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推进基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
“三公 ”经费改革与财政信息公开思考
“三公”经费改革与财政信息公开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6-000-01摘要三公经费的改革一直以来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在公众推动下三公经费迈出一大步,经历了一个不公开到公开的过程,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饱受争议。
鉴于“三公”经费的特殊性,要想改革达到一个理想效果,就要从深层次入手,采用零基预算法,制定科学、细致的预算信息,设置详细的会计科目,规定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完善的审查、问责机制,统一模式,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才能不负公众的期望。
关键词三公经费财政信息改革与公开“三公经费”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
由于“三公经费”性质的特殊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个别单位和个人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超规格接待,公款出国和公款旅游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一直以来都受到公众高度关注。
在公众的推动下,“三公经费”经历了一个从不公开到公开的过程,虽然公布出来的数字还饱受争议,但是这是改革进程的一大步。
一、“三公经费”的现状(—)公开的程度差别大从网上公开的信息来看,31个省级政府部门预算,已经公开的26个,未公开的5个。
有的已经公开了较多信息,有的仅公开了部分信息。
也没有文字说明。
(二)公车消费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公车使用一直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控制,财政部门按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和工作性质定编定标准模式控制经费。
公、检、法等每车3.5万/年,县(处)级每车3万/年,其他单位每车2万元/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违规超编、超标购车严重,目前公车不仅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单位性质和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二是公务用车费用不断攀升,财政负担沉重,有报道每年一辆公车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6万元,高的甚至10万元。
浙江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申论-2
浙江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申论-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注意事项(总题数:0,分数:0.00)二、给定资料(总题数:0,分数:0.00)三、1.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总题数:0,分数:0.00)四、申论要求(总题数:3,分数:100.00)1.根据“给定资料1~2”,概括我国新旧城镇化的区别。
[要求] 层次要点清楚,语言简练。
不超过300字。
(分数:2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发展理念:旧的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时代的理念相悖,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新的城镇化则以人为本,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基本特征:旧的城镇化过度追求GDP增长,不计成本盲目追求城市扩张;新的城镇化则追求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发展实质:旧的城镇化在造城运动中一方面剥夺了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另一方面却无法做好农民的安置工作,给农民造成双重伤害;其在规模上实现了城镇化,但缺乏相应产业和人口支撑。
新的城镇化强调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居住城镇化同社会保障城镇化相协调。
)解析:2.阅读“给定资料”,概括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保护的建议。
[要求] 问题概括准确,建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不超过500字。
(分数:2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文化保护断裂,缺乏人文精神,致使传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三公经费的公开及审计监督-最新资料
三公经费的公开及审计监督近年来,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三公经费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笔者从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三公经费公开所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
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公经费跃然纸上,成为了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的一个名词。
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公开三公经费,接受舆论和公众的监督。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北京市市级部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压缩1.27亿元;重庆市市级三公经费压缩25%;河北省省直机关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压减6%左右;浙江省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5%;福建省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3.5%;西藏自治区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5%;陕西省省级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1.3%;青海省省级三公经费压减5%;河南省省级三公经费压减12.2%;甘肃省压缩三公经费20%以上;辽宁省省级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17%;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接待下降35%。
此外,多地政府表态在2014年要对三公经费开支进一步压缩。
从民众的角度来看,限制三公经费支出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公款消费场所因客源寥寥都在平民化,铺张浪费得到了遏制。
但个别地区和部门的看似完美的数据,使公众有了怀疑和猜测。
如某国家部委决算数据中,2011年公务接待费支出是31.71万元,2012年是14.59万元。
而在该部委2013年预算中,这项支出被进一步缩减为13.95万元。
该部委此项支出的注释是对外合作与交流发生的接待支出,包括会场租赁费、工作餐费等。
透过这些少得可怜的支出,公众一方面看到的是压缩三公经费决心和力度,另一方面是对数字真实性的担忧。
在当前物价水平下,一年十几万元的公务接待费对于某些省内的二级预算单位尚且紧巴巴,更何况是业务量、接待量远超地方的国家部委。
在发达国家,财政公开特别是公务支出公开的透明度非常高。
2013作文素材:三公消费
把公款费关进制度的笼子
• 把公款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 •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我国优良 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 体推出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 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 心拥护。民间兴起“光盘运动”,神州大地 形成一股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清新 之风。
三公消费高真不是茅台的错
• 喝茅台只是公款吃喝以及“三公”消费中 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源还在于公款吃喝本 身。换句话说,不只是公款消费茅台应该禁 止,而是整个公款吃喝都应该禁止。...
“三公消费”实质是特权问题
• “三公消费”问题实质是特权问题,而且这 种特权已经不限于“三公消费”。
“三公消费”话题
三公消费
•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 (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 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 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 国务院再三下“三公经费”公开令箭,但 越禁越多耗费惊人 。
“三公经费” ,触目惊心!
• 2010年全国“三公”消费一年达1.9万亿。如果这个数据 属实,那相当于:2010年国防开支的367%,教育投入的 150%,医疗支出的396%,全部民生支出的31.9%。1.9 万亿能购买148艘每艘20亿美元的中型航空母舰。比如, 花费5000万元打造豪华天桥、耗资6000万元建孙大圣故 里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耗资巨大的“梁祝故里”如 今一片荒凉,一些城市重复建设不断,“马路拉链”几乎 天天都在上演……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尚有1.25 亿人口没有脱贫。数字,总这样触目惊心!这一巨额数字 引起民众极大的震惊和不满。三公消费掉的这不该花的几 千亿元能为百姓办多少事!造多少福啊!不该花掉的这几千 亿元是百姓纳税的血汗钱,却被毫不客气地挥霍掉了,令 人痛心疾首啊!真是罪过啊!再不改革,将严重损害党和政 府的形象。
2013年浙江申论真题卷
2013年浙江申论真题卷A卷第一题:请用一个关键词概括“给定资料”的主旨,并简要归纳“给定资料”是从哪几个层面来介绍这一主旨的?(25分)要求:全面、准确、简洁;层次清楚;字数不超过450字。
参考答案:给定材料的主旨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为“诚信”(或者“守信”),材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1.政府诚信层面:材料通过商鞅“立木为信”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正反角度阐释了诚信对于政府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说明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础。
2.企业诚信层面:材料通过“胡庆余堂”和李嘉诚创业说明了诚信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
3.个人诚信层面:材料通过“曾子杀猪教子”和美国农场主的故事说明诚信是个人立身的根本。
4.职业诚信层面:材料通过浙江最美司机“吴斌”,“良心油条”和“会计从业培训”说明诚信是职业的道德本源。
第二题:“资料4”中有句话:“非正式制度不仅是制度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同样约束着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
”请结合“资料1、2、6和7”,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5分)要求:理解准确,有深度;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1.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
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也约束着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本质一样都体现了诚信原则。
(是什么)2.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正式制度如各种成文的法律、规章、政策等。
同时也需要非正式制度如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等。
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影响和约束社会大众的行为选择。
很多正式制度也是从非正式制度演变而来的。
(二者关系,分析为什么是重要组成部分)3.从遵守非正式制度的正面意义上来看:政府能获得民众支持;企业则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个人和一些从业者则更容易走向成功。
(正面分析为什么)从违背非正式制度的负面结果上来看:政府引起民众的误解,失去民意;企业轻则亏损,重则破产倒闭;个人则被打上不信用的标签。
从“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从“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2011-12-28 | 来源:部绩效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梁玉红“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产生的费用。
“三公”经费原本是政府预算中的一种行政性支出,是否公开却关系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开有利于接受社会监督、防止腐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形象。
目前“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但从公开情况看,反射出我国公共支出预算效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支出预算的效绩管理。
首先,缺乏对“三公”经费的预算绩效管理。
对“三公”经费进行绩效管理属于公共支出的绩效管理范畴,即“三公”经费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从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看,人们看不出钱是怎么花的?花得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目前“三公”经费的会计核算难以支持其进行预算绩效管理。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些基础性的财务数据。
财政预算中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三公”经费分别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中反映。
在会计分录编制过程中,这三种经费是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与性质,按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相关会计科目,有可能放在预算内支出,也可能放在预算外支出,而且即使是放在预算内支出,也可能放入不同的会计科目。
其次,公共支出预算过程缺乏公众参与。
从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来看,人们也看不出预算数据是依据什么而来的?预算是否科学和实事求是?由于以往的行政模式导致信息不畅,公众无法真正参与其中。
而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包括了社会效益评价,这就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
但公众参与到对预算绩效的评价过程中,前提是需要对预算有细致的了解。
国外一些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公开得非常详细,财政报表会具体到以月为单位发布。
比如,伦敦市政府2010年11月的预算报表就有50多页,而且附有清晰的目录,哪个职位、哪些工作花了多少钱都能清清楚楚地查到。
“三公”开晒第三年
“三公”开晒第三年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3年第16期文/胡洁人政府部门行政成本过高、“三公”支出不透明,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7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要求2013年各省级政府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并争取在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力求加大尺度、严格执行,寄期望于将“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三公”消费中的公款出国(境)旅游、超标购置公车与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是典型的腐败行为,长期以来饱受社会舆论诟病,引起百姓不满甚至对官员产生怨愤。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公”经费作为包含在政府财政预决算内的经费,被列为“国家机密”,但从近年开始,中央部门已经逐步加大措施,遏制不正当的“三公”经费,把其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部分。
这是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一步,也是必经之路。
公开“三公”经费的政策变化2011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
这一要求拉开了公开“三公”经费的序幕。
2012年4月,国务院再下“三公”经费公开的令箭,这一次直指省级政府。
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国务院对2012年中央部委“三公”经费的公开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部委公开财政部批复的全部预算表格,并细化到款级科目,有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等要细化到项级科目。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中央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2012年10月1日起,《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根据该条例,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
2013国考申论热点:行政成本
2013国考申论热点:行政成本【热点案例】1、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了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预算等有关问题。
会议决定,6月份向全国人大[微博]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然而群众普遍反映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解释说明,公开数据很难看得懂,难以令人信服。
2、2011年8月15日,北京市44个部门如约公开“三公经费”,各部门的“三公经费”中,公车花费所占比例最大,几乎都在七八成。
市工商局公车费用最高,占到“三公”总额的93%。
关注公车改革的某市政协委员表示,公车消费,尤其是公车维修缺乏监管,公车私用现象突出。
“减少公车私用现象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建议在公车的醒目位置贴上‘标识’,使公车使用透明化,加强群众监督。
”现在无论单位大小、级别高低,一般部门的“主要领导”都要配专车,这似乎已是不成文的规定。
一辆公车,购车款要十几万元,汽油费、维修费一年要几万元,再加上司机工资、福利,花销相当大。
那么,一笔笔算下来,就不难看出公车过多过滥、开支巨大、浪费惊人。
3、2011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提出: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
继续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
全国在2009年压缩15.1%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8%。
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撤消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驻京办事机构625个。
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初步遏制了行政经费逐年过快攀升的势头。
2013申论热点:推进基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
【新闻链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其中着重提及,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专家解读认为,这是财政公开步伐向纵深推进的一个标志。
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而所谓“三公”支出因其不透明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公众普遍质疑,庞大的“三公”支出中很难避免奢侈浪费等腐败现象。
正是在建立透明、法治政府的要求之下,为了回应民众的质疑,近年来,在中央部门中,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收支情况俗称“晒账本”渐渐成为一个规定动作。
尽管“晒账本”风行一时,但公众很容易发现,在这个潮流之中少有基层政府的身影,不仅如此,为了维护知情权,一些地方的公民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希望当地政府财政公开的行动也多以失败告终。
【意义】推进县市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的正面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财政公开步伐向纵深推进的一个标志,而且摸清家底对未来财税体制的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都有很大裨益,于屡屡为“吃饭财政”而抱怨的基层政府来说也属利好。
【原因分析】不公开“三公经费”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应有四个大类原因:一是基层群众不懂得行使监督权。
这在很大程度上“宠坏”了相关政府不愿意接受“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并理直气壮的声称是“给政府找麻烦”;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关于三公经费的预、决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客观上为“三公经费”的不公开制造了大环境;三是乡镇等基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包括“三公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和记录不科学、不规范,超支太多,不敢公开;四是问责力度不到位。
正是因为三公经费不公开少有问责,公开了是自找麻烦,当事官员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致使三公经费的公开一拖再拖。
【措施】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基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需要来自公众监督的压力,需要完善后续跟进制度。
同时当然要重视行政机构内部由上而下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示范作用。
“三公”经费公开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初探
经济视野前言所谓的“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的购置和运行经费,以及公务招待经费,是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主要财政支出项目,对于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避免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不良现象的产生,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公开,便于社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督。
一、“三公”经费的现状“三公”经费报销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事业单位和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升其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自掏腰包进行工作的情况,保障工作人员自身的利益。
但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三公”经费的消费逐渐变质,成为部分公务人员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接口和理由,大量的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不良现象出现,不仅使得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损害了单位的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风气,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以我国2010年的“三公”经费为例,文化部的财政拨款预算金额为3.6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74亿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1.31亿元,公务接待费0.68亿元,而实际数据却远远高于预算数值,其中前两项基本与预算一致,但是公务接待费却达到了6.3亿元,足足高出预算数值10倍左右,使得财政支出大大增加。
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三公”经费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减少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二、“三公”经费公开的背景“三公”经费的大量增加,使得国家财政部门面临着沉重的负担,而公款吃喝等现象的频繁发生,也使得群众对于部分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怨气冲天,社会矛盾加剧。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2年一年,全国的公款吃喝开销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数据,不仅造成了财政支出的大量增加,也挤占了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证等的经费支出,危害了社会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三公”经费进行公开,加强社会对于不正常消费行为的监管,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
因此,在2012年4月,国务院针对地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下达了“三公”经费公开的命令,要求省级政府部门必须在两年之内,实现“三公”经费的全面公开。
完善我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对策研究
完善我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对策研究作者:宋松洁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7期【摘要】“三公”经费是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部门正常运转以及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法治化和民主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公民主人翁意识的逐步增强,公众开始关注政府部门的运行成本与效率问题。
“三公”经费的公开既是建立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的需要,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
加强对我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三公”经费政府信息公开政府行政成本一、“三公”经费概念“三公”经费指履行政府行政职能的各类行政管理部门及组织,在履职过程中财政拨款所涉及的因公出国出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和公务接待费用三项经费支出,是政府行政经费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行政支出费用。
二、我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三公”经费的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三公”经费的公开工作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缺乏主动性纵观之前“三公”经费公开的过程,可以看出“有令不行”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政府部门推三阻四,找诸多理由加以拖延,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部门选择沉默应对。
此外,一些部门和地方,迫于强大压力进行“三公”经费的不完全公开,以致“轻内容、重形式”的账单频繁出现。
这种“有令不行”的做法、消极应付的态度,不仅是三公经费”公开缺乏主动性的表现,更让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的消费产生疑惑。
2.缺乏真实性公众对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的结果不太相信,除了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公布的较为详细外,其他部口基本都是一个数字,不仅公众看不懂,连专家也看不明白,根本无法判断支出的合理性。
之后各部门公开的数据,除各项经费的具体数字之外,都对数字作出了相应的解释说明,对个别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但是,这些解释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公众看懂数据,但不足以让公众完全看懂,更无法相信各项费用是否合理有效。
推进“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张帆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第2期张帆(武汉大学财政金融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眼摘要演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关注持续升温。
文章从公开“三公” 经费的法理依据出发,根据近三年中央预算部门公布的“三公” 经费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进“三公” 经费信息公开的建议及措施。
眼关键词演“三公” 经费;预算部门;财政拨款眼中图分类号演F812.3; D63-39 眼文献标识码演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4)02-0040-062013 年 3 月全国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简称“三公” 经费)只减不增。
应当说这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突破。
当然,同时公开“三公” 经费也是建设法制政府和透明政府的巨大进步,其正向作用和社会效应不可低估。
因此,社会公开“三公” 经费的工作向科学法制化转换已不可逆转,但是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安排与设计势在必行。
一、实施“三公” 经费公开的法理依据自2008 年5 月1 日起《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后,中央和地方各预算部门相继向社会公开本部门预、决算报告,到2010 年,“三公” 经费也成为财政预、决算公开的一部分。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的财政预决算报告和相关统计数据一直作为国家机密,在《保密法》明文规定此类相关信息作为国家机密不对外公布,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保密工作及其内容作了新的调整以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但是我国政府预、决算由国家机密向社会公开仍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政策,政府财政收支等相关信息一直作为国家机密不对外公开。
在1950 年10 月作出的《关于加强保守党与国家机密的决定》,以及1951 年当时的政务院颁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明确把国家财政计划,如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列入国家机密范围。
“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作者:来源:《浙江人大》2012年第02期“三公”经费依然朦胧,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不断完善,形成氛围,成为习惯,从而固化为制度,那么“阳光财政”就能从理念变为现实,当然中间的路还很长。
因公出国(境)、公车购置运行、公务接待等所产生的“三公”经费,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三公”消费不透明,容易滋生不合理的公款消费,“三公”变“三私”,甚至助长腐败。
2011年,国务院要求有关部委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并作出决定,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三公”。
围绕“三公”经费问题,群众反响强烈,代表热切关注。
公开比阳光更温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消费,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和信息公开,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据悉,2008年,浙江率先提出要压缩办公经费。
近年来,浙江的“三公”经费也一直保持零增长。
“公开比阳光更温暖。
”雷林代表认为,对于“三公”经费问题,公开、透明、准确至关重要。
1月13日下午,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预算专题审查会,对商务厅、文化厅的2012年部门预算(草案)进行审查。
预算草案公布的“三公”经费数字引起了众多代表关注。
草案显示,浙江省商务厅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为699.5万元,省文化厅为1603.6万元,均为“零增长”,受到不少代表肯定,但也有代表对其中的内容“挑刺”。
据悉,省文化厅“2012年省级部门政府采购(资产配置)预算表”中有一项明确列出:“小汽车更新购置经费,上海大众新领驭,轿车,18万元。
”不过在其他涉及购车的项目中却没有写清楚品牌。
“预算中应该写清楚2012年度需要购买的汽车品牌。
”单建明代表建议。
作为财政方面的专业人士,虞文萍代表也认为,在“三公”经费的公开方面,各个部门还应该持更为开放的态度。
“公布越细化,老百姓就越不容易误解,这也有利于各个部门今后工作的开展。
”虞文萍说。
据悉,2011年上半年,“温岭人大”网公布了当地16个乡镇、街道和22个政府部门的2011年财政预算,其中包括“三公”经费的内容。
201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解读
201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解读作者:赵剑云赵金萍蒋文英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16期按照程序,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在每年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开。
但今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改变了以往随同部门决算一并公开的做法,第一次提前随同部门预算一并公开。
对此,财政部表示,这样更加便于社会对预决算情况进行监督。
4月18日,财政部在其官方网站上披露了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和2013年预算。
当日,80余个中央部门也公布了本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三公经费”的“预算执行”,只有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之后才能叫“决算”,两者不会有大的出入。
非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是否也应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79.69亿元。
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1.3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99亿元,公务接待费14.34亿元。
当日,80多个中央部门也公布了本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披露了整个人民银行系统的“三公经费”。
2013年人民银行系统“三公经费”预算为5.39亿元。
在80余个公开“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中,人民银行系统的5.39亿元“三公经费”显得颇为特殊,因为它并非来自“财政拨款”。
中国人民银行不是财政拨款单位。
其总计164.4亿元的预算总收入全部来自于“其他收入”。
对“其他收入”,中国人民银行还做了一个解释:指财政部核定的费用支出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同样特殊的还有中国工程院和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去年一样,各项“三公经费”数据均为零,因为该部门的“三公经费”全部来自于每年收取的工会经费,而非财政拨款。
2012年中国工程院财政拨款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为零,但这并不意味着2012年该部门没有发生相关费用,而是“从以前年度结转资金中进行了安排,没有申请当年财政拨款”。
“三公”经费公开之我见
“三公”经费公开之我见作者:饶娟来源:《审计与理财》2013年第07期“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三公经费”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为规范其管理和使用,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着严格的禁令、明确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公开大幕正式拉开,由于“三公经费”的公开细化程度不够,加上对数字“遮遮掩掩”,采用“精炼”的表格和简短的注释,导致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是作为审计机关,却从来没有放松对部门“三公经费”支出的关注。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三公经费”审计的切入点呢?笔者认为,审计机关理应将“三公”经费列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做好“三公”经费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以进一步提高行政经费支出的透明度和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做好“三公”经费“真实性”审计在审计中,将“三公”经费支出的真实性作为监督的切入点。
一是关注“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决算及其公开情况。
关注“三公”经费支出的预算编制标准和调整变动的审批程序是否规范;经费支出有无预算、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和细化,有超预算列支以及预算不合理、不具体的情况;经费支出的标准是否有依据,实际支出是否按照预算规定标准列支,有无随意提高标准或在标准下缩减既定活动谋取私利情况。
如果被审计单位已经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或决算,要关注其公开数字是否与实际支出情况一致,有无人为进行调整情况。
二是关注“三公”经费的反映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有无将“三公”经费通过人为分解列入项目经费,经费支出是否完整,有无将经费通过人为分解列入项目支出,有无在事业收入、非税收入等非财政拨款中加大支出预算等,以确保经费支出的真实性。
三是关注“其他收入”。
一些单位的事业收入、非税收入等暂没有纳入“三公经费”的支出控制范围,而这些非财政拨款中,往往隐含着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间,需要进行仔细核查。
浅谈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
ACCOUNTING LEARNING211浅谈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文/徐金艳摘要: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国家机构的一个分支,其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给予补助。
为了推动法制化国家的建设,促进依法理财,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好事业单位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对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的意义、公开的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是一个专门针对政府信息如何进行公开的法规,其中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及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被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该条例的正式实施,为预决算信息公开奠定了基础。
2008年9月财政部颁布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 (财预【2008】390号)以及2010年3月颁布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0】31号),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思想、原则、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方式以及具体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2012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令第621号《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该条例遵循了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要求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预算和决算情况。
这一规定,将“三公”经费的预决算列入了信息公开的内容。
2014年3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财预【2014】36号),对深入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
根据这一系列的规定,事业单位对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等信息的公开工作已成为长态化的趋势,此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摘要】本文主要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
在文章引出了讨论主题并指明研究目的。
在首先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三公经费”公开的背景和意义,接着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最后给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建议。
在总结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了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为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三公经费、公开、重要性、存在问题、加强措施、提高效率、建议、必要性、结论。
1. 引言1.1 从“三公经费”公开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当今社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备受关注。
特别是“三公经费”公开的实施,进一步引发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从“三公经费”公开入手,探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其财务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保障公共财务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确保政府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维护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密、审计监督不到位等。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审计监督机制等,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推动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2. 正文2.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管理部门财务资源,保障公共财政收支合理、规范、透明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2013浙江事业单位时事热点—明年中央财政支出压减200亿
1浙江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浙江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事业单位考试热点:财政部近期公布了2014年财政预算。
明年政府将继续过紧日子,大有将厉行节约进行到底之势。
虽然明年中央财政支出压减200亿但是并不会减民生投入。
财政部近期开始布置2014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和地方预算编制工作,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继续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以2013年压减支出后的规模为基础,明年继续从严控制支出,从紧编制预算。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财政部在连续几年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努力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压减2013年一般性支出,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带头过紧日子。
在优先保障机构正常运转、重点支出和民生支出的基础上,要求中央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按照5%的比例进行压减,预计全年相应压减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
压减重点不仅包括广大群众关心的“三公经费”,还包括会议费、培训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支出等。
同时,财政部积极督促地方政府压减一般性支出,要求各地参照中央做法,从严控制并首先调减涉及楼堂馆所新建修缮、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三公经费”以及其他一般性项目支出。
·财政支出核心是保民生政府要过“紧日子”,关乎百姓的民生投入如何才能确保不滑出底线呢?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虽然百姓担心财政收入钱紧了,民生投入会不会受影响,但有一点很清楚,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核心就是保民生,砍什么支出也不能砍民生,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并不代表保民生的钱没了或减少了。
”贾康也认为,现阶段财政资金的使用重点,首先应该从使所有社会成员享受“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基本公共服务入手,体现社会管理政策方面的“托底作用”。
事实上,财政收入增速虽然放慢了,但是收入依然是增长的,这是民生支出仍能不断增加的有力保障。
由于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超过十万亿元,如此大的体量,即便增幅较小但增量依然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州人事考试网提醒你关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信息:
【新闻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其中着重提及,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专家解读认为,这是财政公开步伐向纵深推进的一个标志。
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而所谓“三公”支出因其不透明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公众普遍质疑,庞大的“三公”支出中很难避免奢侈浪费等腐败现象。
正是在建立透明、法治政府的要求之下,为了回应民众的质疑,近年来,在中央部门中,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收支情况俗称“晒账本”渐渐成为一个规定动作。
尽管“晒账本”风行一时,但公众很容易发现,在这个潮流之中少有基层政府的身影,不仅如此,为了维护知情权,一些地方的公民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希望当地政府财政公开的行动也多以失败告终。
【意义】
推进县市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的正面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财政公开步伐向纵深推进的一个标志,而且摸清家底对未来财税体制的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都有很大裨益,于屡屡为“吃饭财政”而抱怨的基层政府来说也属利好。
【原因分析】
不公开“三公经费”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应有四个大类原因:
一是基层群众不懂得行使监督权。
这在很大程度上“宠坏”了相关政府不愿意接受“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并理直气壮的声称是“给政府找麻烦”;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关于三公经费的预、决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客观上为“三公经费”的不公开制造了大环境;
三是乡镇等基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包括“三公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和记录不科学、不规范,超支太多,不敢公开;
四是问责力度不到位。
正是因为三公经费不公开少有问责,公开了是自找麻烦,当事官员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致使三公经费的公开一拖再拖。
【措施】
专家认为,基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需要来自公众监督的压力,需要完善后续跟进制度。
同时当然要重视行政机构内部由上而下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示范作用。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反应。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
促成像廖红波这样的权力斗士越来越多,通过他们的努力实践,带动起更多的基层群众产生监督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意识,提高他们监督能力,以社会监督倒逼政府部门及早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二是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
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执行,让那些不公开“三公经费”的政府的违法成本大幅度提升,使他们产生“我要公开”的主动意识和主动作为。
三是地方政府的持久贯彻落实。
地方政府必须扫清财务管理不规范障碍,脚踏实地、真心实意、一以贯之的抓好“三公经费”公开的落实工作。
唯有政府的有力贯彻,才能使其他各方的努力变成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的有力推手,真正促进“三公经费”的合理化、最小化。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督促基层政府如实申报的制度,保证公开结果的真实性。
对未作申报、故意作不准确申报、其他罪状三方面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积极的监督监察制度。
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出击,对廉政风险高的岗位进行重点排查,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追查问题。
同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广大群众敢于举报、乐于举报。
同时,要加快三公公开立法步伐,确立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格式的三公信息公开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