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以下是文言文词典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常见的实词:
1. 安:怎么(安能)
2. 薄:迫近,接近(薄暮)
3. 策:记录(策之不以其道)
4. 从:跟随(从先人还家)
5. 殆:大概(吾殆已忘矣!)
6. 伐:夸耀(毋夸耀)
7. 方:才,刚刚(方欲行)
8. 负:背(负者歌于途)
9. 更:再(更若役)
10. 苟:如果(苟无饥渴)
常见的虚词:
1. 焉:语气词,无义(不复出焉)
2. 之:他,她,它(吾妻之美我者)
3. 然:样子(欣然起行)
4. 于:在,对于,被,给,向(舜发于畎亩之中)
5. 以:因为,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则:却(于予与何诛)
7. 乃:才,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 其:他,她,它(其真无马邪)
9. 且:将,将要(吾今且赴府)
10. 虽:虽然(虽我之死)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由于文言文词汇众多,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
通过多读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一、120个实词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第六册:无2、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例句:第一册:无第二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第三册:无第四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同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上4、倍:义项: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例句:第一册: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第二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第三册至第六册均无5、本:义项: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特指农桑业;⑤本来的,原来的;⑥副词,本来;⑦根据,掌握;⑧自己一边的,现今的;⑨底本,版本;○10本钱后起意义;○11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12量词;株,棵,丛,撮;例句:第一册:无第二册: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第三册: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第四册:无第五册: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齐桓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同上第六册: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屈原6、鄙: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例句:第一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第二册: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第三册至第五册无第六册: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7、兵:义项: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例句:第一册: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同上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同上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第二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同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第三、四册无第五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第六册: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同上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同上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勒兵,下令军中同上8、病: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心,忧虑;例句: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同上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呜呼汝病吾不知时第四册: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矣;虎丘第五册: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齐桓第六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9、察:义项: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例句:第一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第二册: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第四册:无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10、朝: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接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例句:第一册: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同上第二册: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第三册: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第四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第五册: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第六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第二部分: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11、曾义项:①音同"增",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③曾经;④通"层";重叠;例句: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12、乘义项:①驾车,驱马拉车;②乘船;③登,升;④趁着,凭借;⑤压服,欺压;⑥追逐;⑦计量,计算;⑧计算的一种方法,即算术中的乘法;⑨shèng剩;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10乘车驾四马,所以"乘"有时作为"四"的代称;○11顶着,冒着;例句: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勾践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登泰山记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13、诚义项: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例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同上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陈情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同上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柳毅传悲泗淋漓,诚怛人心;同上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同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报任安书"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14、除义项:①台阶;②清除,去掉;③修治,修整;④任命,授职;○5扣除;○6流逝,过去;○7除了,除非;例句: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15、辞义项: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7托辞,借口;例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归去来兮辞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信陵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16、从:义项:①跟随;②追赶;③使……随从;④顺从,听从;⑤任凭,听凭;⑥参与;⑦由,自;⑧堂房亲属;⑨副,与"正"相对;○10zòng,放纵,纵容;○11表示对象,相当于"向";○12从事,参与;例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勾践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影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一、实词实词是代表实际事物的字,是构成一个句子中主要成分的字。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实词。
1. 人物类:君、臣、妾、家、父、母、子、弟、女等。
2. 时间类:今、昔、夙、昨、明、晦、时、日、夜等。
3. 地点类:东、南、西、北、中、外、上、下、左、右等。
4. 动作类:为、行、作、辞、出、入、居、游、走、食等。
5. 感受类:喜、怒、哀、乐、悲、惊、爱、恶、怨、怪等。
二、虚词虚词是在句子中没有独立含义,只能与实词一起组成意义完整的句子成分。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极为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虚词。
1. 副词类:莫、已、矣、止、仅、乃、皆等。
2. 提示类:此、彼、其、自、是、非等。
3. 助词类:之、得、而、乎、兮、焉等。
4. 连词类:而、乃、故、则、亦、或等。
5. 助动词类:曰、出、使、令、召等。
三、常见实词虚词例句1. 实词例句:君子以辞窃辞,以言窃言。
——《论语》仲弓问子路,子路不问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2. 虚词例句:未之谙姑食兮,如之何已矣。
——《诗经》子曰:“几希闻诸大史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四、实词虚词的运用技巧1. 实词的使用要准确,必须遵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语法,把握好词性和语态。
2. 虚词的使用要谨慎,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的需要灵活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不能独立成句,所以必须注意句子结构。
3. 在虚词中,助词是最为复杂的。
学生在掌握助词的使用时,需要了解不同助词的作用和用法,并且要记忆一些常见的搭配。
总之,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都非常重要。
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和虚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高考文言复习总结:-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命题趋势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常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这些方式:
(1)选择正确的解释(意义); (2 相同的; (4)选择符合某一实词现象的; (5)比较两句中的同一个词的词义异同。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 要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的理解能力: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 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二、 确认词在文中用的是古 义还是今义
文言文中有些词,古今字形相同 而意义用法已不同,有时差别细微, 容易被忽视,对这类词要格外小心, 不能用今义去解释。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C(A应为通‘‘赈”“赈济”;B应为“抓获、 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最佳 选项C项。“造”通过回忆,老师讲过“造访” (拜访)“造诣”(达到某种水平)等词,可 见“造”有“往”“到”之意。
6、对下列句子中加音点为t的uò,词放语荡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生产:古
无聊:精神无所寄今托异义 意
B、益跅弛,不问生产
为“谋生 之业”
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虚词考点探究】
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常见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拟声词、代词。
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
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文言常用的120个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安:1.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2.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3.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养生)5.既来之,则安之(使……安)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7.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草本的根或茎干)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天赋的善心)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兵:1.非兵不利(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战争)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士兵)5.约以联兵大举(兵力)6.非我也,兵也(兵器,刀)7.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征伐)病:1.其疾病而死(疾病,患上疾病)察:1.察邻国之政(考察)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推举)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俯察品类之盛(细看)朝(cháo):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简直竟然)乘(chéng):1.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着)2.若夫乘天地之正(顺应)诚: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实在,的确)2.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意)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确实)4.仆诚以著此书(果真)除: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台阶)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离开)7.近自托于无能之辞(文辞)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借口)9.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谢)10.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死)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着)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8.乃使其从者衣褐(随从)殆: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2.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3.殆例送死(接近于)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5.殆有神护者(大概)当:1.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2.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3.然五人当刑也(当……的时候)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任)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应当)6.他日汝当用之(一定)7.以当南日(挡住,遮挡)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亏无为之大道哉(主张,思想,学说)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权,当政)7.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称道)8.不得通其道(理想)9.莫不殷忧而道著(治国之道)10.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11.然此可为智者道(讲,说)得:1.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2.吾得兄事之(应该)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5.此言得之(对、合适)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7.北向,不能得日(照到)度: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2置之度外(推测,考虑)3挥霍无度(尺度)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4众闻则非之(指责)复: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又)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7.使负栋之柱(承担)8.且负下未易居(处境)9.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载)盖: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2.能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3.盖夫秋之为状也(句首发语词,不译)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5.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已。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用法总结词类活用·常见虚词用法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瓮”“绳”分别带宾语“牖"“枢”,用作动词,用瓮作,用绳系。
)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划。
)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为“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方位名词“南”作“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向南。
)园日涉以成趣(作状语,一天天地。
)时矫首而遐观(作状语,时时,时常。
)廊腰缦回,檐牙高喙(“缦”原为一种帛,名词。
现作“回”的状语,像缦一样。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构”的处所,从骊山。
方位名词“北”“西”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行为“构”“折”的方向,“向北”“向西”。
)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矗”的状态,“像蜂房’,“像水涡”。
)2.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2021中考必备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简表及其他文言知识)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虚词汇总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虚词详解(按音序排列)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2021中考必备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简表及其他文言知识)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专有名词:是某一特定事物、地点或人名的专门名称,如:汉武帝、北京、太阳。
2、普通名词:指一般的可分类的、可数的名词,如:猫、船、书。
3、代词:指代替名词的词,如:他、这、那。
4、数词:表示数目或序号的词,如:一、三十六、第五。
5、量词:表示数量或范围的词,如:张、件、车。
6、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征的词,如:好、大、老。
虚词:
1、助词:用来协助加强或表示句子意思的词,如:的、地、得。
2、介词:表示词语之间的关系的词,如:从、对、关于。
3、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从句的词,如:和、但、或者。
4、叹词:表示感情的词,如:哎、哦、啊。
5、感叹词:表示感情或赞扬的词,如:太、真、哈。
6、副词:表示程度、方式、状态等等的词,如:很、也、似乎。
文言实词、虚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120个文言实词全解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10、察11、长12、朝13、池14、曾15、乘16、城17、诚18、除19、传20、辞21、从22、达23、殆24、迨25、当26、道27、得28、度29、短30、多31、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100、率101、说102、私103、素104、汤105、涕106、通107、徒108、图109、退110、亡111、王112、望113、恶114、微115、闻116、相117、谢118、悉119、信120、兴121、行122、幸123、修124、徐125、许126、阳127、要128、宜129、遗130、贻131、易132、阴133、引134、右135、逾136、狱137、再138、造139、知140、置141、致142、质143、治144、诸145、贼146、族147、卒148、走149、左150、坐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文言文虚词实词大全
文言文虚词实词大全
文言文虚词实词有很多,以下列举部分内容:
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长、朝、彻、乘、从、达、当、道、得、度、恶、伐、反、犯、方、分、奉、夫、富、负、附、复、故、顾、固、归、国、过、恨、厚、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进、尽、就、举、绝、堪、克、类、怜、临、弥、名、莫、内、能、迫、期、奇、迁、穷、去、劝、却、如、若、善、稍、胜、识、使、是、适、书、孰、数、顺、说、思、私、素、通、徒、图、退、亡、王、望、微、为、惟、危、委、伪、务、息、惜、习、乡、向、效、信、兴、行、幸、修、徐、许、恤、寻、宴、要、宜、遗、贻、易、阴、引、盈、犹、豫、缘、远、愿、约、怨、造、责、贼、曾、增、赠、之、置、至、致、忠、终、众、周、属、著、卒、族、足、走、左、坐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
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
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
“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
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
“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
“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
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
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
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
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
二是虚词连用。
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
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典型题分析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答案是D。
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
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
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
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
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
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
“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
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得全首领以..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