年来,山东积极实施“扩权强县”政策,推行“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县域人口和GDP占到全省的95%和79%以上。

目前已有20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14个县财政收入过10亿元。

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行拓展县域经济,加快自身有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十五”期间山东农行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但随着金融形势的,经营战略必须再次调整。

“九五”时期(含)以前,农业银行的经营重心主发展和变化要在县及县以下。

“十五”期间,为迅速扭转全行客户结构差、资源配置效率低和分行对经营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制定并实施了以重点经营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山东产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为主要内容的“四重策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对改善山东分行的经营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全行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充分证明,在“十五”时期实施“四重策略”是完全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县域农行无论是网点、机构、人员,还是业务总量、经营效益等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公务员在线学习新农村建设4答案

公务员在线学习新农村建设4答案

《新农村建设》综合测试4一. 填空。

1 .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2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半个分配与半个资源配置问题,未解决机制生产组织。

4 . 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5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6 . 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7 . “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首先要解决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问题,体现“以人为本”治国理念。

8 .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小城镇建设。

9 . 农业产业化的依托是商品基地。

10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二. 单选( 30 小题共30 分)11 .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B )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1 分)A. 物质B. 思想C. 工作B. 12 . 强调“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因为:……(A)①义务教育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②发展义务教育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③义务教育是为广大农村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④义务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1 分)A. ①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3 . 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1 分)A.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B. 免收一切费用C. 是具有强制性的教育D. 具有普及性14 .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 C)引领现代农业。

(1 分)A. 开发B. 创造C. 创新D. 生产15 . 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所确定的指标是( C ) A.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B. 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C. 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D. 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16 .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 C ) A.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B. 全面建设农村和谐社会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 发展现代农业17 .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有效途径。

全国农业发展十五规划

全国农业发展十五规划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从2001年开始的“十五”时期,是新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农业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一个关健时期,农业面临着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

为加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编制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一、发展进程和环境条件(一)“九五”期间发展的主要成就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九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央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九五”期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除2000年减产幅度较大外,其它年份基本保持在5亿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达到或超过400公斤,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供大于求,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局发展的突出成就,也是农业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经济增加值的64%,比1995年提高9.2个百分点。

到2000年底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已达1.75亿人,比1995利时年增加1100万人。

三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第一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

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

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

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

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

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2012工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29•【字号】滁政[2006]11号•【施行日期】2006.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滁政〔2006〕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业经滁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号召,大力推进滁州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纲要》描绘了未来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做好今后5年工作的行动纲领。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广泛宣传,并搞好本地区、本部门规划与全市《纲要》的衔接,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纲要》提出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落到实处。

全市人民要在中共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如期实现“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滁州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滁州市人民政府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回顾“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到“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328亿元,年均增长5.9 %;财政收入27.6亿元,年均增长10%,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一五到十五--中国发展计划

一五到十五--中国发展计划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规划第一章“十五”期间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1.1“十五”规划执行情况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五”期间,在平谷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部门、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平谷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平谷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7.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0年的14.3亿元,增长23.1%。

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53元,比2000年增长62.6%。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8万亩,总产3.1万吨;——果品生产快速发展,果树占地面积达到44.8万亩(2004年林业资源二类详查数据),果品总产2.1亿公斤,其中大桃22万亩,总产1.8亿公斤;——蔬菜面积逐步扩大,达到13.9万亩,总产49万吨;——畜牧生产中,生猪出栏43万头、肉鸡出栏690万只、鲜蛋2.8万吨,出栏肉牛2.1万头,羊18万只,肉鸭58万只,牛奶年产量达到0.4万吨;——水产养殖利用水面2.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7万吨;——林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49%,林木绿化率达到62.32%。

二、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1)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平谷区形成了符合本地资源特点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步确立了“南菜、北果、全区上畜牧”的整体格局和果品、畜牧、蔬菜、水产及粮食五大支柱产业。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在农产品交易中的谈判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3)扶植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区已有农产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61家,其中加工企业54家,初加工贸易企业7家。

贯彻党的十五大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贯彻党的十五大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常 加上今 年大面积推广麦套 玉 米 水稻早育稀植等 配 套技术 粮 食 生 产 又 获丰 收 预 计全市粮食 总 产量可达
7 6
.
,
,
1
万吨 比 上年增 长
,
6 0%
.
,
再创历史最好 水平



明年农村经济发 展 奠定 了 良好基础
菜篮子工程建设

继续发挥成效
,

蔬 菜生产 通过鼓 励大 新 掌 政两基 地
,
% 以上 来
,
自种植业 而种植业 中粮食 和 蔬菜是主要收人来 源 因 此 粮食丰收 蔬菜产量增长 乡镇企业高速增长 保 证
,
,
,
,
,
了农 民 人均收人 的稳定增 长 预计全年农 民人 均纯 收
,
进 农 村经 济发 展 粤
56 ☆ 1卯 8 年 第
6
人可达到 刀印 元 比 上年增 长 二

,
7 1%
, ,
3 5
亿元 较上 年 同期 增长 拼
5 上年 同期增长 2
.
,
.
1%
;
实 现利 润
1 1
.
1 8
,
.
亿元 较
.
,
2%
,
上缴税金
亿元 较上 年同期
5 亿的 4
会 侣 嗜民习
召足
5 增长 2
.
4%

,
预计 全年 可 超额 完 成总 产值 2 9
,
计划指标
从收人构成上看 农 民 人 均纯收人 的 s o
,
5 月
D 日 贺 兰 山东 麓南起 黄羊滩农 2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国建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迅速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原则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等。

这些原则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在建国初期,中国农村实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集体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三、农业合作社的兴起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建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农业生产资料,共同经营农田,实现了劳动的社会化。

四、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制度。

这种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公共性,确保了农民共同占有和共同管理生产资料,避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复辟。

五、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成就与挑战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农民收入分配不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挑战。

六、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农村经济逐步繁荣起来。

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七、对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影响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为后来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

本文将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就业增长三个方面,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成为现实。

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促使农业发展,而农村则向城市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推动了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市场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改革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升级和调整。

农业发展的重点从传统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农业发展转变,包括畜牧业、渔业、林业、种植业等。

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还带动了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农村旅游、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农村就业增长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就业的增长。

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岗位。

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部分城市居民返乡创业或就业,带动了非农业就业的增长。

农村就业的增加不仅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也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结: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辅相成,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城乡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村就业的增加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互相支持、互相促进,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

政策的支持、技术的推广和市场的拓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关键。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8.11.04•【字号】•【施行日期】1998.11.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四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的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对于进一步增强全市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农村和全市的改革,对于加强郊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步伐,对于保持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首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决定》精神,结合北京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认真总结农村改革发展二十年的基本经验,更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郊区农村与全国一样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突破并废除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模式,面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通过改革,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业企业异军突起,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小城镇和卫星城的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阶段;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在这个阶段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农业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

土地分配不均、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土地改革政策,并进行了农民群众运动,通过实行土地私有化,解放了农民,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农业合作化运动成为重要的措施之一。

合作社的建立使农民能够集体劳动、集体经营,增加了生产效率。

农村经济由小农经济向农业集体经济过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与农业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发展仍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

农业现代化成为政府的战略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利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农业技术进步得到了大力支持。

政府鼓励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提高农业生产力。

引入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和农药农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另外,政府也加大了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力度,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产量。

三、农民收入的改善农民收入的改善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首先,土地改革带来了农民土地的所有权和个人经营权,农民可以自由掌握土地资源,通过自主经营获得收入。

合作社的建立提供了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

其次,政府通过发放农业补贴、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经济的命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的需求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技术、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三个方面探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农业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非常重要。

首先,农民应当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技术,利用高效的育种方法培育出高产的新品种。

其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农业生产中的环保技术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以保护农田和水源的生态环境。

二、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农业单一种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对多元化收入的需求,因此,发展农村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农村应该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发展农村旅游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旅游业可以使农村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村还可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的收入应该得到合理提高。

首先,农民应得到更好的农业生产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民开展农业生产。

其次,农民的技能培训也非常重要。

农民通过学习一些技术和技能,可以提高劳动能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服务,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优势互补

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优势互补

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优势互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优势互补正逐渐展现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优势互补,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农村传统农业的优势传统农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农民依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

首先,传统农业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广阔,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其次,传统农业经验丰富,农民凭借长期的耕种经验和地方特色,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气候和土壤条件。

再次,传统农业还能保留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乡土风味,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二、现代农业的优势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首先,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现代农业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能够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再次,现代农业能够带动农村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差异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农业多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生产流程和种植方式受限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

而现代农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注重科技和管理的应用,并通过品牌营销和电商渠道开拓市场。

四、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互补性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虽然在生产方式和市场推广方面存在差异,但彼此也具有互补性。

传统农业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收入。

同时,传统农业也能提供土地资源和农产品供应,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在市场开发方面,传统农业的特色产品和农村旅游资源可以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差异化竞争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游客。

五、优势互补在实际中的案例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优势互补发展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建设的主要任务
• • • • • 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十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国债投资117亿元,加上地方配套和群众自 十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国债投资117亿元 亿元, 筹,总计投入约220亿元,解决了农村5600万人饮水困难和1100万人的饮 总计投入约220亿元 解决了农村5600万人饮水困难和 亿元, 万人饮水困难和1100万人的饮 水安全问题。但截至到2004年底 全国尚有3.22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 年底, 水安全问题。但截至到2004年底,全国尚有3.22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 安全问题,占农村总人口的34%。“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再解决1.6亿 安全问题,占农村总人口的34%。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再解决1.6亿 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
比重
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投资比重 31.00 29.00 27.00 25.00 23.00 21.00 19.00 17.00 15.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 投资
2001年以来农经司安排中央国债投资情况表
2.加强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 中部4省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中部4 •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3.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 3.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
•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 • 继续支持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 • 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4.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 4.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
3.农村能源建设 3.农村能源建设
2003-2005年 国家每年安排10亿元国债投 2003-2005年,国家每年安排10亿元国债投 亿元, 资,共计安排30亿元,支持以“一池三改”(建 共计安排30亿元 支持以“一池三改” 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 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 沼气项目,新建成户用沼气300多万户 多万户。 沼气项目,新建成户用沼气300多万户。
51.3
81.4
72.13
气象
27
1.6
3
9
6
4
3
农经司安排中央国债行业分布情况
1% 13% 水利 林业生态 农业 气象
23% 63%
2006年农经司中央国债安排情况(单位:亿元)
合计 一、水利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 农村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 首都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 甘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 南水北调 治淮骨干工程 在建水利工程项目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322.05 198.4 60 24 1 1 1 28 27.4 31 25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 • • • • • •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京津风沙源治理 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 天然林资源保护 湿地保护与修复 小流域治理与水土保持
“三农”支出包括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事业以及减免税费、防灾等方面的支出
2001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支出 5000 4000 亿元 3000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 比上年增量 2000 1000 0
200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支农投资情况
2000 1500
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
1000 5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主要谈四个问题: 主要谈四个问题:
一、近年来政府支农投资简要回顾 二、 “十一五”政府支农投资重点 十一五” 三、当前支农投资领域的几个重大问题 四、支农投资项目申报程序与要求
一、近年来中央政府支农
投资简要回顾
政策要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力 不断加大对“三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标志:
1、从2004年开始连续发布4个中央1号文件 、从2004年开始连续发布4个中央1 2004年主题: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主题:促进农民增收 2005年主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主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7年主题:发展现代农业 2007年主题:发展现代农业
太阳能 电力 6% 1%
成品油 2%
秸秆 30%
煤炭 34% 液化气 1%
沼气 1%
薪柴 25%
• 初步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计划新增农村 初步规划, 十一五”期间, 户用沼气2250万户 2006-2007年 万户。 户用沼气2250万户。2006-2007年,我委每年安 排中央投资25亿元用于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亿元用于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排中央投资25亿元用于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 建设一批绿色能源示范县。 建设一批绿色能源示范县。
一、水利 二、林业 三、农业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 动植物保护工程 种养业良种工程 新疆棉花基地 渔政渔港和远洋渔业建设 农业血防 农村沼气 四、气象
322.05
198.4 48.5 72.1 11.5 10 15.3 4.7 1.5 3.1 1 25 3
二、“十一五”政府 十一五” 支农投资重点
中央政府支农投资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经司年度计划处
2007年9月6日 2007年
2007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 2007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 已于6 已于6月份正式对外发布
• 发布指南的意义 • 指南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 可通过查询 可通过查询
单位:亿元
行业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总计
2176
424.1
408.7
324.8
344.6
351.7
322
水利
1369
320.3
221.3
234.2
198.3
196.8
198.4
林业生态
502
90.5
161.5
43
89.0
69.5
48.5
农业
278
11.7
22.9
38.6
2、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总体方针 、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 2004年:农业税总体降低1 2004年:农业税总体降低1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
产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
2005年: 两减免、三补贴” 2005年:“两减免、三补贴”;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三农” 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 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2006年: 三减免、三补贴” ,取消农业税,结束2600年种 2006年:“三减免、三补贴” ,取消农业税,结束2600年种
地缴税历史;支农方面“三个高于” 地缴税历史;支农方面“三个高于”。
2007年: 四取消、四补贴”;支农方面“三个继续高于” 2007年:“四取消、四补贴”;支农方面“三个继续高于”。
(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 施—— “水、路、气、电”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支持粮食生产 1.支持粮食生产
• 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 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施“沃土工程”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施“沃土工程”
• 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 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 • 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带建设; 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带建设; • 糖料主产区糖料生产基地; 糖料主产区糖料生产基地; • 现代农业、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 现代农业、 范等重大农业示范项目。 范等重大农业示范项目。
5.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5.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3、中央政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 “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各项支出11300多亿 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各项支出11300多亿 元,年均2260亿元;2006年3397亿元,2007年3917亿元; 元,年均2260亿元;2006年3397亿元,2007年3917亿元; • 增量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520亿元, 增量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520亿元, 增长1 增长1倍。 • 我委支农投资安排总体情况:总量下降,支农稳定,比重 上升。 • 国债支农投资以水利和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
用于农村建设方面的投资 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投 资
我委支农投资安排情况 2000 1500 亿元 1000 5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用于农村建设方面支出所占比重
49 47 45 43 41 39 37 3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6年农经司中央国债安排情况(单位:亿元)
合计 一、水利 二、林业 退耕还林工程 322.05 198.4 48.5 11.5 10 8 15 3 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重点防护林、森林防火、保护区工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 林业血防
2006年农经司中央国债安排情况(单位:亿元) 合计
2001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 2001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支出 年以来中央财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