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庞冰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25期

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涵着一种为知识而学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正基于此,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就成为历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既是这样,我们就应勇敢迎接挑战,力图结合历史课程改革,认真分析《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理念,并从历史教师角度和立场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历史学科教学。下面就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教学情境的创设正式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新颖、独特又有创新想法的情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情境创设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情境,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上册第一课时内容《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思维特点、认知水平和历史学习需求等特点后设计:首先向学生展示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像、石器等,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人?什么东西?干什么用?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可能知道这是远古人类头像和他们使用的工具——石器。这时,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人类祖先生活场景的猜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符合生活实际。这样的开头,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历史课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八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

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依据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发展,基本素质有所提高,学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不仅要深知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然后据此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备课。如在问题的设计上,哪些问题的难度适合成绩优秀的同学回答;哪些问题的难度适合中等生回答;哪些问题必须降低难度并且需要适合学困生解答等,这样才不至于难度太低使优秀学生感到“吃不饱”,甚至绰绰有余;难度太高使学困生一问三不知,既耽搁了课堂时间,又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在问题的安排及提问的方法上,应考虑哪些问题安排在前面比较好,比如提问学困生前,可以把对这一问题有启发的另一问题放在前面提问中等生,以便于启发学困生,让学困生能够顺利解答,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

总之,要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探索和创造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能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