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更新:2020-02-13 09:42:14高考升学网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描述 -回复

科学发展观的描述 -回复

科学发展观的描述-回复科学发展观是的新时期基本纲领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科学战略思想。

它贯穿于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中,成为指导我国发展的理论基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法治建国。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并详细阐述这些内容。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其核心思想所在。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推动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发展领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以确保当前和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原则。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点和创新之处。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劳动、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

这种发展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进步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增强人力资源的创造力。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要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第四,科学发展观认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科学发展观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发展应当是全面的。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三、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什么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答: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GDP。它对反映经济增长的状况和程度是有意义的,但有两个缺陷:一是不能反映社会问题及其变化状态,比如社会保障问题,甚至还会掩盖收入分配差距这样的重要社会问题;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成本,特别是资源消耗和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弥补这一指标的不足,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两个新指标,一个是综合发展指标,包括16项内容,反映得比较全面,但过于复杂;另一个是联合国开发署在每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的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三个小指标: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虽不完整,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形成的?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它们在维护人类和地球生态可持续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下文将分别从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与关系、实践与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它强调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发展、实践、创新、协调、绿色等重要理念。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和其他国家地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它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与平衡,追求全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还包括公平与合作,推动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

3.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关系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是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共同利益。

两者目标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描述:- 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把可持续发展视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和幸福的重要途径。

4.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应用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等重要理念,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城乡发展中,科学发展观注重推进农村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在环境保护中,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 在社会进步中,科学发展观关注人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的提升,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入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中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入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中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入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中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分子是党的重要组织发展对象,他们承载着党的希望和信任,具有引领力和示范性。

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自己的思想汇报中,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本文将从积极分子的角度出发,探讨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以此为指导对积极分子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观;并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发展模式。

它关注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综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追求有效利用资源、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建设中,重视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建设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益。

三、积极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作为积极分子,我们承担着党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

在思想汇报中,我们应当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中,积极分子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倡导绿色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建设中,积极分子要关注民生问题,关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文化建设中,积极分子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建设中,积极分子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四、努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作为积极分子,我们要不断努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

首先,要通过不断学习,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发展压力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

本文将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以期探索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统一,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它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科学发展观不仅有理论指导,更有实践基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科学发展观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背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旨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保护和增强未来世代发展能力的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对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问题的认识加深,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要协调,相互促进和支持。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的挑战,各国普遍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和《巴黎协定》等机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以应对全球性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

可持续发展提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进步。

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而可持续发展目标正是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考点链接]国家的宏观调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热点综述]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本专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3、循环经济:把经济与环境由“仇家”变“亲家”。

[分析导航](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政治学科角度思考(1)经济常识: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与之相对应的是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满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方式。

本文将探讨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首先,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人类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和改善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人的价值为中心,注重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而可持续发展则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为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持续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

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在中国实践中,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互融合。

中国人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指导,不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

中国致力于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生态保护等举措,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中国的实践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发展的硬道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实现马列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路径,通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名词解释科学发展观

名词解释科学发展观

名词解释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模式,强调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对多年来一些发展观念的反思和总结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它认为,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全面发展,即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达到一个整体的平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可持续发展。

它认为,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不能以短期经济效益为唯一追求,而是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协调发展。

它认为,发展应该注重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避免片面追求单一指标的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内外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成为了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决策和行动。

在经济方面,科学发展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在环境方面,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举措;在社会方面,科学发展观注重了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的改善,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提出的发展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它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

文章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来解读科学发展观,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找理论依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一经提出便很快在全球形成共识。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

探究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新发展水平下提出的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理论和发展目标。

它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促进社会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实现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切都是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的结果。

在现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发展仍旧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是党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所确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都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们前些年科学发展观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深刻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其次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再次,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再次,要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再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最后,实现更快更好消费者和银行正在恶化的信贷状况可能拖延美国经济放缓的时间。

这是第一个状况,或者是咱们叫做频繁出现的经济名词叫次贷危机。

科学发展观相关

科学发展观相关

科学发展观相关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八个关键要点:
1. 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全党全国人民始终要坚持的首要任务。

2. 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4. 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5.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6. 开放发展:促进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7. 共享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机会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8. 加强党的领导:强调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领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影响。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正确 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台风、海啸、 禽流感等问题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正确处理 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关系。 引进来和走出去、反倾销、 汇率等问题
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
基本内容。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4)统筹兼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2、 五个统筹 1)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正确处理农村自身 建设与以城带乡的关系,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的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 ”三农“。基本的对策是以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来加快对农业经济 的改造。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化战略 2) 统筹区域发展,要正确处理 ”两个加快发展 ” 之间的关系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在实践中正确 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四大矛盾阻绊社会和谐发展
1)分配公平失衡,贫富差距加大 专家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容易引起社会部分成员 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今后五年要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摆在 更突出的位置,通过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 家财政支出结构等,缓解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 2)教育不公,发展不均 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现状无疑将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 步伐,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国家要通过财政大力支 持农村中小学的发展。
0

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本文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进行阐述。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它深刻认识到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

这一理念是在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

全面的发展要求满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而不是仅注重其中某一方面的快速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

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衡性,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中,实现内部的和谐、稳定、协调的关系。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强调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系由四个方面组成:人类本质观、发展观、全球化观、文化观。

人类本质观可以理解为人的价值观和人的本质属性,强调改善人的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关系。

发展观是展示经济发展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强调经济发展不应仅局限在经济利益的追求上,而是要兼顾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

全球化观中,科学发展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国际社会应该开展宽广的合作,强调实现全球范畴内的共同发展。

文化观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呼吁缩小国际文化差距,实现文明交流和文化平等。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思想体系,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指导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和医疗的发展等,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和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旨在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它强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强调以科学为导向,注重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协调发展强调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等;在社会发展中,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要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公平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利益,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民至上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

人民至上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至上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中国的发展更加科学、均衡、可持续,使中国的发展更加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必将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例如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企业和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实践中,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指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它鲜明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内外因素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必须统一分析和认识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3.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它反对一切剥削和压迫,倡导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

4. 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城乡发展的协调、区域发展的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利益的协调等。

5.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必须符合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要走绿色兴蓬勃、循环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体来说,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内外因素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
观旨在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提供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 同时也造就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重困境。

作为参与全球化并获得自身较大发展的几个罕见的国家之一,中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全球化带来的困境与矛盾,由于自身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某些方面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治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风险社会,这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对“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理念发生怀疑,新的发展理念提出发展的三重价值标准,即维持生存、自我尊重和自由。

发展除了必须提供食物、住房、卫生保健和安全保护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还必须提供就业机会、教育条件,对文化和人的自尊给予更多的关注。

生态经济学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源、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相继被提出,这标志着对以往发展内涵的补充和革命性创新。

社会学家提出了发展要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在于人。

甚至有人提出了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 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主要原则有:一、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

二、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

三、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

四、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

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

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五、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

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观,在逐步探索、发现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认识阶段,吸收了发达国家“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综合发展的理念合理内核,特别是发展的本质就是提高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
趋向的理念。

标志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原则,就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
从本质上来说,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体现了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因为发展问题不仅要解决如何更快的发展,还应该解决怎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对人的发展才更有利,即应当怎样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的行为合理性问题,从人类社会的纵向和横向发展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是解决代际之间以及代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它不仅要解决自然界内部的生态平衡问题,还要解决人和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因此,经济的增长应该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以维持在整体平衡和稳定的限度内的增长。

人的行为以不破坏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只有把人的行为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具有合理性。

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关系。

发展、当然是首先要顾及和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要即功利性要求,但如果片而追求发展的功利性而造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乃至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或毁坏,其代价是巨大的,往往也是难以挽回的,这种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发展观。

因此科学的发展观念,即有人对当代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依赖、协调、优化的问题,也包含着对后代人负责任的理性反思。

我们不能干“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蠢事,也不能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错误。

可持续发展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4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1)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之所以把科学发展观当作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因就在于过去那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已经无法应对全球化所造成的困境,也无法破解我们所面临的种种发展难题。

在当前改革攻坚阶段,我们所遇到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能力,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发展的具体规划部署入手,而且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实现发展动机和发展效果相统一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论结晶。

科学发展观,其核心与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经济因素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但他们也从未忽视社会其他非经济因素对发展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从来不是唯经济论。

恰恰相反,马克思一贯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全部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3]
(3)应对严峻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资源匮乏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
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代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问题,世界工业化国家都对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负效应的问题都十分重视。

就我国来看,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互相制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瓶颈,而现有的发展模式却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以这种经营方式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污染了的水源、空气和周围环境,将会对公众的利益、身体健康、精神生活(幸福感等)造成损害。

大量的城市垃圾、污水向农村转移,农业耕地被大量占用,必将使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受阻;各种环境污染纠纷不仅引发国内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危及社会和谐,而且可能引起国际间环境纠纷。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给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