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事崛起原因分析
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原因
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原因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原因①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
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
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摩擦。
课文中的插图《60年代末日本的电视机工厂》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产电视机的情况,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达23.6%。
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
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
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战后日本经济的展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
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日本的崛起 原因三: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1 9 6 4 年10月1 日日本新干线通车
二战后,日本高度重视教 日本战后坚持以“科技立国”,为了
育事业,教育经费占政府行 扭转战后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制定
政在1由9费资1550用本9—9的主亿1义19日/7国52元左家年增右中,加,是教到这最育4一高经02比的费4重4。了积次“极科吸引技收进革型国命战外的略新先”技进的术科经,学济广技发泛术展采成模用果式第,,三对
2.美国发展的特点
特点一(从发展周期看):经历繁荣—衰退调整—稳定发 展的过程
特点:全球 化和信息化
繁荣
新经济时代
危机与调整
新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知识经济”,包括网络、 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基本内容。
特点二(从经济实力看):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
日本 4.84 日本 4.84
中国 中国4.22 4.22
表现:
⑴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 超过了战前水平; ⑵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西欧经济的繁荣 (1)时间: 20世纪50—70年代 (2)特点(表现): 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思考:美国援助西欧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直接目的:控制西欧 根本目的:对抗苏联,遏制社会主义势力
3、欧洲共同体成立
(1)时间: 20世纪60年代
(2)成立目的(原因): 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3)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 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 称“欧共体”
(4)作用: 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同一 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 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4.33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对亚洲的影响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对亚洲的影响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对亚洲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课题。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下,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的新兴强权国家,并在对外扩张中强化了其军国主义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日本军国主义的起因、发展以及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一、起因和背景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日本国内外的多种因素密不可分。
其中,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日本国内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世纪初,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并将中国视为势弱可欺的对象。
这引发了日本上层人士的不满和警觉,他们开始寻求实现“富国强兵”的道路,以保护国家的利益。
同时,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来压力。
这一切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二、军国主义的发展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阶段,即日俄战争和二战期间。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成功地击败了当时实力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从而获得了对东北亚的控制权。
这一胜利加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自信心和影响力,同时也引发了日本扩张主义的欲望。
此后,日本开始将其军事和经济势力扩展到东南亚地区,并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共荣圈来主导整个亚洲。
在二战期间,日本进一步加剧了对亚洲的影响。
日本帝国通过武力征服了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大片领土,并残暴统治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对亚洲国家进行了掠夺,迫使大量平民成为劳工,实施种族屠杀等残忍行为,给亚洲带来了巨大破坏与伤痛。
三、对亚洲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一方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和统治破坏了亚洲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很多亚洲国家被迫接受日本的统治,成为其殖民地或附属国,丧失了自主权和自由。
日本对亚洲的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和财富损失。
另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也对亚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利益和扩张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利益和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成为全球性的冲突,涉及到多个大国之间的争斗和利益抢夺。
尽管日本并非直接参战国,但它却在这场战争中寻求并获得了一系列的战略利益和扩张。
本文将探讨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利益和扩张,并分析其对日本的长期影响。
一、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列强集中精力于欧洲战场,导致对太平洋地区的控制力减弱。
这对于战略争夺激烈的日本来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日本通过对德国殖民地的夺取,增强了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1. 对德属中国山东半岛的占领在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参与了盟国对德国的军事行动,主攻目标是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殖民地。
1914年,日本海军成功占领了青岛,并在随后的《凡尔赛和约》中获得了对该地的扩权,成为该地的管理国。
这一行动使得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巩固了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
2. 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扩张日本还通过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扩张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地位。
战争期间,日本占领了德国在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南太平洋诸岛的殖民地,提高了该地区的战略价值。
这些岛屿对于日本的海上贸易和海军基地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夺取其他殖民地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利益与国家实力的增强除了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外,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通过经济扩张获得了实质性的利益和国力增强。
1. 对亚洲资源的控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蔓延,欧洲列强对亚洲的控制力减弱,这为日本寻求并获得亚洲资源提供了机会。
日本迅速扩张其在亚洲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控制加强。
日本大量投资于中国的工矿企业,积极开发资源,从中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2. 军事实力的增强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日本军队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得到了现代武器和军事技术的提升。
这对于日本的军事实力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历练,为其成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打下了基础。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日本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也曾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曾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脂,也曾进行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但是,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扶植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
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
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美国打算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从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
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
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
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另一方面,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即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二.政治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军事改革,逐渐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被封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体系中,对外交往十分有限。
然而,随着明治维新的兴起,日本开始追赶西方列强,改革经济、军事和政治制度。
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概念在这段时期开始逐渐形成。
日本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在明治时代初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日本军队被赋予了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大神弥太郎为首的军人集团在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坚信军队是国家的最高荣誉和尊严,认为通过武力扩张可以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家的威严。
这种军事至上的意识形态在日本国内蔓延开来。
随着日本军队的壮大和军国主义思潮的扩散,日本开始向外扩张,采取侵略政策。
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并确立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的殖民统治。
之后,日本目光瞄准了更为广阔的亚洲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选择了与英美法等国结盟,参与对德国在东亚的殖民地的占领。
这次战争使得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旅顺、大连等)和太平洋岛屿(马绍尔群岛、帕劳群岛等)建立了殖民地,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日本的帝国主义势力。
随着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日本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氛围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满洲国。
随后,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盟国作战,并进一步侵占东南亚多个地区。
然而,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追求最终以失败告终。
经过世界各国的抵抗,以及核打击等因素的压力,日本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45年,日本投降,其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野心彻底破灭。
回顾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是在国内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日本战国时期的军事和政治逐渐稳定过程
日本战国时期的军事和政治逐渐稳定过程在日本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全国各地都在爆发着战争和斗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战争和政治逐渐稳定了下来,成为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
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背后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因素和人物。
一、武士团体的崛起战国时期初期,日本的武士团体开始兴盛起来。
各地的武士们开始组成自己的武士团体,通过武力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这些武士团体之间互相勾结或者互相对抗,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势力格局。
这种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武士团体倒下了,只有少数几个能够坚持下来,逐渐崛起为日本的强势势力。
二、军阀的出现在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就是军阀的出现。
由于各地武士团体之间的对抗和勾结,很多武士成为了军阀,通过掌握武力和土地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这些军阀互相对抗和勾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局面。
然而,随着一些强势军阀的崛起,日本的政治局面和军事势力逐渐稳定了下来。
三、島津氏和松田氏的崛起在战国时期,島津氏和松田氏是日本最有名的武士家族之一,他们的崛起和成功标志着日本的政治和军事逐渐稳定。
島津氏的崛起始于战国时期初期,他们经过恶战磨砺自己的实力,最终掌握了九州的大部分领土。
島津氏通过手段和武力,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成为了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
松田氏的崛起也始于战国初期,他们以极高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势力范围,成为了日本最为成功的家族之一。
四、势力平衡和和平的达成随着日本的武士团体和军阀的崛起,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局面变得复杂和动荡。
然而,由于各个团体之间的相互对抗和勾结,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
在这个局面下,战争逐渐减少,各地政府逐渐达成和平共存的协议,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总结:日本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变迁过程,充满了血汗和波折。
通过武士团体和军阀的崛起,島津氏和松田氏的成功,以及势力平衡和和平的达成,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局面最终逐渐稳定下来。
日本帝国主义与太平洋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与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是二战期间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一次军事冒险。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太平洋战争进行探讨。
1. 历史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崛起。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以“西方强国”的姿态发展工业化和军事力量。
随着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逐渐扩张其领土势力范围,先后吞并台湾、朝鲜半岛,并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些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警惕。
2. 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2.1 日本对资源的渴求日本的工业化与军事扩张需要大量的资源,然而自身国土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日本将矛头对准了东亚地区的资源,尤其是中国的资源。
这导致了日本企图通过侵略行动获取更多资源的观念日益增强。
2.2 日本对亚洲的霸权野心日本帝国主义认为,亚洲应该由日本来主导,并试图建立一个称霸亚洲的日本帝国。
他们将亚洲其他国家视为殖民地,试图以军事力量和政治控制来实现自己的霸权野心。
2.3 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担忧。
他们不愿看到日本成为一个威胁自身利益的强国,因此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日本的扩张。
这引发了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3. 战争过程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12月7日爆发,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开始。
随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地区并击败了西方列强的军队。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面临着盟军的反攻,如美国的岛屿反攻战役。
最终,日本无法承受盟军的压力,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4. 战争结果太平洋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战争结束后,日本失去了其殖民地和侵占的区域,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审判,签署了《日本投降书》。
此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并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之一。
总结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与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军事扩张和亚洲霸权野心的产物。
历史背景下,日本对资源的渴求、对亚洲霸权的追求以及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日本崛起的原因
对于日本,或许很多热血的中国青年都会想起中国被其欺压凌辱的那段不堪回首历史,为何 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的中国会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日本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首先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日本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 于学习的民族,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 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
然后在中国的鸦片战 争失败和日本被美国的黑船打开国门以后, 日本就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 只有敞 开国门,才能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
在 1853年,当时美国海军将军 佩理 强迫日本开港通商,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 个,那就是美国必胜。
尽管当时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 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 考虑,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 。
敞开国门,使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 家有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也使日本深切懂得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救国的道理, 于是就派 遣了一批有志青年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继而爆发了标志着日本崛起的 明治维新 运动。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 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而今,日本已然一个世界强国,但它的学习和创新的 精神却从未停止过,它的国民支柱企业 三菱公司,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 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再不断地尝试和创新,至今都成为饮誉世界的跨国公司。
在企业管理理 念方面,日本人不是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他们是在 6SIGMA 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企业的优劣,发展了 段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C ),然后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 ),现在已经成为世 界范围内企业的管理的必用法则。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篇一: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大国的崛起—日 日本,我们的邻居,经济比我们发达的一个小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的一个国土面积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开国门,受到极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经济又受到严重的破坏。日本作为一个2战后的战败国,能在短短的20余年间迅速的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直逼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将日本带出了战败国的深渊中,树立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为日本再度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从废墟中走过来的战败国能有如此的经济成就呢?首先,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在美国将军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自己国门期间的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虽然最终还是 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在1827年参加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并在周边各国都访问参观,颇受启发,带回给国家全新的思想,并在之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节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此外亦选派
日本幕府的政治和军事发展
日本幕府的政治和军事发展日本幕府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组织,出现于16世纪中期,是由武士阶层组成的政治集团,它的崛起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日本幕府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是士族幕府的时期,第二个是官僚幕府的时期。
这两个阶段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影响和塑造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一、士族幕府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士族幕府时期一般认为是从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战役中胜利开始,到1867年东京幕府灭亡为止。
在这一时期,士族幕府逐渐成为日本的最高政治机构,德川家族成为幕府的领袖,他们实行了世袭制度,使得整个幕府成为一个贵族政治。
在政治方面,德川幕府实行了“藩统”系统,称藩者必须为家康守卫江户城的诸侯,必须在江户居住,每年按照各自的禄值向幕府纳贡,同时藩主也被幕府限制出使外交和内部行政权力。
在军事方面,德川幕府实行“兵民一体制”,将人民组织为武士队伍,以保障幕府的统治和国家安全,这种制度为江户时代300多年的和平奠定了基础。
二、官僚幕府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官僚幕府时期是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的这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国家。
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代表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明治政府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取消了藩制,并控制了日本全国。
官僚幕府为明治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聚集了很多人才,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建设工作,从而推动了日本现代化进程。
在军事方面,明治政府在士族幕府时期深厚的军事基础上,开始进行了西化改革,学习了西方的军事思想和技术,与此同时,施行了普及教育政策,对海军和陆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扩充,从而使得日本的军事管理和实力都有了重大的提升。
结语:日本幕府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历史是一个长过程,分为士族幕府和官僚幕府两个阶段。
在这个不断变迁的历史过程中,日本逐渐从一个落后的封闭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国。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熊建军刘红内容提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沃土,传授文明的园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弱盛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新格局逐渐形成的今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也进入到关键阶段。
在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前,审时度势,拓展思维空间,立足国情,博采众长,是使我国在不远的将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一代学人的历史责任。
回顾日本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是在一片瓦砾和废墟上开始建设的,然而只经过短短40年的恢复和发展,就已一跃而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一奇迹秘密在哪里?在教育,日本人自己都承认,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战前积累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世界范围内区域性冲突加剧的同时,区域性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
我国与日本同处东亚,互为周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对各自都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日本战后崛起于亚洲和世界,成功的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了现代化,更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研究的广阔空间。
探索日本发展的经验,对于我们是一个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日本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密集的群岛国家,也是一个后来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日本解决遭受到巨大的损失,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
据资料统计,二战中,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成为瓦砾,失业和半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失掉家园和流离失所者达3000万。
以战前1935年日本工矿业生产水平的100%计算,1946年下降到28%,工业设备90%被闲置,生产资料的生产仅为10%,消费资料的生产为30%,农产品1945年仅及1937年的一半左右。
总的来说,战后初期的日本,物资紧缺,物价飞涨,满目苍痍,民不聊生。
但是,正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贫乏的基础上,结果40多奶奶的励精图治,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金融实力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其发展的前景为世界索瞩目。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行为,例如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等。
这些侵略行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谴责。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军事扩张和资源掌控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并追求民族强盛的目标。
为了得到足够的资源和领土,满足扩张的需要,日本选择了军事侵略作为手段。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领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首要目标。
日本军事扩张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掌控中国的制造业,以支持其工业化发展和军事壮大。
二、民族主义和民族优越性观念日本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崛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性观念。
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种族和社会制度更为先进,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对中国从属于自己的心态根深蒂固,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民族主义在推动日本的对华侵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为自己有权利统治甚至统一中国。
三、经济利益和贸易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
然而,日本认为中国在经济上过于依赖外国,这对日本的经济利益构成了威胁。
为了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日本决定通过侵略行为来控制中国经济,并通过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经济协议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四、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日本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战略地理位置,其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宜海上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发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也与其对亚洲地缘政治的掌控有关。
通过侵略中国,日本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和掌控力,从而加强自身的战略利益,并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国际局势。
总结起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是基于其军事扩张、民族主义、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
这些侵略行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以确保类似的侵略行为不再发生,推动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_日本的地理环境怎样
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_日本的地理环境怎样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不少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但是为什么一个效果会迅速崛起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日本崛起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日本第一次崛起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根本原因);2.逐步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获得了大量赔款。
国力大增。
日本第二次崛起,即二战后1.日本战后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首要原因);2.美国开始扶植日本;3.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4.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6.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崛起的原因一、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而中国就在旁边,中国好像是要稍早一点,在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被迫开埠通商和赔款割地,中国这块肥肉貌似更加吸引西方列强。
二、日本被入侵后积极变革,而变革的成功我觉得还要得益于他的幕府制度。
幕府将军德川家希望继续幕府制度和而明治天皇当然也希望恢复800多年前幕府制度后失去的权利,还有日本分为支持佐幕和倒幕的各派系、各蕃,使得维新不像中国这样,只支持到没有决定性权利的皇帝、亲王,变革成功几率大增!三、维新后短短几年,在甲午海战中以弱胜强,迫使中国赔款好像是两亿多万两白银,借着这笔钱大力发展国力,又在十年后打败沙俄,从此发展一帆风顺,直至太平洋战败,被美国驻军!日本崛起的三个启示日本崛起的启示之一: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技术立国”。
战后初期的日本几乎进入“石器时代”,民生凋敝,物资极度匮乏。
但在二十年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靠的就是“技术立国”这四个字。
日本政府注意到,要使国家经济迅速恢复,跻身强国之列,必须集中全国的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被视为日本侵略行动的开始。
本文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并探讨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1 中国近代史的弱势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近代史的动荡时期。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被列强侵略,国力逐渐衰落。
此时,中国社会内部也面临政治腐败、经济困顿和军队割据等问题,导致政府无力应对外来侵略。
1.2 日本的崛起与对中国的野心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军国主义逐渐兴起,并开始对中国展开积极侵略。
日本在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崛起,使其产生了对中国的野心和扩张欲望。
日本政府将侵略中国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二、九一八事变的原因2.1 芦沟桥事件与北奉铁路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附近的芦沟桥,日本军队制造了一起虚假的事故,借此为由进驻东北。
此前,日本已经控制了东北的北奉铁路,这条铁路对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清朝时期的条约和租借地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与清朝时期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租借地有一定关系。
这些条约和租借地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本借此强化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2.3 经济利益的争夺除了政治和军事因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还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争夺有关。
东北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特别是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对于日本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日本希望通过控制东北地区来满足其对资源的需求。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3.1 中国民众的觉醒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和反日情绪。
面对外来侵略,中国民众逐渐觉醒并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团结抵抗外敌的开始。
3.2 国际舆论的关注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舆论纷纷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然而,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的不同,国际社会没有采取有力的行动来阻止日本侵略,这也为日本后来在东亚地区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日本在经济上受到重创。
可是为什么二战后日本可以迅速崛起呢?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二战之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一)从外部环境方面来看。
一、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经济上、政治上的援助。
由于战败,不能再对侵略国进行各种资源的掠夺了,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
这样,战前和战时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都失去了供应。
这时,为了援助日本的经济,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性进口物资。
在日本整个进口总额中,1945年9月至1946年占63.2%,1947年占77.2%,1948年占了67.4%,1949年占了58.4%,1950年则为36.9%。
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小麦、食物、化肥、棉花等,对当时处于绝境的日本经济渡过难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因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不断转变。
刚开始,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为打击日本,使其军国主义永远不能抬头。
但是,后来的朝鲜战争、北约与华约的两极对峙以及越南战争等,日本都成了美国国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棋,所以,其对日的政策,也就变为了扶持和利用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科技上、军事上等重要方面,都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这对于日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对于朝鲜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沉重的灾难,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却因其有利的地理、政治因素,借些大发战争财。
由于朝鲜战争,离战场最近的日本不仅成了美军大量军用物资的生产工基地和供应基地,而且还成了为美军提供各种服务的基地。
为了战争的需要,美国出钱直接向日本订购大量的物资和劳务服务。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3年战争和停止,美国对日本的特需订货一共为23.9亿美元,占日本总出口额的50.6%;其中1951年占总出口额的43.7%、1952年则为66.1%、1953年为63.5%。
三、和平而稳定的国际环境。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事实力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事实力近代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走向自由、民主、繁荣和强大,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军事实力的崛起。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几个方面来探讨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事实力。
一、政治建设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结束了日本长达两个世纪的封闭政策,开创了日本向现代化的转型。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现代化。
首先,明治政府废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国家逐渐走向民主化。
其次,政府进行了财政改革,发布了多项金融政策,加强了国家的财政管理。
另外,由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进行了广泛的社会福利事业,为国家稳定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建设近代日本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新政策、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由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工业化,政府通过强制推行工业化政策,为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动力。
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则为日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
三、文化传承尽管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是文化传承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日本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社会文化的传承方面也有所创造。
尽管日本受到封闭政策的束缚,但是日本尤其是京都、大阪和东京等大城市,仍然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比如金阁寺、银阁寺和京都故宫等,许多这些遗产至今仍然活跃在日本文化的心脏之中。
另外,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还涵盖了许多艺术文化,例如狮子舞、茶道、和服和浴室等,都是在现代日本文化中得到保护和传承的。
四、军事实力作为一个充满野心和野心的国家,日本不满于国内矛盾,他们决定扩张其领土。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日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这就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大国崛起
一、英国的崛起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对外殖民扩张(16-19世纪),占据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2)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3)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英国崛起的表现(1)18世纪后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2)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
二、日本的崛起:(1)大化改新(646年)——拜中国为师: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明治维新(1868年)——拜西方为师: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战后日本的再次崛起:①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②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日本法西斯的崛起(1)1931年,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法西斯势力达到鼎盛。
三、美国崛起:(1)经过独立战争(1775-1783),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通过南北战争(1861-1865),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经济的起飞扫清了道路。
(3)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5)两次大战,远离本土,大发战争财。
(6)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使经济得到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
日本经济奇迹:从废墟到繁荣的崛起
日本经济奇迹:从废墟到繁荣的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从一片满目疮痍的景象中迅速崛起,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令人瞩目的“日本经济奇迹”。
这一奇迹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地位,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经济奇迹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点1. 战后重建的挑战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导致无数生命的丧失和城市的毁灭。
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领土的缩减,军事力量的解散,以及盟军对其的占领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挑战,如何在废墟上重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成为了战后日本政府和人民的首要任务。
2. 美国的援助与改革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在欧洲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日本,美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援助和改革措施。
美国通过向日本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其恢复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美国还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如土地改革、工会发展和妇女选举权的扩大等。
这些改革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奇迹的实现1. 政府的积极干预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汽车、电子、钢铁等关键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在全球市场中逐渐占据领先地位,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政府还通过扶持小企业、促进出口和技术创新等措施,增强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 教育与技术创新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
战后,日本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
同时,日本企业也加大了对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投入。
以丰田、本田、索尼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赢得了全球市场的青睐。
3. 劳动文化与企业制度日本的劳动文化和企业制度在经济奇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企业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为特点,形成了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军事崛起原因分析:买船不如造船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两个东方国家在黄海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决定两国国运的生死搏斗,这是人类进入铁甲舰时代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海战。
战争悲惨的最后结局已经血淋淋地证实了,靠金钱是买不来强大国防的,只有自身军工企业以及其带动起来的工业体系的发展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从战役角度看还远远谈不上彻底失败,甚至还可以说获得了胜利,日本舰队率先撤出了战场,而我方的两艘主力舰“定远”“镇远”仍在。
但随后两国舰队的命运却有了天渊之别。
同样带着累累伤痕返回基地的两国舰队,李鸿章下死命令,靖远等舰必须在10天内修复,定远和镇远必须在一个月内修复。
这年的11月14日,已经修好的“镇远”舰在返回威海军港时触礁,失去作战能力,而能进行修理的旅顺已经被日军攻占,管带林泰曾绝望之下自杀,使北洋水师在武备和人员方面都遭受重大打击。
而日方的情况是,全部参战舰艇在5天内就已经完全修复完毕,于9月23日重新出现在中国近海。
这时候,清Z.F和日本之间不同海军发展道路的巨大差异才得以显露出来,那就是中国完全依靠对外购买军舰,而日本则在购买军舰的同时大力发展了自己的造船业,并逐渐过渡到以自身制造为主。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很清楚的,李鸿章在黄海海战后执行了“保船避战”的方针,将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海军,直至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从此,中国在列强的瓜分下日益没落,国土受到蹂躏,人民惨遭屠杀,财富被洗劫一空;而日本却迅速成长为世界几大强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就已经成了除美英之后的第三大海上强国。
中日造船工业:几乎同时起步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两个东方大国都主动执行了相当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中国,明清两个王朝都曾有过“片帆不许下海”的禁令,违犯者轻则杖笞,重则极刑(或绞或枭首示众),家人发边远充军,货物及船只没官,清王朝还曾制造50里无人地带。
后来虽有所驰禁,但也只是开放了广州一个通商口岸。
在日本,17世纪初叶以来,随着基督教和日本本土宗教、政体的冲突,掌握实权的幕府将军颁布了禁教令,仅仅在长崎一地保留了“唐人屋”和孤悬海外的“荷兰商馆”,用于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往来。
近代以来,中日先后被动地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前线指挥官无一都被英军的舰船利炮所震惊,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师法洋人”制造船炮的声音,并被民间知识分子魏源总总结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构想,标志着中国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已经出现。
但遗憾的是,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昏庸腐朽的清王朝又耽于歌舞升平之中,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尽管我们今天对它评价很高,但在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社会影响,直到20多年后才由左宗棠在甘肃重新刊刻。
中国的造船工业始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涌现出的一批洋务派人士,他们在战争中对西方近代工业技术的产物——船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已经可以正视中西方之间在器物层面的差距了。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军工企业,并延聘华衡芳与徐寿试制蒸汽机,于1863年1月28日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小火轮“黄鹄号”。
1865年9月20日,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江南制造总局最初向上海租界的美国公司旗记铁厂购买机械厂房和船坞而成立,同年,将原本苏州洋炮局和由容闳向美国买的机器设备抵达一起并入而成。
1868年,该局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制船身)惠吉号。
但该局重要业务还是修造枪炮,造船部门发展缓慢。
中国造船工业的真正兴起还在福州船政局的创立。
1866年,镇压了太平军余部以后,左宗棠即着手筹建船厂。
他在奏折中写道:“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同时指出:“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
”1869年6月,福州船政局制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下水。
至1884年2月,共造轮船25艘。
中国第一批技术工匠也随之诞生了,从第五艘船“安澜”开始,轮机即由船厂自己制造,这是左宗棠早就定下的“轮船一局,实专为习造轮机而设”的方针的实现。
它虽然仍是仿造,虽然从绘图到制成成品仍是在外国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但都是通过中国工匠自己操作制成,质量且不亚于外国同类产品,表明中国的技术工艺水平大有提高。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造船业也开始起步,但是日本对外来侵略势力的反应比起清Z.F则要快得多,相比之下,清Z.F实已浪费20年的宝贵光阴。
1853年美国培理舰队首次敲开了日本的大门,就在这年,幕府在横须贺附近的浦贺开始自造第一艘欧式双桅风帆军舰“凤凰丸”号,并于第二年5月完工。
1856年,幕府以单舰10万美元的价格向荷兰订购了咸临、朝阳两艘蒸汽明轮军舰。
1854年(安政元年)12月23日,日本东海道地区发生了著名的“安政大地震”,此时正停泊在下田港的俄国护卫舰月神号,在海啸中严重受损,后由日本的造船工匠修复。
这是日本工匠第一次学习西洋造船技术的机会。
1861年,幕府在长崎修建了第一个洋式船厂——长崎制铁所,内设锻冶、炼铁、制造车间,可以对军舰进行清理、修补、更换船具等维修工作。
长崎制铁所后来拨给三菱财团,成为未来日本造船业主力——三菱长崎船厂的发祥地。
1865年幕府又在横须贺开创了“横须贺制铁所”。
在这个时期直到1884年前后,福州船政局的造船水平还领先于日本。
但在这年的中法战争中,由于清Z.F的腐朽无能,竟然让敌对一方的军舰驻扎在自己的军港内达40天之久而不采取防范措施,在对方的突袭下,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也几乎全部被毁。
但由于自身技术力量都在,船厂很快得到了恢复,第二年就造出了排水量达2200吨的铁胁船“镜清”号,发展自身造船能力的优势已在这次事件中有所体现。
清Z.F买来的现代化海军没用尽管这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已有了相当水平,清Z.F最终还是走上了几乎全靠外购军舰组建海军的急功近利之路。
这其中固然有外来势力压迫日甚,清Z.F只得靠此迅速建成海军的因素,但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朝大员对于造船工业与西方整个工业体系的复杂联系一无所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恩格斯在1877年回顾欧洲舰船发展历史时指出:“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
”近代机器大工业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系统,无论是材料加工技术,还是能源动力开放以及制造运输等,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不仅使工业生产在工厂内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体系,而且加强了各个工厂之间、各个工业部门之间、工业与商业之间的联系。
例如,由于蒸汽动力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而推动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钢铁冶炼工业、采掘工业、材料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一系列的发展,并促使其形成互相促进、互相依托的共同发展局面,且不说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即使它们出现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就会影响其共同发展速度。
这种复杂有机的关系,对于造船业的单独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事实上,李鸿章主张外购军舰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自造军舰价格很高,有时高达外购价格的3倍。
除去官员的贪腐和落后的管理方式对成本的增加外,中国没有一个与造船工业相匹配的现代机器大工业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如果倾力发展造船业,以此带动与之相关的采矿、冶铁、机械制造等工业,则会极大地促进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中日两国分道扬镳了。
无论是幕府还是后来的明治Z.F所建立的造船厂也同样存在成本高的问题,但通过将其低价卖给私人而改善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同时Z.F又对其保留了相当大的控制权,以保证其在中央Z.F的宏观调控下,顺从地为天皇的对外目标扩张提供服务。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到1884年前后,日本造成能力就大体和福州船政局相当了。
在清Z.F这边,不惜巨资向外采购军舰已经影响了福州船政局的发展,1888年1月29日我国第一艘钢质装甲巡洋舰“龙威”号隆重下水,这既标志着我国军舰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同时是旧中国的绝唱;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后,慈禧太后以为大功告成,不仅不再新购军舰,连舰炮也懒得更新了,军费被大量挪用,就在这一时期,福州船政局已经开始衰落,造船速度大不如前。
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日本不仅从英国购买了吉野、浪速、高千穗、扶桑等排水量在3000吨以上的巡洋舰,而且延聘法国舰船设计师白劳易设计了“三景舰”,其中的松岛、严岛两舰于1888年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开工,三号舰“桥立”也在这年的8月6日在横须贺船厂铺设龙骨,并于1894年6月26日建成,及时参加了黄海海战。
1890年3月,日本自造的第一艘钢制巡洋舰“秋津洲”号开工,1894年3月31日建成。
这两级舰的排水量分布为4278吨和3150吨,虽然“三景舰”安装了远超其舰体承受能力的巨炮,导致其在实战中的效果并不佳,但如此规模舰船的制造仍标志着日本的舰船制造水平已全面超越中国。
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日本没有象“定远”“镇远”那样排水量7000多吨级的军舰,但日本参战舰艇中1000吨以上的军舰共计21艘,日本国内建造的占10艘,比例接近一半,其中的“西京丸”号代用巡洋舰系日本自造商船改装而成,排水量达4100吨。
反观北洋水师,超过1000吨的军舰共10艘,仅其中的“平远”号是由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只占十分之一。
排水量更小的炮舰,北洋水师的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镇中、镇边6艘,排水量440吨,全是外购,只有“镇海”“泰安”二舰出自福州船政局,而日本海军中这一级别的军舰基本都是自造的了。
事实已经证明,清王朝的这支舰队,尽管可能会风光一时,但后继乏力迟早会让其不堪一击的。
日本买船同时不忘自主发展在对现代历史的反思中,人们往往悲愤于日本的残忍、狡诈,但即便没有日本的挑战,以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不能在远东保持多长时间的优势。
一方面,中国与西方列强始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很难甚至不可能从他们那里购买到最新技术的军舰,在战时更是如此。
“定远”“镇远”虽号称“远东第一舰”,但其实早在1873年4月19日,标准排水量为9330吨的“蹂躏”号铁壳装甲舰就已经在英国朴次茅斯工厂建成了,“定远”“镇远”的优势也只是相对于远东各国而已。
就在1895年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时候,三国在远东的舰队实力就远超日本。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仅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太平洋分舰队就拥有60多艘作战舰艇,排水量高达19.2万多吨,其中仅排水量超过万吨的战列舰就有10艘之多,此外还有5000吨以上的军舰6艘和大量的驱逐舰和鱼雷快艇。
在这支舰队被日本联合舰队消灭以后,俄国从波罗的海派出的增援舰队中,排水量达13516吨的战列舰就有5艘,此外还有超出万吨的军舰3艘和4艘6000吨以上的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