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性聚类分析研究

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性聚类分析研究
面均 形 成 很 大差 异 因而 各 地 区在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方 面
⑧” 三废” 合利用产值 占工业产值 比( 综 %)
( ) 态 环 境 质 量 ⑨环保投资额占 G P比例( 4生 D %) ( ) 济 社 会 发 展 ⑩ 人均 G P元, ) 5经 D( 人
( ) 源 再 利 用 3资
以低 消耗 、 低排放 、 高效率 为基本特征 , 合可持续 发 符
展 理 念 的 经 济增 长模 式 , 对 “ 量生 产 、 量 消 费 、 是 大 大 大
量废弃” 的传统增长模式 的根本变革 我国地域辽阔 . 自然条件 、 人文环境及历史发展 过 程 的综合作用使各地 区在人 口、 社会 、 济及技术 等方 经
以资 源 大 量 消 耗 为 代 价 , 源 产 出率 低 , 、 地 、 资 水 土 能
源、 矿产等资源不足矛盾突出 , 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形 势严峻 资源环境 问题 已经被认为是我 国经济社会 可 持续发展的瓶颈 循环经济是一种 以资源高效利用 和
循 环 利 用 为 核心 , “ 量 化 、 利用 、 以 减 再 资源 化 ” 为原 则 ,
() 1 资源减量投 入 ① 单位 G P耗 电量( D 千瓦时, ) 万元 ② 单位 G P用水量( 万元) D 吨, ③ 单位土地 面积产值( 万元, 平方千米 )
( ) 染 减 量 排 放 ④ 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 2污 立方米 )
⑤ 废气治理设施数( 套1 ⑥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 立方米 ) ⑦ 工业废水 达标排放率 ( %)
c a g e s u t n o s u c So es e dn n e e o lt go n i n n . d i i e ie i b e c oc fc ry n u e h n e t i ai fr o r e’ v r p n i g a d s v r p l i fe vr me t An t st n v t l h i eo a r i g o t h h t o e e un o h a t s s i a l e e o i g sr tg . h s p p r a ay e h c c ig e o o c lv lo p o i c s a d a t n mo s r go s b s d o u t n be d v lp n t e y T i a e n lz st e r y l c n mi e e f 3 rv n e n u o o u i n . a e n a a e n 1 e

我国城市化集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市化集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

四 、数据 说 明与计 量分 析
本 文 收集 并 整理 了我 国 2 0 ~20 年 05 07 期间 2 7 8 个地级以上 ( 含地级 ) 城市的相 关 资 料 ( 料 来源 :国家 统计 局 2 0 ~2 0 资 06 0 8 年的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构建计量模 )
型分析
了十分深刻 的影响。特别是在 中国经济发 展 较快 的 地 区 ,土 地 要 素 的 “ 度 性短 缺 ” 制 已对 其 进 一 步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的 发展 构成 了严重的制约。 因此 , 了解 中国转型时期工 业 化和 城 市 化 在 土 地要 素 配 置方 面 所 面 临 的主要约束 ,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制度性约 束对城 乡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对 不变的量 ,所 以很少有研究土地供 给对 经 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发展 战略的制定和 济增长贡献 的文献 ,大多数实证研 究探讨 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固定不变 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 长的制约程 度。 实证 分析 的理 论基础 对 中国 经济 增 长研 究 多 为 2 世 纪 8 年 0 0 集聚效益是 由于集聚效应的存在而带 代后开始 的,由于所用数据及处理 方法 或 来 的外部性收益 ,而集聚效应的存在 是理 模型构建的不同, 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别。 黄 解城市 出现和发展 的核心 ,其实质就 是指 裕婕 (0 0 2 0 )等对福建各市土地生产率 与 通过人 口和产业在空间上 的集 中可 以获得 土地利用关系进行了检验 。王爱 民 (0 5 20 ) 外部性 规模经济 从而实现 规模报酬递 增 。 等用二 次函数 的形式研究了深圳市 土地投 国外 的 大 量研 究 已证 实 了城 市 确 实 存 在 集 入 总量 与 经济 总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发 现 深 圳 聚经济效益 , 而且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 产 市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l .%。李 66 业范围、 地理维度和 时间维度 。 以追求最大 明月 (0 5 2 0 )等研究了土地要素投入对上 利润为 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 民, 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得 出土地对上海经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_路卓铭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_路卓铭
枯竭 。 以 2001 年 12 月辽宁省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
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第一个试点市为标志 , 我 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正式启动 。 此后 , 为 早日全面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 , 国 家积极进行转型试点以探索和积累经验的同时 , 也 日趋注重促进资源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长
转型意味着事物性质及形态的根本性变化 , 这 种变化往往是因环境及自身结构性变化的调整 , 简 单地说 , 一般是先有问题 , 后有转型 。 当然 , 这里讲 的是被动转型 , 而非主动转型 。 被动转型往往比主 动转型复杂性高 、难度大 , 因而 , 重点从被动转型出 发来看一下资 源产业衰退及衰亡阶段 到来的判定
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主要指主导资源 产业的类型 , 比如是煤炭 、石油等能源产业 , 还是金 属 、非金属等矿业产业 。就中短期而言 , 转型启动时 机主要指资源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 转型的外部环 境则包括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 加深 、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 、可持续 发展理念的盛行和新产业革命的风起云涌 。对转型 而言 , 城市特殊的产业结构和具体的外部环境都是 客观的存在 , 是转型决策者无法选择和必须面对的 , 它们与转型时机这一可控变量一起共同决定了可供 转型选择的策略空间 。 其中 , 把转型启动的时机作 为初始条件是因为人们对于时机的判断和把握 , 虽 然取决于主观认识和行动能力 , 但是时机本身是一 种客观的存在 , 在什么样的时机启动转型 , 对于转型 路径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从定量的角度看 , 资源产业从衰退阶段向衰亡 阶段过渡的标志是 :宏观上 , 资源经济可采储量已经 不足已探明总储量的 10 %, 保有可采储量的服务年 限已不足 5 年 , 资源产业整体的销售额和就业人数 已经不足正常年份的 70 %, 利税总额更是下降到正 常年份的 50 %以下 , 资源产业已经失去了对城市经 济的主导能力 ;微观上 , 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 大量 企业破产 , 下岗失业人员很难有再就业渠道 , 居民收 入总体上难以保障正常生活需要 。

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环境—经济发展变化关系研究

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环境—经济发展变化关系研究

2模型及使用方法 的阐释
2 1对于 省 市分 类的 说 明 . 当 前 , 境 库 兹 涅 茨 曲线 的 理 论 阐 述 环 中很 多解 释 理 论 是 与 一 国或 一地 区的 经济 发展 阶 段 相 关 联 的 。 正 是 基 于 此 的 考虑 , 也 本 文 将 利 用 在 2 0 年 人 均 GD 、 业 增 加 07 P 工 值 占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例 三 个 指 标 , 过 经 标 准 化 处 理 去 除 变 量 的 量 纲 的 影 响 、 量 变 本 身变 动 的 差 异 以 及 变 量之 间相 关 性 的影 响, 然后 进 行 系统 聚 类 。 通过 聚类 实 际 是 将 以上 的 两 个 变 量都 纳入 了方 程 回 归的 考 虑 中去 。 外 , 行 聚 类 的 另外 一 个 考 虑 是 , 另 进 因为 线 性 回归 的 系 数 求 解时 如 果 设 置 3 个 0 截 面变量将使得求 解过程变得 异常复杂 , 而 且 也 没 有 太 强 的 实 际 意 义 。 以 这 里 首 所 先使 用 聚 类 的 思 想 全 国 的省 市划 分 为 几 大 类 , 优 化 精 度 的基 础 上 不 影 响 研 究 结 果 则 的实际含 义。 在 系统 聚 类 时 , 间 距 离 考 虑 的 是 欧 点 式 距 离 , 间 距 离 考虑 的 是 类 平 均 距 离 法 。 类 并 且 在 分 类 之 前 , 们 将 数 据 进 行 标 准 化 我 变化 , 克 服 变量 量 纲 和 变 量 相 关 的 影 响 。 以 2 2模 型 阐释一 一 面板 数 据 回归 . f 6 + 2l+ 3“ =c+ 1 6 f 6 +£ () 1 其 中 , , 表 第i 代 个省 市 在第 t 的 污染 年

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摘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影响。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选用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进出口总额等指标,采用聚类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经济进行聚类,并根据结果分析特点,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果,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聚类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国家经济发展不仅要看总体GDP的高速的增长,应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各个产业的发展情况、人民收入等各个方面。

同时,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更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了解区域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聚类分析就是根据事物的某方面特征把他们划分为若干小类,使得隶属同一类的个体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或类似的性质,而不属于同一类的个体具有较低的相似度的分析过程【1】。

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中,可以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将不同的地区进行分类。

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区域经济水平策聚类分析的指标选择及所所选数据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种类多样,所以所选的指标不仅要有明确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而且要能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某一个方面。

指标选择要有代表性和针对行,本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用了八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各地人均GDP用以代表各地区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第一二三产业人均GDP用以代表各地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人均进出口总额用以表示各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居民消费水平用以表示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用以反映地区职工工资水平,人均财政收入用以反映地区公共建设投资能力等。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2008年各地区降级指标数据的统计,直接引用其中指标或根据其中相关指标换算获取所需指标,如下表:表1二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一)聚类方法概述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本文采用K-means聚类方法,K-means聚类方法又被称为逐个修改法。

中国十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中国十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的设定主要参考美 国、德 国和 日本 20 0 4年相应水平标准及 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相关 文件设定。
2 综合 评价 方法
区域循环经济动态多 指标综合评价 的特征 主要 体现 在 4个方面 : ( )考虑指标 作用 的时滞性 ,需 要综合评 1
价对象在多个时段 的运 行状况 ; 2 一( )反映循 环经 济发展
础上 ,提 出区域循 环经 济 的动态 多指 标 综合 评价 方 法。 该方法结合各评价 对象多个 时 间的数据评 价值 ,并 综合 考虑评价指标值 的好坏程 度 、增减 变化 ,更 全 面、客观
地反 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
并提出许多评价方法u 8 - 。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 J 但也表现出不足。主要存 在的问题是 :大多数 评价仅 考 察了循环经济在某个 时间点 的综 合评价值 ,即一个 时间 截面上的静 态评 价 ,而动 态评 价方法 所见甚 少。据不完
1 评价 指标体 系 的建立
针对现有 区域 循环 经 济评 价指 标 体系 实 际操 作性 、 动态可 比性差 的缺 点 ,综合考 虑经 济 、社 会 、环境协 调
发展 ,并 以 “ R 3 ”原 则 为指 导 ,遵 循 完 备性 、科 学 性 、
可操 作 性 、可 比性 以及 动 态 性 原 则 ,在 参 考 相 关 文 献【 I副的基础上 ,建立 由 目标层 、子 目标层 、准则层组 巧1
£ =al+ _ =2 3 …, i , , m =1 j c k k j k k , , g =12 …, j , 2 …, , n () 3 式 () 中 a 口 示相对 重要程度 ,并 满足 0 , 3 和 表 ≤1
从整体 和各个不 同的侧面反 映区域循环经 济的发展 ,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类研究——基于聚类和判别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类研究——基于聚类和判别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类研究——基于聚类和判别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类问题,并采用聚类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一、研究背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分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中国,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分类问题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聚类和判别分析方法对中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分类研究。

1.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可以将数据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内部的数据相似度较高,不同类别之间的相似度较低。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划分。

2.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有监督学习方法,它可以将数据根据所属类别进行分类。

其基本思想是在将数据投影到一个新的空间中时,能够在新的空间分类的同时最大化类别之间的间隔。

本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聚类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研究。

三、实证分析1.数据源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涵盖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指标,包括GDP、人均收入、工业产值等。

2.聚类分析结果本文采用Ward 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3 个不同的类别,分别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这三个类别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

具体聚类结果如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GDP 占全国的比重较高,人均收入较高,工业产值也比较大。

中部发展中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GDP 占比较少,但是发展潜力较大。

西部欠发达地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GDP 占比较少,人均收入较低,工业产值也比较小。

3.判别分析结果本文采用线性判别分析进行分类。

中国区域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聚类实证分析

中国区域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聚类实证分析

Ab t a t T e r go a i r u a s r c : h e in lC t Ci lr—E o o e eo me ti df r n o r go o r go n C i a y c c n my d v lp n s i e e t r m e in t e in i h n .T i a e n f h sp p ri —
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 的主体之一。城市循环经
济发展 的评价 旨在通过对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在运 行过程 中资源利用 、 能量消耗 以及 资源的再循环 利用等现状 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 揭示城市 系统循 环经济的发展程 度和资源利用 的有效水平 , 发现 不同城市 、 同阶段循环经济发 展 的主要 限制 因 不
to u e h a i o l sei g w t P S.An e iia n l ssi ma ea o t e i n t r u a —E o o e e— rd c st e b ss f u trn i S S c h mprc la ay i s d b u g o a Ci Ci l r r l y c c n myd v l o me ti i a h e e h s sl i n t e p o e s a d r s l w t e meh d o i rr h c l se .T i u st e p n n Ch n .T mp a i i ad o r c s n e u t h t t o fh e ac ia cu t r o d s s s h i h l c h me o o e au t e i n i r u a — E o o e eo me t ep o b t ru d rtn h e in i i u a — h t d t v a e rg o a C t Ci l — c n my d v l p n l st e t n e sa d t e r go a C t C r l — l l y c r h e l y c r E o o e eo me ti h n . c n my d v l p n n C ia Ke r s r go a ;C t r u a —E o o y wo d :e in l i Ci l y c r c n my;h e a c ia l s r irr h c cu t l e

全国21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聚类分析

全国21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聚类分析

全国21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聚类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可以用各种指标来反映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通过对全国21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标来衡量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常见的指标包括人均GDP、城市化率、人口规模、教育水平、就业率、收入水平等。

这些指标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教育质量和就业机会等重要方面。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它基于样本间的相似性将样本划分为多个组别。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的样本是21个城市,指标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聚类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1.数据准备:将21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整理成一个数据矩阵,每个城市对应一行数据,每个指标对应一列数据。

2.数据标准化:对于不同的指标,它们的量纲、单位和范围可能不同,为了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每个指标都具有相同的量纲和范围。

3. 聚类方法选择:选择适当的聚类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分组。

常见的聚类方法包括K-means聚类、层次聚类等。

不同的聚类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4.聚类分析:根据选择的聚类方法,将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将21个城市划分为几个组别,使得同一组别内的城市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组别之间的城市相似度较低。

5.分析结果解释:对聚类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可以对每个组别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也可以对不同指标的贡献度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城市发展的指标。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对全国21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一些有关城市发展的重要结论。

这些结论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信息和参考,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改善。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 经济师 ̄oo 2 l 年第 3 期
● 博 士硕 士 论坛

我 统 城 发 的 证 究 国 筹 乡 展 实 研
以四 川省 成都 市为例
o;让坤 F I  ̄
摘 要: 目前 , 国统 筹城 乡发 展 正 处 于“ 一五 规 划 ” “ 我 十 与 十二 五规 划” 过渡衔接 的关键时期, 总结其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在 阐述统 筹 城 乡发 展 实证 研 究动 态的 基 础 上 , 成 都 市 为例 。 用 实证 分析 方 法 以 运 与主成分分析法 , 借助于 S S P S软件 , 对成都 市 1 9个区县五年 来统 筹城 乡发展 水 平 进行 了量 化评 估 及 横 向 与纵 向 的音j , 出其 发 展 特 点及 基 l 得 析 本 趋 势 , 提 出新 的 发展 思路 与政 策 建议 。 这 对于今 后 全 面深 化 各 领 域 并 的 改 革创 新 、 最终 实现 “ 工农 互 促 进 、 乡共 繁 荣 ” 城 的城 乡一 体 化 的 意 义

济统筹发展 、 社会统筹发展 、 民生活统筹发展及设施环境统筹发展。 人 在 每个子系统精选的指标 中, 既要有反映城市带动农村发展 的指标 , 又要 有反映城乡发展差异的系数指标。 22 以 0 0年为达标年 , 探讨 了部分指标 选择的原因及各指标 的目标值, 并设计出统筹城 乡发展定量评价的差异 系数 和 测算 方 法 。 五是杨振宁(0 8评析 了现有学者的基于截面数据建立的综合评价 20 ) 指标体系 , 认为对截面数据 的分析有利于进行样本 间的差异 比较 , 但时 问序列数据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上具有截面数据无法 比拟的优势 。 现有 的指标体系在应用于时间序列数据时难 以获得所需的数据 ,可操作性 差 。为 反 映统 筹 城 乡发 展 的 规 律 , 立 了一 套 基 于 时 间序 列 数 据 的统 筹 建 城 乡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统筹城 乡发展规律 。 以上学者们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并结 合具体案例对统筹城 乡发展水平加以量化, 分别从各个角度阐述了统筹 城乡发展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 对于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都具有重要

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实证研究

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实证研究

2 指标体 系的构建和数据收集
2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发 展循 环 经 济 , 不 排斥 经 济增 长 , 并 而是 要 实 现经 济
的可持续性发展, 所以在指标体系中要体现经济发展的情
况 。发 展循环 经 济 , 当 遵循 循 环 经 济 的 “ 量 化 、 使 应 减 再
用 、 循 环 ” 内容 的 “ R” 则 , 须 要重 视 水 、 源 、 再 为 3 原 必 能 土
地 等 资源 的使用方 式 , 高资 源 的使 用效 率 , 提 减少 资源 浪 费, 并努力 减少废 物 直接 排 放 , 而减 少 每 单 位经 济 活 动 从 造 成 的环境 压力 , 就是说 在指标 体 系中要 体 现资 源 的减 也
量利用 、 资源的再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的情况 。发展
根 据上 述反 映资 源 型城 市 循 环经 济 发 展 水平 的各 要
素, 按照 系统性 、 比性 、 可 可操 作 性 、 动态 与 静 态相 结 合 等 原 则 , 现有 文献 建立 的资源 型城市 循环 经济 发 展评 价 参考 指标体 系 。 , 借鉴 其他 城市循 环 经 济发 展评 价 指标 体 并 系 , 文建 立 资 源 型 城 市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的评 价 指 标 体 本 系 。这 套评 价指标 体 系 由 1 目 层 指标 , 控 制层 指 个 标 5个 标 和 2 个 指标 层指标 构成 ( 表 1 。 2 见 ) 22 数据 的收 集 . 根据表 1 所设 计 的指 标体 系 , 过对 《 国环 境统 计 通 中
计 年鉴 (0 6 》 20 ) 等年 鉴资料 和统 计公报 的收集 , 整理 3 个 9 地级 资源 型城市 和北京 市 各个 指 标 的原 始 数据 。3 地 9个 级 资源型城 市 主要包 括 3 典型 资 源 型城 市 ( 据参 考 4个 根 文献 l 确 定 ) 国家发 改委 和 国务 院等部 门首 批 和第 二批 1 , 确定 的 1 资源枯 竭 型地 级城 市 ( 7个 不包 括重 庆 万盛 区) , 其 中 l 城 市 既 是 资 源枯 竭 型城 市 又 是 典 型 资 源 型城 2个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源的日益紧缺,循环经济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纳。

区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以物质循环利用为核心,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探讨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特征循环经济,又称作闭合循环经济或循环性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资源高效利用、降低废弃物排放、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1.2 区域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区域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地域性和协同性。

它通过集聚地区内的资源和产业,以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闭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

区域循环经济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和联动性,通过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的整体提升。

1.3 区域循环经济的价值和意义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同时,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下,实现经济的整体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2.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实施路径。

2.2 区域循环经济的实际案例分析本文以某省份为例,对该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2.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区域循环经济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2024年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实证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循环经济理论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结合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形成的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基础1. 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强调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回收利用,通过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价值网,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发展模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共生、资源再生、废弃物资源化等模式。

这些模式通过建立产业共生体系、推广再生资源技术、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三、实证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1.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产业共生、资源再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治理不力等问题。

2. 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示范区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3. 实证分析: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益的统计研究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效益的统计研究
1 . 标 ( 量) 2指 变 的选 择
得到各城市 的综合得分 , 并因此对它们的
经济情况进行排序 , 如表 2 所示 。
3 聚 类 分 析 以因子分析 中得到的两个 主因子 的
综合 得分作为 分析变量 ,采用 迭代聚类
法, 用 SS 使 P S统 计 分 析 软 件 , 择 K 均 选 .
本文根据 (0 7年 中国城 市统计年 (0 2
值聚类法 ,对 6 个资源型城市进行 聚类 5
分析 。输 出结果解释为 , 第一类 : 郑州 ; 第
二类 : 山、 头 、 庆 、 州 、 阳 、 山 、 唐 包 大 徐 贵 鞍
鉴》 提供 的数据 , 遵循科 学性、 合理性 、 可
比性 和 可 操 作 性 的 原则 , 取地 区生 产 总 选
— —_ ・ 墨

MAN AGE NT ME
我 国资 源 型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效 益 的 统 计 研 究
口唐 志 丹 李 芳凝
(. 1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 学院, 辽宁 鞍 山 14 5 ;. 0 12 辽宁大学文学院 , 宁 沈阳 1 0 3) 1 辽 10 6
几 个 综 合 变 量 可 以 反 映 原 来 多 个 变 量 的
较大 的载 荷 。特别 是在在 岗职 工工资总 额 、地 区生 产 总值 等 5个 指标 上 都 有 9 %以上 的载荷 。 0 而因子 2在第三产业 占 G DP的比重上载荷 为 8 . 69 %,在 其余指
标 上 的载 荷 都 很 小 。 因此 , 子 1 解 释 因 可
供应地 , 在促进 国民经济发展 、 加速 我国 城市化进程 、 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做 出了巨 大的贡献。但是 ,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 源衰减等原因, 这些城市在 发展过程中积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学院:理学院专业:统计学学号:姓名:指导老师:2013年4月25日摘要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时期,但仍有部分经济发展速度过慢的地区,为了提出相关政策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改善,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全国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针对属于不同类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相关经济政策。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数据依据。

关键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引言:全国经济发展是由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起带动起来的,因此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是与国家的发展水平成正比的,而对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的比较少,通过经验以及一些试验可以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与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各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支出,废物处理比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各地区人均GDP ,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指数,居民消费总指数这些数据有关,使用spss 对这些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也即是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量化的评估。

找出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所在。

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1.1 因子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将原始指标综合成较少的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方差),这些综合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

1.2 因子变量的特点(1)这些综合指标称为因子变量,是原变量的重造;(2)个数远远少于原变量个数,但可反映原变量的绝大部分方差; (3)不相关性; (4)可命名解释性。

1.3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认待分析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2)构造因子变量;(3)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具有可解释性; (4)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变量得分。

1.4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x i 为标准化的原始变量;F i 为因子变量;k<p )111112213311221122223322331132233333112233..................k k k k k k p p p p pk k px a f a f a f a f x a f a f a f a f x a f a f a f a f x a f a f a f a f εεεε⎧=+++++⎪=+++++⎪⎪=+++++⎨⎪⎪=+++++⎪⎩ 也可以矩阵的形式表示为:X=AF+ε2、因子分析实验过程首先将数据导入spss中,进行Dimension Reduction中的Factor进行分析,选取所有需要分析的变量即是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与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各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支出,废物处理比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各地区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指数,居民消费总指数进入Variables 窗口。

全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和实例判别分析

全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和实例判别分析

全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和实例判别分析摘要:针对我国各省(直辖)市的2009年度经济数据,选取9个经济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我国3类不同的地区经济类型;利用实例进行判别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结果。

聚类结果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SPSS;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区域经济。

1.引言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造成的经济发展起点不同,加上地域、资源、技术和政策等条件的差异,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

因此,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比较和研究,总结出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阻碍经济发展的劣势,有针对性地制订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1]。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是是进行以上分析的两个重要的方法。

1.1聚类分析定义。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点群分析。

根据研究对象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分析技术,把性质相近的个体归为一类,使得同一类中的个体都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不同类之间的个体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我们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似性(亲疏关系),于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又聚合为另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

1.2判别分析定义。

判别分析是一种进行统计判别和分组的技术手段。

根据一定量案例的一个分组变量和相应的其他多元变量的已知信息,确定分组与其他多元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判别函数,然后便可以利用这一数量关系对其他未知分组类型所属的案例进行判别分组。

判别分析的基本思想。

对已知分类的数据建立由数值指标构成的分类规则即判别函数,然后把这样的规则应用到未知分类的样本去分类。

本文针对我国各省(直辖)市的2009年度经济数据,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来源的权威性,选取9个经济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我国3类不同的地区经济类型;并利用实例进行判别分析,以确认聚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43·
·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1 年
第3 期
展全局, 促进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各资源型城市 之间的交流,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基于此,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研究基础上, 构建资源 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原始权威统计数 means 聚类算法对涵盖全国 34 据,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 K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和 17 个资源枯竭城市的 39 个地级市 进行聚类实证研究, 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 济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参考。
·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1 年
第 21 卷
第3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21
No. 3
2011
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实证研究
曾丽君
1
*
隋映辉
1, 2
( 1.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 ; 2. 青岛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
城市经 济发展 目标层 Target layer
表1 Tab. 1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economy of resourcebased city
控制层 Control layer 指标层 Index layer 人均 GDP( X1 ) GDP 增长率( X2 ) 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 X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 X4 ) 科学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X5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 GDP 比例( X6 ) 社会人 文发展 失业率( X7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X8 ) 人均绿地面积( X9 ) 人均道路面积( X10 ) 单位 GDP 水耗( X11 ) 资源减 量利用 单位 GDP 电耗( X12 ) 单位建设用地 GDP 产出( X13 ) 人均日生活用水( X14 ) 万元 GDP 废水排放量( X15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X16 ) 污染物 的排放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X17 ) 单位 SO2 排放的 GDP( X18 ) 单位工业烟尘排放的 GDP( X19 ) 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与 GDP 之比( X20 ) 资源的 再利用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X21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X22 ) 指标方 向性 Direction of index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1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数据收集
指标体系的构建 发展循环经济, 并不排斥经济增长, 而是要实现经济
的可持续性发展, 所以在指标体系中要体现经济发展的情 应当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 再使 况。发展循环经济, 用、 再循环 ” 为内容的“3R ” 原则, 必须要重视水、 能源、 土 地等资源的使用方式,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 并努力减少废物直接排放, 从而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 费, 造成的环境压力, 也就是说在指标体系中要体现资源的减 量利用、 资源的再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的情况。 发展 要能缓解社会矛盾, 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 循环经济, 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重视人文关怀, 提高人居环境质 促进社会进步、 和谐与安定。 所以在指标 量和生活质量, 体系中应体现社会人文发展的情况。 根据上述反映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要 素, 按照系统性、 可比性、 可操作性、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 原则, 参考现有文献建立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 系
[1 - 5 ]
概念、 内涵、 意义、 发展模式等定性研究方面
, 对于各
收稿日期: 2010 - 04 - 06 作者简介: 曾丽君, 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经济与管理、 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 通讯作者: 隋映辉, 研究员, 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经济与管理, 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 No. 2007GXQ4D198 ) ; 青岛市软科学专项计划项目( No. 青科计字 2008 ) 17 号; 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 “春蕾计 划” 项目( No. 2009AZZ069 ) 。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长 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 为我国经 “大量开采, 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原有的 大量消耗, 大量废弃” 的对资源的粗放和一次性利用模式, 导致可开采资源的大幅减少, 以及开采的客观条件的日益 严峻。资源型城市的原有发展模式受到严格限制, 资源型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困境, 目前资源型城市的发 产业链条短; 环境污 展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 染严重, 三废问题突出; 资源利用效率低, 资源浪费大; 失业 人数增加, 社会问题严重等。因此, 转变原有发展模式, 选 择对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为特征的循环经 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济发展模式,
8
注: 粗体显示的城市既是典型资源型城市又是资源枯竭城市。
· 144·
曾丽君等: 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实证研究
3
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
基于因子分析进行聚类实证研究的理论依据在参考
( 3 ) 重复( 2 ) 直至所有类的凝聚点均不再变化为止。 means 聚类算法, 因此, 通过 K最终以各凝聚点为中 心聚成各类, 各类内部各样本之间距离小、 相似性高, 而不 相似性低。 同类样本之间的距离大、
[8 ] [6 - 7 ]
资 源 型 城 市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并借鉴其他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
, 本文建立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
5 个控制层指 系。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由 1 个目标层指标, 标和 22 个指标层指标构成( 见表 1 ) 。 2. 2 数据的收集 根据表 1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中国环境统计 )》 ,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7 )》 , 《中国城市统 年鉴( 2007 计年鉴( 2006 ) 》 等年鉴资料和统计公报的收集, 整理 39 个 地级资源型城市和北京市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39 个地 级资源型城市主要包括 34 个典型资源型城市( 根据参考 文献 11 确定) , 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等部门首批和第二批 确定的 17 个资源枯竭型地级城市( 不包括重庆万盛区) , 其中 12 个城市既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又是典型资源型城 39 个用于实证研究的资源型城市的情况如表 2 所示。 市, 选择北京市一起进行实证研究是把北京作为参照城市, 从 而更好地将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 城市进行比较。根据参考文献 8 的研究结果, 北京是中国 循环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
9 中有详细说明, 文献 8 、 本文不再赘述。 在此重点分析一 means 聚类 下基于因子分析进行聚类分析的优越性和 K算法的依据。 3. 1 基于因子分析进行聚类分析的优越性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是功能互补的两种方法。 首先, 通过因子分析能够将众多的可观测指标转换为几个互不 消除了指标 相干而又对可观测指标起支配作用的公因子, 间的相关性, 找到了重要因素, 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其次, 以少数公因子代替原观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既满足完备 性又能建立起能揭示出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简洁结构模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能够得到各样本综合水平的 型。再次, 排序和各样本在各因子上的排序, 但样本之间特征是否相 差异如何, 不能直观地看到, 特别是样本数量大时更是 似, 无从了解。而直接用原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尽管能将特 但各类的水平如何只能大略估 征相似的样本聚成一类, 计, 而将二者结合正好可以取长补短: 既能得到样本的综 又能全面了解样本的特征; 既能发现差异, 又可找 合排序, 到共性。 3. 2 means 聚类算法的依据 用 spss 进行 K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来研究个体分类的 一种方法。聚类分析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 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很大。在这里一般用距离来 相似性, 度量事物个体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 ( 差异) , 距离越大 表明事物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 相似性越小, 而距离越小 表明事物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小、 相似性越大。 样本之间的 距离有多种定义方式, 其中最常用的是欧式距离和平方欧 Kmeans聚类算法使用的是平方欧式距离。 其定 式距离, 义如下: 设两个样本 ( x i1 , x i2 , …, x ip ) ( x j1 , x j2 , …, x jp ) 则两个样本的平方欧式距离为:
摘要
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受到严格限制,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普遍面临严峻困境, 发展循环经济, 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必然途径。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计量实证研究, 找出其发展共性和差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构建 17 个资源枯竭城市的 39 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和参照城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收集涵盖全国 34 个典型资源型城市、 用功能互补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用因子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用得到的 8 市北京的 22 个原始指标数据, 个因子代替原来的 22 个指标, 进一步进行 K - means 聚类分析, 对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做了较为完整的评价, 结果显示: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有待深入, 东营、 克拉玛依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很好,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 晋城在循环经济的某些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白山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最低。 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循环经济;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实证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 ( 2011 ) 03 - 0143 - 0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 - 2104. 2011. 03. 025 中图分类号 F299.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