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训练题

1.《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春秋鼎盛 B.问鼎中原 C.钟鸣鼎食 D.一言九鼎

2.“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鲁 B.齐 C.燕 D.宋

3.《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强化宗法体制 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

4.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5.历代政府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各项举措中,不正确的是

A.秦朝在相当于“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同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B.元代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 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

7.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B.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

8.《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韩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 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

9.《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A.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 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10.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11.据记载,武则天时期,御史中丞宋璟频论朝政得失,武则天三次欲派其出使,以求耳根清净,但宋璟均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为由拒绝。这一记载反映了

①御史中丞的设置使君权受到了制约②监察官员的设置使政府得以规范执政

③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④监察制度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君主统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乾隆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坤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二十条大罪,其中第十三条称:“昨将和坤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上述材料反映了A.和坤生活腐化 B.皇权的独尊、至高无上 C.和坤犯上作乱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13.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

14.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C.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5.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据此,1859年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被派为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这表明

A.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16.“甲午战争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为历史作了不合理的注脚。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被后人所否定,而‘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为史家美谈。”这告诉我们

A.历史结论必须看重结果 B.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场

C.历史事件总是相互联系 D.历史过程往往难以还原

17.《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18.李大钊说: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19.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20.《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我国抗战之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之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吾同胞须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上述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A.平津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B.上海失守,华东局势危急

C.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 D.武汉失守,相持阶段来临

22.“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23.《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24.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25.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